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文檔資料_第1頁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文檔資料_第2頁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文檔資料_第3頁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文檔資料_第4頁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文檔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一 . 物感說的釋義“物”,作為客體的一方,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中并不是某 個具體事物的指稱,而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范疇, 它的內涵是指外在于審美主體并作為對象的客觀事物, 它既可以 是自然物象, 也可以是社會情事。 并且還有著很強的動態(tài)性和生 命感,同時使藝術創(chuàng)作有了不得不發(fā)的自然風貌、態(tài)勢?!案小?,作為主體的一方,是指感應、感發(fā)、感通、刺激、 觸興,從而實現(xiàn)心與物的相聯(lián)系相融合。“物感”說是指客觀事物(客體)對藝術家(主體)心靈 的刺激感通,使之情感波動, 是以“物”感“心”。 “物感”說 , 唯物、客觀地闡釋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動因。在“物感”說的框架中, 主體與客體

2、相互依存、 相互交融而產生藝術作品, 主體并不是孤 立地、無緣無故地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 同時也不是對客體的被動依賴。二. 物感說的哲學理據(jù)天地人的異質同構 追求與自然生命協(xié)調和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 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齊物論)是物感說哲 學理據(jù)的總的思想原則。( 一)生理結構方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 人受命乎天也, 故超然有以倚。 物疾莫能為仁義, 人獨能為仁義; 物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偶天之數(shù) 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 空竅理脈,山谷之象也。 ”人的“節(jié)”、 “骨”、“耳目”、“理 脈

3、”等都顯示出了與天地的密切關系。(二)道德方面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 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yǎng)而成之,事功無己,終而復始,凡 舉歸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地, 取仁于天而仁也。 ”人精神領域的“仁”取之于天, 與天地同構。(三)情感意志方面 董仲舒春秋繁露:“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 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于人。人無 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 人無秋氣, 何以立嚴而成功; 人無夏氣, 何以盛養(yǎng)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 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冬殺就;天無樂氣,亦何 以疏陽而夏養(yǎng)長;

4、天無哀氣,亦何以瞠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 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毕才?哀樂之情不獨在人,也在天;春秋冬夏之氣不獨在天,亦在人。三 . 物感說的發(fā)展軌跡(一)濫觴期樂記 . 樂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 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薄皹氛?,音之所 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這里提出了“物感心動聲應變音成樂”的音樂本 源論。人心本來是靜的, 由于受到外物所感而動; 情感有所激動, 就要發(fā)為聲音;聲音相互融合組成一定的格律,就變?yōu)闃非?;?曲排列在一起,配上歌舞,就產生了“樂”

5、。 “樂”是個含混 的、渾沌的概念,是指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人 心與外物相交相感的產物。 樂記指出,“樂”的創(chuàng)造源于創(chuàng) 作主體心靈的波動, 而心靈的波動則是由于受到外在事物的變化 的感應而形成的。(二)發(fā)展期 陸機文賦:“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 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懔懔 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2他明確地指出了“物”的內涵為自然景象。他清晰地說明 了引起作家創(chuàng)作沖動的原因是四時景物的變化引起了作家的情 思,而使作家思緒紛紛。陸機以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之感悟,首次 提出了“物感”說的理論。 他分析“物”與“情”是“物感”說 理論的兩個基本屬

6、性,物是客觀的、外在的,心是主觀的、內在 的,內外呼應,心物交感,從而使作家產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且, 他并不把“物”看作靜態(tài)的, 而是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動態(tài)變 化性。他指出不同的情感是感于不同的外物的結果,不同的“物”與不同的“情”之間是對應的關系。(三)再發(fā)展期 鐘嶸詩品序:“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 , 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 離群托物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 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 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 殺氣雄邊 ; 寒客衣單,霜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揚娥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 其義?非長歌何以聘其情” 31

7、對“物”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挖掘和拓展, 對“物”之 含義作了完整的概括。 他把生活中的各種悲歡離合、 榮辱憂樂完 全納入到感人之“物”的范疇中。 他所說的“物”不僅包括自然 風物(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而且包含 社會情事(嘉會以親、離群以怨)。2 在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 他更加強調了那些能觸 發(fā)人之悲情的社會生活。突出了社會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3. 暗含了一種詩善于“怨”的詩學命題:“離群托物以 怨”。4. 闡釋了“詩緣情”的本質特征: “氣之動物, 物之感人。 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4 氣說是物感說的哲學基礎,而物 感說則是從氣之相通進而為情之交流。 外物引

8、起感情的波動, 從 而引起創(chuàng)作的沖動。 鐘嶸是從氣說通向物感說的。 他以“氣”來 說明“物”動, 觸“情”的本因, 使之充滿了一種氤氳化生的動態(tài)生命感(四)超越期1. 對物感說的繼承與豐富 劉勰文心雕龍中的物色篇:“春秋代序,陰陽慘 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蟻)步,陰律凝而 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璋挺其惠心(美 如漳之慧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 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 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 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 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9、!”(1)這里劉勰也論述了四季物色的變異對詩人心靈的感發(fā) 作用。自然中的萬象是詩人文思的寶庫。無物、無時不在感發(fā)著 詩人的靈魂。( 2)感物而動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心善感,具有強烈的 敏感性。( 3)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景物, 各種景物又有不同的風貌, 不同風貌的景物又引發(fā)詩人不同的情感。 不同的物象與詩人情感 之間是對應關系。2. 對物感說的超越:感物說的提出(1)物色篇:“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 之際,沈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5“隨物宛轉”,是指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心之宛轉附物。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是強調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要尊重客觀事物的 內

10、在規(guī)律性。 “與心徘徊”,是指創(chuàng)作過程中客體的描寫必須符 合于表達主體情意的需要,使物之能與心相契合的部分恰到好處 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要以心去駕馭客觀事物。(2)詮賦篇:“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 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泵髟娖骸叭?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神思:“登山 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 矣。”他把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情與物的關系分成了兩個階段,即“情 以物興”(亦即心之“宛轉附物”)和“ 物以情觀”(亦即物 之“與心徘徊”),情與物的關系也就是心與物的關系?!靶摹?與“物”是諧和互生的,靈感的火花就是在心物相應中迸發(fā)

11、出來 的,其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有重要的意義。( 3)在觀物中,人心是積極的、主動的,把自己的主觀情 感投射到物上。3. 感物說的內涵(1)以情觀物是物感人心的前提;(2)以情觀物是“興”發(fā)(創(chuàng)作沖動與靈感)的基礎;(3)心與物是贈與答的雙向辯證關系(“情往似贈,興來如答”);(4)以情觀物即移情于物,即主客體融為一體,不知何者 為我,何者為物的最高境界?!拔锔小闭f是由古代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審美實踐的過程中 歸納、總結、升華出來的藝術本質論、藝術起源論。它把從物出 發(fā)作為自己的邏輯出發(fā)點, 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對后世產 生了重大的影響。 以心物感應說為基礎的中國藝術是一種具有動 態(tài)生命感的有機活動。注釋:1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 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