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ppt_第1頁
06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ppt_第2頁
06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ppt_第3頁
06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ppt_第4頁
06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涂又光書學思想研究 劉克明 涂又光先生 筵開八秩贊如何 道骨仙風感佩多 篆隸楷行通草法 詩文哲史曉希羅 陳辭拍案抨時弊 釋義精心育幼柯 貧富安危都了了 南山之上舞婆娑 君實先生八秩壽慶 喜呈七律一首以賀 丙戌后七月 學生楊叔子恭賦 晚生劉克明敬書 涂又光 1927 不僅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與教育家 同時也是一名書法家 作為書家 涂先生以書行世 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 包括篆 隸 楷 行 草 其名遠播海外 自成一家 作為教育家 他把書學教育貫串于教學之中 有著及其深邃的書學思想 涂又光先生的書法及其書學思想是一筆豐富的文化資源 它對于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及其思想 弘揚中國文化 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有幫助的 一 涂又光先生的書法成就涂又光先生出生于塾師之家 幼承家學 3歲識字 5歲始習書 頗喜好臨池 觀王羲之 十七帖 尤為珍愛 故臨王羲之帖 亦有神韻 摹寫數十遍 已得其風貌 其父遂督課晉唐楷書至11歲 12歲入光山潑河小學讀書時 便以書名世而顯于故閭 時光山縣長尹孚 湖南人 其頗好書法 尹氏鞅掌縣學 一日至學堂 校方告知有學生善書 便與先生見面 尹孚見少時的先生姿貌英俊 聰明穎異 落落負有大志 甚喜 又見其書作不凡 頗有靈氣 知其早慧已見之于書法之中 乃為先生取名 又光 取名之事在光山 一時傳為佳話 而先生之詩文 才藻宏富 風神華暢 多得前輩嘉許 光山古稱光州 位于河南省東南 北臨淮河 南依大別 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 素有 浮光熠彩 之譽 宋代司馬光出生在此 其父為其取名為 光 司馬光 拯民于水火 為光山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古往今來 光山夙為人文故地 頗珍褚墨 遺范未墮 咸尊司馬 自宋代以來 以其名命名的街道 弄巷 水井 書院隨處可見 為其建祠立碑 題詩 作記 更是代不乏人 此地古跡甚多 境內尚有宋代古縣衙遺址 司馬光洗三時的 司馬井 迄今保存完好 世人皆知的司馬光五齡擊甕的故事 就發(fā)生在這里 光山景色宜人 山水名勝 相互映襯 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尹氏為先生取名 又光 乃其冀望先生能成為又一司馬 這對先生也是一個莫大的鼓舞 由是可知 少時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人文氛圍 是其取得書學及其學術成就的重要原因 涂先生15歲中學畢業(yè) 爾后就讀于汝南縣第二高級中學 該校是駐馬店市歷史悠久的一所普通中學 自清末草創(chuàng)以來 延攬豫南俊彥 厚德載智 激濁揚清 雕心鑄志 傳道授業(yè) 積淀了豐厚的教育文化底蘊 該校匯聚淮北學子 求知問學 自立自強 勤奮進取 報效國家 孕育了代代英才 汝南中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 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中學教育資源和校園文化特色 其譽滿淮北 名震豫南 在中學期間 先生對于書法興趣不減 惓惓之意 無日忘之 即便是學習英語 也用毛筆書寫 據先生回憶 當時學寫英文中的26個字母 是一個一個地練習 往往一個字母 一寫就是一本 1996年夏月 先生赴美參加中國哲學的國際會議 他帶去的論文 有打印本和手寫本 不少西方學者對先生的手寫本 十分驚詫 盛贊先生英文的書寫之功 無疑 對書法的愛好 幼時的努力 為先生打下了堅實的 童子功 先生18歲高中畢業(yè) 曾在中學任教一年 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 以哲學為自己終身學習的專業(yè) 而后六十余載 乃力硯田 朝耕暮獲 書法為人所重 享譽學界 涂先生自幼能書 諸體皆工 早年師法漢魏 得晉人筆意 臨摹漢之 石門頌 張芝 冠軍帖 王羲之 十七帖 同時旁及孫過庭 書譜 蘇東坡 黃山谷之書 其行草以魏晉為基 融南帖與北碑于一爐 風格沉雄純正 書卷之氣 飄然而出 幾十年后 先生總結其書學歷程時說 在學書方法上 應該臨摹與讀帖相結合 讀帖為重要階段 不可小視 碑帖在手 切忌盲目臨摹 宜構心審視 讀帖之時 先觀碑帖整篇布局和通體精神 后細涉精微 先生認為 書法要看大局面 拘泥一筆一畫 縱使苦練形似 亦不是善學者 1949年 涂先生清華大學畢業(yè)之后 積極投身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舞臺 南下之時 筆硯不棄 撥冗臨池 治詩書不輟 他將孫過庭 書譜 張旭等名家墨跡攜帶身邊 臨摹觀賞 故先生行草 多有虔禮遺風 而后得見古代法書 遂眼界大開 轉攻漢魏六朝諸碑 于 書譜 張旭草書 用意尤深 其草書筆法 復參蘇東坡 黃山谷意趣 雅逸蒼浪 自有面目 直追唐人 先生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和膽魄 善于學習 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的書法面貌 寫出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文革以后 涂先生赴華中工學院 教書育人 甚得其樂 并致力于中國文化 哲學 高等教育根本問題的探索和建樹 在中文系 先生身體力行 開設了 書法 課程 與張良皋 鄭在瀛諸公的情誼 久而彌篤 每讀書有間 晤對終日 先生的書法 行草為冠 然作擘窠大字 亦氣象高大 如2004年為光山縣 齊光寺 所書寺名 天骨開張 深得唐人楷法 近年猶嗜孫過庭 張旭 董其昌 及宋人行草 并能兼容并蓄 其志在書寫中拓寬自己的道路 形成自己雄渾瑰麗的風格 先生的書法作品 曾多次參加國內書法展 頗受人們的喜愛與歡迎 1983年11月 馮友蘭 1895 1990 來信 與先生論及出版 三松堂全集 一事 先生表示贊同 次年 馮氏請先生譯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一書 即 中國哲學簡史 同年 在馮友蘭先生的囑托下 同意總纂 三松堂全集 涂先生的書法 深得三松堂的賞識 師生之間 多有和答 1985年12月 馮先生賦七絕一首贈先生 其云 投筆豪情正少年 清華舊夢尚依然 無端冰雪侵雙鬢 別有風光又一天 三松堂又有跋文云 日月不居 忽屆耄耋 又光當時清華少年 今亦垂垂老矣 為詩書以贈之 馮氏晚年 患有眼疾 不能用毛筆寫字 在1985年至1988年之間 馮友蘭先生有關書法方面的酬答 不少由先生代書 如1987年為祝賀吳澤霖先生九十壽辰 即馮氏擬辭 先生奉書 其辭曰 蘇東坡念奴嬌詞云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清華舊友甚多 澤霖先生與余今尚存 而九十之年 忽焉已至 先生始滿 余又過二 可謂天假以年矣 多活幾年 可以多經歷一點世面 多懂一點道理 此其可萬幸者 澤霖先生以為何如 今觀先生所書 氣象博大 可謂青出于藍 而論其筆法 則不讓前人 芝生之文 先生之書 可謂相得益彰 文筆俱妙 1989年夏日 涂先生草書唐人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句 參加武漢市大專院校教師書法展覽 獲一等獎 2000年先生書 世界文化名人園 已泐為石 立于喻家山東南的醉晚亭旁 所書七字 一呵而成 且個性流露 與世界文化名人名言 堪稱合璧 今觀其書 風格雋逸 深得黃山谷神韻 觀者無不稱奇 二 涂又光先生的書學思想涂又光先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 用一個哲學家的眼光 分析了中國書學的歷史 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書學思想 涂先生的這些思想 對于我們今天的書法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1 書者舒也 舒性情也在涂先生的書學教育中 強調 書者舒也 舒性情也 書者如也 如其人也 在教學中 貫串 書者舒也 書者如也 乃為書之至極的思想 強調一個人的書法是一個人的性情的具體體現 書法有 人之視己 如見其肺肝然 之效 字可以見人的肺肝 可見人的性情 恰如逸少所云 寫字可察 誠意學者 筆墨可見 天性靈者 先生常以歷史上書家的人品與書品為例 條分縷析 理解心正則筆正的文化背景 他認為在書法上 人品既殊 則性情各異 筆勢所運 邪正自形 所謂有諸中 必形諸外 觀其相 可識其心 柳公權有 心正則筆正 即有人正則書正之意 心為人之帥 心正則人正 筆為書之充 筆正則事正 人由心正 書由筆正 即 詩經 所云 思無邪 禮記 云 毋不敬 書法要旨 一語可括 先生認為 書法是中國人的心靈之舞 是碧翠可人的一片綠地 是生命意義的本質之源 書者舒也 舒性情也 書者如也 如其人也 乃是中國書法藝術根本目的所在 在這個意義上 只有充滿了書者情感內容的書法才能真正獲得藝術的生命和價值 如南齊王僧虞 筆意贊 所言 必使心忘于筆 手忘于書 心手達情 書不忘想 是為求之不得 考之即彰 又如唐孫過庭 書譜 所言 情動形言 取會風騷之意 陽舒陰慘 本乎天地之心 筆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 書之首務 性情一直是中國哲學討論的重要命題 書法體現人的的性情 首先 是言書家的情感融入書作之中 從而形成個人的藝術特點 所謂 祭侄稿 心肝抽裂 不自堪忍 故書頓挫郁屈 不可控勒 告伯文 則心氣平和 故容夷婉暢 即是指此 其次 就是惟有浸透了書家情感的作品才能感發(fā)和打動人心 激發(fā)他人之情 如明人王世貞 文氏停云館帖十跋 所言 祭侄文 有天真爛漫之趣 行狎之妙 一至于此 忠義真至之痛 郁渤波磔間 千古不泯 這兩個方面構成了 性情 的完整內涵 無論從創(chuàng)作還是欣賞兩個角度看 理性情者 書之首務 乃是書法藝術的根本準則 而對習書者而言 心手達情 順其情則業(yè)成 違其衷則功棄 則是達 至極 的不二途徑 對于書法的理解 先生的論述亦卓識精賅 其言曰 書與神契 筆與意契 書家要有悟性 悟者靈性也 書寫之時 要求筆筆劃劃要有來源 書字代表了書寫者本人的風格和特點 書法藝術最講究書法家本人的他的個性精神的流露 中國歷史上 一些偉大的書法作品 都因情事不同 書字亦隨之而異 應感之理 融于書中 故能獨垂古今 涂先生言近旨遠 認為書法表現的情感具有抽象性 書法藝術是以漢字的間架結構 書寫的行氣章法及其筆墨意趣 即 形質 來表達情性的 所謂 喜則氣和而字舒 怒則氣粗而字險 哀即氣郁而字斂 樂則氣平而字麗 乃是從 形質 出發(fā) 同時又超越了一般的點畫形態(tài) 從 形質 總體的風格樣式凝結情感的意蘊 以行氣章法為形式 以給人以審美感受 而 曲直之粗跡 在柔潤與硬燥 則從 形質 最基本的要求出發(fā) 提出了形質達情的起碼準則 這里的 柔潤 指形質生動靈活而有生氣 硬燥 指僵硬呆板 狀如算子 即是表現之一 其所以 不能成書 而只能 記文 不僅在其技法貧乏單調 更在其無法表現豐富活躍的情感世界 張旭的草書所以能 變動猶鬼神 不可端倪 正因其 有動于中 必于草書發(fā)之 所以其形質才千變萬化 所謂 張長史書悲喜雙用 亦指唐人張旭草書 在形質上變幻無窮 而懷素草書形質高度簡練 其氣勢逼人 表現了一種超越悲喜之境的佛門放逸之情 故 悲喜雙遣 遣者 使離去之意 此外 象晉人王羲之 從哀戚中結法 的境界等 都指書法能超乎于文字意義以外 在本身的形質中 含情 使人欣賞書法能 雖則不面 其若面焉 以至于 彼跡無緘 而遺情未盡 心存目想 欲罷不能 因此 書者舒也 舒性情也 即在 性情達于形質 形質本于性情 的融合 涂先生認為 一個人有沒有靈氣 可以從一個人的字中體現 蘇東坡偏鋒臥筆 乃一派敦厚之態(tài) 劉師培用墨枯槁 是一副短壽之形 先生甚或認為 字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命運 看到一個人的禍福休咎 字是個性的表現 它以 形質 為載體 行氣章法為形式 書法的情感表現 是一種由個人的性情轉化成的抽象情緒 或一種長期穩(wěn)定性的情感結晶 如懷素的 悲喜雙遣 張旭的 悲喜雙用 因此 書法象中國其他藝術一樣有一些長期形成的表現情感的 程式 如 隸欲精而密 草貴流而暢 篆書有草篆 行篆 隸有草隸 行隸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總的程式基礎之上 再 凜之以風神 鼓之以枯勁 和之以閑雅 書家可以將 精而密 的篆書 隸書 運用草書的 流而暢 的形式 得到新的 不同的風貌和趣味 從而 可達其情性 形其哀樂 此時書寫技法具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意蘊 先生認為臨古人書要由形入神 把握書寫技法最終達到精神的層次 遇古人碑版墨跡 輒心領而神契之 落筆自有會悟 斤斤臨摹 已落第二義矣 而且 在臨古人書時 只有將其書之 舒 險 等表現的喜 怒 哀 樂 一一會于胸中 感發(fā)起自己相應的情緒 所謂 涵養(yǎng)性情 感發(fā)志氣 使自己也達到類似的情感境界 才能免于 徒求形似 從而達到 懷抱蕭散 陶性寫情 的書法境界 所謂 順其情則業(yè)成 指的便是既會古人之情 而又寄我之情 既 馳思造化古今之故 又 寓情深郁豪放之間 象物于飛潸動植流峙之奇 以疾澀通八法之則 以陰陽備四時之氣 先生的書法就是得 新理異態(tài) 之趣 融匯諸家而成自家之面貌 作為一位哲學家 涂先生認為 書法體現人的性情具有特殊性 但又有它的普遍性 在文化領域 一個人的一堂課 一句話 一個演講 我們何嘗不可以見到一個人的性情 見到一個人的肺肝 或許 這也是書法給我們的啟示 2 先與古人合 后與古人離書法是人的性情的寫照 是人的精神的體現 同時 也是一個人一生勤學苦練的見證 涂先生幼年之時 喜愛書法 日課晉人書法 持有十年 而后 復恒臨摹漢唐諸碑 師法孫過庭 黃山谷 先生深知書寫的基本技法對于書法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始終強調中國書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 2001年至2003年期間 我校一共舉辦了四屆 藝術與科學 展覽 每次展覽期間 涂先生都要來觀看展出的中國古代書畫作品 并主動向來觀看展覽的學生講解每件作品的歷史及其藝術價值 其興致勃勃 于斯可見 2002年4月 在參觀第二屆 藝術與科學 展覽時 先生欣然題詞 先于畫中看山 后于山中見畫 先與古人合 后與古人離 此謂先模仿后創(chuàng)造 此中華數千年之寶貴經驗 后人當深長思之 蓋推陳出新 理固然也 涂先生認為 書法首先是繼承 不是創(chuàng)新 即所謂 先與古人合 沒有基礎 就沒有創(chuàng)新 只有 先與古人合 后與古人離 才能步入創(chuàng)新之途 隨便作書 就以為創(chuàng)新 這是最危險的 先生常說 搞文科的人 不會寫字 不會書法 就一文不文 此話可謂一針見血 入木三分 而且 在書寫的執(zhí)筆與運筆中 先生認為 書重用筆 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書者用筆 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先生寫字 大多懸臂懸腕 甚至書寫蠅頭小楷 亦懸腕題寫 故其勢開展 非枕腕所能比擬 在用筆方面 習慣小筆寫大字 故能發(fā)揮筆的作用 因此 先生所書條幅吊屏 甚或匾額楹聯 往往雄渾豐厚 氣勢博大 先生認為 書法中 用筆極為重要 書成于筆 筆運于紙 指運于腕 腕運于肘 肘運于肩 在教學之中 強調習字要在捻筆 執(zhí)筆在手 須虛掌實指 指不入掌 東西上下 無所隔閡 他認為用筆要有變化 否則就難稱書法 甚至一筆之內 也應有變化 先生堅持 意在筆先 學書之法 在乎一心 心能轉腕 手能轉筆 惟有如此 才能達到書寫的要求 先生還認為 書為心畫 故書也者 心學也 心不若人而欲書之過人 其勤而無所也宜矣 在論及中國書法的源流時 涂先生認為 中國書法的源流在甲骨 在鐘鼎 在小篆 小篆講究勻稱 勻就是均勻 稱就是對稱 在書寫中 先生一貫強調中鋒行筆 力求達到 筆筆中鋒 藏頭護尾 他認為要達到 筆筆中鋒 的最好辦法是練習篆書 這是因為小篆書寫的特點 就是中鋒行筆 所謂中鋒 就是筆端垂直書寫的平面 周篆委備 譬如石鼓 秦篆簡直 如嶧山 瑯邪諸碑 先生認為 學寫中國字 必習篆書 否則不能稱之為善書者 書譜 云 篆尚婉而通 篆書婉而愈勁 通而愈節(jié) 先生在書寫篆書的過程中 悟出 把筆無定法 的奧妙 故行筆意氣酣暢 平矜釋躁 側筆斜行 復歸中鋒 用筆或毫尖 或筆肚 或筆根 靈活適意 左右逢源 時而輕提細勒 細筋入骨 時而重按粗獷 字外出力 不飄不怠 流中有留 先生認為 書法高度重視法度 書法以 法 入門 法 乃是書法不可或缺的基礎 但同時又不能拘于法 泥于法 寓有法于無法 甚而作為法之 至境 技法既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體系 同時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它最終表現人的精神境界和審美的情趣 書為心畫 先生之書法 線條靈動而能兼眾妙 意境高雅而骨氣沉穩(wěn) 形體舒展而剛柔并用 韻律奔放而活潑飛動 所書之字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結體方面 先生也頗具匠心 其書方圓剛柔 交相為用 筆畫能隨機應變 疏密大小 俯仰顧盼 莊重典雅 其錯綜而寓于節(jié)奏變化 聚散而富于通體靈便 給人以筆劃遒勁之感 即有自己的面目 又于前代書法大師的作品中有跡可尋 先生認為書法的關鍵 要在掌握筆性 紙性 墨性 水性 故其作書 用墨用水 恰到好處 令人百看不厭 這是先生 先與古人合 后與古人離 的結果 3 學之于造化 異類而求之涂又光先生一生持身嚴謹 堅持學問的正道 追求書學的最高境界 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 體現人的意誠心正 體現書法的中和之美 先生認為 書法著實體現著人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與人文精神 書寫者文史哲的水平 直接影響到寫字的好壞 而人文精神又是書寫者造就靈魂的關鍵 先生精妙絕倫 嚴整肅穆的書法 與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分不開的 一個人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質 恰恰書法是一個人文化素質的綜合寫照 它全面體現了人的精神與素養(yǎng) 涂先生認為 一位書家要有寬博的學識 深厚的學養(yǎng) 書家必須有 書外功夫 字外之功 即從書法以外的各個方面吸取營養(yǎng) 累積學問 并將這種營養(yǎng)化入自己的人格之中 以養(yǎng)成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從而使書法作品自有耐人咀嚼的情趣和意境 不 學 則無以 養(yǎng) 不 養(yǎng) 則徒然去 學 古代書論中 書家 行萬里路 即從大自然中得到陶冶 凈化心靈 并通過觀察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之美 加深對書法的理解 然后通過 頓悟 激發(fā) 啟迪創(chuàng)造書法之美的靈感 使書法藝術產生質的飛躍 積慮于中 觸物以感之 即所謂 學之于造化 異類而求之 而 得江山之助 文獻所載 書家靠 悟性 而書藝俱進的例子極多 如王羲之 張旭 顏真卿 懷素 黃庭堅 董其昌等 在其藝術實踐中都有個 異類而求之 頓悟而突進的環(huán)節(jié) 所謂觀劍器舞 擔夫爭道 夏云變幻等等而悟書法之妙 乃至歷史上著名的 印印泥 錐畫沙 屋漏痕 等有關筆法 筆意的理論都是 積慮于中 觸物以感之 的結果 劉克明與涂又光先生在洞庭湖畔 涂先生論治學 唯以讀書為要 他認為無論為學為書 都應 讀萬卷書 如蘇東坡所云 退筆如山未足珍 讀書萬卷始通神 若 于字內求字 無異于徒費歲月 而于書法之外 讀書萬卷 厚積薄發(fā) 才能在一個更高的精神層次上形成書法的品格 倘若只在書法上下功夫 而缺乏詩文 繪畫 篆刻 樂律等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 便難以達到高妙的境界 宋人黃山谷曾反復強調 書家應 胸中有書數千卷 胸中有道義 強調書法應 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 發(fā)于筆墨之間 這里 學 已經化為 養(yǎng) 化為書家的胸襟和精神境界 在蘇 黃之后 清人張照也有一精賅的概括 惟與造物者游 而又加之以學力 然后能生動 這些言論 先生總是勉勵學書者 宜長思之 在治學中 涂先生強調專與通的關系 他認為專是通的特殊 只有在通的基礎上才有專 只有對各門學問融會貫通后才能專 沒有通就不可能有專 通是基礎 專是特殊 專與通的關系 就是哲學上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而且 專與通二者 不能顛倒 更不能混淆 先生認為書法也是如此 就書體而言 要博通諸體 方知變法 書家不能以獨擅一體而不及其他 他指出一位書家不懂篆書 不懂草書 就不能稱之為書家 專攻一門 就以為是專 那就是不懂學問 當然 就不懂中國的書法之道 涂先生認為 草書雖草 但筆筆劃劃 俱有法度規(guī)矩 不會草書切莫自編自造 具體書寫時 要力求使筆畫少的字看起來不單薄 筆畫多的字看起來不繁亂 結體要講求因字造型 自然會通 并要力求使墨色與宣紙所占的比例恰到好處 使紙與墨起到相互承托的作用 先生主張書寫的內容要與書法的形式相統(tǒng)一 無論是書寫前人的名言名句 還是書寫自己的作品 學之于造化 異類而求之 古來書家 莫不如此 涂先生為學淹通 雅好詩文 哲學的抽象思維 雖使他無暇創(chuàng)作 但他堅持認為 一個中國學者 不會詩詞 不會作聯 不會寫字 就根本談不上中國的學問 先生常說 我雖平平庸庸 但是端端正正 扎扎實實 此話絕非虛言 先生書寫的作品 無論匾額楹聯 或是條屏橫幅 大多自作自書 辭翰俱美 有時隨意為之 皆為佳作 反映了深厚的學養(yǎng) 涂先生創(chuàng)作的詩詞聯文極工 其辭奇意幽 足使讀者感喟 也無不體現先生所具有的文化底蘊 如1965年壽馮友蘭師 1990年12月 馮友蘭先生去世 先生悲撰二聯 以志哀悼之忱 先生的聯文 在悼念馮友蘭的挽聯中 洵為上乘之作 賀新涼壽芝生師 良史生花筆 問全編 中華哲學 誰曾作始 莽莽山林篳路啟 生面別開經子 暫駐足 衡山湘水 公所可游南岳耳 效巫陽 南渡貞元際 知其故 言不已 一聲霹靂回天地 驀回頭 降龍伏虎 方知妙諦 重返青春年少日 六卷新編刻二 成竹在 一揮到底 入此歲來七十矣 有門人 無限殷勤意 人長壽 追真理 注釋 馮友蘭先生 字芝生 1895年生 1965年滿七十歲 馮先生著 中國哲學史 劃分 子學時代 和 經學時代 馮先生作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歌詞 其中有 暫駐足 衡山湘水 之句 馮先生1937年秋游衡山二賢祠詩句 馮先生 中國哲學史 自序有云 此書能為巫陽之下招歟 是所望也 抗戰(zhàn)期間 馮先生著有 新理學 新事論 新世訓 新原人 新原道 新知言 南渡集 等書 總稱 貞元之際所著書 新世訓 自序有云 承百代之流 而會乎當今之變 好學深思之士 心知其故 烏能已于言哉 五十年代末馮先生開始寫 中國哲學史新編 六卷本 至1965年已出版兩卷 語出 后漢書 鄭玄傳 涂又光先生挽馮友蘭聯 其一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求仁得仁 安渡九十五歲 譽之不加勸 非之不加沮 知我罪我 可憑四百萬言 其二忍淚度生辰 祝八千年為春為秋 亦難百歲 嘔心求新命 念七十載憂民憂國 更有余哀 2004年4月 張岱年 1909 2004 去世 張氏在世之時 馮友蘭先生曾將其立身之道 概括為 剛毅木訥 直道而行 涂先生集 論語 句 撰成一聯敬挽 聯云 直道而行 造次必于是 顛沛必如是 智者不惑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涂先生雅性節(jié)儉 不好華麗 書寫之中惜墨如金 惜紙如金 書寫中從不浪費滴墨片紙 做到物盡其用 日盡盤墨 先生為人性情洞達 平易近人 對于索書者 往往有求必應 多用行草書寫以贈 題贈的書法作品 風格雋逸 用筆溫柔敦厚 極少險峻奇崛 題詞的內容或為經史名言 或為唐詩宋詞 或為自賦詩詞 其意在勉人上進 鼓勵后學 立志成才 1999年 涂先生為大儒先生題詩并書 詩云 長春樓上多詩書 三代薪傳出大儒 積善之家有余慶 南山孤島愛吾廬 涂先生認為 中國的高等教育 歷來是15歲開始的智 仁 勇綜合發(fā)展的終身教育 死而后已 它在20世紀以前是人文階段 近百年來在科學階段 正在邁向人文科學階段 近十幾年來 先生一直積極投身到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事業(yè)之中 發(fā)表了許多義精語潔的文章 并用書法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 推動大學人文素質教育 這一時期 先生講壇花開 書作甚多 無論是題詞 還是題名 先生的書法為好書者增光添色 蓬蓽生輝 先生詢?yōu)橥苿尤宋乃刭|教育的典范 他贈給楊叔子院士詩中說 瓊樓玉宇四時春 上有垂楊景色新 日麗風和桃李笑 天機妙處是人文 2001年 周禮全八十辰壽 涂先生為其杖朝大慶 喜賦七絕一首 其云 青牛白馬演新知 金老逢人說項斯 八十皤然成健者 溫柔敦厚好吟詩 詩中金老 是指金岳霖先生 1895 1984 皤然健者 溫柔敦厚 不僅是涂先生對自己在清華大學讀書時的學長周禮全的評價 恰恰也道出了先生為人 為學 為書的目標 余嘗聆先生授課 觀其板書一筆不茍 聽其言辭切切 慷慨激昂 如坐針氈 輒感先生年近八秩 以杖朝之資 其言也真 其言也善 但是 只要我們觀摩先生的書法作品 就可以想到一位雖皤然白發(fā) 而又溫柔敦厚的中國學者的形象 六十杖于鄉(xiāng) 故六十歲稱杖鄉(xiāng)之年 七十杖于國 故七十歲稱杖國之年 八十杖于朝 故八十歲稱杖朝之年 禮記 王制 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鄉(xiāng) 七十杖于國 八十杖于朝 九十者 天子欲有問焉 八十杖于朝 謂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 唐韓偓 乙丑歲九月在蕭灘鎮(zhèn)書四十字 詩 若為將朽質 猶擬杖于朝 后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七絕詠史一首涂又光屈原不用如何便自沉 閑來澤畔好行吟 懷王有道無雙事 留得離騷未火焚 Ifyoulostyourjobdon tthrewyourselfintheriverlikeQuyuan Justthinknowyouhaveleisurecansiton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