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動植物簡介_第1頁
二年級語文動植物簡介_第2頁
二年級語文動植物簡介_第3頁
二年級語文動植物簡介_第4頁
二年級語文動植物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鴨是雁形目鴨科鴨亞科水禽的統(tǒng)稱,或稱真鴨。鴨的體型相對較小,頸短,嘴大。腿位于身體后側(cè),步態(tài)搖搖擺擺。鴨性情溫馴,叫聲和羽毛顯示出性別差異。所有真鴨,除翹鼻麻鴨和海鴨外,都在頭一年內(nèi)性成熟,僅在繁殖季節(jié)成對,不像天鵝和雁那樣成熟較晚且終生配對。有家鴨、野鴨兩種。肉和蛋供食用,絨毛可用來絮被子、羽絨服或填充枕頭。通常指家鴨。天鵝指天鵝屬的鳥類,共有7種,屬游禽。除非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均有分布。為鴨科中個體最大的類群。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螺類和軟體動物。

2、多數(shù)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終生。求偶的行為豐富,雌雄會趨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動作,還會體貼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體積較大,如大天鵝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鳥為早成雛。遷徙時會多群集結(jié),但仍是小群行動。鸮形目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shù)超過130余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袋鼠是任一種屬于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的部分地區(qū)。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

3、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qū)。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yuǎn)的哺乳動物。"袋鼠 "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生活于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qū)。季節(jié)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fā)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堿。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白

4、腹錦雞 雄鳥全長約140厘米,雌鳥約60厘米。雄鳥頭頂、背、胸為金屬翠綠色;羽冠紫紅色;后頸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緣;下背棕色,腰轉(zhuǎn)朱紅色。飛羽暗褐色。尾羽長,有黑白相間的云狀斑紋。腹部白色。嘴和腳藍(lán)灰色。雌鳥上體及尾大部棕褐色,綴滿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動于多巖的荒蕪山地、灌叢及矮竹間。以農(nóng)作物、草籽、竹筍等為食,兼食昆蟲。4月下旬開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巖縫隙里,以枯葉或殘羽為材,非常隱蔽。每窩產(chǎn)卵5-9枚,淺黃褐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孵卵期為21天。 分布于中國和緬甸。斑馬是斑馬亞屬和細(xì)紋斑馬亞屬的通稱,是一類常見于非洲的馬

5、科動物。斑馬因身上有起保護(hù)作用的斑紋而得名,每只斑馬身上的條紋都不一樣。這個物種被著名的旅行家和博物學(xué)家命名為斑馬,最早送到大英博物館的標(biāo)本來自于南非。斑馬站約135厘米 ,肩寬54英寸,重量約為315公斤/ 700磅有近似馬一樣的外觀,沒有垂肉,具有典型的特點就是其黑色的鼻子和脖子上的直鬃毛。雄性比雌性體型略大一些,背部有一條狹窄的暗條紋從它背部頂端開始一直延伸到垂下的鬃毛尾巴處,雌性的紋理更寬一。斑馬為非洲特產(chǎn)。南非洲產(chǎn)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chǎn)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qū)產(chǎn)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

6、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chǎn)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xì)紋斑馬。 棕熊,亦稱灰熊。頭大而圓,體形健碩,肩背隆起。主要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多在白天活動,行走緩慢,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平時單獨行動。食性較雜,植物包括各種根莖、塊莖、草料、谷物及果實等,喜吃蜜,動物包括螞蟻、蟻卵、昆蟲、嚙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時體溫、心跳和排毒系統(tǒng)都會停止運作,以減少熱量及鈣質(zhì)的流失,防止失溫及骨質(zhì)疏松。奔跑時速度可達(dá)56公里/時。冬眠期間產(chǎn)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帶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歐亞大

7、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 松鼠體形通常中等大小,是寒溫帶針葉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代表動物。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體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松鼠體態(tài)修長而輕盈,體長大約為18-26厘米,尾長而粗大,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體長。松鼠是哺乳綱嚙齒目一個科,特征是長著毛茸茸的長尾巴,以草食性為主,食物主要是種子和果仁,部分物種會以昆蟲和蔬菜為食。獾hun 也叫狗獾、歐亞獾,是分布?xì)W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qū)的一種哺乳動物,屬于食肉目鼬科。獾被單獨列入獾屬。共有5個亞種。通常獾的毛色為灰色,下腹部為黑色,臉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耳端為白色。主要吃蚯蚓,

8、但也吃昆蟲、甲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獾與美洲獾同屬鼬科,但并非同一物種,無論是分布地、食性或習(xí)性,均有較大差別。 刺猬   體背和體側(cè)滿布棘刺,頭、尾和腹面被毛;嘴尖而長,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蹠行,少數(shù)種類前足4趾;齒3644枚,均具尖銳齒尖,適于食蟲;受驚時,全身棘刺豎立,卷成如刺球狀,頭和4足均不可見。中國有2屬4種。普通刺猬棲山地森 林、草原、農(nóng)田、灌叢等,晝伏夜出,取食各種小動物,兼食植物,有時危害瓜果。 葡萄 葡萄科葡萄屬木質(zhì)藤本植物,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無毛或被稀疏柔毛,葉卵圓形,圓錐花序密集或疏散,多花,與葉對生,基部分枝發(fā)達(dá),果實球形或橢

9、圓形,種子倒卵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中國各地栽培。原產(chǎn)亞洲西部,現(xiàn)世界各地栽培,世界葡萄約95%的葡萄集中分布在北半球。葡萄可生食或制葡萄干,并釀酒,釀酒后的酒腳可提酒食酸,根和藤藥用能止嘔、安胎。優(yōu)良釀酒品種:白羽、紅玫瑰、佳利釀、法國藍(lán)。圓錐花序密集或疏散,多花,與葉對生,基部分枝發(fā)達(dá),長10-20厘米,花序梗長2-4厘米,幾無毛或疏生蛛絲狀絨毛;花梗長1.5-2.5毫米,無毛;花蕾倒卵圓形,高2-3毫米,頂端近圓形;萼淺碟形,邊緣呈波狀,外面無毛;花瓣5,呈帽狀粘合脫落;雄蕊5,花絲絲狀,長0.6-1毫米,花藥黃色,卵圓形,長0.4-0.8毫米,在雌花內(nèi)顯著短而敗育或完全退

10、化;花盤發(fā)達(dá),5淺裂;雌蕊1,在雄花中完全退化,子房卵圓形,花柱短,柱頭擴(kuò)大。 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屬于一般所說的狐貍,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它們靈活的耳朵能對聲音進(jìn)行準(zhǔn)確定位、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dá)50km/h,所以主要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植物。實際上狐貍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通稱,此類動物種類繁多,分北極狐、赤狐、銀黑狐、沙狐等。性格機敏膽小,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貍精”出現(xiàn),雖在遠(yuǎn)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xiàn)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guān)聯(lián)。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兔

11、子,是哺乳類兔形目兔科下屬物種的總稱,共9屬43種。具管狀長耳(耳長大于耳寬數(shù)倍);簇狀短尾,比前肢長得多的強健后腿。陸棲,見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熱帶疏林、干草原和森林。以亞洲東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種類最多,少數(shù)種類分布于歐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種類分布廣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區(qū),而也有不少種分布非常局限。白兔是兔子的一種,全身為白色,眼睛一般為透明,古代以為瑞物。蒼耳 別名:葈耳(本草經(jīng)),粘頭婆,虱馬頭(廣州),蒼耳子(四川、云南、河南、山東、山西、東北),老蒼子(遼寧、江西、河北),野茄子,敝子(東北),道人頭,刺八裸(河南),蒼浪子,綿蒼浪子,羌子裸子,青棘子(江蘇),搶子(安徽),癡頭婆

12、,胡蒼子(湖南),野茄(河北),豬耳,菜耳(甘肅)。為菊科植物蒼耳的干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一年生草本,高可達(dá)1米。全株都有其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毒性較大。原產(chǎn)于美洲和東亞,廣布?xì)W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區(qū);生于山坡、草地、路旁。中國各地廣布??縿游锲っ珎鞑シN子。豌豆,是春播一年生或秋播越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因其莖稈攀援性而得名,圓身的又稱蜜糖豆或蜜豆,扁身的別稱很多,又稱為青豆、荷蘭豆、小寒豆、淮豆、麻豆、青小豆、留豆、金豆、回回豆、麥豌豆、麥豆、畢豆、麻累、國豆等,屬長日性冷季豆類,種子在田間出苗時子葉留土。豌豆屬于豆科,蝶形花科。豌豆起源于數(shù)千年前的亞洲西部、地中海地區(qū)和埃塞俄比亞、小亞細(xì)亞西

13、部,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庫曼是其次生起源中心。在中亞、近東和非洲北部還有豌豆屬的野生種地中海豌豆分布,這個種與現(xiàn)在栽培的豌豆雜交可育,可能是現(xiàn)代豌豆的原始類型。作為人類食品和動物飼料,豌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世界第四大豆類作物。全世界干豌豆種植面積621.43萬公頃,總產(chǎn)955.82萬噸;全世界青豌豆種植面積224.13萬公頃,總產(chǎn)1697.50萬噸。同年,我國干豌豆種植面積94.00萬公頃,總產(chǎn)119.00萬噸;青豌豆種植面積129.59萬公頃,總產(chǎn)1027.43萬噸。我國干豌豆栽培面積和總產(chǎn)分別占全世界的15.13%和12.45%,青豌豆栽培面積和總產(chǎn)分別占全世界的57.82%和60.53%。我國

14、是僅次于加拿大世界第二大豌豆生產(chǎn)國,在世界豌豆生產(chǎn)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葫蘆科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原產(chǎn)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qū)已栽培數(shù)百年。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葫蘆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須分叉,有麝香氣味?;ù螅咨?,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葫蘆以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jié)果實才能成熟。 青蛙的形態(tài)適應(yīng)于水陸兩棲的生活方式,常棲息于池塘、小河、水田里。

15、蛙體由頭、軀干和四肢組成。頭部略呈三角形,前端較尖,游泳的時候可以減少阻力,破水前進(jìn)。蛙眼有上、下眼瞼及瞬膜,能開能閉,具有保護(hù)眼球的作用,以適應(yīng)陸地的環(huán)境。眼的前方有一對外鼻孔,與口腔相通,鼻孔上有活瓣,能不斷地開、閉,以幫助呼吸。眼的后方有一對鼓膜,能夠傳導(dǎo)聲波,使蛙產(chǎn)生聽覺。蛙的聽覺比魚發(fā)達(dá),這也是適應(yīng)陸地上復(fù)雜生活環(huán)境的結(jié)果。青蛙沒有頸,頭部緊緊地連著軀干,不能轉(zhuǎn)動,這對于青蛙的游泳是有利的。青蛙的軀干部短而寬,背腹扁平,適于游泳。它的四肢發(fā)達(dá),有利于在陸地生活。前肢短小,指間無蹼。后肢長,粗壯有力,適于在陸地上跳躍,趾間有蹼,適于在水中游泳。青蛙全身沒有鱗片和羽毛覆蓋,皮膚裸露,能分泌粘液,經(jīng)常保持濕潤,有幫助呼吸,交換氣體的作用。蛙肺的結(jié)構(gòu)簡單,呼吸時由于肺吸取的氧氣不能滿足蛙體的生活需要,蛙通過皮膚吸進(jìn)的氧氣可占整體吸氧量的40左右。青蛙又叫黑斑蛙,俗稱“田雞”。體長約8厘米,背面為黃綠、深綠或帶灰棕色,有黑斑;腹面為乳白色,或稍呈微紅色。頭寬扁,有點呈三角形,頭頂兩側(cè)有一對圓而突出的大眼。前腿短,后腿長,腳趾間有蹼,善于跳躍和游泳。雌蛙個兒大,行動慢,沒有聲囊;雄蛙個兒小,口角旁邊有一對外聲囊,鳴叫時,發(fā)出響亮的“咯、咯、咯”聲。青蛙是消滅害蟲的能手,一只青蛙一天大約要吃70只蟲子,一年要吃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