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簡《系年》釋讀沫司徒疑簋_第1頁
由清華簡《系年》釋讀沫司徒疑簋_第2頁
由清華簡《系年》釋讀沫司徒疑簋_第3頁
由清華簡《系年》釋讀沫司徒疑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由清華簡系年釋讀沫司徒疑簋李學勤提要:清華簡中的珍貴史書系年,第四章記述周初分封衛(wèi)國之事。衛(wèi)國第一代國君康侯封都于在商朝故地范圍內(nèi)的康丘,而原為商王紂所居的沫(朝歌)反處于邊境。這一記載與著名青銅器沫司徒疑簋的銘文內(nèi)容一致。關鍵詞:清華簡 系年 衛(wèi)國 沫司徒疑簋the interpretation of mei situ yi gui-vessel 沫司徒疑簋 in light of the xi nian系年 from the 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sli xueqinabstract: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xi nian, a

2、rare historical text in the tsinghua collection, records the enfeoffment of the wei 衛(wèi) state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first monarch of wei state was marquis kang康 and made kangqiu 康丘 as the capital which used to be in the shang region. by contrast, mei 沫 (also known as chaoge 朝歌), the re

3、sidence of king zhou 紂 of shang, was near the frontier. it is the same with the inscription of mei situ yi gui, a famous bronze vessel.key words: 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s, xi nian, wei state, mei situ yi gui-vessel清華大學所藏戰(zhàn)國竹簡系年,已發(fā)表于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第二輯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系年是一部久已佚失的史

4、書,以二十三章的文字篇幅,概述了周朝建立以至戰(zhàn)國前期的歷史大事,有非常珍貴的學術價值。系年書中記述西周史事的,而最前面的四章。其第四章講到衛(wèi)國的初封,說: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衛(wèi)人自庚(康)丘遷于淇衛(wèi)。這段話敘述的是周成王、周公分封康叔的經(jīng)過,同左傳定公四年衛(wèi)人祝佗追述的衛(wèi)國初封的情況,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有關的一些問題,我曾寫有清華簡系年解答封衛(wèi)疑謎小文 李學勤:清華簡解答封衛(wèi)疑謎,文史知識2012年第3期;又收入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2013年。,詳細討論過了。但該文限于字數(shù),沒有能夠聯(lián)系到與衛(wèi)國分封有關

5、的青銅器沫司徒(疑)簋,從而對衛(wèi)國初封問題的探討還不充分,這便是我要再寫本文的原因。沫司徒疑簋過去常被稱為“康侯簋”,是最著名的周初青銅器之一。該器傳系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縣辛村的衛(wèi)國墓地,后流散到英國,1977年入藏于在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院 陳夢家:西周青銅器斷代上冊,第11頁,中華書局,2004年。簋高21厘米 羅森(jessica rawson):古代中國:藝術與考古學(ancient china: art and archaeology)第100頁注iii,不列顛博物院,1980年。,無蓋,侈唇深腹,口沿下飾渦紋與四瓣花紋,腹飾直棱紋,雙耳上有帶扁角的獸首,下有重珥,圈足紋飾與口沿下相

6、同。器的圖形見商周彝器通考259,銘文見殷周金文集成4059。簋銘共4行24字,現(xiàn)依原行款寫定(盡可能用今字):王來伐商邑,延(誕)命康侯啚(鄙)于衛(wèi),(沫)司土(徒)(疑)眔啚(鄙),作厥考彝。對于這篇銘文,中外學者意見有很多很大的分歧,讀者如有興趣,可參看日本白川靜金文通釋 白川靜:金文通釋卷一上,第141-161頁,白鶴美術館,1964年。,這里不一一引述。以下讓我們結合新發(fā)現(xiàn)的系年簡文,對這件簋銘重加解釋。銘文第一行“來伐”的“來”字,從楊樹達先生釋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第222-223頁,中華書局,1997年?!吧桃亍币娫娨笪洹吧桃匾硪恚姆街畼O”,指商王朝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而言,殷墟

7、卜辭稱之為“大邑商”,因而也作為商王朝的代詞 參看李學勤早期文集,第174-176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系年第一章講周武王“克反商邑”,即顛覆商王朝的政權。第三章說“武王陟,商邑興反”,即武王卒后武庚在商的故地反周。此處銘文稱“王來伐商邑”,對照簡文第三章“成王屎(敉)伐商邑”,“王”確是成王。有學者以為是“攝政稱王”的周公,是不對的 同,第222頁?!罢Q命康侯鄙于衛(wèi)”,承上句“王來伐商邑”,“誕”是虛主詞,義同于今語的“于是” 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第一卷文史雜著,第13頁,中國文藝聯(lián)合出版公司,1984年。正由于成王來伐商邑,才有“命康侯鄙于衛(wèi)”之事,這是因為衛(wèi)乃是商邑的一部分。

8、大家知道,武王克商這后,將商王朝故地分劃為邶、鄘、衛(wèi)三地,設立三監(jiān)。毛詩正義引鄭玄詩譜云:“乃三分其地,置三監(jiān)。自紂地而北謂之北,南謂之鄘,東謂之衛(wèi)。”康侯之所以稱“康”,是由于都于康丘。這個康丘便于“侯殷余民”,自系在商朝故地,推想當在邶鄘衛(wèi)三地中的衛(wèi)地境內(nèi),因此康叔在簡文里又稱作“衛(wèi)叔封”。“衛(wèi)”是大名,“康丘”是其中作為都邑的地點。以往各家考釋簋銘,最感困難的是怎樣解讀“啚”字。特別是各家多以銘文為記封衛(wèi)一事,又都主張康在其他地方,那么“衛(wèi)”必須是康侯所都的地點,這樣就陷入了困境,因為“啚”如果讀為“鄙”,便不能作都邑解了。殷墟卜辭屢見“啚”字,都讀為“鄙”,如有名的賓組大骨云:“土方于

9、我東鄙,(捷)二邑, 方亦侵我西鄙田”,“鄙”均為都邑以外的邊境之義。這里應該提到,楊樹達先生曾引廣雅釋詁“鄙,國也”來解釋簋銘 同。,這是不妥當?shù)?。廣雅原文是:“州、郡、縣、道、都、鄙、邦、域、邑,國也?!敝皇侵v州、郡等字與廣義的“國”有關,廣雅疏證已以詳細鑒例表明了這一點。銘中的“啚”讀為“鄙”,應該解釋為劃定國土的邊鏡地區(qū)。王在征伐商邑,平定叛亂之后,分封康侯,確定其邊鄙自然是必要的步驟。簋的器主是“司徒疑”。“”字右上原似從“木”,陳夢家先生鑒于卜辭“未”字有時如此,指出實系從“未”,“”即古書記載中的妹或沫,也就是紂所居的朝歌,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這個地點雖曾為商王所居,但不是康侯初封的都邑,可能是因為戰(zhàn)爭破壞一時難于修復的緣故。沬司徒疑在同出器物銘文里或稱“沬伯疑”,其人以“沬”為氏,職官為司徒。按西周青銅器銘文,凡涉及土地權限之事,每每都要有三有司即司徒、司馬、司空參加。此次康侯封建,劃定邊境,沬地也包括在內(nèi),這便是簋銘所說“眔鄙”。“眔”字古書作“逮”,訓為“及”,意思是參與。沬,也即是朝歌這個地方,既然曾為紂所居,自然有其形勝之處,不是康侯初都的康丘所能比,所以如系年所載,衛(wèi)人后來還是“遷于淇衛(wèi)”,“淇衛(wèi)”就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