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選考生物一輪復習第20講 生物的進化_第1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選考生物一輪復習第20講 生物的進化_第2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選考生物一輪復習第20講 生物的進化_第3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選考生物一輪復習第20講 生物的進化_第4頁
2021版浙江新高考選考生物一輪復習第20講 生物的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20 講生物的進化知識內(nèi)容1生物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實例考試要求a知識內(nèi)容5.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考試要求b2進化論對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解釋3選擇是進化的動力6.影響基因頻率變化b                                 

2、      a的因素7.自然選擇與生物適b                                       b應的關系及實例4種群的基因庫

3、、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的概念b8.異地的和同地的物種形成的過程及實例a生物的多樣性、統(tǒng)一性和進化1生物體既相似又相異(1)物種和生殖隔離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同種個體之間能互相交配并產(chǎn)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生殖隔離:不同種的個體之間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產(chǎn)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2)物種相異性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200 萬種以上的物種在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3)物種統(tǒng)一性2進化論對生物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解釋(1)進化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自然選擇等因素的作用,種群可以發(fā)生顯著的變化,由一個物種演變?yōu)榱硪粋€物種。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生活在不同的

4、環(huán)境中,可以發(fā)生不同的變化來適應各自的環(huán)境。(2)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種,由一個祖先物種發(fā)展而來,遺傳的力量使它們保持某種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模式。教材熱考拾遺(必修 2 P91 圖 52 改編)如圖所示為人和有關動物器官的比較,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生物在分類學上都屬于 _動物,其中人、蝙蝠和海豚均屬于 _類。(2)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鳥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它們的外形和功能_(填“相同”或“不同”),卻有相似的_,在胚胎階段都是由相同的_發(fā)育而來的。(3)以上事實說明,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著_。答案:(1)脊椎哺乳(2)

5、不同結構模式組織(3)統(tǒng)一性1種群與物種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種群物種概念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 能夠在自然狀況下相互交配并且部個體 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范圍較小范圍內(nèi)的同種生物的個體分布在不同區(qū)域內(nèi)的同種生物的許多種群判斷種群必須具備“三同”;即同一 主要是形態(tài)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標準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物種并產(chǎn)生可育后代聯(lián)系兩者的關系(如圖)一個物種可以包括許多種群,同一個物種的多個種群之間存在著地理障礙,長期發(fā)展下去可成為不同亞種,進而可能形成多個新物種生殖隔離íïî能交配ìïí雜種不活ü&#

6、239;ý受精后隔離2生殖隔離的常見類型ïïíïýì不能交配ì季節(jié)隔離ü受精前隔離îþï不親和性ïîþï雜種不育ï題組沖關1(2018· 浙江 11 月選考)人體中的每一塊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體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結構統(tǒng)一性的主要原因是()A其同祖先遺傳C長期人工選擇B環(huán)境變化D生物變異答案:A2(2020· 舟山模擬)下列有關種群與物種的

7、說法正確的是()A只要能交配產(chǎn)生后代的生物就是一個物種B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之間存在生殖隔離C是否存在生殖隔離是區(qū)分物種與種群的標志D物種與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解析:選 C。物種的本質是有生殖隔離,能交配產(chǎn)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同種生物是同一物種,同一物種不同種群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選擇是進化的動力1進化的前提條件進化性變化得以發(fā)生的前提條件是可遺傳的變異。2選擇是進化的動力(1)選擇的類型人工選擇選擇對象選擇標準選擇手段家養(yǎng)動物中普遍存在的變異個體人們自己的需要挑選合乎要求的變異個體,淘汰其他變異個體;連續(xù)數(shù)代的選擇選擇結果人類所需要的變異被保存下來,微小

8、變異積累成為顯著變異,從而培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a概念:環(huán)境條件以某種方式選擇用以繁殖后代的過程。b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個體之間普遍存在變異。c過程d結果:經(jīng)過長期的選擇積累,有利變異被保存下來,產(chǎn)生出新的類型或物種。選擇的作用:自然條件下,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2)種群的變異性:種群中普遍存在可遺傳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前提,也是生物進化的前提。教材熱考拾遺(必修 2 P96 相關內(nèi)容改編)張謙德在朱砂魚譜中總結的金魚選種經(jīng)驗是:蓄類貴廣,而選擇貴精,須每年夏間市取數(shù)千頭,分數(shù)缸飼養(yǎng),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兩三缸蓄之,加意培養(yǎng),自然奇品悉具。

9、從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分數(shù)缸飼養(yǎng)”相當于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對金魚進行人工選擇C“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魚發(fā)生定向變異的結果D這種人工培育金魚方法的原理是染色體變異解析:選 B?!胺謹?shù)缸飼養(yǎng)”是制造地理隔離,使其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但地理隔離不一定導致生殖隔離,A 錯誤;“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為選擇去除生長狀態(tài)不好的個體,屬于人工選擇,B 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C 錯誤;基因突變能產(chǎn)生新基因,因此金魚中的“奇品”可能是基因突變造成的,D 錯誤。1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2選擇的理解(1)選擇的直接對象

10、是具有某特定表現(xiàn)型的生物體,間接對象是基因型。(2)選擇的手段:生存斗爭。(3)選擇的種類: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區(qū)別:項目選擇因素選擇對象選擇目的選擇手段人工選擇人家養(yǎng)生物滿足人們需要人工干預自然選擇自然環(huán)境自然界中的生物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生存斗爭選擇進度結果較快培育出人類需要的新品種十分緩慢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4)選擇的結果:從生物個體角度看導致生物個體生存或死亡;從基因角度看導致控制某特定性狀基因的頻率上升或下降。(5)自然選擇發(fā)揮作用的判斷依據(jù):看是否對種群中個體的存活率和繁殖率產(chǎn)生影響。(6)選擇的作用:生物進化的動力和機制。環(huán)境變化不能決定變異的方向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

11、經(jīng)產(chǎn)生,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是影響變異的因素,通過環(huán)境的變化將生物個體中產(chǎn)生的有利變異選擇出來,而淘汰不利變異。例如,噴灑殺蟲劑只是將抗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出來,而不是使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題組沖關1下列關于自然選擇的敘述,錯誤的是()A種群中存在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前提B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自然選擇是環(huán)境對不同基因的直接選擇D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解析:選 C。種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前提,也是生物進化的前提,A 正確;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和機制,B、D正確;自然選擇選擇的是生物的表現(xiàn)型,C

12、60;錯誤。2下列關于進化中“選擇”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B若沒有自然選擇,種群基因頻率不可能發(fā)生改變C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個體的基因型,進而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D育種中通過人工選擇使控制優(yōu)良性狀的基因頻率逐漸擴大,從而使生物進化答案:D種群基因頻率的平衡與變化1一個生物種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叫基因庫?;蝾l率是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例。2遺傳平衡定律(哈迪溫伯格定律)(1)成立前提種群非常大;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沒有自然選擇;沒有基因突變。(2)計算公式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A、a)時,設 p

13、0;表示 A 的基因頻率,q 表示 a 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 AA 的頻率p2,基因型 Aa 的頻率2pq,基因型 aa 的頻率q2。(3)如果一個種群達到遺傳平衡,其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應保持不變。3影響遺傳平衡的因素能夠打破平衡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動的因素有突變、基因遷移、遺傳漂變、非隨機交配、自然選擇。教材熱考拾遺(必修 2 P99P102 教材內(nèi)容改編)假設某植物種群非常大,可以隨機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基因不產(chǎn)生突變,紅花基因 R&#

14、160;對白花基因 r 為完全顯性?,F(xiàn)種群中白花植株 rr 占 20%,紅花植株 RR 和 Rr 各占 40%,各植株都可以正常開花和結實,則子一代中白花植株占()A4%C24%B16%D36%解析:選 B。根據(jù)種群中白花植株 rr 占 20%,紅花植株 RR 和 Rr 各占 40%,則 R 的基因頻率為 40%40%×160%,r 的基因頻率為 

15、160%40%。由于植物種群非常大,可2以隨機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基因不產(chǎn)生突變,且各植株都可以正常開花和結實,則子一代中白花植株占 40%×40%16%。某基因頻率                       ×100%。若在常染色體上,某基因頻率       &#

16、160;    ×100%。X 染色體上 b 基因頻率       b基因總數(shù)×100%。基因型頻率及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1)“定義法”求解基因頻率某基因總數(shù)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總數(shù)某基因總數(shù)種群個體數(shù)×22×女性個體數(shù)男性個體數(shù)(2)“公式法”求解基因頻率(以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 A、a 為例)A 基因頻率AA 基因型頻率1/2×Aa 基因型頻率。a&#

17、160;基因頻率aa 基因型頻率1/2×Aa 基因型頻率。35×240                                 40(354025)×2     

18、                     354025(3)運用遺傳平衡定律求解基因型頻率前提條件:a.種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c.沒有遷入和遷出;d.沒有自然選擇;e.沒有基因突變。計算公式: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A、a)時,設 p 表示 A 的基因頻率,q 表示 a 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 

19、;AA 的頻率p2基因型 Aa 的頻率2pq基因型 aa 的頻率q2(1)自交:種群個體自交時,純合子增多,雜合子減少,基因型頻率發(fā)生改變。自交過程不改變基因頻率。(2)自由交配:在無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不變。如果一個種群沒有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自由交配不改變基因頻率,但改變基因型頻率。題組沖關1(2018· 浙江 11 月選考)研究小組對某公園的金魚草種群進行調查及基因鑒定,得知紅花(CC)金魚草 

20、;35 株、粉紅花(Cc)40 株、白花(cc)25 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金魚草種群中全部 C 和 c 的總和構成其基因庫B不同花色數(shù)量的差異是由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造成的C基因重組產(chǎn)生的粉紅花為自然選擇提供選擇材料D種群中 C 的基因頻率為 55%,Cc 的基因型頻率為 40%解析:選 D。一個生物種群中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構成其基因庫,一對等位基因的總和只是其基因庫的一部分,故 A 錯誤。在自然界中,不同花色數(shù)量的差異是由自然選擇造成的,故&

21、#160;B 錯誤;在該公園中,不同花色數(shù)量的差異是人為選擇的結果,故 C 錯誤。C 基因頻率×100%55%,Cc 基因型頻率×100%40%,故 D 正確。2(2020· 浙江名??记把簩?某小島上原有果蠅 20 000 只,其中基因型 MM、Mm 和mm 的果蠅分別占 15%、55%和 30%。若從島外入侵了 2 000 只基因型為 MM 的果蠅,且所

22、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 F1 中 m 的基因頻率約為()A43%C52%B48%D57%率就是 F  中 m 的基因頻率,即                     52%。22 000×2解析:選 C。隨機交配,基因頻率保持不變,所以計算出 22 0

23、00 只果蠅中 m 的基因頻20 000×30%×220 000×55%1自然選擇導致適應與物種的形成1自然選擇導致適應(1)適應是生物特有的一種現(xiàn)象,生命的結構及功能、行為、生活方式有助于該生物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生存和延續(xù),稱為適應。(2)實例在工業(yè)區(qū)森林中,樹干和巖石呈現(xiàn)深暗顏色。灰色與黑色的樺尺蠖蛾存活概率出現(xiàn)差異,黑色蛾子逐漸取代了灰色蛾子。(3)原因(4)意義適應性是一種進化,是由自然選擇造成的。(5)自然選擇的作用不僅能保留有利變異,淘汰不利變異,而且能使有利變異積累起來。2物種的形成(1)異地的物種形成

24、起因:一個初始種群,因環(huán)境隔離因素而分隔成兩個種群,由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所保留和淘汰的基因型不同,兩個種群的遺傳組成出現(xiàn)差異。經(jīng)過:因兩個種群彼此處于隔離狀態(tài)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間的遺傳差異積累,最后達到種群間完全的生殖隔離。結果:產(chǎn)生了能夠適應新環(huán)境的新物種。過程圖示(2)同地的物種形成原因a二倍體植物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時,若減數(shù)分裂失敗,代之以一次有絲分裂,染色體數(shù)目沒有減半,從而形成了二倍體配子。b自然界中也可通過其他途徑使植物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再經(jīng)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形成二倍體配子。過程a二倍體植物在異常情況下形成的雌雄二倍體配子融合后形成四倍體合子能

25、發(fā)育為成熟植株,并借助自花授粉來繁殖。b用秋水仙素處理植株的分生組織,形成多倍體。結論:形成的新的四倍體植物相對于二倍體親本,是一個新的物種?;A診斷(1)某種抗生素被長期使用后藥效下降,是由于病原體接觸藥物后,產(chǎn)生對藥物有抗性的變異(×)(2)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出現(xiàn) 31 的過程可以為進化提供原材料(×)(3)生物進化的方向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致(×)(4)一般來說,頻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5)種群內(nèi)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shù)量下降而減小(×)(6)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交配后能產(chǎn)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種(&#

26、215;)(7)受農(nóng)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會將基因傳遞給后代()教材熱考拾遺(必修 2 P105 圖 57 改編)下圖中 A、B、C 表示環(huán)境條件差異較大、存在地理障礙的三個地區(qū)。A 地區(qū)某種群部分個體遷移至 B、C 地區(qū)(t1、t2 表示不同的時期),經(jīng)長期進化逐漸形成兩個新物種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留居在 A 地區(qū)的甲種群基因庫將保持穩(wěn)定不變B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地理障礙這一條件Ct1時 B、C 兩地區(qū)的種群遺傳

27、上的差異不可能是遺傳漂變造成的D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適應各自環(huán)境的新物種解析:選 D。某一地區(qū)的種群基因庫將因種群內(nèi)的突變和基因重組等因素而發(fā)生變化,A 錯誤;兩個新物種乙、丙的形成方式是異地的物種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除了異地的物種形成,還有同地的物種形成,而同地的物種形成不需要地理障礙這一條件,B 錯誤;一個初始種群,因環(huán)境隔離因素分隔成兩個種群時,可能會發(fā)生遺傳漂變而導致種群的基因組成差異,C 錯誤;乙、丙新物種的形成方式是異地物種形成,這種方式下形成的新物種是能適應各自環(huán)境的,D 正確。考法 1自然選擇導致適應的實

28、例分析用農(nóng)藥消滅害蟲,開始時,效果顯著,但過一段時間后,藥效明顯下降,這是因為農(nóng)藥使害蟲產(chǎn)生了適應性進化。在農(nóng)藥使用前,本來就存在抗藥性變異的個體,農(nóng)藥殺死的是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具有抗藥性的個體保留下來,并把抗藥性遺傳給了后代。農(nóng)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起了定向選擇作用,抗藥性變異經(jīng)過遺傳逐代積累,使害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抗性基因頻率升高,敏感基因頻率下降),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藥性的新類型,農(nóng)藥對其不起作用。題組沖關1(2020· 浙江 1 月選考)某海島上,因為經(jīng)常有大風天氣,昆蟲中無翅的或翅特別發(fā)達的個體比翅普通 (中間型)的更易生

29、存,長此以往形成了現(xiàn)在的無翅或翅特別發(fā)達的昆蟲類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昆蟲翅的變異是多方向且可遺傳的B昆蟲翅的全部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C大風在昆蟲翅的進化過程中起選擇作用D自然選擇使有利變異得到保留并逐漸積累答案:B2(2018· 浙江 4 月選考)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nóng)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使用農(nóng)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人工選擇的結果C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變異不斷積累D環(huán)境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解析:選 C??顾幮缘漠a(chǎn)生并不是因為農(nóng)藥的自然

30、選擇才產(chǎn)生的,而是在自然選擇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所以不能說自然選擇導致變異,故 A 錯誤;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 B 錯誤;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故 D 錯誤;自然選擇可導致有利變異的積累,故 C 正確??挤?#160;2物種的形成(1)異地的和同地的物種形成所需時間物種形成的常見方式舉例異地的物種形成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和許多世代的逐漸演變一個分布區(qū)很廣的物種通過地理障礙等先形成亞種,然后發(fā)展產(chǎn)生生殖隔離,形成兩個或多個物種加拉帕戈斯群島上 26 種陸棲鳥的形成同地的物種形成較短時間通過個體的突

31、變、遠緣雜交及染色體加倍等方式,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逐漸形成新物種自然狀態(tài)下多倍體植物的形成,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等聯(lián)系物種的形成都以生殖隔離的形成為標志(2)“圖解法”把握物種形成的三大模式易錯點亞種與生殖隔離點撥不要誤認為亞種之間具有生殖隔離。因存在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獨立地進行自然選擇,使形態(tài)、結構方面有所差異,形成兩個亞種,如東北虎和華南虎,但二者仍能進行交配繁殖產(chǎn)生可育后代,屬于一個物種。題組沖關3如圖表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圖中 P 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B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C圖中 R&

32、#160;表示生殖隔離,它能導致新物種的形成D若兩個動物交配后能產(chǎn)生后代,則它們一定屬于同一物種解析:選 D。圖中 P 表示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 正確。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B 正確。產(chǎn)生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 正確。馬和驢屬于兩個物種,但它們可以交配,并產(chǎn)生后代騾,D 錯誤??挤?#160;3物種形成與進化的關系(1)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比較內(nèi)容標志變化后生物種形成出現(xiàn)生殖隔離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物與原生物關系屬于不同物種   &

33、#160;        可能屬于同一物種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改變可大二者關系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進化是量變,新物種形成是質變;新物種的形成是長期進化的結果(2)物種形成和進化標準的判斷技巧物種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生殖隔離,但不一定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僅有地理隔離不能產(chǎn)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才是物種形成的關鍵。判斷種群是否進化的標準,是看其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若種群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變化,則種群沒有發(fā)生進化。題組沖關4達爾文在克格倫島上考察時發(fā)現(xiàn),島上的昆蟲一般

34、呈現(xiàn)兩種類型:許多昆蟲不能飛,而少數(shù)能飛的昆蟲卻翅膀異常發(fā)達。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不能飛和能飛的昆蟲間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B島上的強風環(huán)境引起昆蟲的多方向變異C島上環(huán)境對昆蟲進行了長期、定向的自然選擇D翅膀發(fā)達的昆蟲比不能飛的昆蟲更能適應島上環(huán)境解析:選 C。不能飛和能飛的昆蟲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但沒產(chǎn)生生殖隔離,A 錯誤;島C上的強風環(huán)境起到選擇作用,B 錯誤;島上環(huán)境對昆蟲進行了長期、定向的自然選擇, 正確;不能飛的昆蟲比翅膀發(fā)達的昆蟲更能適應島上環(huán)境,D 錯誤。5下圖所示為種群與物種的關系圖解,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物

35、種可以有很多種群,這些種群間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B若物種 2 是由物種 1 形成的,則物種 1 一定發(fā)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C由物種 1 形成物種 2 的必要條件是地理隔離D若種群 1 與種群 2 的基因頻率都發(fā)生了改變,則這兩個種群都在進化解析:選 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

36、,C 錯誤。1(2016· 浙江 4 月選考)地球上具有最豐富生物基因庫的是()A水稻田C荒漠B草原D熱帶雨林解析:選 D。熱帶雨林中的生物種類約占地球上已知種類的一半,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基因庫。2(2018· 浙江 4 月選考)下列關于自然選擇的敘述,錯誤的是()A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B自然選擇加速了種群生殖隔離的進程C自然選擇獲得的性狀都可以通過遺傳進行積累D自然選擇作用于對個體存活和繁殖有影響的變異性狀解析:選 C。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和機制,A 正確;自

37、然選擇導致種群的基因頻B率發(fā)生改變,使種群間的基因庫差異越來越大,最終可能導致生殖隔離產(chǎn)生新物種, 正確;C自然選擇獲得的性狀可能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導致的,這樣就不能通過遺傳進行積累, 錯誤;自然選擇作用于對個體存活和繁殖有影響的變異性狀,D 正確。3(2016· 浙江 10 月選考)隨著除草劑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劑雜草不斷增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種群的變異性是雜草進化的前提B突變是雜草進化的重要動力和機制C雜草中全部抗除草劑基因構成了基因庫D種群內(nèi)的基因朝著抗除草劑增強方向突變解析:選 A。自然選擇是進化的重要動

38、力和機制;一個生物種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稱為基因庫;突變是不定向的。4(2020· 浙江杭州一模)從樹葉螳螂到油炸年糕蠕蟲,2017 年新發(fā)現(xiàn)的物種令人驚奇。下列關于這些新物種進化發(fā)展的解釋,正確的是()A新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B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物種的有利基因,不決定新基因的產(chǎn)生D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都是通過捕食或競爭來實現(xiàn)的解析:選 C。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A、B 錯誤;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物種的有利基因,不決定新基因的產(chǎn)生,C 正確;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除了通過捕食或競爭實現(xiàn)

39、外,還有種間互助等,D 錯誤。5(2020· 杭州模擬)某動物種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個體依次占 25%、50%、25%。若該種群中的 aa 個體沒有繁殖能力,其他個體間可以隨機交配,理論上,下一代 AAAaaa基因型個體的數(shù)量比為()A331C120B441D121解析:選 B。若該種群中的 aa 個體沒有繁殖能力,其他個體間可以隨機交配就是 AA、Aa 這兩種基因型的雌雄個體間的交配,AA 占 1/3、Aa&

40、#160;占 2/3(用棋盤法):產(chǎn)生雌雄配子的概率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理論上,下一代,AAAaaa 基因型個體的數(shù)量比為 441,故選 B。6圖 1 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 和 a 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 2 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多樣性。(2)在種群中出現(xiàn)了基因型為 

41、;AA 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AA 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種群基因庫中的_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由此可知,種群 1 和種群 2 之間不存在_。(4)根據(jù)圖 1 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的是哪個種群?_,該環(huán)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了_作用。解析:(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的遺傳多樣性。 (2)出現(xiàn)的新基因一般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42、160;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基因突變,該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AA 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基因交流,從而說明種群 1和種群 2 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4)兩個種群中,種群 1 中基因型為 AA 的黑色個體明顯比種群 2 中多,說明該種群所處的環(huán)境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這樣的環(huán)境對甲蟲起到了選擇作用。答案:(1)遺傳(2)基因突變提供了原材料基因頻率(3)基因交流生殖隔離(4)種群 1選擇1(2020·&#

43、160;諸暨模擬)生物在發(fā)生進化時()A總是適應環(huán)境的C自然選擇總是正向的B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D生物的變異總是有利的解析:選 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2在生物界,雌雄個體之間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如雌、雄蜂的不同以及鳥類雄鳥羽毛華麗等。對此現(xiàn)象理解有誤的是()A遺傳物質不同C不利于物種的發(fā)展B自然選擇的結果D能體現(xiàn)生物多樣性解析:選 C。雌、雄性分化有遺傳基礎,雌、雄的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利于物種的發(fā)展,同時體現(xiàn)了生物的多樣性。3(2020· 義烏模擬)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A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B地理障礙可能導致新物

44、種的形成C生物的變異都有利個體的存活D動物和植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解析:選 C。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A 正確;地理障礙會導致同一種群不同個體朝著B不同方向進化,可能會產(chǎn)生生殖隔離,從而形成新的物種, 正確;生物的變異對于個體來說往往是害大于利,C 錯誤;動物和植物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D 正確。4(2020· 浙江寧波模擬)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林下 (封閉)生境的蝴蝶體色顯著深于開闊生境的蝴蝶。通過“假蝴蝶實驗”,發(fā)現(xiàn)封閉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顯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

45、單位B自然選擇主導著進化的方向C變異為進化提供原材料D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解析:選 B。熱帶植物園中林下(封閉)生境較開闊生境暗,封閉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體色與環(huán)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敵捕獲,在生存斗爭中生存的機會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體色與環(huán)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敵捕獲,這說明自然選擇主導著進化的方向,B 正確。5(2020· 浙江嘉興模擬)下圖為太平洋島嶼鳥類的分布情況,甲島分布著 S、L 兩種鳥,乙島的鳥類是 S 鳥的遷移后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島所有的鳥類稱為一個種群B可遺傳變異為乙島鳥類進化提供

46、了可能C乙島的鳥類與 S 鳥可能具有生殖隔離D甲、乙島的自然條件決定了鳥類的進化方向解析:選 A。種群是一定自然區(qū)域內(nèi)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甲島分布著 S、L 兩種鳥,甲島所有的鳥類不能稱為一個種群,A 錯誤;可遺傳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畸變,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 正確;乙島的鳥類是 S 鳥的遷移后代,由于兩個島的環(huán)境不同,乙島的鳥類可能與甲島的 S 鳥存在生殖隔離,C 正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D 正確。6(2020· 

47、金華質檢)如圖,某種群自由交配,獲得 F1,F(xiàn)1 自由交配獲得 F2,整個過程中沒有自然選擇以及基因突變等使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配也不使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所以 F  和 F  基因頻率相同;自由交配時,達到遺傳平衡,繼續(xù)自由交配,基因型頻率不變,F(xiàn)  和 F  基因型頻率相同,F(xiàn)  和 F  純合子比例相同。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種群  F1  F2AF

48、1 和 F2 基因頻率不同BF1 和 F2 基因型頻率不相同C整個過程沒有發(fā)生進化DF1 和 F2 純合子比例不同解析:選 C。整個過程中沒有自然選擇以及基因突變等使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自由交1212127無公害蔬菜在生產(chǎn)中,禁止使用農(nóng)藥、殺蟲劑和化肥等。如果在蔬菜的生產(chǎn)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易導致害蟲的抗藥性增強。下列對此現(xiàn)象敘述正確的是()A害蟲進化的實質就是害蟲抗藥性逐漸積累增強的過程B若不使用農(nóng)藥,害蟲的抗藥基因頻率就不會發(fā)生改變C農(nóng)藥對害蟲抗藥性選擇的前提是不同害蟲個體間存在差異D抗藥

49、性強的害蟲所產(chǎn)生的后代也具有很強的抗藥性解析:選 C。害蟲進化的實質是害蟲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A 錯誤;若不使用農(nóng)藥,害蟲的抗藥基因頻率隨自然選擇會發(fā)生改變,B 錯誤;農(nóng)藥對害蟲抗藥性選擇的前提是不同害蟲個體間存在差異,C 正確;不能確定抗藥性強的害蟲是否為純合子,故抗藥性強的害蟲所產(chǎn)生的后代不一定具有很強的抗藥性,D 錯誤。8某小鼠群體中,A、A、a 互為等位基因,該種群基因型及個體數(shù)如表:基因型個體數(shù)AA100AA200Aa300AA100Aa200aa10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的基因頻率是 35%BA、A、a

50、60;是基因突變的結果CA和 A 的根本區(qū)別是堿基序列不同D該小鼠群體所有的 A、A、a 基因,構成小鼠的基因庫解析:選 D。由題表信息可知該小鼠種群共有 1 000 個個體,則該等位基因共有 2 000個,其中 A基因共有 100×2200300700(個),所以 A的基因頻率為 700÷2 000 ×100%35%,A 正確;新基因的產(chǎn)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B 正確;等位基因的根本區(qū)別

51、是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C 正確;小鼠種群全部個體的所有基因才能構成小鼠的基因庫,D 錯誤。9(2020· 浙江紹興期末)某島上一種動物的膚色有 A、B1、B2、C 四種,不同膚色的個體數(shù)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此島上所有該種動物的全部膚色基因構成基因庫B種群內(nèi)的基因朝著與環(huán)境顏色一致的方向突變CB1 和 C 的數(shù)量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T5 時期,B2 與 A 一定存在生殖隔離解析:選 C。此島上所有該種動物的全部基因構成基因庫,A&#

52、160;錯誤;種群內(nèi)的基因突變是多方向的,B 錯誤;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 正確;不同膚色的個體不一定存在生殖隔離,D 錯誤。10(2020· 浙江溫州期中)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敘述,錯誤的是()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jīng)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B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人為因素和物種入侵都可能會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D生活在神農(nóng)架的野兔與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解析:選 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jīng)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其中突變包

53、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A 錯誤;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C生物進化的方向,B 正確;人為因素和物種入侵都可能會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 正確;生活在神農(nóng)架的野兔與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D 正確。11(2020· 浙江諸暨中學月考)如圖是某種動物的生活區(qū)域被一條 20 米寬、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條也是 20 米寬、東西向的鐵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個區(qū)域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會增加B地理隔離影響該物種個體間的基因交流C該物種在四個區(qū)域內(nèi)的

54、生存斗爭均可能加劇D該物種在區(qū)域進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解析:選 D。某動物的生活區(qū)域被分成 4 個小區(qū)域后,因為生物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影響了該物種個體之間的基因交流,所以其基因多樣性可能會降低,也可能會增加,A、B 正C確。該生物在各自的區(qū)域內(nèi)活動,由于活動面積減小,生存斗爭可能加劇, 正確。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而生物的進化方向取決于自然選擇,D 錯誤。12某地有一種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時期所開花的花色會發(fā)生變化,其傳粉者包括當?shù)氐陌拙€天蛾和 7 月中旬將遷徙離開的蜂鳥。如圖表示&#

55、160;7 月 30 日8 月 15 日前后,當?shù)馗黝惾荷锏臄?shù)量變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紅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鳥完成傳粉B花色的變化與傳粉者的選擇作用有關C8 月該植物種群的紅色基因頻率下降D植物的快速反應適應了傳粉者的改變解析:選 C。由圖曲線變化發(fā)現(xiàn),紅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鳥完成傳粉;由圖可知,蜂鳥選擇為紅花傳粉,而天蛾選擇為白花傳粉,說明花色的變化與傳粉者的選擇作用有關;同一植株上不同時期所開花的花色會發(fā)生變化,但控制花色的基因不變,只是花色的表現(xiàn)型改變;7 月中旬蜂鳥將遷徙離開,天蛾不離開,植

56、物的快速反應適應了傳粉者的改變。13某地一年生的某種植物群體,其基因型為 aa,開白色花。有一年,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 AA 和 Aa 的種子,開紅色花。不久群體基因型頻率變?yōu)?#160;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該地所有的某種植物群體屬于一個 _,其中全部的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2)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 AA 和 Aa 的種子后,該群體的 A 和 a 基因頻率分別為_和_。(3)若這一地區(qū)沒有給這種植物傳粉的

57、昆蟲,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授粉。在 3 代自交后,群體中 AA、Aa、aa 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_、_和_。在這 3 年中,該植物種群是否發(fā)生了進化?_,理由是_。(4)若沒發(fā)洪水前的群體和洪水沖來的群體的個體之間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說明這兩個群體屬于不同的_。原因是_。(5)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 _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_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_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解析:(1)該地所有的某種植物群體屬于一個種群,其中全部的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基因庫。(2)A 的基因頻率55%(1/2)×40%75%,a 的基因頻率175%25%。,aa(3)自交 1 代后 AA 占 55%40%×(1/4)65% A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