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氧檢測方法_第1頁
溶氧檢測方法_第2頁
溶氧檢測方法_第3頁
溶氧檢測方法_第4頁
溶氧檢測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注意:實驗數據以及結果討論每組都不相同 記得更改!報告記得加封面,封面記得寫上姓名、學號標題為 水質分析與實習報告實驗一、水中溶氧檢測方法迭氮化物修正法原理:1. 水樣中加入硫酸亞錳溶液以及堿性碘化物-迭氮化物溶液后,生澄清氧化亞錳沉淀(1.1)。2. 水中溶氧將氫氧化亞錳氧化成較高價之錳氧化物(1.2)。 (1.1) (1.2)3. 水樣酸化后,碘離子與錳氧化物反應產生與溶氧同當量之碘,以硫代硫酸鈉滴定溶液中之碘,即可求得溶氧量(1.3)。 (1.3)4. 水中溶氧計算式如1.4所示。 (1.4) A=水樣消耗之硫代硫酸鈉滴定溶液體積(mL) N=硫代硫酸鈉滴定溶液當量濃度0.025(N)=

2、墨爾濃度(M) V=BOD瓶之量300(mL) V1=滴定用的水樣體積201(mL) V2=加入硫酸亞錳和堿性碘化物試劑的總體積2(mL)實驗步驟:1. 在裝滿水樣之BOD瓶中,先加入1.0mL硫酸亞錳溶液,再加入1.0mL堿性碘化物-迭氮化物試劑,加試劑時移液管尖端需深入水面下。2. 小心加蓋勿遺留氣泡,上下倒置BOD瓶數次,使其混何均勻。待氫氧化錳沉淀物下沉(約半瓶的體積)。打開瓶蓋沿瓶頸加入1.0mL濃硫酸,加蓋后上下倒置BOD瓶數次直到沉淀物完全溶解。3. 由BOD瓶中取適量水樣(全量或201mL),置于三角瓶內,以0.025M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至淡黃色,再加入幾滴淀粉指示劑形成藍色,

3、繼續(xù)滴定至無色時,即為滴定終點。結果與討論:1. 消耗硫代硫酸鈉為7.4mL。2. 代入。3.4. 實驗時助教的叮嚀很詳細,重點是要注意觀察指示劑的顏色,不能一次滴定太快以免超過使得實驗出現誤差。進而影響到最后所用掉硫代硫酸鈉的量。本次實驗最后使用的滴定量為7.4mL,帶入公式后所求出的求出的DO為7.388 mgO2/L,而20度時水中飽和溶氧量約9 ppm,因此可以得知,此水樣中之溶氧情況算是在正常范圍。12實驗二、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檢測方法(密閉回流滴定法)原理: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簡稱 COD)是水中有機物污染最常用的指標之一。其檢測方法除了

4、開放式重鉻酸鉀回流法外,也可使用本密閉回流滴定法。測定的程序是在消化管中依序加入過量之重鉻酸鉀,硫酸及水樣后,于密閉消化管中在 150 下加熱回流;待反應完成后,以硫酸亞鐵銨滴定溶液中殘余之重鉻酸鉀,由所使用之硫酸亞鐵銨體積,即可換算求得水樣中之化學需氧量。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鹵離子濃度小于 2,000 mg/L,COD 值介于 20 至 450 mg/L 水樣之分析。待分析水樣中,若鹵離子濃度過高或 COD 值太大時,則須予適當稀釋后才能進行檢測。實驗步驟:1. 使用前,消化管先以 20 % 硝酸溶液浸泡至少 8 小時,瓶蓋則僅需浸泡 1 小時。取出后,以試劑水沖洗干凈,干燥后備用。注意,

5、管蓋勿浸泡于酸液中過久,以避免變質;另者,管蓋的鐵氟龍內襯需為完整無缺者方可使用。2. 參考表一的建議,選擇適當之樣品及試劑體積。將重鉻酸鉀消化試劑、硫酸試劑放入消化管中,混合后冷卻。3. 待分析水樣中若有懸浮物質存在時,可先以攪拌機或均質機打碎攪勻。4. 將水樣沿管壁小心地加入上述消化管中,使水樣留在上層,蓋妥蓋子,并倒轉數次直至完全混合。混合之際可能會有激烈的反應,操作者應注意臉部和手的安全防范措施。5. 將消化管放進已事先預熱至 150 ±2 的加熱板塊或烘箱中,加熱回流 2 小時。6. 加熱過程中若發(fā)現反應太劇烈時,應即切斷電源,停止加熱。重新取該水樣,予適度稀釋,及添加試劑

6、后,先不加蓋子,置于加熱板塊中加熱,觀察其反應是否仍然劇烈;若是,則繼續(xù)予以稀釋,直至不起劇烈反應為止。選擇最適當之稀釋倍數,再依上述步驟進行分析。7. 加熱反應完成后,取出試管置于試管架上,冷卻至室溫。打開蓋子,將溶液倒入三角瓶中,以試劑水淋洗消化管數次,將淋洗液一并收集于三角瓶中,并于瓶內置入小磁石。8. 在上述溶液中滴加 2 至 3 滴菲羅林試劑,在磁石攪拌下以 0.025 M 的硫酸亞鐵銨溶液滴定。滴定終點會有明顯的顏色變化,由藍綠色改變成紅棕色。9. 以試劑水取代樣品,依照和樣品相同的步驟進行空白樣品的分析。表2.1、使用不同消化管時所用的樣品與試劑量消化管樣品mL重鉻酸鉀消化溶液m

7、L硫酸試劑mL總體積mL試管(16X100mm)2.51.53.57.5試管(20X150mm)5.03.07.015.0試管(25X150mm)10.06.014.030.0標準10mL小玻璃管2.51.53.57.5圖2.1、水中化學需氧量檢測方法密閉回流滴定法流程圖結果與討論:化學需氧量公式 A:空白樣品分析時之硫酸亞鐵銨滴定液體積(mL)。B:樣品分析時滴加之硫酸亞鐵銨滴定液體積(mL)。M:硫酸亞鐵銨滴定液的當量濃度(M)。V:水樣體積(mL)。本次實驗結果:實驗最后的結果,為硫酸亞鐵氨的滴定量為零,也就是說,我們的水樣中之有機物濃度過高,使得完全沒有剩余量可以滴定。因此若要求得真實

8、的COD值。則必須重新稀釋水樣,加高稀釋倍數,使水樣中的有機物濃度減小些,在重復本次實驗,才能夠得到較為可靠的化學需氧量值。實驗三、瓶杯試驗(Jar Test)原理:1. 混凝與膠凝作用在水或廢水中添加可形成膠羽之化學藥劑,凝聚或結合一些不沉殿之膠體固狀物和慢速沉降之懸浮固體物,形成較大且快速沉降之膠羽,隨后膠羽以沉淀法去除。2. 水中許多懸浮物質大都以膠質型態(tài)存在,特別是引起濁度和色度的物質,這些膠體物質都帶負電性,因此常用三價金屬鹽類,鋁鹽和鐵鹽常作為混凝劑使用。3. 常用混凝劑:Al2(SO4)3明礬、聚氯化鋁(Poly Aluminum Chloride,PACl)、氯化鐵。實驗步驟:

9、1. 取五杯原水各一公升,分別調整其水樣之pH值為4、5、6、7、8,分別各加入固定混凝劑Al2O3(10%)劑量1mL,接著快混一分鐘,慢混15分鐘,看其沉淀效果,判定此水樣最佳混凝之pH值。2. 決定最佳pH值后,再取五杯原水,調成此最佳pH值,加入不同的混凝劑量分別為1mL、2mL、3mL、4mL、5mL,接著快混一分鐘,慢混15分鐘,看其沉淀效果,判定此水樣最佳加藥劑量。結果與討論:原水濁度:529NTU最佳pH值測試 (10% Al2O3 1mL0.01g)pH4.085.045.927.097.93Turbidity(NTU)36.93426.622.318.2圖3.1、最佳pH值

10、測試最佳加藥量測試 (pH= 8)Al2O3藥劑量(g)0.010.020.030.040.05Turbidity(NTU)25.811.67.586.577.12圖3.2、最佳加藥量測試由結果看出,水樣pH接近8時,所測得的水中濁度最小,換句話說,此pH值擁有最佳的混凝效果。因此,我們固定一個變因,決定操作pH為8。然后我們將所有的接下來瓶杯試驗中的pH都調整為8,來測定加藥量的多寡,接著再由圖3.2中看出,在加入Al2O3 4mL(約0.04g)時,能有最好的處理效率,因此,我們可了解其最佳的混凝pH=8且Al2O3約在 0.04g。實驗四、污泥調理及脫水(CST and SRF)Part

11、 1、比阻抗(Specific Resistance to Filtration,SRF)原理:1. 比阻抗的概念來自于過濾理論。2. 根據Poiseuilles law、Darcys law。3. 數值大小可代表污泥于過濾過程中脫水之難易程度。4. 比阻抗值若越大,表示污泥越難過濾,即脫水性越差,月不易脫水;比阻抗值若越小,則脫水性越好,越容易脫水。比阻抗公式::濾液黏滯度(Nt-sec/m2):泥餅比阻抗(m/kg):濾液體積(m3)t:時間(sec)P:施加之真空壓力(Nt/m2)A:過濾面積(m2)C:單位通過濾液體積之固體物干重(kg/m3),其中Y = bX + a實驗步驟:1.

12、將濾紙(Whatman No.42)置于布氏漏斗上,以蒸餾水潤濕濾紙,打開真空抽氣機使濾紙緊貼于布氏漏斗上,關閉真空抽氣機。2. 取污泥100mL迅速倒入布氏漏斗,打開釋壓閥,開啟真空抽氣機。3. 調整真空壓至所需之壓力,約10in-Hg(3.38×104Nt/m2)。4. 當濾液進入收集量筒時,每隔適當時間t(本次為3sec)讀出率亦體積V。5. 過濾至污泥餅干裂,取出污泥餅,烘干后量測污泥餅重量W及過濾后濾液總體積V1。結果與討論:(1) Raw sludgeTV1(立方公尺)T/V1V(原始體積)00.0000060630.000014214285.71431460.00001

13、8333333.33331890.00002437500024120.000028428571.428628150.00003246875032180.000035514285.714335210.000039538461.538539240.000041585365.853741270.000046586956.521746300.0000560000050330.000053622641.509453360.000056642857.142956390.0000665000060420.000063666666.666763450.000066681818.181866480.000069

14、695652.173969510.000072708333.333372540.00007572000075570.000079721518.987379600.000082731707.317182630.000085741176.470685660.00008875000088690.000091758241.758291720.000094765957.446894750.00009678125096(2) Added coagulant(1ppm)TV1(立方公尺)T/V1V(原始體積)00.0000030330.000007428571.4286760.000012500000129

15、0.00001656250016120.000019631578.947419150.00002560000025180.0000360000030210.00003560000035240.000039615384.615439270.000044613636.363644300.000049612244.89849330.000053622641.509453360.000056642857.142956390.0000665000060420.00006465625064450.000069652173.91369480.000074648648.648674510.0000786538

16、46.153878540.000082658536.585482570.000086662790.697786600.00009666666.666790630.000092684782.608792660.000094702127.659694690.000095726315.789595(3) Add polymer (0.5ppm)TV1(立方公尺)T/V1V(原始體積)00.0000040430.000014214285.71431460.000021285714.28572190.0000330000030120.000037324324.324337150.000044340909

17、.090944180.000053339622.641553210.000059355932.203459240.000066363636.363666270.00007237500072300.000079379746.835479330.000085388235.294185360.000092391304.347892390.00009640625096420.000099424242.424299bw(g)比組抗第一組raw sludge5.00E+090.13593.52259E+12added coagulant(1ppm)1.00E+090.47062.01331E+11add

18、polymer(0.5ppm)2.00E+090.24368.1064E+11再結果中我們必須注意一件事情,就是在作比阻抗實驗的結果必須要將數據去頭去尾,因為剛開始時為濾紙過濾,所產生的阻抗,而后端的數據為純粹污泥脫水的阻抗,中間的回歸線段才是我們要的斜率。除此之外,在判斷體積時也會造成些許的誤差,故可能要以重復實驗來增加實驗的可靠性。Part 2、毛系汲取時間(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原理:1. 污泥脫水性佳,水份在濾紙上移動所需時間較短,即CST值較小。2. 影響因子:固體物濃度、溫度、黏滯度、污泥種類及濾紙?zhí)匦缘?,其中以固體物濃度影響最大。3. CST和SRF兩者間有一極高之相關性。實驗步驟:1. 取濾紙(Whatman No.17)置于底座上,蓋上頂板并置入污泥承斗,輕壓頂板使電極與濾紙緊密接觸,取原廢水3mL倒入污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