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文檔資料_第1頁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文檔資料_第2頁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文檔資料_第3頁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文檔資料_第4頁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文檔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標準的結構和編寫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yè)標準化研究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yè)標準化研究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第四研究所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陸錫林陸錫林本講座包括如下六個內容:本講座包括如下六個內容:第一講第一講 總體介紹總體介紹第二講第二講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第三講第三講 標準的結構與編制規(guī)則標準的結構與編制規(guī)則第四講第四講 標準中核心內容的編寫標準中核心內容的編寫第五講第五講 標準中核心內容之外其他要素的編寫標準中核心內容之外其他要素的編寫第六講第六講 標準中圖表要素的表述標準中圖表要素的表述第一講第一講 總體介紹總體介紹 GB

2、/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批準發(fā)布公告2009年第7號(總第147號)發(fā)布。本文件修訂版批準發(fā)布為2009年6月17日、實施日期為2010年1月1日,代替GB/T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guī)則和GB/T1.2-2002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2部分:標準中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 近五十年來,GB/T1通過持續(xù)地實施以及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在我國標準制修訂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以下原因及需進行修訂:1.1 GB/T1.1-2000和GB/T1.2-2002發(fā)布以來,收到許多標準使用者提出的修

3、改意見和建議,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急需通過修訂加以規(guī)定或調整。 1.2 GB/T 1 依據(jù)的主要國際文件ISO/IEC導則已于2004年修訂出版了第五版,為了適應我國標準化的需要,并與新版ISO/IEC導則相協(xié)調,促進貿易和交流。 1.3 本部分的2000版是以ISO/IEC導則為基礎起草的。 ISO/IEC導則的陳述是以傳統(tǒng)制造業(yè)為代表,以產品標準為例編寫的。然而, GB/T 1.1是全國各行各業(yè)在編寫標準時共同遵守的基礎標準,它關注的范圍更加廣泛。因此,這次修訂更加注重我國標準編寫的自身特點,以規(guī)定普遍適用于各類標準的規(guī)范性一般要素、資料性概述要素和資料性補充要素等內容為主,對

4、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也只對幾個通用的要素進行規(guī)定。而其他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將在編寫具體標準時結合行業(yè)的特點,按照標準編寫的目的,并參照相關標準(GB/T20000、GB/T20001和GB/T20002)確定。因此,調整后的GB/T 1.1更加適用于各類標準的編寫。 本部分代替GB/T1.1-2000 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guī)則和GB/T1.2-2002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2部分:標準中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本部分以GB/T1.1-2000 為主,整合了GB/T1.2-2002的部分內容,與GB/T1.1-2000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增加了“應避免無標題條再分

5、條”的規(guī)定以及可強調無標題條中的關鍵術語或短語的表述形式(見5.2.4); 增加了可強調列項中的關鍵術語或短語的表述形式(見5.2.6); 在前言的規(guī)定中,刪除了附錄性質的陳述,增加了標準編制所依據(jù)的起草規(guī)則、涉及專利的相關說明(見6.1.3,2000版的6.1.3); 在引言的規(guī)定中,增加了標準涉及專利的相關說明(見6.1.4); 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清單的規(guī)定中,增加了列出在線文件的規(guī)則(見6.2.3); 修改了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清單所列的標準中標示與國際文件的對應關系的規(guī)定,修改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以及術語和定義的引導語(見6.2.3和6.3.2,2000年版的6.2.3和6.3.1); 刪除了附

6、錄“術語和定義的起草和表述”,將與編寫非術語標準中的“術語和定義”有關的內容移入正文中(見6.3.2, 2000年版的附錄C); 增加了“技術要素的選擇”(見6.3.1) 刪除了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中與產品標準有關的內容(見2000年版的6.3.4、6.3.5和6.3.7); 增加了“技術要素的表述”(見7.1.3) 增加了關于圖的接排和分圖的規(guī)則(見7.3.7和7.3.10);增加了規(guī)范性引用標準之外的正式出版文件所遵守的原則(見8.1.3.1);增加了說明相關專利的要求(8.4和附錄C);增加了“數(shù)值的選擇”;修改了目次的編排格式(見9.3,2000版的7.3)修改了章標題、條標題的行間距(見9

7、.9.1,2000年版的7.6);刪除了列項中再分段的規(guī)定( 見2000年版的7.7)刪除了多個附錄接排的規(guī)定(見2000年版的7.13); 增加了圖與其前面的條文、表與其后面的條文,圖題和表題的行間距規(guī)定(見9.9.6); 增加了標準化項目的標記的詳細規(guī)定(見附錄E); 增加了表示可能性的助動詞,修改了助動詞的等效表述形式(見附錄F,2000年版的附錄E)。GB/T1.1-2009的適用于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地方標準以及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的編寫,其他標準的編寫可參照使用。GB/T 1標準化工作導則與GB/T 20000標準化工作指南、GB/T20001標準編寫規(guī)則和GB/T 20002

8、標準中特定內容的起草共同構成支撐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基礎性系列國家標準。GB/T 1標準化工作導則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第2部分:。GB/T20000標準化工作指南分為以下幾部分: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第2部分:采用國際標準;第3部分:引用文件;第4部分:標準中涉及安全的內容;第5部分:產品標準中涉及環(huán)境的內容;第6部分:標準化良好規(guī)范;第7部分:管理體系標準的論證和制定; GB/T20001標準編寫規(guī)則分為以下幾部分:第1部分:術語;第2部分:符號;第3部分:信息分類編碼;第4部分:化學分析方法; GB/T 20002標準中特定內容的起草分為如下幾部分:第1部分

9、:兒童安全;第2部分:老年人和殘疾人的需求; 除上述四項標準外,針對某些特定行業(yè)或專業(yè)在編制有關標準時應需遵循以下某些標準: GB/TXXXXXXXXX服務標準制定 考慮消費者需求的建議; GB/Z18509-2001電磁兼容 電磁兼容標準起草導則等。 IEC指南102電子元件器件質量評定用規(guī)范結構(鑒定批準和能力批準)第二講第二講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標準化1.1 標準化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現(xiàn)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 注1:上述活動的主要包括編制、發(fā)布和實施 標準的過程。 注2:標準化的主要作用在于為了其預期目的

10、 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用性,防止 貿易壁壘,并促進技術合作。 1.2 最新技術水平最新技術水平 state of the art 根據(jù)相關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判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過程和服務的技術能力的發(fā)展程度。1.3 公認的技術規(guī)則 acknowledged rule of technology 大多數(shù)有代表性的專家承認的能反映最新技術水平的技術條款。 注:有關技術對象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果是與有關 各方通過討論和協(xié)商一致程序合作編制,則 在批準時可視為公認的技術規(guī)則。1.4 協(xié)商一致協(xié)商一致 consensus 普遍同意,表征為對于實質性問題,有關重要方面沒有堅持反對意見并按程序對

11、有關各方的觀點進行了研究和對爭議經過了協(xié)調。 注:協(xié)商一致并不意味著沒有異議。2. 標準化的目的 注:標準化的目的是基于1.1的定義。標準化可 以有一個或更多特定目的,以使產品、過程 或服務具有適用性。這樣的目的可能包括品 種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換性、健康、 安全、環(huán)境保護、產品防護、相互理解、經 濟效能、貿易等等。2.1 適用性適用性 fitness for purpose 產品、過程或服務在具體條件下適合規(guī)定用途的能力。2.2 兼容性兼容性 compatibility 在具體條件下,諸多產品、過程或服務一起使用,各自滿足相應要求,彼此間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擾的適應能力。2.3 互換性

12、互換性 interchangeability 某一產品、過程或服務代替另一產品、過程或服務并滿足同樣要求的能力。 注:功能方面的互換性稱為“功能互換性”,量 度方面的互換性稱為“量度互換性”。2.4 品種控制品種控制 variety control 為了滿足主導需求,對產品、過程或服務的規(guī)格或類型的最佳數(shù)量的選擇。 注:品種控制通常指減少品種。2.5 安全安全 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tài)。 注:標準化考慮產品、過程或服務的安全問題, 通常著眼于實現(xiàn)包括諸如人類行為等非技術 因素在內的若干因素的最佳平衡,把損害人 員和物品的可避免的風險消除到可接受的程 度。2.6 環(huán)境(的)保

13、護環(huán)境(的)保護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保護環(huán)境,使之免受由產品、過程或服務的影響和作用造成的不可接受的損害。 2.7 產品防護產品防護 product protection 保護產品,使之在使用、運輸或貯存過程中免受由氣候或其他不利條件造成的損害。規(guī)范性文件的種類3.1 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范性文件 normative document 標準文件(拒用) 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guī)則、導則或規(guī)定特性的文件。 注1:“規(guī)范性文件”是諸如標準、技術規(guī)范、 規(guī)程和法規(guī)等這類文件的通稱。 注2:“文件”可理解為紀錄有信息的各種媒體。 注3:界定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的術語,是將文件 及其

14、內容作為單一整體來定義的。3.2 標準標準 standard 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xié)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guī)范性文件。注:標準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 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3.3 技術規(guī)范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規(guī)定產品、過程或服務需要滿足的要求的文件。注:適宜時,技術規(guī)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 是否得到滿足的程序。 3.4 規(guī)程規(guī)程 code of practice 為設備、構件或產品的設計、制造、安裝、維護或使用而推薦慣例或程序的文件。 3.5 技術法規(guī)技術法規(guī) technical regu

15、lation 規(guī)定技術要求的法規(guī),它或者直接規(guī)定技術要求,或者通過引用標準、技術規(guī)范或規(guī)程來規(guī)定技術要求,或者將標準、技術規(guī)范或規(guī)程的內容納入法規(guī)中。注1:技術法規(guī)可附帶技術指導,列出為了符合法規(guī)要 求可采取的某些途徑,即權宜性條款。 注2:當前我國尚無技術法規(guī),只有強制性標準。 3.6 3.6 強制性標準強制性標準 mandatrory standard 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強制執(zhí)行的標準。 4. 規(guī)范性文件的內容 4.1 條款條款 provision 規(guī)范性文件內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要求、推薦或陳述的形式。 注:條款的這些形式以其所用的措辭加以區(qū)分, 例

16、 如:推薦用助動詞“宜”,要求用助動詞 “應”。 4.2 陳述陳述 statement 表達信息的條款。4.3 推薦推薦 recommendation 表達建議或指導的條款。4.4 要求要求 requirement 表達如果聲明符合標準需要滿足的準則,并且不準許存在偏差的條款。 4.4.1 必達要求必達要求 exclusive requirement 為了符合規(guī)范性文件而必須遵守的要求。 4.4.2 任選要求任選要求 optional requirement 為了符合規(guī)范性文件所允許的特定選擇而必須遵守的要求。 注:任選要求可以是: a)兩個或更多的可選擇的要求中的一個; b)僅在適用時必須符

17、合的,而在不適用時則可不 考慮的附加要求。 4.5 權宜性條款 deemed-to-satisfy provision 指明符合規(guī)范性文件的要求的一種或多種途徑的條款。 4.6 描述性條款 descriptive provision 有關產品、過程或服務特征的適用性的條款。 注:描述性條款通常用尺寸和材料組成來表達設計 、構造細節(jié)等內容。 4.7 性能條款 performance provision 有關產品、過程或服務的使用性能或與使用相關的性能的適用性的條款。 5. 指導性技術文件指導性技術文件 guiding technical document 為仍處于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如變化快的技術領

18、域)的標準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設計、生產、使用和管理等有關人員參考使用而制定的標準文件。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管理規(guī)定,第二條 6. 指南指南 guideline 給出某主題的一般性、原則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導或建議的文件。7ISOISO和和IECIEC非標準類文件介紹非標準類文件介紹 讀者在采用國際標準制定為我國標準或者閱讀、使用有關國際(或國內)標準時,會遇到其中引用到諸如:TS、PAS、TR等文件。現(xiàn)作如下介紹: 7.1 技術規(guī)范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S) ISO或IEC出版的未來有可能形成一致意見上升為國際標準的文件。但是,當前: a

19、)不能獲得批準為國際標準所需要的支持; b)對是否已形成協(xié)商一致尚未確定; c)其主題內容尚處于技術發(fā)展階段;或 d)另有原因使其不可能作為國際標準立即出版。 注1:技術規(guī)范的內容包括附錄,同時還可以包括要求。 注2:技術規(guī)范不得與現(xiàn)行國際標準矛盾。 注3:允許同一主題下有幾個技術規(guī)范競爭。 注4:1999年中期之前,技術規(guī)范被稱為1或2型技術報告。 7 .2 可公開獲得的規(guī)范可公開獲得的規(guī)范 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 (PAS) ISO或IEC為滿足市場急需而出版的文件,它表示: a)ISO或IEC之外的某一組織中的協(xié)商一致;或 b)一個工作組內專家的

20、協(xié)商一致。 注1:可公開獲得的規(guī)范(PAS)不得與現(xiàn)行國際標 準沖突。 注2:允許同一題目的多個PAS競爭。 7.3 技術報告技術報告 Technical Report (TR) ISO或IEC出版的文件,它包括從那些通常作為國際標準出版的資料中收集的各種數(shù)據(jù)。 注1:這些數(shù)據(jù)可能包括,例如從國家成員體進行的調 查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其他國際組織中工作數(shù)據(jù),或 者與國家成員體某一特定主題的標準有關的技術 發(fā)展動態(tài)數(shù)據(jù)。 注2:1999年中期之前,技術報告被稱為第3類技術報 告。請注意:技術報告原包括三種類型1類、2類和3類。從1999年7月起,原非規(guī)范性的技術報告(即1類和2類技術報告)作為技術規(guī)范

21、發(fā)布。 7.4 指南指南 Guide ISO或IEC出版的提供與國際標準化有關的規(guī)則、建議或推薦的文件。 注:指南可論及所有國際標準用戶關心的問題。 7.5 技術傾向評定技術傾向評定 Technology Trend Assessment(TTA) ISO或IEC為響應技術革新初級階段對標準化問題的全球合作的需求而出版的文件,它提供新興領域的先進技術水平和發(fā)展趨勢。 注:技術傾向評定通常是預標準化工作或研究結果。 7.6 工業(yè)技術協(xié)議工業(yè)技術協(xié)議 Industry Technical Agreement(ITA) 規(guī)定新產品或服務的規(guī)范性或資料性文件。 注1:只存在于IEC中。 注2:它是在I

22、EC技術機構之外發(fā)展的,有助于使工業(yè)產品的生 產和或市場啟動。其類似于工業(yè)事實標準和規(guī)范??焖?發(fā)展的技術部門是ITA的主要用戶,然而它可以覆蓋電氣 和電子工程(包括ITC)的整個范疇。 7.7 國際專題研討會協(xié)議國際專題研討會協(xié)議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greement(IWA) 通過專題研討會機制制定的文件,其目的是響應市場急需。 注1:只存在于ISO中。 注2:這類IWA的建議可來自任何來源,須經ISO 技術管理局批準。技術管理局還要指定一個 ISO成員體協(xié)助建議提出者組織專題研討 會。 IWA通過參加研討會的個體的協(xié)商一致的方 式予以的批準。 注3: IWA是

23、在ISO技術機構之外發(fā)展的。標準(或標準的各部分)中章章、條條、段段、表表、圖圖和附錄附錄的排列順序。標準的內容要素的性質資料性概述要素資料性補充要素要素存在的必要性規(guī)范性要素必備要素可選要素封面引言前言目次一般要素技術要素名稱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范圍術語和定義規(guī)范性附錄要求符號和縮略語資料性附錄索引參考文獻封面范圍名稱前言除上述四個要素之外的要素 產品標準中典型的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組成如下: a.術語和定義; b.符號和縮略語; c.分類和命名(或分類和標記); d.要求; e.測試方法(或試驗方法);f.質量評定程序(或檢驗規(guī)則);g.標志(或標簽)、包裝、運輸、貯存;h.其他組成要素;i .規(guī)范性

24、附錄。 試驗或測量方法標準中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的組成如下:a.術語和定義;b.總則; c.試驗方法或測量方法(對于多項目特性測定,可細分若干章條); d.其他組成要素; e.規(guī)范性附錄。術語標準中典型的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組成如下:a.術語和定義(可按術語所處的概念層級,劃分若干章條); b.規(guī)范性附錄。管理標準中典型的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組成如下:a.術語和定義;b.符號和縮略語;c.職責;d.管理內容與方法(對于多個管理項目,可分章表述);e.報告和記錄;f.其他組成要素;g.規(guī)范性附錄。工作標準中典型的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組成如下:a.術語和定義;b.符號和縮略語;c.職責;d.崗位人員基本技能;e.工作內容

25、要求與方法;f.檢查與考核;g.其他組成要素;h.規(guī)范性附錄。 3.1制定標準的原則標準制定通常應遵循如下原則: a.貫徹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嚴格執(zhí)行強制性標準;積極實施推薦性標準; b.保障安全和人體健康,保護環(huán)境; c.滿足使用者的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d.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e.積極采用國際標準;f.合理利用資源、能源,結合我國自然條件;g.有利于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對外貿易;h.注意標準間的協(xié)調配套;i.貫徹軍民結合。為保證標準批準發(fā)布后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標準起草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制定標準需要遵循如下的基本規(guī)則。 制定標準的目標是規(guī)

26、定明確且無歧義的條款,以便促進貿易和交流。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編制某一項具體標準應符合如下五項要求: a.在其范圍所規(guī)定的界限內,按照需要力求完整; b.清楚、準確、相互協(xié)調; c.充分考慮最新技術水平; d.為未來技術發(fā)展提供框架; e.能被未參加標準編制的專業(yè)人員所理解。應在以下三個方面注意標準的統(tǒng)一:a.標準結構的統(tǒng)一;b.文體的統(tǒng)一;c.術語的統(tǒng)一。要達到所有標準整體協(xié)調的目的,在起草標準時應注意如下兩個方面:a.貫徹實施現(xiàn)有基礎標準;b.貫徹實施特定技術領域的通用標準。適用性強調標準文本兩方面內容:a.標準的內容應便于實施,內容翔實、可操作性強;b.標準的內容應便于其他文件所引用。 詳見

27、GB/T200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國際標準a.等同(identical):采用翻譯起草法,僅作編輯性修改。代號為:IDT。b.修改(modified):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了相應國際標準,并對技術差異進行標志和解釋。代號為:MOD。c.非等效(not equivalent):兩者間存在技術內容和文本結構的不同,并且沒有進行標志和解釋。代號為:NEQ。應按下述要求使用助動詞:a.“應(shall )”、“不應(shall not )” 。用于表示要嚴格遵守才能符合標準,并不允許偏離。b.“宜(should)”、“不宜(should not )” 。用于表示推薦或首選的內容,亦

28、表示不贊成也不禁止某種可能性或行動步驟。 c.“可(may)”、“不必(need not)” 。用于表達在標準界限范圍內所允許的行動步驟。d.“能(can)”、“不能(can not)”;“可能” 、 “不可能”。 用于陳述材料的、生理的或者是因果關系的可能性和潛在能力。 n五種助動詞的比較n目次應自動生成:表示一種要求,只有自動生成目次,才認為符合標準n目次宜自動生成:表示一種建議,目次最好自動生成n目次可自動生成:表示一種允許,標準許可自動生成目次n目次能自動生成:陳述一種事實,一種客觀的能力,目次能夠自動生成n目次可能自動生成:表達一種可能性,目次有可能被自動生成 在起草標準時,應依據(jù)標

29、準化對象的特點并符合下述三項原則,選擇確定相關內容。 “要求”要素應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內容:a.直接或以引用方式給出標準涉及的產品、過程或服務等方面的所有特性;b.可量化特性所要求的值;c.針對每個要求,引用測定或檢驗特性值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方法,或者直接規(guī)定試驗方法和測量方法。可根據(jù)產品的具體情況增減和重新排序以下各項內容,并劃分層次予以表述:a.環(huán)境適應性;b.使用性能;c.理化性能;d.穩(wěn)定性;e.有關衛(wèi)生、安全、電磁兼容和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要求;f.耗能指標;g.外觀和感觀要求;h.材料要求;i.工藝要求;j.設計與結構;k.可靠性;l.接口;m.互換性;n.相互配合;o.其他要求。技術要求中

30、特性的量值選擇與確定,應遵循以下規(guī)定。 2.3.1極限值 2.3.2可選值 2.3.3由供方確定的量值2.4.1 該章所列各項要求條款的編排順序,盡可能與“質量評定程序”或“檢驗規(guī)則”一章中檢驗項目先后的順序協(xié)調一致,以便于引用和對照。2.4.2 要求中各項指標一般應給出定量數(shù)值,以便于驗證;能分等分級的質量要求,應根據(jù)不同需要,做出合理的分等分級規(guī)定。2.4.3 對于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某些特性,如安全要求等項目中的對地電流、抗電強度,還應在該章中直接規(guī)定。2.4.4 “分類和標記”章內容,若分類的依據(jù)又屬要求的內容時,應在該章中列出,不應遺漏。2.4.5 產品制造過程中的要求內容,一般不應列

31、入該章中。2.4.6 除對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重要或特殊原材料應在該章中直接寫出或通過引用有關原材料標準規(guī)定其要求外,其余一般原材料的要求不應列入該章中。2.4.7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等要求必須限定工藝要求時,應在本章中直接規(guī)定工藝要求,除此之外,其余工藝要求不應列入該章中。2.4.8 制造廠的保證不能取代要求,不應列入該章。2.4.9 措辭要嚴謹,應把要求的表述與陳述、推薦的表述明確區(qū)分開。2.4.10 避免產品的同一項要求在不同的標準中重復提出。2.4.11 當與要求相對應的試驗方法內容較為簡單時,允許將“試驗(或測量)方法”要素并入“要求”要素中作為一章表述。 “抽樣”是標準中的

32、可選要素。3.1.1需要時應規(guī)定抽樣的條件。3.1.2需要時應規(guī)定抽樣方法。3.1.3對易揮發(fā)或易變質的樣品,還應規(guī)定樣品貯存、保管條件或保存期限等內容。3.2編寫“抽樣”章的注意事項 a.僅作為保證樣本與總體質量的一致性; b.不作為判定整批產品合格與否的依據(jù)。 “試驗方法”是統(tǒng)稱,為標準中的可選要素。4.1試驗方法應包括的內容下列情況,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及增刪。4.1.1試驗方法 a.原理; b.試劑或材料; c.裝置; d.試樣和試料的制備和保存; e.程序; f.結果的表述,包括計算方法,測試方法的精密度; g.試驗報告。4.1.2化學分析方法 a.方法提要或原理; b.反應式; c.

33、試劑和材料; d.儀器; e.采樣(取樣); f.分析步驟; g.結果計算; h.精密度; i.質量保證和控制; j.特殊情況; k.試驗報告。4.1.3測量方法 a.定義; b.測量原理和框圖; c.測量設備; d.樣品; e.測量步驟; f.測量結果的表述; g.其他。4.2.1該章所列的內容,一般應直接引用已發(fā)布的有關專業(yè)的標準試驗(或測量)方法。4.2.2 標準中不能以正在使用的試驗方法來拒絕使用更為普遍接受的方法。4.2.3 “要求”章中的每項要求,均應有相應的試驗(或測量)方法,二者的編排順序也應盡可能相同。外觀和感官指標也應盡量規(guī)定較為詳細具體的檢測方法。 4.2.4 原則上,對

34、一項要求只規(guī)定一種試驗(或測量)方法,而且試驗(或測量)方法應具有再現(xiàn)性。 若對同一項要求需規(guī)定二種或以上的試驗(或測量)方法時,應明確規(guī)定一種仲裁方法。4.2.5 在規(guī)定試驗(或測量)用儀器、設備時,一般情況下均不應規(guī)定制造廠或其商標名稱,只需規(guī)定儀器、設備應有的功能、精度和性能要求,且在規(guī)定的有效檢定周期內。標準中規(guī)定的計量器具應具有可溯源性。4.2.6 標準中所選定的試驗(或測量)方法的準確度應能對所要評定的特性值是否處在規(guī)定的公差范圍內做出明確的判定。4.2.7 試驗(或測量)結果數(shù)據(jù)應與技術要求量值的有效位數(shù)一致。 4.2.8對健康或環(huán)境有危險或有危害的所分析的產品、試劑或試驗、測量

35、、分析步驟,必須引起注意并注明所需的注意事項和嚴格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傷害。 例1:警告警告使用本標準的人員應有正規(guī)實驗使用本標準的人員應有正規(guī)實驗室工作的實踐經驗。本標準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室工作的實踐經驗。本標準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問題。使用者有責任采取適當?shù)陌踩徒】蛋踩珕栴}。使用者有責任采取適當?shù)陌踩徒】荡胧⒈WC符合國家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的條件。措施,并保證符合國家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的條件。 例2:注意注意本標準規(guī)定的一些試驗過程可能本標準規(guī)定的一些試驗過程可能導致危險情況。導致危險情況。 例3:危險危險危險來自氰化鉀,它是劇毒品。危險來自氰化鉀,它是劇毒品。例4: 4.7 安全裝置動作安全裝置

36、動作 警告警告進行本試驗時,應非常小心。電池應進行本試驗時,應非常小心。電池應分別進行試驗,并應注意,不符合技術要求的電分別進行試驗,并應注意,不符合技術要求的電池,即使切斷充電電流也會發(fā)生爆炸,因此試驗池,即使切斷充電電流也會發(fā)生爆炸,因此試驗應在保護裝置中進行。應在保護裝置中進行。4.2.9如各項試驗(或測量)間次序會影響試驗結果時,則應對試驗(或測量)次序做出規(guī)定。4.2.10用作比對試驗(或測量)的標準樣品,應對其取得檢定和保存方法做出明確規(guī)定。必要時,還應規(guī)定對標準樣品的要求。4.2.11 該章內容若既有試驗內容,又有測量內容時,標題可改為更確切的名稱:“測試方法”。4.2.12“試

37、驗方法”要素若并入“要求”一章中,章的標題可為“要求與試驗(或測試)方法”。4.2.13適用時,應指明試驗(或測量)方法適用的場合,如型式試驗或定型試驗、常規(guī)試驗或例行試驗還是抽樣試驗等等。5.1 質量評定程序或檢驗規(guī)則的內容5.1.1檢驗分類5.1.2檢驗項目5.1.3組批規(guī)則與抽樣方案a.組批規(guī)則b.抽樣方案5.1.4 抽樣或取樣方法5.1.5 判定規(guī)則與復驗規(guī)則 a. 判定規(guī)則 b. 復驗規(guī)則 5.2.1該章所列的內容,一般直接引用已發(fā)布的有關專業(yè)標準的質量評定程序或檢驗規(guī)則、驗收規(guī)則。5.2.2該章的標題和其中的檢驗分類,應根據(jù)所編制的產品標準的適用性,按上述4.1條的要求具體確定。5

38、.2.3 凡要求章、試驗(或測量)方法章所列的項目的章條編號,均應在該章有關部分中列出。5.2.4 對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且是非破壞性檢驗(如安全、衛(wèi)生等)的某些項目,一般應采用全數(shù)檢驗,而不采用抽樣檢驗。5.2.5 定型(或鑒定)或型式檢驗所用試驗樣本,一律采用固定樣本。5.2.6 在質量一致性檢驗或出廠檢驗中的抽樣檢驗,一般應采用抽樣標準規(guī)定的抽樣方案,不用或限制使用百分比抽樣方案。5.2.7 可靠性項目檢驗應按鑒定試驗、驗收試驗二類分別列入鑒定(或定型)檢驗、周期檢驗,或者“型式檢驗”、“出廠檢驗”中進行,不要單獨列出。 5.2.8 對于較為簡單的或特殊的產品,當逐批檢驗已可包括要求的全部

39、項目時,則可不列“周期檢驗”條的內容。5.2.9 本章內容較多,為使標準使用者一目了然和編寫簡便,建議使用表與文字敘述相配合的形式編寫。5.2.10 有關條文的典型寫法推薦如下:-8.1 檢驗實施檢驗實施本程序規(guī)定的所有檢驗項目,一般由供貨方質量檢驗部門負責進行。必要時,訂貨方可派代表參加。 需要時,鑒定檢驗(或定型檢驗、型式檢驗)應由有關主管部門認可的質量監(jiān)督檢驗機構負責進行。-8.2 測量設備和試驗設備測量設備和試驗設備 供貨方應具備滿足本規(guī)范要求的測量設備和試驗設備。并且應在有效計量檢定周期內。-8.3 檢驗分類檢驗分類本程序所規(guī)定的檢驗,分為如下兩類: a. 定型檢驗(或鑒定檢驗、型式

40、檢驗); b. 質量一致性檢驗(或出廠檢驗)。6.1分類6.1.1 產品分類的內容產品分類一般應包括的內容為:a. 產品品種、形式、規(guī)格的劃分及其系列;b. 產品代號或產品標記和(或)編碼體系。6.1.2 產品分類的基本要求 對產品進行分類時,應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a. 應滿足使用的需要; b. 應優(yōu)先采用國際通行的品種、型式或型號和規(guī)格; c. 系列產品應盡可能采用優(yōu)先數(shù)和優(yōu)選數(shù)系或模數(shù)制。6.1.3產品分類的原則 對產品進行分類時,應考慮的原則如下: a. 產品品種不要分得過細。 b. 可以按產品的性能、性質、參數(shù)、狀態(tài)、成分、結構、型式、規(guī)格、尺寸、環(huán)境適應性(使用條件)、質量、接口等諸

41、因素對產品進行分類。 c. 分類時應根據(jù)最能反映產品個性、特點的因素來劃分,便于用戶選擇產品。6.2.1標記的作用 a.可使用于文獻; b.可用于訂貨文件; c.可用于饋贈品管理。6.2.2標記體系 描述段標準代號和順序號段 最多9個字符 特性段建議最多18個字符標記識別段圖圖3標記體系的構成標記體系的構成6.3.1“分類和標記”章中的某些內容屬于需要檢驗的要求時,應在“要求”章中重作規(guī)定。6.3.2“分類和標記”章一般編排在“要求”章之前;也可并入“要求”章編寫,此時應作為該章的第1條編排。6.3.3在具體的標準中是否需要含有標記體系,由相應的專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有關標準主管機構確定。本標

42、記不能替代標準的全部內容,要全面了解標準的內容,還應閱讀有關標準。6.3.4 本標記體系只用于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企業(yè)標準可參照使用。6.3.5 當修訂一項標準時,如果舊版中包含了標準化項目標記方法,在規(guī)定新版中的標記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與舊版的任何標記發(fā)生混淆。此時,被修改的內容可用其他字符來代表。6.3.6 當發(fā)布標準修改單或其他修改時,也應對標準化項目標記作相應的修改。 “標志(marking)、標簽(labelling)、包裝、運輸和貯存”是標準中的可選要素。7.1 標志、標簽和包裝的內容7.1.1 標志或標簽a. 產品標志b.包裝標志 7.1.2 包裝 7.1.3 運輸 7.1.4貯存

43、7.2.1標志與標簽 a.一般應直接引用有關專業(yè)的標志或標簽標準; b.標志或標簽使用的符號應符合相關的國家或行業(yè)標準。7.2.2包裝 a.一般應直接引用有關專業(yè)的包裝標準; b.包裝可分為銷售包裝、運輸包裝。封面是標準的必備要素,每項標準都應有封面。1.1 封面的內容封面的內容內容包括:- 國際標準分類號(ICS分類號)(企業(yè)標準不標注);- 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備案號(國家標準和除企業(yè)產品標準外的其他企業(yè)標準不標注);- 標準的類別;- 標準的標志;- 標準的編號或草案代號(僅適用于標準草案);- 被代替標準編號或被廢止標準編號(僅使用于強制性標準); - 標準計劃編號(僅適用標準草案

44、);- 涉及有關專利的說明(僅適用于征求意見稿、送審稿);- 標準的中文名稱;- 標準中文名稱對應的英文名稱(企業(yè)標準可不標注);- 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標準的發(fā)布和實施日期; - 標準的發(fā)布部門或單位。(1)若制定的是國家或行業(yè)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標準類別”的內容則應分別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XX行業(yè)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2)如果所起草的標準代替或廢止(僅適用于強制性標準)了某個或幾個標準,則應在標準編號之下另起行標注被代替或廢止標準的編號。如:“代替GB/T XXXXX-XXXX”;“廢止GB XXXXX-XXXX”。(3)若為

45、等同采用國際標準制定的標準,則其標準編號方法是我國標準編號與國際標準結合在一起的雙編號方式,將我國標準編寫和國際標準編號排為一行。如:“GB/T XXXXX-XXXX/IEC XXXXX:XXXX”;(4)當同類標準相互代替時,才應在標準封面上標注被代替標準的信息。不同類別標準的替代或廢止信息,不應在封面上標注,必要時,可在標準的“前言”中說明。(5)所有標準草案的征求意見稿和送審稿的封面標準的中英文名稱下方應有如下通知性的陳述內容: 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相關專利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6)對于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封面上沒有“實施日期”的內容。 目次所列的內容及其順序如下:- 前

46、言;- 引言;- 章;- 帶有標題的條(需要時列出);- 附錄;- 附錄的章和帶有標題的條(需要時列出);- 參考文獻;- 索引;- 圖(需要時列出);- 表(需要時列出)。(1)為便于讀者檢索有關內容,當頁碼超過15頁時,最好設“目次”。(2)目次中所列的章、條、附錄、圖、表等的編號及其標題應與標準中有關章、條、附錄、圖、表相一致,標題不能用簡稱。(3)標準中“術語和定義”的術語條目,不應列在目次中。前言是標準的必備要素,每項標準都應有前言。 前言不應包含要求和推薦,也不應包含公式、圖和表。 前言應視情況依次給出下列信息:(1)標準結構的說明。對于系列標準或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標準,在第一項標準

47、或標準的第1部分的前言中應說明標準的預計結構。在系列標準的每一項標準或標準的每一部分的前言中,應列出所有已知的其他標準或其他部分的名稱;(2)標準編制所依據(jù)的起草規(guī)則,如:“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進行起草”。(3)說明標準代替或廢止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4)說明與標準前一版本相比的重大技術變化;(5)說明與對應的國際標準、導則、指南或其他文件的一致性程度,寫出對應的國際文件的編號、文件名稱的中文譯名,并在圓括號內標明所采用文件的語種版本;并列出采用該文件方法的陳述、與所采用的文件的技術差異和文件結構改變及其解釋、所作的主要編輯性修改、增加的資料性內容的說明。具體方法按G

48、B/T20000.2的規(guī)定;(6)有關可能涉及專利的說明;(7)本標準由XXXX部門或專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8)本標準由XXXX歸口;(9)本標準起草單位;(10)本標準主要起草人;(11)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1)前言不應包含要求和推薦。(2)前言的有關內容,和推薦不允許使用圖、表的形式來表述。(3)當需在前言中列出該標準與所采用的國際標準、導則、指南或其他文件的技術差異、文本結構改變的解釋和所作的主要編輯性修改的內容較多時,可將其作為該標準的資料性附錄列出。(4)當采用國際標準制定為我國各類標準時,若被采用標準的版本具有修正案(亦稱為修改單)(Amendment)、補

49、篇(addendum)、技術勘誤(Technical Corrigendum)等時,也應在指明采用程度和版本時列出相應的編號和名稱。(5)如果制定強制性標準,則應在該標準前言中,用黑體字分別補充如下內容:a. 對于全文強制形式的標準,在“前言”的第一段寫明: “本標準的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眀. 對于條文強制形式的標準,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在標準“前言”的第一段采用下列方式之一寫明:當標準中強制性條文比推薦性條文多時,寫明: “本標準的第X章、第X. X條為推薦性的,其余為強制性的?!碑敇藴手袕娭菩詶l文比推薦性條文少時,寫明: “本標準的第X章、第X. X條為強制性的,其余為推薦性的?!碑敇藴手?/p>

50、強制性條文與推薦性條文在數(shù)量上大致相同時,寫明: “本標準的第X章、第X. X條為強制性的,其余為推薦性的。” c.標準的表格中有部分強制性技術指標時,在“前言”的第一段中只說明: “表X的部分指標強制?!保?)如果制定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則應在前言中說明該指導性技術文件提出單位項的前面補充如下內容: “本指導性技術文件僅供參考。有關對本指導性技術文件的建議和意見,向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或XX行業(yè)標準主管部門)反映。”(7)對于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如果在編制標準的過程中沒有識別出涉及專利的內容,則在發(fā)布的標準的前言中應有如下聲明性的陳述內容: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

51、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引言是可選要素。4.1 內容引言的內容,一般可包括兩個方面:(1)促使制定該標準的原因; (2)有關標準技術內容的特殊信息或說明。(1)引言不應包含要求。(2)對于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如果在編制該標準的過程中已經識別出涉及專利的內容,則在發(fā)布的標準的引言中應有如下說明性的陳述內容: “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提請注意,聲明符合本文件時,可能涉及到條與內容相關的專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對于該專利的真實性、有效性和范圍無任何立場。 該專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保證,他愿意同任何申請人在合理且無歧視的條款和條件下,就專利授權許可進行談判。該專利持有人的聲明已

52、在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備案。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以下聯(lián)系方式獲得: 專利持有人姓名: 地址: 請注意除上述專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內容仍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3)“引言”標題本身不編號,當需對引言的內容分條表述更合適時,條的編號分別為0.1、0.2等。(4)引言的有關內容允許使用圖、表、公式等形式來表述。此時,引言中如有圖、表、公式或腳注,均應用阿拉伯數(shù)字從1開始分別對它們進行編號。(5)采用國際標準制定為我國標準時,要注意將國際標準的引言轉化為我國標準的引言。 名稱是標準的必備要素。5.1組成組成 標準名稱組成使用的要素一般不多于下述三種: 引導要素(可選的);

53、主體要素(必備的); 補充要素(可選的)。(1)名稱應與該標準(或部分)所包括的內容相適應,貼切表達該標準(或該部分)的主題內容。(2)標準名稱中主體要素(亦即該標準的標準化對象的名稱)是必須要有的;引導要素(一般用行業(yè)、專業(yè)類別或標準化專業(yè)技術委員會的名稱來表述)、補充要素指該標準(或該部分)或系列標準中各項標準所規(guī)定的技術特征可省略。(3)對于同一標準化對象劃分為若干個單獨標準制定的某一系列標準名稱中,引導要素的標題必須保持一致。(4)對于同一個標準化對象劃分為若干部分制定的某一標準名稱中:引導要素(如果有)和主體要素必須保持一致;此時,表述主要對象特定方面的補充部分標題前必須加上“第X部

54、分:”。(5)如果標準同時具備如下兩個條件,應省略補充要素:- 包含主體要素所表示的標準化對象的所有基本方面,而且- 是有關該標準化對象的唯一標準(而且擬繼續(xù)保持)。(6)產品標準命名規(guī)則 a.產品“名稱”+“通用規(guī)范”或“通用技術條件”; b.產品“型號”+產品“名稱”+“規(guī)范”或“技術條件”。5.3 名稱的措詞 (1)“XXXX詞匯”,避免使用“術語”; (2)“XXXX試驗方法”; (3)“XXXX測量方法”; (4)“XXXX化學分析方法”; (5)“XXXX測試方法”; (6) “XXXX規(guī)范”; (7) “XXXX規(guī)程”; (8) “XXXX指南”; 注意:不用“XXXX標準”或“

55、XXXX指導性技術文件”。 范圍是標準的必備要素。6.1 內容 范圍一般由主題內容和適用范圍兩個部分構成;必要時,還應指明不適用范圍,從而表明對該標準的使用限制。(1)范圍的文字應簡潔。(2)范圍不應包含要求。(3)主題內容應視標準化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下列之一陳述:“本標準 規(guī)定了 的尺寸?!?的方法?!?的特征。” 確立了 的系統(tǒng)?!?的一般原則。” 給出了 的指南?!?界定了 的術語?!边m用范圍的陳述,應由下述引導語引出: “本標準適用于。”或者 “本標準適用于,可參照使用?!?“本標準不適用于?!币?guī)范性引用文件是標準的可選要素。由引導語引導語、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一覽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一覽表構

56、成。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一覽表應由下述引導語引出:“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1)嚴格地講,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一覽表的內容不是起草,而是將在該標準中規(guī)范性引用其他文件進行匯總。 以下要素中引用其他文件為規(guī)范性引用:a. 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中規(guī)范性引用的;b. 圖、表中的含有要求的段和含有要求的腳注中規(guī)范性引用的。 (2)原則上,被引用的文件應是標準、規(guī)范、規(guī)程、指導性技術文件。在滿足適用性的條件下其他正式出版的文件,也可以規(guī)范性方式加以引用: a.具有廣泛可接受性和權威性,

57、并且能夠公開獲得; b.作者或出版者(知道時)已經同意該文件被引用,并且,當函索時,能從作者或出版者得到這些文件; c.作者或出版者(知道時)已經同意,將他們修訂該文件的打算以及修訂所涉及的要點及時通知相關標準的歸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歸口單位。(3)下列文件不能列入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一覽表中,而可列入資料性補充要素的“參考文獻”中:a.非公開的文件;b.資料性引用的文件;c.被指示性引用的標準;d.在標準編制過程中參考過的文件。(4)制定標準時,若有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哪怕僅僅是引用一個),則必須設置“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章。而且,引導語不能改動。(5)對于制定(僅限于對應ISO、IEC中的3類技術報告,

58、即資料性文件的)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該章的標題為“引用文件”,而不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6)引用文件一覽表中,注日期引用還是不注日期引用其他文件的表述,應依據(jù)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中規(guī)范性引用的方式而定。(7)當不注日期引用一項標準的所有部分時,應在該標準順序號之后標明“(所有部分)”及其名稱的相同部分,即引導要素(如有時)和主體要素。(8)對于注日期引用一項標準,若其隨后的修改單亦適用時,亦應在其之下一一列出。(9)規(guī)范性引用其他文件的一覽表中,若有與國際標準有對應關系(包括等同、修改或等效、非等效)注日期引用的我國標準,應在其名稱之后的圓括號標識我國標準對應的國際標準編號、該國際標準英文名稱(

59、若與我國標準對應的英文名稱一致,則不標識)和一致性程度代號;對于不注日期引用的我國標準,應在其名稱之后用圓括號標識當前最新版本的該我國標準的編號、對應的國際標準編號、該國際標準英文名稱(若與我國標準對應的英文名稱一致,則不標識)和一致性程度代號。 具體標注方法見GB/T20000.2的規(guī)定。(10)對于直接引用的國際標準和國際其他文件,應在其中文譯名之后的圓括號中保留原文名稱。(11)對于直接引用的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其名稱中各要素之間用分隔符“”分開。 (12)如果引用的文件可在線獲得,應給出被引用文件的完整網址。為保證朔源性,宜提供源網址。(13)對于被引用的法規(guī)、規(guī)章,應順序寫出其名稱(

60、加書名號)、發(fā)布機關、發(fā)布日期、文號,各要素之間空一字距編排。 “術語和定義”對于某一項標準(獨立的術語標準例外)來說,是一個可選要素,當一項標準中“術語和定義”與“符號和縮略語”要素的內容較少時,可合并為一章來編寫。 典型的術語和定義條目由如下所示內容順序構成: - 條目編號(用黑體字表述); - 術語(用黑體字表述); - 外文對應詞(用黑體字表述); - 同義詞; - 符號(包括縮略語、量的符號); - 拒用和被取代術語; - 定義(包括文字、圖、表、公式); - 參見相關條目; - 示例; - 注。 請注意:以上除外文對應詞外,每項內容均應分行表述。(1)定義的優(yōu)選結構是:定義=上位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