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導論、陰陽、五行_第1頁
中醫(yī)學導論、陰陽、五行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學 第一章導論 緒論:人類最早形成體系的三大傳統(tǒng)醫(yī)學: 中醫(yī)學與古巴比倫醫(yī)學、印度醫(yī)學。 中醫(yī)學是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醫(yī)學,屬生命科學范疇;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yī)療、生活 實踐中,積累總結而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豐富診療經驗的醫(yī)學體系 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官方中藥本草辭典中收錄的藥物。 草藥(medicinal herbs; medicinal herbs; herb medicine herb medicine ):民間散在的本草藥物。 中草藥(Chinese herbal medicine

2、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藥與草藥合稱為中草藥。 中成藥(prepared Chinese medicineprepared Chinese medicine):根據中藥藥典制劑規(guī)范、處方手冊等所載的方 劑或新近研究的成果,用不同的方法將原料藥物制成具有一定規(guī)格的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 的藥品,包括膏、丹、丸、散等多種中藥制劑 一、 中醫(yī)學的起源 生產生活實踐。 二、 孕育中醫(yī)學術的人文背景 (一) 中國農耕文化對中醫(yī)學的影響 世界文化原型:農耕文化、游牧文化、航海文化 農耕文化的特點:注重實用,注重實踐; 敬仰天地,服從自然; 長于體察,注重微細; 追求統(tǒng)一,強調范

3、式。 (二) 人文地理的隔絕狀態(tài)對中醫(yī)學的影響 積極影響:確保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消極影響:自身較為封閉,易排斥外來先進科技 三、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 秦漢一一中醫(yī)理論體系奠基階段 (中醫(y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完成)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yī)理論的基礎。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yī)學專著。 神農本草經確立了中藥理論的基礎。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臨床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和大法。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臨床醫(yī)學專著。 傷寒論一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論治。 金匱要略一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論治 (二) 晉隋唐-理論充實與系統(tǒng)化 王叔和脈經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世界現存最早的病理學專著。

4、孫思邈千金方 唐新修本草-第一部國家藥典 (三) 宋金元-百家爭鳴,理論突破 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一一“寒涼派”(“火熱論”) 張從正一一“攻下派” 李杲一一“補土派”(“脾胃派”) 朱震亨一一“養(yǎng)陰派” (四) 明清-理論集大成 明?李時珍(湖北蘄州)本草綱目 溫病學發(fā)展-傳染病 明末吳又可提出傳染病病因新見解: “戾氣”學說。 溫疫論一一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傳染病學專著。 清代 葉天士口授顧景文整理溫熱論創(chuàng)立了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吳鞠通溫病條辨創(chuàng)立了溫病三焦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五) 近現代-中西醫(yī)匯通 第二節(jié)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一、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主要內容 (一)

5、中醫(yī)理論 (二) 中醫(yī)臨床知識與技能 (三) 中藥方劑知識與經驗 (四) 養(yǎng)生保健技能及生活科學 二、 中醫(yī)學的學科優(yōu)勢 (一) 綜合性 “環(huán)境- -社會- -心理- -生物- -人倫”醫(yī)學模式 (二) 實用性 (三) 診療手段的非損傷性 (四) 注重自身內因,重在調整狀態(tài) 三、 中醫(y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1 1、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1 1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 (2 2 )精、氣、血、津液與神的統(tǒng)一 “形與神俱”、“形神合一” 2 2、 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 “天人相應” (1 1 )人與四時、晝夜相應 (2 2)人與地

6、理區(qū)域相應 3 3、 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二) 恒動觀念 恒動觀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yī)學問題時, 應持有運動的、 變化的、 發(fā)展的觀念,而不可拘泥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 (三)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施治):辨證是將望、聞、問、切等診法所收集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 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通過比較、分析和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發(fā)展階段及邪 正之間的關系等,最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證:是指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原因、性質、部位、發(fā)展階段及邪正之間的關系。 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 選擇和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的過程, 也

7、就是研究和實 施治療的過程。 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哲學基礎:元氣論、陰陽五行學說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主導思想:整體觀念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理論基礎: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診療特點:辨證論治 第三節(jié) 中醫(yī)學的認知方法 一、 中醫(yī)學認知方法的總體特點 注重整體聯系 講究系統(tǒng)原則 注重捕獲靈感,強于頓悟,長于非邏輯思維,而拙于形式邏輯 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強 二、 具體的有特色的中醫(yī)認知方法 司外揣內(以表知里) 援物比類 心法和頓悟 試探和反證 司外揣內:是過觀察外在表象,以揣測分析其內在變化的認知方法。 黑箱方法: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之間相互關系的比較研

8、究, 測知對象內部的大致聯系 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現代控制論方法。 藏象:“藏”,指藏于體內的臟腑;“象”,征象、形象之意?!安叵蟆本褪侵溉梭w內在臟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反映于外部的征象。 援物比類:又稱“取象比類”是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 似或類同(援物、取象),從而認為兩者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類同(比類) ,并此由推導 出被研究對象某些性質特點的認知方法。 事物的五行歸類中,直接歸類就是應用的援物比類的認知方法。 參考內容: 揆度奇恒(比較法)即考察所研究事物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即比較鑒別事物的正常與異常。 (正常面色,常色一一病色;正常舌象一一病舌;正常脈象,常脈

9、,平脈一一病脈等) 演繹法(推衍法)一一即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其以一般的共性結論為依據,來推論個 別的尚未被人認知的新事物。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事物的五行歸類中,間接歸類就是應用的演繹法的認知方法。 ) 類比法(援物比類法)即將兩類事物進行比較,依據兩者已知的共性來推論它們在另外 特性上也是相同的。 心法:(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內省法)是指研究過程中對某些問題殫心思忖,反復琢磨,終于心 領神悟,獲得獨到見解的一種認知方法。 頓悟:指對某些問題苦思冥想后,突然獨有所悟, 一下子進入明徹的境界。(原為佛教用語, 與逐漸理解相對而言,與通常所說的“靈感”相通) 獲得心法和頓悟需要有兩方面的因素:

10、一是具備非邏輯思維的能力和技巧; 二是具備廣博深厚的知識,并立足事實,對有關問題鍥而不舍地追究深思。 (人腦的非邏輯思維類似于電腦的超級鏈接。 ) 試探:是指對復雜的對象先作一番考察, 嘗試性的提出初步設想,采取一些措施,然后根據 實踐結果,再作適當調整,完善或修改原設想,以決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種逐步逼近的認知方 法。 (“審病法”、“消息法”) 例如:難以辨別病證屬實屬虛,可先投小劑量的補益藥或瀉下藥,根據病人服藥后的反應, 以明辨病證 參考內容: 正治一一是逆患者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反治一一是順從疾病的假象而施治的一種治療法則。

11、“熱因熱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反證:是指從結果來追溯或推測原因,并加以證實的一種認知方法。 審癥求因:是指通過對癥狀和體征的仔細審辨甄別, 從結果出發(fā)去追索反推出病因的認知方 法。(是典型的反證法,中醫(yī)學關于“六淫”的認識,大多是這樣形成的。 ) 反證法是依據“輸出結果”來推斷“輸入信息”或黑箱內在結構的認知方法, 與司外揣內(以 表知里)有些類似之處。 第四節(jié) 中醫(yī)學未來發(fā)展展望 一、 世界醫(yī)學發(fā)展的態(tài)勢一一調整與融合 二、 中醫(yī)學發(fā)展現狀 (一) 中醫(yī)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1 1 中醫(yī)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從業(yè)隊伍的壯大 2 2、中西醫(yī)結合的成就 (二) 中醫(yī)走向世界 1 1

12、中醫(yī)學中的合理觀念: 天人和諧的天人觀; 注重生存和健康,強調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觀; 把生命看作是自我協調、自趨穩(wěn)態(tài)、疾病則是這種協調失序,治療則又追求“以平為期”的 穩(wěn)態(tài)觀念; 注重自身“正氣”的發(fā)病觀; 重視心身合一、協調的心身觀等。 2 2、 中醫(yī)基本理論和一些核心概念: 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辨證、治則及方藥理論、針灸學說等。 3 3、 中醫(yī)學發(fā)展的“瓶頸”:難用現行的科學理論標準作出評價。 (“主觀臆斷多,客觀指標少?!保?4 4、 中醫(yī)學現代化發(fā)展的關鍵: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 中醫(yī)學的優(yōu)勢病證: 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身心性復雜病癥、病毒感染

13、等。 三、 中醫(yī)學術發(fā)展展望 (一) - 中醫(yī)理論 亟待重新認識和闡發(fā) (二) 中醫(yī)臨床一一眾多優(yōu)勢有待弘揚 (三) 拓展新的領域一一未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物質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組成的,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 是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學說,不是就事論是地談“五物” ,而是把具體的物質特質及其客觀規(guī)律,升華到理論 高度,來認識客觀世界的差異性、多樣性,成為一種整體直觀而又生動活潑的思維原則。 五行學說通過“取象比類”法,用五種物質特點,概括為五種屬性。 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 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14、“行”:兩層涵義:一是指行列、次序; 二是指運動變化。 五行(fivefive- -element element ; five elementsfive elements):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之間的運動和變化。 “四種元素”說:古希臘哲學認為組成物質的四種元素為土、空氣、火、水 (二) 五行的特性 尚書洪范曰:“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從革” “水曰潤下”。 五行 特點 性質 木 曲直 生長、 生發(fā)、 條達、 舒暢。 火 炎上 溫熱、 升騰、 向上。 土 稼穡 生化、 承載、 受納。 金 從革 肅殺、 潛降、 收斂。 水 潤下 寒涼、 滋潤、 向下、 靜藏。

15、 (三 ) 事物的五行歸類 1、 直接歸類 (援物比類:又稱“取象比類”是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些方面的 相似或類同(援物、取象),從而認為兩者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類同(比類) ,并此由推 導出被研究對象某些性質特點的認知方法。 ) 2、 間接歸類 (演繹法(推衍法) 一一即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其以一般的共性結論為依據,來推論 個別的尚未被人認知的新事物。) 五行系統(tǒng)-提出了物質(事物)的五行屬性,并以此作為闡述事物相互關系的理論基礎! 注:事物的五行歸類方法,有一定的和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用之探求自然規(guī)律、解釋世 界上的事物和現象時,需要有透過現象,尋求事物本質的

16、心態(tài)。 (四) 五行的生克關系 1、 “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另一行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作用。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的結果,是物態(tài)的轉化,并形成生生不息的“永恒”運動狀態(tài)! 2、 “五行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約束和削弱作用。 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克的結果,避免了物質生化的過剩, 或者不必要的物態(tài)轉化, 從而使物質世界始終保 持生態(tài)的平衡協調! 3、 五行制化 “五行生克制化”:指五行依次相生,間有相克;依次相克,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同時存 在的、相

17、互聯系的,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有序,生化不息,克制有常,共同 維持著事物的協調平衡。 五行中的每一 “行”,都有“生我” “我生”的雙重關系;五行中的每一 “行” ,都有“克我” “我克”的雙重關系 。 4 4、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 (乘一一乘虛侵襲)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5 5、 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間反向相克的異常變化。 (侮一一欺侮,恃強凌弱)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和相侮發(fā)生的條件: A.A.某一行太強;B.B.某一行太弱 相乘、相侮屬于“非常態(tài)”的五行相克。 五行相乘相侮的結果,使五行系統(tǒng)失去正常協調關系 !

18、 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種相互關系運動,相互重疊、相互交叉,形成了五行系統(tǒng) 網絡聯系的多重交叉特性: 五行系統(tǒng)和五行律,是一個“功能中心論”模型,是對復雜物質世界運動規(guī)律的高度抽象!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起到了三個作用: 一是利用五行來分析歸納臟腑等組織器官的特性或屬性; 二是借助五行生克制化來分析和研究各臟腑系統(tǒng)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是運用五行生克的異常來闡釋病理情況下各臟腑系統(tǒng)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不僅用于理論闡釋,并可用于臨床診治。 (一) 解釋生理現象 1、 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木:生長、生發(fā)、條達、舒暢等 肝一喜條達舒暢

19、,惡抑郁遏制-主疏泄 火:溫熱、升騰、向上等 心一“稟陽氣”一陽中之陽一一主神 土:生化、承載、受納等 脾一一氣血生化之源一一主運化 金:肅殺、潛降、收斂等 肺一“華蓋”一主宣發(fā)肅降、朝百脈 水:寒涼、滋潤、向下、靜藏等 腎一“先天之本”一藏精、主水 2 2、 闡釋五臟的相互關系 (二) 解釋病理傳變 1、相生關系的傳變 (1 1)母病及子(順傳):病變由母臟累及子臟。 例:腎病及肝,母病及子 肝腎精血不足 2 2)子病犯母(逆?zhèn)鳎河址Q“子盜母氣”,即病變由子臟及到母臟。 例:肝病及腎,“子盜母氣” 肝血虛至肝腎陰虛 22相克關系傳變 相乘:指相克太過而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

20、不和 相侮:指反克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肝火犯肺 (三) 指導診斷疾病 例: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一可能與肝病有關 面見赤色,口中味苦,脈見洪象一一多被診斷為“心火亢盛” (四) 指導臨床治療 1、 指導控制疾病的傳變 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難經七十七難)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金匱要略) 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 2 2、 確立治則與治法 (1) 根據相生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 原則一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虛則補其母”具體治法: 滋水涵木(滋腎養(yǎng)肝、滋補肝腎) 培土生金(補脾養(yǎng)肺) 金水相生(補肺滋腎) 益火補土(

21、溫陽健脾) “實則瀉其子”具體治法 肝旺瀉心 腎實瀉肝(相火偏亢,瀉肝火) 2) 根據相克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 原則一一“抑強”,“扶弱” 具體治法 抑木扶土(平肝和胃、調理肝脾) 培土制水(溫運脾陽) 佐金平木(瀉肝清肺) 瀉南補北(瀉火補水、滋陰瀉火) 此外: :五行學說還可用于指導臟腑用藥和針灸取穴,以及幫助糾正精神情志病變等。 五行學說畢竟具有一定的機械性, 不可盲目地套用,在具體應用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辨證 論治,分別處理。 第三節(jié)正確對待陰陽五行學說 一、陰陽五行學說是科學的理論,不是迷信邪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來源于實踐的科學理論。 中醫(yī)藥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從宏觀的高度整體地看待研

22、究人體生、老、病、死的運動 變化規(guī)律。 它的研究對象一一活著的整體的人; 它的研究方法一一“整體構成”,“整體系統(tǒng)”; 它的思維方式一一把“人”置于自然的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之中,把人體看作是自然界的縮影; 把人體的各個局部置于整體的統(tǒng)率之下。 所有這些,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現代科學成就,也驗證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 例如: 天體的結構和運動基本符合陰陽運動規(guī)律; 分子、原子的結構和運動也基本符合陰陽運動規(guī)律; 現代分子生物學所揭示的蛋白質核酸結構與組合,也基本符合陰陽運動規(guī)律;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綜觀古今中外的醫(yī)學科學發(fā)展過程, 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階

23、段: 宏觀(整體) T微觀(局部) T宏觀(整體) f 粗線條的 實證研究 系統(tǒng)論方法 大框架的 實驗研究 控制論方法 (初級) - T 仲級) - (高級) 西方醫(yī)學,早期樸素的宏觀整體研究階段,理論不完善,持續(xù)時間較短,就進入了微觀(用 解剖的以及物理的、 化學的方法)研究階段,而且研究的很深很細, 取得了大量的實證材料。 但同時也出現了明顯的缺陷: 即忽略了整體調控的研究。到本世紀中葉,出現了神經一體液 學說,以及后來用“系統(tǒng)論” “控制論”方法,從整體的高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但基本 上仍然是以微觀研究為主。 我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樸素的宏觀整體研究方法, 全面滲透到醫(yī)學領域各

24、個學科, 形成完整而系統(tǒng)的強大的理論體系,并且控制著我國醫(yī)學發(fā)展的進程,歷代研究雖有進展, 但都未能突破這一理論體系,迄今仍停滯在古典的樸素宏觀整體研究階段。 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等的表述,只是粗線條大框架的描摹,未能觸及更細更深層次的內 涵; 理論純屬直覺感受的抽象、推演,帶有很強的“意會性”和“神秘”的氣質; 理論表述模式化傾向,缺乏特異性。 因此,這種理論雖然在歷史上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 但也限制了中醫(yī)藥學向更高更深層次的發(fā) 展! 我們要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理論和方法,整理研究我國自己的傳統(tǒng)醫(yī)學,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 先進的醫(yī)學理論體系 。 第三節(jié)陰陽學說 哲學:是人們通過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知識的總

25、括, 升華而成的關于一般運動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 對中醫(yī)學影響深刻的中國古代哲學:元氣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 是我國古代的哲學范疇的理論; 是我國古代的人們,認識和闡述宇宙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重要理論; 是我國古代社會、自然,包括天文、地理、歷算、農業(yè)、醫(yī)學等在內的各個領域的共同的基 礎理論。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 陰陽學說一一是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來研究、 解釋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相互對立、 相 互依存及相互消長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 陰陽為“天地之道”:陰陽對立統(tǒng)一運動,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 靈樞病傳:“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 一、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 陰陽的基

26、本概念 陰陽:(yi nyangyi nyang)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如: :天一地 陰陽 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 的兩個方面,如: :內一外 1 1 陰陽對應一一宇宙的普遍現象。 就其總體而言: 與其對太陽的向背有關: 趨向太陽的一方一一用“陽”代表; 背向太陽的一方一一用“陰”代表。 引申:“陰”“陽”是相對的,它代表事物的“兩端現象” ,即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而不是 代表某一特定的事物。是用于分析、認識多種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2 2、陰陽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陰陽動態(tài)模型一一“太極圖” 太極一一至大、至高,無所不包

27、。 代表一個整體,是宇宙和自然一切事物的總代表。 大一一可以代表宇宙天體; 小一一可以代表一個分子、原子。 陰陽魚一一事物/或現象存在著“陰” “陽”對應關系; 魚眼一一隱含陰/陽各包含著對方的“基因”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 陽 S S 形曲線一一陰陽相互依存,不斷運動變化,保持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和諧的動態(tài)關系 (二) 陰陽的基本特征 陰/陽所代表的一方,各有其相似的特性: 陽一比較活躍,具有積極、主動的特性。 陰一不太活躍,多處于寧靜、被動的狀態(tài)。 陽的特征:劇烈運動、外向、上升、溫熱、明亮、無形、興奮等。 陰的特征:相對靜止、內向、下降、寒冷、晦暗、有形、抑制等。 (三

28、) 陰陽的普遍性、相關性、相對性和可分性 1 1 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現象,而是對物質世界每兩種相關事物或現象的概 括。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 2 2、 陰陽的相關性 陰陽屬性的劃分,一定要在相關事物或現象范圍內。 女口:天與地,是對宇宙而言; 男與女,是對性別而言。 3 3、 陰陽的相對性 一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如:明、暗 4 4、 陰陽的可分性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如:腑為陽,臟為陰;心肺在上屬 陽,肝、脾、腎在下屬陰。 (四) 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 1、 陰陽交感 2、 陰陽對立制約(陰陽相反) 3、 陰陽互根互用(陰陽

29、相成) 4、 陰陽消長平衡一一量變 5、 陰陽相互轉化一一質變 1 1 陰陽交感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 正是由于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或雌雄二性之精的構合,有形的萬物 才能產生,新的個體才能誕生。 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2 2、 陰陽的對立制約 一切事物或現象,在特定條件下,存在著截然對立的兩種屬性。如:水與火,寒與熱。 對立雙方又具有相互牽制、約束的特性。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3 3、 陰陽的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 互用-不斷資生、促進助長對方 “陰” “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無上就無所謂下,無左就無所謂右。 “陰” “陽”雙

30、方互以對方為“生” “長”“化”的條件?!盁o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 以化”。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陰陽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孕育著對方的成分,也就是陰中有陽的“基因” , 陽中有陰的“基因”。 一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 4 4、 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并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 而是始終處于“陽消陰長”、“陰消 陽長”的運動變化中。 陰陽消長的總體規(guī)律 當陽盛時,陰始至;陰盛時,陽始至; 當陽漸長時,陰漸消;陰漸長時,陽漸消。 在陰陽消長的過程中: 陽處于上升狀態(tài)時,一一陽中之陽,陰中之陽; 陰處于上升狀態(tài)時,一一陽中之陰,陰中之陰。 陰陽

31、消長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運動的基本形式,是漸變過程!消和長均為量的變化 陰陽平衡 陰陽之間的消長運動如果是在一定的范圍、 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進行的, 這種消長運動往 往不易被察覺,或者變化不顯著,事物在總體上仍然呈現相對的穩(wěn)定, 此時就稱作“平衡”。 陰陽的消長變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一定的范圍,持續(xù)了較長的時間, 動態(tài)平衡和相對靜 止遭到破壞,這時又往往表現為異常的病理狀態(tài)。 陰盛則內寒、陽盛則外熱、 陰虛則內 熱、陽虛則外寒等。 陰陽消長平衡的特點 有一定的范圍(或限度) 有度性; 有一定的規(guī)律 有序性; 保持相對穩(wěn)定 . 和諧性 5 5、 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可各

32、自向其相反方向轉化,陰轉化為陽,陽轉化為陰。 陰陽轉化,有兩種情況: 陰陽相推口:一天中的晝夜相推; 一年中的寒暑相推。 陰陽“頓變”,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例:下雨之前,常 有特別悶熱的天氣) 陰陽轉化,有一定的條件: “極”一一陰陽消長達到一定限度; “重”(ch mgch mg) 陰/或陽過盛。 陰陽轉化的結果,是形成新的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關系!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一) 闡釋人體組織結構 (二) 概括生理功能 (三) 說明病理變化 (四) 指導疾病診斷 (五) 指導疾病治療 (六) 指導養(yǎng)生 一、 人身有形,不離陰陽 宇宙是一個“太極”,人體

33、是一個小“太極”。一一人體貯存著宇宙和自然的全部信息。 人體的陰陽對應現象: 解剖部位:表-里、背一腹、左一右、內一外 等等 器官組織:臟-腑、皮毛-筋骨、氣-血、衛(wèi)-營 等 機能狀態(tài):興奮-抑制、亢進-衰退、強壯-虛弱 等 陽表 肌膚皮毛 背腰 右腑氣衛(wèi)興奮亢進壯實 陰里內臟筋骨胸腹左臟血營抑制衰退虛弱 陰陽對立統(tǒng)一運動,是生命之本。 1 1 陰陽必須平和協調: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冬,若夏無秋。 ”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訣,精氣乃絕。 ” 如:氣血: 陽 - 氣 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陰一一血 陰陽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感應之中,保持平和協調,是人體

34、生命活動的 基本條件。 請注意:是“陰陽平和協調”,而不是“陰陽絕對平衡” ! 人體的陰陽常常是不平衡的,機體要通過自我調節(jié)而使其平和協調。 白天一一陽氣旺一一活動、勞作 調理陰陽 夜晚一一陽氣弱一一休息、睡眠 2.2. 陰陽變動必須“適時” “當位”。 平旦一一陽氣生 活動、勞作 日中一一陽氣隆 (適時) 日西一一陽氣漸弱一休息、睡眠 清氣出上竅一一呼吸 (當位) 濁陰出下竅二便 濁陰出上竅一一膿痰、嘔吐 (錯位) 清氣出下竅腹脹、矢氣 陰陽的變動“違時” “錯位”,皆不利于機體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3.3. 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的運動變化相通相應: 人體從自然界攝取陽光、空氣、水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又向自然界排泄代謝產物。 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相通相應,二者平和協調,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又一基本條件 二、 疾病是陰陽和諧受損害的結果 疾病的本質是“陰陽失調” 正常情況下: 陰陽運動:有度、有序; 適時、當位 和諧。 如果陰陽運動:“失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