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借鑒意義_第1頁
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借鑒意義_第2頁
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借鑒意義_第3頁
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借鑒意義_第4頁
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借鑒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統(tǒng)“法治”觀點對當代“依法治I”理論的借鑒意義韓非子“法治”思想的現(xiàn)代審視韓非是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創(chuàng)立的以法為本,“法、 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為秦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準備,對 后世影響深遠。韓非子是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xiàn)存五十五篇,約 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 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借鑒吸收韓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剔除其負面影響,對于實現(xiàn) 依法治國具有特別的借鑒意義。1韓非“法治”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各諸侯國的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日趨激烈。從春 秋起到戰(zhàn)國結束,在這近500年時間里,社會動蕩、戰(zhàn)爭

2、頻繁。社會 結構和社會制度都處于變動之中,國與國的力量對比在變化著。強者 為王敗者為寇,競爭十分激烈。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各地諸侯想方 設法進行變革,奮發(fā)圖強,以期增強自身的實力,在這場人口、土地、 霸業(yè)的爭奪戰(zhàn)中立于不敗之地。一些無能、腐敗的諸侯或被消滅、兼 并,或被取而代之(如三家分晉、田氏歸齊)。對諸侯國來說,富國 強兵是硬道理,爭霸稱雄是硬道理。使得戰(zhàn)國時期的君主和士人紛紛 “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而已矣”。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呼喚一種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安定富強的治國之道。 于是,理論所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益和功用就變得十分重要。韓非的 “法治”思想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在當時,如何

3、變社會的“無序”為“有序”,如何在動蕩中立于 不敗之地,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諸子各派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學說, 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的孔孟提出了 “禮治”、“仁政”的思 想,老莊提出“清靜無為而治,墨家提出了要愛惜民力的“兼愛”、 “非攻。這些理論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理想成分,在當時那個“禮 崩樂壞”,現(xiàn)實功利的時代,顯得蒼白無力,缺乏實效。而以韓非為 代表的法家,完全拋棄了完美的理想觀念,立足于社會劇變的社會現(xiàn) 實,提出了符合帝王功利胃口,能夠立竿見影的“任法而治。其中, 韓非的“法治”,尤其是重刑的思想及其運用,就是“任法而治的 一個具體的表現(xiàn)。重刑思想實踐性強,在短期內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

4、社會 控制,從某種程度上保障了社會各方面“任法而治”,一定程度上實 現(xiàn)了社會的有序。于是,法家思想成為了一個倍受帝王青睞的統(tǒng)治工 具。2韓非“法治”理論的基本內容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崇拜的一派。他們 以主張“依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 方法。綜合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2.1反對儒家的“禮治”與“德治”韓非明確提出:“息文學而明法度,.此公利也。”(八說) “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 蠹)“故言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問耕)他對儒家所謂啊德 治”、“仁政”的批判與排斥尤為不遺余力:“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

5、 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 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說疑)“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 從法令,有二心私學,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行,以散其 黨;又從而尊顯之,用事者過矣?!保ㄔ幨梗胺蛸F文學以疑法, 尊行修以貳功,索國之富強,不可得也。”(八說)他還振振有 詞地說:“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說 疑)“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保ㄎ弩迹7抑匾暦?,而發(fā)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 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才干授予官 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

6、后的, 不公平的。2.2強調法律的作用以及“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韓非子以“法治”為務,“以法為本“;而所宗之“法”、“術”、“勢” 三位一體乃是其專制思想之“硬核”,是一種君主駕馭臣民的統(tǒng)治術。 他一再強調:“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保榻購s臣)“明主之治國 也,眾其守而重其罪?!保矗┲档靡惶岬氖?,韓非之“法”, 絕非現(xiàn)代意義上保障人權、產權之類的憲法、民法,而是僅僅著眼于 “壹刑重罰”,“賞罰之法”之嚴刑峻法;故謂:“賞刑明,則民盡死; 民盡死,則兵強主尊?!保椥埃胺操p罰之必者,勸禁也。賞罰 敬信,民雖寡,強。”(六

7、反)細而中之,“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 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 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保y三)又言:“法者, 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 臣之所師也。”“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 臣之能者。此士人之所執(zhí)也?!保ǘǚǎ百t人而面詘于不肖者, 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 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二 不足慕也??掊笕醵父哒撸び陲L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眾 也。堯教于隸屬,而民不聽;至于南面而王天下

8、,令則行,禁則止。 由此觀之,賢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保▌蓦y)“凡 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難三)“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 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保ㄈ?主)“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保y勢)“權勢者不可 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內儲說下)“柄者,殺生之制 也;勢者,勝眾之資也?!保ò私洠肮噬迫蝿菡邍?,不知因其 勢者國危?!保榻購s臣)韓非以為“法”、“術”、“勢”三者“此不 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比卟⒂?,則國無不治矣。他還強調治國 安民必須“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公然反對孔孟所云:“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法家認為,法律除了

9、能“定紛止爭”,明確物的所有權外。更重 要的一個功能是“興功懼暴”,即能鼓勵人們立戰(zhàn)功,而使那些不法 之徒感到恐懼。當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并戰(zhàn)爭的 勝利。商鞅、慎到、中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到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則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 健全的法制,勢是指君主的權勢,術是指的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 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2.3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韓非子以人之“自為心”、“自利之心”、“計算之心”為其理論體 系的假設前提,試圖用經濟利益來詮釋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韓非 開誠布公地宣稱:“人之急利,甚也?!保y四)“安利者就之, 危害者去之,此人

10、之情也。”(奸劫弒君)他認為,天下之人皆 自私自利,稱“心調于用者,皆挾自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 為心”,互“用計算之心以相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地主與 雇工,乃至人世間的一切關系無不是一種,與人市”的交易關系,莫不 受這顆“利之所在”之“看不見的心”來支配的;而所謂的“仁義”道德觀 念無非說教,空談而已,更是一種誤國害民的“愚誣之學”。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谶@ 樣的認識,同為法家商鞅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3韓非“法治”思想的借鑒意義本人認為,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歷史和傳統(tǒng)是不能抹掉的印 記,更是不能被中斷或被拋棄的標志,法治建設亦

11、是如此。我們只有 充分了解了本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其產生、發(fā)展和影響,才能全面地認 識我們現(xiàn)代的法律文化,才能更好地進行我們的法治建設。3.1積極意義韓非的“法治”思想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法律的 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 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 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其“法治”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仍有一定的借鑒意 義。1、與時俱進,制備完整的法律體系韓非子主張“法與時移,立法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 雖然我們我處的時代背景與韓非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但時代卻在同樣不斷變化。因此作為現(xiàn)代

12、法制運行首要環(huán)節(jié)的立法, 也需要及時制定,修改和廢除,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 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的方略,依法治國,首先有法,要立法,使法律在全國具有最高權威, 將立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升為法治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2、布之于眾,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公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整個民族的法律意識的狀況,對法治的 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韓非子強調,“法”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jù),一旦制定,就要以成 文形式出現(xiàn),“布之于眾”,爭取做到“家喻戶曉”;主張“以法為 教”,官吏和人民都要學習法律。這種知法守法的思想,有助于國家 秩序的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今天我們仍應該將

13、普法,提高人民的法律意 識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使人人都能自覺遵紀守法, 不做違法的事情。3、法不阿貴,全力維護司法公正韓非子提出,執(zhí)法過程要公正平等,賞罰及時,這對我們的現(xiàn)在 法制建設有值得借鑒的一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有法必依, 執(zhí)法必嚴,維護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實 施,而嚴格高效地執(zhí)行法律取決于司法機關的活動,只有司法和執(zhí)法 機關嚴格守法,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和權威,保障社會主 義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只有取消凌駕于法律至上的各種特權,對干 擾司法公正的一切勢力繩之以法,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法治國家,才 能充分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3.2消

14、極意義著名法學家梅仲協(xié)評論韓非說:“我國二千余年來,政治之所以 未納正軌者,挨其原因,半誤于儒家,半惑于韓非?!彼J為韓非“本 不知法律為何物,而妄以法治為名而行其人治之實,慘做少恩, 而終不免以人為殉,致使吾國上下,即在近幾十年來,對于法治 的概念,還是弄不清楚,以為民主國家所勵行的法治制度,便是韓非 所主張的一套嚴刑峻法,殘民以逞的法治”。上述評論,可謂一語中的。韓非的上述“法治”加上其“權者, 君主所獨裁也”的君主專制思想,成為導致古代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 運行的原因之一。絕對服從專制,盲目服從權威;造就了中華民族中 的奴性一面。亦是近代社會按部就班、不思進取、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原因 之一。綜合

15、而言,消極意義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使法律淪為了歷代封建王朝實行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雖然在 表面上,漢代以后的統(tǒng)治者都以儒學為宗,強調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修 養(yǎng),暗地里卻絲毫沒有放松憑借嚴刑峻法來鞏固自己的專制統(tǒng)治的做 法,對一切反對皇權的行為和活動予以堅決鎮(zhèn)壓。顧炎武就指出:在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之下,一切權力“皆人主自為之”。故“人主之于 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而刑繁矣?!钡诙瑸橹袊幕瘜V坪头粗钦摚ǚ粗R、反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 形成和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先河。韓非把知識分子視為國家的蛀蟲“五蠹”之 一,并且認為“詩書禮樂”惑亂人心,應該統(tǒng)統(tǒng)廢棄。為了厲行統(tǒng)治, 他特別強調法的一尊和文化的統(tǒng)一性,進而要

16、求老百姓對法律不許違 反、不許議論,采取“作議者盡誅”的恐怖手段。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的“文字獄”,都打上了韓 非“法治”思想的烙印。第三,成為了中國古代法律虛無傳統(tǒng)的淵源之一。在重刑的高壓 之下,人們對法律就有了一種畏懼感,談法色變,畏法如虎,完全沒 有一丁點認同感。這種心理一旦擴大化,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心態(tài), 就必然助長法律虛無主義的肆虐橫行。因此,與道家的蔑視法律“法 律滋彰,盜賊多有”、儒家的輕視法律一樣,法家的嚴刑峻罰對法律 的虛無化也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用。3.3消弭消極影響的對策上節(jié)所提及的消極因素其實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對民眾以及整 個社會形成

17、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改變的。筆者以為,要消除上述影響,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1、深化改革,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基礎“最好的犯罪預防不是刑法的改革,而是我們社會關系的改革?!?我國現(xiàn)階段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經濟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過渡,政治上由中央集權向民主集中過渡,社會治理方式上由人治向 法治過渡。社會轉型期,難免使諸多社會層面因變化產生不協(xié)調,社 會矛盾會進一步凸現(xiàn)、暴露出來,這是近年來犯罪呈上升趨勢的重要 原因之一。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特別是提 出了新的收入分配原則:即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 效率,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

18、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 配的調節(jié),同時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這些政策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對于緩解矛盾,預防犯罪,意義重大。十六大報告還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了 建設和諧社會。這對于犯罪的綜合治理會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應。2、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念,提供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1)樹立人道主義和人權觀念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打擊犯罪,而要將人權保障和懲罰犯罪結合起 來。對罪犯是否人道,以及人道寬容的程度如何,是衡量一個社會的 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為此,不僅要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文明成果, 而且應當努力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已有的“慎刑”思想。(2)強化法治觀念隨著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的確立,法治國越來越成為我 們所追求并希望實現(xiàn)的理想國。國家在法律的框架內生存,以此區(qū)別 不受法律約束、具有無限權力的國家。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