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分析_第1頁
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分析_第2頁
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分析_第3頁
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分析_第4頁
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倫敦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設計策略分析以瑞士保險大廈和碎片大廈為例摘要:近年來,建筑師福斯特、皮亞諾將生態(tài)概念引入高層建筑設計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成功作品。憑借技術優(yōu)勢,探索了高層建筑設計的新的可能。本文通過生態(tài)策略的深入分析,結合倫敦的兩個建筑實例,探討了高層建筑建筑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關鍵詞:高層建筑生態(tài)策略;瑞士保險大廈;碎片大廈目前許多城市的高層建筑似乎都出現了類似的發(fā)展過程,一方面充斥著高層建筑的城市形象不僅千篇一律,這與一些形象生硬、刻板、平庸、粗制濫造的高層建筑關系密切。以往高層建筑設計,重點是使用與造型方面的考慮,突出其使用功能與標志性作用。其問題在于:內部往往是封閉式全空調空間,外立面設計則追求

2、標新立異,內外互不相干。而現在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的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出現,這使得高層建筑設計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高層建筑的選址一般集中在市中心一帶,交通密集。加上大樓內容納人員眾多,車輛進出頻繁,使得城市局部交通壓力非常大。同時,高層建筑之間常發(fā)生互相遮擋陽光及視線,并對周邊地塊產生不利影響的案例時有發(fā)生。高密度城市使我們城市出現交通擁堵、霧霾等惡劣環(huán)境,所以高層建筑的生態(tài)性日益為人們關注。倫敦最為最有活力的國際大城市,近些年建設了一些優(yōu)秀的高層建筑,通過分析倫敦的成功案例有利于我國的城市建設發(fā)展。1福斯特瑞士再保險公司大廈生態(tài)策略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一位執(zhí)著

3、地發(fā)掘科學技術與各種材料潛力的英國建筑大師,自1967年成立事務所至今,以表現新結構、新工藝的技術美學而享譽世界其精湛作品遍及全球。福斯特始終將技術美作為設計手法的核心,從香港匯豐銀行總部、BBC廣播電臺總部到世紀塔等作品,使他毋庸置疑地被公眾推崇為“高技派”的巔峰人物而福斯特本人卻強調所重視的是“適宜技術”。近年來,針對全球生態(tài)惡化、資源浪費的現狀,福斯特更將目光轉向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憑借多年來的技術優(yōu)勢,他開始關注如何將保護環(huán)境、維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引入建筑設計中,如何利用技術手段解決建筑生態(tài)問題。1.1生態(tài)螺旋體量設計這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曲線形在建筑周圍對氣流產生引導,使其和緩地通

4、過。這樣的氣流被建筑邊緣鋸齒形布局的內庭幕墻上的可開啟窗扇所“捕獲”。幫助實現自然通風;二、避免由于氣流在高大建筑前受阻,在建筑周邊產生的強烈下旋氣流和強風這正是很多高層建筑周邊環(huán)境惡劣的重要原因。福斯特具體入微地實踐了對周邊環(huán)境的關照,盡力減小巨大建筑物給人帶來的不適。出于這樣的原因,其形態(tài)經過電腦模擬和風洞試驗,由空氣動力學決定。 圖1 氣流計算機分析圖圖2 體量分析草圖1.2生態(tài)中庭空間設計在瑞士再保險公司的表面分布著螺旋形結構的暗色條帶。如上所述,建筑周邊氣流被內庭幕墻的開啟扇所捕獲之后,在空氣動力學曲線所帶來的上下樓層間的風壓差的驅動下沿螺旋形排布的被分隔為2層或6層的內庭中盤旋而上

5、。這樣的自然通風手段可以使該建筑每年減少40%的空調使用量。所以,立面上的6條深色的螺旋線所標示的是6條引導氣流的通風內庭。明確地體現了建筑內部的邏輯,這些內庭的作用遠不止一個大號通風井,它們同時也是該建筑得以使用自然光照明的采光井和使室內保持視覺上感官上聯系。打破層與層界限的共享空間,所以無論是在表皮,還是在建筑內每層平面的布局中這樣的螺旋狀排布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有必要探究一下樓層平面布局。在一個標準的樓層平面中,中心部分是樓梯、電梯、消防電梯、衛(wèi)生間和其他輔助用房組成的核心筒,其中也包括為整個樓層所公用的會議室核心筒外是作為交通空間的環(huán)形區(qū)域,這一區(qū)域將人流疏散到

6、6個向外的分支中去,每個分支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公區(qū)。在辦公區(qū)之間,形成三角形的內庭。6個這樣的內庭在水平上呈鋸齒形均勻排布,貫穿2層或6層,各層之間螺旋形錯動,形成扭轉的通高空間,為辦公室提供交流、休憩的場所,同時更是辦公空間的采光井和通風口。內庭的布置使建筑與自然元素有了更大的接觸面,是自然對人工的穿透。這樣的內庭為建筑提供了最大化的陽光透入,減小了人工照明的需求。配合光照度和運動感應器,防止一切不必要的照明,減少能源消耗和制冷負荷。由于自然通風和照明的引入,瑞士再保險公司達到了令人膛目的節(jié)能指標建筑研究組織對于低能耗混合模式辦公建筑的指導耗能指標為175kwh/,而瑞士再保險公司被預測將

7、打破25kwh/。圖3 平面圖圖4 工作模型圖5 剖面圖1.3生態(tài)表皮該建筑與外界相交的邊界實際上由兩種不同性質的空間組成,同質空間盤旋向上,而這就是幕墻上色澤深暗的螺旋線的由來在對曲線形的外立面作了可能的簡化處理之后,外圍護結構被分解成5500塊平板三角形和鉆石形玻璃。數千版塊構成了一套十分復雜的幕墻體系,這套體系按照不同功能區(qū)對照明、通風的需要為建筑提供了一套可呼吸的外圍護結構,同時在外觀上標明了不同的功能安排,使建筑自身的邏輯貫穿于建筑的內外和設計的始終。簡而言之,除頂部餐廳特制的水泡形玻璃外,這套系統(tǒng)包括兩個部分:辦公區(qū)域幕墻和內庭區(qū)域幕墻。辦公區(qū)域幕墻由雙層玻璃的外層幕墻和單層玻璃的

8、內層幕墻所構成,在內外層之間是通風空道,并加有遮陽片。通風空道起到氣候緩沖區(qū)的作用,減少額外的制冷和制熱。螺旋形上升的內庭區(qū)域幕墻則由可開啟的雙層玻璃板塊組成,采用灰色著色玻璃和高性能鍍層來有效地減少陽光照射。從結構方面來說,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幕墻還有一個不同尋常之處,其幕墻直接支承在作為承重結構的建筑外圍的斜向鋼架之上,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自承重的幕墻體系,并且幕墻支撐結構與核心筒一起參與建筑受力。圖6 幕墻表皮1.4生態(tài)策略除了平面布局和幕墻設計等建筑化的手段,福斯特試圖在更加策略化的方面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建筑設計理念。例如使用天然氣這種清潔能源作為建筑燃料,在所有可能的地方使用低能

9、耗照具,非中心化分樓層地根據需要提供和控制的機械通風,比供給整座建筑的中央式系統(tǒng)減小了能耗,進而在城市尺度的考慮中,對交通系統(tǒng)做出了一些比較激進的改革。如盡量依靠周圍成熟的公共交通體系,減少對私車的依賴,底層提供比最低標準大三倍的自行車準備區(qū)域,其中包括淋浴和更衣設施,鼓勵使用替代性的交通方式,建筑中除殘疾人車位外不提供私家車泊位。2 皮亞諾(Renzo Piano)的碎片大廈(The Shard )設計和生態(tài)策略倫敦橋大廈,也稱碎片大廈,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倫敦橋車站附近。根據倫敦橋周圍的四分之一倫敦橋計劃(London Bridge Quarter),由意大利建筑師皮亞諾設計的倫敦新地標建筑。

10、也是新的生態(tài)理念設計的高層建筑。碎片大廈72層的空間里含括多種功能。集火車、公交、地鐵為一體的倫敦橋車站是倫敦最繁忙的交通樞紐之一,每天客流量達20萬人次。倫敦橋大廈項目正是對倫敦市市長倡導在主要交通節(jié)點大力發(fā)展高密度建筑的政策的積極回應。碎片大廈火車站公共空間公交站The Place 商場圖7 London Bridge Quarter規(guī)劃大廈的形態(tài)由其在倫敦城市天際線的突出位置所決定。與紐約、香港等城市的情況不同,碎片大廈所在的區(qū)域并沒有林立的高樓。設計參考了停泊在泰晤士河岸船只的桅桿和莫奈的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系列畫作。形成泰晤士河倫敦橋的新的城市天際線,新

11、的城市標志。 圖8 天際線設計1.1生態(tài)空間設計建筑纖細的錐體形式適合不同的使用功能,底部較大樓面為辦公,中部為公共區(qū)域和酒店,上部為公寓,6872層是最頂端的公共樓層,在距離地面240 m處設置有公共的觀景廊,再向上建筑延伸到306 m的高度。多元的使用功能為大廈增添了活力,對于倫敦如此標志性的建筑,其公共可達性尤為重要。8個玻璃“碎片”決定了大廈的外形和視覺效果。玻璃“碎片”之間的“縫隙”作為開放通風口為室內提供了自然通風,“縫隙”處的空間在辦公層作為會議室或休息室,在公寓層可作為冬季花園,為密封的建筑提供了與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聯系。圖9 碎片大廈剖面圖1.2生態(tài)表皮整個被動式雙層立面采用了超白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