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人才最多的32個城市表3 明代進士最多的24個城市興化(閩)533寧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蘇州386南昌326紹興325 杭州321 吉安304松江273廣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無錫212 豐城211 撫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興182臺州174湖州172表4 明代人才最多的16個城市蘇州27 杭州18 紹興13 徽州10 松江10 寧波9 湖州9 吳江9昆山8 鳳陽7 余姚6 吉安6 常熟6 泉州6 泰和6 太倉5表5 清代進士最多的32個城市杭州718 北京686 福州547 蘇州406 常州285 紹興279 湖州266 南昌266廣州257 武漢237 桂林213 建昌193 南京190 長沙190 寧波189 貴陽188昆明176 無錫176 徽州175 嘉興167 天津166 黃州166 開封163 濟南156鎮(zhèn)江149 泉州149 桐城137 揚州136 常熟133 松江129 宜興123 海寧118表6 清代人才最多的22個城市蘇州51 杭州32 常州21 北京20 徽州19 常熟17 廣州16 桐城15無錫14 紹興14 湖州14 福州13 海寧10 香山10 南京10 揚州10淮安10 松江8 吳江8 太倉8 長沙7 鎮(zhèn)江7表7 明清進士最多的46個城市杭州1039福州933蘇州792北京775寧波698紹興604泉州601興化(閩)595南昌592 廣州528常州514湖州438余姚436松江420徽州401無錫388吉安369 嘉興349武漢340撫州325常熟319南京303開封302建昌280鎮(zhèn)江259 昆山258濟南256桂林252豐城252黃州252宜興240泰和230長安226 順德220長沙213桐城210揚州209上海204臺州198海寧196貴陽196 洛陽188昆明187天津187吳江187太倉180表8 明清人才最多的32個城市蘇州78杭州50徽州29 紹興27常州23常熟23湖州23北京21無錫18松江18吳江17 廣州17桐城15寧波14南京14福州14太倉13昆山13海寧12 淮安12揚州12泉州10香山10嘉興10余姚10鎮(zhèn)江9 興化(蘇)8宜興8 風陽8 上海7 海鹽7 長沙729、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沈登苗/中國文化研究/1999/59-66/北京/【 正 文 】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一 簡單的回顧 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人們對歷史人才的地理分布進行研究時,就以具體的歷史人物和抽象的科舉中式人數(shù)為取樣對象。前者如丁文江的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系(注:科學第八卷第一期(1923年)。),以二十四史列傳人物的籍貫為主要對象。后者如張耀翔的中國人才產(chǎn)生地(注:晨報副刊第14801481號(1926年)。),以清代進士的地理分布為研究核心。此后數(shù)十年,除潘光旦、費孝通、何炳棣等的若干研究外,有分量的歷史人才地理分布及變遷的文章不多見。70年代末以來,歷史人才地理分布的研究再掀高潮。然這一時期的探討仍以具體的歷史人物和抽象的進士人數(shù)為兩大素材。典型的如陳正祥的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注:載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lián),1983年,第116頁。)、吳培玉的我國歷代人才的地理分布與流向(注:載人才研究,1988年第二期。)都以唐代詩人、北宋宰相和唐前后期的進士、明代三鼎甲等的籍貫分布來考察人才聚集地及其走勢,直到80年代末,相關的研究基本上未涉及人才和進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具體比較。1991年第一期教育研究發(fā)表了繆進鴻教授的著名論文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qū)人才的比較研究,對人才和進士的空間分布作了若干間接的比較,顯露了進士與人才在地理分布中的一些內(nèi)在聯(lián)系,隱現(xiàn)了唐至清科舉和人才中心城市形成和轉(zhuǎn)移的軌跡,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起了篳路藍縷的作用。 近幾年,有關歷史人才地理分布的佳作時有發(fā)表。如陳國生的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芻論(注:載陳國生: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芻論,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二期。)、范金明的明清江南進士數(shù)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注:載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二期。)。但陳文僅討論了明史人物的本貫分布,沒有觸及到明代進士的區(qū)域分布,而范文只反映了明清江南進士的籍貫分布,且沒有對該地同一時期的專家學者作比較。 綜上所述,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對歷代進士與人才的地理分布作專門的、直接的、對應的研究。因此,盡管從張耀翔到何炳棣至劉海峰都認為進士是人才分布乃至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最佳資料”(注:參閱張耀翔:見晨報副刊第14801481號(1926年);何炳棣:明清進士與東南人文,載中國東南地區(qū)人才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頁;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一期。),但因沒有人提供足夠的、令人信服的實證,使他們的理論尚未產(chǎn)生應有的影響,以至于今天人們對科舉與人才在時空分布中的相互聯(lián)系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仍有相當多的人對科舉制度的客觀性、選拔人才的公正性和考試內(nèi)容的智力性表示懷疑,對人才中心隨科舉中心的轉(zhuǎn)移而轉(zhuǎn)移這樣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性的歷史現(xiàn)象竟鮮有人問津。因此,對這一課題展開討論的學術意義和借鑒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二 取樣對象 1、進士。“進士”從廣義上講也是人才, 但本文一般僅指“學歷”或“出身”而言。本文進士和巍科人物均按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朱保炯、謝沛霖編,上海古籍,1980)統(tǒng)計。因明代的進士籍貫有戶籍和鄉(xiāng)貫之分,并有者,本文均按鄉(xiāng)貫計算。 2、人才。本文所指“人才”, 主要指明清時期一流的專家和學者。統(tǒng)計以權(quán)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凡有明清人物的43個學科所收的明清(凡1870年前出生或1935年前卒的近代人物也基本收入)專家學者(含有成果或著作條目的作者)為主要依據(jù)。其中,美術家擇要收入56人(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收明清畫家140多人,現(xiàn)據(jù)楊仁愷: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重點介紹(10排文字以上)的專家收之。),其他42個學科的明清人物除宗室、旗籍和宦官人員外全部收入,析出重復者,計914人。再根據(jù)有關史料(注:增加人員都出自杜石然: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王蘧常: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新1版。),增加科學家和學者86人。則本文取樣的人才總數(shù)為1000人。又因為在考察中發(fā)現(xiàn),各級人才中心的形成,一般都以地域文官群體的率先崛起為特征,故本文還將從“人物”的角度對相關區(qū)域的文官群體扼要敘述,以充實研究的內(nèi)容。三 明清人才最多的城市幾乎都是科舉發(fā)達的城市 1、研究現(xiàn)狀。表1反映了明清各省進士與人才地理分布的一般關系。由于我國疆域遼闊,各省的面積、人口和經(jīng)濟、文化、教育條件有很大差異,僅從每省進士的絕對值還不能甄別各地文風的高下。就此,張耀翔、繆進鴻曾設計根據(jù)各省進士達到全國平均錄取水平的縣在全省中的比例多寡來衡量各省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發(fā)展水平?,F(xiàn)據(jù)本人計算,每縣進士的平均水準明代是18人,清代是16人。統(tǒng)計省份及實得,詳見表2。 表1 明清各省進士與人才的地理分布 朝代 明代 人數(shù)名次 進士 名次 人才 名次省份浙江 3697 1 77 2江西 3114 2 33 3江蘇 2977 3 103 1福建 2374 4 15 并5山東 1763 5 10 8河南 1729 6 13 7河北 1621 7 9 9四川 1369 8 4 12山西 1194 9 2 并14安徽 1169 10 32 4湖北 1009 11 15 并5陜西 870 12 7 11廣東 857 13 8 10湖南 481 14 3 13廣西 207 15 1 并17云南 122 16 2 并14甘肅 119 17 2 并14貴州 32 18 1 并17遼東 23 19 1 并17旗籍 - - -其他 87 - -合計 24814 338 -朝代 清 代 人數(shù)名次 進士 名次 人才 名次省份浙江 2808 2 113 2江西 1919 5 13 并11江蘇 2949 1 214 1福建 1371 8 32 7山東 2270 4 25 8河南 1721 6 7 15河北 2674 3 47 4四川 753 13 13 10山西 1420 7 12 并11安徽 1119 10 55 3湖北 1247 9 12 并11陜西 1043 11 11 14廣東 1011 12 40 5湖南 714 14 37 6廣西 568 17 15 9云南 694 15 5 并16甘肅 289 18 5 并16貴州 607 16 4 18遼東 186 19 3 19旗籍 1281 - - -其他 103 - - -合計 26747 - 662 -朝代 明清兩代 人數(shù)名次 進士 名次 人才 名次省份浙江 6505 1 190 2江西 5033 3 45 7江蘇 5929 2 317 1福建 3745 6 47 6山東 4033 5 35 9河南 3450 7 20 11河北 4295 4 56 4四川 2122 11 17 13山西 2614 8 14 15安徽 2288 9 87 3湖北 2256 10 27 10陜西 1913 12 18 12廣東 1868 13 48 5湖南 1195 14 40 8廣西 775 16 16 14云南 816 15 7 并16甘肅 408 18 7 并16貴州 639 17 5 18遼東 209 19 4 19旗籍 1281 - - -其他 190 - - -合計 51561 - 1000 - 表2 明清各省進士達到平均水平的縣數(shù)及百分比 省份 云 貴 廣 甘 湖 廣 四 河 陜 南 州 西 肅 南 東 川 北 西 縣數(shù) %朝代明 縣數(shù) - - 101 34 67 83 131 133 80 達標數(shù) - - 2 1 9 12 21 22 17朝 % - - 2.0 2.9 13.4 14.5 16.0 16.5 21.3清 縣數(shù) 87 61 80 51 76 90 155 144 91 達標數(shù) 12 11 8 4 13 14 11 45 21代 % 13.8 18.0 10.0 7.8 17.1 15.6 7.1 31.3 23.1 省份 山 河 安 山 福 湖 江 江 浙 合 西 南 徽 東 建 北 蘇 西 江 計 縣數(shù) %朝代明 縣數(shù) 96 111 59 104 58 63 53 79 76 1328達標數(shù) 22 28 18 35 20 22 23 40 46 338朝 % 22.9 25.2 30.5 33.7 34.5 34.9 43.4 50.6 60.5 25.5清 縣數(shù) 101 108 58 109 61 70 72 82 78 1574 達標數(shù) 35 33 21 48 16 25 42 37 32 428代 % 34.7 30.6 36.2 44.0 26.2 35.7 58.3 45.1 44.4 27.2 由表1、2可知,明清進士與人才的空間分布存在著一定的正比例關系。但也不盡然。如安徽明清進士排名在第9位,而人才卻高居第3位。再如,清代江西的進士達標率僅次于江蘇而居第2位, 可人才已跌到了11位。這些都說明,若按省份統(tǒng)計,明清進士與人才的地理分布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以上也大概代表了本文以前該課題的研究水平。因此,要切實反映明清進士與人才在空間分布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應另辟蹊徑。 2、明清人才最多的城市幾乎都是進士最多的城市。 為了縮小計量單位,筆者決定在州縣的基礎上以城市為單位進行研究。就此,嘗試推出表38,供大家比較、討論。 表3 明代進士最多的24個城市興化(閩)533寧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蘇州386南昌326紹興325 杭州321 吉安304松江273廣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無錫212 豐城211 撫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興182臺州174湖州172表4 明代人才最多的16個城市蘇州27 杭州18 紹興13 徽州10 松江10 寧波9 湖州9 吳江9昆山8 鳳陽7 余姚6 吉安6 常熟6 泉州6 泰和6 太倉5表5 清代進士最多的32個城市杭州718 北京686 福州547 蘇州406 常州285 紹興279 湖州266 南昌266廣州257 武漢237 桂林213 建昌193 南京190 長沙190 寧波189 貴陽188昆明176 無錫176 徽州175 嘉興167 天津166 黃州166 開封163 濟南156鎮(zhèn)江149 泉州149 桐城137 揚州136 常熟133 松江129 宜興123 海寧118表6 清代人才最多的22個城市蘇州51 杭州32 常州21 北京20 徽州19 常熟17 廣州16 桐城15無錫14 紹興14 湖州14 福州13 海寧10 香山10 南京10 揚州10淮安10 松江8 吳江8 太倉8 長沙7 鎮(zhèn)江7表7 明清進士最多的46個城市杭州1039福州933蘇州792北京775寧波698紹興604泉州601興化(閩)595南昌592 廣州528常州514湖州438余姚436松江420徽州401無錫388吉安369 嘉興349武漢340撫州325常熟319南京303開封302建昌280鎮(zhèn)江259 昆山258濟南256桂林252豐城252黃州252宜興240泰和230長安226 順德220長沙213桐城210揚州209上海204臺州198海寧196貴陽196 洛陽188昆明187天津187吳江187太倉180表8 明清人才最多的32個城市蘇州78杭州50徽州29 紹興27常州23常熟23湖州23北京21無錫18松江18吳江17 廣州17桐城15寧波14南京14福州14太倉13昆山13海寧12 淮安12揚州12泉州10香山10嘉興10余姚10鎮(zhèn)江9 興化(蘇)8宜興8 風陽8 上海7 海鹽7 長沙7 從以上各表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才最多的城市,幾乎都是進士名列前茅的城市。如明清人才最多的32個城市,有29個是進士眾多的城市(其中海鹽和淮安均有進士149人)。 如果說以上所舉僅涉及數(shù)十個城市,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話,我們不妨把明清各代出50名以上進士的縣列入科舉發(fā)達的縣,把這些縣所擁人才之和與其他縣產(chǎn)的全部人才做個比較,其結(jié)論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據(jù)統(tǒng)計,明代出50名以上進士的縣為112個,僅占全國可比縣(邊遠數(shù)省未計,清亦然,詳見表2)的8.4,且擁有220個人才,占全國的65.1;清代出50名以上進士的縣為117個,僅占全國可比縣的7.4,且出了434名人才,占全國的65.6。即科舉發(fā)達的縣較之其他縣出人才的概率是:明代20比1,清代24比1,比例十分懸殊。因此,無論從全國人才最多的城市來考察,還是對明清所有的人才進行劃分,人才集中產(chǎn)生在科舉發(fā)達地區(q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3、人才最多的城市基本上是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 把巍科人物與人才的地理分布作一比較,不僅使我們多一個視角探索科舉與人才的關系,同時,對科舉制度本身是否客觀,即會試、殿試決出的優(yōu)勝者是否公正,也是一次很好的實例檢驗。據(jù)統(tǒng)計,明清共有巍科人物1003人次,排除復出者,實計925人。具體分布,詳見表912。 表9 明清巍科人物的地理分布 省區(qū) 江 浙 江 福 安 河 湖 山 廣 河 四人數(shù) 西 江 蘇 建 徽 北 北 東 東 南 川朝代明代 85 81 79 48 16 15 13 10 10 8 8清代 25 126 170 14 40 38 18 24 17 8 4合計 110 207 249 62 56 53 31 34 27 16 12 省區(qū) 陜 山 湖 甘 廣 貴 云 遼 旗 合人數(shù) 西 西 南 肅 西 州 南 東 籍 計朝代明代 7 5 4 3 2 0 0 0 / 394清代 4 4 20 0 6 3 1 1 8 531合計 11 9 24 3 8 3 1 1 8 925表10 明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1個城市吉安19 泰和15 泉州14 寧波11 余姚10 杭州10 福州10 松江9昆山9 蘇州8 紹興8 宜興8 興化(閩)8 永豐7 臺州6 常州6溫州6 湖州5 無錫5 安福5 廣州5 表11 清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2個城市杭州39 蘇州39 常州20 北京15 常熟13 湖州13 紹興13 徽州12無錫11 南京10 廣州 9 桐城 9 鎮(zhèn)江 7 嘉興 7 德清 7 松江 6余姚 6 桂林 6 寧波 6 福州 6 儀征 6 嘉善 6 表12 明清巍科人物最多的36個城市杭州49 蘇州47 常州26 紹興21 吉安20 湖州18 常熟17 寧波17泉州16 北京16 徽州16 無錫16 余姚16 福州16 泰和16 松江15廣州14 南京13 昆山12 嘉興11 桐城10 鎮(zhèn)江10 宜興 9 嘉善 8溧陽 8 金壇 8 太倉 8 興化(閩)8 溫州 8 南昌 8 德清 7 儀征 7桂林 7 武漢 7 永豐 7 臺州7 從表9 看明清各省巍科人物的分布與各省人才的分布較各省進士與人才的分布的關系遠為密切。如明清江浙兩省的巍科人物占總數(shù)的50,該兩省的人才也正好占全國的“半壁江山”。表1012,不僅反映出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與進士最多的城市基本重疊,還顯示明清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分布與人才最多的城市分布大體一致。這不啻表明,明清巍科人物的興衰,可以映襯出一個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和人才的枯榮,還多少說明科舉考試的排名是比較客觀的。 4、部分科舉發(fā)達城市沒有人才輩出的原因。不可否認, 有些進士眾多、元魁鼎甲也不少的城市沒有出相應的人才群體。其原因也能從時空分布特征中找到主要答案。明清500余年間, 區(qū)域進士與人才的聯(lián)系程度可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初,進士與人才的關系不甚密切,這是因為明初人才的培養(yǎng)科舉、學校、薦舉三途并用,進士的地位并不突出,對地域人才群產(chǎn)生的影響就小。第二階段,明中葉至清中葉,進士與人才的關系最為密切,凡進士高峰期出現(xiàn)在該階段的科舉發(fā)達城市,幾乎都是人才發(fā)達的城市。第三階段,清季,進士與人才的關系在表面上又有所削弱,這是因為教育與人才的發(fā)展趨勢是一致的,但不是同步的,人才的出現(xiàn)通常是滯后的,地域科舉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人才優(yōu)勢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有的要等民國時期才顯示出來。所以,科舉發(fā)達人才平平的城市,其科舉高峰期一般不是出現(xiàn)在明初,如江西的安福、永豐,就是形成于清末,如天津和昆明。 一個科舉發(fā)達的城市有否作為,還與其四周相鄰的城市科舉發(fā)展水平有關。江浙二省的科舉發(fā)達城市之所以人才輩出,是因為他們的數(shù)十個科舉鼎盛的城市有90連成一線,若從杭州沿大運河至揚州觀察,十幾個城市抱成一團,形成了明清時期全國最大的地域進士群。理所當然,最大的文人集團也在斯誕降,而蘇州正好處于該區(qū)域的核心位置,則姑蘇城的人才在全國首屈一指也在情理之中。其他地區(qū)的科舉發(fā)達城市,也大多不是孤立地存在,如濟南、開封,就是松散型相連,如江西科舉發(fā)達的城市大部分沿贛江單線或間斷地排列。沒有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大環(huán)境,人才群體就難以產(chǎn)生。 還有,與遭遇長期的戰(zhàn)亂有關。一個地區(qū)科舉鵲起后,若碰到長期的動亂,蘊蓄中的人才群體也會流產(chǎn)。如明中下葉廣州的科第角逐也是很成功的,但人才蔚起的局面被明清之際的戰(zhàn)爭和清初數(shù)十年的割據(jù)統(tǒng)治及“海禁”、“遷界”的暴政斷送了。要不然,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在清代的勃興可能會提前一個世紀。 此外,與統(tǒng)計的角度也有關系。本文是以專家學者為取舍標準的,若按正史列傳人物統(tǒng)計,就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如明代進士最多的10個城市,按本文統(tǒng)計,有3個(興化、福州、 南昌)沒有進入人才最多的16個城市,但按陳國生的明史本貫人物的統(tǒng)計,這3 個城市全部進入明史人物最多的13個城市(其他10個城市也無一不是科舉發(fā)達的城市)(注:載陳國生: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芻論,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二期。)。因此,我們?nèi)绻麖娜瞬藕腿宋锞C合的角度分析,那明清科舉發(fā)達地區(qū)幾乎成了文化昌盛、人才淵藪的代名詞。 5、有無科舉功名、功名高低、名次先后與成才的概率成正比。 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在338個明代人才中有科舉(秀才、貢生、舉人、 進士)功名的211人,占62.4,其中進士133人,占總數(shù)的39.3 ; 清代662個人才中,有功名的430人,占65,其中進士172人, 占總數(shù)的26;明清合計有功名的641人,占64.1,進士305人,占總數(shù)的30.5??婆e人員僅以極微量的人口比例,占據(jù)了人才席位中的大多數(shù),其相對成功率之高,是出乎人們的想象的。有人統(tǒng)計過清代有生員以上科舉功名的年存量每縣是500人左右(注:王躍生:清代科舉人口研究,載人口研究,1989年第三期。)(明也類似,筆者注),也有人計算出全國進士的年存量明代是1783人,清代是1970人(注:吳建華:科舉制下進士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流動,載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一期。),已知明代全國州縣1405個(注:中國國家機構(gòu)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頁。),清代州縣廳1700 多個(注:清史稿地理志一。),又估且把成化朝的人口(0.644 億)代表明代全國的人口,把乾隆朝的人口(2.279 億)代表清代全國的人口(注:資料來源:明實錄、清實錄。),據(jù)換算,明代有科舉功名者的成功率是普通人的150倍; 清代有科舉功名者的成功率是普通人的500倍。其中,明代進士的成功率是有初中級功名者的670倍,是其他人的3.7萬倍;清代進士的成功率是有初中級功名者的290倍,是其他人的8.5萬倍。又據(jù)本人統(tǒng)計,在1000個取樣人物中,有巍科人物47人,據(jù)計算,他們成功的概率又是進士的10倍。上述計算(有的還是估算)雖不一定精確,但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四 人才中心隨著科舉中心的轉(zhuǎn)移而轉(zhuǎn)移 1、科舉中心的產(chǎn)生與遷移。明清科舉中心的產(chǎn)生與遷移, 大致可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洪武朝至天順朝。明初,因禮闈取士不分南北,故進士高度集中在當時文化較為發(fā)達的贛、浙、閩三省,特別是贛江中流的吉安府,產(chǎn)生了426個進士和33個巍科人物, 竟分別占全國同一時期的十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儼然成了全國的科舉中心。 第二階段,明成化朝至清乾隆朝。成化伊始,全國的科舉重心已過渡到浙東的寧紹地區(qū)。明萬歷至清乾隆年間,太湖流域形成了當時,也是明清全國區(qū)域面積最大、登科人數(shù)最多、巍科人物最集中、存在時間最長、發(fā)揮作用最佳的科舉中心。由于寧紹地區(qū)既屬浙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又與太湖流域相連,故也可以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劃分為同一時段。 第三階段,清嘉慶朝至光緒朝。本階段進士分布的最大特點是各省的中榜名額趨向均勻,科舉人口向大中城市特別是省城傾斜,形成了十來個省大中城市科舉重心并存的格局。 2、人才中心隨著科舉中心的轉(zhuǎn)移而轉(zhuǎn)移。如上所述,明初, 全國的科舉中心在江西的贛江流域,明初至明中葉江西和吉安府的人才也占明顯的優(yōu)勢。明前期,江西學子出仕為宦者之多在全國難出其右。如建文至成化的38個宰輔,江西籍的有12人,其中屬吉安府的10人。又據(jù)筆者對本文取樣的明初至中葉的26位思想家、教育家的統(tǒng)計,江西籍占11位,其中吉安府就有8位,如羅欽順、羅洪先等。區(qū)區(qū)一府, 在短時期內(nèi)產(chǎn)生了這么多思想家、教育家和閣臣,在明清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明中葉,浙東寧紹地區(qū)蟾冠折桂者稱雄海內(nèi),名士迭起的局面也隨之形成。首先表現(xiàn)在大批中高級官員登上政治舞臺。達官分布之密,為同時期其他地區(qū)望塵莫及。緊接著,各類專家也接踵而至。而浙東地區(qū)對明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成為明學術中心王學的誕生地和傳播大本營。且姚江學派余波壯闊,不久又推出了清初最大的學派浙東史學派。又據(jù)陳國生的統(tǒng)計(注:載陳國生: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芻論,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二期。),結(jié)合本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明史人物最密集的地區(qū),明初至中葉是吉安,明中葉至明末是寧波,與本文不謀而合。 進入明下葉,科舉中心擴移到太湖流域,從此該地區(qū)的人才一發(fā)而不可收。但從人才的能量觀,竊以為太湖流域的人才開發(fā)逮及明清之際出了像顧炎武、陳確等著名學者后才算真正進入高潮,到清中葉達到頂峰。像惠棟、莊存與、王鳴盛、趙翼、錢大昕、段玉裁、張惠言、阮元、李兆洛、劉逢祿、龔自珍等大師級人物都集中產(chǎn)生在乾嘉前后的近百年內(nèi)。在此人才霸主地位形成時,太湖流域的仕宦人物也是獨寵的。如康熙至乾隆朝的43個漢人大學士,太湖流域的就占了19位,是全國的十分之四強。 嘉慶以降,科舉多元中心的逐步形成,為近代多元人才中心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近代三大知識群體江浙、嶺南和湖湘人才群都是以區(qū)域科甲蟬聯(lián)為依托的。這里江浙的科舉優(yōu)勢自不待言,僅對嶺南和湖湘的情況作一披露。所謂近代嶺南、湖湘學風熾熱,其實,說到底主要是廣州府和長沙府學風熾熱。如本文統(tǒng)計的廣東近代人物,有五分之四的籍貫是廣州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授權(quán)貸款借款的合同范本
- 2025如何制定技術服務合同
- 2025屆江西省六校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lián)考生物試題及答案
- 2025標準車輛租賃合同協(xié)議樣本范本
- 專業(yè)滑雪教練合作協(xié)議
- 崇文區(qū)危化品貨物運輸合同
- 撫順新項目合作協(xié)議
- 在職知識產(chǎn)權(quán)歸屬合同
- 借款抵押協(xié)議書公證
- 天津機動車牌照租賃協(xié)議
- 北京市昌平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政治試題
- 古代詩人名人韓愈人物介紹課件
- 建筑用砂石料采購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1.4莖和葉》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和同步練習
- 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目錄(總表)
- 國家開放大學《現(xiàn)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務1-5參考答案
- 監(jiān)控工程驗收單-范本模板
- 消防演練中的常見問題與應對措施
- 消防設施安全檢查表
- 財稅代理公司客服培訓課件
- 大單元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 第四單元備課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