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_第1頁
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_第2頁
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_第3頁
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_第4頁
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中國智慧進入21世紀以來,在信息通信技術、生命科技、數(shù)據(jù)與智能科技等新興科技力量的推動下,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時代。單從技術形態(tài)的角度來看,當前的技術時代,顯然有別于海德格爾和埃呂爾批判現(xiàn)代技術和技術系統(tǒng)時所置身的那個技術時代,可以稱之為技術時代2.0。而更重要的是,在上一個技術時代置身其外的中國,無疑是這個新的技術時代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諸多創(chuàng)新和應用已然走到前沿甚至“無人區(qū)”。因此,當下中國科技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在于,一要致力于洞察我們所處的技術時代的基本特征,二應更多地審視身邊的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并及時作出哲學層面的省思。正是在科學與技術加速整合的態(tài)勢下,深度科技化成

2、為新的技術時代的基本特征,并帶來一系列重構、型構和創(chuàng)構,使得技術對世界、人和未來呈現(xiàn)出多重不透明性,亟待相應地展開深度哲學反思和系統(tǒng)倫理審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種歷史與思想的自覺,那就是這些審視是在中國通過自立自強邁向科技強國的語境中進行的;從科技創(chuàng)新和應用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們已經(jīng)站立在科技與價值相激蕩的時代潮流之中,只能依靠自身對切身經(jīng)驗的思考直面深度科技化時代的挑戰(zhàn)。在面向深度科技化時代的倫理審度與調適中,中國科技哲學研究應該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邁出四個具有中國思維特質的新向度。其一,從代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精華的有機整體論視角出發(fā),拓展關系哲學和生成哲學的向度。在人與技術、人與自然、人與機

3、器的關系的理解上走出二元論的思維架構,尋求開放性的實踐智慧。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科技對世界和人的構建是具有局限性的“術”,而“術”的運用需要“道”來駕馭,人與器也應保持適當距離以免沉溺其中。面對加速變遷的深度科技化時代,應該擱置技術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技術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古典技藝與現(xiàn)代技術、解放與束縛、自由與控制、器與道等觀念層面的二元對立,轉而從人在與世界和技術的關系中生成和安身立命的維度,主動直面技術時代引發(fā)的總體性問題。一方面,對技術的倫理追問不應僅關注已存在的價值沖突或被動地等待倫理難題的出現(xiàn),而應該通過具有連續(xù)性和加速度的思考,縱觀不斷變遷的技術趨勢,積極地對其進行前瞻性評估,

4、全面權衡其可能的倫理影響。另一方面,應該意識到技術倫理審度的關鍵,在于揭示技術對世界、社會和未來的建構中固有的不透明性,不斷提高洞察新技術及其運作機制的能力,使其中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不公正的情況乃至失控的危險得以及時地納入倫理辨析與考量之中。在此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執(zhí)中”與“權變”觀念的運用尤為重要。所謂“執(zhí)中”,就是要拓寬視野以超越對立的視角,從而在更大的整體視野中達成平衡;所謂“權變”,就是辨時應勢,唯變所適,實現(xiàn)不同視角和力量的動態(tài)協(xié)調。進一步而言,這種主動敏捷而執(zhí)中有權變的技術倫理審度,旨在激發(fā)人們在技術時代發(fā)展出一種新的美德,促使人們形成和保持對其技術化生存境遇的道德敏

5、感性,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養(yǎng)成敏銳的道德洞察力等技術時代應該具備的道德能力與倫理素養(yǎng)。這種倫理素養(yǎng)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性的“技術倫理”認知能力,是洞悉事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價值敏感性與人文關懷的融通。一方面,在對技術活動中不同能動者之間相互沖突與糾纏的價值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試圖通過現(xiàn)實利益的權衡,尋找相關倫理問題在實踐中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依據(jù)對技術構建中內在的不透明性的認知,力圖超越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風險受益比的現(xiàn)實抉擇,盡量消解技術可能帶來的各種消極后果。其二,從“參贊天地之化育”的向度,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和技術共生的可能性。如果說“如何科技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由世界傳導到中國

6、的難題,那么現(xiàn)在是我們拿出可以從中國傳導到世界的應對之道的時候了,而其中的關鍵則在于人如何積極有為地參與到技術對世界、社會與未來的建構之中。對此,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強調人應該“參贊天地之化育”,促使技術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盡己之性、盡天地之性。如果以“盡性”作為科技的目標,就更容易認識到,技術對世界、社會和未來的深度建構應該以萬物盡性而共生為限。為此,技術對世界的重構,要充分考量自然生態(tài)和人類生命的脆弱性,技術對社會的型構要有助于給人創(chuàng)造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空間,技術對未來的創(chuàng)構要以人可以承受的節(jié)奏推進,而不應讓人為技術進步付出過高的代價,由此尋求人與自然和技術創(chuàng)構共生的技術時代的未來觀和宇宙生命觀

7、。其三,從技術賦能的向度探討技術善用的現(xiàn)實路線圖。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技術創(chuàng)新應該是一種賦能活動。中國在文化和制度上可以進一步發(fā)揮以技術促進群體團結的優(yōu)越性,探尋技術善用的中國路徑。一是由效率逐漸轉向兼顧效率與公平。一方面,堅持包容普惠,促使不同的個體和群體能夠更加有效和公平地接近科技資源、分享科技紅利、消弭技術鴻溝。另一方面,以賦能促進賦權,通過科技賦能賦予社會生活中的個人和共同體以更大的成就自我的空間。二是恰當運用技術的調節(jié)功能,促使技術的杠桿朝著有益社會的方向撬動。其策略是以有約束力的技術手段對科技創(chuàng)新和應用中的人與人、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作出必要調整,使人們在科技時代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諧

8、。在此過程中,應在反復測試和細膩調適的基礎上,作出審慎的動態(tài)協(xié)調。其四,走向“技術倫理”參與式預見的向度,推動科技倫理的敏捷治理。新興科技的試驗性與高度不確定性使得科技倫理規(guī)范必須不斷地探索新的方法與工具,更好地預見未來和更有效地鼓勵公眾參與,通過系統(tǒng)的價值厘清與權衡機制,形成兼具包容性和穩(wěn)健性的倫理抉擇。為此,一方面要審視倫理原則與標準、倫理矩陣、建設性與參與性評估、倫理預見與影響評估等倫理工具的有效性與局限性,使其得到有效運用。例如,運用倫理矩陣這種技術倫理預見工具,可以對一項新技術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對于該技術潛在的倫理問題的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和分析,從多個視角使其倫理訴求得到更全面的展現(xiàn)。另一方面,應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構建整體性、容錯性和敏捷性的全球科技倫理治理架構的可能方案。值得指出的是,在新興科技倫理建構中,中國正在通過試驗推廣和重點突破的策略探尋適應性與敏捷治理之路。例如,根據(jù)科技部印發(fā)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驗區(qū)建設工作指引,上海等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已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規(guī)、倫理規(guī)范、安全監(jiān)管等方面展開試驗探索。又如,在一般科技倫理審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面對疫情挑戰(zhàn),相關部門針對突發(fā)應急狀態(tài)下的科技倫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