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_第1頁
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_第2頁
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_第3頁
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_第4頁
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在中藥吸收分析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  在體腸段灌流模型中藥吸收綜述 口服藥物的吸收主要在小腸部位,目前,研究藥物腸吸收的體外模型有理化模型和生物模型。理化模型1-2有數(shù)學模型計算推導的方法、磷脂膜色譜法、平行人工膜法;生物模型有離體組織模型(刷狀緣囊泡BBMV、外翻腸環(huán)法、擴散池法、外翻腸囊法)、在體動物模型(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腸肝血管灌流、細胞模型)。這些方法利用統(tǒng)計學擬合藥物的多項參數(shù)(油/水分配系數(shù)logP、極性等)與小腸吸收的相關(guān)性,作為不同藥物吸收評價的篩選模型。這些模型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缺點,具體應用需視

2、藥物性質(zhì)和實驗目的而定( 1  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與藥物體內(nèi)吸收的相關(guān)性    小腸吸收模型適用與否取決于由模型測得的參數(shù)(如通透性)是否與體內(nèi)測得的參數(shù)(如吸收)之間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如果存在相關(guān)性,則可以用通透性作篩選指標。Zhao YH等4通過對158種藥物的研究表明,鼠小腸吸收模型與人類小腸吸收模型相似,用鼠小腸吸收模型所得的數(shù)據(jù)能夠有效應用于人類小腸吸收的預測。   Lennernas H 等5-7列出了具不同吸收特點的化合物,對在體鼠腸段灌流模型(A)和人體內(nèi)空腸局部

3、灌流模型(B)測得的有效Peff進行了測定。被動擴散化合物的Peff值,B比A平均高3.6倍;而對于載體轉(zhuǎn)運化合物,差異波動較大,如D-glucose的轉(zhuǎn)運,B比A要高10倍,但L-dopa的轉(zhuǎn)運,B比A僅高2倍(醫(yī)藥學/藥學論文 Cao X等8也通過研究一些藥物在人體腸吸收和鼠在體腸段灌流吸收的相關(guān)性得出結(jié)論,大鼠和人對被動擴散藥物有著相似的腸吸收過程和轉(zhuǎn)運表達模式,鼠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可以被用于預測口服藥物在人體小腸的吸收。Salphati L等9在研究14種化合物時,發(fā)現(xiàn)在體腸段灌流模型比細胞模型所得的滲透系數(shù)更接近人體的吸收參數(shù),可以更加精確地預測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

4、 2  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應用概況    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在中藥腸吸收方面的研究熱點目前主要集中在對黃酮類、苷類及生物堿吸收機制的研究,對揮發(fā)油、多糖及其它化合物的研究也有報道。研究中藥單體成分的報道有:阿魏酸哌嗪、川芎嗪、槲皮素和蘆丁、葛根素、連翹苷、隱丹參酮、丹參酚酸A、丹參酮A、燈盞花素、西紅花苷-1、紅花黃色素、石杉堿甲、芍藥苷、三七皂苷R1和人參皂苷Rg1、水飛薊賓、小檗堿、鹽酸青藤堿、氧化苦參堿、原兒茶醛、黃芩素和黃芩苷、蓮心堿、綠原酸等。研究中藥提取物的報道有:銀杏總黃酮苷、厚樸提取物、地黃寡糖、西紅花苷、莪術(shù)油、山楂酚等

5、。研究中藥制劑的報道有:蘇子油乳劑、W/0/W型甘草酸單銨鹽復乳、大蒜油及其包合物、丹參酮A固體脂質(zhì)納米粒、燈盞花素磷脂復合物、六味地黃多糖、桂枝茯苓膠囊、姜黃素自微乳化濃縮液、異甘草素脂質(zhì)體等。 3  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在中藥吸收研究中的應用 3.1  用于研究中藥藥物的吸收動力學和吸收機制    Lafay S等10用在體大鼠腸灌流模型研究綠原酸在腸中是以原形吸收,還是水解后被吸收。結(jié)果顯示,綠原酸一部分以原形吸收,也有一部分水解后吸收,與大多數(shù)黃酮類化合物不同的是被吸收的酚酸很少在膽汁和腸內(nèi)排泄,生物

6、利用度主要由綠原酸被攝取進入黏膜時的形式所決定。    有文獻報道,用此模型研究丹參有效成分的吸收,發(fā)現(xiàn)丹參的脂溶性成分丹參酮A、隱丹參酮在大鼠小腸的吸收存在飽和現(xiàn)象,并且加入P-糖蛋白抑制劑后,可降低對藥物的外排作用,增加藥物吸收,其轉(zhuǎn)運機制類似于主動轉(zhuǎn)運;而對丹參的水溶性成分丹參酚酸A吸收機制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丹參酚酸A在小腸中的吸收機制為被動擴散11-13。 3.2  用于研究處方劑型因素對吸收的影響    燈盞花素是一種天然黃酮類藥物,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的功效,臨床上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病的治

7、療,但由于水溶性和脂溶性不高,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唐氏等14考察自制的燈盞花素磷脂復合物與普通粉劑在大鼠小腸在體吸收的特性,發(fā)現(xiàn)磷脂復合物劑型可明顯改善燈盞花素的實驗性腸吸收。    異甘草素是甘草黃酮中重要的黃酮化合物,具有較強的生理活性,有抗氧化、抗?jié)?、解痙等作用,并且有抗癌活性,是潛在的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王氏等15利用在體腸段灌流模型,發(fā)現(xiàn)將異甘草素制備成脂質(zhì)體后,顯著增加了異甘草素的在體小腸吸收,其相對生物利用度提高到129.3%±9.11%。 3.3  用于吸收過程藥物相互作用的預測

8、0;   許多研究表明,中藥配伍有減毒增效作用,至今為止,中藥配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配伍改善活性成分的溶出和藥理效應上。廖氏等16從吸收的角度研究中藥的配伍原理,通過研究桂枝茯苓膠囊中苦杏仁苷、芍藥苷、丹皮酚等主要的3種成分在大鼠的腸吸收性質(zhì),了解中藥組方對吸收的作用。結(jié)果顯示,桂枝桃仁提取物中的苦杏仁苷,白芍、牡丹皮提取物中芍藥苷的吸收參數(shù)顯著少于桂枝茯苓膠囊內(nèi)容物中的相應成分的吸收參數(shù),提示中藥配伍可能對某些活性成分的吸收有促進作用。     Zhong Zuoa等17利用大鼠在體腸段灌流模型、細胞模型和體內(nèi)

9、模型,研究了山楂中黃酮類提取物金絲桃苷(HP)、異槲皮苷(IQ)和表兒茶素(EC)的口服吸收機制,以及這幾個成分在吸收過程中是否存在相互影響。實驗結(jié)果表明,這3種成分在各個模型中的滲透性有限,其中EC和IQ在大鼠在體腸段灌流模型中有著較廣泛的代謝途徑,并且3種成分在吸收過程中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 3.4  用于篩選吸收促進劑    許多水溶性大分子藥物,如蛋白質(zhì)和肽類,由于其親水性及大分子結(jié)構(gòu),不能穿過腸黏膜,吸收效果不佳。提高大分子藥物腸吸收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與吸收促進劑同時給藥。葛根素循環(huán)溶液在不加吸收促進劑的情況下,在大鼠腸道內(nèi)

10、的吸收速率常數(shù)較小,吸收較慢(4 h吸收率僅為20%左右)。原因可能是其水溶性和脂溶性較小,不易透過生物膜所致。周氏等18發(fā)現(xiàn),表面活性劑(吐溫80,泊洛沙姆F68)的存在對葛根素在大鼠腸道的吸收有促進作用,其中1%泊洛沙姆對葛根素的腸道吸收促進作用尤為顯著,使藥物在大鼠腸道上段的吸收百分率增大了12.6%,在腸道下段的吸收百分率增大了8%。    Liang F等19用該模型研究了人參中主要成分三七皂苷R1和人參皂苷Rg1的吸收機制,結(jié)果指出,人參口服給藥生物利用度相對較低,兩種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腸;考察吸收促進劑的選擇發(fā)現(xiàn)

11、,卡波姆和冰片能顯著提高兩種成分的滲透系數(shù),并顯示促進劑可以促進人參的吸收并提高它的生物利用度。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3.5  用于確定藥物在腸腔吸收的最適pH值和最佳吸收部位    腸腔pH是影響藥物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在體腸段灌流模型,用不同pH的轉(zhuǎn)運介質(zhì)進行藥物吸收的研究,比較不同pH值下藥物滲透系數(shù)的大小,可確定藥物吸收的最佳pH值。    人體及動物的腸液pH值均為堿性,燈盞花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在酸性環(huán)境中溶解度較差。丁氏等20考察在不同pH值條件下燈盞花素的腸

12、吸收,發(fā)現(xiàn)pH值7.0以上環(huán)境,藥物的吸收未見明顯差異,pH值6.4環(huán)境中藥物的吸收較低。宋氏等21對川芎嗪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藥物濃度對吸收速率無影響,在pH 7.85.4范圍內(nèi),隨藥液pH值的增大,藥物的吸收速率顯著增加;藥物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的吸收較好,在結(jié)腸的吸收較差;川芎嗪在腸道的吸收呈一級動力學過程,吸收機制為被動擴散。 3.6  為口服新制劑的開發(fā)研究提供生物藥劑學基礎    Hannan JM等22利用鼠在體腸段灌流模型研究車前草水提液,發(fā)現(xiàn)其能通過抑制葡萄糖在腸中的吸收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從

13、而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有用的有效部位。    很多藥物自身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但其代謝產(chǎn)物的生物利用度可顯著改善。黃芩苷及其苷元黃芩素是黃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輻射、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廣泛藥理活性。研究表明,黃芩苷可被腸內(nèi)菌群酶水解為黃芩素,黃芩素在體內(nèi)可快速還原為黃芩苷,即黃芩苷為黃芩素的復原型前體藥物。目前,市售黃芩口服制劑多以黃芩苷作為主要成分,且生物利用度均不理想,劉氏等23利用在體腸段灌流模型對黃芩苷和黃芩素腸吸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芩素在腸各個部位的吸收均明顯優(yōu)于黃芩苷,提示黃芩素比黃芩苷更適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劑。黃芩素吸收較快,

14、胃、腸吸收半衰期小于1.41 h,若制成普通制劑,給藥頻率可能較高,鑒于它具有廣泛的吸收窗,提示可將其制成口服緩釋或控釋制劑,以延長其小腸停留。 4  結(jié)語    在體腸段灌流技術(shù)是研究中藥吸收的一種簡便、快捷、可行的模型,廣泛應用于中藥藥物吸收機制、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特征、藥物配伍機制等領(lǐng)域的研究,在中醫(yī)藥理論和方法學基礎上,為一些口服新制劑的開發(fā)研究及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生物藥劑學的基礎,為中藥制劑物質(zhì)基礎成分的吸收過程研究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從中藥方劑中抽取出一些基本單元,即已經(jīng)肯定藥效作用的中藥成分或部位進行腸吸收的過

15、程、性質(zhì)和機制的研究,包括提取工藝、處方及制劑技術(shù)、劑型等因素對這些成分的在吸收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腸吸收的角度闡明中藥配伍的科學內(nèi)涵和合理性,有預見性地針對吸收性質(zhì)不良的中藥成分或其制劑提出新的口服劑型方案,將對中藥口服劑型的發(fā)展和走向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Stenberg P, Bergstrom CA, Luthman K, et al.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drug absorptio

16、n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 Clin Pharmacokinet,2002,41(11):877899.2 沙先誼,方曉玲.預測藥物小腸吸收的數(shù)學模型和細胞模型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12):973976.3 Amidon G, Sinko P, Fleisher D. Estimating human oral fraction dose 

17、;absorbed:a correlation using rat intestin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for passive and carrier-mediated compoundsJ. Pharm Res,1988,5(10):651.4 Zhao YH, Abraham MH, Le J, et al. Evaluation o

18、f rat intestinal absorption data and correlation with human intestinal absorp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3,38(11):939947.5 Lennernas H, Palm K, Fagerholm U, et

19、60;al.Comparison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drug transport in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aco-2)cells in vitro and human jejunum in vivoJ. Int J Pharm, 1996,127:103107.6 Lennernas

20、0;H, Nylander S, Ungell AL. Jejunal permeability: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sing chamber technique and the single- pass perfusion in humansJ. Pharm Res,1997,14:667671.7 Fagerholm U,

21、0;Johansson M, Lennernas H. Comparison betwee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in rat and human jejunumJ. Pharm Res, 1996,13:13361342.8 Cao X, Gibbs ST, Fang L. Why is it challengin

22、g to predict intestinal drug absorption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in human using rat modelJ. Pharm Res,2006,23(8):16751686.9 Salphati L, Childers K, Pan L, et al. Evaluation of

23、 a single-pass intestinal-perfusion method in rat for the prediction of absorption in manJ. J Pharm Pharmacol,2001,53(7):1 0071 013.10 Lafay S, Morand C, Manach C, et al.

24、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caffeic acid and chlorogenic acid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ratsJ. Br J Nutr,2006,96(1):3946.11 畢惠嫦,關(guān) 溯,陳 孝,等.隱丹參酮在小腸吸收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5,21(2):107110.12 張

25、向榮,潘衛(wèi)三.丹參酚酸A在大鼠小腸的吸收動力學研究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2,19(1):1417.13 袁 媛,蔣學華,周 靜,等.丹參酮A在大鼠體腸的吸收機理J.華西藥學雜志,2002,17(4):246248.14 唐曉蕎,楊祥良.燈盞花素磷脂復合物改善大鼠小腸吸收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3):222225.15 王 奇.導甘草素脂質(zhì)體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758.16 廖正根,平其能,蕭 偉,等.桂枝茯苓膠囊中有效成分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研究J.中國天然

26、藥物,2005,3(5):303307.17 Zhong Zuoa, Li Zhanga, Limin Zhoua, et al.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hawthorn flavonoids-in vitro,in situ and in vivo correlationsJ. Life Sciences,2006,79(26):2 4552 462.18 周冬菊,趙會英,楊英祿.大鼠小腸對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