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_第1頁
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_第2頁
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_第3頁
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_第4頁
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道家:仙都志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獻仙都志以供大家參閱。為便于閱讀,除簡體字外,盡量保持原樣。由于部分古籍有損,有些古體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請諒解。字數(shù):14991仙都志 經(jīng)名:仙都志。元代陳性定編。二卷。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玄部記傳類。 仙都志序 疆理之書,肇於禹貢而具於職方,然水有經(jīng),郡邑有乘,此仙都志所由作也。仙都,東昊勝,事在道家書,為祈仙洞天,爰自發(fā)跡軒轅,由唐建,宋錫名,薦祉符瑞,屢臻圣朝。延佑問,貞士趙虛一載奉璽書來領(lǐng)厘事山川草木昭被寵光獨峰煉溪,若增而高浚而深也。住山陳君此一載筆于編,沿革瑰奇,巨細畢錄,其有功茲山者歟。吾聞蓬萊在望而風輒弘去,桃

2、源既入而路忽迷,則名山大川豈人人之所能周覽哉。此編目擊道存可以臥游矣。至正戊子五月既望。 仙都志卷上 玉虛住山少微陳性定此一編集 獨峰山長番陽吳明義仲誼校正 山川 仙都山,古名縉云山。按道書洞天三十六所,其仙都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周回三百里,黃帝駕火龍上升處,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史記載:縉云本黃帝夏宮之名。張守節(jié)云:枯州縉云縣,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記:唐置縉云縣。又以枯州為縉云郡,蓋以其地有縉云山故也。今縣在山之西二十三里。圖經(jīng)云:唐天寶七年六月八日有彩云起於李溪源,覆遠縉云山獨峰之頂,云中仙藥響亮,鸞鶴飛舞,俄聞山呼萬歲者,九諸山皆應(yīng)。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救改今名

3、。 獨峰山,一名仙都石,謝靈運名山記云:縉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高丈,頂有湖,生蓮花,有巖相近,名步虛山,遠而望之,低於步虛,迫而視之,步虛居其下。舊東陽記:一名丹峰山。昔黃帝嘗乘龍車登此山,轍跡猶存。自唐白樂天以下,古今名賢,留題有什。 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迭蟑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日斗巖。謝靈運名山記云:中巖上有峰,高數(shù)十丈,或如蓮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黃帝嘗煉丹于此。劉澄山水記云:縉云臺,黃帝煉丹之所。輿地志云:縉云堂即三天于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憚,是其地也。 童子峰,在獨峰側(cè),其狀如筍。獨峰之腰有竅若臍,此峰平臍,故名。括蒼

4、舊志云:獨峰山旁,一石峭立,謂之童子峰。 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旸谷左。宋紹興問轉(zhuǎn)運使李士舉嘗游仙都,過徐氏山居,賦詩有:華屋重重對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后晦庵朱先生彌節(jié)于此,其名益著。 隱真洞,在步虛山巔,與獨峰相對,洞口巖石玲瓏宛若窗牖,峻絕難躋,罕有到者。按郡志云:唐劉隱真先生修煉之所。 仙水洞,在步虛山麓,郡志一名鏡巖洞。中有泉出自崖竇問,滴于石池,雖大旱不竭。唐周景復(fù)先生修煉之所。名公磨崖記游者眾。 金龍洞,在步虛山東,中有二洞相連,通明開敞。舊志云:洞深不可測,道家謂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龍玉簡於其中。 天堂洞,在仙都山東,雙龍洞左,高峻,人跡罕到。洞中石壁正面列二圓穴,右者淺而

5、左者深,有龍居之,旱禱必應(yīng)。洞旁又二石洼,左者水清常溢,右者水濁,或縮名日月泉。山后別有一洞,俗呼為天堂山,內(nèi)筑精舍,扁日清虛。 忘歸洞,在仙都山西,可坐數(shù)十人,洞外有石聳出溪流之上,游者登覽盡得仙都之勝,使人忘歸,名忘歸臺。 初旸谷洞,一名倪翁洞。臨於練溪之上,左右?guī)r石奇怪,對望獨峰??ぶ驹疲汗仍谙啥忌轿?,初入頗陰隘,少進有石室洞房,虛敞可居,以東向先得日,故名初旸。正東石壁有竅,大如盤盂,初旸光射室中,爛然五采,其外晴波萬斛,有如爍金?;蛟颇呶潭丛诳N云縣東半里,訛也。宋嘉泰問,郡人陳百朋續(xù)志云:洞正屬仙都山練溪旁初旸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大字,或云李陽冰篆,今考谷中有磨崖初旸谷三楷字,倪翁洞三

6、篆字,古老相傳昔有倪長官隱居于此,今失其名。宋乾道問郡守錢竽題仙都詩云:初旸便是扶桑谷,洞裹倪翁招我來。則知倪翁洞即初旸谷明矣。又日云堂洞。右山中巖洞固多,自來唯六洞著名。 雙龍洞,在獨峰之東,靈澤廟左,盤石橫跨山澗中,其下空洞通人,雖大旱清流不竭。宋紹興問久旱,玉虛道士游先生望云氣,至其所見二巨蛇盤旋石下,飲水不去,遂祝之雷雨,隨至合境沾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內(nèi)左有陰穴橫穿而上,昔嘗有人明炬而進,莫窮其源,至今早梼必應(yīng)。時行沛澤,或見雷光。洞前澗水深處,即古所謂游龍泓,又日龍泓洞。宋人胡志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題詠。 狀虎巖,在獨峰之西,書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銓伏,一名駐獅巖。 翔鸞峰,在獨峰

7、之南,回瀾亭左,山巔有二石,狀如鸞鶴,展翅翔舞,俗呼為丫叉巖。 靈龜石,在獨峰之北,仙都界石之旁,山麓有巨石倚立,宛若大龜,昂首而上,鄉(xiāng)人驗其燥濕以占雨旸。 小蓬萊,在練溪之下,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島,上多怪石奇樹,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鐫歌詠于崖以記登覽之勝。游者泛舟而入,恍若蓬瀛之境。參政四明樓公鑰大書小蓬萊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今廢。傍有合掌洞,可容數(shù)十人。石壁高處橫列十余穴,若璣貫組,名大組巖。其東復(fù)聳一巖,上廣下斂,日雨蓑巖。 小赤壁,在川石潭上,按郡志云:在仙都之東,瀕溪壁立,高可千尺,峰巒奇秀,壁下空洞,潭水凝湛,莫測其深,泛舟而游,迥出塵外。邇流一舍余,亦有一巖

8、,郡人參政何公澹書小赤壁三字磨于崖。雖地異而名同,故并錄于此。 仙釋巖,在小赤壁之西岸,有石挺然森列于溪之許,問有狀如仙人釋子之像者,玉虛山地多在其側(cè)而古籍常以仙人石為界。 黃僇赤巖,在仙都山之東麓,有崖壁立,橫亙數(shù)十尋,巖竇給訝,色絢五彩,遠望如云錦,近視若霞銷,今土人立田社於巖下。 天師巖,與赤巖對峙,巖下有洞可立二十人,內(nèi)有陰穴直下通于溪。古老云:昔人值早,往元真護國天師祖廟請香火于茲,致梼獲應(yīng),遂建殿于洞前,因名。其巖厥后殿址蕩于水,至今鄉(xiāng)人猶望洞而祀之。 東蒙巖,在初旸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于深潭之濱,巖下可以泛舟,海上有仙山日:東蒙。泰岳之南山名東蒙,此巖之名莫詳所出?;蛟茙r正朝

9、東,太陽將暉,水光互映,而日東蒙,亦取初旸之義,二字未知孰是。 玉飯巖,在初旸谷右,山半有石,突起如飯,巖下有穴,宛若鰲門,天將雨則巖上霧氣如炊,溪流暴漲則門內(nèi)有如釜沸之聲。括蒼舊志云:一名碧云洞,又號張公寵。莫詳所由。 楊郎洞,在初旸谷后,驛道之旁,洞中高下二級,可容二十余人。古老相傳昔有楊郎居此,以符藥濟惠於往來者,后人思之,立祠于中。 仙巖洞,在好山之北,仙巖市上,山半有洞,深曠高明可立百余人。今市民立田社于中。 梯云洞,在仙都山西,與雨衰巖對峙,巖下空洞若磴,自山根循至山腰長六十余丈,一名長亭。其上深敞處土人嘗構(gòu)屋於中,近廢。 鼎湖,即獨峰頂上湖也。嘗生蓮花。按唐宋以來,名公題詠,并以

10、鼎湖稱之。 煉金溪,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則名煉金。水中有石與獨峰之根連續(xù)一片,其平如砥,兩岸相望闊三十余丈而水深僅尺許。按郡志仙都之里曰煉金里,溪日煉金溪,渡日煉金波,然莫考其所出。據(jù)唐韋加仙都山銘日:丹穴傍起,金溪下融。又唐隱真先生玄墟志日:煉金溪畔,足以濯纓。則煉金之名古矣。 金華潭,在煉金溪下深處。古老相傳鼎湖金蓮花瓣嘗飄墜于此,因而得名。 練溪,又在金華潭之下,水光若練,故名。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初旸谷洞前。水中有大人跡犬馬蹄痕。又有石井,深不可測。 丹井,在玉庫正殿之西南隅。隱真先生嘗汲以煉丹一至今泉清味甘,冬溫夏寒,雖早撩不枯濫。 玉泉池,在雙龍洞下,其色玉潔。 放生池,在玉虛官

11、外,以嬸澗水既廣且深,自昔為放生之所。其,一在妙庭觀前。 天塘,在天堂洞后山頂,冬夏不竭。 梳水織,在小蓬萊上大溪中一,兩岸相接唯片石狀。櫚闊三十余尋,水落石出之時,余波分派而流以渡。俗呼為偶轎巖。 樸頭石,在煉金溪中,以狀似而名之。 祠字 玉虛官,在仙都山中,即玄都祈仙洞天黃帝飛升之地。自唐天寶戊子以獨峰彩零仙樂之瑞,刺史苗奉倩奏聞敕封仙都山,周回三百里禁樵采捕屆它、!獵,建黃帝祠宇,歲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宋治平乙巳改賜今名。宣和庚子毀于寇。道士游大成。乃即舊基,再謀營造。時官東坐西向,陰陽者流謂虎瞰而角法宜改。為景定庚申,郡守安劉取朝旨,命道士陳觀定遷宮地向,不期年而告成。元延佑,庚申,道

12、士趙嗣棋欽受宣命,佩服頒降處州路仙都山玉虛宮提點所五品印章,主領(lǐng)宮事。再奉璽書護持,改復(fù)甲乙,及蒙集賢院暨天師正一教主大真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各給榜據(jù),俾永遵守。一由是官門增重舊觀。本官殿宇開列于左。 金闕寥陽寶殿,郡人葉嗣昌書額。 黃帝祠宇,唐縉云縣令李陽冰篆額。 飛天法輸藏殿,宋朝乾道己卯,道士李伯祥創(chuàng)立法輸,規(guī)模宏美,郡人陳沂書扁。 天一真慶行宮。 三元三官圣堂。 梓潼帝君行祠。 洞天仙官祠。 玉虛真官祠。 衍教堂,郡人何傳書扁。 隱真堂,韓永錫書扁,昊俊嘗留題,今奉鍾呂諸仙像,方丈扁日#1,天開圖畫,文公五代孫朱煌九歲書。 風雨堂,昊興趙孟俯書扁。 金蓮綰,蜀郡虞集書扁。 玉虛宮門

13、,東陽趙霆篆額。 祈仙洞天門,邑人潛說友篆額。 仙都山門,趙孟俯書額。 片云亭,取樂天片云孤石之詠為名。 回瀾亭,在金華潭上,郡人何宗姚書扁。 仙都蛻軒。 競秀軒。 擷芳軒。 練玉軒。 駐鶴亭,在洞天門外。 照水亭,在放生池上。 忘歸亭,在忘歸洞前。 妙庭觀,在仙都山東,金龍洞上,唐成通元年隱真劉先生所建,又筑玄墟於其后。乾符三年,門人朱惠思詣闕請觀額,蒙錫以仙都之號。景福元年,江東羅隱作記,宋治平二年,改賜今名。元皇慶元年,玄妙葆真道士陳懷玉欽奉璽書復(fù)為甲乙,世襲香火,由是振興。 獨峰書院,在煉金溪西,正對獨峰。宋淳熙壬寅,晦庵朱先生持常平節(jié)上疏,劾臺守未報,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於此藏修

14、為宜之語。紹定戊子,郡人開國葉公嗣昌始就此創(chuàng)禮殿為講貫之所。咸淳丁卯,邑人尚書潛公說友,即舊址而廣大之?;凡⑾涤裉撋揭病?靈澤廟,在雙龍洞前,即雙龍之靈??ぶ驹疲核蜗檀酒吣?,知縣陳紹若梼雨有感,保奏敕賜廟額,至今士民祈雨輒應(yīng),古廟甚隘,恒定新之。 趙侯廟,在仙都山西,梯云洞側(cè)。按郡志:廟在仙都鄉(xiāng),一方咸敬奉之。侯乃后漢趙炳也。廟前有石如船,郡志云:石有如舟者,俗呼為趙侯船,或如杖、如履、如甕,皆以侯名。按東漢方術(shù)傳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貴尚清儉,祀神以東流水為酌,削桑皮為脯,療病皆除。東入章安,今臺州也。百姓神服,既歿,遂立祠焉。至今蚊納不入。又傳注日:炳故祠在姿州永康縣東,俗呼為

15、趙侯祠。江南猶傳趙侯禁法以療疾,云今正一宗壇給趙侯禁氣錄,即此所謂趙侯禁師者是,而歷家亦有趙侯化日。又按東陽志永康縣烏傷侯廟,乃后漢趙炳也。事與史同,縣經(jīng)云:仕漢至大將軍。廟無碑碣可考,但有古隸書烏傷侯廟數(shù)字。又郡志青田縣靈康行祠,即縉云縣趙侯廟也。初侯廟食于臺州臨??h白鶴山,宋元豐七年賜額積封靈順顯佑廣惠威烈王。今按縉云沿革,唐圣歷元年折括蒼縣今麗水也及永康縣地置縉云縣,此廟至永康界才半舍,考之此地實永康故地,神之顯靈,無所不在,雖鄰邑皆有祠,無如此廟有石像可表。至今廟中無蚊納,境內(nèi)不生蛭螺,水旱疾疫,梼之必應(yīng),豈非祖廟耶。 神仙 景復(fù)周先生,仙都道士也。唐大歷問居仙水洞中,辟谷宴坐,百有余

16、年,后仙去。今玉虛宮有石刻陸龜蒙題鏡巖周尊師所居詩并序可考。今錄之:處州仙都山,山之半有洞,下望之如鑒,目之日鏡。巖去地二百尺,上者以竹梯為級,中如方丈,內(nèi)有乳水滴瀝。黃老徒周君景復(fù)居焉。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灶,讀靈寶度人經(jīng)而已。東牟段公柯昔為州之日,聞其名,梯室以造之,且曰君居此久矣,乳水之滴晝夜,可知量乎?周君日:某常揣之,盡晝與夜,乃一斛加半焉。公異而禮之。后柯別十三年,處人過說周君尚存,吟想其道,無由以睹。因寄題詩云:見說身輕鶴不如,石房無倡共云居。清晨自削靈香柿,獨夜空吟碧落書。十洞飛精應(yīng)遍吸,一莖秋發(fā)未曾梳。知君便入懸珠會,早晚東騎白鯉魚。著作郎皮日休和詩云:八十余年住

17、鏡巖,鹿皮巾下雪舉形。床寒不奈云縈枕,經(jīng)潤何妨乳滴函。飲澗猿回窺絕洞,綠梯人歇倚危杉。如何計吏窮於烏,欲望仙都舉一帆。括蒼舊集所載與石刻同。 隱真劉先生,名處靜,字道游,沛國彭城人。其先避地遂昌因家焉。世宗儒業(yè),先生幼而穎悟,博覽群書,游涉名山,得遇至人授以吐納之道。嘗召見賜絆衣,退居仙都山隱真巖結(jié)廬金龍洞側(cè)。今妙庭觀也。弟子數(shù)百人,有自遠方來鈁擼扌槿眨湃擻芷湎?;日P嗜绢l廊死闖芍壬粢丈祿平鶉湫校嗨徒鵒辭埃枷壬唬鶴庸槭資友庀隆盎兀說悶劍樵疲鶴佑胛嶠穡崾謐誘嬲姹有渦穩(wěn)由袷株僭鷦諮傘妒嵌儻潁煸嬗諑螅曰渲盡掏哪炅灤劣轄饣比展櫸廡媧淌貳拊奩湎袢眨褐亮櫓蟮樂淦用疑瀋裨蛉搗蚴廊耍扔垡郟適乖羲蠶癲矗蚵傾裼幸

18、晃錚薌櫓琳妗霖市紋兇釋繕幔袢耍僚嘉?。后蕰嵝峡d遂斷搴何始鍥淶蘢櫻裟故又嫖嚷摹亂媸庖病窨漳乖諉鍆酆蟆從興芟裨拊疲悍狄晃薇擼裰稚瘛糯慫芟瘢竅壬媯?cè)蓩偦磱z松恚鲇腥胛蓿脛住? 仙都志卷上竟 事跡出郡志,贊煩出括蒼舊志。 仙都志卷下 玉虛住山少微陳性定此一編集獨峰山長番陽吳明義仲誼校正 高士 仙都乃祈仙洞天高尚之士,代所不乏。自宋宣和以前,玉虛厄於寇,固不可考。厥后若游大成等往往闡揚宗教,增重山門,盛德清名,用叔其要。 游大成,樂成人,宮因寇毀,獨力重完,克紹前猷,發(fā)明后學,尤精地理之術(shù)。自卜壽藏於仙都之支山,誓日:吾家猶子枝孫,世世紹襲,當為天人師。后果符是言,傳之八世,至宋末,墳為土寓所侵而游氏殆絕

19、焉。 樓大度、黃見素,皆邑人,丕扇真風,廣彰玄教。 李伯祥,劍川人,道風高古,增建飛天法輪甲於浙左。 劉延用,少微人,奏免浮稅,武若沖同門友,表樹玄勛。 洪端本,號高溪,葉葆和,號竹澗。詹虛一,號寄庵。陳觀定,號楚山。皆麗水人,四世師弟子也。襲大道之正傳,皆玄門之領(lǐng)袖,楚山君改易官向,勛跡尤多。 林天任,號橫舟,昆陽人。昔授修職郎,際陵谷變遷,歸心玄學,遂采摭道典,競離教科,屢闡黃錄大齋。嘗於施煉之夕顯大神,光垣赫九色,一旦天徹地,民具爾瞻。 謝天與,號蘭谷,金華人。精崇道法,弘贊宗乘。如梼雨祈晴,興雷伐廟,不動聲色,如響斯答,人到于今稱焉。 徐元珊,號梓林,麗水人。為玉虛道士。宋景定間應(yīng)詔祈

20、雪,用粉筆書青紙為五出者,以進日:翼日辰時必雪,皆五出。及期,果然。賜號紫微惠濟先生。事具郡志。元以好人召天師,尊其道俾,領(lǐng)玉虛以養(yǎng)壽。大德甲辰無疾珊化,留愒日:本是蓬萊仙子,住世七十九年,笑指鼎湖歸去,洞觀無得蒼天。 趙嗣棋,字虛一,龍泉人。幼學道玉虛,既壯,遍游名山,再參南谷杜真人。觀光上國,名公巨卿無不敬愛,欽受宣命,賜印,視五品甲乙住持實始于此。又數(shù)欽捧御香,馳驛淮蜀荊襄江浙湖廣閩海思播等處,后住集慶大元興永壽宮,湖州計籌山升元觀,平江白鶴觀,累奉綸音,錫號玄明通道虛一先生教門真士。至元后庚辰冬解化于白鶴,藏劍履于計籌。 李德寧,字守一,括城人。嘗判三衢道教主貳玉虛四十余年,興廢補弊為

21、己任。至元庚寅免稅之功九著。至正乙酉正月乙未忽索褚筆書愒云:抱德而寧,守一而成,天空月明,逍遙上清。書已,擲筆而化。 草木 金蓮花,按郡志:石頂有湖生蓮花仙都山孤石撐空,。古老相傳,嘗有金蓮花瓣飄落。 龍須草,產(chǎn)于獨峰崖上。舊志云:黃帝駕龍上升,群臣攀龍髯而上,髯墜,化為草。 壽松古相,生于獨峰之頂。木皆合抱,四時長青,可見獨峰有鼎湖之潤深也。 草木可藥者往往見,山翁野叟采取,形殊味別,莫識其名。今按本草載所有者,雖非土產(chǎn),亦不廣生,姑列其品目于后,以表名山之嘉秀云。 黃精、莒蒲、菊花、天門冬、麥門冬、車前子、地黃、牛膝、薯積、蒼苜仁、巴戟天、括樓根、石斛、庵蘭、卷梧、草龍膽、旋覆花、草央明、

22、芍爺、青蒿、絡(luò)石、茵陳蒿、石香棻、紫金藤、藍實、景天、葛根、石龍卜、仙靈皮、歲靈仙、苦參、當歸、通草、常山、何首烏、忍冬藤、芍藥、瞿麥、狗脊、山豆根、牽牛子、薇香子、百合、茅根、草蘚、篦麻子、金星草、天南星、仙茅、藐楔、艾葉、馬兜鈴、馬啼香、劉寄奴、半夏、大青、剪草、莎草根、谷精草、骨碎補、王瓜、射干、白斂、續(xù)隨子、鸚冠子、覆盆子、商陸、稀簽、鶴虱、萱草根、夏枯草、草耳實、馬勃、澤蘭、茵芋、紫河車、五味子、白木、大汗、王不留行、防己、杜華盧、羊蹄、大小薊根、細辛、鬼舊、水萍、香蕾、紫蘇、鬼箭羽、薄苛、木寥、馬芹、淡竹葉、馬齒莧、冬葵子、沙參、紫葛、茹蕃、燈心草、三白草、牛勞子、苧根、菰根、曹草

23、、甘蕉根、馬鞭草、地膚子、杜著、白蒿、桔梗、蛇每、旱蓮草、草烏頭、松脂、楓脂、梧實、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楮實、槐實、橡實、五陪子、枸杞子、郁李仁、烏藥、黃蘗、茱萸、山茱萸、金櫻子、金鈴子、木僅、皂莢、苦榛、苦榛、練子花、蔓荊子、石楠、釣藤、梔子、烏柏木、擇木皮、水楊葉、秦椒、乾漆、杉材、稻米、粟、白扁豆、赤豆、綠豆、大麥、小麥、白油麻、嬰子粟、梨、棗、藕實、鸚頭、石榴皮、栗楔、桃仁、梅實、柿蒂、藤梨、枇杷葉、蔥實、白苣、苦賈、水芹、烏芋、苜蓿、嵩、芥、蒜、韭、薺。 碑碣并題詠 黃帝祠宇,石刻四大字。唐縉云令李陽冰篆。碑石元在玉虛宮后,為縣人輦置邑庠。慶歷問於碑陰刊屯雖瞻所撰學記,今石尚存焉

24、。 唐韋加撰仙都山銘,潛說友篆。港前宋人。 唐刺史李季貞撰仙都山銘趙必愿篆。趙前宋人。 唐陸龜蒙題鏡巖周尊師所居詩并序。 宋治平二年改賜玉虛宮,敕黃及省剖部符。 刻石 錢塘昊說陪郡守劉大中游仙都記。 通判丁宗旦題仙都山玉虛官詩。 郡守謝伋和運使李士舉詩。 郡人項鸚撰玉虛官免稅役記。 太學尚書鄒景初游玉虛宮詩并跋。 太常寺簿昊大韶贈知官詹虛一詩。 杜晦之游仙都記。 郡守趙必愿游仙都記。 郡守安劉判申請改宮向狀。 邑人潛說友撰重建玉虛官記。 邑令昊祖文題獨峰詩。 仙居陳仁玉游仙都詩、弟邑令紹若跋。 已上錢塘具說至邑令紹若俱宋時人。 元縉云縣尹石谷謝雷使徐元縉祈雨詩。元璽書大護持玉虛宮復(fù)甲乙正副全文

25、刻石。 已上并在玉虛宮。 隱真劉先生玄墟碑志。 元璽書護持妙庭觀復(fù)甲乙正副全文刻石。已上在妙庭觀。 轉(zhuǎn)運使葉清臣撰獨峰山銘睿掠詵逑隆燉試聳孤硌啊視游試聳顧展礎(chǔ)峒瀋儔鄖逑墜耍扒昂竺氖噯耍骷怯紊剿暝虜掠諳傷粗小? 慶歷問邑尉毛維瞻陪轉(zhuǎn)運使留瑜游仙都記,磨崖于步虛山麓。 嘉佑間會稽沈紳、宣和問開封劉公長卿、紹興問錢塘虞公似平,及前后名公二十余人,各記游山歲月,并磨崖于初旸谷中。 紹興間郭契敷、蔣善昭、趙善詩、楊景奉詔詣仙都祈雨記磨崖于鏡巖。 嘉定問留元剛、郭磊卿等游仙都記,磨崖于初旸谷外石壁上。 小蓬萊三字,四明樓輪書,立碑在山中。 邑人黃邦彥題獨峰詩,磨崖于童子峰。 邑令王壇小蓬萊歌磨崖于石壁。已

26、上轉(zhuǎn)運副使葉清臣至邑令王壇俱宋時人。 仙水巖三楷字,磨崖于洞中。 初旸谷三大楷字,磨崖于谷中。 倪爺洞三大篆字,或云李陽冰書,磨崖于洞前。 隱真洞三篆字、金龍洞三篆字、天堂洞三隸字、忘歸洞三楷字,并磨崖于其洞。 右山中碑碼磨崖名目已見于前,今摘其銘記略存于后,所有古今名公題詠詩集另刊。 都山銘 唐韋翔撰 亭亭仙都,峻極維嵩,屹立俱右,削成淅東。發(fā)地直方,磨霄穹崇,靈沼在上,祥云積中。圭壇千仞,柱寧四封。目視不及,翰飛靡窮。群阜奔走,列仙會同。黃帝彼訪,碧嶺是沖。丹穴傍起,金溪下融。日照霞附。月映銷蒙。壤絕棲塵,木無寓叢。居幽不昧,守一而雄。萬壽報響,九成來空。嘉名來復(fù),展禮斯洪。錄作懲止,年祈

27、感通。莫高匪慈,造物之功。 玄混播形,厚載孕靈。雄冠群山,孤高亭亭。挺立參天,氳氳青冥。嵐凝丹穴,霞駁云屏。上磨九霄,旁礙五星。龍髯莫睹,鳳管時聽。降自穆武,求之靡寧。徒聞荒政,曾不延齡。物有殊異,昔人乃銘。爰勒斯文,縉云之炯。 張鷺撰 仙都有山,山出萬山。直上千尋,煙霞深。圓如等抽,高突云陰。標表下國,權(quán)輿象帝。日歟月歟,萬有千歲。東西大鎮(zhèn),川澤四衛(wèi)。造化無垠,莫知往制。晴嵐依依,宿霧洞開。髻鬃有像,神仙下來。擷氣氳氳,靈烏環(huán)回。永殊塵雜,不鼓纖埃。絕頂霄愕,澄湖在上。人罕戾止,孰閥其狀。日燭云披,風飄液飛。如雨雨空,微灑沾衣。谷來松音,潭影曙暉。往往鶴戾,不知所歸。唐垂百年,玄宗體元。響應(yīng)

28、萬歲,聲聞上天。帝祚明德,祠堂在 焉。永懷軒后,功成此地。丹鰲猶存,龍升萬里。事列方志,道高青史。無復(fù)仙容,空流溪水。百越之內(nèi),此山為大?;腥魤刂?,疑生象外。直而不倚,高而不殆。古往今來,獨立滄海。 宋轉(zhuǎn)運副使葉清臣撰 黃帝車轍馬跡周遍萬國,丹成云起,。因瑞名山。則獨峰之登,固宜有是。會將漕二浙行部括蒼道士,仙都親訪靈跡,慨然感秦漢之不自度也。駐馬溪上,勒銘山陰。 於黃顯思道崇帝先隆三邁、五,功豐德全,脫履厭世,乘云上天,師彼飛龍格于皇天,虐秦侈漢鏖,兵事邊流痛刻下溺祚窮年忘是古訓,跋于巖巔,宜爾靈仙,孤風婦然。 題詠 中書舍人白居易樂天 黃帝旌幢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鬼。 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

29、晴天雨點來。 前進士徐凝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幾人尋。 到來唯見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淺深。 運使起居舍人曹唐二首 蟠桃花老華陽東,軒后登真謝六官。旌節(jié)暗迎歸碧落,笙歌遙聽隔崆峒。 衣冠留葬橋山月,劍履將隨浪海風??磪s龍髯攀不得,紅霞零落鼎湖空。 黃帝登真處,青青不記年。孤峰疑礙日,一柱獨擎天。 石怪長棲鶴,云閑若有仙。鼎湖看不見,零落數(shù)枝蓮。 江湖散人陸龜蒙魯望題鏡巖周尊師所居 見說身輕鶴不如,石房無倡共云居。清晨自削靈香柿,獨夜空吟碧落書。 十洞飛精應(yīng)遍吸,一莖秋發(fā)未曾梳。知君便入懸珠會,早晚來騎白鯉魚。 序載仙都志中鏡巖即仙水洞。 太常博士皮日休襲美和 八十余年住鏡巖,鹿皮巾下雪髟髟。

30、床寒不奈云縈枕,經(jīng)潤何妨乳滴函。 飲碉猿回窺絕洞,綠梯人歇倚危杉。 如何計吏窮於烏,欲望仙都舉一帆。 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李建中 巖巖仙都山,肅肅黃帝宮。巨石臨廣澤,千仞凌高穹。 肇當融結(jié)初,全得造化功。深可蟠厚壤,峭疑截冥鴻。 云餅去路存,丹鼎遺邊空。抽潤草心碧,敷香蓮葉紅。 升龍扳嬌嬌,飛鳳嗚味嚷。而我集仙署,嘗比瀛洲雄。 星移委女間,風駕析木束。到覺毛骨爽,坐如羽翼沖。 萬事皆氛埃,一氣歸鴻蒙。遐哉上圣道,邈與玄化同。 金簡奠至誠,玉書銘代工。功成解冠劍,棲息期此中。 郡倅梁鼎 黃帝升天石,高名壯斗牛。孤根斜照水,寒色不知秋。 藐與群峰并,圓如一抽。曉妨殘月下,晴落星流。 危定勝昆闈,登應(yīng)見沃洲

31、。愛深無盡處,日極更遲留。 起居舍人轉(zhuǎn)運使孫何三首 貝闕琳宮紫霧深,鳳凰仙樂尚惜惜。 鼎湖往事三千載,石筍青春一萬尋。 挺立不教凡草長,削成應(yīng)兔俗塵侵。 霓旌絳節(jié)知何處,空有蓮花送好音。 薜荔無因掛一毫,化工鐫削亦應(yīng)勞。 圭形直指明河落,桂影遙分漲海濤。 發(fā)地五千何足貴,去天三百未為高。 軒轅轍邊今猶在,斗上丹梯著羽袍。 黃帝升天去不還,空留片石在人問。 千尋杳杳撐紅日,萬古峨峨出眾山。 濕霧好花宮女困,倚云喬木羽林閑。 時人不信飛升路,轍跡龍髯竟可攀。 刺史王含章 三年為郡仰靈蹤,咫尺無因到此中。 長是徘徊看圖畫,果然曬蟀在虛空。 云歸湖頂塵難染,鶴立松梢路莫通。 春過碧溪人飯少,古壇牢落雨

32、蒙蒙。 郡人太常丞周啟明昭回二首 鼎湖深幾許,斗立向空牢。霹靂削不得,芙蓉生更高。飛升須駕鶴,負荷欲憑鰲。千仞 ,何當繼我曹。 蟀既撐天一柱雄,遙看高與步虛同。待登絕隴觀華頂,又見巍巍峻插空。 太常博士直史館知郡曾會二首 時常展畫圖,今喜到仙都 盡得煙霞景,方知手筆廳。擎天成一柱,鎮(zhèn)地出三昊。苔片封車轍,蓮香泛鼎湖。占風來海國,迎日上云衢。似筍千尋直,如藍四面鋪。秀能通造化,高豈得搏扶。雷雨生巖寶,星辰遠藥爐。金華慚叱石,玉女望投壺。觀古壇尤在,碑荒字半無。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塵外標名異,空中立影孤。笑秦銘泰岳,嫌舜葬蒼梧。夏月風長滿,秋霜草不枯。步虛昤羽客,滴翠濕樵夫。獨稱瀛洲倡,吟看典

33、郡符。 瀛洲風月十年余,束出云堂典郡符。更到煙霞最深處,分明景物是仙都。 郡守陳若拙 發(fā)地便擎天,根盤數(shù)畝煙?;こ赏回?,轍邇似雕鐫。 峭拔殊無倚,孤高眾莫肩。軒轅從此去,知復(fù)幾千年。 著作佐郎兩浙運使柳紳 獨出諸峰表,周圍一丈圓。千尋雄鎮(zhèn)地,萬仞上擎天。 湖浪動星際,荷花生日邊。終當駕云鶴,絕頂會神仙。 胡志道 仙都古洞天,云闕高嗥嗥。新官欣然成,碧瓦燦鱗列。 我時宿噤房,六月失煩熱。松聲起中夜,夢枕忽驚輾。 天籟嗚虛徐,玉簫遞玲徹。鳳歌諧律呂,鶴舞想應(yīng)節(jié)。 安知非群仙,宴罷搖佩決。從來箏笛耳,一洗萬想滅。 已上夜宿仙都聞松聲問發(fā)音韻瑯瑯飄然若鏗鏘環(huán)佩,早起識之。 李侯神仙才,宇宙在其手。古

34、篆夸雄奇,鐵柱貫金鈕。 標榜黃帝祠,宇晝氣渾厚。想當落筆時,云夢吞八九。 每傳風雨夜,蜿蜿龍蛇走。光怪發(fā)巖寶,草木潤不朽。 鬼物煩攝訶,一旦忽失守。隨煙遽飛騰,無復(fù)世問有。 因訪山中人,石刻尚仍舊。誰能一新之,易若運諸肘。 右黃帝祠宇李陽永篆 休說神仙事眇茫,出游塵世且和光。誰知今日真棲地,便是他年羽化鄉(xiāng)。 朝罷玉壇云滿袖,夢回金闕月侵廊。茲游似覺青冥上,隱隱微聞詠洞章。 右隱真堂 黃帝乘云至帝鄉(xiāng),空留轍邇鎖穹蒼。茫茫丹鼎知何在,曳曳霓旌不可望。 乞得溪山增氣象,真成草木被恩光。我來娣目憑欄久,是可無情憶楚襄。 右望雪閣 百年日月馬上過,贏得閑中可理生。絳闕清都非渺漠,寸田尺宅得經(jīng)營。 默存長

35、使三官在,急守須防五岳傾。他日功成定仙去,愿隨風馭到蓬瀛。 右可理室 幾年困塵機,厥狀浸成俗。比來夢魂清,勝賞得林麓。 郡峰綰姻鬢,炯炯皆在目。寒碧冷相射,秀氣還可掬。 哦詩三伏中,清風起幽谷。只恐吹我衣,化為云錦服。 汗流籍提輩,上下相追逐。 右競秀軒 仙家日月遲,春物長芳菲。欲擷瓊瑤英,咀嚼云腴肥。 只恐花霧深,香氣濕我衣。坐哦心未愜,歸夢遠巖扉。 右擷芳軒 上清之章口擷芳長引八騫林。 曉誦黃庭經(jīng),暮歌紫芝曲。若欲童子顏,軒中勤練玉。 珊衣絡(luò)霞青,云鬢頹翼綠。功用信如許,庶可追妙躅。 右練玉軒 紫微夫人之歌日慶云纏丹爐練玉飛八瓊。 門外無俗駕,眼中有余清。上登曉燒闕,八窗皆虛明。 三光煥爾

36、照,萬象無隱情。試觀弄丹筆,云篆俱天成。 右煥照室 黃庭經(jīng)日三光煥照入子室。 升巍躡層巔,云陛近百尺。平生塵土足,到此還幾歷。 有巖中桿然,斧鑿若天劃。玉泉出石壇,雨點散寒碧。 我來供茗事,松鼎煮瓊液。余甘生齒頰,可以醒醉魄。 永懷鶴發(fā)翕,謂周景復(fù)嘗居于此四顧但空壁。似聞便仙去,山問護留烏。 右仙水洞 好山如故人,欣然見眉宇。又如梳曉鬢,紅綠相媚嫵。 況茲愛山者,握筆喜臨賦。有巖巉然開,欲陸縱賽步。 清游亦不惡,勝境得飽妖。掃石坐晚凍,濃翠濕冠屨。 好花續(xù)春遲,紛紛雜紅霧。仙家在何許,恐入桃源誤。 竟為彌日留,直待山月吐。饅尋流水歸,不記來時路。 右忘歸洞 山嵐郁蒼蒼,溪水流浩浩。紛然世上人,

37、換易如秋草。 奇哉三洞天,連路極深窈。陽崖射朝曦,先見扶桑曉。 誰能餐九華,顏色端使好。仙夠蟬蛻去,遺邇不可考。 我來愜登臨,幽事費尋討。悲嘯聞澗猿,啁晰聽啼烏。 平生憤懣憶,到此始一掃。行將袖手版,汗漫游八表。 右初旸谷又名倪訪洞 茲山何巍巍,欲上捫蘿鳶。怪石虎踞蹲,老卉虹天橋。 中有古洞天,割然若天造。爰從開辟來,日月自昏曉。 神龍此墊蟠,雷玉吐森森。每逢歲旱乾,山老必見梼。 顧盼層云生,橄舞百川倒。何時謝魚蝦,昂雷騰浩渺。 右龍泓洞今名贊龍洞郡守劉參 古帝此登仙,霓旌不復(fù)還。孤票蒼嶺外,屹立紫煙問。上下形端柱,周回影轉(zhuǎn)環(huán)。根疑連海嬌,頂欲突天關(guān)。蓮出湖心迥,苔漫轍邊斑。傍存煉丹釜,低瞰步

38、虛山。猿狄何能到,鸞鳳自可攀。晝矜名手眇,吟怯巨題艱。鴉蕩非靈異,蘭巖鄙宴閑??N云游覽處,勝盤申人寰。 邑簿校書郎毛維瞻 峭拔神仙宅,來尋煙水重。深應(yīng)盤九地,高不讓群峰。瞻對奇勝晝,捫綠直豈容。幾時蓮葉下,終古蘚紋封。往事云難問,無言路有蹤。橋山杳何處,侍從此攀龍。 轉(zhuǎn)運使蘇舜元求翁 龍車鳳輦?cè)氍幮?,轍邊高懸不可攀。唯有風吹鼎湖永,青蓮花葉落人問。 兩浙察訪使吳興沈括存中 苔封輦路上青山,鶴馭遼天去不還。惟有銀河秋月夜,鼎湖煙浪到人問。 邑人國子洞業(yè)胡份子文 烏道盤空上,松根抱石生。羽人分兩舍,雞犬自聞聲。 兩浙提刑濡須楊杰次公三首 有路入仙都,何人到鼎湖。秋風夜來急,吹落碧蓮無。 問路從黃碧

39、,穿云入紫清。林間松化石,門外玉為城。 道士非愛山,出家今已老。雖知車轍跡,不識龍髯草。 郡守劉涇巨濟 石城云屋抱浮丘,正是真人舊括州。會擲仙圖爭少勝,不知身到洞天游。 津陽王侄題黃帝祠身大觀 我渡溪水尋荒村,群峰勢若萬馬奔。酣酣春色雷初霽,靄靄野氣山猶昏。 瓊樓金闕滌地盡,松相半帶斤斧痕。要還清爭掃塵濁,一炬劫火安得焚。 行人鞠翠口馬拜,仙都妙理吾能言。威神可畏凜如在,自臺今亦祠軒轅。 當年垂衣正南面,制作取盤乾與坤。鑿開鴻蒙肇人紀,首為區(qū)宇立本根。 風后方牧來聯(lián)翩,神機開辟施無根。初傳問道廣成子,后乃密契中皇君。 功高德大不可擬,幾與造物分遺恩。遙遙唐堯逮炎運,萬年圣子兼神孫。 至人御世用

40、常道,飛升輕舉安足論。爰從一氣生萬物,奈何已把天人分。 伏羲八封晝已破,女媧欲補理亦繁。飄然獨返清都去,卻斂造化歸全渾。 廟前仙石表今古,屹立霄壤爭雄尊。鼎湖可望不可見,意令后世難攀援。 頂中玄宮號泥丸,自然有路朝天合。此身內(nèi)外神氣合,俯仰自超生死門。 默運四時無詭異,試觀日月誰吐吞。柢今湖邊送風雨,草木吹動旗與嬸。 飄落十丈紅菌舊,碧溪下插玻璃盆。馬蹄車轍不須有,雖迷襄野道自存。 巖泉夜發(fā)百谷響,洞庭樂聲猶可聞。山川古色藏妙意,誰與開滌明根源。 我談希夷返淳樸,不假辯說波濤翻。 郡人湖北提舉胡升子上 鼎湖不可見,巍然但孤峰。特立亙?nèi)f古,氣壓諸山雄。 黃帝久得仙,游行跨飛龍。至今世俗傳,尚指輦路通。 頗如升天檜,追求白鹿蹤。常言貴荒唐,厥見真兒童。 顧惟此山奇,實宜仙所宮。水聲來玲風。和以萬本松。 客枕久未穩(wěn),笙簫滿虛空。頗疑九成音,不在二典中。 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