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語法經(jīng)典法則_第1頁
古漢語語法經(jīng)典法則_第2頁
古漢語語法經(jīng)典法則_第3頁
古漢語語法經(jīng)典法則_第4頁
古漢語語法經(jīng)典法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introduced 第二章 語法基礎(chǔ) 本章首先介紹與句子、短語、詞有關(guān)的一些基礎(chǔ)概念,然后再由這些基礎(chǔ)概念出發(fā)來介紹與句子、短語和詞有關(guān)的基礎(chǔ)分類。由于古代漢語是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與詞的構(gòu)成有關(guān)的問題,在詞的后面作些簡要的說明。 第一節(jié) 語法的基本單位 這一節(jié)我們先簡要說明句子、短語、詞及它們最基礎(chǔ)的分類。一、句子、短語和詞 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頓,并且?guī)в幸欢ǖ恼Z調(diào)、表示相對完整意義的語言形

2、式。古代漢語是書面語言,句子前后的停頓是通過后人所加的標點符號中的句號、問號、感嘆號等來表示的。如: ()齊師大敗。(公羊傳成公元年) ()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 ()子玉無禮哉?。ㄗ髠髻夜四辏┮陨先际蔷渥樱ǎ┚渥拥耐nD用句號表示,后兩例是用問號和感嘆號來表示。至于這些句子的語調(diào),今人只能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調(diào)比照地來認識,很難確切地知道古人當時到底用一種什么樣的語調(diào)來說這些句子。以上三個句子全都表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一個句子常由主語和謂語這樣兩個句子成分構(gòu)成,在以上四個句子中,用點和標示的不同部分,分別是主語和謂語。主語表示一句話的話題,通常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

3、語趨向于有定。謂語則是對主語的陳說,對于聽話者來說,謂語對主語的陳說常是未知的信息。主語、謂語可以由詞直接充當,也常由短語來充當。短語又叫詞組,它有時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見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語或謂語之后,再構(gòu)成句子。以上例()中的主語“齊師”和謂語“大敗”,就都是短語。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以上例()中的“齊”、師”等就都是詞。詞是由語素構(gòu)成的。 短語、詞與句子是不同的語法單位,句子是使用單位,人們用句子來進行言語活動;而短語、詞則是備用單位,它們并不在言語活動中直接使用。從大的方面看,一個句子在使用時,可以有兩種不同的作用。一種作用是關(guān)于客觀世界說了些什么,邏輯學(xué)上稱之為表

4、述了一個命題;另一種作用則并未直接表述命題,即關(guān)于客觀世界沒有直接說些什么。以上三個例句中,例()直接表述了命題:說了一件事實。后兩個例句與例()不同。例()是提出問題,關(guān)于客觀世界沒有說出什么。例()是感嘆,這樣的句子主要是表示說話人的感情,它間接地表述了命題,但不直接表述命題。短語和詞不是使用單位,它們沒有語調(diào),也不存在句末停頓的問題。短語和詞既不表述命題,也不提出問題和表示感情,而是表示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通常是存在于使用語言者的頭腦中的。詞表示的是比較單純的概念,而短語則表示由詞組合成的比較復(fù)雜的概念。 在短語中,詞和詞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樣,有的詞在短語中是“

5、中心詞”,有的不是;有的短語有中心詞,有的短語沒有中心詞。中心詞是指與短語的整體功能相同的一個或幾個詞,這一個或幾個詞能夠決定該短語的功能。中心詞之外的其他詞是非中心詞。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兩個句子: ()段入于鄢。(左傳隱公元年) ()晉侯、秦伯圍鄭。(左傳僖公三十年)例()中,“入于鄢”是短語。在“入于鄢”中,“入”是詞,而且是中心詞,因為“入”與“入于鄢”的功能相同:都可以做謂語?!坝谯场庇质嵌陶Z,“于”、“鄢”都是詞,由于“于”和“鄢”與“于鄢”的功能都不相同,所以這個短語中沒有中心詞。例()的“晉侯、秦伯”是短語,在這個短語中,“晉侯”、“秦伯”都是中心詞,因為這兩個詞與這個

6、短語的功能都相同。 詞是由語素構(gòu)成的,語素又叫“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jié)合體。所謂“最小”是說語素已經(jīng)不可能再進一步切分,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口語中的一個音節(jié),或書面上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語素。只有一個音節(jié)的詞一般不可能切分,比如“齊”、“大”這些詞就都是由一個語素構(gòu)成的。復(fù)音詞要復(fù)雜些,比如“百姓”、“沛然”(雨下得很大的樣子)、“匍匐”是三個詞?!鞍傩铡边@個詞我們可以切分出“百”和“姓”這樣兩個語素,“沛然”也可以切分出“沛”和“然”這樣兩個語素。與“百姓”不同的是:在“沛”“然”這兩個語素中,“沛”的意義比較實在,而“然”的意義則比較虛?!百橘搿焙鸵陨蟽蓚€詞又不同。從語音上看,雖然我們可以

7、切分為“匍”和“匐”這樣兩個音;可是從意義上看,我們卻不能這樣切分,這是因為“匍”和“匐”獨立時都沒有意義。所以“匍匐”盡管是雙音節(jié)的,可它卻只是一個語素。語素大多是單音節(jié)的,但也有少數(shù)是多音節(jié)的。 與語素有關(guān)的另外兩個概念是“詞根”和“詞綴”。詞根是指在一個詞中表示基本詞匯意義的那個語素。對于單音節(jié)詞來說,詞根當然就是構(gòu)成該詞的語素。復(fù)音詞中有的詞不止一個詞根,比如“百姓”中就有兩個詞根:“百”和“姓”。有的多音節(jié)詞中只有一個詞根,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詞綴。詞綴是附著在詞根上的、位置比較固定、意義比較虛的那個語素。在“沛然”中,“沛”是詞根,“然”是詞綴。二、句子、短語和詞的基礎(chǔ)分類 有了語法的

8、基本單位,也有了主語和謂語,就可以對句子、短語和詞作出最基礎(chǔ)的分類。(一)句子 根據(jù)句子中謂語的數(shù)量,可以把句子分為單句、復(fù)句兩類,另外還有一類特殊的句子:非主謂句。單句,主謂句和無主句 只有一個謂語的句子是單句,常見的單句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主謂句和無主句。 在一個單句中,既有主語,又有謂語,這樣的句子是主謂句。在第一章第四節(jié)中,我們曾指出:主語表示的是話題。我們這里所說的話題,意義比較寬。施事、當事、受事、論斷的對象是話題,時間、處所等也是話題,而表示這個話題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語,如: ()張儀逐惠施於魏。(戰(zhàn)國策楚策三)()齊大饑。(禮記檀弓下)()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父慈

9、,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戰(zhàn)國策秦策三) ()冬,晉文公卒。(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口中有珠。(莊子外物)以上前四個例句的主語分別是施事、當事、受事和論斷的對象,例()、()的主語表示的是時間和處所。主語之后的部分都是謂語。這六個句子都是單句,而且是主語、謂語齊全的主謂句。 無主句是只有謂語,沒有主語的句子。古漢語中沒有第三人稱代詞,在今天看來可以用第三人稱代詞做主語的句子,古漢語通常取無主句的形式。在無主句中,這樣的句子最為常見。如: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 )遂伐楚。(左傳僖公四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隱公元年)例()

10、中“遂伐楚”前沒有主語,伐楚的應(yīng)該是齊侯,這里不用代詞指代他,構(gòu)成無主句。例()中的“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的陳述對象都應(yīng)是武公從申國娶來的那位妻子,即姜氏,可是這里都不用主語,構(gòu)成無主句。除了這種無主句之外,在主語泛指時,也能構(gòu)成無主句。所謂主語泛指,是說主語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確指是哪一個人。如: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xiāng)黨) ()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荀子議兵)以上二例的主語泛指一般人,所以沒有主語。有的句子從邏輯上看沒有陳述的對象,也只能構(gòu)成無主句,如: ()有人不難以死安利其國。(國語晉語八)例()從邏輯上看沒有陳述對象,也是無主句。 無主句不同于主語省略。無

11、主句是說這種句子通常根本就不用主語,根據(jù)古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也很難補出主語。在對話中,有時可以省略主語,這種句子并不是無主句。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史記項羽本紀) ()“追我者誰也?”其仆曰:“( )東郭順子?!保ㄇf子田子方)例()中“甚急”的主語是“今日之事”,由于有前面的問話,在這里省略了主語。例()的答話中省略了“追我者”。以上這兩例不用主語的地方,根據(jù)古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都可以有主語,不同于前邊說的無主句。復(fù)句、分句 有的句子比單句要復(fù)雜,句子中有不止一個謂語。一個句子中如果有不止一個謂語,而這些謂語彼此又不互相包含對方,這樣的句子是復(fù)句。我們知道,一

12、個句子總是表達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所以復(fù)句中所存在的那幾個謂語,也必然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復(fù)句中的謂語,前邊出現(xiàn)主語或沒有出現(xiàn)主語,都稱之為分句。如: ()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以上兩個例句都是復(fù)句。例()有兩個分句,前邊都出現(xiàn)了主語;例()也有兩個分句,只是在第一個分句中出現(xiàn)了主語,后邊沒有出現(xiàn)。非主謂句 復(fù)句的構(gòu)造比單句復(fù)雜,另外還有少量句子比單句要簡單,它們常由單個詞語構(gòu)成,根本分不出主語和謂語。這樣的句子,稱為非主謂句。如: ()老聃曰:“丘!”(禮記曾子問子) ()孟嘗君曰:“善?!保☉?zhàn)國策齊策三)例

13、()中的“丘”是稱呼對方,例()是稱贊,都無法分析主語和謂語,它們是非主謂句。(二)短語 根據(jù)在充當主語或謂語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功能,短語首先可以分為謂詞性短語和體詞性短語兩大類,另外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短語是主謂短語。謂詞性短語、體詞性短語 謂詞性短語是經(jīng)常充當謂語的短語,而且在用做謂語時,不必附加什么條件。這種短語具有陳述主語的能力,經(jīng)常表述行為、變化、性質(zhì)等,是陳述性的。如: ()子退朝。(論語鄉(xiāng)黨) ()洧水甚大。(呂氏春秋離謂)以上加號的都是謂詞性短語。謂詞性短語除了經(jīng)常用做謂語之外,也可以在某些句子中用做主語。如: ()伐魯,齊之大過也。(墨子魯問)“伐魯”是謂詞性詞語用做主語。 體詞性

14、短語主要表示人、物,是指稱性的,經(jīng)常用做主語,如: ()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左傳成公二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左傳隱公三年)以上兩個例句中的主語都是體詞性短語。在附加一定條件的情況下,體詞性短語也可以做謂語。如 ()蔡叔,康叔之兄也。(左傳定公四年)以上例句中,體詞性短語加“也”之后做謂語;如果不加“也”之類的詞,體詞性短語一般不能做謂語。主謂短語 主謂短語是由主語和謂語構(gòu)成的短語,主要表述事實,是一種特殊的短語。這種短語跟句子和一般的短語相比,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首先這種短語有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所以它可以像句子一樣表述命題;但是它所表述的這個命題并不獨立,而是從屬

15、于一個句子,也就是從屬于一個大的命題。在可以表述命題這一點上,它與句子相同,而不同于一般的短語;但在不是使用單位,只是個備用單位這一點上,它又與一般的短語相同。主謂短語一般是謂詞性的,所以它可以用做謂語,此外還可以做賓語、主語和定語。如: ()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離婁下) ()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漢書高祖本紀)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傳莊公二十八年)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史記項羽本紀)以上四例中,例()是主謂短語做謂語,例()、()、()是主謂短語分別做賓語、主語和定語。有的主謂短語是體詞性的,一般不做謂語。這樣的主謂短語遠不及謂詞性的主謂短語常見。如:

16、 ()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三)以上例句中的主謂短語是體詞性的。由于體詞性的主謂短語比較少見,所以我們以后所談的主謂短語,主要是指謂詞性的。 常見的主謂短語有三種,一種是單句形式的主謂短語,另一種是復(fù)句形式的主謂短語,還有一種是無主句形式的主謂短語。如:()是時,蕭何為相國。(史記張丞相列傳) ()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左傳桓公二年) ()晉侯嬖程鄭,使佐下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例()中的主謂短語都是單句形式的,例()中的短語是復(fù)句形式的,例()中的“佐下軍”之前沒有主語,通常也并不用主語,實際指“程鄭”,是無主句形式的主謂短語。 當主謂短語用做以上各種句法成分時

17、,在一個句子中就會包含不止一個“主語”或“謂語”,為了便于稱說,我們管全句的主語、謂語叫作“大主語”、“大謂語”,而管主謂短語中的主語、謂語叫作“小主語”、“小謂語”。(三)詞類 詞首先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類,實詞又可以分為謂詞和體詞兩類,虛詞又可以分為輔詞和助詞兩類。實詞和虛詞 實詞和虛詞是古漢語中兩種最基本的詞類,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能做主語或謂語。()實詞 可以在句子中做主語或謂語的詞是實詞。這里所說的是否能充當主語、謂語包含兩個意思。首先,是指一個詞可以單獨充當主語或謂語。如: ()寇退。(孟子離婁下)()項王怒。(史記項羽本紀)以上兩個例句中的“寇”、“項王”和“退”、“怒”都能單

18、獨充當主語或謂語,都是實詞。其次,是指以該詞為中心詞組合而成的各種短語,可以充當主語或謂語。如: ()山有木。(左傳隱公十一年) ()晉人弗許。(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例句中加的詞分別在述賓、狀中短語中充當中心詞,它們都是實詞。 從語義方面看,實詞具有稱述意義?!胺Q述”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指稱,二是陳述。指稱是說:實詞可以指稱人、物等,比如例()、()中的 “寇”、“山”等;陳述是說:實詞可以陳述人、物,比如例()、()中的“退”、“許”等。 有些實詞不可以直接稱述人、物,但可以間接地稱述人、物。這是一種特殊的實詞,即代詞。代詞稱述人、物時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指代,另一種是求代。在指代時,

19、代詞指代上下文中某個確定的語言單位。如: ()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左傳哀公十年) ()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論)例()、()中的“我”、“是”做主語,它們并不直接指稱現(xiàn)實中的人、物,但可以分別指代“吳人”和“日月星辰瑞歷”,是間接指稱人、物。所以“我”、“是”也都是實詞。在這種類型的實詞中,有兩個比較特殊的代詞:之、其。這兩個代詞通常既不做主語,又不做謂語;“之”常做賓語,“其”常做定語。這兩個代詞應(yīng)該說是介于實詞和虛詞之間的實詞。如: ()丑父寢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左傳成公二年) ()管仲以其君霸。(孟子公孫丑上)在以上二例中,“之”、“其”分別做賓語和

20、定語,指代上文的“蛇”和“管仲”;考慮到它們的指代作用,還是把它們與其他代詞一起歸入實詞。 求代是說,這種代詞可以提出與人、物、事有關(guān)的問題,然后在下文用某個確定的語言單位針對這個提問作出回答。如: ()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墨子天志中)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傳隱公元年)例()中的“孰”做主語,例()中的“何”做謂語,下文都有作出回答的語言單位,這是求代。有時,使用這種代詞的目的并不是提出問題,而是表示反問。如: ()誰能出不由戶?(論語雍也)如果把以上這個反問句理解為肯定句,“誰”實際是說“任何人都不”,這個句子中的代詞不是提出問題。()虛詞 虛詞是

21、一種輔助性的詞,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用做主語或謂語。如: ()大伯不從。(左傳僖公五年) ()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戰(zhàn)國策趙策三)以上例句中加的詞都是虛詞。從意義方面看,虛詞沒有稱述意義,它們主要是起一種語法作用。比如例()中的“不”是修飾性虛詞,它修飾“從”;例()中的“而”連接兩個分句。 除了實詞和虛詞之外,古漢語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詞類:嘆詞。關(guān)于這類詞我們到后邊再說明。謂詞和體詞 主要根據(jù)用做謂語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實詞可以分為謂詞和體詞兩類。()謂詞 謂詞具有陳述性,時常表述行為、活動、狀態(tài)、變化、性質(zhì)、特征及某種關(guān)系。為了便于稱說,在下邊我們把謂詞所表述的這種種語義內(nèi)容統(tǒng)稱為“屬性”。謂

22、詞所具有的陳述性本來就是陳述人、物、事的,所以它們經(jīng)常用做謂語,而不要附加什么條件。如:()平王崩。(左傳隱公三年) ()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荀子議兵)以上諸例中的“崩”、“強”、“弱”等都是謂詞,陳述主語所表示的人。()體詞 體詞具有指稱性,表示人、物等,為了稱說方便,下邊我們把體詞性詞語所表示的人、物等統(tǒng)稱為“事體”。體詞常是謂詞性詞語說明的對象,所以經(jīng)常做主語、賓語。如:()子產(chǎn)歸。(左傳昭公十三年) ()子擊磬于衛(wèi)。(論語憲問)前兩例中做主語的“子產(chǎn)”、“子”表示人,例()的賓語“磬”表示物,它們都是體詞。 體詞極少獨自充當謂語,如果充當謂語,一般是有條件的。體詞通??梢栽谝韵氯N

23、情況下可以充當謂語。)體詞之后加有對句型起定性作用的虛詞。在這種虛詞中,最常用的是“也”。如: ()周公,弟也。(孟子公孫丑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yǎng)生主)例()中的“弟”是體詞,其后加“也”用做謂語,例()與此類似。在個別情況下,體詞用做謂語時也可以不用“也”等虛詞。如: ()農(nóng),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在體詞之前使用某些謂詞、代詞做定語,體詞也能做謂語。這種形式的謂語遠不及前一種形式常見。如: ()人之身三百六十節(jié)。(韓非子解老) ()當其時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左傳宣公十八年)“三百六十”是謂詞性詞語,“何”是疑問代詞,體詞“節(jié)”、“罪”加有定語后,用做謂語。)在少許描寫性

24、的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存在某種領(lǐng)屬關(guān)系,體詞性短語也可以做謂語,這種句子更少見。如: ()人者,厚貌深情。(莊子列御寇)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史記高祖本紀)以上例句中加的詞都是體詞,構(gòu)成體詞性短語后用做謂語。輔詞和助詞 主要是根據(jù)對詞語或句子是否有定性作用,虛詞可以分為兩大類:輔詞和助詞。我們這里所說的定性作用,主要是指一個虛詞能改變、確定詞語或句子性質(zhì)的作用。輔詞一般沒有定性作用,主要起修飾或連接的作用,不改變有關(guān)詞語的性質(zhì)。如: ()楚軍不出。(史記高祖本紀)()項王按劍而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以上例句中加的詞都是輔詞,例()起修飾作用,例()“而”起連接作用。這些輔詞

25、在修飾或連接了有關(guān)的詞語后,并不改變這些詞語的性質(zhì)。 助詞則有定性作用,即能改變、確定詞語或句子的性質(zhì)。如: ()雹,大者尺八寸。(史記孝景本紀) ()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禮記檀弓下)以上例句中的虛詞“者”、“也”都是助詞。例()中的“大”是謂詞,加“者”之后,構(gòu)成體詞性短語,在這里,“者”有改變并確認詞語性質(zhì)的作用,所以它們是助詞。例()中“天下之達禮”是體詞性的短語,通常不能做謂語,其后加“也”,則可以做謂語,并使全句成為論斷句,“也”同樣有改變詞語性質(zhì)的作用,并確定了句子的性質(zhì)。 在輔詞中,副詞是很常用的一類虛詞,大多數(shù)副詞都是輔詞,前面例句中的“不”就是個常用輔詞。但副詞中也有些屬于

26、助詞,關(guān)于這些有助詞作用的副詞,我們將在第四章第一節(jié)副詞中介紹,這里暫不討論。 在我們區(qū)分輔詞與助詞時,同時還要指出:助詞能改變詞語或句子的性質(zhì),但不是說,詞語或句子性質(zhì)的改變一定要使用助詞;有時某些詞語或句子性質(zhì)的改變,并不必使用助詞。這里既有范式有變式、常態(tài)與變例的問題,也有與轉(zhuǎn)稱、活用有關(guān)的問題,在后邊的有關(guān)章節(jié)將作說明。 第二節(jié) 句類和句型 一個句子(這里主要指單句),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它的類別。一方面可以從語用上來考察它們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可以考察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根據(jù)前一方面考察出的結(jié)果,我們稱之為句類;而根據(jù)后一方面考察出的結(jié)果,我們稱之為句型 與句類、句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曾得到王

27、洪君、宋紹年、何莫邪先生的幫助,在此致謝。句類和句型之間存在一種并不完全整齊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以下先分別介紹句類、句型,然后簡單說明句類與句型之間的關(guān)系。一、句類 根據(jù)使用時在表述命題上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句子首先可以分為兩類:命題句和非命題句。命題句通常又叫陳述句,非命題句則可以分為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三類。這四類不同的句子,常表現(xiàn)出說話人在言語活動中的不同態(tài)度,所以也就常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氣。在言語活動中,陳述句出現(xiàn)最多,其次是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出現(xiàn)的數(shù)量比較少。(一)陳述句 陳述句是直接表述命題的句子,它可以判斷是真還是假,這種句子,一般不用與疑問、祈使、感嘆有關(guān)的虛詞。常見的陳述句有兩類:記

28、實句和論述句。記實句主要用來陳述客觀事實。如: ()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孔子見齊景公。(呂氏春秋高義)以上二例都是記實句,都是客觀地敘述事實。如果在現(xiàn)實中太叔確實出奔到共國,那么例()這句話是真的;如果太叔并沒有到共國去,這句話就是假的:所以這句話能判斷是真,還是假,是陳述句。例()與此類似。 論述句則不是全然客觀地陳述事實,而是在句子中包含有與說話人的認識有關(guān)的某種主觀性的內(nèi)容。這種句子最常用來作出主觀論斷,或用來說明見解、介紹情況。如果打個比喻,記實句很像是個沒有旁白的舞臺,一切內(nèi)容都由演員在那里表演;而論述句則更像是舞臺上的旁白或是舞臺上的人物在那里講舞臺上觀眾所看不到的內(nèi)容

29、。如: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左傳宣公二年) ()范睢至秦,王庭迎,謂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戰(zhàn)國策秦策三)例()不是敘事客觀事實,而是主觀論斷;但是也可判斷真假。如果趙盾真的是“古之良大夫”,這句話為真;如果不是,這句話為假。例()不是判斷,而是秦王在介紹自己的想法,但也可以判斷真假。(二)疑問句 疑問句是用來提問,并要求對方回答的句子,它本身無所肯定或否定,所以沒有真或假的問題,也就不用來表述命題。常見的疑問句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有疑而問的詢問句,另一類是無疑而問的反問句,第三類是半疑半問的測問句。 詢問句是最常見的疑問句,又可以分為三類:是非問、選擇問和特指問。如: ()子

30、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子乎?”(孟子告子上) ()子之師誰邪?(莊子田子方)以上三個例句都是疑問句。例()屬是非問句,例()是選擇問句,例()是特指問句。由于以上這些句子中的答案,即命題的內(nèi)容要回答的一方來確定,所以這樣的句子不存在真或假的問題。 反問句是一種特殊的問句,它用問句的形式來表述命題,如: ()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察今)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論語學(xué)而)這兩個例句實際都表述了命題,分別是“以此為治”“難”和“學(xué)而時習(xí)之”“悅”,但這兩個命題是用疑問句的形式來表述,而不是像陳述句那樣直接表述,所以也歸入疑問句。 測問句是一種介

31、于陳述句和疑問句之間的句子,說話人對于所說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看法,只是還不能十分確定,要求對方加以確認、證實。如: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臣竊意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呂氏春秋重言)孔子在說出例()這句話時,其實心中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看法,這里只是要求對方加以確認,并不是完全要從對方那里得到自己全然不知的答案;例()與此類似。(三)祈使句 祈使句是希望、要求聽話者去做某事,或勸阻、禁止聽話者去做某事。這種句子是要求聽話的人,或采取或不采取某種行動,所以也不是在表述命題。如: ()王請度之?。献恿夯萃跎希?()子必?zé)o往?。ㄗ髠髡压吣辏├ǎ┦窍M麑Ψ健岸戎?,例(

32、)是要求對方不要“往”,都是祈使句。(四)感嘆句 感嘆句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在表達感情的同時,也間接地表述了命題。如: ()孺子善哉?。ㄗ髠髡压辏?()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禮記中庸)以上兩個感嘆句都主要表達情感,但也間接地表達了“孺子善”和“道不行”這樣的命題。二、句型 目前古漢語通行的劃分句型的標準,主要是根據(jù)句子中謂語的類型。按照這個標準,常見句型可以分為三類:敘述句、描寫句和判斷句。這三類句子,主要分別用動詞性詞語、形容詞性詞語和名詞性詞語做謂語。趙元任先生對此曾含蓄地表示了不同的意見 請參看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 商務(wù)印書館,年)第頁。我們認為:句型研究的是句子的內(nèi)

33、部結(jié)構(gòu),而句子是由主語和謂語這兩部分構(gòu)成的。所以句子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反映的是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這種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如果謂語的類型的確能夠反映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那么根據(jù)上述三種謂語的類型來區(qū)分句型自無不可;可是在古漢語中,動詞性詞語、形容詞性詞語和名詞性詞語只是幾種不同的短語類型,它們并不是句子的類型。要考察句子的類型,不能只考慮謂語的性質(zhì);除了要考察謂詞的性質(zhì),還要考察主語的性質(zhì),在此基礎(chǔ)上,再來認識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在古漢語中,用做主語的,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也可以是謂詞性詞語或主謂短語。在主語是不同性質(zhì)的詞語的情況下,盡管謂語是相同性質(zhì)的詞語,結(jié)果主語和謂

34、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可能會很不相同。比如同樣是動詞性詞語做謂語,如果主語是體詞性詞語,這樣的句子可能是在敘述事實;可是如果主語是動詞性詞語或主謂短語,這樣句子往往并不是敘述事實,而是在表示某種認識。一個句子是在敘述事實,還是在表示主觀認識,在古漢語中是兩種很不相同的句型。在下邊的討論中我們就會看到,在謂語同樣是動詞性詞語的情況下,由于主語性質(zhì)不同,它們會是完全不同的句型。換句話說,僅僅考慮謂語的性質(zhì),并不足以反映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所以本書不采用通行的劃分句型的方法,而是根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把古漢語的句型分為三類:敘事句、論斷句和說明句。在這三種句型中,敘事句和論斷句對立鮮明,數(shù)量

35、最多,也最復(fù)雜;而說明句則表現(xiàn)出過渡的特點。這三種句型是我們認識古漢語句型乃至于一些基礎(chǔ)詞類的基礎(chǔ),換句話說,對古漢語中一些重要的實詞或虛詞的認識正是以這三種句型為基礎(chǔ)展開的。除了以上三類句子之外,還有三類比較特殊的句型,這就是有無句、背景句和分類句。有無句和背景句屬于敘事句,分類句屬于論斷句。以下我們先來簡要地介紹這幾類句型。(一)敘事句 敘事句主要用來敘述人、物的行為、變化,性質(zhì)等。這種句子直接反映客觀現(xiàn)實。我們在前邊曾指出,陳述句表述命題,而敘事句所表述的這種命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以后我們簡稱敘事句所表述的內(nèi)容為“事實”。這種句子有五個特點,前四個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詞語的類別上。 )主語是

36、指稱性的,常表示人、物等事體,這些事體經(jīng)常是施事,也可以表示當事和受事等,一般由體詞性詞語充當。)謂語是陳述性的,經(jīng)常表示行為、變化、特征等屬性,一般由謂詞性詞語充當。)這種句子的句末、句首一般不使用助詞。如: ()齊侯歸。(公羊傳成公八年) ()齊師大敗。(公羊傳成公二年) ()妻子為戮。(左傳文公十三年)以上三個例句中的主語都是體詞性詞語,謂語都是謂詞性詞語。例()的主語是施事,謂語是行為;例()的主語是當事,謂語表示變化,例()的主語是受事,謂語也是行為。這三例的句末和句首都沒有助詞。)否定性的敘事句最常使用副詞“不”,也可以用副詞“未”。如: ()楚王不說。(戰(zhàn)國策楚策三)說:同“悅”

37、。()子產(chǎn)歸,未至,聞子皮卒。(左傳昭公十三年)以上兩例都是否定句,分別用副詞“不”和“未”。)最后一個特點表現(xiàn)在節(jié)律上。在這種句子中,如果有主語,那么主語和謂語之間通常沒有停頓。以上舉的例()()已經(jīng)表現(xiàn)這些特點,下邊再看兩個例句: ()子貢問政。(論語顏淵) ()木正。(墨子經(jīng)說下)以上二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都沒有停頓,這些句子陳述的都是事實。(二)論斷句 論斷句是古漢語中另一種常見句型,這種句子常用來表示論斷。我們這里所說的論斷,主要是指在歸類、原因、評價等方面作出論斷。這些論斷主要不是在陳述事實,而主要是在表述一種認識的結(jié)果。論斷句在類別和節(jié)律兩個方面與敘事句具有五個不同的特點。 從詞語

38、類別上看,論斷句有四個特點。)論斷句的主語,并不是行為、變化等陳述的對象,而是論斷的對象,即是一種認識的對象。這種認識的對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體,也可以是行為、事實等,所以句子的主語既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也可以是謂詞性詞語、主謂短語等。)論斷句的謂語是論斷的結(jié)果,即認識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既可以用體詞性詞語來表述,也可以用謂詞性詞語來表述,所以論斷句的謂語同樣既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也可以是謂詞性詞語、主謂短語等。)為了表示是論斷,而不是客觀的敘述,這種句子最常在句末使用助詞“也” 馬建忠曾指出“也”有論斷的作用。,有時可以使用“矣”、“焉”等助詞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矣”有論斷的作用,請參看中國文法要略

39、(商務(wù)印書館,年)第頁,有時還可以在句首使用“夫”等助詞。如: ()安平君,小人也。(戰(zhàn)國策齊策六) ()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左傳文公十二年) ()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jīng)矣。(左傳宣公十二年) ()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shù)用刑罰,亂莫大焉。(呂氏春秋審分)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韓非子和氏)以上五例都是論斷句,這些句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說話者的某種主觀認識,而不純?nèi)皇顷愂鍪聦崱@ǎ?、()的主語是體詞性詞語,例()、()的主語是主謂短語,例()的主語是謂詞性詞語;例()、()的謂語是體詞性詞語,例()的謂語是謂詞性詞語,例()、()的謂語是主謂短語。以上五

40、例的句未分別用“也”、“矣”、“焉”,最后一例的句首用“夫”。)否定性的論斷句中常用副詞“非”,肯定性的論斷句中,有時可以用“必”等副詞。如: ()國燥於秦,兵分於齊,非趙之利也。(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以上兩個論斷句,前一個表示否定使用“非”,后一個肯定,用“必”。 )論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有停頓。以上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些特點,再看下面的例句: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yǎng)生主)以上兩個例句都是論斷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都有停頓。 (三)說明句 說明句主要用來說明見解、評議可否、介紹情況,有時

41、表示確認,是一種介于論斷句和敘事句之間的句子。說明見解主要是指說明個人的看法、心情、意圖等,評議可否主要是指說明行為是否可行,及實行時的難易等。介紹情況主要是指說明某種持續(xù)存在或出現(xiàn)變化的情況,表示確認主要是強調(diào)或提醒別人注意某種情況的存在等。在說明見解和評議可否時,說明句比較接近論斷句;而在介紹情況和表示確認時,則更接近敘事句。說明句主要有四個特點。在這四個特點中,前兩個特點與論斷句相同。 )句末常使用“也”、“矣”、“焉”等助詞,有時還可以在句中使用“也”。)可以使用在論斷句中出現(xiàn)的“必”等副詞。如: ()能知賢與不肖者寡矣。(史記日者列傳)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保ㄇf子列御寇

42、) ()公曰:“吾將略地焉?!保ㄗ髠麟[公五年) ()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左傳僖公二年)()公孫夏曰:“二子必死?!保ㄗ髠靼Ч荒辏┮陨衔鍌€例句都是說明見解:例()是說明看法,例()是說明心情,例()說明意圖,句末分別使用“矣”、“也”、“焉”。例()說明看法,句中用“也”,例()也是說明看法,句中用“必”。以下例句用來評議可否、介紹情況及表示確認: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ㄕ撜Z里仁) ()夫君臣習(xí)禮樂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禮記射義) ()(公子)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保ㄗ髠髻夜辏┕?/p>

43、子重耳準備到齊國去,對季隗說:“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來,你再出嫁?!奔沮蠡卮鹫f:“我都已經(jīng)二十五歲了!再過上這樣多的年頭去出嫁,也就進棺材了,您還是讓我等著您吧?!崩ǎ┦窃u議可否,句末用“矣”,例()是介紹持續(xù)存在的情況,句末用“也”,例()是強調(diào)已存在的某種情況,表示確認。句末用“矣”。 說明句與與敘事句相同的特點也有兩個。)謂語是要說明的內(nèi)容,這種內(nèi)容通常是行為、變化、性質(zhì)等屬性,一般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否定性的說明句一般用“未”、“不”,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兩個特點,以下再看幾個例句。如: ()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左傳昭公四年)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

44、也?!保ㄊ酚浳汗恿袀鳎?()卞隨曰:“吾不知也?!保▍问洗呵镫x俗)例()主要是說明見解,例()是介紹情況,例()表示確認,是在強調(diào)。以上諸例的謂語都是由謂詞性詞語充當?shù)模髢衫穸〞r,分別作“未”和“不”。 (四)有無句、背景句和分類句 除了以上三類常見的基本句型之外,另外還有三類比較特殊的句型,它們是:有無句、背景句和分類句。有無句和背景句同樣是在敘述事實,可以與敘事句歸入同一類;分類句主要是在表述認識的結(jié)果,可以與論斷句歸入同一類。由于有無句、背景句和分類句與前面介紹的敘事句和論斷句有些不同的特點,所以把它們另列出來加以介紹。有無句 有無句是由“有”、“無”構(gòu)成的敘事句,主要表示與存在、

45、出現(xiàn)或領(lǐng)有等有關(guān)的事實。有無句的特點是:謂語的中心詞一般由“有”“無”這兩個動詞充當,句末通常不用助詞。如: ()天下有變。(戰(zhàn)國策秦策三) ()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呂氏春秋先識)例()的“有”表示出現(xiàn),例()的“無”表示領(lǐng)有。有無句所表示的存在、出現(xiàn)和領(lǐng)有,是一種廣義的空間關(guān)系:主語表示廣義的空間,而賓語則表示空間中所存現(xiàn)的人、物等。背景句 背景句是由主謂短語充當謂語構(gòu)成的敘事句,特點是:大主語一般是體詞性短語,通常表示時間、處所等背景。謂語則是個主謂短語,充當謂語的這個主謂短語通常與敘事句具有相同的特點,全句的句末一般不用“也”、“矣”、“焉”等助詞。這個主謂性謂語表示處在主語所表示的環(huán)

46、境之中的事實。在大主語和謂語之間,有的有停頓,有的沒停頓。如: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公子顏色愈和。(史記魏公子列傳)例()的主語表示時間,是后邊主謂短語所述事實的環(huán)境,例()的“公子”,是“顏色”的所有者,也可以認為是“顏色”的大環(huán)境。以上兩個例句的句末都不用“也”、“矣”、“焉”等助詞。分類句 分類句主要表示歸類、類比、解說等,與論斷句表述基本相同的語義內(nèi)容,所以可以與論斷句歸為一類,分類句主要有兩個特點。)主語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但經(jīng)常是主謂短語、謂詞性詞語。)謂語通常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只不過這些謂詞性詞語的中心詞,主要是些比較特殊的分類動詞,比如像“為”、

47、“若”(像)、“曰”等(關(guān)于分類動詞,在第三章第一節(jié)中具體介紹)。如: ()周公旦為天下之圣人。(墨子公孟)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 ()幼而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三個例句,依次表示是歸類、類比和解說,謂語中的中心詞分別是“為”、“若”、“曰”;例()的主語是體詞性詞語,例()的主語是主謂短語,例()的主語是謂詞性詞語。 三、句型與句類的關(guān)系 句型是根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分出的類,而句類則是根據(jù)句子在使用中的不同特點分出的類,即根據(jù)語用特點分出的類。句型和句類是按照兩種不同的標準分出的類,但這二者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在陳述句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而在疑問

48、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中則不夠鮮明。 當我們按照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區(qū)分出句型時,其中所包含的語法意義其實反映的是不同性質(zhì)的命題:敘事句及有無句、背景句表述的是比較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命題,而論斷句、說明句和分類句則在命題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說話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某種主觀認識。由于這四種句型都與命題有關(guān),所以它們與表現(xiàn)了命題的陳述句之間的關(guān)系比較直接??偟膩碚f,在陳述句中,句型和句類大體上構(gòu)成一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句型中的敘事句及有無句、背景句跟句類中的記實句基本一致,而句型中的論斷句、說明句和分類句則跟句類中的論述句基本一致。具體地說,陳述句中的記實句主要是陳述客觀事實,而句型中的敘事句及有無句、背景句所

49、表述的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于它們都是在客觀地表述事實,所以這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句類中的論述句不是全然客觀地陳述事實,而是在句子中包含有與說話人的認識有關(guān)的某種主觀性的內(nèi)容。而句型中的論斷句、說明句和分類句,一般也不是全然客觀地陳述事實,在這些句子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與說話人的認識有關(guān)的主觀內(nèi)容。所以論斷句、說明句、分類句與論述句基本一致。在以后的討論中,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也把論斷句和說明句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論說句”。 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并不直接表述命題,所以它們與句型的關(guān)系比較間接。疑問句或要求對方敘事,或要求對方論斷,所以疑問句大致也可以分為敘事和論斷兩類。關(guān)于疑問句與敘事句和論斷句的

50、關(guān)系,我們到第七章句類第一節(jié)疑問句中再具體介紹。祈使句是要求對方做或不做什么,這種句子與說明句更接近,一般可以歸入說明句。感嘆句主要表現(xiàn)感情,同時間接地表述命題。它既然可以間接地表述命題,根據(jù)它間接表述出的這個命題的特點,也可以分別歸入敘事句、論斷句、說明句等各種句型。 第三節(jié) 短語 在第一節(jié)中我們曾說,短語有謂詞性和體詞性兩個大類,根據(jù)短語里面中心詞的數(shù)量,這兩類短語又都可以再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中心短語,在這類短語中只有一個中心詞;另一類是多中心短語,在這類短語中有不只一個中心詞。單中心短語和多中心短語這兩類短語又可以根據(jù)短語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進一步劃分。單中心的謂詞性短語可以分為四類:)述賓短語、

51、)述補短語、)狀中短語、)數(shù)量短語;多中心的謂詞性短語有一類:)連謂短語。單中心的體詞性短語也只有一類:)定中短語;多中心的體詞性短語可以分為兩類:)同位短語、)連體短語。除了以上八種短語之外,另外還有兩類多中心短語是謂詞性短語和體詞性短語所共有的,這就是:)聯(lián)合短語、)計數(shù)短語。除了以上類短語之外還有兩類沒有中心詞的特殊短語:介賓短語和助詞短語。這里的十二類短語再加上前邊介紹過的主謂短語,總計一下,短語共類。在這一節(jié),除去前邊已經(jīng)介紹過的主謂短語之外,我們主要介紹有中心詞的類短語,至于介賓、助詞兩類短語,將在下一節(jié)中與虛詞一起說明。一、謂詞性短語 在謂詞性短語中,述賓、述補短語都是前中心短語

52、,狀中、數(shù)量短語都是后中心短語;連謂短語則是多中心短語。(一)述賓短語 述賓短語是中心詞在前的謂詞性短語。處在前邊的中心詞稱為述語,其后的詞語是賓語。述語主要表述行為、活動等屬性,賓語則表示與行為、活動有某種聯(lián)系的事體、活動等。如: ()齊人伐燕。(孟子梁惠王下)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例句中加的是述語,加點的是賓語。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賓語,主要用來表示長度和時段(一段時間)等。這樣的賓語,我們稱之為準賓語。準賓語可以直接用在述語的后面,也可以用在述賓短語的后面。如: ()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戰(zhàn)國策魏策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史記商君列傳)例()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