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九年級語文秋學期《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語文版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6/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1.gif)
![2012年九年級語文秋學期《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語文版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6/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2.gif)
![2012年九年級語文秋學期《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語文版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6/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3.gif)
![2012年九年級語文秋學期《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語文版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6/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4.gif)
![2012年九年級語文秋學期《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語文版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6/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ab2e360f-94c8-4b8b-aff4-50ce36a3c54e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教學設想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課文,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提倡進行互動探究性學習,允許他們提問,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其次,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采取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從而進行文化的熏陶。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掌握。 教學方法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基礎最
2、實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習得語感,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養(yǎng)能力。2質(zhì)疑法:這里所說的質(zhì)疑,并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3鑒賞法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2譯讀課文,自由質(zhì)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3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3、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近期專訪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讓倪萍選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幾個關鍵詞,她選中了“選擇”這個詞。倪萍說,她喜歡選擇,也害怕選擇,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你想得到東的時候可能西就隨著失去,東西都擁有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想好了要放棄,而放棄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吧。說明:這個導語的設計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學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點,有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二、作家作品簡介1關于孟子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
4、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補充資料: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畫),激發(fā)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2、關于孟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錄十一篇,現(xiàn)存七篇。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
5、子跟論語同是用語錄體散文,但體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較長,內(nèi)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3.解題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有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以嚴肅的態(tài)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6、。 2點名朗讀并點評 要求:教師應注意朗讀指導要有梯度。讀準字音 不為(wéi)茍得也 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一簞(dn)食 一豆羹(gng) 蹴(cù)爾 不屑(xiè) 茍(gu)得 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注意節(jié)奏停頓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3串譯課文,了解大意。字詞注解補充: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茍得:茍且偷生 患:禍患,災難。 已:停止、放棄。 非獨:不僅僅。
7、避:躲避向:從前。 萬鐘: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 辨:辨別。 奉:侍奉。 窮乏:貧窮。通假字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3)一詞多義 為:今為(為了,介詞)宮室之美而為(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向為身死而不受(寧愿)得:故不為茍得也(得到)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平(這種做法) 虛詞(注意“之”、“而”、“于”的用法)之:呼爾而與之(代詞 他) 為宮室之美(助詞 的)而:呼爾而與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zhuǎn)折,卻)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比) 翻譯重點句子。 如:
8、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卻有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卻有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體感知請兩三個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做出正確的選擇?;颍喝嗽谶M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確:舍生而取義者也。六、抓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方法: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進而達到背誦的效果。 2教師出示背
9、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也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對美文”競賽,一組出排比句或?qū)ε季涞纳暇?,另一組對下句。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向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3學生齊背課文。 七、小結(jié)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八、布置作業(yè)
10、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后練習題二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1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步驟一、 導入:(師生齊背課文,然后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主題和寫作特色。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明確:論點是:舍生取義,為義而不避死。這個論點是由比喻引出來的,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點明“義”的價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
11、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樣由此及彼,由淺入深,運用了比喻論證,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解說:在這個問題上,學生有可能存在“魚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論”的疑問,教師可以適時引導:(見教師用書P442)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魚也就不多,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并論。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
12、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里運用了對比論證,論證了“義”重于生,應“舍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從正面舉例論證,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簞食”“一豆羹”關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說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也不失義。然后文章陡然一轉(zhuǎn),從反面舉例,與前
13、者對比,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yōu)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見利忘義,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跋驗樯硭蓝皇堋?,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這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人要做到“舍生取義”,要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3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明確:
14、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并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 正反對比論證。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
15、論證。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diào)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確: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
16、quot;的中心論點。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明確: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如 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八鶒骸睉覆徽x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渲小笆切摹薄ⅰ氨拘摹备髦甘裁?明確:“是心”指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義。5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
17、,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6“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在數(shù)量上孰多孰少?在意義上呢?為什么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明確:“一簞食,一豆羹”在數(shù)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關系性命,因而是比萬鐘還要貴重的。然而“蹴爾而與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強調(diào)的是要講“義”,寧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萬鐘”就接受了的人是見利忘義,失去了本心。7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敲础叭f鐘則”這句話應指其中的哪一句?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8作者列舉了
18、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明確: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9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nèi)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對于后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明確: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正義事業(yè),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guī)范,成為正義事業(yè)、正義行為的代稱。現(xiàn)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zhì)為了正義事
19、業(yè)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10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明確: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小結(jié):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20、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 對偶。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語勢和論辨力量。如“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反問。一個反問句否定了三種不“義”:“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2 歸納孟子的文章語言特點。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探究
21、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
22、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參考資料: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五、總結(jié):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為國捐軀。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 六、中考鏈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
23、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停頓。(每句只畫兩處)(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故不為茍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3翻譯下面的文言句
24、子。1)故患有所不避也。2)賢者能勿喪耳。4下列句子中“為”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5“非獨賢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的主張。7本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分析論證 舉例論證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分析論證假設論證、比喻論證分析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分析論證對比論證8文中“賢者能勿喪耳”,孟子還有幾句話是論證“賢者”使“本心”“勿喪耳”的,請寫出來: 開放性試題 1、我國歷史上,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最高道德標準來追求。請根據(jù)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
25、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贊美的例子。(40字內(nèi))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為所動(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給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軍殺害前曾寫下絕筆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至仁。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蔽奶煜樗f的這些話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觀? 文天祥所說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成仁”,孟子說要“取義”,惟有行為完全符合“義”的要求,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我們研讀圣人賢士的著作,要從中學習什么東西,從今往后,我沒有什么可慚愧的。這表明他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26、壯志和節(jié)操。 3、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舍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xiàn)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xiàn)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jié),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5、本文所強調(diào)的“義”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jīng)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6、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國。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后英勇犧牲; 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利使用權(quán)授權(quán)合同范本
- 個人建房合作開發(fā)合同
- 專業(yè)技術服務承包合同
- 上海房屋交易合同范本
- 二手房購房合同定金支付協(xié)議
- 鄉(xiāng)村住宅買賣合同范本
- 個人農(nóng)田種植承包合同范本
- 臨時攤位租賃合同細則
- 個人買賣合同范本
- 互助服務領域推廣合作合同
- 自行聯(lián)系單位實習申請表
- 醫(yī)療廢物集中處置技術規(guī)范
- 媒介社會學備課
- 2023年檢驗檢測機構(gòu)質(zhì)量手冊(依據(jù)2023年版評審準則編制)
- 興海縣索拉溝銅多金屬礦礦山地質(zhì)環(huán)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三相分離器原理及操作
- 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每節(jié)課后練習+答案(共28份)
- 輪值安全員制度
- 葫蘆島尚楚環(huán)??萍加邢薰踞t(yī)療廢物集中處置項目環(huán)評報告
- 全國物業(yè)管理項目經(jīng)理考試試題
- 水文水利課程設計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