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閱讀總說(用)..(課堂PPT)_第1頁
文言閱讀總說(用)..(課堂PPT)_第2頁
文言閱讀總說(用)..(課堂PPT)_第3頁
文言閱讀總說(用)..(課堂PPT)_第4頁
文言閱讀總說(用)..(課堂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固定句式固定句式1詞法文言實詞名詞名詞 動詞動詞 形容詞形容詞數詞數詞 量詞量詞2文言實詞1 1單音雙音現象單音雙音現象 2 2古今異義現象古今異義現象3 3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 4 4古今通假現象古今通假現象 5 5詞類活用現象詞類活用現象 6 6偏義復詞現象偏義復詞現象31單音雙音現象單音雙音現象 古漢語中的詞,絕大多數都是單音詞,就古漢語中的詞,絕大多數都是單音詞,就是說,字基本上就是詞,字義往往也就是詞義。是說,字基本上就是詞,字義往往也就是詞義。翻譯時要把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節(jié)詞,如翻譯時要把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節(jié)詞,如“天雨墻天雨墻壞壞”譯為譯為“天上下雨圍墻淋壞天上下雨圍墻淋壞”。示例示

2、例率率妻子妻子邑人來此邑人來此絕境絕境。(桃花源記)。(桃花源記)璧有瑕,請璧有瑕,請指示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形成矣。(資治通矣。(資治通鑒)鑒)42古今異義現象古今異義現象 古漢語中,有些詞雖然和現代漢語字形相同,但意義古漢語中,有些詞雖然和現代漢語字形相同,但意義用法已發(fā)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形成了古今詞義的差異。用法已發(fā)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形成了古今詞義的差異。1 1曹操自江陵將順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江東下(資治通鑒)東下(資治通鑒)2 2鍥而不舍,鍥而不舍,金金石可鏤(勸學)石可鏤(勸學)3 3烈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龜雖壽)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4 4能能謗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zhàn)國策)賞(戰(zhàn)國策)5 5名稱名稱不患不患寡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論語)53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 古漢語中,許多詞同時存在多個互相聯(lián)系的不古漢語中,許多詞同時存在多個互相聯(lián)系的不同意義,這種現象叫一詞多義。同意義,這種現象叫一詞多義。 詞的詞的本義本義,指眾多義項中最初產生的意義,也,指眾多義項中最初產生的意義,也就是本來的意義,它是相對于引申義、比喻義等就是本來的意義,它是相對于引申義、比喻義等而言的。而言的。 引申義引申義,指一個詞從其本義推

4、演形成的意義。,指一個詞從其本義推演形成的意義。 比喻義比喻義,指通過比喻用法由本義產生的新的詞,指通過比喻用法由本義產生的新的詞義。引申義、比喻義是產生一詞多義現象的重要義。引申義、比喻義是產生一詞多義現象的重要原因。原因。63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示例一示例一一一人、人、一一桌(口技,表數目)桌(口技,表數目)古今古今一一也(察今,相同、一樣)也(察今,相同、一樣)六王畢,四海六王畢,四海一一(阿房宮賦,統(tǒng)一)(阿房宮賦,統(tǒng)一)用心用心一一也(勸學,專一)也(勸學,專一)上下天光,上下天光,一一碧萬頃(岳陽樓記,滿、碧萬頃(岳陽樓記,滿、全)全)一一至此乎(史記,竟、乃至此乎(史記,竟、

5、乃 )73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示例二示例二古之古之兵兵,戈、矛、弓、矢而已(荀子,戈、矛、弓、矢而已(荀子議議兵,兵器)兵,兵器)進進兵兵而攻周(戰(zhàn)國策,軍隊)而攻周(戰(zhàn)國策,軍隊)將軍賀達等將將軍賀達等將兵兵萬人(三國志,戰(zhàn)士)萬人(三國志,戰(zhàn)士)兵兵者,國之大事(孫子者,國之大事(孫子計篇,軍事、計篇,軍事、戰(zhàn)斗、戰(zhàn)爭)戰(zhàn)斗、戰(zhàn)爭)5左右欲左右欲兵兵之(史記,用兵器殺人)之(史記,用兵器殺人)84古今通假現象 通假,指的是古書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假,指的是古書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借用的現象?!巴ㄍā保峭ㄓ?,即兩個讀音相同,是通用,即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的

6、詞,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或相近、意義相通的詞,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那個?!凹偌佟?,是假借,即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是假借,即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毫不相干的詞有時可以借代。假借字又有而意義毫不相干的詞有時可以借代。假借字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本無其字本無其字”,一種是,一種是“本有本有其字其字”。示例示例寒暑易節(jié),始一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反焉(愚公移山,焉(愚公移山,“返返”)三歲貫三歲貫女女,莫我肯顧(詩經,莫我肯顧(詩經,“汝汝”)甚矣,汝之不甚矣,汝之不惠惠(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慧慧”)95詞類活用現象 詞類活用又叫詞性活用,指古詞類活用又叫詞性活用,指古漢語中,在

7、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下,一漢語中,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下,一些實詞臨時改變本身的詞性,臨時些實詞臨時改變本身的詞性,臨時跨越詞類的用法??缭皆~類的用法。實詞的詞類活用實詞的詞類活用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數詞等詞類上。等詞類上。10名詞作狀語名詞作狀語1 表比喻表比喻 狼狼吞吞虎虎咽咽 土土崩崩瓦瓦解解 鬼鬼哭哭狼狼嚎嚎星星羅羅棋棋布布 2 表對人的態(tài)度表對人的態(tài)度 吾得吾得兄兄事之。事之。3表處所表處所 草草行行露露宿宿 道道不拾遺不拾遺4表動作使用工具表動作使用工具 箕畚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運于渤海之尾。 拳拳打打腳腳踢踢 車車載載斗斗量量 口口誅誅筆筆伐伐5

8、表動作進行的方式表動作進行的方式 面面刺寡人之過刺寡人之過11使動用法使動用法1 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 畢畢禮而禮而歸歸之之 臣臣活活之之 亡亡國國滅滅種種 傾傾國國傾傾城城 降降龍龍伏伏虎虎2 形容詞形容詞 昂昂其值其值 天不能天不能貧貧之之 春風又春風又綠綠江南岸江南岸 豐豐衣衣足足食食 打草打草驚驚蛇蛇 一鳴一鳴驚驚人人3 名詞名詞 生死而生死而肉肉骨骨 舍舍相如廣成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汗汗牛充棟牛充棟 兵不兵不血血刃刃 恩澤恩澤萬世萬世12意動用法意動用法1 形容詞形容詞 成以其小,成以其小,劣劣之之 。 漁人甚漁人甚異異之之不不遠遠千里千里2 名詞名詞 先先國家之急而國家之急而后后私仇

9、也。私仇也。 吾吾從而從而師師之之。 糞土糞土當年萬戶侯當年萬戶侯 魚肉魚肉百姓百姓 草菅草菅人命人命 幕幕天天席席地地 “以以為為 ” “認為認為是是”“把把當做當做 ”135詞類活用現象1 1沛公沛公軍軍霸上(史記)霸上(史記)2 2爾欲爾欲吳王吳王我乎?(左傳)我乎?(左傳)3 3(云)(云)友友風而風而子子雨(荀子)雨(荀子)4 4豕豕人人立而啼(左傳)立而啼(左傳) 5 5殫其地之殫其地之出出,竭其廬之,竭其廬之入入(捕蛇者說(捕蛇者說 )6 6項伯曾殺人,臣項伯曾殺人,臣活活之(史記)之(史記)145 5詞類活用現象詞類活用現象7 7將軍身披將軍身披堅堅執(zhí)執(zhí)銳銳(史記)(史記)8

10、8素素善善留侯張良(史記)留侯張良(史記)9 9夫定國之術,在于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強兵兵足足食(置屯田令)食(置屯田令)1010(孔子)登泰山而(孔子)登泰山而小小天下(孟子)天下(孟子)1111與吾父居者,今其室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十無無二三二三焉(捕蛇者焉(捕蛇者說)說)1212六王畢,四海六王畢,四海一一(阿房宮賦)(阿房宮賦)131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一人之耳目也(孫子)人之耳目也(孫子)15 偏義復合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偏義復合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詞匯意義,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詞匯意義,另一個語素

11、虛化不表實在意義,只作陪襯。另一個語素虛化不表實在意義,只作陪襯。6 6偏義復詞現象偏義復詞現象偏義復合詞的偏義復合詞的構成構成有兩種:有兩種: 1 1由兩個由由兩個由同義或近義同義或近義語素構成語素構成 (A A能譏謗于能譏謗于市市朝朝 B B今有一人入今有一人入園園圃,竊其桃李)圃,竊其桃李) 2 2由兩個由兩個相對或相反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語素構成( A A冀緩冀緩急急或或可救助。可救助。 B B 晝夜勤晝夜勤作作息)息)161 緣溪行,忘路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遠近。2 死生死生,晝夜事也。,晝夜事也。3 有母孫未去,有母孫未去,出入出入無完裙。無完裙。4 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則山

12、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淺深。5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合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合耳目耳目之觀。之觀。6 陟罰臧否,不宜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同。7 成敗成敗之機,在于今日。之機,在于今日。8 備他盜之備他盜之出入出入與非常也。與非常也。17詞法詞法文言虛詞文言虛詞代詞代詞 副詞副詞 介詞介詞連詞連詞 助詞助詞 嘆詞嘆詞18文言虛詞一詞多用情況一詞多用情況古今變化情況古今變化情況特殊使用情況特殊使用情況191 1一詞多用情況一詞多用情況 在古漢語中,虛詞的使用非常在古漢語中,虛詞的使用非常靈活,往往一個字有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多種用法,多多種用法,多種解釋種解釋。 某一種虛詞的某一種虛詞的具

13、體用法具體用法,要,要根根據它在具體句子中的作用據它在具體句子中的作用來確定,來確定,這就形成了文言虛詞一詞多用的情這就形成了文言虛詞一詞多用的情況。況。20示例示例1而長子邁將赴饒而長子邁將赴饒之之德興尉,送德興尉,送之之至湖口(石鐘山記)至湖口(石鐘山記)師道師道之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不傳也久矣,欲人之之無惑也難矣(師說)無惑也難矣(師說)句讀句讀之之不知,惑不知,惑之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示例示例2 2 青,取之青,取之于于藍,而青藍,而青于于藍(勸學)藍(勸學) 臣誠恐見欺臣誠恐見欺于于王而負趙(史記)王而負趙(史記)1 1一詞多用情況一詞多用情況21

14、示例示例3 3愿愿以以十五城請易壁(史記)十五城請易壁(史記)且且以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史記)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史記)余余以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記)(公子)欲(公子)欲以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史記)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史記)夫夷夫夷以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斂貲財斂貲財以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送其行(五人墓碑記)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以呵,則噪而相逐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五人墓碑記)忠不必用兮,賢不必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涉江)(涉江

15、)1 1一詞多用情況一詞多用情況222古今變化情況 在古今漢語的演變過程中,在古今漢語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虛詞的用法一直沿用有些虛詞的用法一直沿用下來,有些詞的用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發(fā)生了改變。下來,有些詞的用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發(fā)生了改變。1 1學學然后然后知不足(學記)知不足(學記)2 2蓋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3 3雖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口技)4 4請奉命求救請奉命求救于于孫將軍(資治通鑒)孫將軍(資治通鑒)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16、亭亭如蓋矣矣。(項脊軒志)(項脊軒志)233 3特殊使用情況特殊使用情況1 1兼詞情況兼詞情況2 2連用情況連用情況3 3雙音單音情況雙音單音情況4 4虛詞實用情況虛詞實用情況241 1兼詞情況兼詞情況 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一個詞同時兼有兩種詞性、一個詞同時兼有兩種詞性、兩種意義的,就叫作兼詞兩種意義的,就叫作兼詞。兼詞一般是兼詞一般是合音合音詞詞。1 1“諸諸” “之于之于”、“之乎之乎”投投諸諸渤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文王之囿,方海之尾(愚公移山)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七十里,有諸諸?(孟子)?(孟子)2 2“焉焉” “于是于是”、“于之于之”公輸子公輸子自魯南游趙,自魯南游趙,焉焉始為

17、舟戰(zhàn)之器(墨子)始為舟戰(zhàn)之器(墨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焉(曹劌論(曹劌論戰(zhàn))戰(zhàn))253 3“盍盍”“何不何不”子曰:子曰:“盍盍各言爾志?各言爾志?”(論語)(論語)4 4“叵叵”“不可不可”布目備曰: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大耳兒最叵叵信!信!”(后漢書)(后漢書)5 5“旃旃” “之焉之焉”初,虞叔有玉,虞公求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旃,弗獻。(左傳),弗獻。(左傳)1 1兼詞情況兼詞情況262 2連用情況連用情況 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為了加強語氣,為了加強語氣,有時有時會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虛詞連用的情會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虛詞連用的情況。其中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連

18、用,況。其中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連用,重點重點總是在最后一個??偸窃谧詈笠粋€。1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焉耳矣(孟子)(孟子)2 2吾罪吾罪也乎哉也乎哉?。ㄗ髠鳎。ㄗ髠鳎?73 3雙音單音情況雙音單音情況 古漢語中,古漢語中,有些原來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有些原來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有的(有的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一個是實詞),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一個是實詞),發(fā)展到今天變成了一個雙音虛詞,發(fā)展到今天變成了一個雙音虛詞,這是古今漢語這是古今漢語差異的一種特殊情況。差異的一種特殊情況。1 1吾祖死吾祖死于是于是(捕蛇者說)(捕蛇者說)2 2滕君,則誠賢君也。滕君,則誠賢

19、君也。雖然雖然,未聞道也(孟子),未聞道也(孟子)284 4虛詞實用情況虛詞實用情況 在高考考查的在高考考查的18個虛詞中,有個虛詞中,有8個虛詞有實詞個虛詞有實詞用法用法因、若、所、為、以、之、則、與。因、若、所、為、以、之、則、與。一、因一、因“因因”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1動詞,沿襲。動詞,沿襲。例: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例: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因遺策。(過秦論)2動詞,依靠、憑借。動詞,依靠、憑借。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例: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3.名詞,機會。名詞,機會。例: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例:留待作遺施,于今

20、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 29二、若二、若“若若”用作用作動詞動詞有三種情況。有三種情況。1相同。相同。例: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例: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師說)2如,比得上。如,比得上。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移山)3如同,好象。如同,好象。例: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例: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游)三、所三、所“所所”用作名詞,解釋為用作名詞,解釋為“處所、地方處所、地方”。例:例: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30四、為四、為“為為”用作用作動詞動詞主要有六種情況,用作主要有六種情況,用作名詞

21、名詞有一種情況。有一種情況。1 1變?yōu)?,成為。變?yōu)?,成為。例: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例: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學)2 2做。做。例: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例: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晉文之事)3 3作為,當作。作為,當作。例:霓為衣兮風為馬。(夢游天姥吟例:霓為衣兮風為馬。(夢游天姥吟留別)留別)4 4是。是。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5 5以為,認為。以為,認為。例: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例: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6 6治理。治理。例: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例:為國者無使為

22、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論)7 7名詞,作為。名詞,作為。例:昔人云:例: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將以有為也?!保ㄖ改箱浐笮颍ㄖ改箱浐笮颍?1五、以五、以“以以”用作動詞有兩種情況,用作名詞有一種情況用作動詞有兩種情況,用作名詞有一種情況1動詞,認為。動詞,認為。例: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例: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諫)2動詞,任用。動詞,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列傳)列傳)3名詞,原因。名詞,原因。例: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春例: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園序)夜宴桃李園序)六、之六、之“之之”用作動詞,解釋為用作動詞

23、,解釋為“到、往到、往”,有兩種情況。,有兩種情況。1用在用在“所所”字后,字后,例: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例: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記)碑記) 2用在方位詞前,用在方位詞前,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32七、則七、則“則則”用作名詞,解釋為用作名詞,解釋為“準則、法則準則、法則”。例:。例:合散消息,安有常則?(賈誼傳)合散消息,安有常則?(賈誼傳)八、與八、與“與與”用作動詞,有四種情況。用作動詞,有四種情況。1給與。給與。例:則與斗卮酒。(鴻門宴)例:則與斗卮酒。(鴻門宴)2結交。結交。例: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例: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24、3參加。參加。例:蹇叔之子與師。(崤之戰(zhàn))例:蹇叔之子與師。(崤之戰(zhàn))4贊許,贊同。贊許,贊同。例:吾與點也。例:吾與點也。 (子路、冉(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坐章)有、曾皙、公西華侍坐章)33句法文言句式判斷句判斷句 被動句被動句省略句省略句 倒裝句倒裝句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34判斷句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的句子的句子。判斷句的主要作用是對事判斷句的主要作用是對事物進行解釋或分類,表明某種事物物進行解釋或分類,表明某種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種事物屬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種事物屬于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所以典型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所以典型的肯定判斷句

25、中,的肯定判斷句中,主謂之間含有同主謂之間含有同一關系或隸屬關系一關系或隸屬關系。35判判 斷斷 句句1 者,者,也。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2 者,者,。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3 ,也。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也。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4 ,。劉備天下梟雄。劉備天下梟雄。5 為為。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6 用用“乃乃 即即 則則 皆皆 必必”等副詞表肯定判斷,等副詞表肯定判斷, 用用“非非”表否定判斷。表否定判斷。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7用用“是是”作判斷詞。作判斷詞。 36被動句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

26、主語是謂語動詞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子叫被動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句。被動句著重說明主語所代表的被動句著重說明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的遭受,在古漢語中一般只人或物的遭受,在古漢語中一般只表示一種受損失或不希望出現的情表示一種受損失或不希望出現的情況。況。37被被 動動 句句1 謂語于謂語于 而君幸于趙王。帝感于其誠。而君幸于趙王。帝感于其誠。2 見謂語見謂語 是以見放。是以見放。3 見謂語于見謂語于 臣恐見欺于王。臣恐見欺于王。4 受謂語于受謂語于 受制于人受制于人5 為動詞為動詞 為天下笑。身為宋國笑。為天下笑。身為宋國笑。6 為為所所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秦

27、人積威之所劫。7 為所為所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皆且為所虜。8 被動詞被動詞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9 無標志無標志 兵挫地削兵挫地削 曹軍破曹軍破38 古漢語中,古漢語中,在不妨礙準確、完在不妨礙準確、完整地表達思想的前提下,句子中常整地表達思想的前提下,句子中常常可以省略掉某些詞或某些成分常可以省略掉某些詞或某些成分。古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三種古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情況:一是省略主語省略主語;二是;二是省略賓省略賓語語;三是;三是省略介詞省略介詞。除此之外,。除此之外,謂謂語,介詞后的賓語語,介詞后的賓語有時也會省略。有時也會省略。省略句省略句391

28、 1子曰:子曰:“隱者也!隱者也!”(子)(子)使子路反使子路反見之。見之。(子路)(子路)至則至則(隱者)(隱者)行矣。(論語)行矣。(論語)2 2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候)(候)獄門外。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3 3權起更衣,肅追權起更衣,肅追(之(之代代“孫權孫權”)于宇下。(資治通鑒)于宇下。(資治通鑒)4 4豎子不足與豎子不足與(之)(之)謀。(史謀。(史記)記)5 5今以鐘磬置今以鐘磬置(于)(于)水中。水中。(石鐘山記)(石鐘山記)省略句省略句40 古漢語中,一些句子中的成分所古漢語中,一些句子中的成分所在的位置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在的位置與現

29、代漢語有所不同,這這種因語言順序的倒置構成的句子相種因語言順序的倒置構成的句子相對于今天而言稱為倒裝句對于今天而言稱為倒裝句。倒裝句倒裝句41謂語前置謂語前置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4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動賓)(動賓)1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否定詞:否定詞:“不不 弗弗 未未 非非 否否 毋毋” 古之人不余欺也。彼不我恩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彼不我恩也。2 疑問句代詞作賓語疑問句代詞作賓語 疑問詞:疑問詞: “誰誰 孰孰 惡惡 安安 焉焉 胡奚胡奚 何何 曷曷” 大王來何操?大王來何操? 沛公沛公安在?安在?3 用用“之之”或或“

30、是是”提賓提賓 何后之有?唯何后之有?唯才是舉才是舉43賓語前置賓語前置(介賓)(介賓)1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 何以知之?何以知之? 吾誰與歸?吾誰與歸? 以何戰(zhàn)?以何戰(zhàn)?2 為強調賓語為強調賓語 余是以記之。余是以記之。 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3介詞是方位詞介詞是方位詞 東向坐東向坐 西向侍西向侍44定語后置定語后置1 中心詞定語者中心詞定語者 子孫荷擔者子孫荷擔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求人可使報秦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2 中心詞之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之鏗然有聲者3 中心詞而定語者中心詞而定語者 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 4 中心詞之定語中心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5 5中心詞數量詞中心詞數量詞 嘗遺余核舟一嘗遺余核舟一45介詞結構后置介詞結構后置1 于于 以其無禮于晉以其無禮于晉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2 以以 裹以帷幕裹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