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旦哲學王子王德峰王德峰:1956年10月生,江蘇泰縣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學院副院長。同時任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研室教師及“當代外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本體論視域,在這一方向上的中心課題是“馬克思主義學的當代性與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1978年入學復旦大學哲學系。1982年起在上海譯文出版社任編輯。1987年重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碩士學位,1998年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學說的當代意義、當代藝術哲學。曾發(fā)表哲學導論、藝術哲學、尋覓意義、世界十大思想家、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當代意義等著作及哲學論文30余篇。主要著作:時代的精神狀況(德,雅斯貝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國性與民德梁啟超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文化解剖與社會批判魯迅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與吳曉明合作);世界十大思想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著作人);哲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王德峰教授是復旦大學哲學系頗受同學們熱愛的一位老師,開設哲學導論與藝術哲學兩門課程,其授課風格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英文綽號“Wonderful”。他摯愛古典音樂,聽完他的同學90%都會成為古典音樂迷。據(jù)說王教授還有一個特點是非常沒架子,凡事只要他覺得有趣就會積極參與,因此他經(jīng)常被邀請在復旦大學校園內外開設講座。讀書如戀愛、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漫談西方古典音樂、人文研究與“書呆子”、藝術與真理等講座都是場場爆滿,成為復旦校園內外的一道文化風景線.王子軼事及其“?!钡睦碛?從古典音樂中感受知識分子命運5人文研究與“書呆子”10經(jīng)典閱讀與我們的時代17人在資本中喪失根源20也談足球:足球需要意志的對抗21戀愛的哲學22哲學體現(xiàn)智慧 藝術體驗生命25哲學與人生29復旦哲學教授王德峰畢業(yè)一席話47通識教育與中國大學的文化自覺48王子軼事及其“牛”的理由哲學王子軼事(葉曉璐)魯迅在藤野先生里說,藤野先生一介紹自己,后面有幾個人就笑起來。“那坐在后面發(fā)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jīng)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痹倩氐綇偷?,我常常覺得自己像那留級學生,學業(yè)沒有長進,卻喜歡向小朋友們演講教授們的歷史。雖然很覺慚愧,但這里還想說說王德峰教授的一點掌故?,F(xiàn)在復旦園里,王德峰教授被稱為“哲學王子”,他給全校同學開的哲學導論課,從小教室換到大教室仍然人滿為患,有許多人愿意坐在地上聽課。他的講課,被同學錄音后放在網(wǎng)上,很多人下載。我也很佩服王老師的學問,當年他就是哲學系最受同學歡迎的老師之一。但那時候他還沒有今日的大名,還常常有時間到宿舍里和同學們打牌。除了哲學,我們更喜歡議論他的種種逸事。王德峰的算命術頗有傳奇色彩。據(jù)說是在某個暑假,他比較空閑,開始鉆研“海上聞人”洪丕謨寫的一本講算命的書??赐炅?,就去拜訪洪先生,指出書中的幾處錯誤。洪丕謨一聽大吃一驚,他說,這書能看懂的沒有幾個,更不用說指出其中的錯誤了。其實,這幾處錯誤也是他存心留下的,正因為天機不可泄漏也。從此之后,王德峰的算命術鉆研日深,水平愈益精進,名聲也越來越大。上海灘上算命的,從來有蘇北幫和寧波幫兩派,雙方經(jīng)常因為爭地盤起糾紛。這天,兩派約定,假座某星級酒店“華山論劍”,雙方談判劃分勢力范圍。因為聽說王德峰的大名,蘇北幫托人請他去助威。當天,酒店門口煞是熱鬧。蘇北人在上海向來受到歧視,蘇北幫的算命先生又多是游走街巷的盲人,沒什么文化,衣著寒酸;寧波幫卻大多是坐館先生,西裝革履,趾高氣揚,相比之下,蘇北幫就先矮了人家一截。沒想到,會議開始,蘇北幫這邊卻冒出一位大學教授,對算命的學問侃侃而談,有理有據(jù),大漲了蘇北幫的威風,劃地盤時多撈到不少好處。除了算命,王德峰對古典音樂的鉆研也讓我們很佩服。貝多芬的9大交響曲最為著名,但他還有一部未完成的第10,因為只是片斷,很少有演奏和收聽的機會。據(jù)說,曾經(jīng)有朋友拿了張第10的唱片,讓王德峰猜猜是誰的作品。聽了沒幾句,王德峰就做出準確判斷,可見他對古典音樂的熟悉與理解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段位。當年他第一次給我們開出藝術哲學課,常常會帶一架兩喇叭的大錄音機,在課堂上放貝多芬的交響樂給我們聽,他也坐在一邊,瞇縫著眼睛,一副陶醉的樣子。王德峰“?!钡睦碛桑ㄈ~曉璐)他的“粉絲”遍布全校,他的課絕對難選。哲學導論課王德峰老師,這是我初進復旦最早接觸的一門課和一位老師,命運就是如此神奇,這門課和這位老師成了我以后復旦生活的精神路標。那時候上課是在三教二樓的一個大教室。每次上課,都要吃完午飯去搶位置,去得稍晚,就只有站著或坐在臺階上聽的份。從座位上看王老師講課,他的背有點佝僂,發(fā)出的聲音低沉而鄭重:“為什么要談本體論?本體論的問題,也是在座諸位之所以要聽一聽哲學的原因?!薄癟his is a yellow river.This,沒有問題,yellow river,沒有問題,可是這個is,是哪里來的?把兩者聯(lián)系在了一起?!薄氨倔w論的問題,關乎到一個民族精神?!本瓦@樣,王老師逐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美妙的哲學之門!在復旦的六年,我聽王老師的哲學課,從3208(教室)聽到5301(教室),從哲學導論到藝術哲學,從本科生的課程到研究生的課程,從正規(guī)的課程到各種講座,可以說幾乎沒有落下過。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shù),所以盡管教室越換越大,總還是會有人坐不到位置,因為除了老面孔,還不斷地涌現(xiàn)新聽眾,這里面除了本校的同學,還有從外校趕來的同學,有已經(jīng)工作的高級白領。我甚至還認識一位孕婦,5301(教室)的哲學導論課一節(jié)沒落過,說這是給她肚子里的寶寶最好的胎教。每次講課結束,大家總還是意猶未盡,圍繞著王老師提出一個一個的問題,而王老師總是不緊不慢地點上一支煙,悠悠地想上一陣,然后認真地回答你的問題。講課滿足不了大家的愿望,于是又有了一場場校內校外的演講。當時聽課,只是覺得王老師課上講的很多東西講到了心坎上,所以我們會激動,會感動。盡管很熟悉王老師所講的東西,可還是愿意一遍遍地、不厭其煩地聽他講。究竟是什么東西吸引著如我之輩的莘莘學子?越到后來我越明白,那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理想主義的光輝。每一堂課,每一次講座,王老師都在用心向大家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是超驗的精神力量之存在,理想主義的價值之所在。請注意,我說的是用心,那就不是一種頭腦中的知識,而是一種融入血液的信仰。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特殊的心路歷程,使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領悟到,在一個有限的我的上面,還有一種無限的東西,那種東西就是超驗的精神的力量,那是一份終極關懷。作為從小以來逐漸積聚起來的那種信仰,當它作為一種鮮活的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并用于哲學思考時,它就具有了真實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不需要任何的修辭,因為它堅定、真誠!我們聽到了哲學導論,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我們聽到了藝術哲學,感受到了藝術的美;我們聽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感受到了馬克思批判的深度和力度。這一切,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使得我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并不是只有一個原則,原來在這個無趣的資本原則上面還有一個更高的原則,它就像夜晚的星空,那么清朗的星空,你如果抬頭望望它,你的心靈就會受到蕩滌!王老師是“哲學王子”,這個王子的稱號,不是由于王老師很帥,是學生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因為王老師其實是其貌不揚的;也不是因為王老師年輕,因為王老師已經(jīng)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學生的喜愛是因為他永遠保留著理想主義的信念,無論如何都堅信那份超驗的精神的力量,就像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筆下的小王子,他用一年的時間訪問了六顆小行星和地球,最后還是回到了他自己的星球,去看管他的綿羊,照顧他的玫瑰花。王老師現(xiàn)在花很多時間講課,開講座,想做的事還是守護那份終極關懷。哲學系的學生有一份關于哲學系教師的“的”字訣,王老師的那一段是這樣的:“德峰是睿智的,香煙是猛抽的,上帝是常笑的,關懷是終極的。”作為本文的總結,是不是很貼切和形象呢? 從古典音樂中感受知識分子命運(王德峰的演講)當夜深人靜,我一個人聆聽音樂,感受最深的時候總有一個沖動,就是想喚醒所有沉睡的人。你們還睡著干嘛?復旦少年中國學社的同學跟我聯(lián)系了幾次,希望能有一個機會讓我和大家談談西方古典音樂。我非常高興,也珍惜這個機會。當夜深人靜,我一個人聆聽音樂,感受最深的時候總有一個沖動,就是想喚醒所有沉睡的人。你們還睡著干嘛?人間有那么美妙而感人至深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我們可以超然物外,對于這個由現(xiàn)實利害所構成的世界有一種優(yōu)越感。我絕對不敢以西方古典音樂知識上的權威自許,因為我沒有研究,只是喜歡,一有時間就去聽它,聽的時候也沒有系統(tǒng),沒有按照音樂史的順序一部一部曲目地去了解,我從來沒有下過這個功夫,于是不敢妄論西方古典音樂,特別是看到愛樂雜志諸如此類的,有業(yè)余高手、發(fā)燒友在那里談古典音樂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不行的。他們有許多知識。但是我總是相信,我這樣喜愛西方音樂,自成理由,不必擔心知識不夠。音樂是用什么去聽的?不是用頭腦聽的,是用心靈去聽的。用頭腦聽的時候,我們是力圖理解這個曲式,說這個主題怎么最初出現(xiàn)了,然后以一種奏鳴曲式的方式展開、再現(xiàn);或者以賦格的形式在不同聲部輪流來一次;或者還有回旋曲式的結構等等。那是頭腦在聽,聽出一個“流動的建筑”來,是嗎?但這不是我喜歡音樂的方式,我認為這是專家的態(tài)度,專家的態(tài)度我從來不取。音樂不是為專家服務的,不是行內的密約。音樂屬于社會,屬于民族,屬于人類,屬于人類的命運。音樂是對命運的表達,但是今天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恐怕不是這樣。今天對音樂的態(tài)度可能會錯失音樂的本質。當然,音樂作為娛樂也未嘗不可,音樂安慰我們的心靈,宣泄我們的情緒,完成心理學上的某種效果。但音樂不是為這些而做的。你怎么利用音樂是你的事情,別人確實管不到。一個咖啡館老板用貝多芬的音樂作背景,他可以這樣做。但在咖啡館里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我會突然出神,然后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我接著要奔回去,我要去聽貝多芬了。對我來說這音樂有如一個世界在召喚我,而絕不是我此刻閑談時候的陪襯。說到音樂,我們自然要提及各種各樣的音樂,有東方的、有西方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還有當代的。但我總覺得在人類所有民族的音樂史上迄今為止達到最高峰的形態(tài),是西方近代音樂。西方近代音樂我們通常叫它classicmusic,就是“古典音樂”。人類的音樂創(chuàng)作非常古遠。魯迅先生說,從初民在勞動中的“吭呦吭呦”那里開始。音樂和勞動一樣古老。后來,音樂開始力圖表達自身,不再從屬于其它價值,只把自身作為一個事件呈現(xiàn)出來。將音樂的獨立推向高峰的是西方古典音樂。無論今天的人們如何疏遠西方古典音樂,但是我們總須承認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殿堂,偉大的寶藏。當現(xiàn)代科技可以讓我們把一個偉大的樂隊和一個偉大的指揮揣在口袋里的時候,這個寶庫就向普通人開放了。每念及此,我總有一種幸福感,當我在街上走的時候,我把柏林愛樂樂團放在口袋里,而且我還輪換著,有時請卡拉揚進來,有時請切利比達克進來,所以在這點上我要對現(xiàn)代科技表達一種感恩的心情,平時我總是批評現(xiàn)代科技的異化作用。為什么古典音樂是一個偉大的殿堂呢?讓我簡單地從哲學上講幾句。第一,音樂是最高的“巫術”。一看到這個字眼我們總覺得它是貶義詞,因為我們總是拿科學和巫術對照,說巫術是一種愚昧。但我們誤解了巫術的本質。巫術并不是人類在沒有科學武裝之前用愚昧的方法使自然聽從自己。不,巫術本來也不是為了呼風喚雨,不是為了降服自然。原始人在行使巫術后便去勞動,去耕作或狩獵,并不以為舉行了巫術儀式后就可以回家睡覺,土壤里就自會長出稻谷來,野獸就會任人宰割。勞動的果實必須用勞動來換取,原始人是懂得這一點的,他們并不是用巫術來充當科技。所以,我們對于巫術不要有誤解。巫術是原始的藝術,藝術就起源于巫術。巫術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形成原始共同體的精神氛圍。它是一種魔力,這魔力激發(fā)每個心靈的情感和意志,讓生命的目標變得有意義。近代以來對藝術的理解是什么呢?它是一種欣賞的對象,審美的對象,娛樂的對象。但藝術作品最初并不是給大家欣賞的。最早的藝術作品洞穴壁畫就藏在洞穴里頭,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去看的,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打開,讓它起到巫術的作用。巫術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形成原始共同體的精神氛圍。它是一種魔力,這魔力激發(fā)每個心靈的情感和意志,讓生命的目標變得有意義。藝術起源于巫術,后來便與巫術區(qū)分開來,但它對于社會共同體及每一個個人的意義,仍具有巫術般的作用。這樣說也許會讓唯美主義者們不愉快,他們覺得藝術是高尚趣味的表達,與精神、意志、情感并不相干。如若為了某種偉大的社會運動利用了藝術,這就是僅僅把藝術當工具了。實際上,偉大的社會運動在它有可能發(fā)端之前,藝術已經(jīng)開始普遍地發(fā)揮其巫術的功能。歷史上從來如此。歐洲中世紀末期,第三等級要登上歷史舞臺以實現(xiàn)個人自由勞動的可能性,為爭取個性自由而奮斗,在這種奮斗起來之前,藝術已經(jīng)透露了這個運動的消息,并且普遍喚起了新的社會心理。在此意義上它相當于巫術。今天,藝術變成個人的事情,變成僅僅屬于privatelife的一部分,但它仍然是巫術,是我們個人心靈所需要的巫術。我們是無法滿足于一個純粹科學理性的世界的。我們不僅需要趨利避害,我們的生活還要有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就是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接受中被表達的。沒有“巫術”,我們是沒有精神力量的。當愛因斯坦把小提琴架在他的肩膀上,聽到它美妙的音符時,他就進入了巫術狀態(tài)之中。這和他的偉大的科學事業(yè)毫不矛盾。他需要一種力量去鼓舞他繼續(xù)探討自然的奧秘。這種力量不是來自科學本身,是來自他所愛好的音樂。人類自古以來需要巫術,在無限的將來,只要人類還在,他仍然需要巫術,即需要藝術。這是我對藝術本質的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西方古典音樂從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脫胎而來,是把宗教音樂世俗化的過程。世俗化的目標是什么呢?當時的第三等級要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他們有一種新的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的核心就是個性的自由,個性的價值,個人自由勞動的可能性,擺脫一切人身依附關系和政治等級的壓迫和束縛,這種要求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啟。這個新世界的打開的過程,就是反對教會的統(tǒng)治,反對神對人的支配,讓個性獲得自主的價值,這就是世俗化運動的主題。在音樂的領域中,力圖以民俗音樂做基礎,擺脫對宗教題材的依賴,西方近代許多音樂家都進行采風,對于民間生活以及民間自發(fā)的音樂表達都非常熟悉,從中獲取新鮮的東西和有生命力的東西。但它又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以中世紀的宗教音樂的精神傳統(tǒng)作前提的。它是這樣一個過程,即,力圖把塵世本身理想化。原先,理想在天國現(xiàn)在則要求塵世本身的真理的展開,這是近代藝術的主要旨趣,不論是音樂、繪畫,還是文學。這就是說,塵世的理想化采取了中世紀的精神目標。中世紀的精神構造了一個超驗世界?,F(xiàn)在,這個超驗世界要為表達個性的真理服務。這是一種結合,是一種關于塵世的宏大敘事。這個表達方式本身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個性的全部的世俗的內容,它的世俗情感統(tǒng)統(tǒng)在這種表達方式中得到精神的提升。個性的自由,它的真理,它的權利,它的世俗的全部情感情欲也罷,對理想的真誠向往也罷,痛苦也罷統(tǒng)統(tǒng)要放入這樣一個宏大敘事的框架里去。這在根本上決定了西方近代音樂會達到它偉大的成就。它既是絕對個人的,又是超驗的。一定要看到這層關系。如果說我們今天對西方近代音樂有一種陌生感的話,那是因為我們今天已經(jīng)失去了一種渴望,即把我們個人心靈的期待置入一個超驗世界中去。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甚至以為這是虛偽的,不真實的。這不怪我們,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進入二維平面化的生存方式,在這種狀況中我們再也不相信有一個崇高的實在在上方引領我們。所以尼采說“上帝死了?!边@個上帝就是整整一個超感性的世界,不僅是基督教的上帝。這個超感性世界的崩塌使得西方古典藝術,不僅是古典音樂,而是近代整個審美理想的瓦解。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損失!但我們不能在這種疏遠的態(tài)度中錯失一個偉大宮殿。我們對于我們所處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要有一種深切的體驗的話,我們必須至少有三種修養(yǎng):音樂、哲學、詩歌。在這個藝術的偉大宮殿中確實有一個張力(tension)始終保持著。一方面是個性,要求表達自己,要求把自己的普遍的真理性質講出來。但是,另一方面,近代社會的實際展開過程卻讓這種個性始終很難變成現(xiàn)實的力量。在巨大的命運的力量面前,個性的全部美好的東西是如此的脆弱。所以少年維特是煩惱的,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也有流露,包括鋼琴奏鳴曲,比如說悲愴,還有月光。這不是偶然的。伴隨著整個市民社會的興起,古典音樂體現(xiàn)了這個社會經(jīng)歷過的命運道路。但是,也正是在這種張力中孕育了偉大的藝術。這是一種原則:在普遍的幸福與和諧當中是不會有偉大的藝術的。個性和命運的抗爭,是引導西方近代音樂獲得其輝煌成果的一個主線,基礎。正是這個ten鄄sion,我們應當感謝它。而且,它不僅具有近代的意義,一般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義。直到今天,我們實際上都感受到這個東西。我們一方面追尋我們個性的理想,我們知道我們的內心擁有對生活的解釋權,并且知道我們的愿望是那么真誠,而當我們在現(xiàn)實中受到嚴酷打擊時,我們就再度能聽懂貝多芬。如果我們放棄抗爭,我們就告別了貝多芬。貝多芬不僅知道這種張力,表達這種張力,而且塑造了英雄。因為英雄最后戰(zhàn)勝了命運。我們今天如果還有一種信心和意志,我們會親近貝多芬。現(xiàn)在我覺得蒼老了,心靈蒼老了。我當初聽不懂勃拉姆斯,那是晦澀的,陰暗的,經(jīng)常有一團陰慘的氣韻在他的交響樂中徘徊彌漫,沒有、或者偶爾才吐出一線明朗的東西。后來我慢慢喜愛了勃拉姆斯的音樂。為什么?他承認了個人的渺小,他知道個性和普遍真理的連接是萬分困難的,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于是希望就退回到了內心,在嚴寒之中,我們聽到絲絲溫暖,它代表尚存的希望和慰藉。在這種氣氛中,我們不免深深感動。我們一路從貝多芬走到了勃拉姆斯?,F(xiàn)在年近五十的人,大多都能聽懂勃拉姆斯。此外,還聽得懂布魯克納,那是樸素的神秘,是從大地上自然流露的情感。這表明我們的心靈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貝多芬到了晚年,也發(fā)生了一個重大轉折,特別是他著名的室內樂,流露出對于世界的一種與他中青年時期不同的理解。不列顛百科全書“貝多芬”詞條在講到他的晚年音樂時說,他給世人“打開了新的音樂視域,現(xiàn)在還很少有人能進去”。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能進去,我相信。從西方近代音樂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歷程,最終歸于這樣的結論:第三等級的理想的塵世反而成了今天人類無家可歸狀態(tài)的先兆。但不管怎樣,西方古典音樂的殿堂提供了領會世界的各種角度和視野,它是如此豐富,既有偉大的英雄主義,又有悲觀失望的情緒,既有虛無主義,又有宗教情感,既有柔情似水的愛情眷戀,又有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這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我們在其中閱歷人生。關于音樂,哲學家說過許多話,凡是偉大的思想家在面對藝術的各種門類中總是挑選音樂作為給予最高贊揚的藝術。我這里僅舉黑格爾的一段話為例,黑格爾說:“如果我們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作是靈魂的解放,擺脫限制和壓抑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關照的形象可以緩和一切最酷烈的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边@是黑格爾對于音樂的贊美,見于他的美學講演錄。還有一位和他同時代的同樣重要的思想家叔本華,也在藝術的各種門類中認為音樂是最高的。尼采也有這樣的看法。所以我一直想我們對于我們所處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要有一種深切的體驗的話,我們必須至少有三種修養(yǎng):音樂的修養(yǎng)、哲學的修養(yǎng)、詩歌的修養(yǎng)。特別是,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知識分子的命運。知識分子是什么概念?在西方而言,知識分子是這樣一種群體:當教會衰弱,當為建立一個新世界的社會展開的時候,取代教會的是知識分子。他們用他們的理論或者藝術來表達、體現(xiàn),來最敏感地表現(xiàn)這個社會展開的命運般的過程。他們往往以個人的方式來體驗這個命運,包括個人生活的許多細節(jié)、曲折實際上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他們是真誠的,他們過自己的一生并不是社會安排的。他們知道這個社會往哪里走,并且為真理而奮斗,身體力行。他們用個人的體驗來表達整個歐洲各民族的命運,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體驗、表達人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所以自然在他們的作品當中,不論是哲學的還是音樂的,都體現(xiàn)了這種過程。因此他們的世界不僅具有個人意義,他們的傳記不僅具有記錄一個偉人的日?,嵤碌囊饬x,而且具有一種普遍的投影的意義。就像尼采,他一生的許多坎坷和痛苦實際上都是代替歐洲人在體驗著文化的命運,他沒有給歐洲人以真理,但預先經(jīng)歷著歐洲人的痛苦。我們應當這樣來看待尼采,我們同樣應該這樣來看待歐洲古典音樂和這些音樂的作者。當托爾斯泰聆聽柴可夫斯基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時,感動得潸然淚下,說:“這是整個俄羅斯在哭泣!世界上有這么偉大的音樂!”托爾斯泰為什么到晚年突然離家出走?去尋找他個人的許多原因?不!當托爾斯泰開始自覺寫作的時候,他就用個人的生涯體驗著俄羅斯的命運。于是當他感覺不到這個命運的出路的時候,就一定會晚年出走的。這群知識分子在各自領域中體驗民族命運,今天這樣的知識分子還存在嗎?僅僅為了這一點,我們就應回顧。我們不得不承認,后現(xiàn)代主義以一種殘酷的方式說出了真相,今天似乎已經(jīng)沒有一種普遍的價值能夠給我們個人的安身立命提供可能性。因此,我們如今是在個人的燈光下聆聽音樂,在個人的燈光下思考哲學。在聆聽和思考的時候,我們別錯過偉大的作品。它們是一種養(yǎng)料,我們的心靈因此變得豐富起來,也許還汲取了力量。在藝術當中、在哲學當中,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愉悅,這種愉悅是無可名狀的,它給我們以心靈的充溢和偉大。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我喜愛哲學、文學和音樂,這都是我人生的需要。我們每個人是渺小的,但是我們投身于一種普遍的關懷之中,比如說關懷民族的命運、關懷每一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也是關懷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在這種關懷中作出自己一點微小的努力,如果這種努力可以影響別人,那就是我們此生最大的幸運。我們是孤獨的,但是我們又不孤獨。所以我們通過哲學、通過藝術而不孤獨。這都是我們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對哲學感恩,對藝術感恩,對音樂感恩。是哲學、藝術這些天下之公器啊,充實了我們一生的意義。今天,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一種強大,但是那種數(shù)量上的強大是我不屑為的,比如說我有多少資本,比如說每年我發(fā)表多少文章。我們珍惜我們唯一的一生,我們種下慧根,讓我們這一生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卻總是活得有意義。在藝術當中、在哲學當中,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愉悅,這種愉悅是無可名狀的,它給我們以心靈的充溢和偉大。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人文研究與“書呆子”各位同學,我有點不安。因為這個稱號哲學王子。該怎樣理解這個稱號呢?我比較寬慰的說,王子表示年輕。那就是我還年輕,我是哲學青年,如果是這個意義,那我還比較高興。今天我沒有很重要的學術觀點帶給大家,我的話題已經(jīng)寫在黑板上,那就是人文研究與書呆子。我看博雅節(jié)系列講座,前面兩講已經(jīng)講過。朱維錚先生討論中國學問的學與術這樣一個問題,還有張汝論先生談論的話題,我不知道具體內容,但看這個標題“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共謀關系”。那么今天我的話題與前面他們兩位的話題可能還有點聯(lián)系。因為在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基本問題人文研究在當代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不能說我有什么精到的見解,我只是談一下我的看法。我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偶然間看到一份白領報紙。是其中的一個版面。這份報紙印的很精致,紙張也很好。這個標題也很醒目,說“文科男生的自白”,因為我教文科,那么我就關注這篇文章,看了以后覺得很有趣,在講我的觀點之前,我先把這篇文章筆精彩的段落給大家念一下,以便“妙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是一群不幸的人,他們就是歇著,也不忘記思考人生的大問題。比如人為什么要活在這個世上?蕓蕓眾生當然答不上來??扇思也皇腔畹煤煤玫穆??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把具體問題抽象化是他們最擅長的伎倆。其實宇宙人生給他們兩輩子他們也弄不清。就去尋找答案,于是漸漸的一種崇高感、悲壯感就慢慢包圍了他們。似乎人類幾千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都等著他們去解決。書讀的越多,對書就越依賴。你如果見到一個文科男生突然歡呼雀躍,別以為他見到了一個十年前的姑娘,說不定是見到了一本十年前出版的就書。不知不覺他們用書里的世界代替了現(xiàn)實的世界,用想象代替了事實。當然最終彈們肯定要碰壁、吃虧,到了這個份上,人們就給文科男生一個雅號:書呆子。這是最經(jīng)典的、最核心的一段。這一段的核心思想就是:對文科研究有熱情,有理想的文科男生難免要淪落為被現(xiàn)實世界所嘲弄的書呆子??吹竭@段文字我不覺對這位作者產生一種感佩之情。第一文字寫的相當不錯。極具揶揄調侃之能事。第二也難為他理解文科研究這條道路上的艱辛跋涉有多么難。另外還有一段文字透漏了這位作者立場的,我也念一下:要知道那個年頭(八十年代),就憑幾首歪詩就能騙的芳心?,F(xiàn)在那,把詩行行變成命令行吧,這樣才會是芳心傾倒。因為據(jù)說程序現(xiàn)在是按行計價的,文科生那,快一邊歇著去吧。我們不必計較他的措辭,他的用意是好的,是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是不能用文學或者思想來換取芳心。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不過我想至少他還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是好像認為我們文科男生智商很低。低到不知道現(xiàn)實世界究竟狀況如何。那么文科男生,譬如到復旦讀文科男生是不是智商很低的就能進來?實際上即使是一個已經(jīng)變成書呆子的人也不至于不懂得基本現(xiàn)實。它的低級錯誤的前提就是現(xiàn)實世界的原則是最高的。我們今天的世界是市場經(jīng)濟世界,在市場經(jīng)濟世界我們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是有意義的?強者不是用思想或者文學,而是你擁有的資本的數(shù)量。這一點恐怕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他把這一點作為調侃文科男生的基本依據(jù)。對于這樣一個基本立場,實際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那么我要倒過來說,這個世界上最可貴的是書呆子。當代世界的基本原則是實證主義的,一個人在我們這個時代生存,那么它的共鳴成就用什么來衡量,不是用思考人生的心得體會,使用資本來計算。大家在我們這個時代必須很聰明,而書呆子是聰明的反面,大體是這個意思。書呆子為什么不聰明,我指的主要是人文學科的書呆子?,F(xiàn)在你捧著一本計算機書在那里津津樂道,絕對不是書呆子,因為那是可以用命令行來換錢的。你捧著一本叔本華的世界之為我的意志和表象,那絕對是一個書呆子。世界不是你的意志和表象,世界要用計算機語言來構造。所以,我給書呆子下一個定義:是生活、活動并且棲身于人文典籍世界中的。他們與現(xiàn)實保持著足夠的距離。這樣的人可笑不可笑,可憐不可憐、可悲不可悲?這是我今天討論的主題。下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你到底有什么理由待在里面?即人文典籍意味著什么?是一個民族在他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中所擁有的種種思想、種種行動、種種信念、種種遭遇、種種奮斗的意義的精神體驗。能夠被列為人文典籍的作品,他的確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現(xiàn)實歷史,以及這個民族的思想、信念、行動、遭遇、奮斗、苦難,這種記載意味著精神上的體驗。然后這個書呆子就沉淀與其中。如果你喜歡這種精神體驗,并且能夠理解他,你難道會不懂得人生嘛?假如說懂得人生只是意味著我們對現(xiàn)實厲害關系、因果關系有一種清晰的了解,就是懂得人生的話,那么這是對懂得人生的一種降格的說法。對這個民族的歷史有一個進程的提煉,并且能夠理解它的人。難道不是一種更深意義上的懂得人生嘛?這是一個要提到的問題。當然這種提煉只是提煉,他并不是給出我們指導生活的金科玉律。你拿一本書說這就是我人生的指南,你拿一本叔本華的世界之為我的意志和表象說這就是我王德峰的人生指南手冊,肯定不是這樣來理解。叔本華的這本著作代表對人類、對歐洲民族它的苦難,它的民族的重新建構和理解。對我來說它代表一種精神的提煉,對歐洲生活和演變的精神提煉。這種提煉意味著真理探究的道路。這本書對于我不是一本金科玉律,但是一本記載了曾經(jīng)有過的的對真理的探究。你難道不愿意從這種探究中獲得最大的教益嘛?那么下面一個問題就來了,我們?yōu)槭裁葱枰私庖粋€民族曾經(jīng)有過的對真理的探究呢?人文文獻是什么?是一部人類精神史。我們也可以倒過來說,一個民族它的歷程就是一部巨大的學術著作。這部著作是由它的宗教、藝術、哲學等等方面相互關聯(lián)構成。所以人文研究在解讀人類精神史。具體而言,解讀人類精神史就是解讀這個民族或是那個民族的精神史,這種解讀有什么意思哪?我們這個時代讓我們感覺到這種解讀已經(jīng)淪為空談了。實在是一種與現(xiàn)實世界毫無關系的活動。他大概和下圍棋有差不多的意思。如果可以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把人文研究送到大學的棋藝館之類的部門去。現(xiàn)在就是來解釋人文研究的真實意義是什么?對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學者或書呆子,對剛才我講的這部民族精神歷史的巨著,對它的研究絕不是敲開利祿大門的敲門磚。而是用來解釋、理解、批判人生的手段。為什么要解釋、理解、批判人生?我第一句話要說:人在根本上是有限的。倘若我們僅僅是有限的,其他就不要再多說了。問題是人本身同時又是渴望無限的。這話跟庸夫愚婦們講也沒有什么意義,而每一位庸夫愚婦是蕓蕓眾生中一員。其實都渴望無限。我喜歡講“”這個詞,今天我還要講。在我們說當中我們容易明白一個道理,比如你戀愛了,真正戀愛了,你最忠誠的愿望是什么?你一定希望這份讓你心馳神往的愛不會像朝露一般輕易的蒸發(fā)掉。你感受到愛是偉大的東西。偉大的東西是不朽的。這不是我硬要用哲學的詞藻翻出用到男女上去。而是“”本身如此。你們兩個人愛的如此深切,現(xiàn)在假定這個客觀環(huán)境壓制著你們,阻止你們愛走向結果,使你們能愛,但不能結合,這時你心中冒出來的最深切的愿望是什么?你會想:我們相愛是一種奇跡,是千年注定的緣分,今生今世不能結合,還有來世的希望。咱們就今生有約,來生牽手。來世是什么?是超現(xiàn)實。在這種情況下,你自然而然超越實際世界。自然而然相信一種屬于人生幸福的東西。你不愿意相信此時一個科學家說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愛情和一個蘋果是一樣的。滿滿的成熟、豐滿又滿滿的腐爛。愛情也是這樣的東西中的一種,你為什么要難過?你說:不,我此刻不是一個科學主義者。我一定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沒有任何人逼迫你,不是復旦大學文史哲三個院系老師每天逼迫你相信人文主義。沒用的。如果你“”,并且受到阻止,于是你就是人文主義者。于是你知道愛情是什么,它即是瑣事的幸福,又具有超越性。于是它是不朽的,但我們希望這不朽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有又是現(xiàn)實的,這里面包含著我們的向往激動,也包含著痛苦。有一位思想家認為當今已經(jīng)沒有真正的愛情了,我認為這樣恐怕太悲觀了一點?;艨撕D柗ㄌm克福學派創(chuàng)始人,它對當代人類生活現(xiàn)象的描述是悲觀主義的,據(jù)說當代人類生存的現(xiàn)代性狀況會把超越存在清洗掉,于是愛情的煩惱只是瑣事的煩惱。愛情中的煩惱不再具有大悲大喜,不再具有悲劇的本性。我不相信這一點,因為上帝安排的愛情不會因為一個時代的特殊性消滅掉。我的信念總是建立在這一點上。假如歐洲人的宗教在根基上已經(jīng)衰落的話,歐洲人的藝術也在這種根基上沒有源泉的話,那么哲學在今天也是處于失語狀態(tài)。那么還剩下什么?還剩下“”,讓我們從數(shù)字化走出來說還有超越性存在提示給你。什么提示給你?不是藝術提示給你,哲學整個變成科學的附庸。今天哲學學者都在論述科學的東西,并且自己力圖具有科學的地位。但海德格爾不屬于這一類,馬克思也不屬于這一類,但是當代哲學在學院派展開的研究具有科學主義的色彩。哲學已經(jīng)衰落了,我們必須拯救哲學。但要有生活世界的基礎。你們如果談戀愛,那就是幫助我們拯救哲學的基礎,。從“”可以看來人生要成其為人生,那么它的人生價值必須包含著超越性。其實不僅是愛情,只要是屬人的,必定包含著超越性。對當下實際情景的超越,當下實際厲害聯(lián)系的超越,沒有把辦法從其他領域獲取,只有一個領域叫人文。我們讀一部小說,我們讀史學著作,我們讀一部哲學著作,我們獲得什么?獲得對超越性中感受、領悟。一部史學著作并沒有給我們確定無疑的定律。一部哲學著作更沒有告訴我們這一切,小說更不要說。我們讀小說,讀到的只是我們內心中本來有的東西,只是它隱藏在那里。那么,內心是什么?人類心靈最高的部分不是理性,是性靈。性靈是人內心中一種最高的能力。如果用西方人的說法是想象力。康德哲學本來的任務是研究理性世界的能力,但探討理性基礎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先驗的想象力,這個先驗想象力的基礎是什么,他不敢追問,否則它的整個哲學基礎就會動搖了。原來理性建立在非理性先驗想象力基礎上令他非常恐懼。先驗想象力一直是中國思想核心部分。中國人理解人生宇宙完全從性靈出發(fā)。西方中難之又難卻是構成中國文化的基礎。性靈是什么?是超越性存在的領悟能力。我在藝術哲學講藝術運用符號的方法,比如文學。他不是把符號按邏輯關聯(lián)起來,而是用想象關聯(lián)起來。比如有三個詞語:春天、冰雪、融化,怎么用他們組織句子?你可以說:冰雪在春天融化。表示陳述一個事實。但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說法,用春天做主語:春天融化了冰雪。我們想一下二者的區(qū)別?后者是不是只局限在陳述了一個自然現(xiàn)象?第一句春天充當了時間狀語,第二句中春天充當了主語,從時間狀語換乘主語,這句不僅僅之表達了一個自然現(xiàn)象。他一下子打開了意義域。他有可能引導我們去領會一種超越性存在。于是一位詩人寫到:春天融化了冰雪。這個冰雪未必一定指自然界中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稱之為綜合性的藝術。是藝術語言的方式。語言的藝術用法,即文學。在文學中我們讀到的句子絕不是一種概念。而是啟發(fā)一種超越的存在。我們對一切作品的真正的審美愉悅來自對超越的領會。作品啟發(fā)我們、暗示我們,并不是直接告訴我們一些信息、知識,而是構成我們生存價值的基本內容。我還舉過一個例子,即馬致遠的天凈沙小令,我們說這是一首詩,他為什么是一首詩?而不是一篇散文。因為它并不是告訴枯藤、老樹、昏鴉等等這些實際對象,而是構成啟示、啟發(fā)超越性存在的視域。我們在這首詩中讀到的不是知識,而是感受人生的一種深切的體驗,是超越性存在的一個方面的打開。我們人生的真幸福是什么?我們能把自己有限的存在取通達那超越性的存在。不是拋棄有限的存在,而是在世人間煙火的同時我通達了超越性的存在。讓食人間煙火變得具有不朽的無限的價值。這就是人生之為人生。把這一切超越性存在加以表達,以及回顧一個民族曾經(jīng)達到怎樣的超越性存在,曾經(jīng)建構過怎樣的超越性存在,以及又怎樣被解體的歷史,這是人文研究的真實性內容。我們不能說人之為人的幸福只是屬于經(jīng)驗中的狀態(tài)。安其本性是與超越性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聯(lián)系的喪失就是我剛才講的真正的痛苦。我們丟一些錢,我們會很痛苦,但這不久就會煙消云散。但是假如我愛著的女友說“”,我就會體驗到深深的痛苦。我和那個特定的人建立的愛情是超越的,具體的人在這種超越性存在中只是超越的載體。我們當代人是不是把它看成文明的基礎?按照計算機命令行,你打一個問題,他告訴你:找另外一個人。并且大約有幾種路徑。也許你說我終身不再用這樣的路徑。這意味著你領會到超越的存在。這是我們靈魂的事物,不是我們可以隨便回避掉的。下面我要談這種超越性存在不是閑談或者虛構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馬上可以理解進入人文思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激活性靈中幸運一部分。我們靈魂中最高的部分是性靈的力量。假如你是一位人文學者,你進入歷史,你讀到的是不僅是事實。但可能你采取科學的方式去讀,按讀物理的方式總結某段歷史時期大約有幾個部分,把這些知識點記住就把握了這段歷史,如果這樣讀,還沒有進入人文修養(yǎng),如果你是自然而然的讀,沒有帶著課程任務和課程規(guī)矩,那么你就會不僅讀到歷史,而且讀到一個民族歷史上悲喜交集的命運。一個民族的悲喜交集的命運寫在它的史學著作中,它的哲學著作,文學作品中,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基本事實。你們每個人想到人之為人的存在約超越性存在的關聯(lián)上,你們考慮一下民族的命運,那么人文領域給你打開了一個精神財富的世界。你從史學著作中讀到悲喜交集,時而哭泣,時而歡笑,外人一看:書呆子。用書本的世界代替了現(xiàn)實的世界,久之,對書有越來的依賴,就用書中的世界排擠了現(xiàn)實的世界。我們從史實中讀到了悲喜,這種悲喜就意味著關于事實之外的一份感悟哪?假如你對維新變法的失敗感到悲哀的話,你一定感悟了什么。本來我與維新變法相距很遠,何許悲喜?但如果你產生了悲喜,你不是對超越性存在產生了感悟了嘛?這個感悟是我們民族的命運,是我們民族的理想、民族的價值的生死存亡關頭。我們讀歷史讀出了悲喜,我們就有了感悟。就走出了超越事實的限制。就進入了超越性存在的領會中去。理解自己悲喜的性質的意義,于是你知道要把這些感悟上升位思想。你為了到達這種理解,這種理解不是自然科學上的了解,你一定要返回事實。重新返回當下的歷史的事實。你才可能形成思想或理解別人的思想。除了看書,你還會返回當下和歷史的事實,就是事實過去了,你當下還處在那個世界里。那沒當下世界一定激發(fā)你的事實,你不讀歷史,你對當下事實視而不見。而你讀歷史,你有感悟,有悲喜,那你就把當下給了解了。這對一個民族來說是萬份重要的。我們不能把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況看成從天上掉下來的規(guī)則,我們知道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從西方移植來的。但我們還要知道這個規(guī)則的展開又不是西方的,在這種矛盾當中,我們不是西方人,卻是用西方的規(guī)則。我們的痛苦就應該追尋著一切的來歷。民族訴諸自己的理想就是對暴力性存在的領會。你就會思想,這思想就是發(fā)現(xiàn)我們民族對各種超越的存在的領會的歷史的連續(xù)性,以及在這種連續(xù)性中包含的對歷史的籌劃。我不知道張汝論先生怎樣講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謀關系,我認為知識分子正逐漸把學術研究變成一種純粹知識的探究。并成為一種職業(yè)。于是我們都拿著人文學術去獲得生計的敲門磚。這是讓人悲哀的。我們培養(yǎng)的至多是專家。我的講課私下里給人一種印象:我只跟人講崇高的東西。過分崇高了。我一再聲明如果這里有崇高那是人的本性的需要,不是我安置的。痛苦人人都有,只是我說了出來。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當我們遭遇痛苦時,我們就容易追念以往的家園。我不同意。問題是什么?資本來到世界發(fā)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中斷歷史。在我們的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劃一條鴻溝。資本意味著平等和自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了自我”。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有一點,我做事情不能妨礙你做事情。這就是平等。自我實際上被形式理性掏空了,所以我說當代民族是形式理性?,F(xiàn)在我們剩下的只有契約原則。比如有一對中國夫婦生活在國外,有了一個孩子,一天父親生氣打了兒一個耳光,被鄰居聽到了,打了報警電話,于是警察來了,剝奪了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權,那么這樣一個家庭必定是痛苦的。我們撫養(yǎng)了孩子,卻最終失去了他們。在我剛才引用的那篇文章里:人為什么要活在這個世上?蕓蕓眾生當然答不上來??扇思也皇腔畹煤煤玫穆??但我要說,他們并沒有活得好好的。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中國的狀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發(fā)達城市,就是農村也有了很大變化。你掙了很多錢,買了現(xiàn)代化的別墅,有種種高級電器,但是你缺少一個“l(fā)ove”怎么辦?這就難了,因為我們缺少一個超越性存在。你怎么給他,用一套數(shù)學公式給他。所以他們家里必須有人文典籍,不是為了裝潢。閑暇時不是傻乎乎的盯著那個電視,電視攤給他什么他看什么,那不行!應該讀書!最好的是那種傳統(tǒng)家庭圍著爐子,有一個人讀一篇小說其他人一起聽,多么美妙。電視統(tǒng)統(tǒng)關掉,我們是做浪漫主義懷舊,實際上有的人說這是反動的浪漫主義,我們在科技興盛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也是高節(jié)奏,我們應該是以最快的速度來獲得知識就是我們的任務。讀書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你在那里慢吞吞的,比如說戰(zhàn)爭與和平(十卷本),對于我們這個時代來說,你這種要求既愚蠢,又奢侈,但是現(xiàn)在有另外一種方式的奢侈,那就是一頁值千金。然后請他讀兩個小時的小說,就變成一種奢侈。你看我們人類發(fā)生多么巨大的變化,所以這一切都是很鮮明的。于是我們再度的說,這樣的書呆子是多么難能可貴。他說他與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保持著距離。他生活犧牲于那個人文典籍的世界。他與其說是我們嘲笑的對象,倒不如說是我們羨慕的對象??茨阌檬裁礃拥挠^點去看。你們今天有多少人這樣說,我就是這樣的書呆子,很難。因為大家都很聰明,大家都知道實際利益在哪里做什么事情,我怎樣做,怎樣獲得一個成績單。這個課程設計表如何讓我適應各種單位,這多么得重要。這樣的人就不是呆子。捧著人文典籍不放的人,看到一本舊書眼睛就發(fā)亮的人,這樣的人呆啊,實際上這樣的人很幸福。當然我想他絕對不至于養(yǎng)活不了自己,那雙重所迫是肯定的,那么他智商在,你不能說他是一個低能兒。那么就是說復旦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全部招生低能的,他要是去外面混一碗飯吃總是能的,問題是這碗飯混好了,他覺得差不多了,又捧起人文典籍了,這才美妙。所以在今天真正可悲的決不是書呆子,而是那些執(zhí)著于實際的世碌之人以及相關的利益看成是唯一真實價值的聰明人。如果一個民族不再有人愿意做書呆子,或者至少做一段時間的書呆子,一個民族到了這個地步的話,那么這個民族的前途,就足堪憂慮了。這個民族整個的就是可悲的。下面我想講第三點,人文研究的真實任務。只有人類是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我們不采取基督教的觀點,好象人類生活的歷史進程是上帝預知的產物,不,人類就是自己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那問題就是人向來是在盲目中創(chuàng)造的。所以人的創(chuàng)造物對人來說既是價值的實現(xiàn),又可能轉變?yōu)閷θ说膬r值的威脅和危害。那么人文研究的真實任務就在于通過回顧這種超越性存在的形成、建構、解體、轉變,發(fā)現(xiàn)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人自身創(chuàng)造的事物,對人構成威脅的來源。比如說科學、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是在對一定超越性存在的領會中創(chuàng)造的,沒有歐洲近代的人文精神,就沒有歐洲近代的自然科學。而我們現(xiàn)在認為自然科學是一回事,人文學科、人文關懷、人文修養(yǎng)、人文研究是另外一回事,這實際上是錯的。一種科學,比如說,伽利略創(chuàng)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自然科學,那么這種科學為什么不在古希臘的時候一個叫什么略的人就把它發(fā)明出來呢,因為是不可能的。人類的人文精神的思想要經(jīng)歷過這樣一個整整的古代時期,才可能轉變對超越性存在的理解。在這種新的理解當中,才可能產生今天統(tǒng)治我們的科學。于是人文研究再度把科學作為它的研究對象,不是在科學中研究,而是研究科學。這也是人文研究的重要方面。所以,人類生命的尊嚴,人類生命的幸福感,都是人自己樹立的,因此它也是由人類自己來摧毀的。所以這就是人類最大的隱敵,人自身乃是最大的隱敵。解開這個謎底就是人文研究的基本任務,可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種簡易活動,至于這個簡易活動它怎么做,這個謎在哪里,這是思想。舉凡人類一切活動,它都有對超越性存在的領會作基礎,然后把這種領會找出來,賦予它一個自覺的形態(tài),叫思想。所以人文研究的真實任務是什么,在一個時代,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始終守護思想。我們今天談論思想會想起邏輯思考,這是近代西方對思想的一個曲解,思想首先是一個原始的不是一個邏輯的東西,思想原始的是體驗,是感悟,并且把它純粹的表達出來,這是哲學的本務。象征的表達出來,這是宗教。感性的表達出來,那叫藝術。所以在藝術、宗教、哲學當中,他的真實內容就是思想。所以人文研究的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餐飲服務與管理》課件-教學課件:餐飲常見服務技能
- 2025年新編勞動合同法范本
- 2025年短期建筑項目的借款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無效情況詳解:合同無效的種種原因
- 新質生產力封面
-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
- 2025咨詢服務合同封面蓋章范本
- 2025國內貨物買賣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專業(yè)技能勞動合同》
- 2025最標準買賣合同范本
- Python 程序設計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四川師范大學
- 03D201-4 10kV及以下變壓器室布置及變配電所常用設備構件安裝
- 城鄉(xiāng)環(huán)衛(wèi)保潔投標方案(技術標)
- 充值合同范本
- MSDS中文版(鋰電池電解液)
- 《職業(yè)病防治法》知識考試題庫160題(含答案)
- 全國初中數(shù)學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一等獎《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和性質》教學設計
- 2023-2024學年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期中復習卷
- 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器安裝施工方案(更新版)
- (招標投標)地形圖測繪技術標書OK
- 人保查勘服務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