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增訂版)部分課程翻譯和解析.doc_第1頁
大學語文(增訂版)部分課程翻譯和解析.doc_第2頁
大學語文(增訂版)部分課程翻譯和解析.doc_第3頁
大學語文(增訂版)部分課程翻譯和解析.doc_第4頁
大學語文(增訂版)部分課程翻譯和解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秦諸子語錄(一)論 語賞析提示:思想內涵:諸子散文充滿智慧、經驗、哲理,富含人文精神。是提高現代人素質,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可貴借鑒。論語。為政:孔子認為,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迷罔無所得;只苦思冥想而不讀書,就會感到危殆,神思不安。孔子指出求知的重要條件,是學思結合,只從單方面去做,是不會作好學問的。今之求知者,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者皆有,遵從孔子如上教導,能使求知達到高境界。孔子說: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智者。因為只有承認自己有不盡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學無止境??鬃拥莱隽饲笾仨毴≌嬲\態(tài)度??鬃拥脑拺撌箯姴恢詾橹咦允 U撜Z里仁:孔子指出修養(yǎng)人格重要的是任何時侯不能違“仁”:致富、脫貧、短時間、匆忙間、挫折、困厄間,都要維護仁德。當今社會,人們?yōu)榱嗣撠殹⒅赂?,求取地位、金錢等有無違背“仁”的地方?你為了個人或親戚朋友的利益、方便,有無在短暫間、匆忙間、顛沛流離間違“仁”的地方?從現實的思索中體會孔子人文精神的不朽意義。論語。述而 :孔子主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善惡皆我之師。以善為師,不疾賢妒能;以惡為師,防微杜漸:孔子的教導強調借鑒的作用,而借鑒的成功在于具有修養(yǎng)的內動力,敏察善惡,付諸行動。論語。子罕:孔子觀水感嘆天地之化,無一息之停留 ,在于勉勵人們自強不息,進學不已。只有對社會人生懷有使命感的人,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嘆。只有對自然虔誠感戴的人,才會敏感于自然的美德:如今人們往往對世事感慨不深,對自然缺乏情感,應該從孔子的教導中獲得感悟??鬃訉⑺砂啬蛧篮雀浇浀米】简灥娜烁癫偈?。所謂“臨厲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在嚴酷的考驗面前保持高尚的人格、國格,是市場經濟下更需要的操守。論語子路:孔子指出修養(yǎng)人格,貴在以身作則。本身行為正派,才會有威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今做領導的應以此為座右銘。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有志之士 ,成德之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的。對志士仁人來講,“理當死而求生,則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這種道德人格重于生命的信條,造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尚德傳統(tǒng),也是醫(yī)治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的良藥。大學賞析提示:指出修身的途徑: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豐富自己的知識)誠意(誠實自己的意念)正心(端正自己的心志)。這里每個步驟之間雖然不能構成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是一個人的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是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并且,知識素養(yǎng)可以認為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本文指出修身的意義在于齊家(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國(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平天下(使天下太平)。這里的“修身”是后三者的必要條件;后三者是“修身”的必然結果。從人的責任和使命強調修身的重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積極用事精神。今天每個人都從這樣的高度認識修身的意義,社會文明程度會大大提高。中庸賞析提示:指出求知者殊途同歸:天資高的人能通過自悟獲取知識;有的人通過學習獲取知識;有的人靠解決困惑取得知識。注意,所謂“生而知之”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而是善于自悟,事事洞明。指出修道者殊途同歸:自覺求道;為利求道;為環(huán)境所迫求道。指出修養(yǎng)三種美德的途徑:喜好學問可以接近智慧;努力行善可以接近仁德;知道恥辱接近勇敢。因為好學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恥非勇,然足以從怯懦崛起。注意這里的“恥”是指甘為人下而不辭,“知恥”,則指不甘人下,以孕蓄非凡的堅韌和力量,使崛起于低谷,這是另一種勇敢。指出“至誠”的方法:要廣博地學習,周詳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實行。這種方法今天仍值得借鑒。指出求學的精神: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故常需百倍其功。這種精神是成功的必須品質。荀子賞析提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觀點的進步意義在于:認識到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改變的,人應該適應自然規(guī)律。人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認識、掌握自然規(guī)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今天,人定勝天的思想,使人類從自然中獲取了無盡的財富,但自然也遭到了嚴重損害,甚至危機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因為人類對自然過分追求“用之”而忽視了“制天命”。后現代科學的思想認為,今天的人類應該更多慮及的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做自然的朋友。這種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順應自然”的主張。老子賞析提示:老子的幾段語錄體現了豐富樸素的辨證法思想。今天老子的辯證法對提高人的自身修養(yǎng),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如(二章):“處無為之為”,啟示人們按自然的“無為”規(guī)律辦事,即按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不要妄為?!靶胁谎灾獭?,要象自然一樣默默施與,用不言的方式教誨別人。(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崩献涌吹绞挛锎嬖谥撁娴霓D化關系,雖然不存在必然性,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境界,仍然不失為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與其細”無論行事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包含著辯證法和對立統(tǒng)一法則。常用生詞: 論語:罔 殆 處 去 大學:齊 格物 中庸:審 篤 措 老子:惡 伐 衿 敝 詞類活用:大學:明明德 厚 薄 荀子:物畜 多之 大天 老子:故長一詞多義:論語:惡 荀子:物 中庸:知通假字:荀子:錯人 虛詞:論語:而 焉 大學:其 中庸:之 老子:于特殊句式:大學:未之有也。難句翻譯: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想要使天下人都能發(fā)揚自己天賦美德的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老百姓,一切都以修養(yǎng)自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根本紊亂而末節(jié)想治好,是不可能的。應該重視的反而輕視,應該輕視的反而重視,沒有過這樣的事。中庸:及其知之一也:到了懂得的時候,那效果是同樣的。及其成功一也:到了成功的時候,那結果是同樣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喜好學問近乎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接近勇敢。荀子: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嚎障胍凼谷f物,哪如治理萬物使它不失掉自己的作用?指望物類的自然發(fā)生,哪如掌握物類生長的規(guī)律幫助它成長?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如果眼界放寬一些,就會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本文的寫作意圖主要是以相對論為武器,宣揚道家之“道”的無限性,并進而嘲諷孔孟所宣揚的儒家之道。儒、道之爭另當別論,文中關于宇宙無限、認識無止境的觀點,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作者生平: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稱“老莊”。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對當時戰(zhàn)國后期的混亂社會狀況極其不滿,但又無力反抗,便從批判現實走向了消極厭世的極端。作者作品: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創(chuàng)作背景:莊子生活于社會劇烈動蕩的戰(zhàn)國中后期,奴隸主的統(tǒng)治已經分崩離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諸侯紛爭,天下混亂。課文分析;第一段:寫河伯望洋興嘆,自識其丑??煞譃閮蓚€層次:第一個層次展現河水暴漲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個層次展現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兩個層次形成鮮明的反差。譯文是: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jié)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于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說的我呀。并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第二段:寫北海若以自然之廣大、宇宙之無窮開導河伯??煞譃樗膫€層次:第一個層次說明人的認識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第二個層次說與天地、陰陽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滿;第三個層次闡發(fā)世間萬物的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道理;第四個層次是對伯夷、仲尼的“自多”進行嘲笑。譯文是:渤海神若說:“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向大海觀看,才知道你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論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么時候停止,可它不滿盈;尾閭排泄它,不知什么時候停止,可它不虛空;春天、秋天它沒有變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這表明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為自以為列身于天地之間,從那里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里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存有自己所見很少的想法,又怎么會自我夸耀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澤里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倉里嗎?稱事物的數量叫做萬,人類只是占其中的一類;人類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xù)統(tǒng)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剛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樣嗎?”作者意在通過寓言說明事理,他采取了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層層推進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莊子對孔孟之道的否定,顯然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這里涉及儒、道兩個學派的分歧,須辨證看待,不可簡單信從莊子之論。飲酒(其五)陶淵明(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因不滿官場的黑暗,政治上的腐敗,41歲棄官歸田!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此為第五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guī)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創(chuàng)作背景:飲酒共二十首,本詩是第五首。據序文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梢娭饕沁@一時期醉后所作,因此總題為飲酒。其意不在酒,是寄酒為跡,借以抒懷。 翻譯: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然而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心中的深奧! 評析: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采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賞析: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F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yǎng),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xiāng)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寫作背景:本文作于王禹偶貶官黃州期間。王禹偶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驅,一生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撓地斗爭,多次遭到貶謫。太宗淳化二年(99”,任知制誥并判大理寺時,因替徐鉉雪誣得罪皇帝,貶商州團練副使。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學士,在太祖皇后宋氏喪禮一事上,直言無忌,又觸怒最高當權者,貶滁州知州。(滁州謝上表)稱:“粗有操守,素非輕易,心常知于止足,性每疾于回邪。位非其人,誘之以利而不往;事匪合道,逼之以死而不隨?!闭孀诩次唬瑥椭普a,參與撰寫太祖實錄),又因直書史事忤宰相而落職,降為黃州知州。作(三黜賦)表心跡,謂“屈于身而不屈于道,雖百謫而無虧”。本文所說“四年之間,奔走不暇”,即指貶滁以來的經歷。王禹佴在黃州三年,調任蘄州知州,不久就因病逝世。 王禹偶是開北宋詩文革新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盛贊韓愈文,自稱:“誰憐所好還同我,韓柳文章李杜詩。”(贈朱嚴)疾呼“咸通以來,斯文不競,革弊復古,宜其有聞。”(送孫何序)他的文章,內容充實,筆墨淡雅,抒情議論,均得心應手。他以平易暢達、簡雅古淡的文風,吹開宋初文壇上“因仍歷五代,秉筆多艷冶”(五哀詩)的陰霾,帶來變革的清新氣息。本文為晚年之作,已盡脫五代文格,藝術上臻于成熟。 層次結構: 本文以“亦謫居之勝概也”為界,大致分前后兩部分,前為記敘描繪,后為發(fā)慨詠志。 首段指出黃岡房屋的特點:因多竹故皆竹屋。 第二段記敘自己所建小竹樓的位置、竹樓上所看到的景觀、及自己在不同季節(jié)的感受和各種活動的情趣。 第三段寫自己優(yōu)游無事、閑適自樂的謫居生活。 第四段表示自己鄙視那些居華麗高樓者所過的驕奢淫逸的生活。 第五段就竹樓之易朽,聯系自己的累遭貶謫而抒發(fā)感慨。 末尾點明作記時間。 內容述評 王禹偶憂念國事,以直諫敢言而遭貶。表面上看,本文寫小竹樓環(huán)境之優(yōu)美和居于其中的情趣,又寫了謫居生活的閑適,實際上透露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對貶謫的不滿。作者曾作端拱箴),勸諫國君力戒奢侈、征伐、濫刑,以仁政愛民為務,從本文對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的鄙視中,也可看出他的這一觀念,看出他清廉高沽的操守。 王禹偶“事上不曲邪,居下不諂佞。見善若已有,嫉惡過仇讎”(全宋文)卷三戚綸(王禹偶誄詞)。他為人剛毅,信念堅定,愛憎分明,品格高尚。本文末段通過竹樓“易朽”與“不朽”的議論,告訴人們,竹樓雖然易朽,但居其間者的人格卻是不朽的,“屈于身而不屈于道”的人永遠是不朽的。對應該如何處世為人,王禹偁作了很好的回答。 藝術特色 一、借物言志 本文前半部分描繪竹樓中所見、所聞、所感,為后半部分的抒發(fā)感慨作了很好的鋪墊。全文緊扣竹樓來寫,由竹樓“價廉而工省”,又宜于居住,寫到竹瓦的壽命僅有十年,但自己累遭貶官,“奔走不暇”,“豈懼竹樓之易朽”。通過寫竹樓,表明了自己身可屈而道不可屈、向往不朽的人生境界的崇高心志。 二、運用對比、排比的手法 文中以廉價簡陋、樸實無華的小竹樓與齊云、落星、井干、麗譙等華麗高樓對比,以“貯妓女、藏歌舞”的享樂腐化與“焚香默坐,消遣世慮的“騷人之事”對比,抒寫了作者方正高潔、不圖富貴的品格和寬廣博大、光明磊落的襟抱。竹樓之“易朽”和作者人格之“不朽”的對比,隱含在文章末幅,突出了本文的主旨。“夏宜急雨,有瀑布聲”以下,連用六個“宜”字,以三個兩兩相對的句式,構成有力的排比,生動地寫出了主人生活在竹樓中的無限情趣,顯示其人格的雅潔崇高。 譯 文 黃岡這地方盛產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掉竹節(jié),用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女墻毀壞,草木叢生,一片荒穢。我就地建造了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連接。在樓上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江灘流水也一覽無遺。那幽靜深遠的景象,難以把它完全描繪出來。夏天宜有急雨,、樓內如聽到瀑布的聲音;冬天宜下大雪,可聽到碎玉落盤般的聲音。這里適宜彈琴,琴的音調是那樣清虛和暢;這里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倫;這里適宜下棋,棋子聲叮叮悅耳;這里適宜投壺,箭聲錚錚作響:這些都是竹樓所助成的。 處理完公務的閑暇時間,身披鶴氅,頭戴華陽巾,手執(zhí)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樓中,排除世俗的雜慮。江山形勝之外,只見到風中輕帆、沙上禽鳥、煙云竹樹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夕陽,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的一大樂事啊。 那齊云、落星樓,高是算高了;井干、麗譙樓,華麗可算是華麗了,可惜只用來藏蓄妓女,安置唱歌跳舞的人,這不是詩人墨客之所為,我是不贊成的。 我聽竹匠說:“竹片做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鋪兩層,能用二十年?!卑?,我在至道乙未那年,由翰林學士貶到滁州,丙申年調往廣陵,丁酉年又回到中書省。戊戌年除夕,接到貶齊安的調令,己亥年閏三月到了齊安郡。四年之間,不停地奔波,不知明年又在哪個地方,難道還害怕竹樓易于朽壞嗎?希望我的繼任者能與我志向相同,在我之后好好修繕它,或許這座樓就不至于朽壞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參考資料 荊公謂王元之竹樓記)勝歐陽醉翁亭記),魯直亦以為然。曰:公論文,常先體制而后辭之工拙。予謂:醉翁亭記)雖涉玩易,然條達迅快,如肺腑中流出,自是好文章。竹樓記)雖復得體,豈足置歐文之上乎!(金王若虛罅南遺老集)卷三十六) 竹樓韻事,竹樓記)韻文也,必極力擺脫俗想方佳。-此作妙在用“消遣世慮”四字擺脫一切,紙上亦覺幽闃遼曼,不可具狀。通篇不呆貼竹樓,善用襯筆,或寫樓中之趣,或引樓外之景,或指他人之樂,或抒自己之情,極擺脫,極有韻,真與竹樓相稱也。(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 以竹瓦起,以竹瓦結,中間撰出六“宜”,俱在竹瓦聲音相應上描寫,皆非尋常意想所及。至敘登樓對景清致,飄飄出塵,可以上追柳州得意諸作。(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四) 以瀟灑出塵之筆寫瀟灑出塵之心胸,恰與斯題相稱。(清謝有惲古文賞音)卷十一)冷淡蕭疏,無意于安排措置,而自得之于景象之外??梢陨献妨莸靡庵T記。起結搖曳生情,更覺蘊藉。(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大抵是借竹樓以寫其謫居之意也。通體俱切定竹樓,抒寫勝概。玩“亦謫居”句,則竹樓之景,盡屬謫居之樂矣。“吾以至道”數語,分明有由樂轉入悲意,卻妙在筆能含蓄不露。末以“斯樓不朽”結到底,還他個記體?!斑h吞”二段是景中有人,“公退”一段是人中有景,讀者亦須辨之。(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前赤壁賦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屢次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蔽覍腿苏f:“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笨腿烁吲d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寫作背景: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與之政見不合,于是被迫自請離京外放。神宗元豐二年(1079)七月,朝廷中屬于新黨的幾個御史,抓住蘇軾詩中一些諷刺新法的詩句,加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予以彈劾,于是神宗下令將蘇拭拘捕入京,下獄嚴加審問。一時間,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自己也作了死的準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后因弟弟蘇轍和其他大臣的多方營救,蘇軾方得免死罪,結案出獄。這年的12月,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2月到達貶所。蘇軾名為朝廷命官,實際是個囚犯,生活艱難,行動亦受到監(jiān)視。他有詩自述這一時期的生活說:“我謫黃州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餓疑死矣?!?送沈逵赴廣南)后來他回憶當時處境,還心有余悸,說自己是“驚魂未定,夢游縲世之中;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謝量移汝州表)身經如此重大打擊,蘇軾銳氣漸失,苦悶難道,便一面從佛老思想中尋求解脫,一面到自然山水中獲取安慰。元豐五年(1082)的7月和10月,他先后兩次泛游黃州赤壁,寫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為示區(qū)別,一般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文中所記的赤壁,是黃州的赤鼻礬,當地人因音近而誤稱為赤壁。這和歷史上著名的三國赤壁大戰(zhàn)舊址是兩個不同的地方。蘇軾只是有意借題發(fā)揮,來抒寫自己在黃州時期的懷抱感慨。層次結構:前赤壁賦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記。開頭就交代時間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點(“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蘇子與客”)、事由(“泛舟”)。下面從出游到賞景、簫歌、懷古、傷今、議論、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一路寫來。而且以“月出”起,以“東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結安排上也突出了時間因素。但細究起來,在時間這一條外在線索之外,還有一條情感的內在脈絡。作者此文并非以記游為主,而重在抒情議論。因此剖析此文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經歷了“樂一悲一喜的過程,全文也就可以分為三大段:第一段:從開頭到“羽化而登仙”,寫因泛舟江上而生樂。這部分作者用勾勒和概括的筆法,寫江上清風明月之景,由此而引出遺世獨立之情,并為下面的抒情議論作鋪墊。第二段:從“于是飲酒樂甚”到“托遺響于悲風”,寫因簫聲嗚咽而興悲。開頭一句中的“樂”字,點明上段的感情基調,轉入第二段。接著“扣舷而歌”的歌詞,已蘊含著哀怨之情,客吹洞簫,又把哀怨之情推進了一步。所以這首楚辭體歌詞在文章中實是起到了感情由樂到悲的過渡作用?!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態(tài)舉止的改變表示人物心情的變化,于是展開了下半篇的主客問答??偷淖h論,即景生情,懷古傷今,由赤壁、曹操生發(fā)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喟嘆,這正是悲的根源。末句“托遺響于悲風”中一個“悲”字,便點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調。第三段:從“蘇子曰”到結束,寫因得到解脫而復喜。蘇子借眼前之水、月、風作譬,分兩步反駁客的悲觀論調。先以“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領起,反駁客“羨長江之無窮”的議論;再以“且夫”一轉,反駁客“抱明月而長終”的感慨?!翱拖捕Α保砻髦骺驼J識取得一致,一個“喜”字,點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轉變。“洗盞更酌”、“相與枕藉”,則把這種喜悅心情化成了具體形象的生活畫面。還要說明的是,由“樂”到“悲”到“喜”,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第二段的“悲”是對第一段的“樂”的否定,第三段的“喜”是對第二段的“悲”的否定。始游赤壁時主客二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遺世獨立之樂,但這只是存在于一瞬間的快樂,并沒有從精神上擺脫現實處境的束縛,所以立刻由樂轉悲。主客辯論后,終于體悟了人生的意義,從肉體到精神都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之中,這是確認了生命價值之后思想上的升華,當然是一種比遺世獨立之樂更高層次的喜悅。內容述評:前赤壁賦是蘇軾貶謫黃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這個政治失意時期復雜的心態(tài)??梢赃@么說,文章中主客二人由樂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變化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己在這一時期思想演變過程的一個縮影。蘇軾在文章中展開了思想深處的矛盾斗爭。怎樣看待被貶逐的不幸遭遇?對仕途上的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處?文章第一段所表達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實質上反映了蘇拭在貶謫初期尋求超脫現實的強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懷古傷今的苦悶,以及“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之人生無常的悲嘆,都是作者消極出世思想的表現。但最終蘇軾還是從悲觀頹喪的消極情緒中振作起來;自己否定了虛無的人生觀,以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現實,身處逆境卻忘懷一時得失,仍然熱愛生活。文章末段在無掛無礙、寵辱皆忘的樂觀情緒中結束,表現了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但蘇軾的樂觀態(tài)度從何而來?從文中可以看出,主要來自于“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這種觀點,本質上就是莊子“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