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陽市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1頁
山西省汾陽市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2頁
山西省汾陽市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3頁
山西省汾陽市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4頁
山西省汾陽市高一歷史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月考測試歷史試卷本試題共分兩部分:1、第卷(選擇題)和第卷(非選擇題)共計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將第卷、第卷正確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第卷(選擇題 共計60分)一、單選題:(每小題1.5分,共40題,共計60分)1周代王位繼承制度一改“兄終弟及”為“父死子繼”,然,王的兒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長、幼之別,于是又規(guī)定“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等。該制度的核心標準是()a年齡長幼            b賢良優(yōu)次 

2、;            c出生貴賤            d血緣親疏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边@主要是因為“先王之法”()a使周王實現(xiàn)了高度集權               &#

3、160; b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政治風格實行統(tǒng)治c確立了森嚴的等級關系                 d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3周代分封制“使原來各部族之間相對平等的松散的盟友關系,變成了上下依屬的緊密的封建關系”。這說明分封制()a鞏固了各部族間的聯(lián)盟             

4、0;          b加強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c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                        d開創(chuàng)了等級社會秩序4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到:“以政制言,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中央統(tǒng)一之局,其下郡、縣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處“

5、封建”是指()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6、;  d行省制5“齊人”“魯人”這種表述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7、0;       d行省制6尚書記載“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殺死)之”、“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反映了夏周時期()a政權更替頻繁                                

8、60;       b神權與王權相結合c尚未實現(xiàn)高度集權                                d世襲制度遭到廢棄7通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族網(wǎng)?!按笞谀苈市∽?,小宗能率

9、群弟?!卑凑兆诜ㄖ频囊?guī)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nèi)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a  b c     d8“(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地名),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史記· 周本紀)下列對該材料的理解與史實不相符合的是a周武王分封諸侯以鞏固統(tǒng)治       

10、        b武王認為姜尚是滅商的最大功臣c先代貴族和功臣也受到分封      d王室同姓貴族在分封對象中僅占少數(shù)9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題是() a分化相權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b權力由皇帝身邊遠的人向皇帝身邊的人轉(zhuǎn)移c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d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10學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后,某班四位同學分別撰寫研究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xiàn)史實錯誤的是()a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大禹b趣談周武王與分封制c

11、論隋唐三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11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為解決上述問題,“求其寧息”的措施是()a焚書坑儒            b推行郡縣制         c攻打匈奴        

12、60;   d修筑長城122015年2月19日是農(nóng)歷春節(jié),春節(jié)就是農(nóng)歷一月初一。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為了避皇帝嬴政的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字的讀音也為“征”了。這說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權                            

13、60;                   b神權與王權相結合c獨斷性和隨意性                           

14、0;        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1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桂林郡和象郡。任囂任南??たの?,統(tǒng)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根據(jù)秦朝制度的規(guī)定,與任囂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事實上是南??さ淖罡咝姓L官c無權任免轄區(qū)內(nèi)的縣令 d和諸侯一樣擁有封地14在表解梳理秦代九卿(局部)的基礎上,張霞同學所得到的三點認識 () 奉常 掌管宗廟禮儀 宗正 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郎中令 掌管宮廷警衛(wèi) 少府 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秦代設立了

15、為皇帝私家服務的中央官職九卿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和負責監(jiān)察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秦代國與家同治的突出特點 a     b  c           d15以下摘自錢穆對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評價,該制度應是() a 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縣制     c漢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16尚書本是宮中保管、傳遞文書的小吏

16、。漢武帝任用尚書處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朝廷重臣也可以“領尚書事”為名掌實權。據(jù)此判斷,漢武帝時的尚書應屬于a內(nèi)朝官                b外戚集團             c外朝官         

17、       d宦官集團17元朝時,管轄今山東省的是()a山東行省  b河北行省 c陜西行省  d中書省18據(jù)南齊書記載:在憑“世資”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門閥士族憑借家世獲得官位,甚至成為公卿一類的高官。這說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會各階層之間合理流動       b為平民入仕開辟了一條便捷途徑c為新生政權選拔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       d使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一步加

18、強19 按唐制,中男(男丁16歲以上至21歲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歲以上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議,得到太宗許可。但是魏征不肯簽署文件,并指出這是竭澤而漁的做法。最終此提議沒有通過。據(jù)此,你認為魏征供職于()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兵部20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這反映的實質(zhì)問題是()a漢代宰相位高權重  b唐代宰相權力下降c宰相數(shù)量逐漸增加  d皇權不斷加強2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形成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體系有利于減少中

19、央政令的失誤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歷朝沿襲a    b    c   d2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異族征服了我們,跨駕在我們頭上。不放心把政權交給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權分散。所以連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領袖來親自統(tǒng)治。此如現(xiàn)在英國在香港,過去在印度,都設有總督,殖民地總督是直屬皇帝的。”錢穆評價的最可能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20、160;               b元朝的行省制度c明朝的內(nèi)閣制度                               

21、0;    d清朝的軍機處23有人認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不在于其對優(yōu)秀人才的選拔,而在于其對中國封建政治統(tǒng)治需要的滿足。下列關于科舉制的作用敘述,符合其觀點的是()a擴大官吏人才來源                               

22、60;b提高國民整體素質(zhì)c大大加強中央集權                                d促進詩歌繁榮發(fā)展24針對漢初諸侯國勢力強大,大臣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妙計,它既有利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這個妙計是()a郡縣

23、制                b“推恩令”           c誅晁錯                d清君側(cè)25下列文獻記載,按其所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之先后順序排列,

24、正確的是()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機房”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a            b             c           

25、0;d26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名目有很多,如賢良方正、孝悌力田、茂才異等、孝廉、直言極諫等。后來,“孝廉”逐漸成為使用較多的一種名目。材料中所述的選官制度為()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26、60;      d科舉制27“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當時的“州官” ()a負責向中央轉(zhuǎn)運錢糧賦稅                    b主要職責是監(jiān)察地方c擁有封地,官位可世襲          

27、60;             d由文官擔任,受通判節(jié)制28朱元璋曾說:“夫元氏之有天下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為杜絕“元之大弊”,朱元璋a創(chuàng)立軍機處        b設置樞密院         c廢除丞相制 

28、60;      d實行內(nèi)閣制29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特點之一是: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下列各項中,通過分割宰相財政權強化皇權的官職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29、0;     b唐朝的中書令c明朝的戶部尚書                                    d宋朝的三司使30“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逐漸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

30、擴充。官僚互相推卸責任,大多不干實事,行政效率低下。軍隊數(shù)量一百多萬,僅禁軍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币韵聦Σ牧现髦急硎鲎顪蚀_的一項是()a北宋采取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       b北宋冗官、冗兵、冗費形成的原因c北宋軍隊數(shù)量龐大,戰(zhàn)斗力強      d北宋官僚機構膨脹,行政效率低下31元代行省官員任命,遵循這樣的原則:“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屆中書?。蝗芬陨?,則核定權在皇帝?!庇纱丝梢?,元代

31、()a地方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c中央能夠有效節(jié)制地方                    

32、    d設行省利于管轄遼闊疆域32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局面的選官制度是()a世官制 b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

33、制33宋太祖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卻導致了北宋中期的財政危機,由此得出的教訓是a機構改革必須增大財政開支              b擴大國家機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c改革必須重視精兵簡政           d加強中央集權必須擴大政府機構和軍隊34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經(jīng)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與“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無寒門

34、,下品無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舊制c立嫡以長不以賢                            &#

35、160;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35明神宗萬歷年間張居正任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明朝內(nèi)閣的權力達到了頂點。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入閣當值的官員始終官位較低            b內(nèi)閣首輔可以制約皇權c標志著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內(nèi)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36臺灣著名學者傅宗懋認為:“世宗(雍正)的集權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節(jié)節(jié),他

36、只設了一個,于是就把以前內(nèi)閣和八旗的權力,整個拿來?!边@一機構是()a內(nèi)閣                    b南書房                 c軍機處     

37、60;          d文淵閣37明太祖朱元璋曾禱了一塊“內(nèi)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牌,掛于宮門里,可后來明代政治最壞時,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卻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a政治腐敗            b宦官專權            &#

38、160;c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38明朝內(nèi)閣制在我國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內(nèi)閣”是() 內(nèi)侍機構 君主專制產(chǎn)物 決策機構 制約皇權工具a                    b      

39、               c                    d39明朝嘉靖年間的內(nèi)閣首輔徐階曾說:“人嘗謂輔臣(內(nèi)閣首輔)擬旨,幾于擅國柄,乃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審定,有不留數(shù)字者。雖全當?shù)坌?,亦必更易?shù)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

40、使更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边@反映出明代內(nèi)閣首輔()a承擔了丞相的職能                                b不享有決策大權c制約了皇權的膨脹       &

41、#160;                        d成為最高行政長官40針對軍機處的“有官無吏”現(xiàn)象,淸趙翼說:“樞廷義取慎密,有官而無吏。”也有學者對此指出:“始密且速矣?!避姍C處名義上雖然有官,但實質(zhì)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無官”。對軍機處的“有官無吏”現(xiàn)象的理解正確的是() 便于嚴格保密 利于提高效率 加強君主專制 其實是有吏

42、無官a             b                 c                    

43、d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共3題41題11分,42題13分,43題16分,共計40分)41.(11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nóng)之后于許,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祀。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記·周本紀 材料二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奪鄭伯(鄭莊

44、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令)諸侯伐鄭,鄭伯擊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傳 請回答: (1) 材料一周武王實行的政治制度稱什么?受封的主要有哪些人?(2分) (2) 材料二說明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有哪些?(5分) (3) 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42(13分)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在最高專制權力中心的邊上,總是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權力機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武帝挑選一些文學之士,讓他們侍從左右,隨時得到天子垂詢而參與大政。同時宮中傳發(fā)書簡奏章的尚書

45、,也開始擴展職責,涉身機要事務。武帝在臨終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于是將軍輔政而領尚書事,開始成為慣例。 (1) 依據(jù)材料一,概括漢武帝采取的措施。(1分)結合所學,指出這樣做的目的。(1分) 材料二 (2) 依據(jù)所學,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要求:寫出三省職能,并以箭頭線(“”)標出中央職權部門之間的工作流程。(6分) 材料三 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nèi)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nèi)閣在太和門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nèi),選內(nèi)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庭,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

46、,皆在于此矣。 趙翼簷曝雜記卷一 (3) 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清朝軍機處的認識。(5分)43(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秦始皇)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他還解除了除他自己軍隊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裝;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到首都,以監(jiān)視他們。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漢制每年八月,舉行飲酎(醇酒)大典,諸侯王和列侯獻“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兩成色不足為名,削奪106個列侯的爵位。還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種原因而陸續(xù)失爵。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 材料

47、三 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 據(jù)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這一制度與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點和進步意義?(6分) (2) 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侯”“王”的由來及漢武帝削奪其爵位的目的。(4分) (3)據(jù)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創(chuàng)新?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作用。(6分)歷史月考參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講述的是宗法制,在嫡子中是按年齡

48、長幼,但無嫡子的時候,則按“立子以貴不以長”,年齡長幼不能全面概括該制度的核心,故a項錯誤;從材料“立嫡以長不以賢”可知賢良優(yōu)次不是該制度的核心標準,不能全面概括這一制度的核心標準,故b項錯誤;出生貴賤是在無嫡子的時候看庶子母親的出生,即“立子以貴不以長”,不能全面概括這一制度的核心,故c項錯誤;宗法制通過區(qū)分嫡、庶,按父系血緣親屬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故d項正確。2【答案】d【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可知“先王之法”指宗法制,當時周王尚未實現(xiàn)高度集權,故a項錯誤;宗法制商朝已有,并不是嶄新的政治風格,故b項錯誤;周朝森嚴的等級關系是分封制所確立的,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

49、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故d項正確。3【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使原來各部族之間相對平等的松散的盟友關系”可知,實行分封制以前才是由眾多血緣部族邦國形成的聯(lián)盟制,故a項錯誤;抓住材料“變成了上下依屬的緊密的封建關系”可知,等級森嚴的分封制使各封國與周王室的政治臣屬關系更加明確,從而加強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故b項正確;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在材料無體現(xiàn),故c項錯誤;夏商周本身就是奴隸制等級社會,不是從周代分封制開創(chuàng)的,故d項錯誤。4【答案】b【解析】此處“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國,也就是說秦朝廢除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 故a項錯誤;故b項正確;據(jù)材料“其下郡、縣

50、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得出此處“封建”不是郡縣制,故c項錯誤;行省制出現(xiàn)于元朝,故d項錯誤。5【答案】a【解析】周王朝建立后,將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各地,因此會出現(xiàn)“齊人”“魯人”的表述,故a項正確;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lián)系的制度,與“齊人”“魯人”的稱呼無關,故b項錯誤;郡縣制度之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不會出現(xiàn)“齊人”“魯人”的稱呼,故c項錯誤;行省制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因此不會出現(xiàn)“齊人”“魯人”的稱呼,故d項錯誤。6【答案】b【解析】題目中并未體現(xiàn)政權的更替頻繁,故a項錯誤;根據(jù)題意,在夏

51、商多罪,均是天命誅之,體現(xiàn)了在中國古代早期神權和王權相結合,故b項正確;題目中并未牽涉到夏商時期的集權現(xiàn)象,故c項錯誤;世襲制度是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題目中并未體現(xiàn),故d項錯誤。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宗法制的重要特點,、都是嫡長子,因此一定能成為大宗。8【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a項符合史實;從材料關鍵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可見b項符合材料意思和史實;從材料關鍵字詞“褒封神農(nóng)之后皇帝之后帝堯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可見先代貴族受到了分封,“于是封功臣謀士”可見功臣也受到了分封,故c項符合材料意思和史實;結合所學可知王室同姓貴族是分封的主體,故d項與史實不

52、符,符合題意。9【答案】d【解析】中國古代通過削弱相權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分化相權,如漢“中外朝制”、宋“二府三司制”;二是權力由大臣向近臣轉(zhuǎn)移,如漢中朝,明內(nèi)閣,清軍機處,材料中秦漢、宋元、明清三時期君臣議事時的行為體現(xiàn)君臣地位的變化,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分化相權以削弱相權的主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秦漢、宋元、明清三時期君臣議事時的行為體現(xiàn)君臣地位的變化,也不能充分體現(xiàn)權力由大臣向近臣轉(zhuǎn)移以削弱相權的主題,故b項錯誤;材料中秦漢、宋元、明清三時期君臣議事時的行為體現(xiàn)君臣地位的變化,與中央與地方關系無關,故c項錯誤;秦漢時期君臣均坐著議事,宋元時期君坐著臣站著議事,明清時期臣子則跪著議事,說明臣子地位

53、越來越低,表明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故d項正確。10【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xiàn)相關歷史基礎知識,分析、比較,并作出正確認知的能力。根據(jù)題干材料關鍵信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相關內(nèi)容。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知道,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表述明顯錯誤,因為自明朝開始丞相制度被廢除了,因此,d項符合題意。其余abc三項表述正確。綜上,故,本題正確答案選d。11【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秦始皇之所以推行郡縣制就是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訓,材料

54、中的“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足以證明這一點,所以,秦始皇“求其寧息”的措施也只能是“b推行郡縣制”。所以本題答案就是b。12 【答案】d【解析】中央集權下,地方政府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與題意皇帝制無關,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諱”,“政月”改為“正月”可知并未體現(xiàn)神權,故b項錯誤;為避諱改稱謂不能體現(xiàn)皇帝制度的獨斷性和隨意性,故c項錯誤;因犯諱改稱謂,已達到維護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獨尊形象,故d項正確。13.【答案】d【解析】秦朝郡尉是地方長官,與諸侯有明顯的不同,沒有封地,官位也不能世襲。14【答案】a【解析】秦漢由三公負責處理政務和監(jiān)察系統(tǒng),

55、秦代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并未體現(xiàn)“家國同治”的特點。15【答案】d【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地方諸侯享有統(tǒng)治地方的權力,與材料“行動的中央政府”“地方絕無權”不符,故a項錯誤;秦朝郡縣制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行政控制,而不是軍事控制,也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機構,與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機構”“不是為了行政方便,而是為了軍事控制”不符,故b項錯誤;漢代刺史屬于監(jiān)察機構,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機構,與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機構”不符,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描述相符,故d項正確。16【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宮中保管、傳遞文書的小吏”可知,漢武帝時的尚書屬于內(nèi)朝官,故a項正確;b項與材料“宮中保管、傳遞文書的小吏”不符,故

56、b項錯誤;c項與材料“宮中保管、傳遞文書的小吏”不符,故c項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尚書不屬于宦官集團,故d項錯誤。17【答案】d【解析】本題是對教材知識的考查。元朝時實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設行省進行管轄。18【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憑世資取官甚至成為公卿一類的高官”,門第成為選官的標準,貴族與平民間不存在人才自由流動的制度基礎,故a項正確;該表述與材料相反,故b項錯誤;憑借門第選官不利于大量優(yōu)秀人才的錄用,故c項錯誤;九品中正制下,選拔官員的權力很大程度掌握在中正官的手中,故d項錯誤。19.【答案】c【解析】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

57、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分析材料可知魏征是在“封駁審議”,所以選c。20【答案】d 【解析】 解析反映的實質(zhì)問題21【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并非一直被后世歷朝沿襲。在宋初,三省六部制已有名無實。明太祖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排除。22【答案】b【解析】根據(jù)“不放心把政權交給地方”、“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a項錯誤;行省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命,與材料描述相符,故b項正確;明朝的內(nèi)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nèi)侍機構,故c項錯誤;清朝的軍機處屬于中央機構,故d項錯誤。23【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diào)科舉制的服務對象而言的作用,未提及官僚群體本身的來源、

58、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和科舉制考察內(nèi)容,故a.b.d項錯誤;科舉制滿足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故c項正確。24【答案】b【解析】郡縣制利于中央集權,故a項錯誤;“推恩令”通過擴大王國繼承的受益群體的方式削弱了王國實力,又不至于諸侯國反抗,故b項正確;誅晁錯是七國之亂之王國的主張,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錯誤;清君側(cè)不利于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25【答案】a【解析】指的是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的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置,指的是明太祖廢丞相和裁撤中書省,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選擇a項符合題意。26【答案】b【解析】世官制與血緣有關,而與孝廉無關,故a項錯誤;察舉制的標準為孝廉,故b項正確;九品中正制的

59、標準是門第,與孝廉無關,故c項錯誤;科舉制的標準是才學,與孝廉無關,故d項錯誤。27【答案】d【解析】宋代負責轉(zhuǎn)運錢糧/有專門的轉(zhuǎn)運使,故a項錯誤;州郡長官是地方行政長官,故b項錯誤;宋代依舊實行官僚政治,官員有薪俸,不得世襲,故c項錯誤;根據(jù)所學,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在州郡長官之下設置通判,可直接上報朝廷,故d項正確。28【答案】c【解析】材料中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委任權臣,上下蒙蔽”,因此要削弱相權。軍機處創(chuàng)立于清朝,不符合時間限制,故a項錯誤;b項不屬于朱元璋削弱相權的措施,故b項錯誤;朱元璋廢除丞相制,達到高度集權的目的,故c項正確;內(nèi)閣制實行于明成祖朱棣時期,故d項錯誤。

60、29【答案】d【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負責監(jiān)察系統(tǒng)與“分割宰相財政權”不符,故a項錯誤;唐朝的中書令主要掌握決策權,與“分割宰相財政權”不符,故b項錯誤;明太祖時期已廢除丞相,故c項錯誤;宋朝設三司使總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政權以強化皇權,故d項正確。30【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diào)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消極影響,不是強調(diào)措施,故a項錯誤;由材料“官僚互相推卸責任,大多不干實事,行政效率低下。軍隊數(shù)量一百多萬,僅禁軍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費形成的原因,故b項正確;北宋軍隊數(shù)量龐大,戰(zhàn)斗力強,與材料“軍隊數(shù)量一百多萬,僅禁軍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官僚機構膨脹、軍隊不斷擴充、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三個方面,故d項錯誤。31【答案】c【解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區(qū)劃,行省的官員任命均是由中央決定,故a項錯誤;題目強調(diào)的是元代行省官員的任命原則,故b項錯誤;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故c項正確;題目并未體現(xiàn)行省的作用,故d項錯誤。32【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世官制度又稱世卿世祿制,官場依然為貴族把持,故a項錯誤;察舉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