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瞬態(tài)面波檢測鐵路路基報告-南呂梁左線.doc_第1頁
中鐵瞬態(tài)面波檢測鐵路路基報告-南呂梁左線.doc_第2頁
中鐵瞬態(tài)面波檢測鐵路路基報告-南呂梁左線.doc_第3頁
中鐵瞬態(tài)面波檢測鐵路路基報告-南呂梁左線.doc_第4頁
中鐵瞬態(tài)面波檢測鐵路路基報告-南呂梁左線.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工程概況南呂梁山隧道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境內,隧道線路貫穿于南呂梁山山脈以東及臨汾盆地邊緣丘陵區(qū)。隧道進口端位于蒲縣境內,出口端位于臨汾市堯都區(qū)與洪洞縣交界處,設計為雙洞單線隧道,即南呂梁山左線隧道與南呂梁山右線隧道,左右線按中心線間距30m設計,隧道最大埋深約550m。本報告為南呂梁山左線隧道檢測。隧道左線進口里程DK298+175,出口里程DK321+618,左線全長23443m。其中左線DK298+175DK308+235.79段位于緩和曲線(緩和曲線長120m,圓曲線半徑1200m),其余均位于直線段。隧道內設計為單面下坡,左線坡度分別為8,12.6,10.9下坡出洞。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ZNTJ-6標南呂梁山左線隧道穿越山西省南呂梁山山脈以東及臨汾盆地邊緣丘陵區(qū),隧道基底巖體完整性較差、風化嚴重,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且局部夾有泥層或泥砂層,導致路基承載力和抗剪強度較低。為保證30t軸重重載鐵路運營安全,對隧道基底進行加固,以保證無砟軌道隧道基底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滿足重載鐵路運營期間承載力的要求。二、隧道基底加固方式1、對于DK298+175DK321+618段基底為富水軟弱不均地層(基底為石灰?guī)r段、及砂泥互層段)采用小導管注漿加固基底, 減小基底的變形滿足列車動荷載作用。注漿孔按漿液擴散半徑3m設計,梅花型布置,環(huán)、縱向間距200cm200cm;注漿孔采用潛孔鉆機開孔,孔徑60mm;采用42mm,壁厚3.5mm的焊縫鋼管(深入仰拱下地層不小于1.5m)。2、注漿材料為純水泥漿,水灰比為1:1,注漿用水泥強度等級為P.O 42.5。注漿初壓力為0.5.0Mpa,終壓1.5Mpa。三、檢測目的、方案及依據受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ZNTJ-6標項目經理部委托,我隊于2014年05月21日至2014年05月28日,對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ZNTJ-6標南呂梁山左線隧道基底加固效果進行了瞬態(tài)面波法檢測。本報告檢測評估段為:DK298+720DK310+700段左線中間部分,共長3583米。1 檢測目的 利用瞬態(tài)瑞雷面波的頻散特性,通過檢測測試,分析計算得到基底注漿層頻散曲線圖,再通過分析頻散曲線的形態(tài)特征和各分層的波速大小,反演出基底不同深度的剪切波速度。根據評判要求的層相波速標準進行評判,計算達標率,對基底注漿加固質量做出評價。 通過電阻率測深法:測量反演出基底注漿加固后的電阻率成像圖,根據電阻率判斷基底注漿后的影響范圍及密實程度。2 檢測方案根據晉豫魯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發(fā)的關于明確隧底加固處理質量驗收程序的通知,確定此次檢測方案如下:2.1瞬態(tài)瑞雷面波測試法2.2電阻率測深法(本次只作為檢測方法驗證)3 檢測依據3.1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TB10003-2005);3.2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查規(guī)程(TB10027-2012);3.3隧底加固處理質量驗收程序的通知;3.4鐵路工程結構混凝土強度檢測規(guī)程(TB 1046-2004)3.5多道瞬態(tài)面波勘察技術規(guī)程(JCJ/T1432004)。四、工作方法及原理1 瞬態(tài)面波法1.1 方法原理在地面施一適當的豎向激振力(大錘敲擊地面或吊高重物自由下落),地下介質中可產生縱波、橫波和瑞利波??捎萌缦碌牟▌臃匠虂砻枋鏊鼈兊倪\動。其中為質點位移場的勢函數,Vp和Vs分別為縱波和橫波的速度。對于平面波可得(1)式的一個解為: K為波數,Vr為瑞利波速,A、B為常數。由式可得到瑞利波傳播的二個特性:一是瑞利波振幅隨深度衰減,能量大致被限制在一個波長以內;二是由地面振動波的瞬時相位可確定瑞利波傳播的相速度。瞬態(tài)面波法即根據這二個特性,在相距一定距離的地面二點安置拾振器,接收面波振動,通過頻譜分析,做出波長波速頻散曲線,從而算出地下土層的瑞利波速Vr。瑞利波速和橫波波速的關系為 當從0.25至0.5時,Vr/Vs從0.92至0.95。由此可將瑞利波波速換算成橫波波速。1.2 儀器設備 1.2.1儀器:瞬態(tài)多道瑞利波的數據采集必須選用多道數據采集系統(tǒng),最少12道以上。由于面波分析是在頻率域中進行,各種頻率成份能量差異很大,要想取得盡可能多的地下信息,尤其是地下深部的信息,而上部的信息又不能產生失真,儀器的動態(tài)范圍必須要大,AD轉換一般要在16位以上,最好達20位,本機的噪音水平一定要低,折合輸入端的噪音要小于或等于5微伏峰值電壓;并且頻響范圍要寬,尤其低頻頻響要好,頻率下限應小于1Hz,上限應大于1000Hz這幾項要求均高于普通淺層地震儀,因此可以這么說,淺層地震儀可以做的工作,面波儀均適用,而面波儀所做的工作,淺層地震儀的指標往往不能滿足。1.2.2拾振器:由于面波頻率成分較低,所以必須選擇低頻拾振器。究竟頻率下限是多少的拾振器可達到要求,則可根據場地地層波速值和探測深度確定,若探測深度以波長一半計,則如果波速為200m/s,/2為5m,則f為10Hz。這時,拾振器的下限頻率至少要選擇在10Hz以下。1.3.采集技術要求1各道采樣必須設計排列在面波域內,且采集到足夠長的記錄2盡量使采集到的波型單一,即:不使直達波的后續(xù)波或反射、折射波干擾面波,同時避免周圍的干擾振動。3采集的波形不能失真。1.4 現(xiàn)場試驗研究 野外試驗得到的資料對整個方法至關重要。因此,在現(xiàn)場試驗時,要對試驗條件進行研究對比,因地制宜的進行現(xiàn)場試驗。為達到測試目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激發(fā)源如何能夠激發(fā)出要求頻率段的信號;檢波器如何與混凝土或石碴耦合:選擇多大頻率的檢波器;選擇多大的偏移距;選擇多大的檢波距:選擇多大的時間采樣率等。圍繞以上幾個問題進行了試驗研究。(1)激發(fā)源 根據要求,檢測混凝土注漿深度為3.5m,設計深度為5m,由半波長解釋法,取波長A=10m。一般黃土基底的垛波速在100200ms之間,則計算出要求探測的最低頻率為10Hz,所以,要求激發(fā)出的頻率為10Hz以上的波為宜。 (2)檢波器和混凝土的耦合檢波器不能直接插入混凝土耦合,采用石膏與混凝土粘結,一是功效低,二是如果粘結處混凝土正好活動,粘結后耦合也不好,所以,采用粘稠泥漿點耦合,將檢波器加金屬底座板用絲扣上緊成為一體粘入泥漿。經試驗證明,接收到的波形穩(wěn)定,同相軸一致性較好。(3)檢波器的選擇一般路基土的瑞利波波速在100200 ms,探測深度為5 m時,要求檢波器的最低頻率為1020 Hz,即檢波器的最低頻率不得高于20 Hz。在試驗現(xiàn)場,結合道軌枕木間距限制,分別選擇了偏移距D=1.0 m,0.6m和.3m,檢波距=0.6 m和檢波距=0.3m,用不同頻率(4 Hz,10 Hz,38Hz)的檢波器做了幾組試驗。試驗結果表明28 Hz的檢波器僅能測出30 m左右以內的波速,4 Hz、10Hz檢測深度大于10 m,結果和分析一致。所以,應采用低頻的檢波器10 Hz。(4)偏移距D的選擇根據檢測深度要求,注漿加固層4米,我們采用12道檢波器,以滿足最佳面波接收窗口和最佳探測深度為原則,選擇比較小的偏移距:x=0.6m。1.5 工作布置 野外測試一般采用縱測線觀測系統(tǒng),即激振點和檢波器排列在一條直線上,以測試點為中心對稱布置,選用12道檢波器接收方式,以測點為中心,道間距x=0.6m等間隔,采用單邊接收的形式。瞬態(tài)瑞雷面波測試現(xiàn)場工作布置如圖4.2所示,圖中M為測點,檢波器距離為x=0.6m。工作布置圖4.21.5.1 采用率及采樣點數 一般工程勘探中為了提高采用精度,提高更多地質信息,數據采用率通常為0.2-0.5ms。根據采用定律,一個周期內至少要有兩個采樣點才能不發(fā)生假頻,不發(fā)生假頻的截止頻率最高為2500HZ,而有效頻率范圍在2-30HZ,因此,為了滿足面波采集的要求,而不會發(fā)生假頻現(xiàn)象。實際檢測中采樣頻率為0.2ms與采樣點數1024結合使用。1.5.2、檢測采樣要求本次檢測采樣是用SWS面波儀來接收信號的。由于SWS面波儀敏感度高,檢測環(huán)境又為中長隧道,所以,在現(xiàn)場檢測時,一定要處理好一些干擾波的影響。為了做到這一點,一是激發(fā)震源時落錘一定要短促有力,避免有回振,而且,要盡量減小周圍環(huán)境中的振動的影響,特別是在有列車通過的前后停止檢測;二是對有干擾的點通過多次信號迭加功能,剔除干擾雜波,使得采集的信號質量能夠有保證。2 電阻率測深法2.1、方法原理高密度電阻率測深法也稱電阻率C-T法。該方法是利用常規(guī)電阻率的測量方法及電阻率成象(C-T)等高新技術來進行高分辨率、高效率的電法勘探?;驹硎且缘叵陆橘|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研究在施加外電場的作用下地下半空間地質體傳導電流的分布規(guī)律。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橫向分辨率和縱向分辨率,電極一次性布設完成,減少了因電極設置而引起的故障與干擾;同時能夠獲得較為豐富的關于地電斷面的地質信息。 圖4-2 電阻率CT測試示意圖2.2、儀器設備高密度電阻率法勘探系統(tǒng)由兩部分組成,野外數據的采集使用中裝集團重慶地質儀器廠生產的DUK2A型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系統(tǒng),該儀器性能穩(wěn)定、測量速度快。該設備由兩套系統(tǒng)組成,其一為DZD6A多功能直流電法儀,有自動完成測量、計算、記錄、存儲等功能;其二為DUK-2A多極電路轉換器,用來自動轉換電極與電纜的聯(lián)接。外業(yè)工作布置如圖3-2所示,一次性布設大線電纜(即布置60路電極,35.4米),由儀器自動檢查電纜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關系,自動連接并且自動轉換,自動測量,自動記錄。2.3、參數選擇本次高密度電阻率法測試采用技術參數如下:電極排列為溫納裝置方式,電極距0.6m,最小隔離系數nmin=1,最大隔離系數nmax=6,供電時間2s,電極數最大60路,最大探測深度控制在6m,重點解決淺部路基注漿加固后的電阻率變化成像。五、完成檢測工作量根據中鐵隧道集團山西省南呂梁山鐵路通道ZNTJ-6標五分部項目部委托下達的檢測任務表,采用瞬態(tài)瑞雷面波法和電阻率測深法,完成檢測工作量見下表:南呂梁山(左)隧道基底注漿處理檢測表序號里程測線(m)檢測物理點數(個)起點里程結束里程面波法(點)電測深(斷面)1DK298+720DK300+9972277103642DK305+130DK305+22090323DK308+965DK309+66269729424DK309+993DK310+33233916425DK310+520DK310+70018076合 計358316028六、瑞雷波資料的解釋方法 1 檢測數據的檢查整理對于當天檢測的數據,收工后當晚必須100/%傳輸到電腦中備份保存, 同時記錄好文件名稱和編號,特別是測點對應的隧道里程位置,記錄好儀器采集的設置參數。2 檢測數據的計算處理 測量采集到的原始資料是瑞雷波沿地面?zhèn)鞑サ恼駝硬ㄐ危枰獙υ假Y料進行整理、分析及解釋后得到頻散曲線圖。頻散曲線是測試的主要成果,反映的是瑞利波速隨深度的變化情況及路基的狀況。 主要步驟如下: 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檢查核對;在分析介質中,瑞雷波具有頻散特性,即不同頻率的波有不同的傳播速度; 在面波的時間距離域中剔除干擾波、提取有效面波波形; 在頻率波數域中提取能量譜,通過傅里葉變換計算各頻率條件下瑞雷波的傳播; 由不同頻率下的面波波速繪制實測頻散曲線; 根據頻散曲線的變化,通過定性和定量的解釋,確定地層的層厚度和層速度;先進行定性解釋,建立初步的理論分層模型,然后做正演模擬計算,得到理論頻散曲線,然后與實測曲線對比不斷修正解釋結果,得到最終頻散曲線圖,擬合成像為速度彩色斷面圖。 七、注漿效果檢測評估方法1、頻散曲線的形態(tài)分析頻散曲線是瞬態(tài)瑞雷波法得到的最為直觀的圖形,通過分析注漿后頻散曲線的變化情況可以定性評估注漿效果。該方法的基礎是依據瑞雷波的頻散特性,即在均勻介質中,瑞雷波的傳播速度與頻率無關,不會發(fā)生頻散現(xiàn)象;在分層介質中,瑞雷波具有頻散特性,即不同頻率的波有不同的傳播速度。介質特性發(fā)生明顯變化時,頻散曲線會隨之改變,出現(xiàn)“之”子型拐曲、頻散點缺失等。如現(xiàn)場試驗點所得頻散曲線,見圖7-1、72對于土層和破碎裂隙巖層未注漿前,由于地層松散較弱,密實度低,反映的頻散曲線稀少、雜亂,面波傳播速度低、深度也較小。反演成果圖見圖73、74,土層105.8m/s172.5m/s,巖石315.5m/s772.3m/s。注漿后漿液充填土層和巖層中洞穴、裂縫,固結了松散的土層和較破碎的巖層,使得介質特性加固改良,頻散曲線變?yōu)楣饣?之字型拐曲減少,波速值明顯提升,在785m/s2474m/s,承載力隨之提高。對于微風化或完整的巖層由于其空隙較小、密實度高,承載能力較強,其頻散曲線平直圓滑;注漿之后的漿液基本不能進入空隙中,因此頻散曲線形態(tài)基本不變,波速值與注漿前相當。2 波速分析 面波波速主要受介質的礦物成分、結構、密度及孔隙率的影響,因此同一介質不同狀態(tài)的波速不同,同一狀態(tài)不同介質的波速也不同。土層、巖層的礦物成分、結構、及孔隙率有明顯差別,注漿前波速大小相差甚大,理想狀態(tài)下注漿之后波速都有提高,但波速提高值和提高后的波速也有明顯差異,因此需要對不同介質分別評價。在下伏基巖裂隙發(fā)育的情況下,會由于真空吸蝕和地下水潛蝕作用而變得疏松甚至形成空洞或縫隙。注漿處理后,隨著漿液對裂隙層的充填凝固膠結,使得裂隙巖層的面波速度有所提高。采集到的頻散點相對較為密集,整體上頻散曲線光滑,頻散點基本在一條線上,之字型拐曲減少。見下圖: 實測面波點頻散曲線圖 7-63、注漿加固層檢測頻散曲線評價根據檢測采集到的面波數據計算得到頻散曲線圖,通過分析頻散曲線的形態(tài)變化和介質層波速大小,可以定性和定量評價注漿質量。隧道基底主要屬于多層介質,上覆層為仰拱填充層,下覆層為黃土層或巖石層,巖石層又分為砂巖夾泥巖或灰?guī)r層,在波速上有較大差異。如下檢測點頻散曲線圖7-7 瞬態(tài)面波檢測點頻散曲線擬合圖 7-7從以上成果圖可以看出:在01.7m沒有采集到頻散點,可以獨自為一層,為已知仰拱填充層.若沿著第一個頻散點向速度軸畫垂線,可得到第一層相速度為618.2m/s707.4m/s;平均層相速度vs675.8m/s。實測面波點成果圖 7-8實測面波點成果圖 7-9實測面波點成果圖 7-10在1.7m3.5m之間為下覆注漿層,采集到的頻散點相對較為密集,整體上頻散曲線光滑,頻散點基本在一條線上,之字型拐曲減少。平均層相速度在1260m/s1560m/s間。說明注漿加固后松散巖層得到了固結加固,密實度提高,介質特性得到改良,承載能力增強。3.6m以下大于注漿加固層深度,顯示出原介質特性,有的發(fā)生頻散現(xiàn)象,波速降低,密實度減小,為薄弱層;有的則沒有發(fā)生頻散現(xiàn)象,波速呈線性增大,密實度較強。總的說來,介質密實度越高,完整性越好,傳播速度能力就越強,波速值也就越高。因此依據實測瑞雷面波計算出的介質頻散曲線特性和層間速度大小,按照波速回歸方程式:巖 石 V=23.998H+360 (H10m)可判斷評估不同介質層采用水泥注漿加固后的密實度和承載力變化。4、瞬態(tài)面波檢測成果表南呂梁山左線隧道瞬態(tài)面波檢測層相波速統(tǒng)計表編號里程位置檢測點深度(m)波速(m/s)平均波速(m/s)達標率(%)1DK298+720-DK300+997(左)1036 0-1.798323161713971.7-3.599524091371982DK305+130-DK305+220(左) 320-1.784719871642961.7-3.579519481312983DK308+965-DK309+662(左)2940-1.786420761632981.7-3.589721421143984DK309+993-DK310+332(左)1640-1.786524081657931.7-3.578524741185985DK310+520-DK310+700(左)760-1.788623401731961.7-3.58522366123198用巖體評判公式V23.998H+360回判測區(qū)注漿范圍內的巖體注漿質量,檢測物理點1602個,層相波速在78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