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課件_第1頁
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課件_第2頁
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課件_第3頁
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課件_第4頁
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中醫(yī)診治進展 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王洪京引 言濕熱病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就季節(jié)而言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夏秋季節(jié)為甚;就地域而言,東南沿海一帶,氣候溫熱潮濕,濕熱為患更多。引 言更值得指出的是,現(xiàn)代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條件的改變,濕熱病證的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如工業(yè)廢氣排放污染空氣,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生活和工作場所普遍使用空調,使人汗液排泄不暢,熱郁體內;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嗜食肥甘、炙煿之物等,均易招致濕熱病證的發(fā)生。近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證實,濕?。ò駸岵。┰谌巳褐械幕疾÷矢哌_10.5512.16%,且西北地區(qū)發(fā)病也逐漸增多。引 言聯(lián)系臨床實際,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一些疾病諸如流感、

2、腸傷寒、痢疾、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炎、肝炎、關節(jié)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等,從中醫(yī)病因學來分析,常與感受濕熱病邪有關,足見其發(fā)病之廣,危害之大。因此,加強對濕熱病證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濕熱病邪引起的疾病雖然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但濕熱病證的病變重心在脾胃。因此,臨床上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最常見,加強對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內容提要一、濕熱病證的定義與范圍二、濕熱病證源流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 一、濕熱病證的定義與范圍定義 濕熱病是指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諸多病癥的總

3、稱,在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中均可見之。臨床上常以身熱纏綿,胸脘痞悶,身重體倦,小便短而黃赤,口渴不引飲,舌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為主癥;以發(fā)病慢,病程長,纏綿難愈為特點。一、濕熱病證的定義與范圍 范圍 從臨床來看,濕熱病所涉及的病種很多,諸如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好多疾病,可表現(xiàn)為中醫(yī)濕熱病的臨床表現(xiàn),用濕熱病的方藥進行治療,常能獲效。由此可見,濕熱病是籠統(tǒng)的病名,不是特指某一種病,其內涵豐富,涉及現(xiàn)代醫(yī)學諸多病癥,這點必須首先明確。一、濕熱病證的定義與范圍 對濕熱“病”與“證”的理解及其引申之義證:是指內在臟腑變化和病因相結合的癥候群。?。菏怯幸欢òl(fā)生發(fā)展演變傳化規(guī)律的獨立疾病。一、濕熱病證的定義

4、與范圍 證不同于病,證可見于多種疾病的某個階段,是說明不同疾病的某個階段的內在臟腑氣血、津氣的運行與化生狀態(tài)以及邪正對比關系,如暑溫中的暑熱夾濕困阻中焦之證與濕溫病中的濕熱中阻之證,均和胃熱脾濕、升降失調的病理有著密切關系,因此以上兩病可互相參照治療。一、濕熱病證的定義與范圍 另外,證比病更具有臨床“廣泛性”、“靈活性”、“準確性”?!皬V泛性”在于一個證可見于多個病中;“靈活性”在于它不局限于病,有是證,即可治;“準確性”在于即使在病的診斷尚不清楚時,以證辨治,亦可收到明確、具體的療效。二、濕熱病證源流中醫(yī)有關濕熱病證的理論和實踐,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隨著中醫(yī)基本理論體系的形成,有關濕熱病

5、證的證、因、脈、治,即有記載二、濕熱病證源流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笔前呀钊饩叙舻脑驓w咎于濕熱。難經更明確的將濕熱所致的濕溫病,列入廣義傷寒的范疇,該書“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苯沂緷駵厥峭飧袩岵≈械囊粋€獨立的病種,為后世深入研究濕溫病開了先河。二、濕熱病證源流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雖無濕溫病名,但有關濕熱引起的病證及治療,卻不乏記載。如所論黃疸、痞、痹、濕、嘔吐、下利等病證,其辨證論治,每以濕熱為著眼點,尤其是所創(chuàng)立的茵陳蒿湯、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劑,為后世治療濕熱所引起的諸多病癥,在立法處方用

6、藥上影響深遠。二、濕熱病證源流宋金元時期,對濕溫的病因、癥狀、治療、和禁忌等認識,有了較大的進展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云:“治濕溫,白虎湯主之。” 類證活人書則以白虎加蒼術湯治濕溫,濕熱兩顧,較之單純用清熱之白虎湯,更為對證。二、濕熱病證源流劉河間倡“六氣化火”說,認為濕為土之氣,因熱而怫郁,不得宣行,停滯為患,并創(chuàng)立天水散(滑石、甘草)等方,開清熱利濕之法門。朱丹溪更發(fā)展了內經濕熱病因學說,認為東南潮濕,氣候溫熱,“六氣之中,濕熱為患,十之八九”,所制二妙散,乃治濕熱經世名方。二、濕熱病證源流明清時期,隨著溫病學說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研究濕熱病證的醫(yī)家,代有其人,成就卓著明吳又可瘟疫論所創(chuàng)制的達原

7、飲一類方劑,用于濕溫邪踞膜原之證,效驗頻多。二、濕熱病證源流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說:“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對濕熱病的成因和轉化,作了深刻的論述;在治法上提出“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所創(chuàng)清熱化濕的甘露消毒丹被臨床廣泛應用。二、濕熱病證源流清代醫(yī)家薛生白,對濕熱病更有研究,成就益彰。明確提出了濕熱病的發(fā)病機制是:“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辈∽儾课唬骸皩訇柮魈幗浾呔佣?,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在論治上制訂了:芳香宣透、清開肺氣、辛開苦泄、苦溫燥濕、清熱利濕等治法。二、濕熱病證源流繼葉、薛之后

8、,吳鞠通溫病條辨對濕溫病分三焦論治,詳述上、中、下三焦各個階段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及治法,創(chuàng)制了三仁湯、黃芩滑石湯、薏仁竹葉散等不少名方,大大豐富了治療濕熱病的內容和方法。二、濕熱病證源流王孟英是晚清著名的溫病大家,他對濕熱病也有精心的研究,曰:“熱得濕則郁遏而不宣,故愈熾;濕得熱則蒸騰而上薰,故愈橫。兩邪相合,為病最多?!倍?、濕熱病證源流近代對濕熱病證研究有貢獻的醫(yī)家也不乏其人丁甘仁應用薛生白濕熱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治濕熱病每獲良效。胡安邦著濕溫大論,系統(tǒng)地論述濕溫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二、濕熱病證源流現(xiàn)代醫(yī)家,對濕熱病證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均有較大進步在臨床上運用濕熱理論治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

9、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小兒夏季熱、濕疹等諸多疾病,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二、濕熱病證源流在實驗研究方面如濕熱證動物模型業(yè)已建立,為深入研究濕熱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濕熱病證的微觀病理變化逐步被揭示,檢測方法和指標亦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對于濕熱病證候的客觀化、規(guī)范化,無疑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另外,近年我在臨床上對濕熱病證,特別對消化系統(tǒng)濕熱病證也進行了一些研究。二、濕熱病證源流近年我發(fā)表的有關濕熱病證的論文8篇:疏肝利膽排石口服液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滅幽愈瘍合劑治療HP相關

10、性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臨床研究,山東中醫(yī)雜志2000年第12期二、濕熱病證源流滅幽愈瘍合劑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實驗研究,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年第9期結腸安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證)臨床研究,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年12期二、濕熱病證源流清熱化濕愈瘍合劑對實驗性胃潰瘍(脾胃濕熱證)的影響,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年7期清熱化濕合劑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5例療效觀察,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第10期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的理論探討,中醫(yī)研究2008年4期 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中醫(yī)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3期二、濕熱病證源流近年我完成的有關濕熱病證的科研課題

11、6項疏肝利膽排石口服液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碩士課題),獲1999年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3等獎滅幽愈瘍合劑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臨床與實驗研究,獲2001年度棗莊市科技進步3等獎二、濕熱病證源流結腸安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證)臨床研究,獲2002年度棗莊市科技進步2等獎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的構建(博士課題),獲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度優(yōu)秀博士論文清熱化濕愈瘍合劑對實驗性胃潰瘍(脾胃濕熱證)的影響的實驗研究,獲棗莊市2006年度科技進步2等獎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中醫(yī)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山東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鑒定,該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12、二、濕熱病證源流因此,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隨著中西醫(yī)結合和中醫(yī)現(xiàn)代化的逐步深入,富有中醫(yī)特色的濕熱病證理論必將進一步得到繼承和發(fā)揚,濕熱病證的本質必將被揭示,前景是十分廣闊的。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濕熱病證內因脾肺腎,外感濕熱之邪病因1.外因感受濕熱之邪。它的發(fā)病與時令、地域有著密切的關系。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就時令而言吳鞠通說:“濕溫者,長夏初起,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也?!蓖趺嫌⒁舱f:“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比?、濕熱病證病因病機何為長夏?中醫(yī)以五行對四季,固有長夏。關于長夏的月份向來有兩說,其一為夏秋之交濕氣最重的時節(jié),因長夏屬脾,脾運化水濕,濕易困脾,故長夏宜化濕健脾,主

13、要包括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四個節(jié)氣。另一說為每個季節(jié)的最后18天左右,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長夏為四時之余氣。 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因此,濕熱病的發(fā)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但也有冒雨涉水,久臥濕地,致濕邪侵犯體內,郁久化熱而病者,此不為時令所限,不可不知。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就地域而言東南土地多濕,氣候溫熱,常濕熱交蒸,故濕熱發(fā)病尤多。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條件的改變現(xiàn)代如工業(yè)廢氣排放污染空氣,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生活和工作場所普遍使用空調,使人體汗液排泄不暢,熱郁體內;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嗜食肥甘、炙煿之物等,均易招致濕熱病證的發(fā)生。三、濕熱病

14、證病因病機2. 內因虛:脾胃素虛,中氣不足,脾胃運化功能失健,是濕熱病證發(fā)病的主要內因(“不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肺腎不足,可致濕熱上受與下受。實:酒客、嗜冰飲冷者,致停濕蘊熱。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3.濕熱合邪的特異性濕熱合邪,熱處濕中,濕居熱外,在病情上較之單純濕邪或熱邪為患更為復雜、嚴重。證之臨床,濕熱病往往病勢纏綿,錮結難解,非若濕邪燥之能化,熱邪清之能解,前人曾以“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來形容其病情之復雜和頑固性。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病機有以下幾個特點:1.邪由口鼻而入,直趨中道,歸于膜原薛生白說:“濕熱之邪,由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闭f明消化道是濕熱病邪的主

15、要傳入途徑,少數(shù)則從肌表侵襲。薛氏還說:“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亦多歸膜原?!比?、濕熱病證病因病機“膜原”之說,始于內經,明代吳又可溫疫論發(fā)揮最祥,謂其部位:“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薛氏繼承了吳又可的理論,強調邪歸膜原,提示濕熱病邪既可發(fā)散于表而見濕熱表證,又可內侵于里出現(xiàn)脾胃濕熱的氣分證,為說明濕熱病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2.病變重心在于脾胃薛生白謂:“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焙我怨室??因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濕土之臟,職司運化,若脾胃功能失健,不僅內濕易生,而且外濕也易侵入。誠如章虛谷所注:“胃為

16、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比?、濕熱病證病因病機證之臨床,在濕熱病的過程中,中焦氣分證候往往持續(xù)時間最長,而脾胃證型也最常見,充分說明濕熱病的病變重心在脾胃,是有生理、病理學基礎的。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3.濕性粘滯重濁,易阻氣機人身氣機貴于通暢,氣機通暢則邪無容留之地且不易侵入,正如金匱要略所說:“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鄙w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粘滯重濁,若侵入人體,最易阻遏氣機,導致表里出入受阻,上下氣機紊亂。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可見,濕熱病的病機,也以氣機阻滯為基本特征。臨床上治療濕熱病之所以重視通調氣機,特別是注重開上、宣中、導下,原因即

17、在于此。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4.邪從濕化熱化,隨人體體質而定對于體質與病邪從化的關系,醫(yī)宗金鑒有段名言:“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藏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闭绿摴纫裁鞔_指出:“六氣之郁,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有隨人身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關于體質類型的分類:內經將人分為陰陽二十五人,這是體質的最早分類,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體質專業(yè)委員會將現(xiàn)代人類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種。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這種“病之陰陽,因人而變”、“邪氣因人而化”的觀點,是中醫(yī)發(fā)病學和病理學的特點之一。聯(lián)系濕熱病來說,薛生白有曰:“

18、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闭f明由于個體體質之差異,中氣盛衰之不同,決定氣分證有兩種不同的證型,即中氣實者,陽氣旺,濕從熱化,病變則在陽明胃,表現(xiàn)為熱重于濕;中氣虛者,陽氣不足,濕熱之邪,留于太陰脾,表現(xiàn)為濕重于熱。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因此,濕熱邪氣的從化及病機的轉歸與體質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現(xiàn)代人群體質出現(xiàn)了形盛體實、痰濕(或濕熱)蘊積的特點和傾向,近年來人們罹患濕熱病證的人逐漸增多。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附:現(xiàn)代人群體質(形盛體實、痰濕或濕熱蘊積)的特點和傾向及促成因素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體質受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舊中國長期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五谷雜糧為食的中國廣大勞動人民食不果

19、腹,多表現(xiàn)為虛弱體質特征。如今伴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到來,人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正向著小康生活邁進,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為適應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生活方式亦隨之發(fā)生改變,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使現(xiàn)代人的體質出現(xiàn)了形盛體實、痰濕(或濕熱)蘊積的特點和傾向。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1)飲食結構改變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也出現(xiàn)了顯著的變化,大量攝食肥甘厚味,強食奪飲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以及個別地區(qū)嗜食辛辣之物,在使人們出現(xiàn)形盛體實的同時,也對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中醫(yī)學認為過食肥膩則生熱,過飲甘甜則生濕,濕聚成痰,痰濕、濕熱蘊久必然導致體質變異。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

20、(2)嗜好煙酒 經濟的發(fā)展為一些不良嗜好提供了條件。我國每年的煙、酒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長期過量吸煙、喝酒必然使體質產生變化,對痰濕(或濕熱)體質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酒為熟谷之液,“嗜酒,胃多濕熱”。有學者認為:“香煙燥熱,極易損傷肺陰,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受損,肺氣宣發(fā)和肅降失常,水液代謝失調,所以痰濕內生?!比?、濕熱病證病因病機(3)精神壓力人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員,其健康和疾病均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中醫(yī)特別強調“形神一體”觀。由于體質是軀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綜合體,臟腑功能與情志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特異性。因此,長期的不良心境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軀體素質的變化并最終導致體質的變異。 三、濕熱病

21、證病因病機當今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競爭意識的空前提高,人際關系的復雜化,極易使人們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情緒急躁,這些往往造成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或肝郁克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聚濕生痰。這也是形成痰濕(或濕熱)體質的因素之一。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4)環(huán)境因素 現(xiàn)代隨著自然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條件的改變,如工業(yè)廢氣排放污染空氣,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強紫外線照射等。有人探討發(fā)現(xiàn)太陽黑子活動與人的體質狀況密切相關,強輻射可引起頭昏、頭痛、胸悶、多汗、鼻衄、胃腸功能失調等,按中醫(yī)辨證多屬內熱??梢姎夂虻木薮笞兓浴瓣枱帷睘橹鳌?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以上因素極易導致人體向形盛體實、痰濕(或濕熱)體質的

22、轉化 。三、濕熱病證病因病機5.濕性散漫,蒙上流下,傳變多端由于濕性散漫,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特別是濕熱相合,熱蒸濕動,濕熱邪氣極易彌漫全身,波及三焦。雖然,濕熱病變以脾胃為重心,但中焦之濕熱,既可熏蒸上焦,又可波及下焦,從而影響多個臟腑的功能,造成一身表里上下交相為患。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濕熱病證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須以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信息為依據(jù),進行全面分析,綜合研究,才能得出。具體地說,主要應根據(jù)發(fā)病季節(jié)、臨床癥狀與體征、病情傳變等幾個方面。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發(fā)病季節(jié)夏秋季節(jié),特別是夏末秋初,因氣候炎熱,雨濕較多,因此是濕熱病的高發(fā)時期。發(fā)生在其他季節(jié)的有濕熱表現(xiàn)的疾病,

23、亦可診斷為濕熱病。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傳染性濕熱病中有一些疾病具有傳染和流行的特點,尤其是濕溫病。當然,一些屬于雜病范圍的濕熱病證,并不引起傳染和流行。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臨床癥狀和體征癥狀表現(xiàn)多樣1.發(fā)熱:大多表現(xiàn)為身熱不揚,或午后身熱,汗出而發(fā)熱不退。2.口渴:初起一般為口粘不渴,或渴不引飲。3.胸腹癥狀:常感胸悶腹脹。4.黃疸:一般表現(xiàn)為面目肌膚黃色鮮明。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5.軀體癥狀:多見全身困重乏力。6.二便情況:小便一般短少,尿色渾濁或黃赤;若濕重者大便恒多偏溏,或膠膩而滯下不爽。7.食欲:胃呆納少。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8.白pei:乃因熱蒸濕遏則衛(wèi)氣不暢而致。9.舌苔:濕熱病的

24、診斷重在望舌。苔膩是本病的必要條件。若濕重者,苔多白膩;熱重者,苔多黃膩。白膩苔 黃膩苔四、濕熱病證診斷述要10.脈象:多見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濕熱病證的辯證,臨床應掌握以下要點和關鍵。明確提綱得要領濕熱病病情復雜,變化多端,但初起必有其特有的癥狀。如薛生白在濕熱病篇開宗明義地指出:“濕熱證,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薛氏稱“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蔽?、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所謂“提綱”,是指這些癥狀最能反映濕熱病的特點,最有代表性,醫(yī)者明乎此,便能在錯綜復雜的病情中,抓住疾病的關鍵,確立診斷。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痞、膩主濕存;寒、熱明表里;汗、渴辨熱勢

25、1.痞 痞者不通也。邪從口鼻而入,胸腔是必經之地,因濕熱蘊蒸,肺脾心胸氣機阻滯,常見胸悶、脘痞;或咳嗽不爽、惡心嘔吐。2.苔膩 乃因濕熱郁蒸,胃濁上泛而致。濕熱病證初起見舌苔浮白膩;若濕見化熱,舌苔轉黃膩。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3.惡寒 濕遏陽郁,熱不外達所致。惡寒為邪偏于表。4.發(fā)熱 濕熱病證初發(fā)陽明、太陰之表,衛(wèi)氣同病,發(fā)熱不重;繼而濕熱久郁,邪入陽明太陰之腑,濕遏熱伏,熱蒸濕動,則但熱不寒,即熱勢不高,午后較甚,不為汗解。或見起伏熱,發(fā)熱間歇期仍可因濕遏陽氣而惡寒,可見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濕郁。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5.汗出 濕熱交阻,熱蒸陽明,則汗出。由于濕郁氣機,則以頭汗偏多,或上半身

26、有汗,或胸腹有汗,或下半身有汗,并且時有汗出,汗出不暢,汗少時身體沉重,或汗出怕冷。6.口渴 濕阻則津氣不升,故口渴;熱郁濕蒸,濕濁上泛,故不欲飲。若濕熱化火化燥,熱勢較重,重傷津液,可見口渴引飲。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因此,痞、舌是辨濕熱之關鍵,濕存則必見胸脘痞滿和苔膩;寒熱可辨脾胃表里部位;汗出異常、口渴異常主要判斷熱勢輕重。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濕熱輕重須分清濕熱病證的辨證,其主要的關鍵在于辨清濕與熱之輕重。一般來說,濕偏重者多見于脾陽素虛者,表現(xiàn)為濕邪蘊脾,清陽受困的證候;熱偏重者多見于胃陽素旺者,邪熱熾盛,津液耗傷的證候。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從病期來看,濕偏重者多見于疾病初起及

27、前期階段,隨著病邪的深入,濕邪化熱,則漸次轉變?yōu)闈駸岵⒅鼗驘嶂赜跐瘛衿?身熱不揚,汗少而粘,面色淡黃,頭重如蒙如裹,身重或痛,胸悶脘痞,腹脹,不渴,不飲,大便溏,小便不清,苔白膩,脈濡緩。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熱偏盛:身熱汗出而熱不解,口渴欲飲,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淺深應審察濕熱傷人,病邪的傳變一般由淺入深,由上及下,各階段可出現(xiàn)不同的證候。初期邪在衛(wèi)分或上焦,病位較淺,以發(fā)熱微惡風寒,午后熱甚,身重體痛,頭脹胸悶,脈象濡緩為主癥。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衛(wèi)分之邪不解,則傳入中焦氣分,病位主要在脾胃,此階段一般留連時間較長,可出現(xiàn)濕偏重、熱偏重

28、,或濕熱并重等不同證型。若濕熱進一步化火化燥,傷津液,則病邪可深入下焦營血,出現(xiàn)壯熱,口干,神昏譫語,發(fā)斑疹,心煩,甚或便血衄血,痙厥等心營受擾、肝風內動、耗血動血的危重證候。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結合臨床實際,將濕熱病邪侵犯各臟腑的主要臨床證候、臨床表現(xiàn),簡述如下: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肺 濕遏衛(wèi)陽證 惡寒少汗,身熱不 揚,頭重如蒙,四肢 痠 困,肌肉煩痛, 口渴 或渴不欲飲, 舌苔白膩,脈濡 緩。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心包 濕熱蒙蔽 神識昏蒙, 心包證 舌苔黃膩或濁 膩,脈象濡緩或滑 數(shù)。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膜原(半 邪阻膜

29、原證 寒熱往來,惡心 表半里) 嘔吐,脘腹?jié)M 悶,納呆,舌 苔黃白而膩, 或白如積粉, 脈象弦數(shù)。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脾、胃 脾胃濕熱證 身熱不揚 ,脘悶腹脹, 納呆不饑,口粘不 渴,或渴不引飲, 或面目肌膚發(fā)黃鮮 明,大便溏 滯,小便黃赤短少,舌 紅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大腸 大腸濕熱證 下利粘液或便膿血 或 便如黃水,大便不 爽,或里急后重,或 見肛門灼熱,并見腹 部脹滿,脘悶納呆, 肢體困重,舌苔黃 膩,脈滑數(shù)。 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肝、膽 肝膽濕熱證 寒熱往來,脅肋脹 痛,口苦,納差 ,或身目發(fā) 黃,小

30、便短赤,或 陰囊濕疹,或睪丸 腫脹熱痛,在婦女 則帶下黃臭,外陰 瘙癢,舌紅,苔黃 膩,脈弦滑數(shù)。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病位 證候 主要癥狀腎、膀胱 膀胱濕熱證 尿急、尿頻、尿 痛,或小便淋瀝 不暢,尿色黃赤 混濁,腰部酸重 或脹痛,舌苔黃 膩,脈滑數(shù)。五、濕熱病證的辨證關鍵邪正盛衰宜權衡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在濕熱病過程中,由于正邪雙方的激烈斗爭,至后期階段,隨著正氣的不斷耗損,往往出現(xiàn)虛證或虛中挾實之證。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濕熱病的治療,總的原則是根據(jù)病邪之微甚,病位之淺深,正氣之盛衰,以及濕與熱之輕重等情況,隨證立法,依法定方。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宣暢肺氣,氣化濕

31、化(啟上閘)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氣,性喜宣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水之上源。停留在體內的水濕,有賴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使之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濕邪傷人,初起肺衛(wèi)受傷,肺氣因而郁閉,失其宣降之職,致濕邪留滯為患,故治療濕病宣暢肺氣十分重要,達到氣行濕行的目的。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葉天士曰:“三焦病,先治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氣化。”對濕熱病的治療,強調“開上郁,從肺論治”之法;醫(yī)原更明確指出:“治法總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氣,氣化則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濕熱治肺,千古定論也?!彼幦缧尤?、桔梗、枇杷葉、蘇梗、瓜蔞等。方如三仁湯、藿樸夏苓湯。適用于濕熱在上者。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健運脾胃,調

32、其升降(開支河)濕熱病的病變重心在于脾胃,調理脾胃功能,在治療上顯得特別重要。蓋濕為重濁之邪,最易阻礙脾運,升降為之逆亂,氣機為之窒塞。因此,調整脾胃功能,要在助其運化,調其升降上下功夫。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臨床上通過調和脾胃、升清降濁、調暢氣機之法,以芳化、辛開苦降之品,達到濕去熱清、升降有序的目的。藥如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蔻仁、藿香、薏仁等。方如甘露消毒丹、連樸飲等。適用于濕熱在中者。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前后分消,通利大小腸(導下源)通利大小腸,滲濕于熱下,達到“濕去則熱孤”和給邪以出路的目的。藥如二苓、澤瀉、生薏仁、滑石、竹葉;枳實、焦檳榔、晚蠶砂等。方如茯苓皮湯、枳實導滯湯等

33、。適用于濕熱在下者。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著力氣分,截斷病勢濕熱病留連氣分時間較長,證候變化也較復雜。正因為中焦氣分的病變最多,所以“當于中焦求之”,即重點應抓住氣分階段的治療。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在氣分階段,除注意清除濕熱病邪外,還應注意調理臟腑功能。脾胃為人體氣機上下之樞紐,故應調理脾胃,升脾降胃;足少陽膽為人體氣機出入之樞紐,應注意和解少陽;同時,宣肅肺氣、通降腸腑之法,亦當具體配合應用。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改善病理復雜的狀態(tài),盡早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濕熱病邪侵入人體后,可導致多種病理狀態(tài),如濕熱生毒、濕邪阻氣、熱邪傷陰、傷血成瘀、濕熱化風等。因此,針對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分別選用解毒、理氣、養(yǎng)陰

34、、化痰、祛瘀、熄風之法。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明悉三禁,宗而不泥吳鞠通溫病條辨對濕溫病的治療有“三禁”之說,謂“汗之則神昏耳聾,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這是吳氏針對濕熱病的病邪特性、病理變化和證候特點,提出診治上的注意點,以防誤治而造成不良后果,對臨床確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但臨床上絕不能把它看做一成不變的定律,而應根據(jù)證情知常達變,靈活地加以掌握運用。1.關于禁汗問題濕熱病初起,可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等癥狀,這是濕傷肌表,衛(wèi)陽被遏所致,似傷寒太陽病的表實證,也類似溫熱病的衛(wèi)分證。但濕為陰邪,其性粘膩,非若寒邪之用辛溫一汗即解,溫邪之用辛涼一表即退,所以麻桂、銀翹之類俱非

35、所宜。特別是辛溫峻汗之劑,不僅不能達到祛除濕邪的目的,反而會助長熱邪,使?jié)駸嵴趄v于上,清竅被蒙,而出現(xiàn)神昏,耳聾等癥狀。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然濕熱既在肌表,舍解表之法,邪將何出?薛生白治“濕在表分”,用藿香、香薷、羌活、蒼術、薄荷、牛蒡子等,不失發(fā)汗透邪之意,他還明確指出:“濕病發(fā)汗,昔賢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由此可見,濕熱病初起,邪在肌表,汗法在所必須,只不過是禁用辛溫大發(fā)其汗。至于具體用藥,當結合濕熱合邪的特性,宜于輕清透達,芳香宣化之品,藥如藿香、佩蘭、薄荷、牛蒡子、蘆根、蒼術皮、大豆黃卷、竹葉等。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2.關于禁下問題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重心,由

36、于濕熱久居脾胃,中焦氣機不暢,升降失調,??沙霈F(xiàn)脘痞腹脹等類似胃腑積滯之證。此時若認為胃腑實熱而投苦寒攻下,勢必導致中陽受損,脾氣下陷,遂使洞泄不止,若誤施于脾濕偏重者,其后果尤為嚴重。但濕熱化燥,胃腑結實,或濕熱挾滯,交阻胃腸,又當及時攻下。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3.關于禁潤問題濕熱病邪在衛(wèi)氣階段,??沙霈F(xiàn)午后熱甚、口渴等癥,狀若陰虛。蓋濕為陰邪,自旺于陰分,故見午后熱甚;濕熱內蘊,氣機郁滯,不能敷布津液于上,故見口渴。若誤認午后熱甚為陰虛陽亢,口渴為津液耗傷,而投柔潤滋陰藥,與濕邪(屬陰)同氣相求,兩陰相和,勢必造成病邪錮結難解的局面,這是言其常。六、濕熱病證辨治原則至于變,當濕去熱存,或濕

37、熱化燥,邪入營血,出現(xiàn)耗血動血,陰津劫傷的情況下,滋陰法又當必用。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收集整理了歷代名家治療濕熱病名方中常用藥物,對其進行分類,總結出其一般用藥規(guī)律,如辛宣芳化藥、辛開苦降藥、淡滲利濕藥、健脾醒胃藥、理氣行滯藥,概括如下。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1.辛溫宣透,芳香化濕藥這類藥物可簡稱為辛宣芳化藥,就是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宣暢肺氣,腠理通達,邪從表解。適用于濕熱偏重于上焦者。常用藥物:藿香、白芷、蘇葉、香薷等;青蒿、杏仁非辛溫之品,但其有透邪、宣肺之功,也可納入此類。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2.辛溫開郁,苦降燥濕藥這類藥物可簡稱為辛開苦降藥,就是用辛溫

38、藥物與苦溫、苦寒之品相伍,辛開苦降,燥化濕邪。適用于濕熱偏重于中焦者。常用的辛、苦、溫藥物有:半夏、蒼術、砂仁、白豆蔻、草果、陳皮、厚樸、大腹皮、白術等。這些藥物中,有的屬于辛溫,有的屬于苦溫,有的辛味與苦味兼而有之。常用的苦、寒藥物有:黃芩、黃連、梔子等。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因為中焦?jié)駸岵∽C有濕重于熱、濕熱并重、熱重于濕的區(qū)別,所以臨床中要視其濕與熱的輕重,選取藥物。濕重于熱者:應取辛溫與苦溫之品,辛開苦降,開郁燥濕,濕去則熱不獨存。治療此證候切勿早用寒涼,防其冰伏濕邪。 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濕熱并重者:應當辛溫、苦溫、苦寒并用,取其辛開苦降,燥濕清熱之功。此證候雖然濕與

39、熱并重,但是應當考慮無形之熱易清,而粘膩之濕難除,組方時仍應以辛、苦、溫類藥物為主,而佐用苦、寒。熱重于濕者:可以重用苦、寒,甚至辛、寒的石膏,咸、寒的寒水石也可加入。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3.淡滲利濕藥這類藥物可簡稱為利尿藥,就是用淡滲利濕之品通利小便,使?jié)裥跋纶?,從小便而解。適用于濕熱偏重下焦者。常用的藥物有:滑石、豬苓、澤瀉、車前子、茯苓、薏苡仁等。這類藥物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濕,又有從濕中泄熱之功。如果熱邪偏重者,則應再加入苦、寒清利之品,以增強其泄熱之功,常用藥物:梔子、苦參等。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濕熱病證的病變部位雖然有,偏于上、中、下三焦某一部位的區(qū)別,一般來說多

40、呈彌漫三焦之勢,所以治療應當以其中心部位為主,而又兼顧三焦。也就是上述三類藥物并用,以使?jié)駸嵝皻夥值蓝F?、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4.健脾醒胃藥脾主運化水濕,而濕邪又易困脾,在濕熱病證中,往往呈濕盛脾困之態(tài),所以治療濕熱病證的組方中,健脾之藥必不可少。常用藥物:茯苓、薏苡仁、白術等。這些藥物,既有健脾作用,又是祛濕之品,所以臨床使用率最高。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脾胃互為表里,二者升降相因,脾困不升則容易導致胃呆失降,在濕熱病證中出現(xiàn)胃呆脘悶的癥狀,可以加醒胃消導之品,常用的藥物有:砂仁、白豆蔻、山楂、神曲等。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5.理氣行滯藥濕邪粘濁,最易阻滯三焦氣機,

41、所以治濕不用理氣行滯之品,非其治也。常用的理氣行滯藥物:厚樸、枳實、大腹皮、蘇梗、藿香梗、郁金等。七、濕熱病證常用治療藥物的分類總之,先賢對濕熱病證的治療雖然組方遣藥各有心得,但總不外乎辛宣芳化、辛開苦降、淡滲利濕三類藥物合用以兼顧三焦,同時伍以健脾醒胃、理氣行滯之品,用之得法,濕熱分消,脾運恢復,三焦之氣自然通暢-人即安和。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當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等病證的范疇。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濕熱與本病發(fā)病的關系】濕熱在本病的發(fā)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究其濕熱的成因,有因機體感受濕熱之邪,侵犯脾胃;有因飲食不節(jié),如恣食肥甘辛辣

42、,過飲烈酒,以致濕熱內生;更有因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濕隨氣滯,郁而化熱所致者。凡此濕熱之邪,雖成因各有不同,但均可歸于中焦,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是病乃發(fā)。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歷代醫(yī)家在論述胃痛、痞滿、吞酸等病證的病因病機時,十分重視濕熱之邪所起的作用。如李東垣蘭室秘藏中滿腹脹論指出:“有膏粱之人,濕熱郁于內而成脹滿者。”朱丹溪丹溪心法吞酸也說:“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結而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卑?、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相關臨床表現(xiàn)及相應治療方法】據(jù)臨床所見,慢性胃炎由濕熱引起或與濕熱關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3種證型。1.濕熱中阻,

43、胃失和降 癥狀:胃脘疼痛,有灼熱感,脘部脹悶,食欲減退,胃中嘈雜,泛嘔酸水,口苦,口臭,口渴不欲引飲,大便秘結或溏而不爽,小便黃,身重肢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化濕熱,運中和胃。方藥:清中湯加減,連樸飲、甘露消毒丹亦可隨證擇用。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2.肝氣郁結,濕熱互滯癥狀:胃脘脹痛,引及脅肋,脹甚于痛,胸脘痞悶,噯氣吞酸,胃呆納少,心情急躁易怒,口苦,口粘膩,小便黃,苔薄膩微黃或黃膩,脈沉弦。治法:疏肝理氣,清化濕熱。方藥: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復加蒲公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黃芩等清化濕熱之品。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3.脾胃虛弱,濕熱留連

44、癥狀:若脾胃氣虛兼有濕熱者,證見胃脘隱痛,或有灼熱感,脘部痞悶,食欲不振,泛嘔酸水,口中粘膩,短氣乏力,面色萎黃,大便偏溏,舌淡紅,苔薄黃膩,脈濡弱帶數(shù);若胃陰不足兼有濕熱者,證見胃部灼熱隱痛,胃中嘈雜,似饑非饑,食欲減退,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薄黃膩,脈細數(shù)。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慢性胃炎治法: 脾胃氣虛兼有濕熱者,治宜健脾益氣,清化濕熱;胃陰不足兼有濕熱者,治宜滋養(yǎng)胃陰,清化濕熱。方藥:脾胃氣虛兼有濕熱者,方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半夏瀉心湯加減;胃陰不足兼有濕熱者,方用一貫煎、沙參麥冬湯湯加減。以上各方,均可加入黃連、黃芩、蒲公英、半枝蓮、藿香、薏苡仁、蘆根之類以清熱

45、化濕。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當屬中醫(yī)“胃脘痛” 、“吞酸”等病證的范疇。【濕熱與本病發(fā)病的關系】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因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和脾胃虛弱的關系最為密切,而這三者的病理變化,均可形成濕熱。因此,濕熱是消化性潰瘍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消化性潰瘍【相關臨床表現(xiàn)及相應治療方法】脾胃濕熱證癥狀:胃脘部灼熱疼痛,痞脹不舒,口苦,口臭,泛酸,納呆,口干不欲飲,惡心嘔吐,大便偏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白而膩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治法:清熱化濕,理氣運中。方藥:連樸飲、甘露消毒丹、小陷胸湯等加減。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消化性潰瘍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濕熱型消化性潰

46、瘍,其發(fā)病常與感染幽門螺桿菌有關,而某些中藥如黃連、黃芩、蒲公英等有殺滅和抑制該菌的作用,故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適當選用上述藥物,可望提高療效。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消化性潰瘍我們科針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辨證屬于脾胃濕熱者,研制出了-滅幽愈瘍合劑(由黃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陳皮、半夏、厚樸等組成),經山東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應用于臨床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同時,對于慢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屬于濕熱證者也有很好的療效。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膽囊炎與膽石癥膽囊炎與膽石癥,當屬中醫(yī)的“脅痛”、“膽脹”、“黃疸”等病證的范疇。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膽囊炎與膽石癥【濕熱與發(fā)病的關系】從中醫(yī)病

47、因學分析,膽囊炎與膽石癥的主要病因是濕熱,其病位在于肝膽、脾胃。究其濕熱的成因,有受之于外者,即濕熱之邪侵襲人體,脾胃肝膽最易受邪,于是脾胃失運化之權,肝膽失疏泄之職,而引起脅腹疼痛、脘悶納差,惡心嘔吐,面目發(fā)黃等癥;也有因飲食不節(jié),嗜食膏粱厚味,或酗酒過度,或喜食辛熱之物,致脾胃損傷,濕熱內生,從而影響了肝膽的疏泄功能,其病乃成; 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膽囊炎與膽石癥更有因情志不遂,郁怒傷肝,使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致脾胃升降失調,運化不健,濕熱由是而生,反過來又阻遏肝膽疏泄之功能,脅痛、黃疸諸癥乃作。結石的形成,多因濕熱煎熬膽汁,結成砂石,阻滯膽道,而成膽石癥。八、消化系統(tǒng)常見濕熱病證膽囊炎與膽石癥【相關臨床表現(xiàn)及相應治療方法】癥狀:膽囊炎與膽石癥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其由濕熱引起者,證見右脅下脹痛或劇烈絞痛,放射至同側肩背,寒戰(zhàn),發(fā)熱,脘腹脹悶,飲食減少,厭油膩食物,惡心嘔吐,或面目發(fā)黃,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