南華大學核資源工程學院礦產(chǎn)勘查學課件第三章礦床勘查技術方法_第1頁
南華大學核資源工程學院礦產(chǎn)勘查學課件第三章礦床勘查技術方法_第2頁
南華大學核資源工程學院礦產(chǎn)勘查學課件第三章礦床勘查技術方法_第3頁
南華大學核資源工程學院礦產(chǎn)勘查學課件第三章礦床勘查技術方法_第4頁
南華大學核資源工程學院礦產(chǎn)勘查學課件第三章礦床勘查技術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礦床勘查技術方法核資源與核燃料工程學院主要內(nèi)容第一節(jié) 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的種類與作用第二節(jié) 影響勘查技術方法選擇的因素 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是指那些在礦產(chǎn)勘查活動中,能夠直接獲取工作區(qū)有關礦產(chǎn)的形成與賦存的直接或間接的信息及各種參數(shù)的技術方法。這些技術方法,在礦產(chǎn)勘查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可以直接獲得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礦化信息及參數(shù),如查明與礦化有關的地質條件,指出成礦的有利地段;揭示礦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特別是尋找盲礦體或隱伏礦體的信息,以正確指導勘查活動;查明礦化的可能規(guī)模、形態(tài)、產(chǎn)狀、質量及其變化性,獲取礦床評價的各種參數(shù)。 第二,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是礦產(chǎn)勘查活動中最積極、活躍

2、的因素之一,它的任何改進以及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都將引起礦產(chǎn)勘查程序、勘查成果及勘查理論的重大改變。整個礦產(chǎn)勘查活動乃是不同勘查技術方法的合理組織與實施,不斷獲取礦化信息的過程,它的合理應用直接影響和決定勘查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第三,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獲取的信息和參數(shù),是進行勘查決策的基礎資料。礦產(chǎn)勘查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采取決策的過程,礦產(chǎn)勘查的每一個階段都將為后續(xù)階段的勘查活動提供可供利用的信息,往往通過類比原則和方法進行最優(yōu)化方案的確定。礦產(chǎn)勘查活動是逐步篩選、逼近礦床的過程。 第一節(jié) 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的種類與作用 根據(jù)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的原理可以分為:地質測量法、重砂測量法、地球化學方法、地

3、球物理方法、遙感遙測法、探礦工程法等。 一、地質測量法 地質測量是根據(jù)地質觀察研究,將區(qū)域或礦區(qū)的各種地質現(xiàn)象客觀地反映到相應的平面圖或剖面圖上。 具有以下特點:(1)地質測量法是一種通過直接觀察獲取地質現(xiàn)象的方法,因此具有極大的直觀性和可信性;對所獲得的地質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綜合整理,對區(qū)域及礦區(qū)的成礦地質環(huán)境進行論述,因此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2)地質測量成果是合理選擇應用其他技術方法的基礎,也是其他技術方法成果推斷解釋的基礎,因此它是各種技術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方法。 (3)從礦產(chǎn)勘查技術方法研究的對象和內(nèi)容來看,地質測量法既研究成礦地質條件也研究成礦標志,而其他技術方法主要是研究成

4、礦標志和礦化信息。 (4)地質測量往往可以直接發(fā)現(xiàn)礦產(chǎn)地,因此它具有直接找礦的特點。 在礦產(chǎn)勘查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qū)均應進行地質測量。所采用的比例尺分為小比例尺(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1:20萬1:5萬)、大比例尺(1:1萬或更大)等3種類型。 各種類型的研究精度和內(nèi)容有較大差異。 1.小比例尺(1:100萬1:50萬)地質測量 一般是在地質上的空白區(qū)或研究程度較低地區(qū)進行,或為了獲得系統(tǒng)全面的基礎地質礦產(chǎn)資料,進行已有資料的整理匯編,適當進行野外補充編集成圖。小比例尺地質測量是一項綜合性的找礦工作,主要目的是確定找礦工作布局。 其具體任務是: (1)系統(tǒng)查明區(qū)域地層、巖石、地質

5、構造特征,闡明區(qū)域構造演化歷史; (2)系統(tǒng)收集區(qū)域礦產(chǎn)情報及礦點資料,對其中典型的有意義的礦點進行檢查評價,闡明區(qū)域一般成礦特點; (3)根據(jù)區(qū)域地質特征及成礦作用,分析該區(qū)的找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標志,指出今后進一步工作的性質,擬定找礦工作布局。 2. 中比例尺(1:20萬1:5萬)地質測量 一般是根據(jù)小比例尺地質測量或根據(jù)已有地質礦產(chǎn)資料所確定的成礦遠景地段以及已知礦區(qū)外圍開展中比例尺地質測量。 其具體任務是: (1)查明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成礦標志,總結成礦規(guī)律,進行成礦預測,提出進一步找礦的有利區(qū)段; (2)對已發(fā)現(xiàn)的礦點進行檢查評價,對其中遠景較大者進行較詳細的工作,并做出較確

6、切的評價,明確是否進行詳查或勘探; (3)對區(qū)域內(nèi)所有在地表露出的礦點及礦體均應找到,并對其深部的含礦前景進行評價,特別是1:5萬地質測量工作階段必須做到,而且可配合其他方法,如物探、化探、鉆探等,必要時可采用少量坑探手段進行揭露。 3.大比例尺(1:1萬或更大)地質測量 一般是在礦區(qū)范圍內(nèi)開展的精度較高的地質測量工作。 其具體任務是: (1)詳細查明礦區(qū)內(nèi)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及礦化標志,特別要查明具體的控礦因素如控礦構造的類型及性質,控礦巖體賦存礦體的有利部位等; (2)總結礦化規(guī)律,提出礦產(chǎn)勘查的具體準則,明確尋找礦體的具體地段; (3)對已知礦床進行深入細微解剖,研究礦床的礦化類型、控礦因

7、素、礦床形成機制,對礦床的淺部地質特征予以揭露研究,對深部含礦前景進行定性及定量預測; (4)大比例尺地質測量應結合其他各種技術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在礦區(qū)范圍內(nèi)開展隱伏礦體的勘查。 隨著各種勘查技術方法的應用及提供的資料越來越多,地質測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研究的范圍及深度不斷擴大,一些國家已進行立體地質測量,研究深度可達500m。 在尋找某些特定性礦床時,往往進行“專門性”地質測量,如巖漿巖地質測量、變質巖地質測量、構造巖相地質測量等。 二、重砂測量法 重砂測量是以各種疏松沉積物中的自然重砂礦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解決與有用重砂礦物有關的礦產(chǎn)及地質問題為主要內(nèi)容,以重砂取樣為主要手段,以追索尋找砂

8、礦和原生礦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地質找礦方法。 (一)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成及其分布 礦源母體暴露地表后,經(jīng)物理風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質,進一步的機械分離促使其中的單礦物分離出來,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各種單礦物按其穩(wěn)定性程度,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留下來,其中有些部分即穩(wěn)定的重砂礦物保留分散在原地附近,有些受地表流水及重力作用,以機械搬運的方式沿地形坡度遷移到坡積層,形成高含量帶,這樣與原殘積層一同組成重砂礦物的機械分散暈。另外,尚有部分礦物顆粒進一步遷移到溝谷水系中,由于水流的搬運和沉積,使之在沖積層中形成高含量帶,稱之為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流。 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暈(流)的分布范圍較礦源母體大得多

9、,因而較易被發(fā)現(xiàn),成為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 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分布規(guī)律是: (1)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態(tài)與礦源母體的形態(tài)、產(chǎn)狀及其所處的地形位置有直接關系,等軸狀礦體所形成的分散暈(流)呈扇形,脈狀及層狀礦體形成梯形的重砂分散暈,與地形等高線垂直則形成狹窄的扇形重砂分散暈。 (2)重砂分散暈(流)中重砂礦物含量與其遷移距離有直接關系,即距礦源母體較近,重砂礦物含量高,距礦源母體較遠,則重砂礦物含量低,據(jù)此可追索尋找原生礦源體。 礦體分散流 礦體分散流分散流的范圍比礦體露頭分布范圍大的多,易被發(fā)現(xiàn),并據(jù)此追索尋找礦體 (3)重砂分散暈(流)中重砂礦物的粒度及磨圓度與其原始的物理性質及

10、遷移距離有關。礦物穩(wěn)定性越強,遷移距離越小,則礦物顆粒較大,磨圓度差,呈棱角狀。反之,粒度小,呈渾圓狀(表4-1)。 影響分散暈(流)的因素重砂礦物的物性、化學性質流水條件 流速快,流量大搬運遠,形成的分散流大。地貌條件 切割強烈,地形陡,分散暈的規(guī)模大。自然地理條件 氣候 降水量 降雨量(二)重砂測量樣品采集 重砂取樣是重砂測量的重要一環(huán),取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重砂測量的效果。 根據(jù)重砂取樣的種類、目的、任務及地形地貌特征,重砂取樣總體布置分為三種:水系法 水域法測網(wǎng)法 1水系法 是目前應用較廣的一種重砂取樣部署方法。通常對調查區(qū)二級以上水系進行取樣。 樣點的部署可依據(jù)下述原則:(1)大河

11、稀,小河密,同一條水流則上流密下流稀,越近源頭,取樣密度越大;(2)河床坡度大,跌水崖發(fā)育,流速大流量小的溪流應密,反之應較?。唬?)主干溪流的兩側支溝發(fā)育且對稱性好,則樣點可放稀,反之應加密;(4)垂直巖層主要走向的溪流應密,而平行巖層主要走向的溪流可放?。唬?)對礦化、圍巖蝕變發(fā)育地段,巖體接觸帶,巖性發(fā)生重大變化處的溪流沖積層應加密取樣。 水系法取樣間距可根據(jù)不同河流的級別加以確定(表4-2)。 2水域法 是按著匯水盆地中各級水流的發(fā)育情況進行布樣。取樣前應對匯水盆地的水域進行劃分,然后將取樣點布置在各級水域中主流與支流匯合處的上游,以控制次級水域中有用礦物量和礦物組合特征(圖4-1)。

12、 取樣時應逆流而上,對各級水域逐一控制,對沒有出現(xiàn)有用礦物的水域逐個剔除,對出現(xiàn)有用礦物的水域逐級追索,直至最小水域,達到追索尋找礦源母體的目的。 水域法取樣每個樣品的控制面積視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和地貌條件而異,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有利地段,四級支流和微沖溝的每個樣品控制1.5-2 km2為宜,地質條件中等地區(qū),三級支流中每個樣品控制面積3-4km2,地質條件簡單地區(qū)每個樣品控制面積可為5-8km2。 3測網(wǎng)法 是以重砂取樣線距和點距組成縱橫交叉的網(wǎng)格,樣點布在“網(wǎng)格”的結點上,測網(wǎng)法取樣目的是為了圈定有用礦物的重砂分散暈,進而尋找原生礦床,或者為了對砂礦進行勘查,從而進行遠景評價。 取樣時線距應小

13、于暈長的一半,點距應小于暈寬的一半。 由于重砂樣品采取的對象(松散堆積物,人工重砂法)不同,可有下述方法: (1)淺坑法 它是以沖積物、坡積物和殘積物為采取對象,以尋找原生礦床為主要目的。目前多采用在一個取樣點運用“一點多坑法”的方式進行采樣,以增強樣品的代表性。取樣深度視取樣對象而定,一般對沖積層取樣深度以2050cm為宜;坡積層取樣深度可在腐殖層以下20-50cm;殘積層取樣深度決定于殘積層厚度,樣深均應達到基巖頂部。 取樣原始重量要求為2030kg,以保證獲得20g灰砂為準; (2)刻槽法 主要用于階地重砂取樣,在階地剖面上進行,首先要除去表面的松散物質,然后從頂部到基巖垂直其厚度,以5

14、0cm長的樣槽按層分段連續(xù)取樣,樣槽規(guī)格以保證取得一定數(shù)量的原始樣品重量為準; (3)淺井法 當沖積層、坡積層、殘積層及階地等松散沉積物厚度較大時采取的取樣方法,目的是勘查現(xiàn)代砂礦或古砂礦。 在淺井施工過程中,用刻槽、剝層或全巷法采集樣品。其中剝層法應用較多,它是沿砂礦可采部位將整個剖面取樣,開采時沿掌子面取樣。剝層規(guī)格為:深度5cm、10cm、15cm、20cm不等,寬度一般為0.5-1 m; (4)砂鉆法 在松散沉積物很厚時采用,主要用于砂礦勘探。將鉆孔中所取得的砂柱作為樣品,樣品長度0.2-1 m不等,應視具體礦產(chǎn)種類而定。如砂金礦以0.20.5 m為好,砂錫礦以0.5-1 m為好。砂鉆

15、法取樣主要運用大口徑?jīng)_擊鉆。采樣點的布置和選擇1)幼年期河流2)壯年期河流基巖之上、沖積層中泥土夾層中采取,一般在河谷橫切斷面急劇變寬處,較大支流匯合處的上部。用淺井取樣。樣品采集之后,要進行淘洗,一般按下列流程進行: (三)重砂測量成果圖 重砂成果圖是重砂測量的最終成果,是進行重砂異常分析評價的依據(jù)。 重砂成果圖要求反映出重砂礦物的分布規(guī)律;反映工作區(qū)地質特征,如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成礦標志及礦化特征;反映工作區(qū)地形地貌特征;圈定重砂異常區(qū),對異常區(qū)進行評價和檢查;圈定成礦有利地段,甚至追索尋找礦源母體以達到找尋砂礦及原生礦體的目的。 重砂成果圖的底圖應選用同比例尺或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質

16、圖或礦產(chǎn)地質圖。 重砂成果圖表示方法有圈式法、符號法、帶式法及等值線法四種。 1圈式法 為常用的一種圖示方法,可同時表示多種礦物含量,并可指出重砂礦物的搬運方向及其共生組合的變化情況。 圈式法是以取樣點為圓心,以5 mm(1:5萬重砂圖)或3mm(1:20萬重砂圖)為直徑畫圓圈,再將之以直徑劃分成若干“弧底等腰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用不同彩色或花紋符號表示不同的礦物,并以涂色或花紋符號所占面積來表示各礦物的含量。究竟分成幾等份,要視礦種多少而定。有四等份的,即四個象限;也可八等份或十二等份。如果取樣點太密致使圓圈重疊,可將圓圈畫在取樣點的上、下兩側的任一側(圖4-2)。 2符號法 將有用礦物的主

17、要元素符號標注在取樣點旁側(圖4-3) 。此法簡單方便,作圖快,但不能表示有用礦物含量,同時當?shù)V種較多時,符號排列擁擠,圖面不清晰。這種表示方法只適用于以單一或少量礦種為尋找對象的野外定性分析之草圖。 3帶式法 將同一種礦物的相鄰取樣點聯(lián)結成條帶,并以條帶的顏色或花紋、寬窄、長軸方向分別表示礦物種類、含量和搬運方向(圖4-4)。此法能明確表示出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并直觀地指示找礦方向。但如礦物種類較多,圖面就不清晰:此圖適用于砂礦普查與詳細重砂測量。 4等值線法 以有用礦物含量做分散暈等值線,即將相同含量的相鄰點聯(lián)結成曲線即可(圖4-5)。此法用于1:1萬、1:2萬的大比例尺殘坡積重砂找礦或砂

18、礦勘探(用測網(wǎng)法部署取樣點)。一般按單礦物編制,效率較低。但隨著數(shù)理統(tǒng)計和電算方法的應用,在中小比例尺(1:20萬)的重砂測量中也可用此法表示重砂成果,以求得到更多更醒目的信息和資料。 (四)重砂異常區(qū)的評價 目前常從以下幾方面評價異常區(qū): 有用礦物含量、礦物共生組合、礦物標型特征、重砂礦物搬運的可能距離、重砂礦物空間分布特征以及異常區(qū)地質地貌條件等。 1有用礦物含量 是評價異常區(qū)的基本依據(jù)。表明重砂異常的強度。連續(xù)的高含量點的出現(xiàn),表明異常不是偶然的,由礦化引起的可能性極大;而那些孤立高含量點則很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考慮高含量時必須研究一切可能影響含量的因素:礦源母體中的該礦物含量特征、

19、取樣處疏松沉積物類型、取樣點所處的地質條件和地貌特征及礦床類型和產(chǎn)狀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由表及里、去偽存真。 2重砂礦物標型特征 礦物標型特征即能反映礦物及其“母體”形成時物理和化學條件,表現(xiàn)在形態(tài)、成分、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晶體結構等方面的特點。重砂礦物的標型特征對評價異常區(qū)具有特殊意義。它可提取一些難得的成礦信息,特別對判斷原生礦床的成因類型更能提供可靠依據(jù)。 3重砂礦物共生組合 從找礦角度出發(fā),利用重砂礦物共生組合可分辨真假異常及作為找礦標志重砂礦物共生組合判斷原生礦的成因類型。 4重砂礦物搬運的距離 分析重砂礦物搬運的距離,對于確定原生礦床的位置及評價砂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影響重砂

20、礦物搬運距離的因素,一方面是重砂礦物的穩(wěn)定程度,另一方面是遷移環(huán)境,根據(jù)經(jīng)驗數(shù)據(jù),錫石砂礦距原生礦床一般不超過58km,自然金搬運距離可達數(shù)百公里,但具工業(yè)意義的砂金礦富集在距原生礦床不遠的地方。在判斷重砂礦物搬運距離時,必須注意其磨圓度及礦物的形態(tài)特征。 5重砂礦物空間分布特征 重砂礦物的空間分布嚴格受區(qū)內(nèi)各地質體控制,在進行異常區(qū)評價時的分布與成礦的地質、地貌條件聯(lián)系起來,以便追索尋找原生礦。 重砂異常檢查的目的在于檢查分析引起“異?!钡脑?,對“異?!钡恼业V意義做出評價。它是在異常區(qū)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必要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實地進行的地質調查工作。 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加密重砂取樣;(礦源

21、母體)人工重砂取樣;(殘坡積層)剝土或槽井探工程取樣。 當經(jīng)過調查研究而判斷是由礦體或與礦體有關的地質體所引起的異常時,應對此有希望地段以必要的鉆探或坑探工程進行揭露、驗證,查明有用礦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guī)律及與原生礦床的關系。 三、地球化學測量法 地球化學測量(或稱地球化學找礦、地球化學探礦,簡稱化探),是以地球化學及礦床學為理論基礎,以礦產(chǎn)勘查為主要目的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方法學科。20世紀30年代由前蘇聯(lián)建立和應用,很快被世界各國的礦產(chǎn)勘查工作者所接受。 1地球化學測量法的特點 (1)研究對象 地球化學測量主要是研究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的規(guī)律。 在礦體形成的同時在圍巖

22、中形成了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原生暈,以及在礦體受到破壞過程中發(fā)育了較晚期的次生暈。無論是原生暈或是次生暈其分布范圍都較礦體大,因此可通過發(fā)現(xiàn)這些原生暈及次生暈來達到發(fā)現(xiàn)礦體的目的。由于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所處的介質條件不同,因此其遷移距離有時可很遠,甚至達到數(shù)千米,故而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尋找埋藏很深的隱伏礦體。 地球化學測量是通過系統(tǒng)的樣品采集來捕捉找礦信息的,由于采樣的介質不同,所形成的元素暈也不同,以巖石為采樣對象,可形成原生暈;以土壤為采樣對象,可形成次生暈;以河流底部沉積物為采樣對象,形成分散流;以氣體為采樣對象,形成氣暈;以植物為采樣對象,形成生物化學暈等。采樣對象的確定,決定于礦產(chǎn)勘查的目

23、的任務,決定于工作區(qū)的地質條件,也決定于工作區(qū)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景觀條件。 (2)結果解釋 地球化學測量是通過發(fā)現(xiàn)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的分散暈(流),即通過元素的異常分布來進行找礦的,因此對地球化學元素異常進行正確的解釋評價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一般發(fā)現(xiàn)了地球化學元素異常并不等于找到礦,引起異常的原因和因素可以是礦體,也可以是某種地質作用(包括礦化作用),只有前者具有找礦意義。 因此建立正確合理的找礦異常模式,對異常進行正確的解釋評價,是最終達到找礦目的的關鍵所在。 2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分類 根據(jù)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的原理及研究的對象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巖石測量法(原生暈)、土壤測量法(次生暈)

24、、水系沉積物測量法(分散流)、水化學測量法(水化學)、生物測量法(生物化學暈)和氣體測量法(氣暈)等類型(表4-3 )。 隨著礦產(chǎn)勘查難度的加大,特別是找礦對象的改變,即由找地表淺成礦轉向尋找深部盲礦,找礦難度加大,常規(guī)的方法難以達到找礦目的。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了新的化探方法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表4-4)。 3地球化學測量發(fā)展趨向 (1)研究領域擴大 地球化學測量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地球中元素的分布及其運動規(guī)律,其目的是通過發(fā)現(xiàn)與礦化有關的地球化學元素異常,尋找有經(jīng)濟價值的礦床。近年來由于區(qū)域地球化學找礦的發(fā)展,使這門學科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已經(jīng)從單純的以找礦為目的而擴展到

25、地學的其他領域,如為研究巖石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及理論地球化學等提供基礎資料。與此同時,在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地方病、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也更加廣泛地應用地球化學測量的資料,因此地球化學找礦已經(jīng)不可能完全概括本學科的全部研究內(nèi)容。 (2)新方法不斷涌現(xiàn) 為了適應找礦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尋找埋藏較深的隱伏礦體,近年來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化探方法。 80年代出現(xiàn)的地壓法(geogas)(瑞典Boliden MineralAB公司及駐德科技學院共同推出,1987)可以探測埋深達100m的礦體。 為了尋找埋深較大的礦體,地球化學家們極力研究原生暈的遠程指示元素,如Hg、F、I、Br等元素的提出,使找礦深度達到5

26、00m,而以稀散元素作為指示元素(Se、Te、Ti等),探測深度可達千余米。目前國內(nèi)外應用的礦物包裹體方法進行直接找礦,主要是根據(jù)蒸發(fā)暈、熱暈、氣暈、鹽暈等方法,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3)重視地球化學異常找礦模式的建立 目前在進行地球化學異常的總結研究時,很為重視系列模式的建立,即按地質體的不同層次結構而建立相應的模式,如礦體地球化學異常模式,礦床地球化學異常模式,礦田地球化學異常模式等。 (4)技術方法得到改進提高 地球化學測量中某些技術方法的改進提高,對提高找礦效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測試分析技術、分析數(shù)據(jù)的處理技術、自動成圖技術等,盡管目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需要繼續(xù)改進。 四、地球物

27、理測量法 地球物理測量(或稱地球物理探礦,簡稱物探)是以物理學及地球物理學為理論基礎,與地質學相結合,應用到地質礦產(chǎn)勘查領域。 1地球物理測量的特點 (1)測量的對象 地球物理測量的對象總體上可分為目標物與目的物兩類,前者是與要尋找的礦產(chǎn)有關的地質體,后者是要尋找的礦體。 不管是目標物或目的物,它們必須具備:與圍巖的物理性質具有明顯差別;目標物與目的物應具有一定的體積規(guī)模。 由于地球物理測量的精度(比例尺)不同,因此其尋找的目標物含義也不同,如我國南方尋找原生錫礦床,中比例尺找礦預測時,目標物是隱伏的花崗巖巖基,而大比例尺找礦預測時,目標物可以是隱伏花崗巖體上覆巖層中的斷裂帶或是隱伏花崗巖體的

28、局部隆起地段。 (2)結果的解釋 地球物理測量結果的多解性是影響地質礦產(chǎn)勘查效果的重要因素。地球物理測量異常引起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不同的地質體可具有相似的物理場,例如磁鐵礦體、基性巖體、超基性巖體都可引起磁性異常,這就為物探異常的正確解釋造成了困難。 為了提高地球物理測量成果的利用程度,一方面要改進地球物理測量方法,提高方法自身精度,采用多種物探方法,從不同側面突出調查對象的物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加強地球物理測量結果的地質解釋。另外在對異常進行解釋時,必須結合地球化學測量結果,建立綜合分類標志,以便提高物探結果解釋的準確性。 2地球物理測量方法分類根據(jù)地球物理測量的原理及其應用條件,可具有

29、不同的方法(表4-5)。 3地球物理測量方法的應用 地球物理測量方法應用于礦產(chǎn)勘查的各個階段,并且可以從空中、地面、地下來收集信息,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地質條件及地形地貌條件有利時,可取得較好的勘查效果。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其應用的前提及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地質體的物性差異不明顯或物性不穩(wěn)定時,尋找的地質體過小或埋藏較深時,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多變時等,都限制了物探方法的應用,特別是在當前以尋找埋探較大的隱伏礦體的情況下,對物探方法的應用要求越加實際,但難度也越來越大。 強調和推行綜合物探方法的應用,從不同側面突出異常,以彌補單種方法的不足。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埃盧臘(Elura)鋅、

30、鉛、銀多金屬礦床,于1972年由航磁發(fā)現(xiàn),1973年做了地面磁法、重力及化探工作,1974年12月通過鉆探驗證發(fā)現(xiàn)了工業(yè)礦體,后來又做了大量試驗工作,如激電法、電阻率、地震法等,目前從地表以下100m的氧化帶底部到510m處,已探明Zn、Pb、Ag的金屬儲量達2700萬t。 原用于醫(yī)學作為人體X射線分層掃描的“CT”(Computer Tomography)技術已開始在地學中應用,如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 物理-地質模型的建立一直很重視,以探求目標物與目的物之間的關系。 五、遙感地質測量法 遙感地質測量的理論是建立在物理學的電磁輻射與地質體相互作用的機理基礎之上的;而技術方法則是建立在“多”技

31、術基礎之上的。正是通過多波(光)譜、多時相、多向成像、多向極化、多級增強處理等技術手段來收集和分析遙感數(shù)據(jù)資料,方能比單靠航空攝影測量獲取更多波譜的、空間的、時間的地質信息。 遙感地質測量不需要直接接觸目標物,而是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或掃描方式,對電磁波輻射能量的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表目標物。(一)遙感地質測量的特點 1大面積的同步觀測,視域寬廣 如幀美國的陸地衛(wèi)星Landsat圖像,覆蓋面積為100n milel00n mile(185km185km) =34 225km2,在56min內(nèi)即可掃描完成,實現(xiàn)對地的大面積同步觀測

32、。我國全境僅需500余張這種圖像,就可拼接成全國衛(wèi)星影像圖,便于進行地學大區(qū)域宏觀觀察與分析對比。 2信息豐富,技術先進 不僅能獲得地物可見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獲得紫外、紅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不但能用攝影方式獲得信息,而且還可以用掃描方式獲得信息。遙感地質測量所獲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用常規(guī)傳統(tǒng)技術方法所獲得的信息量,還能提供超出人們視覺以外的大量地學信息,這無疑擴大了人們的觀測范圍和感知領域,加深了對某些地質現(xiàn)象的認識。 3定時、定位觀測,提高觀測的時效性 能周期性地監(jiān)測地面同一目標地質體,有利于對比分析其特點,并可以對某些地質現(xiàn)象(如火山噴發(fā))作動態(tài)分析。 如:地球同步軌道衛(wèi)星可以每半個

33、小時對地觀測一次(如FY-2氣象衛(wèi)星);太陽同步軌道衛(wèi)星(如NOAA氣象衛(wèi)星和FY-l氣象衛(wèi)星)可以每天2次對同一地區(qū)進行觀測。地球資源衛(wèi)星(如美國的Landsat、法國的SPOT和中國與巴西合作的CBEBS)則分別以16天、26天或4-5天對同一地區(qū)重復觀測一次,以獲得一個重訪周期內(nèi)的某些事物的動態(tài)變化的數(shù)據(jù)。而傳統(tǒng)的地面調查則須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才能獲得地球上大范圍地區(qū)動態(tài)變化的數(shù)據(jù)。 4投入相對小,綜合效益高 在中、小比例尺地質制圖時,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費用省的特點。遙感地質測量的費用投人及所獲取的效益,與傳統(tǒng)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具有很

34、高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遙感地質測量發(fā)展趨勢 (1)新的遙感波段開發(fā)與遙感器的研制。前者如毫米波段、激光雷達和紫外波段的開發(fā)利用。后者主要對可見光,尤其紅外波段的高分辨率、窄波段的遙感器的研制。還有作為遙感器的運載工具的各種平臺的研究(如航天飛機和地質專用衛(wèi)星等),以及遙感數(shù)據(jù)資料的實時傳輸?shù)取?(2)快速、價廉、有效的地學信息處理、提取、分析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家系統(tǒng)以及新的圖像增強處理方案的開發(fā)等。 (3)已開展的領域的深化和新領域的開拓。開拓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等環(huán)境地質遙感。 (4)遙感地學機理的研究。例如遙感地學信息的傳輸問題、巨大環(huán)狀構造的形成機理等。 (三)遙感地質測量

35、法的應用 1在基礎地質工作中的應用 遙感圖像視域寬闊,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各種地質現(xiàn)象及具相互間的關系,形象地反映出區(qū)域地質構造以及區(qū)域構造間的空間關系,為中小比例尺地質制圖和跨區(qū)域甚至全球的區(qū)域地質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基礎。 例如近年來重新修編的1:400萬中國構造體系圖的工作、對雅魯藏布江深斷裂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廬斷裂的延伸和走向問題的論證,都是建立在遙感地質測量基礎上的新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的體現(xiàn),解決了一些地質學界長期爭論或按常規(guī)很難解決的問題。 2在礦產(chǎn)勘查中的應用 各種礦產(chǎn)資源的形成、產(chǎn)出,都與一定的地質構造條件有關,如斑巖銅礦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煤礦賦存在某些地質時代的煤系地層內(nèi)。利

36、用遙感地質測量資料來解譯、分析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提取某些礦床類型的遙感標志是遙感找礦的基本出發(fā)點和理論依據(jù)。 當前,遙感技術在找礦工作中的應用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利用圖像上顯示的與礦化有關的地物如巖石、土壤等的波譜信息、色調異常和熱輻射異常等直接圈定靶區(qū),為找礦指明方向。 (2)利用解釋獲得的資料,分析區(qū)域成礦條件,進行區(qū)域成礦預測。 (3)利用數(shù)字圖像處理技術,進行多波段、多種類遙感圖像的綜合處理分析,增強或提取圖像上與成礦有關的信息,尤其是礦化蝕變信息,為找礦提供依據(jù),指明找礦方向和有利成礦的遠景地段。 (4)利用數(shù)學地質方法,綜合遙感資料、物探、化探和地質資料,進行成礦統(tǒng)計預測

37、,直接圈定找礦遠景靶區(qū)。 3高光譜遙感的應用 高光譜遙感是高光譜分辨率遙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簡稱。它是在電磁波譜的可見光、近紅外、中紅外和熱紅外波段范圍內(nèi),獲取許多非常窄的光譜連續(xù)的影像數(shù)據(jù)的技術。其成像光譜儀可以收集到上百個非常窄的光譜波段信息。 高光譜遙感與一般遙感主要區(qū)別在于:高光譜遙感的成像光譜儀可以分離成幾十甚至數(shù)百個很窄的波段來接收信息;每個波段寬度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條連續(xù)的完整的光譜曲線;光譜的覆蓋范圍從可見光到熱紅外的全部電磁輻射波譜范圍。 高光譜遙感的出現(xiàn),使得定量檢測各種礦物存在以及編制相應圖件成為可能。其

38、原理是: 第一,各種巖性和礦物都有一些可做為標志性的礦物,而這些礦物又都各有自己的波譜特征。 第二,利用多通道的機載高光譜分辨力成像波譜儀獲得波譜曲線,與某些標志性礦物的實驗室實測的典型曲線對比,能半定量地確定標志性礦物的存在。 第三,通過某些標志性礦物的檢測,來達到編制分布圖的目的。 六、探礦工程 目前國內(nèi)外對金屬、非金屬礦床勘查中大量采用的勘查技術手段仍然是鉆探和坑探工程,一般稱之為探礦工程。 探礦工程最大優(yōu)點在于可以直接驗證或觀察礦體,特別是坑道工程,人員可以自由出入,對礦體進行直接的觀察、取樣、編錄;而鉆探可以通過巖心對礦體進行取樣分析。無論坑探或鉆探都是一種直接探礦方法,是其他各種方

39、法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礦床勘探階段得到最廣泛的應用。 探礦工程特別是坑道工程,不但在礦床勘探時應用,同時在礦床開采階段也可應用,因此要求在設計坑探工程時要考慮到開采時應用的可能性,降低工程費用。 鉆探工程勘探深度大,施工速度快,消耗費用相對坑探工程要低得多,同時施工靈活,不但在地面可進行施工,在地下坑道中也可布置施工坑內(nèi)鉆,因此鉆探工程成為礦床勘查最常規(guī)的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探礦工程具有一些欠缺需要不斷改進,如機械設備笨重,給復雜地形條件下施工帶來困難,成本較高,施工速度較慢等。 探礦工程一般分為勘探工程和鉆探工程。 1勘探工程 在巖石或礦石中挖掘坑道以便勘查揭露礦體或者進行其他地質勘查工作

40、,這些坑探工程以其使用條件和作用可以分為如下主要類型: (1)探槽(TC) 是從地表挖掘的一種槽形坑道(圖4-8),其橫斷面為倒梯形,探槽深度一般不超過35m,探槽斷面規(guī)格(表4-7)視浮土性質及探槽深度而定,以利于工作,探槽的布置應垂直礦體走向或平均走向來布置。 探槽有兩種,即主干探槽和輔助探槽。主干探槽應布置在工作區(qū)主要的剖面上或有代表性的地段,以研究地層、巖性、礦化規(guī)律、揭露礦體等。而輔助探槽是在主干探槽之間加密的一系列短槽,用于揭露礦體或地質界線,可平行主干探槽,也可不平行。 所有探槽適用于浮土厚不大于3 m,當?shù)叵滤娴蜁r,覆蓋層厚達5m時也可使用探槽(表4-7) 。 (2)淺井(Q

41、J) 由地表垂直向下掘進的一種深度和斷面均較小的坑道工程。深度一般不超過20m,斷面形狀可為正方形、矩形或圓形,斷面面積為m2。布置由于礦體規(guī)模產(chǎn)狀不同,其布置型式也不同。當?shù)V體產(chǎn)狀較陡時,可在淺井下拉石門或穿脈,當?shù)V體產(chǎn)狀較緩時,淺井應布置在礦體上盤(圖4-9)。 (3)平窿(硐)(PD) 從地表向礦體內(nèi)部掘進的水平坑道(圖4-l0a)。斷面形狀為梯形或拱形。主要用于揭露、追索礦體,也是人員出入、運輸、通風、排水的通道。在地形條件有利時應優(yōu)先使用平窿坑道。 (4)石門(SM) 在地表無直接出口與含礦巖系走向垂直的水平坑道(圖4-l0b)。石門常用來聯(lián)接豎井和沿脈,揭霹含礦巖系和平行礦體等。

42、(5)沿脈(YM) 在礦體中沿走向掘進的地下水平坑道(圖4-10c),用以了解礦體沿走向的變化,在礦體之外的沿脈坑道,可供行人、運輸、通風、排水之用。 (6)穿脈(CM) 垂直礦體走向井穿過礦體的地下水平坑道(圖4-l0d)。穿脈用以揭露礦體厚度、圈定礦體,了解礦石組分及品位,查明礦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等。 (7)豎井(SJ) 是直通地表且深處和斷面都較大的垂直向下掘進的坑道(圖4-l0e)。豎井是人員出入、運輸、通風、排水的主要坑道、豎井在礦床勘探和采礦時均可應用,采礦豎井有主井、副井及通風井之分。豎井應布置在礦體的下盤,以確保采礦時使用安全,即可減少礦量損失,保證其他地下坑道的穩(wěn)固。豎井斷面

43、面積有4、6、7m2等。一般情況,設計豎井不宜過多,一個礦床設計12個就可以了。 (8)斜井(XJ) 是在地表有直接出口的傾斜坑道(圖4-10f),適用于勘探產(chǎn)狀穩(wěn)定且傾角小于450的礦體。斜井與豎井相比,可減少石門長度;但斜井長度比豎井深度大。 (9)暗井(AJ) 在地表沒有直接出口的垂直或傾斜的坑道(圖4-l0g)。斷面一般為長方形面積為m2。垂直暗井又稱天井,傾斜暗井又稱上山或下山。暗井的作用為,在地下坑道中向上或向下勘探礦體,追索圈定被錯斷的礦體、貫通相鄰中斷水平坑道。 各水平坑道的斷面規(guī)格,其形狀一般為梯形或拱形,坑道凈高不小于m,礦車與坑道一側的安全間隔為0.20.25 m,人行道

44、寬度為0.50.7 m,水平坑道應有的坡度,彎道曲率半徑應不小于礦車軸距710倍。斜井斷面形狀有梯形和矩形,凈高不低于m??拥拦こ烫貏e是地下坑道工程,由于成本高,施工困難,因此多用于礦床勘探階段,在使用時應考慮礦床開采時的需要。 2鉆探工程 鉆探工程是通過鉆探機械向地下鉆進鉆孔,從中獲取巖心、礦心借以了解深部地質構造及礦體的賦存變化規(guī)律。其鉆進深度,對于固體礦產(chǎn)多為100-1000m,鉆探工程是主要的礦產(chǎn)勘查手段。 (1)淺鉆:垂直鉆進的淺型鉆,其鉆進深度多在100m之內(nèi),用以勘查埋深較淺的礦體。當涌水量大而無法用淺井勘探時,可采用淺鉆。淺鉆在礦點檢查及物探化探異常的驗證時經(jīng)常使用。 (2)巖

45、心鉆:是機械回轉鉆,備有一整套的機械設備如鉆塔、鉆機、水泵、柴油機或電動機、鉆桿及套管等,鉆進深度300-1000m,用以勘查深度較大的礦體,可垂直鉆進,也可傾斜鉆進,在礦產(chǎn)勘查的不同階段均可使用,但較多的是在詳查及勘探階段使用。在普查階段也可布置少量的普查驗證鉆孔。第二節(jié) 影響勘查技術方法選擇的因素 勘查技術方法的合理選用和正確組合是礦產(chǎn)勘查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勘查任務的重要步驟。影響勘查技術方法選擇的因素有:勘查工作階段、工作區(qū)地質條件及礦床地質特征、工作區(qū)自然地理條件等。 1勘查工作階段 依據(jù)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規(guī)律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的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因此地質礦產(chǎn)勘查的

46、不同階段,由于工作區(qū)范圍大小、工作精度要求,勘查程度及工作任務均有較大差別,故不同勘查階段所選擇的勘查技術方法應有所區(qū)別。 礦產(chǎn)預查階段,可在區(qū)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對礦化潛力較大地區(qū)進行物探、化探工作或進行極少量工程驗證。礦產(chǎn)普查階段,工作范圍較大,以查明成礦有利區(qū)段,圈定成礦預測區(qū),優(yōu)選找礦靶區(qū)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對已發(fā)現(xiàn)的礦點進行檢查評價,以確定其能否轉入詳查,為此在普查階段應以下述勘查技術方法為主:中比例尺(1:20萬1:5萬)的地質測定,少數(shù)情況選用大比例尺地質測量萬1:1萬),如對礦點進行檢查評價;遙感測量方法;航空物探測量及有針對性的地面物探;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測量;普查性鉆孔及少量

47、槽探、淺井工程。 詳查階段主要是對成礦有利地段及找礦靶區(qū)的成礦地質條件及控礦因素進行詳細研究,對礦床進行地表及淺部的研究,揭露、追索、圈定礦體,用較稀的工程對礦床深部變化情況進行適當控制,查清礦床總體規(guī)模、產(chǎn)狀,對礦床礦石的技術加工性能及開采技術條件提供必要的資料,并做出初步工業(yè)評價,經(jīng)過詳查,對成礦有利地段及礦床應基本上做出是否能轉入勘探的結論。采取的主要技術方法:大比例尺萬1:2000)地質測量;地面高精度物探,如高精度磁測、電法、井中物探等;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地電地球化學測量、氣體地球化學測量等;殘坡積重砂測量;鉆探工程;槽井探及少量深部坑探工程等。 礦床勘探階段的主要

48、勘查研究對象是礦床,要求對礦床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勘查研究,查清礦床的控制因素,查明礦床深部的形態(tài)、規(guī)模、產(chǎn)狀及其變化規(guī)律,查清礦石質量變化,查清礦石的開采技術條件及加工技術性能,計算礦床儲量,最終要進行礦床的詳細工業(yè)評價。由于對礦床勘查程度高,因此所采取的勘查技術手段主要為:大比例尺(1:1萬1:1000)地質測量;高精度地面物探;巖石地球化學測量;鉆探及坑探工程。 上述各勘查階段具有先后順序,前一階段的勘查成果是后一階段勘查的基礎,采取什么勘查技術方法及其合理配置組合,應充分考慮勘查對象的勘查程度,一定要按著勘查程序來進行,切不可進行超越階段的勘查工作,避免造成勘查中的重大失誤或者造成勘查資

49、金的大量積壓。 2地質條件和礦產(chǎn)特征 任何礦產(chǎn)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地質條件,而任何一個礦體的就位空間又都受控于特定的控礦因素,也可以說成礦地質條件,如控礦地質因素對礦產(chǎn)的形成和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相關性。查明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地質因素,具有間接指示找礦的作用。 例如某地區(qū)礦產(chǎn)的形成與基性超基性侵入巖有關,則查明隱伏的基性超基性體的空間分布,包括巖體的規(guī)模、形態(tài)、產(chǎn)狀、接觸面形狀、巖體的相變特征等,對指出找礦方向或礦體的空間分布,具有實際意義。為此可使用地球物理測量的磁法及重力測量來確定隱伏巖體的特征,再結合地球化學測量獲得的元素異常,圈定礦體可能部位,使用鉆探工程進行驗證。又如某地區(qū)礦產(chǎn)的

50、形成及分布與斷裂構造有關,則查明隱伏斷裂構造就是找礦的基本前提,可通過遙感測量資料的解釋,初步判定隱伏線性構造的展布,再結合航磁及重力測量資料,基本上可劃定斷裂構造,即比較準確地查明構造地球物理場的特征;再根據(jù)地球化學測量資料(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查明地球化學場及其與構造地球物理場的關系。具體賦存礦體部位的勘查,可進行大比例尺地質測量及構造地球化學測量,最終運用鉆探工程進行驗證。 對于不同的礦種和不同的礦床類型,由于其成礦地質條件(即地質場)、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場不盡相同,選擇的勘查方法也有所區(qū)別。例如對于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由于導電性能較好,氧化帶發(fā)

51、育、元素的遷移擴散能力強,因此運用電法測量及地球化學的各種方法具有較好的找礦效果。對于鐵礦床,由于具有一定的磁性,故選擇磁法進行勘查,會取得滿意成果。 對于同一種礦產(chǎn)由于其礦床的成因類型不同,在勘查方法的選擇上也有所區(qū)別。如,對于內(nèi)生金礦,由于其伴生礦物以金屬硫化物為主,加之成礦條件受構造巖漿作用及變質作用影響,因此應以地質測量法、地球化學測量法、地球物理測量的電法等為主;對外生沉積砂金礦,則應以地質測量法及重砂測量法為主。 3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指工作區(qū)的地形地貌、氣候、水系發(fā)育程度、基巖的剝蝕發(fā)育程度、第四系覆蓋層的發(fā)育程度等。這些因素在某些時候往往是影響勘查方法選擇的主要條件。 (

52、1)高山區(qū):地形復雜,山勢較高,切割強烈,基巖出露較廣,水系發(fā)育,交通困難。該區(qū)適合的勘查方法,主要為航空物探、航空化探、遙感地質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測量、地質測量法等。 (2)高寒山區(qū):山勢起伏較大,地形復雜,大部分屬常年冰凍,氣候寒冷??蛇x用航空物探、遙感地質測量、地質測量,配合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測量及地面物探法。 (3)林區(qū):森林覆蓋,通視條件差,基巖露頭極少,覆蓋層較厚,水系較發(fā)育,沼澤泥塘較多,交通甚是困難??蛇x用遙感地質測量、航空物探(航磁、放射性)、航空化探、水系沉積物測量、生物地球化學測量、重砂測量、地質測量,必要時用探礦工程進行揭露。 (4)大面積覆蓋的平原區(qū):第四系

53、覆蓋層面積大且較厚,基巖露頭很少見到,地勢平坦,文通方便??蛇x用遙感地質測量查找隱伏地質構造,物探方法、水化學及氣體地球化學測量、普查性鉆孔。地質測量法效果不好。 (5)潮濕區(qū):潮濕多雨,水系發(fā)育,風化作用強烈,有一定的覆蓋層??蛇x用地質測量法、水系沉積物測量、水化學及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磁法、重力等物探方法。電法不宜采用。 (6)亞熱帶農(nóng)作物區(qū):潮濕多而,水系發(fā)育,覆蓋層較厚,氣候溫暖。配合遙感資料解釋進行地質填圖,物探、水系沉積物測量、水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7)干旱區(qū):干燥少雨,溫差大,風沙大,地形起伏不甚強烈,干谷發(fā)育,經(jīng)常斷流;沙漠覆蓋面廣。配合遙感資料解釋進行地質填圖、航空

54、及地面物探、氣體地球化學測量等,根據(jù)需要進行探礦工程揭露。 案例:阿薩巴斯卡(Athabasca )盆 地鈾礦床勘查歷史 阿薩巴斯卡盆地位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北西部,阿薩巴斯卡湖的南面。該地區(qū)分為三個以高品位、大儲量的鈾礦床為特征的礦帶:東阿薩巴斯卡、東南阿薩巴斯卡和卡斯韋爾(Carswell)構造帶。 阿薩巴斯卡盆地鈾資源總量估計超過60萬噸U3O8,其平均品位在0.14%-14.4% U3O8之間(多數(shù)大礦在1%以上)。 加拿大北薩斯喀徹溫阿薩巴斯卡盆地地區(qū)前寒武紀地盾巖性構造分帶及鈾礦帶位置圖 按照IAEA的分類方案,該地區(qū)的鈾礦化包括兩種類型:(1)脈型鈾礦床,為受構造控制的熱液鈾礦

55、床,主要分布在阿薩巴斯卡盆地北部的比弗洛支(Beaverlodge)地區(qū),共發(fā)現(xiàn)36個鈾礦床,估計鈾資源量為5萬噸U3O8;(2)與不整合面有關的鈾礦床,主要分布在阿薩巴斯卡盆地東部和中部,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礦床17個,總資源量估計50-60萬噸U3O8。 阿薩巴斯卡地區(qū)的鈾礦勘查是從1935年在阿薩巴斯卡湖北岸發(fā)現(xiàn)瀝青鈾礦開始的,并以比弗洛支(Beaverlodge)地區(qū)為中心,開展了普查勘探工作,其結果發(fā)現(xiàn)了莫里斯灣(Maurice Bay)、方德-丟-拉克(Fond-du-lac)等礦床,并將這些礦床分布的地區(qū)命名為“鈾城”(Uranium City)。 根據(jù)鈾城的找礦經(jīng)驗,認為阿薩巴斯卡盆地東部的地質條件與該鈾成礦省非常相似,因此沿盆地東緣在太古界與下元古界接觸帶上開展了找礦工作。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