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大頭醫(yī)生大頭醫(yī)生編輯整理英文名稱英文名稱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類別類別血液科/紅細胞疾病/紅細胞酶異常性溶血性貧血ICD號號D55.8概述概述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癥是發(fā)生頻率僅次于G-6-PD缺乏癥的一種紅細胞酶病。現已證實PK缺乏癥是由PK基因異常所致,主要是PK基因點突變,小部分患者表現為缺失或插入。ATP缺乏是PK缺乏癥導致溶血的因素。PK活性測定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組稱為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的異質性疾病。1954年Selw
2、gn和Daice根據自身溶血試驗將這組疾病分為兩型,第型自身溶血僅輕度增高,加葡萄糖后可以糾正,第型自身溶血顯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糾正。概述概述1960年De Gruchy等發(fā)現第型患者加三磷腺苷(ATP)后可以得到糾正,說明其ATP生成障礙,而其實質是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1961年,Valentine首次在第型先天性非球形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紅細胞中證實有PK缺乏,其發(fā)生頻率僅次于G-6-PD缺陷。 流行病學流行病學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在北歐血統(tǒng)的人群中高發(fā)。在日本,此病與G-6PD缺乏癥的人數大致相等,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此病亦呈現全球性分布。由于PK缺乏癥
3、所致的溶血已見于葡萄牙、意大利、近東、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委內瑞拉、菲律賓、墨西哥等地區(qū)和國家。我國香港地區(qū)3%的新生兒為PK變異型雜合子,在德國和美國PK缺乏癥雜合子約為1%。我國1984年胡亞美首次報道2例,至今國內報道的PK缺乏癥所致溶血性貧血共10例。病因病因 1.生化變異型 PK是一分子量為60kD由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亞單位組成的四聚體,在哺乳動物組織中有4種異構酶: L、R、M1和M2。R型異構酶(R-PK)只存在于成熟的紅細胞。R-PK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后分成兩種成分,Rl-PK為一同源四聚體(L2L2),R1-PK主要存在于原始紅細胞和網織紅細胞,而R2-PK則主要存在
4、于成熟紅細胞。L-型PK存在肝臟,與R-PK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M1型存在于肌肉、心臟和腦,M2-PK存在于白細胞和血小板,幼稚細胞中也有M2-PK。病因病因在PK缺乏癥的某些患者的紅細胞已發(fā)現有M2-PK的存在,PK突變型的異質性可以解釋PK缺乏表型的大范圍變異性?!肮诺洹钡腜K缺乏,除酶活性減低外其余酶的特性均無異常。起先認為僅只是結構正常的酶產生過少而已,但進一步研究證明存在有僅影響催化活性的酶分子結構改變。顯然,大部分PK突變都伴有結構異常蛋白,而這些蛋白在電泳速度、殘留活性、底物親和度、動力學特征、熱穩(wěn)定度、核苷酸特異性、ATP抑制、變構激活或最適pH方面均不同。病因病因 2.遺傳
5、方式 PK缺乏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但偶有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家系的報道。一般來說,只有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才會出現溶血性疾患。雜合子患者盡管紅細胞中有葡萄糖中間產物改變,但無貧血表現。PK缺乏癥雜合子的檢出率為0.24%2.20%。大部分PK缺乏癥患者為復合雜合子,真正的純合子很少。 3.分子生物學 M2型PK基因定位于15q22 -qter,L型和R型PK基因定位于1q21。L和R型為異構調節(jié),由用兩個組織特異性啟動子的同一個基因所轉錄編碼的L型和R型僅只在前2個外顯子有差異;M1和M2也是由同一基因所編碼,由于剪接的不同而產生兩種分別翻譯成這種PK的mRNA。病因病因最近,Kanno等克隆了
6、人的R型PK基因的cDNA,由2060bp組成,編碼1個57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PK缺乏癥是由于PK基因點突變。迄今已發(fā)現130余種不同的突變,主要為錯義突變,小部分患者表現為缺失或插入。發(fā)病機制發(fā)病機制 PK缺乏患者的確切溶血機制現尚不清楚。PK缺乏時,ATP生成減少。ATP缺乏是PK缺乏癥導致溶血的主要因素,因為ATP缺乏時,引起紅細胞內K 和水的丟失,紅細胞皺縮成棘細胞,該細胞變形性降低而在脾中阻留,被破壞,導致镕血性貧血的發(fā)生。PK缺乏紅細胞二磷酸腺苷(ADP)和氧化型輔酶(NAD )合成受損,ADP和NAD 會加劇由于PK缺乏導致的葡萄糖代謝量的減低,由此而加重PK,缺乏患者的溶血
7、。此外PK缺乏癥紅細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積聚,而2,3-DPG是己糖激酶的抑制物。發(fā)病機制發(fā)病機制這樣亦加劇PK缺乏引起的葡萄糖代謝量的減低,ATP生成量進一步減少使PK缺乏癥患者的溶血加重。臨床表現臨床表現 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并癥的表現。病情輕重不一,可以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甚至可出現膽紅素腦病,需要血液置換或多次輸血,少數患者直到成年或年老才發(fā)現貧血,還有的因骨髓功能完全代償,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的貧血和其他表現。但查體時常有黃疸和脾大。一般貧血或黃疸首次發(fā)生于嬰兒或兒童時期,不像G-6-PD缺乏的患者,PK缺乏癥嬰兒出現黃疸時總是伴有貧血且常有脾大,貧血程度通常比遺傳性
8、球形紅細胞增增多增多增多癥患者更嚴重,常常需要輸血。并發(fā)癥并發(fā)癥 1.膽石癥為較常見的并發(fā)癥。 2.較少見的并發(fā)癥有膽紅素腦病、慢性腿部潰瘍、繼發(fā)于膽道疾病的急性胰腺炎、脾膿腫、髓外造血組織的脊髓壓迫和游走性靜脈炎等。 3.急性感染或妊娠可以使慢性溶血過程加劇,甚至出現“溶血危象”,此時可能需要輸血。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血紅蛋白一般在5060g/L以上,網織紅細胞計數大多在2.5%15.0%,切脾后可高達40%70%,外周血中可以見到棘形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自身溶血試驗為非特異性的,現在不再用此試驗作為對紅細胞酶病的實驗診斷手段。紅細胞中糖酵解途徑的某些中間產物有特征性改變,如2
9、,3-DPG呈現2倍以上的升高,ATP減少,3-PG增高等。 2.PK底物活性測定 方法有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和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Blume法PK活性定量測定。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PK熒光點試驗的原理是還原產生還原型輔酶(NADH)在紫外光下可以發(fā)出熒光。進行試驗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NADH和乳酸脫氫酶(LDH)同加在濾紙上的被檢血液混合孵育后檢測其熒光強度。如果血樣PK缺乏,NADH就不被利用,丙酮酸就不會產生,熒光持續(xù)4560min。正常血樣,15min后熒光消失。輸血后可導致假陽性。在應用PK熒光斑點試驗時,首先應使該試驗標準化,即用定量法校正篩選法的結果,這樣的結果
10、才比較可靠。PK活性定量測定是通過標準溫度、pH和底物濃度下用分光光度計定量測定NADH轉化成NAD的量來確定。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在進行紅細胞PK活性測定時,一定要盡可能地清除白細胞,因為白細胞中含有M1和M2型PK酶,白細胞中PK活性為正常紅細胞的300倍,若檢測樣品中存在有白細胞則會導致假陽性,因此一般要求白細胞含量1.5109/L。 3.PK底物活性,甲糖-1,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 大部分有貧血表現的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其酶的活性水平為正常值的5%40%,而臨床正常的雜合子其酶活性約為正常的50%。對不明原因的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溶血性貧血病例,如果測出PK活性正常時,應進一步檢查
11、PK底物活性、甲糖-1,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則有可能發(fā)現異常。其他輔助檢查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可選擇心電圖、B超、X線等檢查。診斷診斷 診斷依賴于紅細胞PK的活性測定在考慮PK缺乏癥的診斷時要注意: 篩選PK活性的熒光斑點試驗的標準化;除外繼發(fā)性PK缺乏的可能,以下為PK缺乏的診斷標準。 1.PK活性測定的正常參考值 (1)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 PK活性正常: 熒光在25min內消失。 PK活性中間缺乏值(雜合體值): 熒光在2560min消失。 PK活性嚴重缺乏值(純合體值): 熒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測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
12、)推薦的Blume法: 診斷診斷 正常值: (15.01.99)U/gHb(37)。 低底物濃度(PEP)正常值: 正?;钚缘?4.9%3.71%(37)。 低PEPPDP刺激后的正常值: 正?;钚缘?3.5%2.46%(37)。 純合子值為正?;钚缘?5%以下,雜合子值為正?;钚缘?5%50%。 (3)中間代謝產物正常值(37): ATP: (4.230.29)mol/gHb,PK缺乏時較正常降低2個標準差以上。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12.271.87)mol/gHb,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倍以上。診斷診斷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12.22.2) mol/L
13、RBC,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以上。 2-磷酸甘油酸(2-PG): (7.32.5) mol/LRBC,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 2.紅細胞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 (1)PK熒光斑點試驗屬嚴重缺乏值范圍。 (2)PK熒光斑點試驗屬中間缺乏值范圍,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2,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間產物變化。 (3)PK活性定量屬純合子范圍。 (4)PK活性定量屬雜合子范圍: 診斷診斷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中間代謝產物變化。 符合上述4項中任何1項,均可建立PK缺陷的實驗診斷。如臨床上高度懷疑為PK缺乏癥,而PK活性正常時,應進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測定,以確定有無
14、PK活性降低。 3.PK缺乏癥所致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1)紅細胞PK缺乏癥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生后早期(多為1周內)出現黃疸,成熟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mol/L(12mg%),未成熟兒超過256.5mol/L(15mg%),主要為間接膽紅素升高;溶血的其他證據(如貧血、網織紅增多、尿膽原增加等);符合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診斷診斷具備上述 3項,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黃疸者,可確診;不具備上述2項和(或)有其他原因并存者,應疑診為紅細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癥致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NSHA): 呈慢性溶血過程,有脾大、黃疸、貧血;符合PK缺陷的實驗
15、診斷標準;排除其他紅細胞酶病及血紅蛋白?。慌懦^發(fā)性PKD。符合以上4項方可診斷為遺傳性PKD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溶血性貧血。 PK值低于正常的疾病還有急性白血病、MDS、難治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和化療后狀態(tài)。診斷診斷獲得性酶缺陷癥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質合成異常的骨髓干細胞受損,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是酶的翻譯后修飾所致。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PK缺乏癥應與其他紅細胞酶病如G-6-PD缺乏癥及血紅蛋白病相鑒別。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化療后都可以引起繼發(fā)性PK缺乏,因此遺傳性PK缺乏癥(通常是雜合子)應與繼發(fā)性PK缺乏癥相鑒別,但有時此二者
16、的鑒別相當困難,因為二者紅細胞PK活性都是輕至中度降低,一般都沒有明顯的溶血表現,有時需要進行隨診和仔細分析。治療治療 1.輸血 在出生后前幾年,嚴重貧血的最好處理是紅細胞輸注,血紅蛋白濃度維持在80100g/L以上不影響兒童生長和發(fā)育,并減少危及生命的再障危象。然而決定輸血最重要的是根據病人對貧血的耐受性而非僅是血紅蛋白的水平。由于患者紅細胞2,3-DPG水平增高,中重度貧血時可無明顯不適。 2.脾切除 脾切除治療可使病人長時間地控制貧血。由于出生后前幾年在無脾狀態(tài)下有發(fā)生嚴重敗血癥的危險,故患者行脾切除術至少要510歲后。治療治療脾切除術可使預后改善,但并不能糾正溶血狀態(tài)。在術前需要輸血者
17、,術后則可能不需要輸注。較年輕兒童經過快速的造血生長“追趕”期,運動耐受性改善。盡管不能完全排除再障危象的發(fā)生的可能,但發(fā)生后常較輕。術后經過改善初期后,Hb可能逐漸降低。病人術后網紅細胞數量增加時,說明不完全代償性溶血過程持續(xù)存在。在選擇病人行脾切除術時,紅細胞生存期及脾臟血容量的術前評估意義不大,因為部分病人肝臟是紅細胞破壞的主要場所,脾臟似乎破壞缺陷更嚴重的紅細胞。治療治療總之,貧血越嚴重,則脾切除效果越好。 3.藥物治療 在體外水楊酸鹽反向影響PK缺陷性細胞的能量代謝,這種現象的臨床意義一旦確定,則可以在嚴格的血液學監(jiān)護下應用水楊酸鹽。還觀察到患嚴重PK缺乏癥的女性病人應用口服避孕藥時
18、溶血增加。 4.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或臍血移植PK缺乏癥所致嚴重溶血性貧血患者,如需反復輸血才能維持生命,Allo-BMT或Allo-PBSCT是惟一的根治手段。預后預后 由于病情輕重不一,因而預后不一致,嬰幼兒可以導致死亡。本癥隨年齡增長有減弱趨勢。大多數患者可以過相對正常的生活,對壽命無明顯的影響。預防預防 做好遺傳咨詢,檢查致病基因攜帶者,并就生育問題給予醫(yī)學指導。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概概述述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組稱為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的異質性疾病。1954年Selwgn和Daice根據自身溶血
19、試驗將這組疾病分為兩型,第型自身溶血僅輕度增高 加葡萄糖后可以糾正,第型自身溶血顯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糾正 1960年De Gruchy等發(fā)現第型患者加三磷腺苷(ATP)后可以得到糾正,說明其ATP生成障礙 而其實質是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1961年,Valentine首次在第型先天性非球形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紅細胞中證實有PK缺乏,其發(fā)生頻率僅次于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流流行病學行病學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在北歐血統(tǒng)的人群中高發(fā)。在日本 此病與G-6PD缺乏癥的人數大致相等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此病亦呈現全球性分布。由于PK缺乏癥所致
20、的溶血已見于葡萄牙、意大利、近東、澳大利亞 新西蘭、中國 委內瑞拉、菲律賓 墨西哥等地區(qū)和國家 我國香港地區(qū)3%的新生兒為PK變異型雜合子 在德國和美國PK缺乏癥雜合子約為1% 我國1984年胡亞美首次報道2例,至今(2012年5月之前)國內報道的PK缺乏癥所致溶血性貧血共12例。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病病因因 1.生化變異型 PK是一分子量為60kD由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亞單位組成的四聚體 在哺乳動物組織中有4種異構酶:L R M1和M2 R型異構酶(R-PK)只存在于成熟的紅細胞 R-PK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后分成兩種成分,Rl-PK為一同源四聚體(L2L2) R1-PK主要
21、存在于原始紅細胞和網織紅細胞,而R2-PK則主要存在于成熟紅細胞。L-型PK存在肝臟,與R-PK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M1型存在于肌肉 心臟和腦,M2-PK存在于白細胞和血小板,幼稚細胞中也有M2-PK。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病病因因在PK缺乏癥的某些患者的紅細胞已發(fā)現有M2-PK的存在,PK突變型的異質性可以解釋PK缺乏表型的大范圍變異性 “古典”的PK缺乏 除酶活性減低外其余酶的特性均無異常 起先認為僅只是結構正常的酶產生過少而已,但進一步研究證明存在有僅影響催化活性的酶分子結構改變。顯然 大部分PK突變都伴有結構異常蛋白,而這些蛋白在電泳速度 殘留活性 底物親和度 動力學特征
22、、熱穩(wěn)定度 核苷酸特異性 ATP抑制 變構激活或最適pH方面均不同。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病病因因2.遺傳方式 PK缺乏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但偶有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家系的報道。一般來說 只有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才會出現溶血性疾患。雜合子患者盡管紅細胞中有葡萄糖中間產物改變,但無貧血表現。PK缺乏癥雜合子的檢出率為0.24%2.20% 大部分PK缺乏癥患者為復合雜合子 真正的純合子很少 3.分子生物學 M2型PK基因定位于15q22 -qter,L型和R型PK基因定位于1q21。L和R型為異構調節(jié),由用兩個組織特異性啟動子的同一個基因所轉錄編碼的L型和R型僅只在前2個外顯子有差異;
23、M1和M2也是由同一基因所編碼 由于剪接的不同而產生兩種分別翻譯成這種PK的mRNA。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病病因因最近 Kanno等克隆了人的R型PK基因的cDNA 由2060bp組成,編碼1個57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 PK缺乏癥是由于PK基因點突變 迄今已發(fā)現130余種不同的突變,主要為錯義突變,小部分患者表現為缺失或插入 。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發(fā)發(fā)病機制病機制 PK缺乏患者的確切溶血機制現尚不清楚。PK缺乏時,ATP生成減少。ATP缺乏是PK缺乏癥導致溶血的主要因素 因為ATP缺乏時,Na離子在紅細胞內蓄積,紅細胞腫脹成球形,球形紅細胞通過脾時被破壞,導致镕血
24、性貧血的發(fā)生。PK缺乏紅細胞二磷酸腺苷(ADP)和氧化型輔酶(NAD+ )合成受損 ADP和NAD+ 會加劇由于PK缺乏導致的葡萄糖代謝量的減低 由此而加重PK 缺乏患者的溶血 此外PK缺乏癥紅細胞中2 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積聚,而2 3-DPG是己糖激酶的抑制物 這樣亦加劇PK缺乏引起的葡萄糖代謝量的減低 ATP生成量進一步減少使PK缺乏癥患者的溶血加重。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臨臨床表現床表現 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并癥的表現。病情輕重不一 可以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甚至可出現膽紅素腦病,需要血液置換或多次輸血,少數患者直到成年或年老才發(fā)現貧血 還有的因骨髓功能完全代償,
25、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的貧血和其他表現 但查體時常有黃疸和脾大。一般貧血或黃疸首次發(fā)生于嬰兒或兒童時期,不像G-6-PD缺乏的患者,PK缺乏癥嬰兒出現黃疸時總是伴有貧血且常有脾大,貧血程度通常比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患者更嚴重 常常需要輸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并并發(fā)癥發(fā)癥 1.膽石癥為較常見的并發(fā)癥。 2.較少見的并發(fā)癥有膽紅素腦病 慢性腿部潰瘍、繼發(fā)于膽道疾病的急性胰腺炎 脾膿腫、髓外造血組織的脊髓壓迫和游走性靜脈炎等 3.急性感染或妊娠可以使慢性溶血過程加劇,甚至出現“溶血危象” 此時可能需要輸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診診斷斷 診斷依賴于紅細胞PK的活性測定在考慮
26、PK缺乏癥的診斷時要注意:篩選PK活性的熒光斑點試驗的標準化;除外繼發(fā)性PK缺乏的可能,以下為PK缺乏的診斷標準。 1 PK活性測定的正常參考值 (1)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 PK活性正常:熒光在25min內消失 PK活性中間缺乏值(雜合體值):熒光在2560min消失 PK活性嚴重缺乏值(純合體值):熒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測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推薦的Blume法: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診診斷斷 正常值:(15.01.99)U/gHb(37) 低底物濃度(PEP)正常值:正?;钚缘?4.9%3.71%(37) 低PEP+PDP刺激后的正常
27、值:正?;钚缘?3.5%2.46%(37) 純合子值為正?;钚缘?5%以下,雜合子值為正常活性的25%50% (3)中間代謝產物正常值(37): ATP:(4.230.29)mol/gHb,PK缺乏時較正常降低2個標準差以上 2,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12.271.87)mol/gHb 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倍以上。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診診斷斷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2.22.2) mol/LRBC,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以上。 2-磷酸甘油酸(2-PG):(7.32.5) mol/LRBC 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 2.紅細胞PK缺陷的
28、實驗診斷標準 (1)PK熒光斑點試驗屬嚴重缺乏值范圍。 (2)PK熒光斑點試驗屬中間缺乏值范圍,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2 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間產物變化。 (3)PK活性定量屬純合子范圍。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診診斷斷 (4)PK活性定量屬雜合子范圍: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中間代謝產物變化 符合上述4項中任何1項,均可建立PK缺陷的實驗診斷。如臨床上高度懷疑為PK缺乏癥,而PK活性正常時 應進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測定,以確定有無PK活性降低。 3 PK缺乏癥所致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1)紅細胞PK缺乏癥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生后早期(多為1周內)出現黃疸 成
29、熟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mol/L(12mg%) 未成熟兒超過256.5mol/L(15mg%) 主要為間接膽紅素升高;溶血的其他證據(如貧血、網織紅增多 尿膽原增加等);符合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診診斷斷具備上述 3項 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黃疸者,可確診;不具備上述2項和(或)有其他原因并存者,應疑診為紅細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癥致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NSHA):呈慢性溶血過程,有脾大 黃疸、貧血;符合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排除其他紅細胞酶病及血紅蛋白?。慌懦^發(fā)性PKD 符合以上4項方可診斷為遺傳性PKD所致先天性非
30、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PK值低于正常的疾病還有急性白血病、MDS 難治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和化療后狀態(tài) 獲得性酶缺陷癥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質合成異常的骨髓干細胞受損 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是酶的翻譯后修飾所致。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鑒鑒別診斷別診斷 PK缺乏癥應與其他紅細胞酶病如G-6-PD缺乏癥及血紅蛋白病相鑒別。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化療后都可以引起繼發(fā)性PK缺乏,因此遺傳性PK缺乏癥(通常是雜合子)應與繼發(fā)性PK缺乏癥相鑒別 但有時此二者的鑒別相當困難 因為二者紅細胞PK活性都是輕至中度降低,一般都沒有明顯的溶血表現,有時需
31、要進行隨診和仔細分析。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實實驗室檢查驗室檢查 1.外周血 血紅蛋白一般在5060g/L以上 網織紅細胞計數大多在2.5%15.0% 切脾后可高達40%70%,外周血中可以見到棘形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自身溶血試驗為非特異性的 現在不再用此試驗作為對紅細胞酶病的實驗診斷手段。紅細胞中糖酵解途徑的某些中間產物有特征性改變,如2 3-DPG呈現2倍以上的升高 ATP減少 3-PG增高等 2 PK底物活性測定 方法有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和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Blume法PK活性定量測定 PK熒光點試驗的原理是還原產生還原型輔酶 (NADH)在紫外光下可以
32、發(fā)出熒光 進行試驗時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NADH和乳酸脫氫酶(LDH)同加在濾紙上的被檢血液混合孵育后檢測其熒光強度。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實實驗室檢查驗室檢查如果血樣PK缺乏,NADH就不被利用 丙酮酸就不會產生,熒光持續(xù)4560min。正常血樣,15min后熒光消失 輸血后可導致假陽性。在應用PK熒光斑點試驗時 首先應使該試驗標準化,即用定量法校正篩選法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才比較可靠。PK活性定量測定是通過標準溫度、pH和底物濃度下用分光光度計定量測定NADH轉化成NAD的量來確定 在進行紅細胞PK活性測定時,一定要盡可能地清除白細胞,因為白細胞中含有M1和M2型PK酶 白細胞中PK活性為正常紅細胞的300倍 若檢測樣品中存在有白細胞則會導致假陽性,因此一般要求白細胞含量1.5109/L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實實驗室檢查驗室檢查 3 PK底物活性,甲糖-1,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 大部分有貧血表現的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其酶的活性水平為正常值的5%40%,而臨床正常的雜合子其酶活性約為正常的50% 對不明原因的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病例,如果測出PK活性正常時,應進一步檢查PK底物活性、甲糖-1 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 則有可能發(fā)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雙人合伙商業(yè)店鋪協(xié)議模板
- 2024年企業(yè)工程承包詳細協(xié)議細則
- 德邦物流2024年專項快遞服務協(xié)議
- 2024年度供應商保密義務協(xié)議
- 2023-2024學年浙江省嘉興市高考數學試題考前三個月(江蘇專版)
- 2024年戰(zhàn)略采購合作協(xié)議模板
- 2024房屋權屬更名補充協(xié)議
- 2024年產品委托加工協(xié)議文本
- 6.1圓周運動(含答案)-2022-2023學年高一物理同步精講義(人教2019必修第二冊 )
- 2024年制造業(yè)勞務承包基本協(xié)議格式
- 綿陽市高中2022級(2025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一診)語文試卷(含答案)
- 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勞動和技能競賽
- 2 0 2 4 年 7 月 國開??啤斗ɡ韺W》期末紙質考試 試題及答案
- 6.1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 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
- 2023-2024學年天津市經開區(qū)國際學校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
- DB23T 3842-2024 一般化工企業(yè)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規(guī)范
- 期中模擬押題卷(1-3單元)(試題)-2024-2025學年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
- 環(huán)氧樹脂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報告
-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 測量 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級第四單元:創(chuàng)作數字作品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