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設計指南報 批 稿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設計指南編制組2005年7月目 錄1 總則12 術語和符號22.1 術語22.2 符號33 線路43.1 一般規(guī)定43.2 線路平面43.3 線路縱斷面54 路基84.1 一般規(guī)定84.2 路基標準橫斷面84.3 基 床94.4 基床以下路堤及地基104.5 路 塹114.6 過渡段114.7 路基排水144.8 其 他145 軌道155.1 一般規(guī)定155.2 無碴軌道結構類型及設計要求165.3 軌道結構過渡段215.4 軌道附屬設施及常備材料226 橋涵236.1 結構變形、變位限值236.2 結構構造要求246.3 墩臺頂縱向水
2、平力247 隧道258 站場268.1 一般規(guī)定268.2 站場排水268.3 車站橫斷面279 相關工程289.1 電氣化289.2 通信信號289.3 綜合檢測與維修289.4 環(huán)境保護(噪聲振動)29條文說明311 總則1.0.1 為指導客運專線無碴軌道及相關工程的設計,制定本設計指南。1.0.2 本設計指南適用于指導最高行車速度200350km/h的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的設計。未包括的內容,應按新建時速300350公里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guī)定、時速250公里及以下新建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guī)定和相關現(xiàn)行鐵路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執(zhí)行或另行研究確定。1.0.3 初期兼顧貨運的客運專線的無碴軌道鐵路
3、設計尚應符合現(xiàn)行鐵路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或另行研究確定。1.0.4 設計速度大于等于200km/h的跨線旅客列車聯(lián)絡線采用無碴軌道結構時,可參照本設計指南。1.0.5 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選線時,應盡量避免水文條件復雜、沖刷嚴重地段。無法避免時,應采用抵抗洪水能力強的路基工程措施或采用橋涵通過。1.0.6 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的地質勘察應滿足鋪設無碴軌道的相關要求。在過渡段或地質復雜地段,勘察橫斷面應適當加密。在受洪水沖刷地段或降雨量大、強度高、歷時長的區(qū)域,應加強水文、地質勘察工作。1.0.7 無碴軌道鐵路的混凝土結構設計應滿足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暫行規(guī)定的要求。1.0.8 路基、軌道、橋涵、
4、隧道、接觸網(wǎng)支柱基礎、聲屏障基礎和管線溝槽等不同專業(yè)的各類結構應統(tǒng)籌設計,其銜接處應同步施工。1.0.9 客運專線的無碴軌道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的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2 術語和符號2.1 術語2.1.1 無碴軌道用整體混凝土結構代替?zhèn)鹘y(tǒng)有碴軌道中的軌枕和散粒體碎石道床的軌道結構。2.1.2 板式軌道預制軌道板經(jīng)CA砂漿調整層鋪設于現(xiàn)場灌注的鋼筋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上的無碴軌道結構。2.1.3 雙塊式無碴軌道以現(xiàn)澆混凝土方式將預制的雙塊式軌枕嵌入到均勻連續(xù)鋼筋混凝土道床內并形成整體的無碴軌道結構,可分為型板式無碴軌道和型板式無碴軌道。2.1.4 軌枕埋入式無碴軌道以現(xiàn)澆混
5、凝土方式將預制的混凝土岔枕嵌入到均勻連續(xù)鋼筋混凝土道床內并形成整體的無碴軌道結構。2.1.5 軌道板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板或預應力混凝土板,是板式軌道的主要部件。2.1.6 雙塊式軌枕兩塊由鋼筋桁架連接在一起的混凝土支承塊,是雙塊式無碴軌道的主要部件。2.1.7 混凝土道床板現(xiàn)場灌注的埋設雙塊式軌枕或混凝土岔枕的整體鋼筋混凝土層。2.1.8 混凝土底座用于軌道板或混凝土道床板的現(xiàn)場灌注的鋼筋混凝土基礎。2.1.9 混凝土支承層用于支承路基上、隧道內混凝土道床板或型板式無碴軌道軌道板的現(xiàn)場灌注的素混凝土層。2.1.10 CA砂漿調整層現(xiàn)場灌注于軌道板和底座之間具有一定彈性的瀝青水泥砂漿層。 2.1.
6、11 變形模量由平板荷載試驗加載測得的土體變形模量。2.1.12 動態(tài)變形模量由落錘沖擊加載的平板荷載試驗測得的土體變形模量。2.2 符號EV2第二次加載測得的土體變形模量EVd動態(tài)變形模量3 線路3.1 一般規(guī)定3.1.1 正線的線路平、縱斷面設計應重視線路的平順性,有利于組成線形變化平緩的空間曲線,提高旅客乘坐舒適度。3.1.2 正線設計標準的選用必須滿足鋪設無碴軌道和一次鋪設跨區(qū)間無縫線路的相關技術要求。3.2 線路平面3.2.1 正線線路的平面圓曲線半徑應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優(yōu)先選用常用曲線半徑,慎用最小和最大曲線半徑。必要時可采用最大與最小曲線半徑間100m整倍數(shù)的曲線半徑。各類平面
7、圓曲線半徑如表所示。 表3.2.1 線路平面圓曲線半徑設計速度(km/h)常用曲線半徑(m)最小曲線半徑(m)最大曲線半徑(m)350/2008000100007000(5500)12000(14000)300/200550080004500(4000)12000(14000)250/160400060003200(2800)12000(14000)200/160280050002000(1800)12000(14000)注:括號內數(shù)值為特殊困難條件下,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選后方可采用的個別最小、最大曲線半徑。3.2.2 直線與圓曲線間應采用緩和曲線連接。緩和曲線宜采用三次拋物線線形。緩和曲線的長度應
8、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緩和曲線的長度應根據(jù)設計速度、曲線半徑和地形條件按表合理選用,優(yōu)先選用一般長度,困難條件下不宜小于最小長度,特殊困難條件下亦不應小于個別最小長度。2 當設計速度為表所列速度間或小于表列速度的數(shù)值時,緩和曲線長度可根據(jù)式計算確定,并取整為10m的整倍數(shù)。 (式)式中 緩和曲線長度(m);設計最高速度(km/h);圓曲線設計超高(mm);超高時變率允許值,一般長度取25mm/s;最小長度取31mm/s。3 當采用表所列數(shù)值間的曲線半徑時,其相應的緩和曲線長度可采用線性內插值,并取整為10m的整倍數(shù)。3.3 線路縱斷面3.3.1 坡段的設計坡度應適應地形,合理選用。區(qū)間正線的最大坡
9、度應根據(jù)地形條件和動車組功率,經(jīng)牽引計算檢算并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選后確定。最大坡度一般不宜大于20,特殊困難條件下亦不應大于30,且在10km范圍內的平均坡度不宜大于15,特殊困難條件下6km范圍內的平均坡度亦不應大于20。動車組走行線最大坡度不應大于35。最大坡度不考慮平面曲線阻力和隧道阻力的坡度折減。3.3.2 坡段間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相鄰坡段間應采用圓曲線型豎曲線連接。區(qū)間正線的最小豎曲線半徑應根據(jù)所處區(qū)段設計最高速度按表選用,但最大豎曲線半徑不得大于40000m。表3.3.2-1 最小豎曲線半徑設計最高速度(km/h)350 300250200最小豎曲線半徑(m)2500020000
10、150002 豎曲線與豎曲線、緩和曲線、道岔均不得重疊設置。豎曲線與平面圓曲線不宜重疊設置,困難條件下,符合表條件時可重疊設置。表 不同設計速度緩和曲線長度 設計速度(km/h) 緩和曲線長度 (m)圓曲線半徑(m)350/200300/200250/160200/160曲線設計超高(mm)一般最小個別曲線設計超高(mm)一般最小曲線設計超高(mm)一般最小曲線設計超高(mm)一般最小1400080280250230551901504012090205040120009032029025060200160501401202560501100010035032028070240190551601
11、3030706010000110390350310802702206017014035807090001204203803409030025070200160409080800013547043038095320260752101704510090700015554049044011037030085240190501201006000165580520460130440350100280230601401105500170600540480140470380110310250651501205000-155520420120340270701601304500-165550450135380
12、310801801504000-170570460150420340902001703500-1654603701052401903200-1704803901202702203000-1704904001302902402800-1705004101403202602500-1553502802000-1653703001800-170380310表3.3.2-2 豎曲線與平面圓曲線重疊設置條件設計最高速度(km/h)350300250200豎曲線半徑(m)25000250002000015000平面圓曲線半徑(m)70004500320020003.3.3 正線宜設計為較長的坡段,困難條件
13、下最小坡段長度不宜小于一般最小坡段長度,特殊困難條件下亦不應小于個別最小坡段長度。最小坡段長度應按式、分別計算確定,并取整為50m的整倍數(shù)。必要時可采用兩式計算值之間50m的整倍數(shù)值。一般最小長度 (式3.3.3-1)個別最小長度 (式3.3.3-2)式中 最小坡段長度(m);坡段兩端變坡點坡度代數(shù)差之和();計算最小坡段長度的豎曲線半徑(m),按表取值。計算中優(yōu)先選取表中豎曲線半徑的一般值;設計最高速度(km/h)。表3.3.3 計算最小坡段長度的豎曲線半徑設計最高速度(km/h)350300250200豎曲線半徑(m)一般300003000025000最小2500020000150004
14、路基4.1 一般規(guī)定4.1.1 路基工程應按土工結構物進行設計,其地基處理、路堤填筑、邊坡支擋防護以及排水設施等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確保列車高速、安全和平穩(wěn)運行。4.1.2 路基工程應避免高填、深挖、長路塹和高大擋土墻。路堤高度原則上應大于基床厚度。一般路堤填土高度不宜超過8m。4.1.3 路基工程勘察應查明地基地質狀態(tài)和填料的工程性質,為地基和路基結構物的變形狀態(tài)評價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地質勘察橫斷面沿線路方向間距不大于50m,橫斷面上的地質點不應少于3個。過渡段或地質地形復雜地段應適當加密,并應在橫斷面之間作物探檢查。4.1.4土質地基路基均應進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工后沉降
15、量、任意路基地段20m長度范圍的不均勻沉降量、沉降差異造成的錯臺和路橋、路隧過渡段或任意兩段路基沉降造成的折角應符合表的規(guī)定。 表4.1.4 無碴軌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工后沉降不均勻沉降差異沉降錯臺折角30mm20mm/20m5mm1/1000無碴軌道路堤填筑后,應對路基沉降進行系統(tǒng)的觀測與分析評估,觀測斷面沿線路方向的間距一般不大于50m,過渡段和地形地質條件變化較大的地段應適當加密。在路基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618個月的觀測和調整期,分析評估沉降穩(wěn)定滿足要求后方可鋪設無碴軌道。地質復雜、工后沉降難以控制或地下水位較高、路基易產(chǎn)生凍害和存在其他不穩(wěn)定因素的路基區(qū)段,不宜鋪設無碴軌道。4.
16、2 路基標準橫斷面4.2.1 路基橫斷面寬度和布置型式的設計應根據(jù)線間距、軌道結構型式、曲線超高設置、路肩寬度、通信信號和電力電纜槽布置、接觸網(wǎng)支柱基礎位置、聲屏障基礎等因素來確定,并應綜合考慮路基防排水問題。4.2.2 直線地段路基標準橫斷面如圖4.2.2所示。路基面寬度可參照表的規(guī)定, 表4.2.2 路基面寬度設計最高速度(km/h)線間距(m)路基面寬度單線(m)雙線(m)2004.48.613.02504.68.613.23004.88.613.43505.08.613.6注:路基面寬度為接觸網(wǎng)支柱內側距線路中心3.0m,通信、信號電纜槽設置于路肩上時的寬度。4.2.3 直線地段路基面
17、形狀為梯形,混凝土支承層基礎邊緣以外設4%的橫向排水坡。路基基床底層頂面及基床下路基面自中心向兩側設4%的橫向排水坡。4.2.4 無碴軌道路基一般不考慮曲線加寬,當軌道結構和接觸網(wǎng)支柱等設施的設置有特殊要求時,根據(jù)具體情況計算確定。4.2.5正線區(qū)間路肩范圍內設置的其它附屬工程,包括接觸網(wǎng)支柱基礎,電力、通信、信號電纜槽及聲屏障基礎等不得影響路基的穩(wěn)定和排水。考慮防排水、列車振動、路基穩(wěn)定及行車安全要求等因素,電纜槽宜設置于接觸網(wǎng)支柱外側;電纜槽內部凈高不大雨30cm,通信信號電纜槽外部寬度不大于70cm。單通道電力電纜槽設于路肩上時,內部凈寬不大于20cm。圖4.2.2 雙線路基路堤和路塹(
18、土質、軟質巖、強風化硬質巖)橫斷面示意4.3 基 床4.3.1 路基基床由表層與底層組成。表層厚度與無碴軌道的混凝土支承層或混凝土底座的總厚度不應小于0.7m,底層厚度為2.3m。混凝土支承層或混凝土底座以外的路基面應設防排水層,采用厚510cm瀝青混凝土或C25混凝土。4.3.2 基床表層采用級配碎石,材料規(guī)格應符合客運專線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暫行技術條件的要求,其壓實標準應符合表 4.3.2的規(guī)定。表 4.3.2 基床表層級配碎石壓實標準填 料壓 實 標 準地基系數(shù)K30(MPa/m)變形模量Ev2(MPa)動態(tài)變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級配碎石1901205018%4.3.3 基床底層
19、采用A、B組填料或改良土,其壓實標準應符合表4.3.3的規(guī)定。表 4.3.3 基床底層壓實標準填 料壓實標準改良細粒土砂類土及細礫土碎石類及粗礫土A、B組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數(shù)K30(MPa/m)110130150變形模量Ev2(MPa)606060動態(tài)變形模量Evd(MPa)353535壓實系數(shù)K0.95孔隙率n28%28%注:1 壓實系數(shù)K為重型擊實標準(以下同);2改良土壓實標準:當采用物理方法改良時,應符合本表規(guī)定;當采用化學方法改良時,除符合本表規(guī)定外,還應滿足設計提出的技術要求。4.4 基床以下路堤及地基4.4.1 基床以下路堤應優(yōu)先選用A、B組填料和C組的塊石、碎石、礫石類填料。當
20、選用C組細粒土填料時,應根據(jù)土源性質進行改良后填筑。其壓實標準應符合表4.4.1的規(guī)定。表4.4.1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壓實標準填 料壓實標準細粒土改良土砂類土及細礫土碎石類及粗礫土A、B、C組 (不含細粒土、粉砂及易風化軟質巖塊石土) 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數(shù)K30MPa/m)90110130變形模量Ev2(MPa)454545壓實系數(shù)K0.92孔隙率n31%31%注:改良土壓實標準:當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時,應符合本表規(guī)定;當采用化學改良方法時,除符合本表規(guī)定外,還應滿足設計提出的技術要求。4.4.2 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路堤,基床表層應滿足4.3.2的要求;基床底層范圍的土質和壓實標準不滿足4.3
21、.3的要求時,應作處理。4.4.3 地基處理措施應結合路基所處的位置和環(huán)境、地質條件、工后沉降量計算值、工期等因素綜合確定。4.4.4 軟土路堤在填筑過程中,必須控制填土速率??刂茦藴蕿椋郝返讨行牡孛娉两邓俾拭繒円共坏么笥?0mm,坡腳水平位移速率每晝夜不得大于5mm。4.4.5 軟土和松軟土等不良地基應結合工程施工,選擇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試驗路堤,以檢驗設計、指導施工。4.5 路 塹4.5.1 軟質巖、強風化硬質巖及土質路塹地段,基床表層應滿足4.3.2的要求;處于基床底層范圍內的土質及壓實標準不滿足4.3.3的要求時,應作處理。4.5.2 不易風化的硬質巖路塹的巖石面作成4.2.3中要求的
22、形狀,對凹凸不平處應以強度不小于C25的混凝土填平。4.6 過渡段路基與橋臺之間過渡段,應滿足以下要求:1填方橋臺橋臺臺尾路基為路堤時,橋路過渡段一般采用圖所示的方案。需要時,根據(jù)情況設置鋼筋混凝土搭板。過渡段的正梯形部分采用水泥穩(wěn)定級配碎石(摻35%水泥),壓實標準應滿足地基系數(shù)K30150MPa、變形模量Ev280MPa、動態(tài)變形模量Evd50MPa和孔隙率28%。其后設置一段倒梯形的過渡段,采用A、B組填料,壓實標準應滿足表的規(guī)定。過渡段總長度不小于4倍橋臺后路堤高度,且不得小于20m。過渡段范圍內的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摻35%水泥。圖4.6.1 填方橋臺的橋路過渡段縱斷面示意圖2挖方橋臺橋
23、臺臺尾路基為軟質巖、強風化的硬質巖及土質路塹時,橋路過渡段采用混凝土與級配碎石過渡,長度不小于20m。在過渡段以外20m范圍內的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摻35%水泥。橋臺臺尾路基為硬質巖路塹時,橋臺基坑采取混凝土回填。4.6.2 路基與涵洞過渡段應滿足以下要求:1當涵洞頂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2.0m時,應在涵洞側面設置水泥穩(wěn)定級配碎石(摻35%水泥)過渡段,過渡段范圍內的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摻35%水泥。2當涵洞頂部至路基面的高度0.7mh2.0m時,參照填方橋路過渡段方式,采用兩次過渡方案,在涵洞頂面及兩側設置正梯形的水泥穩(wěn)定級配碎石(摻35%水泥)過渡段,壓實標準應滿足地基系數(shù)K30150MPa、變形模
24、量Ev280MPa、動態(tài)變形模量Evd50MPa和孔隙率28%。再延伸設置一段倒梯形過渡段,采用A、B組填料,壓實標準應滿足表的規(guī)定。過渡段范圍內的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摻35%水泥,如圖。過渡段總長度不小于4倍路堤高度,且不得小于20m。圖4.6.2 涵路過渡段縱斷面示意圖路塹與隧道過渡段土質、軟質巖及強風化硬質巖路塹與隧道連接處,在路塹基床范圍內設置過渡段,采取混凝土與級配碎石厚度漸變過渡。路堤與路塹過渡段路堤與路塹連接處應設置過渡段。路堤與硬質巖路塹連接處過渡段采用水泥穩(wěn)定級配碎石(摻加35%水泥)填筑;路堤與土質及軟質巖路塹連接處采用臺階方式過渡并回填與路堤相同的填料,壓實標準應符合第4.6
25、.1第1款的規(guī)定。臺階頂部應設置橫向排水盲溝。過渡段范圍內的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摻35%水泥。4.6.5半填半挖過渡段半填半挖路基在靠山側根據(jù)巖層情況換填1.02.3m。過渡段的設置類似于路堤路塹過渡段,硬質巖半填半挖過渡段采用水泥穩(wěn)定級配碎石(摻35%水泥)填筑;土質及軟質巖路塹連接處過渡段采用臺階方式過渡并回填與路堤相同的填料,壓實標準應符合第4.6.1第1款的規(guī)定。半填半挖過渡段的設置方式如圖4.6.5-1、圖4.6.5-2。 圖4.6.5-1 土質及軟質巖半填半挖路基橫斷面示意圖4.6.5-2 硬質巖半填半挖路基橫斷面示意4.6.6 對于不同形式的過渡段,當縱向設置范圍重疊或者相距較近時,
26、應采取適當措施,連通設置,以保證縱向剛度平順過渡。4.7 路基排水4.7.1 路基排水系統(tǒng),應根據(jù)當?shù)亟邓刻卣?、匯水面積、地形和地質條件、地下水狀況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路基排水設備,應與橋涵、隧道、車站等排水設施銜接配合,與水土保持及農田水利的綜合利用相結合。4.7.2 路基面應結合無碴軌道結構、電纜槽、接觸網(wǎng)支柱、聲屏障等具體工程作好防水和橫向排水設計。4.7.3 無碴軌道線間排水應根據(jù)線路、氣候條件及對軌道電路的影響等綜合考慮,可采用橫向直排、設置集水井等方式。采用集水井排水時,集水井的位置、排水管的大小及埋設深度應根據(jù)降水量大小和防凍等要求確定,并應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排水管的堵塞和水滲入基
27、床。4.7.4 植物防護的路堤坡面應設置匯水緣和橫向排水槽。4.7.5 邊坡采用骨架護坡時,宜采用帶截水槽的結構。骨架厚度應大于0.6m,間距不宜大于3.0m,并加深骨架埋設深度。4.8 其 他4.8.1 接觸網(wǎng)支柱內邊緣距線路中心距離應滿足設備安裝、調整、運營、維修的需要,一般不應小于3.0m。4.8.2 電力電纜槽的位置應根據(jù)線路、橋隧比例及供電要求的需要,可設置于路肩上,也可單獨設置于路堤坡腳外或路塹側溝平臺上。當路基與橋(隧)頻繁交替時宜設置于路肩上。4.8.3 與橋隧等各類結構物連接處路基上的電纜槽、接觸網(wǎng)支柱等應進行過渡銜接設計。5 軌道5.1 一般規(guī)定5.1.1 橋梁及隧道地段和
28、正線地質條件好的路基地段,宜集中成段鋪設無碴軌道。無碴軌道與有碴軌道之間應設置過渡段。5.1.2 無碴軌道結構型式應根據(jù)線下工程的類型,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較后合理選擇。5.1.3 無碴軌道結構設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 設計動輪載為300kN。2 鋼軌支點間距小于等于650mm。3 結構設計應與信號系統(tǒng)相匹配,并滿足9.2節(jié)的相關技術要求。4 結構設計應考慮減振降噪要求。5 無碴軌道內不設置接地式或等電位用的專用鋼筋,結構鋼筋不得接地。6 無碴軌道的主要混凝土部件應按不小于60年的使用年限設計。5.1.4 無碴軌道扣件1 路基與隧道內無碴軌道采用彈性扣件,橋上無碴軌道宜采用小阻力彈性扣件。2 扣件設計
29、參數(shù)應符合相關技術條件:(1) 軌距調整量:±10mm;(2) 高低調整量:26 /4mm;(3) 絕緣性能滿足軌道電路技術要求;(4) 單組扣件縱向阻力應滿足無縫線路設計要求。5.1.5 不同地段無碴軌道范圍線路縱向阻力應根據(jù)無縫線路設計確定。無縫線路斷縫檢算時,鋼軌允許斷縫值可取7cm,對于采用小阻力扣件的無碴軌道,當歷年最低軌溫對應的檢算斷縫值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鋼軌斷縫允許值可適當加大,但不得超過10cm。5.1.6 無碴軌道的排水設計應與結構物的排水系統(tǒng)相連,確保排水通暢。5.1.7 無碴軌道的兩側可不用道碴填平。5.1.8 正線無碴軌道鋪設精度(靜態(tài))應符合表的規(guī)定。表
30、無碴軌道鋪設精度(靜態(tài))標準高低軌向水平軌距幅 值(mm)221±1弦 長(m)105.2 無碴軌道結構類型及設計要求5.2.1 橋上、隧道和路基區(qū)段無碴軌道可采用板式或雙塊式結構。道岔區(qū)無碴軌道結構宜采用軌枕埋入式。5.2.2 板式無碴軌道的軌道板寬度為24002600mm,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50。型板式無碴軌道的軌道板厚190mm;結構高度分別為:路基756mm、橋梁656mm、隧道756mm。型板式無碴軌道的軌道板厚度,路基和隧道為200mm、橋梁上為300mm;路基、橋梁、隧道的結構高度均為774mm。5.2.3 雙塊式無碴軌道的混凝土道床板寬度為28003000mm,
31、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40。無碴道床板厚300mm,結構高度分別為:路基866mm、橋梁766mm、隧道866mm。5.2.4 橋上無碴軌道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橋上板式無碴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軌道板、CA砂漿調整層及混凝土底座等組成(如圖和圖所示);橋上雙塊式無碴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混凝土道床板及混凝土底座等組成(如圖所示)。圖5.2.4-1 橋上型板式無碴軌道橫斷面圖 圖5.2.4-2 橋上型板式無碴軌道橫斷面 圖 橋上雙塊式無碴軌道橫斷面2混凝土底座設置于保護層之上,并與保護層預埋鋼筋相連。曲線區(qū)段的超高應在混凝土底座設置?;炷恋鬃L度為40006000mm,寬度為2400
32、3000mm;直線區(qū)段的底座厚度為200mm,曲線區(qū)段應根據(jù)底座實設超高具體確定,曲線內側底座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100mm。3 混凝土底座與混凝土道床板間應設置調整層。4混凝土道床板或軌道板的限位裝置的結構尺寸應根據(jù)橋上線路縱向力與橫向力計算確定。5 混凝土底座和混凝土道床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5.2.5 隧道內無碴軌道結構設計符合下列要求:1 隧道內板式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軌道板、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等組成(如圖和圖所示),隧道內雙塊式無碴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混凝土道床板、混凝土支承層等組成(如圖所示)。圖5.2.5-1 隧道內型板式無碴軌道橫斷面圖5.2.5-2 隧道內型板式無碴軌道
33、橫斷面圖5.2.5-3 隧道內雙塊式無碴軌道橫斷面2軌道板可在或混凝土底座上構筑,混凝土道床板在混凝土支承層上構筑。3雙塊式無碴軌道結構的曲線超高應在混凝土支承層上設置;板式無碴軌道結構的曲線超高應在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上設置。4直線區(qū)段的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厚度為300mm,曲線區(qū)段根據(jù)實設超高具體確定。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的寬度25003000mm。5 混凝土支承層或混凝土底座在距隧道洞口200m范圍內的伸縮縫設置與露天區(qū)間一致,洞內其余地段伸縮縫間距可適當加大,在隧道結構沉降縫對應設置伸縮縫。6 混凝土支承層的強度等級不低5.2.6 路基上無碴軌道結構設計符合下列要求:1 路
34、基上板式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軌道板及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等組成(如圖和圖所示),路基上雙塊式無碴軌道結構由鋼軌、扣件、混凝土道床板、混凝土支承層等組成(如圖)。防排水層 圖5.2.6-1 路基上型板式無碴軌道橫斷面圖5.2.6-2 路基上型板式無碴軌道橫斷面 圖 路基上雙塊式無碴軌道橫斷面2 混凝土支承層或底座在路基基床表層上設置,每隔5m設置一伸縮縫;混凝土支承層或底座的厚度一般為300mm,特殊支承條件下應具體計算確定;混凝土支承層的寬度為32003600mm,混凝土底座的寬度為30003200mm。3 混凝土支承層或底座兩側的路基面應采取瀝青混凝土封閉或其它防水措施。4 混凝土支承
35、層的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混凝土底座的強度等級為5.2.7 道岔區(qū)無碴軌道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道岔區(qū)軌枕埋入式無碴軌道由道岔鋼軌件、扣件、混凝土道床板(含岔枕)及混凝土支承層等部分組成。2 道岔區(qū)混凝土道床板的寬度、鋼軌支點間距根據(jù)上部道岔結構型式尺寸確定。道岔區(qū)的混凝土道床板厚度不宜小于300mm。3 道床板單元的長度宜在40006000mm范圍內,伸縮縫宜避開牽引點、鋼軌接頭位置至少1.2m。4 道床板表面應設橫向排水坡。5 道岔區(qū)范圍內的軌道剛度應均勻,并與區(qū)間軌道剛度相匹配。6 道岔前后與區(qū)間軌道間的軌道剛度與下部基礎應設置一定長度的過渡段。7 道岔區(qū)混凝土道床板與扣件系統(tǒng)的連
36、接應穩(wěn)定可靠。8 結構設計應考慮電務設備的安裝要求。5.3 軌道結構過渡段5.3.1 軌道結構過渡段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過渡段包括不同軌道結構之間和不同結構物之間的過渡,軌道結構和結構物的過渡點應相互錯開,不應設在同一斷面上。2 不同軌道結構間的過渡段區(qū)域不得有聯(lián)合接頭和絕緣接頭,并應盡量避免廠焊接頭。5.3.2 不同軌道結構間的過渡1 無碴軌道與有碴軌道間過渡的基本要求(1)無碴軌道的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層應從過渡點開始向有碴軌道延伸至少15m,同時應滿足有碴軌道區(qū)段最低道碴厚度的要求。(2)過渡段應設置60kg/m的輔助軌及配套扣件,輔助軌長度25m(其中無碴軌道內約5m,有碴軌道內約
37、20m)。過渡段有碴軌道范圍的基本軌扣件型式與無碴軌道一致。(3)過渡段范圍的軌道剛度過渡可通過膠墊剛度、軌枕類型等變化來實現(xiàn)。(4)隧道口的過渡段自過渡點開始至隧道內無碴軌道25m范圍,應埋設混凝土支承層與鋼筋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道床板之間的連接鋼筋。2 不同無碴軌道結構間過渡應考慮兩種無碴軌道結構的設計高度差,以保證其順接。5.4 軌道附屬設施及常備材料5.4.1 正線線路應設置線路基樁。5.4.2 軌道常備材料可按下表規(guī)定的數(shù)量設計。表5.4.2 軌道常備材料數(shù)量材 料 名 稱備 料 數(shù) 量板式充填式墊板(注入袋和樹脂材料)每單線千米5套維修用樹脂材料每單線千米0.1m3填充樹脂每單線千米
38、0.01m3過渡段過渡段輔助軌扣件及墊板每120處5套過渡段軌枕每120處2套道岔整組道岔單開道岔每1100組備1組轍叉新建車站每站新增道岔每種型號每120組備1個改、擴建車站每站新增30組道岔備1個尖軌新建車站每站新增道岔每種型號每120組備1對改、擴建車站每站新增30組道岔備1對基本軌新建車站每站新增道岔每種型號每120組備1對改、擴建車站每站新增30組道岔備1對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整組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軌道部件每1100組備1組尖軌每種型號每120組備1對基本軌每種型號每120組備1對6 橋涵6.1 結構變形、變位限值6.1.1 梁體豎向變形的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梁部結構在ZK活載靜力作用下,
39、梁端豎向轉角不應大于1;由于梁端轉角導致道床板上抬的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不應小于1.3。2 L5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結構在無碴軌道鋪設后的徐變上拱度不應大于10mm;L>50m時,無碴軌道鋪設后的徐變上拱度不應大于L/5000,且不得大于20mm。3 高墩橋梁、大跨度橋梁尚應考慮結構長期變形對無碴軌道平順性的影響;必要時,應把扣件無法調整的長期變形(上拱或下?lián)希┳鳛檐壍栏郊硬黄巾樳M行車橋耦合分析檢算。4 設有縱向坡度的橋梁,由于活動支座水平位移引起的梁縫兩側鋼軌支承點間的相對豎向位移不宜大于1mm。6.1.2 梁體橫向變形的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梁縫兩側的鋼軌支點橫向相對位移不應大于1mm。2
40、 對于高墩橋梁、大跨橋梁,尚應考慮日照、溫差等因素對結構變形的影響。必要時,應將這種變形作為軌道不平順進行車橋耦合分析計算。6.1.3 由于結構各種變形引起的梁縫兩側或梁體與路基兩側扣件的附加上拔力和彈性墊板附加壓應力不應超過規(guī)定的限值。6.1.4 墩臺基礎的沉降量按恒載計算,其工后沉降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墩臺均勻沉降量20mm;相鄰墩臺沉降量之差5mm。6.1.5 涵洞的地基為壓縮性土層時,應計算涵洞的沉降,其工后沉降不應大于30mm。涵洞基礎應采取與相鄰路基相一致的處理原則。6.1.6 對橋梁變形應進行系統(tǒng)觀測與分析,建立沉降觀測基準點,在橋梁基礎、墩臺、梁部架設等施工過程中進行系統(tǒng)觀測。無
41、碴軌道鋪設宜在梁部架設6個月后進行;對于巖石地基等沉降量很小的橋梁,無碴軌道鋪設也應在梁體預應力終張拉后60天進行。6.2 結構構造要求6.2.1 無碴軌道橋面布置應采用圖。圖6.2.1 直線、曲線上橋面布置圖1 鋪設無碴軌道的橋面應設置性能良好的防、排水系統(tǒng),確保排水順暢。防水層應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其上部應設置保護層。2用瀝青板填充。保護層伸縮縫應沿線路橫向貫通。3 橋面橫向設置三側排水坡,坡度不小于2。4 線路平坡區(qū)段橋面縱向從跨中至兩端設置3坡度排水坡。5 梁縫處應設置防水措施。6.2.2 無碴軌道底座澆筑前,底座范圍內的橋面高程偏差不應大于10/30mm。6.3 墩臺頂縱向水平力長鋼軌
42、縱向力和長鋼軌斷軌力引起的墩臺頂縱向水平力,應按梁軌共同作用計算,并作用于墩臺上的支座中心處。按新建鐵路橋上無縫線路設計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7 隧道7.0.1 隧道仰拱應與邊墻圓順連接,仰拱斷面應適當加厚,仰拱填充混凝土強度等級宜為C20,隧道襯砌應與圍巖密貼。7.0.2 隧道軌下斷面應根據(jù)洞內軌道結構類型,結合兩側救援通道、工程技術作業(yè)空間布置及水溝位置設計。7.0.3 隧道洞口路隧、橋隧之間,應設置過渡段。洞內不同型式的軌道結構之間,根據(jù)其剛度差異,結合地質條件設置過渡段。7.0.4 不良地質地段,仰拱施工前應進行基底承載力檢測。不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地基加固措施。8 站場8.1 一般規(guī)定8.1
43、.1 無碴軌道路段內的車站正線應采用無碴軌道,困難條件下可采用有碴軌道。車站到發(fā)線可采用無碴軌道。8.1.2 車站與綜合維修段(工區(qū))、動車段(所)、大型養(yǎng)路機械段之間的走行線、聯(lián)絡線應采用有碴軌道。8.1.3 車站內正線路基基床標準應與區(qū)間正線相同。當?shù)桨l(fā)線采用無碴軌道或與正線處于同一路基時,到發(fā)線路基應與正線標準相同。當?shù)桨l(fā)線采用有碴軌道并與正線間設有縱向排水槽、站臺等設施時,到發(fā)線路基可與正線路基分開設置。8.2 站場排水8.2.1 無碴軌道車站應加強站場排水。排水設施及材料選擇,應滿足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在各種條件下,不得向無碴軌道路基基床滲水。相鄰正線間不應設縱向排水設施(曲線車站除外
44、),其他線路不宜向正線排水。8.2.2 站場排水系統(tǒng)應避開接觸網(wǎng)支柱、燈橋燈塔支柱、天橋、地道及其他建筑物的影響,地面建筑和地下基礎不得影響排水槽(溝)的泄水面積。8.2.3 天橋、站臺、旅客雨棚應設雨水排泄管道,并與站場排水系統(tǒng)相連接,不宜直接流向線路。道岔和咽喉區(qū)應設排水坡和滲水管道。警沖標、信號機柱(座)、轉轍機信號箱等基礎設施安裝,應進行防水處理,地表水不得向路基基床泄漏。相鄰無碴軌道線路間或無碴軌道與寬枕有碴軌道線路間的地面應用防水材料覆蓋,并與排水設施有良好銜接。地表防水覆蓋層頂面應設置不小于2的橫向排水坡,設置標準應與區(qū)間一致。8.2.4 縱向排水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車站線
45、路之間的縱向排水槽應優(yōu)先設于到發(fā)線之間,根據(jù)需要也可設于正線與到發(fā)線之間或旅客站臺與線路之間。2 如需設置旅客列車上水管道時,宜與縱向排水槽(溝)一同設置,上水栓處應做專門設計,水流不得向路基基床泄漏。3 縱向排水槽結構外緣至同側線路中心線的距離不應小于1.8m,泄水孔的高度不得高于路基基床表層頂部。排水槽預留的沉降縫應在結構上進行專門設計,預防因溫度變化開裂造成水的泄漏。4 相鄰線路均為無碴軌道時,或一側為無碴軌道而另一側為混凝土寬枕軌道時,縱向排水槽宜相隔1股線路或2股線路設置1條。5 縱向排水槽建筑材料應采用C20鋼筋混凝土預制或現(xiàn)場澆筑。8.2.5 橫向排水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46、橫向排水槽不宜穿越正線。2 穿越無碴軌道的橫向排水槽,頂面應低于基床表層底面。3 橫向排水槽應采用C20鋼筋混凝土澆筑或預制。8.3 車站橫斷面8.3.1 車站橫斷面布置應根據(jù)正線高程、無碴軌道的結構高度、股道數(shù)量、曲線與線間距、設備位置、站臺布置、排水設施、聲屏障等因素綜合考慮。當站臺上設有雨棚時,站臺面宜設為橫向平坡;無雨棚遮蓋的站臺面應設用于排水的橫向坡,其坡度不宜大于2??v向排水槽兩側的路基面宜設計為等高;不等高時,應根據(jù)需要對排水槽結構和擋墻進行專門設計。8.3.2 站臺相鄰線路的管道和電纜槽宜設在站臺下維修通道內。必須設在站臺面上時,應集中設置。9 相關工程9.1 電氣化接觸網(wǎng)支柱
47、基礎施工時,一般地段宜采用機械鉆孔灌注樁基礎,橋梁、硬質巖石路基等地段宜采用預留地腳螺栓的方式。9.1.2 接觸網(wǎng)支柱及設備宜采用與弱電共同的埋地貫通地線(綜合地線)接地方案。9.2 通信信號9.2.1 當采用軌道電路時,無碴軌道應采取相應措施,使軌道電路鋼軌阻抗值符合表的規(guī)定。表9.2.1 軌道電路鋼軌阻抗值頻率(Hz)1700200023002600有效電阻不大于(/km)1.351.501.651.79電感不小于(mH/km)1.251.241.241.239.2.2 軌底距軌道板或混凝土道床板表面的距離不宜小于34mm,以確保鋼軌引接線的通過。9.2.3 補償電容、地面應答器等信號設備
48、及其線纜應固定安裝在軌道板或混凝土道床板上。其安裝孔的位置及施工不得觸及鋼筋,并應按規(guī)定做防水處理。9.2.4 通信信號電纜槽、電纜過軌鋼管或通道、電纜過孔、貫通地線(綜合地線)及引出線接口等應與路基、橋梁、隧道、站場工程同步設計及實施。9.2.5 道岔區(qū)段混凝土道床板設計應預留轉轍機、道岔輔助轉換設備及密貼檢查設備的安裝位置,并滿足設備的左側或右側安裝要求。9.2.6 道岔各牽引點兩側軌枕間距應為650mm,并應預留轉轍機安裝連接孔(螺栓)。連接部件必須與軌道結構的鋼筋等金屬件絕緣,其絕緣電阻值不應小于100M/500V。9.3 綜合檢測與維修9.3.1 客運專線鐵路應實行綜合維修管理體制和
49、綜合維修調度及信息管理。9.3.2 綜合檢測與維修包括軌道、路基、橋梁、隧道、牽引、供變電、接觸網(wǎng)、電力、通信、信號、信息及安全監(jiān)控等專業(yè)內容。綜合維修作業(yè)應在“天窗”時間內進行。9.3.3 綜合檢測與維修機構設置應根據(jù)無碴軌道鐵路的特點和客運專線網(wǎng),統(tǒng)一布局。機構設置包括綜合檢測中心、綜合維修段及下屬綜合工區(qū)等。9.3.4 綜合檢測中心應按合理的管轄范圍,負責全線工務、通信信號、供變電、接觸網(wǎng)等固定設備的檢查、檢測及使用狀態(tài)分析,提出修理建議。綜合檢測中心應配置進行動態(tài)檢測的綜合和專項檢測裝備及車輛,并應配備檢測車輛停放及保養(yǎng)的車庫和辦公房屋。綜合維修段、工區(qū)、專業(yè)工隊應結合路網(wǎng)情況,統(tǒng)一布
50、局,負責線路設備、通信信號、供變電、接觸網(wǎng)及信息系統(tǒng)等固定設施的狀態(tài)管理,制定維修計劃并承擔計劃維修、經(jīng)常保養(yǎng)、臨時補修以及日常巡檢等工作。9.3.6 綜合維修段及綜合工區(qū)應配備維修、搶修的機械、設備、車輛和對設備技術狀態(tài)進行檢測、監(jiān)控的專業(yè)人員及相關設備,以及相應的車輛停放線、車庫、設備維修間及存放庫。并應配備檢測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及反饋系統(tǒng)的設備。9.3.7 工區(qū)、專業(yè)工隊應配備相應的日常巡視、檢測、檢查設備,配置臨時搶修機械、交通工具及備件存放庫。9.4 環(huán)境保護(噪聲振動)9.4.1 當線路通過醫(yī)療、文教科研和以機關或者居民住宅為主的噪聲、振動敏感建筑物集中區(qū)域時,應采取適宜的噪聲、
51、振動防治措施。9.4.2 噪聲、振動的防治措施設應根據(jù)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提出的環(huán)境保護目標和原則,應進行環(huán)境、經(jīng)濟、技術等方面的分析,經(jīng)多方案比較、優(yōu)化后確定。9.4.3 對降噪控制要求較高的區(qū)段,可采用聲屏障措施。同時對軌道采取降噪措施,提高總體降噪效果。聲屏障設計采用的列車運行輻射噪聲源強,應考慮無碴軌道的影響。9.4.4 橋梁聲屏障設計時,應采取措施,降低輪軌振動引起的橋梁和聲屏障結構的噪聲輻射。必要時,橋上可采用減振型無碴軌道、聲屏障彈性支承或其他有效的隔振措施。9.4.5 無碴軌道上采用的吸聲材料或吸聲構件,除應滿足聲學性能要求外,還應滿足行車安全、防火、維護等方面的要求。9.4.6 產(chǎn)生微氣壓波環(huán)境污染的隧道口,可設置洞口緩沖結構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降低微氣壓波的防治措施。條文說明本條文說明系對重點條文的編制依據(jù)、存在問題以及執(zhí)行中應注意的事項等予以說明。為減少篇幅,只列條文號,未抄錄原條文。1.0.1 無碴軌道具有高平順性、少維修養(yǎng)護和“維修天窗”短時性的特點,因而在國外高速鐵路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建設一流的客運專線,我國準備大量采用無碴軌道。因此,有必要針對我國客運專線特點,滿足系統(tǒng)集成需要,編寫出適應我國的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設計指南,以指導客運專線的無碴軌道及相關工程的設計。 本設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山地農業(yè)開發(fā)租賃合同書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別墅租賃合同含社區(qū)綠化養(yǎng)護責任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廳裝修施工節(jié)能評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樂器展會器材租賃合同范本3篇
- 教育工作者如何推廣家庭安全常識的研究報告
- 智慧辦公創(chuàng)新的辦公模式探索
- 玉溪云南玉溪市司法局招聘編外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浙江浙江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資產(chǎn)管理處采購中心編外人員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二零二五年度SSL協(xié)議安全產(chǎn)品集成與解決方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茶藝館店鋪轉讓及茶文化傳承協(xié)議3篇
- 2024年智能科技項目開發(fā)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
- 精神科健康宣教手冊-各種精神疾病宣教
- 定制柜子保修合同協(xié)議書
- 管理期貨的趨勢跟蹤策略 尋找危機阿爾法
- 瀝青化學分析試驗作業(yè)指導書
- 2023年大學物理化學實驗報告化學電池溫度系數(shù)的測定
- 腦出血的護理課件腦出血護理查房PPT
- 南京大學-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指導書
- 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Excel版)
- 02R112 拱頂油罐圖集
- Unit+4+History+and+Traditions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課件 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