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教學(xué)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建筑》教學(xué)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建筑》教學(xué)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建筑》教學(xué)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建筑》教學(xu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五章 中國古代建筑第1頁,共109頁。什么是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 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民族在某一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建筑物。 主要特點 1、地域性; 敦煌莫高窟 2、時代性; 寧波天封塔 3、科學(xué)性; 永定土樓 4、藝術(shù)性。 古代園林第2頁,共109頁。地域性-敦煌莫高窟第3頁,共109頁。時代性-寧波天封塔唐武后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紀(jì)元時建,故得是名。據(jù)傳,當(dāng)時建造時,采用泥沙層層堆積,把磚石運送上去,直到塔頂。塔建成后,再把泥沙攤鋪于附近空地。附近有兩條街道至今仍稱“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可見其造塔之艱難,工程之浩大。 第4頁,共109頁??茖W(xué)性-永定土樓第5頁,共109頁。藝術(shù)性-古代園林第6頁,

2、共109頁。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二、中國歷代建筑的建筑特點三、古代建筑的歷史價值及旅游功能四、古建筑的欣賞第7頁,共109頁。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1、四種觀念 (1)天人合一的觀念; (2)敬天祀祖的禮制觀念; (3)以皇權(quán)為核心的等級觀念; (4)以家長為中心的家族思想。2、兩大特色 (1)平面構(gòu)圖。(2)木結(jié)構(gòu)建筑,并輔以磚瓦。3、總體分類 (1)官式建筑;(2)民式建筑第8頁,共109頁。二、各朝代的建筑特點1、唐代建筑 (1)特征: 屋頂坡度平緩; 出檐比較深遠; 柱子比較粗壯; 多用板門和直欞窗。 建筑風(fēng)格莊重樸實。 (2)類型: 佛教建筑增多,

3、并出現(xiàn)伊斯蘭教建筑。 (3)代表: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部分建筑 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木結(jié)構(gòu)建筑:第9頁,共109頁。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第10頁,共109頁。2、宋代建筑 (1)特征: 屋頂坡度增高; 出檐不及深遠; 斗拱采用真昂; 重要建筑門窗多用 菱花隔扇。 建筑風(fēng)格漸趨柔和華麗。 (2)類型: 商業(yè)建筑增多, 出現(xiàn)臨街店鋪。 (3)代表: 太原晉祠圣母殿,泉州清靜寺,寧波保國寺。(寧波保國寺)第11頁,共109頁。斗拱形象舉例第12頁,共109頁。斗拱分件拼裝示意圖第13頁,共109頁。3、元代建筑 (1)特征: 減柱法成為共同特點;大構(gòu)件多用自然彎材

4、稍加砍鑿而成。 (2)類型: 喇嘛寺傳入內(nèi)地, 城市建筑突出鼓樓, 廟宇增加演戲舞臺,(3)代表: 山西芮城永樂宮,湖北武當(dāng)山金殿,山西洪洞廣勝寺。武當(dāng)山金殿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供奉“真武祖師大帝”的鎏金銅像,重達十噸。史載,該殿由20噸精銅和300公斤黃金在北京鑄造而成。 “烈火煉殿”奇觀。第14頁,共109頁。5、明清建筑 減柱法只應(yīng)用于小型建筑, 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 第15頁,共109頁。三、古代建筑歷史價值和旅游功能1、不同時期的建筑工程,無論在規(guī)模、布局格調(diào)、藝術(shù)造型、雕刻繪畫等方面都能反映出某一社會在某一發(fā)展階段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

5、筑相互作用的情形,是人們研究社會發(fā)展史的實物資料。2、古代建筑是發(fā)展現(xiàn)代旅游業(yè)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它不僅起著博物館的作用,也為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場所。3、古代建筑是反映城市地位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biāo)志。第16頁,共109頁。四、如何游覽古建筑1、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2、判斷主體建筑的三個標(biāo)志第17頁,共109頁。1、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1)大都呈群體分布,有主體建筑、主要建筑與次要建筑之分。(2)特別講究中軸線布局,常把主要的建筑物都分布于中軸線上,而其中的主體建筑則按照“正殿高大而重隱深藏”原則而設(shè)。第18頁,共109頁。承德避暑山莊的群體分布第19頁,共109頁。北京故宮的中軸線布局第20頁

6、,共109頁。北京頤和園的中軸線布局第21頁,共109頁。北京天壇的中軸線布局第22頁,共109頁。2、判斷主體建筑的三個標(biāo)志(1)屋頂;(2)開間;(3)臺基。第23頁,共109頁。(1)屋頂 廡殿頂(四阿頂); 歇山頂(九脊頂); 攢尖頂; 懸山頂(挑山頂) ; 硬山頂。等級: 重檐高于單檐, 前者高于后者。第24頁,共109頁。廡殿頂(四阿頂) 四面斜坡,一條正脊,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第25頁,共109頁。歇山頂(九脊頂) 四面斜坡,切為三角,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第26頁,共109頁。 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部為錐形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第27頁,共1

7、09頁。懸山頂(挑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cè)伸出山墻之外,一條正脊,四條垂脊。第28頁,共109頁。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cè)山墻與屋面平齊,或略高于屋面。第29頁,共109頁。(2)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 建筑的迎面間數(shù)稱為“開間”; 建筑的縱深間數(shù)稱為 “進深”。 開間多為單數(shù),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第30頁,共109頁。(3)臺基(基座)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高臺基高于低臺基;級數(shù)多高于級數(shù)少;漢白玉高于其他臺基;須彌座高于其他臺基;有欄桿欄板高于無欄桿欄板。 鹿回頭第31頁,共109頁。須彌座臺基與漢白玉臺基第32頁,共109頁。3、古建筑群的游覽方法(1)沿著中軸線由外往內(nèi)逐個進

8、行欣賞。(2)用較多的時間觀賞主體建筑。(3)有特色的非主體建筑也應(yīng)重點觀賞。(4)軸線兩側(cè)廊坊布置的展覽,不妨瀏覽。東陽:盧宅古建筑群 第33頁,共109頁。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類型一、城池建筑 城池一般包括城墻和護城河。城是舊時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稱郭。 第34頁,共109頁。1、南京城墻(明代) 中華門最為宏偉, 規(guī)模、質(zhì)量為我古城之冠。第35頁,共109頁。2、西安城墻 隋唐長安基礎(chǔ)上修建的明代古城。第36頁,共109頁。3、平遙古城 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2019年列入世界遺 產(chǎn)名錄。第37頁,共109頁。第38頁,共109頁。4、麗江古城 融

9、合納西民族傳統(tǒng)建筑及外來建筑特色的唯一城鎮(zhèn)。 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第39頁,共109頁。二、古長城建筑1、修筑過程:(1)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世紀(jì),楚國最早(2)秦: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長城連接,筑起東起遼東,西至甘肅臨洮萬里長城(3)漢:東起遼東,西至新疆羅布泊,1萬公里,規(guī)模最大(4)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guān),7千公里以上。八七年列入世遺第40頁,共109頁。古長城建筑2、關(guān)隘: 山海關(guān) 居庸關(guān) 嘉峪關(guān)3、旅游點: 八達嶺慕田峪 山海關(guān)古北口 金山嶺黃崖關(guān) 嘉峪關(guān)第41頁,共109頁。三、宮殿建筑1、宮殿的布局:(1)嚴(yán)格的中軸對稱(2)左祖(廟)右社:(3)前朝后寢。第42頁

10、,共109頁。(1)嚴(yán)格的中軸對稱 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華麗,兩側(cè)的建筑低小簡單,明顯的反差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的縱長深遠,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yán)。第43頁,共109頁。(2)左祖(廟)右社:在宮殿的左前方設(shè)祖廟,天子的祖廟稱太廟,為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宮殿的右前方設(shè)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為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第44頁,共109頁。(3)前朝后寢。前朝:皇帝舉行朝會典禮之所,多稱“殿”。后寢:則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皇帝與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稱“宮”。第45頁,共109頁。2、宮殿外陳設(shè)(1)華表: 墓碑、華表木、恒表、誹謗木,皇家建筑裝飾、標(biāo)志。(2)石獅: 雄雌獅、南北獅、

11、三王獅(3)日晷:顯示時間。(4)嘉量:大小排列。(5)吉祥缸(門海)(6)鼎式香爐: 由蓋為鼎,無蓋為爐。(7)銅龜銅鶴: 象征長壽,慶賀享受天年。第46頁,共109頁。石獅第47頁,共109頁。日晷與吉祥缸第48頁,共109頁。鼎式香爐 第49頁,共109頁。3、中國現(xiàn)存古代皇宮(1)北京故宮 1406始建,14年完工。 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gòu)建筑群。 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前朝:太和、中和、寶和。 內(nèi)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其兩側(cè)12座宮院。第50頁,共109頁。(2)沈陽故宮 我國現(xiàn)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 分為三個部分:大政殿大內(nèi)宮闕故宮西路 文溯閣存

12、放四庫全書, 建筑形式仿造寧波天一閣。第51頁,共109頁。(3)園林中的宮殿我國古代建筑特點之一:園林和宮殿相結(jié)合。頤和園中的仁壽殿,承德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第52頁,共109頁。四、壇廟建筑1、祖廟與社稷壇(1)北京太廟(2)北京社稷壇第53頁,共109頁。2、天、地等壇(1)天壇(2)地壇(3)曲阜孔廟、孔府第54頁,共109頁。五、陵墓建筑1、封土的沿革(1)秦漢兩代:方上(2)唐代:以山為陵(3)宋代:恢復(fù)方上(4)明清:寶城寶頂?shù)?5頁,共109頁。2、陵園的建筑布局 帝王陵園地面建筑三部分: (1)祭祀建筑區(qū)(祭殿); (2)神道(御路、甬路); (3)護陵監(jiān)。第56頁,共10

13、9頁。3、墓室結(jié)構(gòu)(1)土穴墓(2)木槨墓(3)磚石墓第57頁,共109頁。4、中國現(xiàn)存著名陵墓 (1)秦始皇陵(2)漢茂陵(3)唐乾陵(4)北宋陵(5)明十三陵(6)清陵第58頁,共109頁。秦始皇帝陵西安市臨潼區(qū)臨馬公路中段,距西安以東30公里。第59頁,共109頁。秦始皇帝陵簡介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一九五六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xué)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第60頁,共1

14、09頁。秦兵馬俑一號坑全景(前視) 第61頁,共109頁。秦兵馬俑一號坑全景(后視)第62頁,共109頁。茂陵簡介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西漢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武帝建陵于此,故稱茂陵。茂陵博物館是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全國最早的西漢歷史文物與陵墓現(xiàn)場保護管理機構(gòu)。館藏文物數(shù)量多、品位高,展品絢麗多彩,是我 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shù)結(jié)晶。博物館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觀迷人,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第63頁,共109頁。乾陵簡介乾陵,位于乾縣城北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過,且保存

15、最完整、氣勢最雄偉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一座兩個帝王的合葬陵。 第64頁,共109頁。乾陵簡介乾陵是中國唐代高宗皇帝李治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之地,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婦皇帝合葬陵。陵地距中國中西部的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聳立,風(fēng)景秀麗,遠望宛如一位女性仰臥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稱。乾陵利用自然山勢修建,陵園雄踞整個梁山山巒,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東西對峙之南峰似其乳,俗謂之奶頭山。第65頁,共109頁。無字碑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cè)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么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

16、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后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dāng)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愿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后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于是現(xiàn)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風(fēng)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17、第66頁,共109頁。北宋陵北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數(shù)目整齊劃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層陵臺,每門各有石獅一對。由南門向北的神道兩側(cè)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種石像。陵園布局和唐陵一樣分上宮和下宮,分別為上陵謁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場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宮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處,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處。 第67頁,共109頁。明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 。據(jù)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

18、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jiān)(世系表)。是當(dāng)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第68頁,共109頁。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guī)格的山區(qū),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zhèn),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guī)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xiàn)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筑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第69頁,共109頁。長陵第70

19、頁,共109頁。長陵長陵葬有明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是十三陵中的首陵,規(guī)模最大,現(xiàn)存建筑最為完整。地面建筑形制:平面設(shè)計為前方后圓, 基本仿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拳陵建成的。第二院落中的陵思殿,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座本色楠木巨殿,總面積1956.44平方米。殿內(nèi)頂部為彩繪天花板,地面金磚鋪地。內(nèi)豎六十根不加粉飾的楠木巨柱承托著殿頂。長陵陵思殿內(nèi)有定陵出土文物和明代御用織錦展。 第71頁,共109頁。定陵第72頁,共109頁。清朝東陵第73頁,共109頁。第74頁,共109頁。六、中國著名的樓閣、佛塔、古橋1、樓閣 2、佛塔3、古橋第75頁,共109頁。1、樓閣古代江南三大名樓(1)黃鶴樓(2)岳陽

20、樓(3)滕王閣第76頁,共109頁。黃鶴樓第77頁,共109頁。滕王閣第78頁,共109頁。2、佛塔(1)樓閣式塔(2)密檐式塔(3)覆缽式塔(4)金剛寶座塔第79頁,共109頁。(1)樓閣式塔第80頁,共109頁。(2)密檐式塔第81頁,共109頁。(3)覆缽式塔第82頁,共109頁。(4)金剛寶座塔第83頁,共109頁。3、古橋(1)安濟橋(2)蘇州寶帶橋(3)泉州洛陽橋(4)盧溝橋(5)程陽永濟橋第84頁,共109頁。(1)安濟橋第85頁,共109頁。(2)蘇州寶帶橋第86頁,共109頁。(3)泉州洛陽橋第87頁,共109頁。(4)盧溝橋第88頁,共109頁。(5)程陽永濟橋第89頁,共

21、109頁。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等級制度一、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1、從建筑等級上分為三個類型: 殿式;大式;小式。2、建筑各個部位等級的規(guī)定 第90頁,共109頁。建筑各個部位等級的規(guī)定(1)橋:御路橋龍紋;王公橋蓮花圖案;品級橋三品以上官員通行。(2)石獅:頭上卷毛一品13個,二品12格,三品11個七品以下不許放。(3)面闊間數(shù):唐代規(guī)定三品以下不得超過五間,庶人不得超過三間。宮殿九間,清代宮殿有十一間。(4)門釘:皇宮宮門綜合各九,親王大門各七,三品以下只能縱橫各五。第91頁,共109頁。天安門橋第92頁,共109頁。石獅第93頁,共109頁。石獅(1)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獅”具有重要的地位

22、。大概而言,它具有三層含義:其一,“獅”與“師”諧音,含榮顯意;其二,“石獅”與“實思”諧音,以示勸勉;其三,獅為鎮(zhèn)邪驅(qū)魔的吉祥物。其中以第三意為主。那么,獅為何會成為靈獸,這需要我們堅持歷史的眼光做一番考察。中國原不產(chǎn)獅子,故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信仰的“四靈”(“龍、鳳、鬼、蛇”)中并無獅子,十二生肖中也未見獅子的蹤影。漢末、魏晉之時,隨著佛教傳入中土,獅子逐漸具有了靈獸的品格。而且相傳獅子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故而,在佛教的瑞獸形象的影響下,獅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因為佛教是“以像設(shè)教”的,故而南北朝時期,石窟大多刻上金剛、力士與獅子護法,獅子逐漸成為中國雕刻藝術(shù)的重要題材,唐朝后,道教也將

23、獅子當(dāng)成吉祥物,象石敢當(dāng)、鳳獅爺?shù)榷紭?gòu)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到了宋朝,獅子逐漸生活化,逐漸成為一種吉祥圖騰。 第94頁,共109頁。石獅(2)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石獅還深深打上了等級制度的烙印,所以,石獅造像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都只能雕刻特定造型的石獅,嘴型、鼻耳造型、毛發(fā)造型、佩飾造型乃至性器都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以門獅為例,一般是左雄右雌,雄獅左蹄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蹄撫幼,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發(fā)卷做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shù)量上不能隨意雕鑿。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疙瘩,稱為“十三太?!?。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了。而神道石象生的要求更為森嚴(yán),皇陵前的石獅在造型、氣勢上遠遠壓過置于太子墳、公主墓前的石獅。石獅代表著權(quán)利、威嚴(yán)。 第95頁,共109頁。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