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精編版本_第1頁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精編版本_第2頁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精編版本_第3頁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精編版本_第4頁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精編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AGE 9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廖老師整理第一單元一、基礎(chǔ)知識。1、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適當?shù)目諝狻?、在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中,光、溫度、水三個條件適合我們進行實驗研究。3、種子發(fā)芽實驗中,要用放大鏡觀察綠豆種子,測量它們的大小,再把它們畫下來,并用適當?shù)脑~匯描述它們。4、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說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5、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6、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動物對環(huán)境有不同的需求。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8、

2、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9、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10、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失去平衡。12、沙塵暴是污染環(huán)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13、獵隼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二、解釋概念。1、食物鏈: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guān)系,叫做食物鏈。2、生產(chǎn)者:食物鏈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產(chǎn)者。3、消費者:食物鏈中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4、食物網(wǎng):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guān)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叫做食物網(wǎng)。5

3、、生態(tài)系統(tǒng):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三、舉例。1、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答:香蕉樹生活在降水豐富的熱帶地區(qū),所以葉子非常闊大。松樹生長在降水相對較多的溫帶地區(qū),所以葉子細長成針形。仙人掌生長在干旱的沙漠地區(qū),所以葉子退化成了葉刺。白楊樹生長在多風的北方地區(qū),所以樹干長得十分高大。橘子樹生長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結(jié)出甘甜可口的果實。2、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答:候鳥(如大雁

4、)為了找尋適合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會遷徙。青蛙為了滿足自身對環(huán)境的需要會尋找地方冬眠。企鵝生活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所以它們身體的脂肪很厚,用來抵御嚴寒。貓、狗、狼等有皮毛的動物每年都會脫毛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天鵝等水鳥必須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3、食物鏈的舉例。答:草 兔子 鷹薔薇 蚜蟲 瓢蟲小鳥落葉 蚯蚓 小鳥水稻 稻螟蟲 青蛙 蛇 老鷹水稻 田鼠 黃鼠狼 老鷹 4、自然保護區(qū)。答:世界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qū) (保護我國現(xiàn)存最大一片紅樹林)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qū) (我國建立最早的四個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為主) 三江源

5、自然保護區(qū)(重點保護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四、簡答。1、哪些條件影響綠豆芽的生長?答:綠豆芽的生長受水分、溫度、陽光、養(yǎng)分等因素的影響。2、在食物鏈“草 兔子 鷹”中,如果:如果鷹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答:兔子會大量繁殖,草來不及長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會餓死,草可能重新生長,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重新平衡?;蛘咭驗闆]有植被,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小氣候惡化,降水減少,植物更難生長,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鷹死的死,遷徙的遷徙。如果兔子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答:大量的鷹會餓死,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fā)草原火災如果草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答:兔子會因缺少食物而減少,最后會消失。老鷹也會餓死,草原會逐

6、漸荒漠化3、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鷹、兔子的減少和草的減少?答:人類對老鷹、兔子的獵殺;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qū)趕;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而過度的放牧;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的生長困難;等等。4、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nèi)祟悜撟鲂┦裁??答:愛護動植物,不傷害它們。保護森林,不亂砍濫伐。多建立自然保護區(qū),保護珍希的動植物。保護草原,合理放牧。五、制作生態(tài)瓶。答: 找一個透明的 在桶底裝入一層 在桶里種上幾顆 植物存活后,再大塑料油桶,清洗 淘洗干凈得沙,再 水草,在水面放一些 放入小魚或泥鰍、螺干凈后剪掉上面一 裝入大半桶自然水 浮萍。 等小動物。部分。 域中的水。 六、實驗分析。1、在“綠豆芽生長對

7、水的需求”實驗中,仔細觀察根的生長情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答:我發(fā)現(xiàn)綠豆芽的根都向紙潮濕的一端生長。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2、在“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實驗中,生態(tài)瓶里的小魚在水多時和水少時一分鐘內(nèi)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答:水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少甚至沒有;而水少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較多。這是因為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就空間減少了,氧氣量也跟著減少,所以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較多。3、在“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tài)瓶里的小魚在動物多時和動物少時一分鐘內(nèi)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答:動物多時,小魚浮出

8、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這是因為由于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因缺氧而死亡。4、在“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tài)瓶里的小魚在植物多時和植物少時一分鐘內(nèi)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答:在植物多時,生態(tài)瓶里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這是因為水草增多,產(chǎn)生的氧氣量增多。但是,生態(tài)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5、經(jīng)過實驗,你認為要想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應該注意些什么?答:生態(tài)瓶里生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要平衡。必須有足夠的氧氣。第二單元一、基礎(chǔ)知識。1、影子產(chǎn)生的

9、條件:光源、擋光物體、屏。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3、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4、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來測定時間。5、古代的人們曾經(jīng)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如(日晷(讀作:gu)。6、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fā)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7、反射光也是沿(直線)傳播的。8、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在給我

10、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溫暖)。9、(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10、人們發(fā)現(xiàn)(凹面鏡)和(凸透鏡)能把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1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12、地球得到的太陽能量,僅僅占太陽放射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13、太陽的外部溫度約攝氏(6千度),內(nèi)部溫度約攝氏(2千萬度)。14、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lǐng)有關(guān),(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15、物體受陽光照射角度與吸熱有關(guān),物體與陽光垂直比傾斜吸熱(快)。16、(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shè)計出來的一種(節(jié)能裝置)。17、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zhuǎn)換器),具有(

11、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的優(yōu)點。18、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結(jié)構(gòu)),(運用的原理)有關(guān)。19、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jié)能)、(安全)的能源,我們要大力開發(fā)和使用太陽能。20、太陽能熱水器的構(gòu)造:(集熱器)、(保溫箱)、(連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統(tǒng))。二、解釋概念。1、光源:像電燈這樣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2、投影:從不同側(cè)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3、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來,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三、舉例。1、你所知道的光源。答:太陽、點燃的蠟燭、打開的電燈、星星、螢火蟲、打開的手電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答:大街上的交通

12、標示牌、洗手間門口的標示牌、皮影戲、電影、手影表演、工業(yè)生產(chǎn)和設(shè)計中采用的投影制圖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運用。答:汽車反光鏡 醫(yī)生帶的額鏡 照明燈上的燈罩 教室的墻壁涂成白色利用激光反射器測量地球與月球的距離 潛望鏡 萬花筒 觀景箱4、凹面鏡和凸透鏡原理的應用。答:放大鏡 望遠鏡 古代人用凹面的銅鏡取火利用凹面鏡原理做成的太陽灶 奧運會圣火火種是利用凹面鏡取得的5、太陽能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答: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發(fā)電站、太陽能充電器、太陽能花、太陽灶、太陽能溫室四、簡答。1、影子有什么特點?答:影子會隨著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擋光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

13、即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物體側(cè)面的形狀有關(guān)。2、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隨著太陽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來變化。即早晨太陽在東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陽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陽在西偏北,影子就在東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陽位置最低,影子最長;正午太陽位置最高,影子最短。3、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會留下一個暗區(qū),這個暗區(qū)形成了影子。4、光有哪些特性?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光能反射。5、照明燈上為什么要裝燈罩?答:這是因為需要增強反光

14、的原因。因為燈罩可以把燈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線合在一起,增加亮度。6、教師的墻壁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墻壁涂成白色是因為白色物體反光較強,可以增強教室內(nèi)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7、光的強弱與溫度有什么關(guān)系?答: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8、人們?yōu)槭裁聪奶齑\顏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顏色的衣服?答:夏天溫度高,淺色衣服反光能力強,吸收的熱較少,所以穿起來較涼爽。而冬天溫度低,深色衣服吸熱能力強,反光少,所以穿起來較暖和。9、宇航服的顏色與光澤和防輻射有什么關(guān)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銀色的,這是因為銀色可以減少輻射,可以保護宇航員。10、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熱器吸收

15、太陽光,將光能轉(zhuǎn)化成熱能,并通過儲水箱將熱水儲存。五、畫圖并分析。1、凹面鏡匯聚光的原理圖。 2、凸透鏡匯聚光的原理圖。 3、潛望鏡光線圖第三單元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一、填空:1、地球的地表形態(tài)可以分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處高原,那里有許多有著尖峰的冰山;內(nèi)蒙古的大草原很寬廣,一望無邊。2、地球上海洋多,陸地少。海洋在地形圖上用藍色表示,用綠顏色表示平原。中國的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3、2007年4月2日所羅門群島發(fā)生里氏8級地震,在引發(fā)海嘯造在人員傷亡的同時,將一座名為拉農(nóng)加的島嶼突然拔高了3米。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間發(fā)生較大改變的是火山和地

16、震。5、地球的內(nèi)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有關(guān)。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風化。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形地貌。8、地球內(nèi)部運動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變化,地球剛形成時是汪洋一片,后來才出現(xiàn)陸地的。9、科學家認為喜馬拉雅山是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兩個大板塊受拉張而形成的。10、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黃山奇石等。11、整塊的巖石風化形成碎石,碎石繼續(xù)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細小的顆粒經(jīng)過長時間

17、后又會變成土壤。12、根據(jù)顆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tǒng)稱為巖石的微粒。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的混合物。土壤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構(gòu)成的。15、土壤中還有腐殖質(zhì)和鹽分。腐殖質(zhì)是動植物腐爛時產(chǎn)生的黑色物質(zhì),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zhì),它們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處植被覆蓋的程度也不一樣,天空中的

18、降雨量也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18、由于流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地表會形成許多溪流和溝壑。19、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20、除了流水,還有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有侵蝕和沉積作用。21、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侵蝕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變了地形地貌,同時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人們想辦法盡可能地減少侵蝕。22、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自身都會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23、地形及地形的特點:地形特點山地地勢

19、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24、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25、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26、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zhì)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

20、造空間。27、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28、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29、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fā)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30、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xiàn)象發(fā)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31、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

21、土地的侵蝕。32、(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二、名詞解釋:1、風化: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2、腐殖質(zhì):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燒的東西,主要是土壤里動植物肢體腐爛以后變成的,叫做腐殖質(zhì)。3、侵蝕: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帶走了,這就是侵蝕。4、冰川:地質(zhì)學家把在地表緩慢移動的大冰體稱為冰川。三、問答題:1、地震是怎樣形成的?有什么危害?答:地震是由地球內(nèi)部運動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災、火災等。2、引起巖石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有冷和熱的作用水流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活動

22、的作用。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構(gòu)成的?答: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構(gòu)成的。4、說說黃河水變黃的原因,我國為什么要治理黃河?答:黃河在流經(jīng)黃土高原時,因為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qū)覆蓋著黃土,沒有樹,沒有草,下大雨時,雨水秀容易把黃土沖下山坡,流入黃河,黃河里的泥沙多起來,水就變黃了。因為黃河流到下游,流速變慢,水中泥沙沉積到河底,使河床越來越高。在雨季水大時,非常容易泛濫成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很大的損失。5、說說河流各段的巖石會有什么不同?答:河流上游往往布滿了大石頭,中游堆積了很多的鵝卵石,下游河床堆滿細沙。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谕纬闪耸裁?,為什么?答:在大江大

23、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遼闊的沖積平原。因為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流速減慢,起到了沉積作用。7、哪些力量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答:一是地球內(nèi)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會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來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也會改變地形地貌。8、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了地表的破壞?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地表不受破壞?答:人類自身的活動如破壞植被、過度放牧等,都加劇了土地被侵蝕的程度。應該適度開采礦產(chǎn),妥善保護植被。9、侵蝕有什么危害?答:侵蝕會讓土地支離破碎,形成的山洪沖毀房屋,沖毀道路,引發(fā)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給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損失。10、生物會對巖石造成什么影響?答:植物的種

24、子落進巖石縫隙中,生根發(fā)芽后,植物根系的膨脹作用會使巖石破碎產(chǎn)生風化作用。第四單元 運動和力一、填空:1、我們提水,感到水桶對手有向下的拉力;我們背書包,感到書包對肩部有向下的壓力。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2、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的球最終要落回到地上,我們從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處流這些運動都是因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物體的重力是向下的。3、像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態(tài)改變時它們會產(chǎn)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做彈力。4、人們利用彈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5、被壓短或拉長的彈

25、簧;拉開的弓;捏扁的海綿等都會產(chǎn)生彈力。6、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多,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少,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7、橡皮筋的長度短,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橡皮筋的長度長,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8、彈簧受到的力越大,長度改變越大,產(chǎn)生的彈力越大。9、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做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反沖力運動的。10、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11、依靠反沖原理運動的有噴氣式飛機、火箭、直升飛機、炮彈等。12、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彈簧

26、秤。13、人們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shù)上則統(tǒng)一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14、在地上運動的物體都會與地面發(fā)生摩擦。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16、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17、當人們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增大它;當人們不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減小它。18、往自行車車軸處滴一些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人們

27、在鞋底設(shè)計了各種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力。19、汽車運動時,輪胎要與地面發(fā)生摩擦,我們從汽車輪胎受到的磨損就可以知道。20、賽車的設(shè)計: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設(shè)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wěn)定。二、名詞解釋:1、反沖力: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做反沖力。2、彈力:像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態(tài)改變時它們會產(chǎn)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做彈力。3、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三、問

28、答題:1、橡皮筋的圈數(shù)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guān)系?答: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多,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繞的圈數(shù)少,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2、橡皮筋的長度和在車軸上繞的方向分別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guān)系?答:橡皮筋的長度短,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長度長,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橡皮筋在車軸上繞的方向與小車運動的方向相同。3、你還知道哪些物體有彈力?人們能用它們做什么?答:被拉長或壓縮的彈簧、被彎曲的鋸條或竹片、被壓縮的空氣等都能產(chǎn)生彈力。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緊帶、自行車的坐墊等都用到了彈力。4、說說在使用彈簧秤時應注意些什么?答: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讀數(shù)時,視線與指針相平測量的

29、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shù)量測量完畢后,把測力計放回原處。5、小車的哪些地方會產(chǎn)生摩擦力?這些摩擦力屬于滑動摩擦還是滾動摩擦?答:在我們小車上,車軸與車身、車軸與車輪、車輪與地面都存在摩擦力,這些摩擦力屬于滾動摩擦。6、自行車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答:自行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剎車橡皮等處。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上做花紋,使表面粗糙些,從而增大摩擦力。7、自行車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減小摩擦力的?答:自行車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軸、中軸、后軸、腳蹬子軸、大小齒輪與鏈條等處。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裝滾珠

30、、加潤滑油。8、在生活中,人們怎樣根據(jù)需要來增加或減小摩擦力?答:要增大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粗糙些,并設(shè)法加大物體間的正壓力,如: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鞋底上的花紋。要減小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變得光滑,還可以在物體下面墊上能滾動的物體,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如:往自行車車軸上加潤滑油、車軸內(nèi)安裝滾珠。9、說說摩擦力對我們的生活的利和弊?答: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zhuǎn),部件間相互摩擦而磨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10、我們都知道哪些物體是靠反沖力運動的?答:節(jié)日燃放的煙花、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靠反沖力運動的。11、汽車運動和停止都要

31、靠輪子,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情況會怎樣?答:如果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車輪會打滑,汽車無法啟動,行駛的車子也很難停下來。12、賽車的設(shè)計特點有哪些?答:賽車的設(shè)計特點:(1)要設(shè)計力量很大的發(fā)動機;(動力要大)(2)設(shè)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wěn)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四、連線題:(9分)用線把下面的科學家與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連起來 英國科學家牛頓 紫外線(連 約翰里特爾) 英國科學家赫歇耳 七色光 (連 牛頓) 德國物理學家約翰里特爾 紅外線 (連 赫歇耳)五、簡答

32、題:(共22分)1、“火山噴發(fā)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边@種說法對嗎?如果不對,請介紹火山噴發(fā)的好處有哪些?答:這種說法不對?;鹕絿姲l(fā)除了給人類帶來災難,也會帶來好處?;鹕絿姲l(fā)的三大好處如下:第一,它可以給人類創(chuàng)造一些土地資源,這個土地資源的,像夏威夷島全是火山噴發(fā)出來的,那現(xiàn)在就是土地了,就是美國國土。第二,就是火山能創(chuàng)造很多的自然景觀,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些風景區(qū)大部分是火山區(qū),像美國的黃石公園,日本的富士山,我們國家的長白山,五大連池,有火山的地區(qū)風景幾乎都很漂亮。第三,它可以帶來礦產(chǎn)資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礦產(chǎn)資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屬資源和金屬資源。那非金屬資源就是火山噴發(fā)物,

33、隨便哪種火山巖石幾乎都可以用,所以火山噴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有用。還有就是很多的礦產(chǎn)跟火山噴發(fā)有關(guān)系,例如有些寶石就是火山噴發(fā)出來的。2、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fā)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請列舉三條)請同學自己選擇三條作為自己的答案。答: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fā)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做下面的措施:第一,人類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第二,人類要適度放牧,要有計劃一方面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進行生產(chǎn)活動,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注意保護自然環(huán)境。第三,人類要控制人口

34、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自然環(huán)境。第四,人類要慎重進行工礦交通建設(shè),尤其是不能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jié)構(gòu),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fā)育。第五,人類要嚴禁無計劃濫伐森林植被,破壞自然環(huán)境。第六,根據(jù)不同地區(qū)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guī)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shù),并建設(shè)一批示范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qū)域綜合防御體系。 加強沙塵暴的發(fā)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guān)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A卷一、填空:(20

35、分)1.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有_、_和_。2.地球內(nèi)部可以分為_、_、_三部分。3.光是沿_傳播的,當它碰到物體后會發(fā)生_。4.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在_最長,_最短。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_和_兩種方式。6.地球表面有_、_、_、_、丘陵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7.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引起的,絕大部分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_的運動有關(guān)。8.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_,從而使地形,地貌發(fā)生_。二、判斷:(10分)1.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 )2.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與接觸面的

36、光滑程度及物體的輕重有關(guān)。 ( )4.用滑動代替滾動可以較大地減少摩擦力。 (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 ( )三、選擇題:(10分)1.( )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A、水源 B、黃金C、土壤2.如果太陽在物體的左邊,那么影子在物體的()。 A、右邊B、左邊C、后面3.蘋果成熟要掉下來是由于( )的原因。A、彈力B、推力C、重力4.自行車的( )用的是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A、剎車B、扶手C、輪子5.下面不能會聚太陽光的是()。A、凹面鏡B、凸透鏡C、平面鏡四、簡答題:(10分) 1.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寫出你的理由。 2

37、.舉例說明,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哪些設(shè)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設(shè)計是為了減少摩擦力?(各舉兩例)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A卷附答案一、填空:(20分)1.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有(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適當?shù)目諝猓?.地球內(nèi)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3.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它碰到物體后會發(fā)生(反射)。4.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在(早晨和傍晚)最長,(中午)最短。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滾動)和(滑動)兩種方式。6.地球表面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7.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絕大

38、部分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guān)。8.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從而使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二、判斷:(10分)1.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 )2.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及物體的輕重有關(guān)。 ( )4.用滑動代替滾動可以較大地減少摩擦力。 (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 ( )三、選擇題:(10分)1.(C )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A、水源 B、黃金C、土壤2.如果太陽在物體的左邊,那么影子在物體的(A)。 A、右邊B、左邊

39、C、后面3.蘋果成熟要掉下來是由于( C )的原因。A、彈力B、推力C、重力4.自行車的( A )用的是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A、剎車B、扶手C、輪子5.下面不能會聚太陽光的是( C )。A、凹面鏡B、凸透鏡C、平面鏡四、簡答題:(10分) 1.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寫出你的理由。答: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為他們提供了棲息地;土壤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fā)育的必需養(yǎng)料;土壤和人類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guān)系等。 2.舉例說明,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哪些設(shè)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設(shè)計是為了減少摩擦力?(各舉兩例)答: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花紋,自行車在前后輪胎、腳

40、蹬子表面上做花紋,使表面粗糙些;冰雪天在馬路撒沙子等。減小摩擦力的如自行車上滾珠軸承;在拉鏈上涂蠟燭;往鎖孔里加點油等。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B卷一、填空(每小空2分,共計38分)1、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必須具備( )、( )、( )。2、蚯蚓生活在地下,它喜歡( )的環(huán)境。3、光是以( )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 )。4、土壤是( )、( )、黏土、腐殖質(zhì)、( )和( )的混合物。5、地球的內(nèi)部可以分成( )、( )、( )三部分。6、( )、( )、( )、( )、( )等都會侵蝕土地。7、奧運圣火的火種是用( )取得的。二、判斷對錯:(12分)1、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壞,整個

41、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失去平衡。( )2、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節(jié)能裝置 ( )3、從太陽發(fā)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 )4、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不容易改變, (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運動引起的。 (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動物也是一樣 ( )三、選擇題。(16分)1、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 )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A、影響 B、不影響 C、無所謂影響不影響2、物體都受一個( )的重力作用。A豎直向下 B豎直向上 C平移向上3、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 )A小 B大 C沒有4、下列( )的牙齒最鋒利。A草食性動物 B肉食性動物 C雜食性動物 5、( )的植物特征是植物受到地球引

42、力作用的結(jié)果。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地性 6、( )用放大鏡和望遠鏡看太陽。A、能 B、不能 C、可以7、中國的( )多高山 。A、西部 B、東部 C、南部8、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 )大小的工具。A、運動量 B、摩擦力 C、力四、名詞解釋:(9分)1、食物鏈:2、風 化:3、光的反射:五、簡答題:(共12分)1、生活中哪些儀器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至少舉出兩例說明。(6分)2、為了生態(tài)平衡,我們?nèi)祟悜撟鲂┦裁矗恐辽倥e出兩例說明。(6分)六、論述題:(共13分)1、請畫出鷹、兔子、草之間的食物鏈。再說說如果人類破壞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會有什么后果?(13分)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B卷附

43、答案一、填空(每小空2分,共計38分)1、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必須具備(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適當?shù)目諝猓?、蚯蚓生活在地下,它喜歡(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3、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每秒約30萬千米)。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構(gòu)成的混合物。5、地球的內(nèi)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6、(流水)、(風)、(冰川)、(波浪)、(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7、奧運圣火的火種是用(凹面鏡)取得的。二、判斷對錯:(12分)1、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失去平衡。( )2、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節(jié)能裝置 ( )

44、3、從太陽發(fā)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4、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不容易改變, (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運動引起的。 (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動物也是一樣 ( )三、選擇題。(16分)1、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A)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A、影響 B、不影響 C、無所謂影響不影響2、物體都受一個( A )的重力作用。A豎直向下 B豎直向上 C平移向上3、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 B)A小 B大 C沒有4、下列( B)的牙齒最鋒利。A草食性動物 B肉食性動物 C雜食性動物 5、( C )的植物特征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結(jié)果。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地性 6、(

45、B)用放大鏡和望遠鏡看太陽。A、能 B、不能 C、可以7、中國的(A)多高山 。A、西部 B、東部 C、南部8、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C)大小的工具。A、運動量 B、摩擦力 C、力四、名詞解釋:(9分)1、食物鏈: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guān)系,叫做食物鏈。2、風 化: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3、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五、簡答題:(共12分)1、生活中哪些儀器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至少舉出兩例說明。(6分)答:(1)汽車反光鏡能使駕駛員看到后面的情況。 (2)醫(yī)生戴了額鏡能給病人檢查耳朵。2、為了生態(tài)平衡,我們

46、人類應該做些什么?至少舉出兩例說明。(6分)答:熱愛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zhì)條件。第一,人類要愛惜動植物,禁止濫捕濫殺動物,禁止濫砍濫伐樹木,保護生態(tài)平衡;第二,人類要優(yōu)化生產(chǎn)方法,減少工業(yè)污染,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排放,減少對大氣排放有毒氣體,防止環(huán)境污染;第三,人類要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利用要適度,減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干擾。六、論述題:(共13分)1、請畫出鷹、兔子、草之間的食物鏈。再說說如果人類破壞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會有什么后果?(13分)答:鷹、兔子、草之間的食物鏈是“草 兔子 鷹”。如果鷹少了,兔子會大量繁殖,草來不及長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會餓死

47、,草可能重新生長,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重新平衡?;蛘咭驗闆]有植被,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小氣候惡化,降水減少,植物更難生長,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鷹死的死,遷徙的遷徙。如果兔子少了,大量的鷹會餓死,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fā)草原火災如果草少了,兔子會因缺少食物而減少,最后會消失。老鷹也會餓死,草原會逐漸荒漠化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C卷一、填空:(20分)1.種子發(fā)芽需要的基本的條件:( )、( )和( )。2.光是以( )的形式傳播的,當光碰到鏡面就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 )。3.淺色物體反光能力( )、吸收熱的能力( )。4.冰面行走容易打滑,人們想到在鞋底( ),這樣

48、就( )了摩擦力。5.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 )。二、判斷:(15分)1. 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泥土里。 ( )2. 如果太陽在物體的左邊,那么影子在物體的右邊。 ( )3.保護了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許多種生物。 ( )4. 企鵝適合在亞熱帶地區(qū)生活。 ( )5.不同時間,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會發(fā)生變化。 ( )三、選擇題:(25分)1.具有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的地形特點的是( )A、高原 B、平原C、平地 D、山地2.將吹足了氣的氣球固定在小車上,氣球向( )噴氣,小車向前運動A、后B、前C、兩邊3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和滑動的摩擦力誰

49、大( )A、滾動 B、滑動 C、一樣大 4.下面材料在陽光下,( )升溫最快。A、白色紙 B、粉色紙 C、黑色紙 D、鋁箔紙 5.下面不在食物鏈中的是( )。 A、薔薇 B、瓢蟲 C、蚜蟲 D、小鳥 E、花壇四、看圖題:(9分)寫出下面的物體是靠什么力運動的。第一幅圖: 彈弓射石子 ( )第二幅圖: 火箭發(fā)射 ( )第三幅圖: 轟炸機扔下的炸彈 ( )五、連線題:(9分)用線把下面的科學家與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連起來 英國科學家牛頓 紫外線 英國科學家赫歇耳 七色光 德國物理學家約翰里特爾 紅外線 六、簡答題:(共22分)1、“火山噴發(fā)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边@種說法對嗎?如果不對,請介紹火山噴發(fā)的好處有哪些?2、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fā)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請列舉三條)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卷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