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 第二十課 西學東漸 作業(yè)2 .docx_第1頁
岳麓版必修三 第二十課 西學東漸 作業(yè)2 .docx_第2頁
岳麓版必修三 第二十課 西學東漸 作業(yè)2 .docx_第3頁
岳麓版必修三 第二十課 西學東漸 作業(yè)2 .docx_第4頁
岳麓版必修三 第二十課 西學東漸 作業(yè)2 .docx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岳麓版歷史必修三 第二十課西學東漸同步訓練1、 選擇題1. “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菲薄名教之心?!币陨涎哉摮鲎裕ǎ゛.魏源 b.洪仁玕 c.張之洞 d.康有為2.費正清指出:任何一種改革運動要想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支持,首先必須借助于外國(的影響)并在哲學上找到根據。戊戌變法中所依據的“哲學根據”包括( )a.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b.圣人之綱常不可攻也c.知西學之精意,通于中學,以曉固蔽也d.民為貴,但以民義為主,其能養(yǎng)民,教民者則為主,其殘民、賊民者,則為民賊3. “吾以為國體與政體本絕不相蒙,能行憲政,則無論為君主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憲政,則無論為君主為共和,皆不可也,兩者既無所擇,則毋寧因仍現在之基礎,而徐圖建設理想政體于其上,此吾十年來持論之一貫精神也。”材料表明梁啟超旨在a.漸進式變革制度b.維護君主立憲制c.建立民主共和制d.實現憲政體制4.從“中體西用”到“托古改制”,從“三民主義”到“民主科學”,近代西學地位不斷提高,中學地位逐漸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b.列強的侵略和西學的涌入c.中國社會的變化和逐步轉型d.知識分子的思想漸趨激進5.1881年開平礦務局日產煤300噸,運輸成為瓶頸,礦務局總辦唐廷樞決定,從唐山礦區(qū)到胥各莊碼頭之間修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火車軌附近就是清東陵,由于擔心影響皇陵從而影響龍脈,清廷禁止火車行駛,除非用馬和騾子拉。這說明了a.守舊思想影響近代化b.工業(yè)化沖擊殖民地文化c.推翻專制是當務之急d.民族資本發(fā)展舉步維艱6.郭廷以在近代中國史綱指出,以往所接觸的民族,縱能憑其一時武力,乘中國之弊,以圖一逞,彼此形勢猶可相埒。近代所接觸的西洋則大不然。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藩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于是張皇失措,自處處人,兩無是處,遂陷入悲運。這說明了a.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國發(fā)展b.近代戰(zhàn)爭促使中華民族反思與前進c戰(zhàn)爭改變遠東和世界的格局d鴉片戰(zhàn)爭加速天朝上國觀念的破滅7.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話說,孔子是以改制為務的在今文學派原來的文獻中,改制是一個廣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禮儀的改變,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制度革新?!弊髡咧荚谡f明康有為a.找到了維新變法的思想依據b.實現了學技術到學制度的轉變c.提倡維護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d.為改革中國制度尋找文化支持8.1882年清廷解除對火車頭的禁令,1886年開平鐵路公司成立。1887-1893年唐胥鐵路向東延伸至山海關,向西延伸至天津和北京。1889年清廷下詔肯定修筑鐵路為自強要策。這反映了a.中國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b.清政府專注于推動鐵路建設c.清政府成為近代化的推動者d.中體西用思想獲得廣泛認可9.譚嗣同在仁學中談道:“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這一言論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君權神授b.三權分立c.君主立憲d.社會契約10.維新變法期間,中國出現了強學會、保國會、時務學堂等一大批組織。他們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公開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向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從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國社會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b.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愛國主義內容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停滯不前11.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以中國之大,土田之廣,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強也:即吾所謂處治也。舍富強之本圖,而懷欲速之心,以急責之海上,將謂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轉弱為強,其余皆可不問,恐無此理。”據此可知,郭嵩燾意在強調a.實行地方自治b.反對僅學西方技術c.重視發(fā)展海防d.大力發(fā)展民用工業(yè)12.魯迅先生曾說:“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币韵隆氨拮印迸c“動彈”的對應關系中錯誤的是a.鴉片戰(zhàn)爭開眼看世界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傳播民主與科學思想d.甲午中日戰(zhàn)爭維新變法,救亡圖存13.中國近代思想主要經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及“馬克思主義”的演進過程。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發(fā)展資本主義b.反抗外來侵略c.反對專制統治d.救亡圖存14.梁啟超說:“黃宗羲在過去二百年間,大家熟視無睹?!钡院?,卻被譽為“中國的盧梭”,是“過去民主思想的偉大代表”。導致黃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張脫離時代要求b.近代興起向西方學習的潮流c.反君主政體成為國人的共識d.救亡圖存成為近代思想主題15.魏源和嚴復都是我國近代早期的愛國思想家,他們的共同之處是( )a.認識到要改變現狀,必須學習西方的長處b.都主張設立工廠,制造輪船c.都認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重要性d.都主張維新改革16.近代中國思想主要經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的演進過程。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政治的民主化b.救亡圖存c.經濟的工業(yè)化d.思想的自由化2、 非選擇題17.近代以來,中學與西學、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和斗爭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傳統文化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周圍各國如“夷”,即未開化的野人,必須向中國臣服。資本主義列強剛剛闖進中國時,中國沿用了“夷”的稱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廣之,凡是和外因事務有關的交涉,也統統稱為“夷務”。19世紀60年代起,“天朝”與“夷”的對稱變?yōu)椤爸袊迸c“西洋各國”“泰西各國”的對稱,“夷務”也就演變?yōu)椤把髣铡薄2牧隙?9世紀的報刊、揭帖中,對民眾多以“臣民”“子民”相稱。進入20世紀,“國民”“權力”話語逐漸取代了“臣民”“子民”話語。(1)依據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其變化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指出民眾的地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2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的閱讀史,是一部以“仕”為主體的閱讀史,閱讀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導,甚至還規(guī)范了經史子集學習的先后順序。但是,伴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帶來紙質書籍的“貶值”,加之科舉制度的實行,閱讀權力也從絕對壟斷到有限控制。藏書和閱讀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專利,民間藏書數量和讀書的人數逐漸增多,書籍種類和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無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階層著書立說,還是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歷代讀書人,發(fā)奮苦讀,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學而優(yōu)則仕”無疑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最佳出路摘編自郇紅梅中國古代民眾閱讀的演進材料二晚清的閱讀革命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醞釀期。新式媒體、新式出版機構及西學類書刊的增加,為閱讀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持條件,但并未使?jié)撛诘拈喿x革命轉化為現實。甲午一役后,為了救亡圖存,士大夫閱讀的主題逐漸由四書五經轉到西學,關注的焦點正由內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學問家由諸子百家轉為盧梭、孟德斯鳩等,士大夫津津樂道的關健詞正由仁義、綱常、名教而轉為民權、自由、革命等。一場外力推動型的“閱讀革命”正悄然興起。摘編自閭小波論晚清閱讀革命的興起及政治功效(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民眾閱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閱讀革命”興起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閱讀與古代的主要不同。試卷答案1.c材料中“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即是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知本,則有菲薄名教之心”即主張維護封建綱常倫理,這是洋務派中的“中體西用”思想,張之洞是洋務派,故選c;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洪仁玕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農民領袖,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排除abd。2.d材料主旨是指中國的一種改革思想一方面要借助外國的思想來改造中國的舊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中國的傳統儒學來為其改革做思想動員,這是康梁維新思想表現出的特點。d項屬于維新思想主張的“君民共治”的君主立憲制,故答案為d項。a、b項反對變革,排除;c項是對待中學、西學的態(tài)度,不是為改革所做的理論準備,排除。3.d根據材料“能行憲政皆可也”“不能行憲政皆不可也”“設理想政體于其上”,梁啟超反復強調憲政的重要性,故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憲政問題,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能行憲政皆可也”“現在之基礎,而徐圖建設理想政體于其上”,梁啟超強調憲政對現有君主制改造,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現在之基礎,建設理想政體于其上”,梁啟超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故c項錯誤。 點睛:材料“能行憲政皆可也”“不能行憲政皆不可也”“設理想政體于其上”是解題關鍵信息。4.c從中國近代史來看,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地位不斷下降,這是中國適應歷史發(fā)展潮流,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趨勢加強,即中國社會的變化和逐步轉型的過程,c正確。abd三項都是c項的具體表現的一部分,包含在c項之中,排除abd。5.a“由于擔心影響皇陵從而影響龍脈,清廷禁止火車行駛,除非用馬和騾子拉”信息說明迷信的思想嚴重影響到火車文明在中國的發(fā)展,故a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文化信息,故b錯誤;專制推翻不符合題意,故c錯誤;民族資本發(fā)展不符合題意,故d錯誤。6.b“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藩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說明外族的入侵促使國人思想的反省,推動民族反思,故b正確,其他說法均不符合題意。7.d根據材料“用康氏的話說,孔子是以改制為務的”可知康有為托古改制,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即他為自己改革中國的制度尋求文化上的支持。故d項正確??涤袨榫S新變法的思想依據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故a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材料強調康有為尋找改制的依據,而不是提倡維護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故c項排除。8.c從材料中清政府解除禁令到成立鐵路公司成立、修建鐵路再到下詔肯定修筑鐵路為自強要策可以看出清政府在推動鐵路建設方面做出的努力,由此可知清政府成為近代化的推動者,故c項正確。中國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是開眼看世界的“新思潮”,故a項排除。從材料無法得出“專注于推動鐵路建設”的結論,故b項排除。材料只是強調的是清政府推動鐵路建設,無法得出中體西用思想獲得廣泛認可,故d項排除。9.d由材料“民不能相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及“君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可知,譚嗣同在此論述政府組織形式是由民眾推舉一民為國家君主,人民地位高于君主,這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思想,故d項正確;天賦人權強調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就已經享有的權利;三權分立主張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abc三項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排除。10.a考點:思想解放的潮流維新思想評價11.b材料“將謂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遞轉弱為強,其余皆可不問,恐無此理”,說明郭嵩燾認為不能僅僅學習西方技術,還要考慮中國國情。故答案為b項。a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相悖,排除c項;根據“以中國之大,土田之廣,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強也”,說明論者并非主張大力發(fā)展民用工業(yè),排除d項。12.c鴉片戰(zhàn)爭后,以魏源、林則徐等人邁出了開眼看世界第一步;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派率先進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近代化實驗;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維新派提出變法以救亡圖存;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因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故c項錯誤。13.d材料中“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及“馬克思主義”分別對應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傳播。這其中既有地主階級,也有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因此a、b和c不是共同點,但是都體現了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深化的過程,從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到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蘇俄學習,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圖存,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故d正確。14.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的主張是“反對君主專制,認為君主是天下大害”,結合本題中黃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導出在近代反對君主專制,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故正確答案為d項。黃宗羲的主張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沒落和宋明理學被人們拋棄的現實,a項錯誤。b項在題文中沒有提及。結合梁啟超是戊戌維新的代表人物,主張君主立憲制,可知c項錯誤。15.a魏源和嚴復都主張學習西方的長處,選a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b只適合魏源,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c、d均只適合嚴復而不適合魏源,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16.b西學東漸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的階級向西方學習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故b正確;a適合維新思想和民主共和;c適合中體西用;d適合民主科學。點睛:“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是地主階級提出的,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民主共和”“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是向西方學習如何從根本上救中國,不是反抗外來侵略。17.(1)變化:由“天朝上國”到平等對外交往的理念。原因: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刺激或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的反思先進中國人學習西方,開眼看世界;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技:“西學東漸”。(2)變化:由“臣民”到“國民”原因:戊戌變法傳播了啟蒙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確立了共和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宣傳民主與科學,進一步促進了思想解放。本題考查近代清政府外交理念的變化和原因、民眾地位發(fā)生變化的表現和原因,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從材料中的“19世紀60年代起,天朝與夷的對稱變?yōu)橹袊c西洋各國泰西各國的對稱,夷務也就演變?yōu)檠髣铡眮砜?,清政府的外交理念所發(fā)生的變化表現在由“天朝上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