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許公巖5三、中醫(yī)的論治正確的診斷不等于正確的治療,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是一個整體的、系列的思維過程。許氏正確地運用了整體觀念,治病求本,扶正與驅(qū)邪,主次與緩急,局部與整體,審時度勢,正治反治,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等中醫(yī)與疾病作斗爭的論治規(guī)律,臨床中取得較好的療效。第一卷(一)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醫(yī)論治疾病的主要特點,也是論治規(guī)律中最重要的規(guī)律之一。是祖國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認識論上的主要區(qū)別和不同之處。許氏論治時注重整體觀念,如曾治梁某某,女,學生,歲,患病毒性感冒,高燒一周,經(jīng)中西藥作退熱處理,不僅高熱未退,反而增加吐逆痞滿,大便秘結(jié)如球,舌瘦質(zhì)淡,苔滿白膩中厚,脈細滑數(shù)等癥。許氏認為,其病雖有新感,但從舌脈及吐逆等癥看,尚有寒濕痞結(jié)之內(nèi)傷,實屬患者高熱本質(zhì),應把高熱看成是機體本身的抗邪措施,用藥以助體力出發(fā),萬不能退燒以挫傷它的驅(qū)邪能力。應該從舌脈及主訴的真實病理作全盤治療。所以在服用溫通的附子瀉心湯加減方藥后,體溫立即正常。不退燒而熱除,這是許氏辨證論治,從整體觀念和方法出發(fā)的具體表現(xiàn)。(二)治病求本本就是本質(zhì),也就是病變的內(nèi)在病理。疾病在臨床所表現(xiàn)的證候,盡管復雜多樣,應該從它的本質(zhì)方面尋找出所以能成為這些證候的病機病理。許氏特別強調(diào)治病求本,認為這樣不僅可以了解成病的規(guī)律,而且能得到正確的論治方法。他曾治張某某,工人,患手麻及腰硬四年,經(jīng)治罔效。從證形看,顯系氣血受阻所致。究其氣血造成阻滯失暢的原因,不外乎氣血不足難為流暢及實邪壅塞不能流暢兩種,這是核實病理的明顯判斷。病理雖是如此,如果不分虛實,治療就不能有效。判斷虛實的方法,應該從其它兼證和舌脈上找依據(jù)?;颊叱髯C外,納食不香,便溏不渴的脾胃失健明顯,從舌暗脹尖紅苔滿白膩厚,脈弦滑數(shù)有力來看,一派標虛本實病理已明確點明,由于積濕成滯,阻及氣血,而濕積又來源于脾胃受阻的難運,追根尋源乃中醫(yī)辨證的核心,遂得出驅(qū)逐濕積的可靠治法。這就是許氏治病求本的基本精神。(三)扶正與驅(qū)邪疾病的呈現(xiàn)乃正邪斗爭的局面,也是病邪傷正的問題,治療則是驅(qū)邪復正的措施。應該明確治療最終目的是將病邪驅(qū)除,來恢復機體健康。但是有時在具體治療上,驅(qū)邪往往傷正,扶正反而助邪,這就需要妥善安排了。本來正邪斗爭,雙方的勢力是有強弱的差別,內(nèi)經(jīng)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經(jīng)文,實際既成病后,雖說正虛的情況不能一致,總是在難以即時驅(qū)除病邪的局面。所以具體治療時,就必須以扶助正氣為本,遵照這個原則,隨時在精確辨證下,查看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正邪消長情況,來定出確切的扶正驅(qū)邪具體措施。如治北京電子管廠工人賈某某,女,歲,年月發(fā)病,先由胃脘有刺痛感,漸覺飲食噎塞難下,體重原為千克,月余后竟下降了余千克,經(jīng)查,排除食道腫瘤可能,但仍疑有局部器質(zhì)性改變。診見形體消瘦,面目晦暗,氣短懶言,無惡心不嘔吐,思食但咽間難下,便干如球,已數(shù)日未解,由于喉舌干燥,不渴而飲多。素嗜冰冷食物,今仍思涼飲。舌如常,右脈細弦有力,左脈沉滯不起,許氏依據(jù)四診辨證精細,不受病名的迷惑,毅然以疏導阻塞的病理治療,扶正驅(qū)邪的措施以病情的更易和舌脈的變化為依歸,隨時修改,共予八方,將此寒濕傷陽的重證,最后得以完全恢復。所謂的扶正驅(qū)邪是在機體抗邪和寒濕的消長情況下變換運用。固然病久正虛,立法應留意扶正。在邪盛病急,論治時也不能忽略氣血的損耗,這就與主觀的經(jīng)言補泄,有原則的區(qū)別了。第一卷(四)主次與緩急主次是癥狀在證候群里的表現(xiàn);緩急有二義,病情和證候在程度上的輕重,以及治療所采取的手段,總屬于疾病形成后其發(fā)展過程中矛盾所占的位置問題。疾病形成往往是極其復雜,因而出現(xiàn)了成群的證候,也就是正邪斗爭所表現(xiàn)的矛盾局面。盡管矛盾眾多,可是它們內(nèi)部都有彼此一定的聯(lián)系,也具有一定的條件。但是在證候群里許多矛盾是不平衡的,所謂的主要,當然在前進發(fā)展過程中是起著病情變化的領導作用。治療就要迎頭控制,不使惡化。不受病名的局限,更不能按照常規(guī)用藥,就要抓住急勢優(yōu)先處理,把次要的矛盾暫時擱置。許氏曾治何某某咳喘久延不愈一案,就能體現(xiàn)出在治療上的緩急問題。該女患者僅歲,病程已有年,來診時除早晚咳喘,痰如白沫外,面色蒼黃無華,語聲低弱,行動乏力,心悸頭暈疼,便溏日三行,素嗜茶,喜生冷。舌暗淡脹,苔膩微黃,脈沉細滑弦動。明顯因久延而心脾大損,波及于肺,肺虛腎亦不足,一派虛損情況,萬不可只從患者要求的咳喘為治。由于四臟的陽氣大傷難以維持生理上的正常功能,此階段應居首要地位,遂立予溫補脾腎方藥。服后不但機體的虛損情況改善,而且咳喘全除。本例論治是將病理上的矛盾,主次剖明后,把咳喘和傷陽兩大形證的治療緩急擺正的情況下進行,因而獲得療效。許氏要求我們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fā),并具體運用在實際的立法處方上,就自然符合病理的主次緩急了。(五)局部與整體中醫(yī)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fā),是要避免片面性??墒且徊≈?,往往從局部甚至一個小小的部位開始,這就又應該對原始病變的起點多作考慮。其目的則仍是精詳辨證的過程,不能誤解為“頭痛治頭”不顧一切的論治措施。應知所謂的局部證候與整體的病理關系,是要反復探討分析,務將它們中間的聯(lián)系以及互相影響的病理研究明白,從中尋出它們的前因后果來,才能更好地扶助機體,消滅證候,否則不顧病理矛盾的發(fā)展,單純看重整體的改善,有時就可能放任了局部惡化;或只注視局部病情的進退,忽略整體對局部癥狀變化的支配作用,同樣是錯誤的。前人論治的“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兩法的運用,正是從整體與局部雙方的關系上肯定的。如:患者喬某某,口瘡反復發(fā)作已余年。以前所接受的治療,都是以口瘡為火論治,因而造成反復發(fā)作,久延難愈局面。接診之初其唇舌口喉潰瘍甚多,痛苦難以言狀,但無明顯兼證,僅便干三日一行,納食如常,惟不知味。然延久頻發(fā),必有其內(nèi)在病理。許氏主要從其舌苔滿薄濕膩,舌尖紅,脈滑動,右較細弦,寸部尤甚作研究。進一步考查其內(nèi)在病理,了解到苔滿薄濕膩為能食難運之象,左脈滑動乃積濕制陽,右脈細弦寸甚,明顯屬嗜飲涼水脾胃受傷的標志,舌尖紅,右寸細弦甚,即浮火上擾,口舌潰破的主因,也就是整體病變所支配的局部頻發(fā)的實質(zhì)。故采取辛甘化陽法,以益水源,使其達到消除陰翳的作用,并佐以愈合創(chuàng)面之味,充分突出既以整體為重點,更未忽略局部之治療。一藥而能使?jié)⑵迫?,就是整體與局部問題得到妥善安排取得的。(六)審時度勢毛澤東曾說:“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于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采取及時的和恰當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睉撝馈皩彆r度勢”這一軍事上行動準則,在論治疾第一卷病時,同樣也是重要的規(guī)律??陀^情況在疾病證候表現(xiàn)上是多變的,論治則是如何恰當?shù)卣莆掌渥兓枰云綇汀L鞖獾母?,生活的改變,飲食的失當,情緒的波動,如果主觀上不能自加控制,對疾病卻是明顯的刺激,病情變了,既定的理法方藥就需立即更改。改是改正既定的大法,如果不改,在變化了的情況下就要產(chǎn)生壞的結(jié)果。如治療青年患者王某某,自幼三個月時就發(fā)生咳喘,今已年。許氏連續(xù)給她治療了五個月,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是以升脾宣肺,降痰化濕,溫腎益氣之法。忽有一次,見其舌苔滿黃膩,脈沉細滑數(shù),且兩尺尤顯。據(jù)云胸脘堵悶,溺黃混濁,雖未犯喘,即知其飲冷的舊習所致,濕熱已結(jié)于下焦。遂依舌脈,改正治療法則,投以清導濕熱之方,服后即愈。在此次治療前經(jīng)過幾診后,咳喘已基本停止,故見其濕熱下結(jié)為患,立即改用清導驅(qū)邪。如果仍以久喘治之,瞻前顧后,不敢改易方法,俟其上凌擾肺,將是促其作喘了。許氏這樣機動措施,就是“審時度勢”的靈活運用,這又是許氏精詳?shù)刈骱盟脑\的情況下,慎重考慮后取得的。(七)正治與反治用直接的方法給病邪以迎頭痛擊,逆其發(fā)展趨勢作治療,叫做逆治,也就是正治;用間接的方法,順從病邪的形勢作治療,叫做從治,也就是反治。究竟以何去取呢?許氏要求我們不能任意而為,要用精詳?shù)乃脑\,作細致的辨證,從客觀病理實際的需要出發(fā)。試舉正治從治各一例以證。如,張某,高燒四天,熱度持續(xù)在左右,屢服中西發(fā)汗等藥燒不退,面赤憎寒,頭痛身疼,咳痰白粘,清涕無汗,便秘溺黃,素喜飲冷,今反咽痛不渴,苔白膩厚,脈浮滑數(shù)。由于外寒夾濕滯,單純疏表,難以解其夾感之濕,今且濕已化熱,只要兼予化濕清熱,發(fā)汗即可退燒。故治愈仍是解表,雖屬復法,也是正治。又如白某某,長期發(fā)熱皆在左右,卻有腹脹便溏同見,嗜濃茶,溺黃熱,舌如常,食納不香,脈呈細滑稍兼弦象,純屬寒濕困脾所造成的胃弱脾傷情況。發(fā)熱則是機體抗邪的表現(xiàn)。故治須以扶正暖脾復運,溫胃助降為主,藥后脹消納食增加,發(fā)熱漸除。用溫熱法來退燒,這是從治,也就是反治。以上兩例同是發(fā)燒,只以體質(zhì)不同,兼證不同,病位不同,病理看似同屬濕積。前者為濕積已隨邪化熱,便秘溺黃,后者腹脹便溏,寒濕困傷脾陽,論治要求雖均為退燒,治法則一為驅(qū)邪扶正,一為扶正敵邪,皆藥到熱除。如何恰當運用,完全應依客觀病機病理來確定。許氏強調(diào),萬勿只以表面現(xiàn)象主觀魯莽從事。(八)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這個問題也與治病求本的要求是一致的。同病指病名相同或主證相同,即使是同病同型,也還有性別、年齡、體質(zhì)、病程和發(fā)病季節(jié)的差異,所以治療中的治則治法當需各異。異病同治則是不同病名的疾病,經(jīng)過精詳?shù)乃脑\辨證,認識到病機病理完全一致而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如上述兩個發(fā)燒病例,就是同病異治。許氏曾治某廠工人楊某某患支氣管哮喘經(jīng)治兩次于喘定后,一日忽見其舌質(zhì)暗紅,尖端剝脫。脈轉(zhuǎn)滑弦,雖屬以前本患虛喘。許氏巧妙地采用溫補藥物強其肺腎功能,而咳喘得除,然肺胃久蘊的濕積服藥后也隨之而動,舌紅苔剝即這種病機的顯示,就與前治張某某手麻腰硬的濕積阻滯病理相同,兩例皆以推降治愈。非惟病名有異,病位亦非一致,只是通過四診詳辨,就能認清病機,病理一致,故治療也就相同了。所說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具體措施,實際就是疾病實質(zhì)的異同,這一點是許氏特別強調(diào)的。第一卷四、合理使用中藥中藥是中醫(yī)與疾病作斗爭的有力武器,藥材使用不當,不僅造成浪費,嚴重的還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因此,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中藥,做到藥盡其用,避免供需矛盾和藥材的浪費,醫(yī)藥配合,診治好疾病,是每一位中醫(yī)藥工作者的神圣職責。(一)精方簡藥切忌按圖索驥方劑是前人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來的藥物組合,是從單味藥中發(fā)展而來的,是祖國醫(yī)學遺產(chǎn)中的寶貴財富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從發(fā)展的角度看,許多古方和經(jīng)方的組方機理和方義,只能作為我們學習的楷模,但必須加以消化吸收,切忌生搬硬套。何況社會在前進,人類對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疾病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求我們要精于辨證,探索疾病內(nèi)在規(guī)律,切忌按圖索驥,輕率地單憑一病一證的個別表象,就盲目套用前人成方,甚至二方三方重疊使用,不僅藥味越開越多,而且藥物計量亦有增無減。這樣做的結(jié)果,實際上已完全違背了中醫(yī)傳統(tǒng)的辨證論治精神。許氏認為要使中醫(yī)藥更有效地維護人類健康,不但要合理利用藥材資源,而且必須要刻苦鉆研,爭取對藥物特性方面,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使已著錄的藥物發(fā)揮出新的作用,并將民間單方,地方草藥,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藥物,逐步在臨床實踐中證實其對某些病種的特殊效能,擴大方劑和藥材的使用范圍,給古方、經(jīng)方賦以新的生命力。(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祖國醫(yī)藥學必須有所發(fā)展和提高,只有臨床實踐中切實做到四診詳辨,掌握真正的理法,處方遣藥,并能汲取現(xiàn)代醫(yī)學最新方法,包括檢查、化驗等,將疾病的機理,依整體觀念,使中西醫(yī)學術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做到對病理,探索其特效藥理的所在,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就能激起解決問題和鉆研問題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來。近數(shù)年來,由于新的藥物品種不斷涌現(xiàn),臨床實際的要求有時感到舊法用藥,滿足不了新的需要。許氏針對這種情況,曾對常用藥物的性能,通過實踐重點再加以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方劑中的藥味,在主次的位置上,顯示出功能療效方面,并分別單獨檢驗,從中尋出它特殊的新性能。如蒼術在脾虛濕困時,于祛濕之中,又具有升脾功能,加上麻黃使其肺宣濕化,這不但濕去,而且脾健濕亦不再停,通過實踐,并尋出兩藥在不同的病理要求下,又獲得了在分量配伍的差異,使二藥能起到不同的藥效。因此開始使用兩藥意圖時,僅只取其振復脾肺已失的升宣功能,祛邪則須另加它藥。迭經(jīng)使用觀察,不但獲得復正的療效,而且在藥力顯示過程中,兩藥以其辛溫之性的發(fā)汗疏表驅(qū)濕作用,往往很易出現(xiàn)。若用于病機之欲使?jié)裥皬谋斫庹?,就將兩藥分量取其同等;一般各用克,即能使其大汗;蒼術克、麻黃克,濕邪可從小便出,則小便自利;蒼術克,配麻黃克,濕邪又能自化;這是通調(diào)作用恢復的顯示,從實踐到認識,慢慢就形成了使用的新規(guī)律。再有久病體衰的患者,臨床呈現(xiàn)出許多氣陰虧損的形證,長期服用各種各式補氣補陰方藥,病情反而有增無減,關鍵則在于未從根本改變,不深明機理,焉能對證?已悉病屬氣陰大損,精神是達到陰平陽秘,所以生理正常的洽成為紊亂狀況。因此治療就不能只從形證上著眼,必須采取培本措施。病由氣陰雙損,治應從第一卷雙補方面入手。應知氣陰充足,乃五臟安和,水谷消化的結(jié)果,病情至此本屬飲食不能為肌膚,故廉于飲食者為多,治則養(yǎng)陰氣充,方藥看似對證之治,實際方大補急,反成為脾胃之累,不能消化吸收,也難于達到愈病的目的。是以藥治必須改變恢復胃納脾運的吸收問題,前人早有酸甘合化成陰,辛甘合化成陽的治則。那是以酸斂陰虛之浮火,用甘味以直補其中,先解決脾虛的運弱問題,以辛振奮陽衰后的動力之不足,用甘味亦直補其脾氣,來解決脾虛中寒難運的病理。曾治一晚期腎炎女患者,并兼干咳潮熱,消瘦經(jīng)閉,不思飲食,舌紅絳,脈細數(shù)無力。予以訶子肉克、生甘草克,仿小建中湯,取大量之甘味生甘草,作補中之味,服后首先消除了潮熱之浮火,繼續(xù)服此藥月余后諸癥并漸漸痊愈。這實際就是許氏根據(jù)五臟之個別陰的偏虛,依各臟本身的特性,凡肺陰虧虛者用訶子肉或烏梅,心陰虧者用五味子,肝陰虧者用生白芍,脾陰虧者用木瓜,腎陰虧者用熟地,同屬酸藥,分別配用甘味生甘草,達到酸甘合化為陰之目的。再嚴格使其各歸各經(jīng),要求更純,符合客觀的病理,療效就容易顯明。如果陽虛,則采用辛甘合化為陽,以補陽熱之動力虛虧,具體則有脾陽腎陽之分,由于脾虛不運所形成之陽氣虛衰,進而消瘦羸弱引起的各種久損不復或急病暴傷所致的生機衰微,均須以干姜溫脾,佐生甘草以助其合化為陽之力,若先天虧虛,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太甚,以致機體陽氣大傷,生機頹敗,即應以辛熱大溫之附子佐甘草以直補腎陽。因機體之陽熱動能是來源于先天之腎和后天之脾,故一旦顯示出機體之陽氣不足,也只須在脾腎兩臟作補充,而不及于其它之臟。應知所指的合化作用,并非同用能化生出所需之新的陰陽,實際酸甘同用與辛甘同用,乃是以酸先斂陰虛后的浮火,使其不再上炎無制,以辛刺激脾腎衰疲之呆滯,而以大量生甘草至甘補中,以復中氣之大虧。況生甘草補而不膩,且含有大量淀粉和豐富的糖分,使其充補長期不能飲食之虧虛,如此病機、病理就可予改善。由于這樣的配伍,所以藥味不多,起的作用則是補陰補陽之實際結(jié)果,前人即將此種措施名之為“合化”而收到預期之功能,加之節(jié)省藥物,減少藥物緊張,若以此簡單的配合,所收到的療效較之復方為佳,這又是從實踐檢驗得來的推陳出新的收獲。如人參味甘性平,前人實踐證明,它具有大補元氣之功,多年來患者和病家,并未因其價昂貴而慎用,反而認為它療效必高而造成不合理的濫用,即以疾病垂危,灌以人參湯為例,不問病情病系何種,僅從盡人事角度出發(fā),明知很難挽回也要多此一舉。如果真是氣陰竭絕,病情危險,單予續(xù)氣,氣無以涵,亦難補固,必以甘溫補精之鹿茸為配,才能起到挽危起廢的作用;若病情尚未險危,早服卻不能耐受。常見一般疾病不問虛實寒熱,為取悅于病家,每方必帶人參,不但給藥物造成浪費,反而給病添上不利因素,還能合理嗎?(三)藥物的代用問題中藥種類眾多,有些是性能接近,但絕不是完全相同,如在某一藥物緊缺時,如何代用,比如對中氣下陷的病證,如生黃芪短缺時,許氏改用味甘氣濃之生甘草,作補中益氣之功,配以味甘微兼辛苦之升麻,使其生出升提強心和增充動力陽生的作用。至于代用療效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許氏通過大量的實踐,臨床上對一切中氣下陷病例,尤其是胃下垂久治不愈者,在重用生甘草克至克的同時佐升麻克,服后自覺癥狀有明顯好轉(zhuǎn),曾有一例堅持服用半年,竟能恢復常態(tài)。至于其他雜病者,亦使二藥配合,療效反比單用生黃芪較好,這是從病理的需要到藥物的代替,其間在分清病理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必須驗諸實踐,深切了解兩藥的性能相同,方敢以之為代,若僅從本草書上查找,以為性能相近,任意為代,就非徹底負責了。以下氣第一卷寬中之萊菔子為例,它的味辛甘性平,前人認為是入脾肺兩經(jīng),功能化痰、消積,實際在方中使用,也就是僅限于下氣寬中這一范圍,因而長期以來,臨床既不敢重用,更不能對這樣非名貴藥物,加以深切研究。應知所謂下氣寬中的病理與藥效,再證實其化痰與消積藥理,不難認出在病的機理上,必是氣機郁結(jié)于中,致使肝氣失調(diào),胃之和降受阻,久則濕留蘊痰,食滯為積,先屬氣機之不暢,積漸又成為實邪之有形。萊菔子為日常食用之菜蔬,其下氣寬中之性能,漸應用于方藥,下氣之顯示確屬迅速,對于痰涎壅盛中阻,痞悶者,服后尤能結(jié)散氣舒,前人才記錄下其藥性與功能。許氏根據(jù)這樣的藥理,將許多方中屬于寬中降氣的藥物,其性能相近的,遂在臨床以萊菔子取代觀察比較,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如麻杏石甘湯將杏仁改用為萊菔子;厚樸三物湯將厚樸改用萊菔子;在臨床缺少某種藥物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取得滿意療效,同時也能對病人負責徹底,否則任意取代,不但臨床療效不佳,對病人不負責任,而且濫用了藥物,達不到用藥合理。五、甘草在臨床使用中的新評價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然甘與甜雖字義相近,究竟甘較甜含義為廣。說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為甘”,即言甘味已遠遠超出甜味之外。名醫(yī)別錄謂:“甘草溫中?!苯?jīng)諸實踐它所指的溫,乃溫養(yǎng)之義,中即甘味歸脾,補益中氣之不足,凡病之由于脾虛氣弱者均宜用之。漢代張仲景對甘草的性能體會得比較精細。在傷寒、金匱兩書里,余個用方中,就有方里用甘草。雖說是多數(shù)針對里急,急痛,攣痛,厥冷,煩躁,沖逆等形證而用的,然其立法的本意,仍是溫中補脾益氣的作用。即本草經(jīng)所說的主治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氣血,解百藥毒等作用,也屬于改善中氣不足所致的氣血失暢,不能自作平秘的病理。應知其味至甘,性則平和,服后脾氣得健而充沛,五臟安和,機體就能驅(qū)逐邪氣,邪氣解則真氣旺,故筋骨肌膚堅實,脾即強健。藥物之凡具有甘味者性多平和,甘味純者,緩和之力益強。病時因機體受邪氣的干擾急疾不安,治則必須充實脾氣,機體始能有力與邪相搏,故所謂的煩滿短氣,正是中氣之勞傷的反映,徒以清熱除煩為治,必致氣益虛而病愈甚。用甘草以補中則脾得溫養(yǎng),即能氣增煩解;久咳損傷肺臟的為傷臟,用甘草從養(yǎng)脾中固肺氣,咳即自止,脾虛失運則津液難生,補脾復運,用甘草則亦運復津生而渴自除,至于通經(jīng)脈利血氣的功能,尤屬用甘草益脾之效;又以甘草具至甘之味,對一些毒性藥物確能中和其毒性反應,故前人得出“甘草解毒”的認識。實驗證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素,能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活動而有解除痙攣的作用,使胃液分泌減少,降低胃酸濃度,因此對胃脘痛有效。又根據(jù)其所含的甘草次酸素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可使水鈉潴留,升高血壓而使鉀的排出增加。許氏根據(jù)前人對甘草的使用經(jīng)驗和現(xiàn)代實驗研究結(jié)果,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認為甘草尚有下列作用:(一)用于合化甘酸化陰:陰虛火浮是虛勞病的共同病理。歸根結(jié)蒂屬于脾虛失運。內(nèi)經(jīng)雖有甘酸合化之法,卻未見明確實例,許氏在治療陰虛火浮病時,曾有意單獨使用酸味藥物與大量生甘草配伍并獲得滿意療效。因此,許氏認為,陰虛病理之所以形成,多數(shù)是長期脾胃虛衰,津血素虧,重用甘草,除以其溫中益氣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其含有大量淀粉和糖分,服后能迅速充填其第一卷助化精微的物質(zhì),以代替食物,則精微大量補充,陰液即能無缺,再以酸類藥物收斂其上擾之浮火,火降陰充,病即可止。用雖合化,但有分工,在具體針對五臟陰虛不同情況,則有肝陰虛,癥見急躁易怒,頭痛,眩暈,耳鳴,舌干紅,脈細弦數(shù),則用生甘草配生白芍。心陰虛癥見煩躁失眠,盜汗,舌紅或舌中直裂,脈細數(shù),則用五味子配伍。肺陰虛癥見咽燥干咳,咯血或失音,舌前光紅,脈細數(shù),則用訶子肉配伍。脾陰虛癥見口干唇焦,便秘或溏少,不思飲食,舌干,脈細數(shù)則用木瓜配伍。腎陰虛癥見咽痛,顴紅,腰酸潮熱,耳鳴耳聾,足痿,眩暈,舌光,脈弦細則用熟地配伍。臨床各種細微的區(qū)分,另依具體所虛的程度,在兩味藥用量同等的基礎上,視各臟虛的程度,而有單將生甘草從克漸加至克或克不等??傊S氏從實踐到理論,不但進而明了前人合化的本義,而且又產(chǎn)生了治療虛勞的新方法。甘辛化陽:虛勞延久不復,氣衰力疲,出現(xiàn)虛寒之象,治療當用溫補,如單用辛溫之劑回陽散寒,勢必只能改善一時之形證,必以大補中氣之法,方可使陽熱與氣力并增。許氏根據(jù)前人甘辛化陽的理論,具體到臨床運用時,以甘草配伍辛溫藥治療脾、腎的陽虛證。如治腎陽虛時癥見肢冷惡寒,腰酸晨瀉,遺精陽痿,舌淡苔薄白,脈沉遲則用附子為配。脾陽虛時癥見食少便溏,怯寒倦怠,舌淡苔白,脈虛弱則用干姜為配。至于其它雜病則應視病理病機的需要,再臨時決定。一般用量亦為甘辛同等。腎脾陽虛甚時,除適當加重甘草之量外,附子干姜亦須隨之增加,這又與補陰用酸藥的量不同了。(二)用于升陷清氣養(yǎng)生,來源于水谷之精微,脾強運健則清氣升布。脾虛運差,則清氣陷。關鍵皆取決于脾氣的強弱,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法,重點即是復脾。許氏自從對甘草的性能有新的認識以來,對脾虛諸病,均以甘草代替參芪,療效至為滿意。如治內(nèi)臟脫垂證,以甘草配升麻,不惟服后癥狀立即改善,而且效果穩(wěn)定,長期服用,一般多能鞏固。另有短氣息促,疲乏倦怠,雖飲食尚可,而舌淡脈弱,已表現(xiàn)出脾肺不足及于心腎情況。用大量甘草,佐以蒼術,即能氣續(xù)力增,這也是甘味歸脾的作用。因肺主氣,實際氣來源于谷精,必強脾健運,方可來源生充。故甘草之用,乃補之以味的措施。所謂苦清氣下陷而不升者,服之則能迅升,即屬此理。(三)用于清熱甘草味厚氣薄,用中量于清熱方中,能加速清熱之力。如濕熱下結(jié),溺濁赤澀者,每用木通克,配甘草克,清熱之效特速,較單服苦寒者為佳。此乃益氣與解毒并用的結(jié)果。常用于結(jié)核干咳,低燒等癥患者,舌光紅,脈細數(shù),明顯為陰虛火逆,投以甘草克、百部克、訶子肉克后諸證即能改善,此亦用其益氣解毒之功。實際熱毒之成,多源于正氣之虛,不足以為之驅(qū)除,重用甘草,仍屬益氣之用。并利用其兼具解毒利溺清熱之能,較不用甘草者為優(yōu)。臨床使用時應視機體情況,以及熱毒之輕重,在用量上詳加斟酌為要。(四)用于培腎先天之本在腎,腎虧則五臟悉虛。況久病之后,腎藏之精,以不斷四布充補了五臟,則必有所消耗,腎也連帶并虧。復因病情有增無已,于補腎固本之藥加入重量之甘草,形證立見好轉(zhuǎn),此乃振腎兼予溫脾之效。根據(jù)這種認識,就與一般單予歸腎藥物療效明顯的不同。況甘草的第一卷類皮質(zhì)激素作用,也屬于溫養(yǎng)腎陽者。故于各種疾病之依用激素者,無論是暫用或常服,重用甘草于對證方藥中,頗能代激素而獲安。尤其慢性氣管炎患者,已長期服用大量激素不能斷離者,予以克生甘草,不但服后減輕形證,而且亦無浮腫增胖之弊。前人每謂甘草量大必感壅中的說法,顯然屬于未嘗實踐之故。六、干姜的研究干姜乃干燥的生姜,為日常習用的調(diào)味品。味大辛,性大熱,屬溫中散寒的特效藥。前人很早就以之為治脾胃虛寒的惟一良藥。凡癥見食少不運,脘腹冷痛,胃寒吐瀉,甚至肢冷脈微,陽氣欲脫,或肺氣虛寒,咳痰清稀,或氣虛中寒,嘔吐鮮血,以及風寒濕痹,肢冷痛等癥;凡陽氣不足之由于脾運衰敗者,必以其大力溫中復脾為治。首須采用干姜之辛熱守中者為主藥,溫補脾寒以增其熱能,使氣健運復,則寒氣化而陽氣布,肢冷寒痹迅即能解。張仲景對干姜有豐富的使用經(jīng)驗,在傷寒、金匱二書中用干姜的方劑達首之多。如:大建中湯、小青龍湯、四逆湯等。雖主治各有其適應證,但干姜的使用意圖不出脾氣虛寒所致的水停氣結(jié)。清陳修園認為干姜之所以能治各種疾病,是因為干姜溫而不烈,辛而不偏,為臟寒要藥。他又進一步從病理上說明前人臨床中使用干姜的道理。他說:“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于胸中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證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中者土地,土虛則寒,而此能溫之;出血者,以陽虛陰必走,得暖則血自歸經(jīng)也;出汗者,辛溫能發(fā)散也;逐風濕痹者,治寒邪之留于筋骨也;治腸下利者,除寒邪之陷于胃腸也;以上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备鶕?jù)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他對于干姜是有深刻認識。所謂肺寒氣壅,陽虛陰走,寒留筋骨,寒邪陷腸諸般病理,取干姜溫脾振陽之用乃不易之大法。由于機體氣力強弱,實際就是脾運健否的表現(xiàn)。健則氣化水行,虛則氣結(jié)水停。變生的形證雖多,總屬中陽失展的唯一病理。應知脾陽不布,全身之結(jié)阻必不能只局限于某處,應該是遍及臟腑。臨證上具體證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氣血之不同。更說明脾氣的虛寒,乃整體氣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清黃宮繡從他的實踐中運用干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指出:“同白術而燥濕補脾,同五味則能通過肺氣而治寒;同當歸、白芍能入氣而生血;凡因寒邪內(nèi)入而見臟腑痼蔽,關節(jié)不通,經(jīng)絡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藉此以為拯救?!彼m未指明寒邪痹阻心陽所見之胸悶、心悸疼楚的心氣不足之形證。但肯定他是能用四逆湯中的姜、附,以溫振心氣的??傊‰m脾虛難運,機體的氣力微弱不用時,必以干姜之辛溫燥烈,大力以為治,卻屬肯定大法。多年來許氏總結(jié)干姜在臨證使用有四個用途,然皆為溫脾復運的同一意圖。(一)溫脾凡脾氣虛寒所致之食少不運,癥見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質(zhì)淡,脈微用干姜克,合生甘草克,生黃芪克,升麻克,從溫中益氣立法,療效每稱滿意。(二)補肺久咳氣短,痰清稀或白粘,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后脘悶,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體脹,苔濕膩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膩,脈沉滑細或怠緩。無論是素嗜茶酒,或有結(jié)核病史,凡系脾虛及肺,治應第一卷溫中者,則宜金匱甘草干姜湯加味。(三)強心心力源于脾氣,此前人“脾為后天之本”一語的由來。如以心氣減弱或不足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神疲諸證,只要舌質(zhì)淡不紅,脈細微或見動,治須強心益氣者,亦應以干姜為主。(四)止血前人所謂的脾能統(tǒng)血,即脾氣充足能統(tǒng)攝周身血液循常道以運行之義。雖亦可說是血液妄行,但須以血為熱迫者作鑒別,應從兼證,尤其是在舌脈上為之詳辨。緣于脾寒而見血從上溢者舌多淡,苔濕膩或光,脈細滑稍弦或不弦,脘悶欲嘔,便秘或溏,此等溢血就須以溫中益氣復脾作治療。許氏療疾,無論病位在脾、在肺甚至表現(xiàn)在心,凡屬于正氣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變而需溫中益氣者,必主以干姜。然更須以重量之甘草為伍,才能顯示作用,否則陽未復而躁擾加,就難以控制病情。應知干姜溫陽力強,益氣不足。病至脾虛已敗,氣陽俱皆虧損,雙補為此際唯一措施,況辛甘方能合化而為陽,此又必須予以注意者。Z0Pj塊狀者名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著,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現(xiàn)。 舌苔:舌苔是舌面上出現(xiàn)的垢膩物質(zhì),猶雨后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實際則是舌面上之絲狀乳頭因病理所引起變異,造成增生或變形的結(jié)果。舌是一個味覺器官,然又不單獨負責味覺,其主要功能則在牙齒咀嚼食物時也起到攪拌和幫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結(jié)構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頭,這樣才能帶動食物不停地攪拌;故此類乳頭既纖小如系,且向后傾斜,以利于順利下咽;如果乳頭過粗或過大,則食物反而被其澀住,下咽就困難了;又由于絲狀乳頭所負的責任僅這些,不必辨別味覺,所以每個乳頭中間,也就是一般的感覺神經(jīng),正是這樣構造在絲狀乳頭上皮之不斷生長,細菌及食物碎屑殘渣就容易積留,雖經(jīng)舌之自潔作用,包括咀嚼、談話、唾液分泌等動作,能使其有所脫落,但是總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這就是正常時之極薄白苔。人體有時以疾病關系,對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營養(yǎng),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致使乳頭堅豎或萎縮則苔的改變就立刻形成,雖說正常舌象是淡紅濕潤,罩極薄白苔,可是在細微的察視下,往往也能認識出病變的跡象,從而得出防病和認病的根據(jù)。()白苔:除薄白苔為無病常態(tài)外,其白厚者主要是絲狀乳頭的角質(zhì)突起,增多致密所致。其乳頭間隙則積留較多之苔垢,故不能見到舌面,又以其病變不同,而分為白膩、積粉、腐渣三種:白膩苔:苔白濕有膩象,如漿糊狀,無論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見到舌質(zhì),乃積濕之象,或?qū)倨⑽噶θ酰疂癫换?;或為濕久成痰,蘊積不去;有時外感風寒苔亦色白,乃寒邪傷及胃陽、消化紊亂亦可見此苔。積粉苔:苔亦白厚,而有水濕之間隙,乃脾胃寒濕之極,為氣不化水之象。腐渣苔:苔雖白厚,浮于舌面,似積粉,如顆粒,而無水濕,屬胃中食濕積滯,為邪氣所蒸騰,拭之即去。故此種白苔,舌質(zhì)多偏紅,乃邪雖盛,正氣亦強之勢。()黃苔:亦與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處,同屬絲狀乳頭增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區(qū)房學位使用權購買合同年限約定及使用細則
- 電影院線與影視制作公司聯(lián)合制作合同
- 工業(yè)遺存改造為文化創(chuàng)意空間的合作協(xié)議
- 智能物流解決方案AGV小車租賃與技術支持協(xié)議
- 智能健身倉健身APP開發(fā)與推廣合作協(xié)議
- 商業(yè)航天測控技術培訓與聘用一體化服務協(xié)議
- 企業(yè)班車運營安全責任承包合同
- 智能家居安防演示系統(tǒng)租賃與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合作協(xié)議
- 旅游景區(qū)門票銷售與托管運營合同
- 護理質(zhì)量管理制度
- 2025年03月上半年黑龍江大慶市大同區(qū)人才引進50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政 治法律保障生活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腦出血病人的觀察與護理
- 展會保安服務合同(2篇)
- 廣西地區(qū)歷年中考作文題(2013-2020)
- 公司員工崗位安全培訓
- 2025幼兒園師德教育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件 13生命教育與幸福感
- 法官助理的面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淄博市、濱州市2025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大學語文22孔子論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