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美術(shù)專題知識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wù)n件_第1頁
夏商周美術(shù)專題知識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wù)n件_第2頁
夏商周美術(shù)專題知識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wù)n件_第3頁
夏商周美術(shù)專題知識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wù)n件_第4頁
夏商周美術(shù)專題知識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wù)n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夏商周美術(shù)(公元前二十一世紀(jì)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是青銅時代。此間漢字已經(jīng)形成,禮儀制度已經(jīng)完備,為禮儀制度服務(wù)青銅禮器、玉器日臻完美。鑄器、刻字、雕花工藝嚴(yán)厲認(rèn)真,視同神圣,傾注了當(dāng)代人最高智慧,可謂時代精神集體中表達(dá)。唯其如此,商周青銅工藝成為后世難以企及典范。歷史證實(shí),每一個民族在不一樣歷史時期都有傾心貫注文化領(lǐng)域,以奴隸社會而論,埃及在金字塔,希臘在雕刻,中國則在青銅工藝。第1頁建筑 夏商建筑遺址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商代宮殿建筑基址。一號宮殿遺址與二號宮殿基址已經(jīng)具備了后世皇宮基本特征:高大宏偉、主體居中、布局對稱、面南、與民居截然隔開等。其主要目標(biāo)已不是為居住,而是象

2、征權(quán)威、象征等級。作為特殊建筑,它已脫離開普通建筑應(yīng)用性和目標(biāo)性,經(jīng)過建筑體量和布局表達(dá)社會觀念。 第2頁商代宮殿遺址和城市遺址 商朝早期都城鄭州商城遺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遺址、河南偃師縣城關(guān)尸鄉(xiāng)溝商代早期城址、商代方國都城遺址湖北黃陵盤龍城遺址等。第3頁周代建筑遺址 西周建筑總體看來,與商代相比,規(guī)模更大,布局更嚴(yán)謹(jǐn),地下考古發(fā)掘遺址也更豐富??脊び浗橙藸I國記載西周城市建設(shè)分三級,第一級為王城,即奴隸制王國都城;第二級為諸侯城,即諸侯封國都城;第三級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采邑。都城規(guī)劃制度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第4頁二 雕刻 商周已出土

3、主要是青銅、玉石雕刻,至今還未發(fā)覺大型石雕和泥塑。史記殷本記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建立中國雕塑史概念第5頁青銅雕刻 商周青銅雕刻,從藝術(shù)形式來看,可分三類: A 獨(dú)立圓雕; B 從屬于青銅器身上圓雕或浮雕; C 擬形器即器形與器體合而為一動物形象。 第6頁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青銅人面 商中期 第7頁人面紋方鼎 商代后期 高38.5,口長29.8,寬23.7厘米 1959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村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第8頁象尊 商代后期 高22.8,長26.5,寬14.4厘米 1975年湖南醴陵縣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9頁2玉石雕刻 商周玉石雕刻多有發(fā)覺,僅1976年殷墟婦好墓

4、(五號墓)就出土玉器755件,造型多樣,品種齊全,制作技巧相當(dāng)高。其中立體雕刻有些人物、動物,雕出大致輪廓,細(xì)部則以陰線刻劃,如衣飾發(fā)飾。河南安陽出土商代后期石雕水牛、白石梟,與真實(shí)物像相去甚遠(yuǎn),僅頭部能看出是水牛和梟,其它部位都經(jīng)過夸大變形,身上刻幾何紋飾。集雕刻、工藝、繪畫于一身。手法與青銅一脈相承,反應(yīng)出中國早期藝術(shù)統(tǒng)一性。 第10頁三、工藝 1青銅工藝 主要器類及其特點(diǎn):商周青銅器,大多是禮器。夏代青銅器所見極少。它們從種類、個體大小、陳放件數(shù)、乃至器物內(nèi)所供犧牲物種件數(shù)以及身份等級之分,都有嚴(yán)格要求。青銅器既是溝通皇權(quán)和人權(quán)信物,又是區(qū)分等級名分標(biāo)志。每一件青銅器差不多都是將工藝、雕

5、刻、繪畫、書法等各種藝術(shù)合于一身,但都服從器物造型和內(nèi)容需要,各自只有相正確獨(dú)立性。 第11頁青銅器生活用途分類 (1)烹調(diào)器:鼎、鬲(音力)、甗(音眼);(2)盛黍稷食器:敦(音對)、簠(音府)、簋(音鬼);(3)酒:尊、壘(音壘)、壺、鹵、?。ㄒ艄ぃ?、爵、觚(音孤)、觶(音志)、角、斝(音甲);(4)脯(音府)醢(音海)器:豆;(5)盥洗器:盤、匜(音儀);(6)舀湯酒之器:匕 (7)盛酒器之座:案、禁;(8)盛冰器:鑒; 第12頁禮儀用途四大類 (1)宗器:祭禮宗廟用; (2)旅器:用以記敘征行,天子、諸侯每有戰(zhàn)事,必鑄銅器以記之;(3)媵(音映)器:隨嫁之禮器;(4)樂器:祭奠必奏樂,

6、故禮樂器不可分。 第13頁鼎 脫胎于原始時代陶鼎,原來是用以煮飯和煮肉。其形為方體或圓體,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燒,腹側(cè)有兩耳,便于端持。進(jìn)入階級社會之后,鼎被專門用做儀式或祭奠,故逐步顯得珍貴,被視為國家政權(quán)象征。左傳宣公三年有云:“商紂暴虐,鼎遷于周。”第14頁鼎樣式第15頁基本形制和用途【鼎基本形制】多為圓腹中虛,三足如柱。早 期鼎多無蓋,故二耳立于唇邊上稱為立耳;晚 期則鼎多附有鼎蓋,故耳在唇外稱為附耳。出土文物中亦常見有方形,長方形之四足方鼎。鼎足亦有不做柱體而呈扁平狀者。 【鼎用途】主要用于烹煮肉食,實(shí)牲祭奠和燕 享等用途上。如儀禮士昏禮:期初昏,陳三鼎于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即

7、是。 所以其腹中虛用以受納烹煮之物,鼎下三足承 空則用以升火炊爨。大型鼎在搬運(yùn)時,則利用扃(音炯)貫通鼎耳以扛舉。如無鼎蓋,則使用鼏(音密)覆蓋。鼎內(nèi)烹煮食物,則利用匕(音比)盛至俎上。 第16頁改變 因?yàn)楦鞣N禮儀場所,鼎皆是最主要食器,所以古代社會中,常被看成明尊卑,別上下標(biāo)志,而君王亦常以鼎賜予臣下作為榮寵,或在祭奠時用以述 紀(jì)先祖功烈,為此在鼎上常銘刻著主要銘文。銘文位置,主要在腹內(nèi)近口之處。內(nèi)容主要有宗族徽記、祭辭、冊命、訓(xùn)誥、記事及追孝等數(shù)種,對于后人研究商周歷史制度、文字風(fēng)俗皆有主要參考價值。 第17頁鬲(li) 音力、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鍋??钭慵醋阒锌?,便于加熱。 第1

8、8頁形制與用途鬲(li)基本形制如鼎而款足(三足中空),多為 圓腹三足,四足方形者較少?;蛴卸?,或無耳,而器形多半矮小。 鬲用途:主要用于炊粥及煮水。如儀禮 士喪禮言:“新盆、盤、瓶、廢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階下”即是。因?yàn)槠渥闶栝熤锌詹粚?shí),所以水易下注使受熱面積增多,縮短煮沸時間。第19頁甗 (yan) 全器可分為上下部分 ,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音贈);下則為鬲 用以煮水;中間斂而似腰設(shè)有箄(音必)用以隔斷,然箄上通常有十字或直線等形之穿孔用 以通氣。其上下二體或可分離,亦有上下連為一器不可分者。主要用于蒸飯,使用方法如今之蒸籠。 第20頁甑(zeng) 形似甗(yan),所不一樣是甑上下分

9、體,同時中間以紐扣合。 第21頁敦 音對,其外形上下內(nèi)皆圓,上有紐,下有足,中有耳。 第22頁簋、簠、豆、盤【簋】(音鬼),盛飯器。商簋多無蓋,周則多加蓋。橢圓形,有兩耳,高圈足。(北京簋街)【簠】(音府),盛稻粱器。外形侈口而長方。商周貴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賓客或過節(jié),則須改膳以稻梁,盛于簠?!径埂咳馐称鳌V饕糜谑⑤硝埃ㄒ艚M海),菹即咸菜、酸菜之類;醢即肉醬。古人吃熟肉時蘸一些肉醬,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調(diào)味。 【盤】商周行祭禮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禮,盤與匜(yi)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水瓢,瀉水于手,以盤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盤淺而巨,兩旁有耳,便于端持接水。

10、第23頁尊、罍、壺、卣【尊】【罍lei】尊是盛酒備斟酌之器,罍?zhǔn)鞘⒕漆劸浦?。以銅器儲酒時間長了會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時多以陶罍儲酒,但宴請賓客時陶器又欠美觀,故暫時改用銅器。尊多作成獸形,如犀尊、象尊、梟尊、駒尊之類,而且裝飾華麗。背鑿洞,便于注酒,加蓋以防塵污。凡祭祖與立壇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器多同時使用。 【壺】盛酒漿之器,其形仿自然瓜瓠(hu)即瓠蘆瓢。普通有提梁、兩耳,大多無蓋?!矩铡渴⒕破?。較壺為小,形狀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周禮春官)。第24頁觥、盉?。╣ong),詩經(jīng)屢言兕si觥,可見其主要。盛酒飲酒皆用之,多做成動物形象。盉(he),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調(diào)整酒之

11、厚薄。第25頁爵、觚(gu)爵,飲酒兼溫酒之器。間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節(jié)酒,并非單純?yōu)榱嗣烙^,而是柱于鼻口有礙,不能一飲而盡。觚(gu),其形圓體、侈口、圈足。體有四棱,故謂之觚。商朝貴族飲酒風(fēng)氣極盛,銅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賓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銅,所以顯得酒器少。莊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钡?6頁觶、角、斝、匕、禁、鑒觶(zhi),飲酒器,形似瓶而矮。角、斝(jia)二器皆三足一耳,形與爵略同。角,口羨而無柱,上多有蓋。斝(音甲),口圓而有柱,飲酒器,甲骨文寫作,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裝飾華麗。匕

12、、與柶(si)實(shí)為一物,因質(zhì)料不一樣而異名。古之匕以角制,柶以木制,平時飲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si)即今日之湯匙。禁,陳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鑒,形似大盆,盛冰器。 第27頁青銅樂器分類鐘、鐃nao,商代有鐃無鐘。鐃口向上,執(zhí)而鳴之。似今日之手搖鈴而略大。周有鐘而極少有鐃。鐘體大量重,故口向下吊懸而鳴之。大鐘以木桿撞而鳴之。鼓,湖北崇陽已出土了商代銅鼓,但迄今還未發(fā)覺周代銅鼓。詩經(jīng)有“鐘鼓將將”描述,證實(shí)周代有銅鼓。錞(dui),即錞于,圓如碓頭,上大下小,樂作鳴之,與鼓相和。周禮鼓人云:“以金錞和鼓?!钡裎匆娚讨苓z物。鐸,似鐘而小,有舌,以甬為柄,持而振之。鐘、鐃、錞、鐸被

13、稱為四金。常與鼓適用。第28頁詩經(jīng)魯頌閟bi宮 記述了魯僖xi公兵伐淮夷取得勝利后,告祭祖先片段:“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祈承祀,六轡pei耳耳。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xng)犧,是饗xiang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骍(xing)剛。犧尊將將,毛炮胾(z)羹,籩(bian)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孫有慶?!钡?9頁型制特征及其時代審美差異 夏、商、西周青銅工藝,因?yàn)樯鐣w制和審美習(xí)尚不一樣,造成了青銅器型制和藝術(shù)格調(diào)差異。三代青銅工藝發(fā)展改變,大致可分五個時期:第30頁(1)濫觴期夏至殷前期 此間實(shí)物發(fā)覺尚少,所見實(shí)物大率比較粗糙,鑄

14、造水平較差,種類亦少。因其剛才由原始陶器轉(zhuǎn)化而來,工藝水平差是合乎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不過從文件記載看,夏鑄青銅器有非常明確功利目標(biāo)使民知神奸。 第31頁(2)鼎盛期殷中期至周初成、康、昭、穆之世 此間青銅器型以鼎、方彝、無蓋之簋(gui)、尊、卣you、爵、斝(jia)、鐸為多,鬲(li)、鐘則少見。裝飾方面,或是全身紋飾,或是純素?zé)o飾?;y種類,大率為夔龍、夔風(fēng)、饕餮、象紋、雷紋等。其中饕餮紋、雷紋占主導(dǎo)地位。殷器普通多富有原始風(fēng)味,神秘威嚴(yán),通身紋飾,華麗堂皇,表現(xiàn)出以瑰麗為美時代風(fēng)尚。西周早期基本沿襲商代傳統(tǒng),個別顯示出樸實(shí)莊重格調(diào)。第32頁盛期銘文 銘文方面,文體簡約,字體端嚴(yán)。制器方面,

15、普通凝重堅固,絕無輕率傾向。此間出土實(shí)物較多,如 “司母戊方鼎”、 “人面方鼎”、 “龍虎尊”、 “虎食人卣you”、 “四羊方尊”、“三羊罍lei”、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人面、人像等為殷器代表作。 “大豐簋gui”、“德鼎”、“盂鼎”、 “盝(音路)方彝”、 “淳化大銅鼎”等為西周早期代表器物。 第33頁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 通高133,橫長110,寬78厘米,重875千克1939年河南省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 第34頁三羊紋鬲 商代后期 高22.8厘米 1958年湖南省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35頁四羊方尊 商代后期 高58.3,口長52.4厘米 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月山鋪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

16、藏 第36頁婦好鸮尊 商代后期 通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第37頁戈卣 商代后期 通高39,口長15.4, 寬13.1厘米 1970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村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38頁提梁卣 商代后期 通高23.2厘米 1956年湖南省株州市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39頁婦好盤 商代后期 高13,口徑36.6厘米,重5.9千克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第40頁獸面紋鼓 商代后期 高75.5,長49厘米 1977年湖北省崇陽縣汪家嘴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第41頁堇jn臨簋gu 西周早期 高16.1,口徑2

17、1.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42頁燕侯盂 西周早期 高24,口徑33.9厘米,重6.45千克 1955年遼寧省喀左縣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第43頁折觥 西周早期 通高28.7,長38厘米 1976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莊白出土 陜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藏 第44頁折觥 西周早期 通高28.7,長38厘米 1976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莊白出土 陜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藏 (正面、局部) 第45頁(3)開放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葉 此間器類鼎、簋(gu)、鬲(g)、簠(f)、鐘、鎛(b)之類漸多,方彝、卣(yu)、爵、斝(ji)、觚(g)之類絕跡。盤、壺、匜(y)、盨(x)初見。紋飾方面,有紋飾者刻鏤漸浮淺,多粗紋幾

18、何圖案。前期盛行之雷紋幾至絕跡,象紋也消失了。窮曲紋取饕餮紋主導(dǎo)地位而代之。饕(to)餮(ti)紋多施于鼎、簠足部不顯著地位置。夔龍、夔鳳等富有神秘色彩紋飾化為變相夔紋;蟠夔紋化為變相盤夔紋,漸趨圖案化。唯瑰麗洗練、樸實(shí)舒暢格調(diào),有別于前期之威嚴(yán)神秘氣氛。銘文方面、文體方面也都有些新特點(diǎn),文體、字體漸舒散而多以任意出之,長銘文習(xí)見。 第46頁壺 西周中期 通高65.4,口徑19.7厘米 1976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莊白出土 陜西省周原文管所藏 第47頁盠l方彝 西周中期 通高22.8, 口長14.4厘米 1955年陜西省眉縣李村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第48頁師趛(yin)鬲g 西周中期 高50.8

19、,口徑47厘米,重48.8千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49頁史墻盤 西周中期 高16.2,口徑47.3厘米1976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莊白窖藏出土 陜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 第50頁虢gu季子白盤 西周晚期 高39.5, 口長137.2,口寬82.7厘米傳陜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第51頁簋(gu)西周晚期高59,口徑43厘米 1978年陜西省扶風(fēng)縣齊村窖藏出土 陜西省扶風(fēng)縣博物館藏 第52頁 四虎镈 西周晚期 高44.3,口寬2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53頁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 通高126,口長30.5,口寬24.9厘米1923年 河南省新鄭縣城關(guān)李家樓出土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54頁

20、(4)新式期春秋中葉至戰(zhàn)國末年 此間器物,敦、盦新出,編鐘之制盛行。在前期全部鬲(li)、甗(yan)之類少見。盨(xu)亦絕跡。裝飾方面,紋飾刻劃更淺細(xì),前期之粗花一變而為工整細(xì)花。因?yàn)橛“鍎?chuàng)造與使用,其上紋飾多為同一印板重復(fù),紋樣繁多,所附裝飾多為現(xiàn)實(shí)性動物。第55頁后期銘文 銘文方面,文多韻文,多施于器表顯要位置,排列對稱,講求字?jǐn)?shù)多少和對字構(gòu)圖安排。銘文不但僅是書史性質(zhì),而且成為器身不可缺乏裝飾成份。字體極求美化,鳥篆出現(xiàn),甚至一字之外加鳥形認(rèn)為紋飾,這種作風(fēng)多見于南方器皿,如“越王劍”、“越王鐘”、“作用戈”等。此間器物輕便、適用而形式翻新,質(zhì)薄、形巧,顯著趨于商品化。此間留存器物甚

21、多?!般~方豆”、“鳥形銅尊”、“犧獸立人青銅盤”、錯金銅器,制作均極華巧。第56頁吳王夫差矛 春秋晚期 長29.5,寬3厘米1983年湖北省江陵縣馬山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第57頁(5)衰變期自戰(zhàn)國末葉以后 此間青銅時代行將更易,一切器物復(fù)歸于簡陋,但更適于日用。器形輕便簡單,花紋幾至全廢。銘紋多刻人而非鑄人,少有書史或格言訓(xùn)詞意義存在。多載斤兩容量,或制器者自勒其名。此間鐵器普遍使用,人們注意力已轉(zhuǎn)到其它工藝品方面,青銅讓位于鐵。青銅時代宣告結(jié)束。 第58頁研究早期中國藝術(shù)獨(dú)特視角雷德侯萬物對青銅器分析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22、 in Chinese Art by Lothar Ledderose1.所謂“模件”moudule;2.“量產(chǎn)”或“規(guī)?;鄙a(chǎn);3“萬物”早期一切藝術(shù);4.易經(jīng)與二進(jìn)制代碼,八卦;5.漢字。第59頁中國青銅器與歐亞文明青銅器區(qū)分【裝飾】模件:利用總數(shù)有限裝飾母題和裝飾單元進(jìn)行無窮盡組合;饕餮紋。無意義回文形成?【制造技術(shù)】合范(起源于制陶術(shù))錘碟法、失臘法【使用組合】器物組合不是基于技術(shù)原因而是基于儀式禮器要求(編鐘)第60頁中國青銅器(影像)第61頁3玉石工藝(1)中國特有玉文化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 “玉,石之美具五德者?!?第62頁玉歷史與用途 中國玉器時代濫觴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三代

23、至戰(zhàn)國全方面繁榮,兩漢之后才開始衰落。玉在上層統(tǒng)治者心目中含有高尚地位,滲透到人們生活各個方面。天子、諸侯王冕服上主要處以玉為飾。天子、諸侯王死,以玉加幣隨葬,死者口中含玉、身旁葬玉?;蕦m最珍貴禮器“六瑞六器”,均以玉為之(六瑞指;圭、璋、璧、琮、琥、璜;六器指:蒼壁、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玉價值非金錢所能衡量。關(guān)于玉作用,楊伯達(dá)先生概括為五個方面:玉器作為珍寶,玉器用于殉葬,玉器用于祭奠,玉器作為信物,玉器象征道德。第63頁卷筒冠巾與冠冕形成商殷婦好墓玉人j 第64頁玉簋gu 商代后期 高10.8,口徑16.8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料青白色,局部有黑褐色浸。 第65頁玉象兩種 商代后期 左高3.3,長6.5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66頁玉虎 商 高3.5,長14.1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研究所藏 第67頁玉鵝兩種 商代后期左高10.1,厚0.6厘米,右高7.8,厚0.5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第68頁玉鳳 商代后期 長13.6,厚0.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69頁玉怪鳥 商代后期 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