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_雙子模型_的建立_第1頁
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_雙子模型_的建立_第2頁
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_雙子模型_的建立_第3頁
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_雙子模型_的建立_第4頁
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_雙子模型_的建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OI 牶牨牥牣牨牰牬牰牴牤j牣css牣牪牥牥牱牣牥牱牣牥牥牨文章編號:1000-677X(2007)07-0003-04 體育科學 2007 年(第 27 卷)第 7 期C HINA S PO RT SCIENC E Vol. 27 , N o. 7 , 3-6 , 2007.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Ability StructureTheo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Gemini Model田麥久1 , 劉大慶1 , 熊 焰2TIAN M ai-jiu1 , LIU Da-qing 1 ,

2、 XIONG Yan2摘 要: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由其體能 、技能 、戰(zhàn)能 、心能 、智能等要素所組成。 由“ 木桶模型”和“ 積木模型” 組合而成的“ 雙子模型” , 全面而形象地詮釋了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 展示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 , 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及實踐意義。關鍵詞:競技能力 ;結構;木桶模型 ;積木模型;雙子模型Abstract :T he athlete s competitive ability is co mpo sed o f phy sical fitness , skill , tactics , psy-cho log y and aptitude . Bas

3、ed o n G emini mo del co mpo sing o f block model and ca sk mo del , thispaper ex plains their o rg anic re latio n comprehensively and visually , bring s fo rth the cha racte ris-tics o f the a thlete s co mpe titiv e ability . It has impor tant scientific v alue and practice mea ning .Key words:co

4、mpetitive abi lity ;structure ;block model ;cask model ;Gemini model中圖分類號:G8 08文獻標識碼:A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的內容都圍繞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挖掘、發(fā)展和表現(xiàn)而展開。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由若干要素或稱子能力構成的。 這些要素有哪些, 它們是怎樣組合在一起 , 又是怎樣在運動員的參賽中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的, 是運動訓練學者們多年來認真探討的基本理論問題。本文首先應用“ 木桶模型” 去解讀“ 模式訓練” 的要義, 闡述運動員不同子能力相對均衡發(fā)展的必要性;然后, 揭示了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普遍存在 , 設計建立了“ 積木

5、模型” ;繼而,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 , 進一步將“ 木桶模型”和“ 積木模型” 組合在一起, 賦名為“ 雙子模型” , 力求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做出比較完整的詮釋。1競技能力及其構成要素1. 1 競技能力構成的五要素“ 競技能力” 是運動員參加比賽的主觀條件或自身才能 , 是綜合表現(xiàn)在訓練和競賽過程之中的體能、技能、戰(zhàn)能 、心能 、智能等要素之總和 1-4 。不同運動項目 、不同個體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都是由這 5 個要素(或稱 5 種子能力)所組成的。 任何一個運動項目、任何一名運動員都應該從這 5 個方面去認識、檢查和發(fā)展自己的競技能力。表 1競技能力構成的五要素一覽表競技能力構成因素

6、競技表現(xiàn)體能力量、速度、耐力技能動作質量、動作穩(wěn)定性戰(zhàn)術能力自身發(fā)揮、干擾對手、影響判定心理能力參賽情緒動員、比賽情緒控制、競技意志保持運動智能競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競技能力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在運動員總體競技能力中有著各自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體能包括形態(tài)、機能和運動素質, 是所有項目運動員進行專項訓練和參加專項競技必要的自身物質條件;心理能力包括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 , 主要表現(xiàn)在訓練動機、心理控制、競技意志諸方面, 是所有項目運動員進行專項訓練和參加專項競技必要的自身精神條件。 因此, 在競技能力系統(tǒng)中, 體能和心理能力在表現(xiàn)著鮮明的專項特征的同時, 還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不同運動項目競賽時, 要求

7、運動員具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不同的戰(zhàn)術能力。 合理、有效的動作技術會使運動員在技能競優(yōu)中獲勝, 還能讓運動員更經(jīng)濟、更有效地使用和發(fā)揮其體能 , 能使運動員更合理、更積極地參與競技戰(zhàn)術的組合與實施。 實用、機動的戰(zhàn)術能力常常是直接對抗項目運動員(隊)比賽取勝的決定性要素, 并能幫助各類項目運動員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fā)揮其體能和技能水平。 可見, 運動技能與戰(zhàn)術能力有著更為鮮明的專項操作性特征。運動智能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員(隊)掌握和運用科學知收稿日期:2007-05-28 ; 修訂日期 :20 07-06-20作者簡介:田麥久(19 40-), 男, 山東青島人 ,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

8、要從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競技體育理論與運動訓練學研究。作者單位:1.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 000 84 ;2.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 40 20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 Beijing 1 000 84 , China ;2 .Sport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 Jingzhou 434 020 , China.3體育科學 2007 年(第 27 卷)第 7 期識, 特別是專項競技知識的能力, 對于運動員提高訓練效益, 取得競技勝利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高水平競技活動中常常發(fā)揮著更加突出的作用。1. 2競

9、技能力結構的項目特征與個體特征如前所述, 任何項目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都由體能、技能、戰(zhàn)能、心能、智能五要素所構成。 但同時還要看到, 不同運動項目有著不同的競技特點, 如短跑專門比速度 , 射擊專門比準確, 蹦床主要比技巧 , 舉重集中比力量 ;與個人項目不同, 集體項目還要比配合。 這個簡明的比較告訴我們, 在不同運動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總體構成中, 各種子能力的價值是不同的 , 體、技、戰(zhàn)、心、智五種子能力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毫無疑問, 同一個運動項目有著同一的競技特點, 該項目所有運動員都會致力于發(fā)展符合這一競技特點所需要的競技能力。 但是, 每個運動員的先天條件、訓練經(jīng)

10、歷、生活環(huán)境都不盡相同, 他們各自的競技能力又必然地會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體特征??梢? 不同運動項目、不同個體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 那么 , 究竟應該如何去認識和表述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 2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木桶模型”2. 1 經(jīng)濟學“木桶理論”向競技能力結構“ 木桶模型” 的移植“ 木桶理論” 是經(jīng)濟學界在描述經(jīng)濟結構時創(chuàng)立的 , 它形象地把制作木桶的各條木片比做經(jīng)濟結構中的各個因素 , 木桶里所盛的水即代表著總體的經(jīng)濟水平。 而如果有一條木片短于其他木片, 木桶的高沿出現(xiàn)一個缺口, 桶里的水便會從這個缺口流出, 直至水平面與這一條短木片的上沿齊平。 因此, 可以

11、說, 木桶所能盛下的水的多少, 取決于那條短木片的長度, 人們將其稱為“ 短板效應” 。根本勇(日本, 1985)把經(jīng)濟學界的“ 木桶模型” 引入到運動訓練領域 , 用于解釋運動員競技訓練內容的相互關系。 他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運動員的總體競技水平 , 各個木片的長度則代表不同的子能力, 即體能、技能、心理能力的發(fā)展狀況, 強調各要素的“ 協(xié)調和全面發(fā)展” 5 。圖 1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木桶模型”田麥久(1987)將“ 木桶模型” 與“ 模式訓練” 聯(lián)系了起來。 他認為, “ 模式訓練” 就是要求人們在訓練中 , 將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與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進行比較,

12、 找出差距 , 明確訓練要求, 在訓練中有計劃地發(fā)展各種競技能力, 其中 , 特別關注與模型要求有較明顯差距的子能力 , 及時地予以相應的改進 , 進而通過各子能力的均衡發(fā)展 , 實現(xiàn)其整體競技能力的不斷提高。 20 世紀 80 、90 年代, 各項目專家紛紛研究制定本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 , 全國射箭協(xié)會教練員委員會于 1986 制定的“ 我國優(yōu)秀射箭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 即是一例(表 2)。“ 木桶模型” 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平衡的追求, 要求我們在訓練中不斷地通過“ 補短” 注意保持不同競技能力之間的均衡性特征(田麥久, 1987)。表 2 我國優(yōu)秀射箭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一覽

13、表(形態(tài)、素質、技能、技術部分)類別 指標男:2 600 環(huán)女:2 650 環(huán)形態(tài) 身高170 180 cm163 175 cm指距身高身高肩肩平, 舒展肩平或稍溜肩手平、直、指長, 中指和無名 平、直、指長, 中指和無指長度相近名指長度相近素質 臂拉力25 kg 拉力×2025 kg 拉力×20一般耐力3 000 m :12 m in1 500 m :6 min10 s上肢力量耐力穩(wěn)定拉弓 40 s穩(wěn)定拉弓40 s肩帶柔韌性同肩寬握棍直臂轉肩同肩寬握棍直臂轉肩機能 心率55 65 次/ min60 65 次 /min肺活量4 500 m l4 500 m l技術 動作規(guī)范

14、直線用力, 持拉弓用力均 直線用力, 持拉弓用力衡均衡節(jié)奏感瞄準 2 s 3 s瞄準2 s 3 s片響至撒放 0. 16 s片響至撒放0. 16 s 0. 03 s0. 03 s發(fā)射后收勢時間2 s2 s注:全國射箭協(xié)會教練員委員會制定, 1986 年。2. 2 競技能力結構“ 木桶模型” 的理論缺失“ 木桶模型” 理論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及其要素的描繪, 無疑對分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 , 特別是科學地、全面地認識不同項目、不同個體或群體競技能力的基本特征 , 定性地分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木桶模型” 過分專注于競技能力構成中劣勢要素的存在

15、與發(fā)展, 而卻在相當?shù)某潭壬虾鲆暳诉\動員特長, 即木桶結構中長板的積極作用,同時, 也沒有能夠準確地解釋競技能力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動態(tài)的、可遷移的互動關系, 可以說, 這正是競技能力結構 “ 木桶模型” 的理論缺失。3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與“ 積木模型”3. 1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劉大慶、田麥久研究(1997)認為 , 運用平均數(shù)法為不同項目運動員制定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雖然具有比較集中的代表性 , 但由于運動訓練過程、個體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 , “ 運動員個體競技能力的各個構成因素的發(fā)展大都呈不均衡狀態(tài)” 6 ,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中各個子能力之間的不均衡狀態(tài)是普遍存在的, 呈現(xiàn)非衡結

16、構的特征。從哲學意義上說, 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又是絕對的。 表 3 展示了 2003 2004 年度總分在 8 700 分以上的 4 名高水平男4田麥久, 等: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fā)展與“ 雙子模型” 的建立子十項全能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中各有不同的優(yōu)勢項目的情況。表 3 2003 2004 年男子十項全能 8 700 分以上的優(yōu)秀運動員各類項目得分比較一覽表運動員國籍年代成績速度跑類耐力跑類跳類投類賽伯勒捷克20048 8932 7546802 8452 614克萊依美國20048 8202 7996702 7892 562帕帕斯美國20038 7842 7676302 9852 402卡爾波夫哈薩

17、克斯坦20048 7252 9216922 6892 423注:帶陰影的類別為個人的優(yōu)勢項目組。但同時我們又應看到 , 總體競技能力構成因素中某種素質或能力的缺陷 , 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為其他高度發(fā)展的某種素質或能力所彌補或代償, 從而就使得總體的競技能力保持在一個特定水平上。 如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冠軍鄧亞萍快速靈活的步伐、兇狠快攻的技術風格對其較低的身高條件的補償;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朱建華出色的助跑起跳結合技術對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補償?shù)?。圖 2 顯示, 兩名優(yōu)秀的女子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王惠與張文娟的體能特征都與群體模型有著明顯差異。 王惠的“ 持續(xù)時間” 指標、張文娟的“ 起動時間” 指標都

18、明顯地低于模型水平 ;但王惠的“ 去脂體重” 和“ 起動時間” 兩項指標, 張文娟的“ 最大無氧功” 和“ 持續(xù)時間” 兩項指標又高于模型水平?!?去脂體重” 和“ 起動時間” 所代表的競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王惠“ 持續(xù)時間” 指標偏低對總體競技水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張文娟的“ 最大無氧功” 和“ 持續(xù)時間” 兩項指標所代表的競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她“ 起動時間” 指標偏低對總體競技水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正是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中的這一補償效應 , 使得她們總體競技水平都達到相當?shù)母叨? 成為國際水平的優(yōu)秀運動員。圖 2 中國優(yōu)秀短距離自行車女運動員體能特征雷達圖3. 2 運動員競

19、技能力結構的“ 積木模型”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是客觀存在的 , 它具有整體性與層次性等多種特征。 整體性特征表現(xiàn)于運動員競技能力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 顯示著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之間聯(lián)系的有機性。 層次性特征則表現(xiàn)于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構成因素對競技能力結構功能作用等級的不同, 表達著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在競技能力結構中作用的大小。如上所述, 構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各個子能力相互之間呈現(xiàn)著非衡的結構狀態(tài)。 不僅如此 , 在這一非衡結構中, 優(yōu)勢要素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對弱勢要素予以補償 , 這就是非衡結構的補償機制 6 ?!?木桶模型” 理論在均衡或全面發(fā)展上的希冀只能夠是一種理論假設 , 因為

20、, 絕對的均衡并不存在, 非衡則是絕對的。 正是非衡的存在 , 為補償, 特別是外部補償提供了可能。 “ 非衡結構” 理論解除了“ 等高乞求” 難以實現(xiàn)的尷尬, 承認競技能力要素在每個個體內部都存在的差異 , 也就是說 ,“ 短板” 雖然客觀存在 , 但是, 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通過補償機制來實現(xiàn)總體競技能力水平的發(fā)展與提高 7 。與“ 木桶模型” 相對應 , 本文為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及其補償效應設計了新的模型 , 稱之為“ 積木模型” 。這個新的模型如同一個積木堆, 設定它由綠、紅、黃 3 種顏色的若干個小積木塊構成。 把這個積木堆的體積比做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總體水平, 綠、紅、黃 3 種

21、顏色的小積木塊則代表不同的子能力。 如果從積木堆中去掉 2 塊黃色的小積木 , 再用 1 塊綠色的小積木和 1 塊紅色的小積木“ 補償” 到積木堆中, 積木堆的體積, 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總體水平仍然保持不變 8, 9 (圖 3), 以此直觀地展示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及其補償效應。 提示, 在運動訓練過程中 , 注意充分發(fā)揮運動員優(yōu)勢能力的競技價值。 這種訓練取向通常稱之為“ 揚長” 。圖 3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積木模型”“ 積木模型” 不僅揭示了競技能力系統(tǒng)中的非衡狀態(tài),同時 , 也描述了通過訓練主動地加強優(yōu)勢要素 , 實現(xiàn)對弱勢要素在一定范圍內的補給 , 從而使整體競技能力仍然處于一個較

22、高水平的可能?!?積木模型” 突出了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lián)和補償 , 辨證地看待競技能力各要素不同水平存在的事實與意義 , 為競技能力中“ 特長” 的獲得或加強奠定了理論基礎。4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雙子模型”4. 1 “ 木桶模型” 與“ 積木模型” 的分野與互補“ 木桶模型” 清晰地勾勒了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 指出了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存在事實, 同時, 強調短板對系統(tǒng)的影響?!?積木模型” 則不僅承認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 , 同時, 注釋了特長因子對弱勢因子的補償作用。對運動競賽而言 , 競技能力各因素的轉移與補償是運動員正常發(fā)揮競技水平的保證, 但是 , 對運動訓練而言 , 這種

23、轉移還必須體現(xiàn)在遷移與補償過程中。 優(yōu)勢因素在給予補償后, 使弱勢因素得到改善和提高, 而自身并不會受到削弱。4. 2 “ 雙子模型” 的建構及科學表述“ 木桶模型” 與“ 積木模型” 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觀察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 , 用不同的圖像展示競技能力結構中各5體育科學 2007 年(第 27 卷)第 7 期子能力之間的不同聯(lián)系。 兩個模型在揭示這一關系時各有長短, 如果將其合二為一 , 競技能力結構要素關系論述中存在的瓶頸就赫然洞開。 由于“ 木桶模型” 和“ 積木模型” 構建與刻畫了競技能力結構的內部形態(tài)特征和變化特征 , 同時 , 兩個模型可以互為說明與補充, 共同反映運動員競技能力的

24、存在和運動狀態(tài), 所以 , 本文將由“ 木桶模型”和“ 積木模型” 組合而成的既強調競技能力各因素的互補性、整體性、整合性與內部可遷移性, 更注重外部“ 擾動” 的 “ 復合” 結構的模型稱為“ 雙子模型” ?!?雙子模型” 將“ 短板” 制約與各因素間的相互支持予以綜合 , 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競技能力結構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與效能。兩個模型各適用于不同的運動員 , 或同一個運動員不同的訓練階段, 或同一個運動員不同的競技能力。 所以說, “ 木桶模型” 與“ 積木模型” 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 二者共同反映和表述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狀態(tài)(圖 4)。圖 4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 雙子模型”

25、4. 3 “ 雙子模型” 的科學價值及實踐意義“ 雙子模型” 形象地展示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 , 用多向的視角去解讀運動員競技能力各個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 從而為我們準確地把握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 科學地診斷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現(xiàn)實狀態(tài) , 合理地選擇運動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 恰當?shù)卮_定不同競技能力訓練安排的比例 , 準確地制定和實施參賽戰(zhàn)術, 提供著重要的科學依據(jù)。運用“ 雙子模型” 的理論和指標的解析 , 在運動訓練過程中 , 根據(jù)運動員在特定階段、特定時刻競技能力結構的不同特征, 可以有選擇地確定訓練的主攻方向 , 決定集中時間和精力“ 揚長” 還是“ 補短” , 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以求高效益地改善和發(fā)展運動員總體的競技水平。5 結語“ 競技能力” 是運動員參加比賽的主觀條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