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doc_第1頁
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doc_第2頁
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doc_第3頁
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doc_第4頁
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時代的悲歌追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根源內(nèi)容摘要長篇敘事詩劉蘭芝與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極具高度的典型意義,他們的死,歷來受到人們的同情和贊頌。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婚姻制度,任何人都必須受這種氣度的束縛。由于社會現(xiàn)實的實際需要和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獨尊地位。當時儒家學說成了規(guī)范人們思想行為和處理日常事物的唯一準繩和依據(jù),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響到家庭、婚姻關系的各個方面。于是,“不事舅姑”就成了蘭芝被休棄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漢代是一個以孝治國的朝代,作為一個尚有前途的小吏,焦仲卿不可能違背封建的孝道,不可能為了愛情背上不孝的罵名而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他們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同時也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殉葬品。第三,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者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出第三個可能。她們生于斯,長于斯,是那個時代制造了這一出悲劇。關鍵詞:追尋悲劇根源封建婚姻制度抗爭迫害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中的一座高峰,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tǒng)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xié)的斗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這首代表漢樂府民歌藝術高峰的長篇敘事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廣泛傳誦交口贊頌,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敘事詩的“雙璧”之一。全詩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愛情悲?。郝斆髂芨伞⑿撵`手巧的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感情深厚,但為婆婆不容,要趕其回家。在這種矛盾沖突中,仲卿希望能夠緩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僅未得到絲毫緩解,反遭母親搥床痛罵。仲卿迫于無奈,只得讓蘭芝暫回家門。話別之時,兩人相約誓不相負。蘭芝回家后,母親見到不請自歸的女兒,十分震驚,后經(jīng)蘭芝解釋,這才諒解,但不久,縣令、太守相繼為兒子求婚,蘭芝不為所動,一一回絕。但其兄為了攀結權貴,步步相逼,這樣使矛盾進一步激化,蘭芝被迫之下選擇允婚,其實已作了以死抗爭的打算。仲卿聞訊,責問蘭芝,蘭芝道出真情,許下諾言,并約定黃泉相見,結婚當晚蘭芝投河自盡,仲卿聽后也吊死樹下,他們以死抗爭的方式將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兩家求得合葬,葬后兩人雙雙化作比翼鳥,告誡世人。劉蘭芝是一個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藝術形象,同時又是一個飽受封建制度迫害的藝術形象。劉蘭芝知書識禮,聰明美麗,勤勞能干,溫順賢慧,簡直是一個至純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丈夫又與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為什么不喜歡這樣的兒媳,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劉蘭芝做個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稱職,而縣令和太守為什么還會派媒人替兒子去向劉蘭芝求婚?同時,蘭芝仲卿他們以自殺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禮教進行有力抗爭以后,這什么會兩家求合葬呢?造成劉蘭芝、焦仲卿婚姻愛情悲劇的根源是什么,這是讓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是封建制度下人們所要共守的,任何人都不能有悖于這個原則。而基于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當時的科技狀況,人們往往把因“無后”而“不孝”的罪名強加于女性的身上。所以有人認為,劉蘭芝的被休是由于她嫁到焦家后沒有生育,使焦家面臨絕嗣的危險。因為在宗法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最講究的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婦女婚后不育,就理所當然地遭到婆家的惡厭嫌棄,因而劉蘭芝終被休棄勢所難免。再者,從時間上來看,“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边@句詩似乎在告訴我們,從小姑“始扶床”時到“如我長”,這數(shù)十年間,劉蘭芝沒有生育??v觀全詩,我們找不到劉蘭芝有一子半嗣的信息。但是,請注意焦仲卿在母親面前為劉蘭芝求情的話:“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如果說“共事二三年”是虛寫,那么“始爾未為久”又怎樣理解呢?如果是數(shù)十年時間的話,無論是對焦仲卿還是對任何人,都不能說是“未為久”吧。所以,詩中的“小姑始扶床”和“小姑如我長”是虛寫。另外,劉蘭芝被休棄后,先后有縣令、太守家走馬燈似地遣人上門求婚,如果劉蘭芝當時真的被斷定不能再生育,難道聲名顯赫的堂堂縣令、太守家會不考慮“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嚴重后果而鄭重聘娶劉蘭芝?焦家擔心“無后”而休掉了劉蘭芝,當?shù)氐馁F胄就甘冒“無后”的風險?如果她真的數(shù)十年沒有生育,想必此時她已經(jīng)是三十好幾的人了,即便是給貴人們做妾,也不會讓縣令、太守家下如此大的功夫相爭于她。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對達官貴人來說,納一個年輕美貌的小妾是舉手之勞,何必為一個人到中年的婦人爭得面紅耳赤呢?也不怕貽笑大方之家。更何況從焦仲卿對母親的唯唯諾諾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大孝子,在封建禮教的禁錮下,他不可能從內(nèi)心認可這種“無后”的大不孝。顯然,說劉蘭芝多年沒有生育的觀點于理無據(jù)。也有人認為劉蘭芝被休棄的原因是詩中焦母所說的“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然而,縱觀劉蘭芝在焦家的表現(xiàn),我們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論。例如,當劉蘭芝看出“大人故嫌遲”,自知“徒留無所施”,順從母意,主動向焦仲卿提出“及時相遣歸”;臨走前,“雞鳴”“起嚴妝”,“上堂拜阿母”,“卻與小姑別”。從中可以看到,劉蘭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禮有節(jié)。另外,劉蘭芝被遣前夕與焦仲卿生離死別時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仍更被驅(qū)遣,何言復來還?”我們透過詩歌的字里行間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劉蘭芝知書達禮、溫順賢慧的美好品德,讓人感到劉蘭芝的臨行表白句句是真,毫無虛言。可見,焦母的“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不過是焦母掩蓋自己休媳真意的蠻橫借口,根本不是劉蘭芝被休棄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兒媳是由于“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的這一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那么,劉蘭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棄呢?封建的婚姻制度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那么,我們就只能從漢代社會特別是漢代的婚姻制度中去找尋劉蘭芝無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由于社會現(xiàn)實的實際需要和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獨尊地位。當時儒家學說成了規(guī)范人們思想行為和處理日常事物的唯一準繩和依據(jù),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響到家庭、婚姻關系的各個方面,而當時在“休妻”這件事上最權威的“法律依據(jù)”莫過于儒家學說中的“七出”之律,婦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地休棄。在漢代,作為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據(jù)什么把劉蘭芝趕回娘家的呢?“七出”在儒家學說中又叫做“七去”“七棄”,這是在那個婦女沒有任何地位和尊嚴的男權社會中丈夫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也是為維護夫權而強加在婦女身上的七道枷索。其內(nèi)容為;一、無子,二、,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當時社會的婦女,只要犯有這其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棄。對照劉蘭芝在焦家的表現(xiàn),劉蘭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條呢?如前所述,第一條“無子”顯然不能成立。易中天先生說:“淫逸”分兩種,一是指女人和合法配偶以外的男人亂搞,二是指和自己的丈夫在夫妻生活上過于沉迷,以至于傷了丈夫的身體,影響了夫婿的前途。由詩中描寫的“守節(jié)情不移”“女行無偏斜”等句可知,劉蘭芝的品行貞潔賢惠,循規(guī)蹈矩,無可挑剔。再由詩中的“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钡木渥涌梢钥闯?,“沉迷”也子虛烏有。所以,“七出”中的第二條“淫逸”不能成立。第五條“盜竊”恐怕也不能成立。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歲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甚至在因失愛于婆婆,蒙屈受怨,無端遭遣時,臨行還再三叮嚀小姑“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這說明她是一個知書達禮,勤勞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條“口舌”,第六條“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條“惡疾”,卒讀全詩,始終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惡疾”的蛛絲馬跡,這就更不能成立了?!捌叱觥敝校傲觥币驯慌懦?,那么,劉蘭芝也許是犯了第三條“不事舅姑”的大過。也許會有人說,至純至孝的劉蘭芝,怎么會“不事舅姑”呢?探討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要把問題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加以分析。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是非標準,在劉蘭芝生活的男權社會里,衡量一個女子是否合乎“婦道”,是和我們今天的標準大不相同的,當時衡量“婦道”的是非標準是以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禮教為繩墨的。禮記昏義中說,婦女須“成婦禮,明婦順”,“婦順者,須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也就是說,作為女子,與丈夫的親密程度不可超過與舅姑(即“公婆”)的親密程度,否則即為“不事舅姑”。禮記內(nèi)則中說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也就是說,兒子過于喜歡妻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的,可以休棄??v覽全詩,我們不難看出,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十分恩愛的美滿夫妻。他們已經(jīng):“共事二三年”,但兩人猶覺得“始爾未為久”。一個說“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一個說“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無端迫害,行將分手之時,他們還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梢?,他們愛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純真,多么癡迷,多么堅貞!甚至最后為了忠貞不二的愛情而“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無論是富貴不淫的劉蘭芝還是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們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顯地傾斜于自己所鐘愛的戀人,而不是自己的母親。他們誰都不能割舍自己對戀人的那種特殊的癡愛而移情于母親。作為封建社會里一個充滿禮教思想的蠻橫專制、濫施淫威的婆婆,自兒媳蘭芝過門后,一心想使她成為自己任意擺布的馴服工具,兒媳的一舉一動必須受家長支配。當婆婆看到與自己相依為命的獨子婚后把愛更多地獻給自己的妻子,心中當然不是滋味,當然未免會產(chǎn)生一種失落感,當然會把這一切歸咎于兒媳對兒子的殷勤承歡和狐媚吸引,甚至會認為是兒媳婦把兒子從自己身邊生生搶走了。于是自然而然會遷恨于兒媳婦,自然而然會覺得“失恩義”,自然而然會覺得“大不悅”。因此,婆婆毅然決然地趕走了劉蘭芝。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是一個怪胎,夫妻間的愛情必須建立在“事舅姑”和夫妻間不得“甚宜”的基礎之上。劉焦之間的熾烈的愛情給她們的悲劇埋下了根。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詩前有序文:“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這是一曲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來,是由于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事實上,焦母、劉兄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因為焦母、劉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妹妹,而焦母更無有此心的必要。這從劉、焦死后,“兩家求合葬”這樣后悔不及的舉動可以看出。盡管這是他們對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愛情的晚到的認可與祝福。他們主觀上的出發(fā)點雖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維護自己親人的終身幸福與自己的利益統(tǒng)一起來的愿望,焦母劉兄是要在自己與焦仲卿、劉蘭芝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塊平衡的綠地而共處。然而,他們沒有成功。這里,問題的深刻性在于:劉蘭芝、焦仲卿畢竟是直接通過他們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劉兄同時又成了封禮教的幫兇。這種不以個別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時封建制度罪惡本質(zhì)的必然反映。試看焦仲卿與焦母之間的對話: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錄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兒已薄錄相,幸復得此婦。“從這兩句詩來看焦仲卿有點像是在自我貶低,以此來抬高劉蘭芝的身價,但在母親眼里卻成了“太區(qū)區(qū)”?!敖Y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焦仲卿這句發(fā)自肺腑的話,卻不想觸及了母親的痛處。焦母年輕守寡,沒有能和丈夫長相廝守,享以溫情,所以把所有的感情都寄予到了唯一的兒子身上,也可以說他有一定的戀子情結。兒子婚后,小兩口相親相愛,柔情蜜意,在她看來心里卻是別有一番心酸,好像自己的寶貝兒子被兒媳婦搶走了一般,所以她對蘭芝一直有一種抵觸情緒,從心底不愿意接納她。如今兒子又在她面前說要和媳婦生死共相隨,有把自己拋棄之嫌,因此她把所有的不滿與怨恨全都加諸到了媳婦劉蘭芝的身上。為后文她決心休掉蘭芝埋下了伏筆。“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的這句話實想勸慰母親,替妻子說情,卻沒有想到適得其反,此話觸及了母親的威嚴,讓焦母覺得有指責她的味道,也由此讓她把一直憋在心里的話說了出來。但此時事情尚有轉(zhuǎn)機的余地,因為她是在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和兒子說話,卻沒有想到兒子對媳婦的用情之深居然到了“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愛子情深的她,一怒之下,拿出了作為一家之長的態(tài)勢,給兒子下了最后的通牒。我們再從焦母的語言中窺探一下她內(nèi)心中的真實想法。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焦母認為兒子見識狹隘,沒出息,不重功名利祿而重兒女私情,有恨鐵不成鋼之意。而因兒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悅的,封建禮教明文規(guī)定著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懷忿”的焦母自然就要憑借這一條將蘭芝驅(qū)遣回家。這,就是剛強不阿的劉蘭芝失寵于婆婆橫遭休棄的真正原因。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劉蘭芝感到被遣的命運勢所難免,盡管她“奉事循公姥”,“晝夜勤作息”,也難逃“被遣”的厄運,也只能“自遣”了。而在以孝治國的漢代,母親的“久懷忿”已是大不孝了,為了愛情而不顧母親的感受更是極大的不孝。焦仲卿不可能為了愛情背上不孝的罵名。在禮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時代,因年輕夫妻過分恩愛而使父母不悅造成的婚姻悲劇又何止劉蘭芝、焦仲卿兩人?宋朝大詩人陸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據(jù)周密齊東野語記載:“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于其母夫人為姑侄,伉儷相得,而弗獲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絕之,則為別館,時時往焉。姑知而掩之,雖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隱,竟絕之,亦人倫之變也。”陸游與其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跟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何其相似?兒子“甚宜其妻”,夫妻倆人“伉儷相得”竟成為沉浸于愛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橫遭迫害,勞燕分飛,生離死別,各分東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在現(xiàn)在看來是何等的荒謬和不可思議,而在那個時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禮義!劉、焦的性格悲劇從蘭芝和仲卿兩人的角度看,這是性格的悲劇。蘭芝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外柔內(nèi)剛,所以當她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決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之中,養(yǎng)成了懦弱無能的性格,所以當他面對母親的威逼,就決定了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婚姻的幸福。從焦母和劉兄兩人的角度看,這是社會的悲劇。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東漢,儒家經(jīng)義中的“孝”充當著捍衛(wèi)封建禮教,維護封建家長權威的堅實堤壩。所以焦母能用高壓政策對待兒媳,劉兄能用威逼手段脅迫蘭芝,將他們雙雙推向了婚姻的墳墓。從這個角度看,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實質(zhì)充當了殺害他們的劊子手,它們不僅摧殘了美滿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殺了善良純樸的天性。從蘭芝和仲卿死后雙雙化鳥的這一角度看,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強烈愿望。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者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對焦仲卿而言,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把盡孝看作是天大的事。然而,當所謂的“孝道”與美好的愛情發(fā)生了矛盾的時候,他不可能“魚與熊掌”兼而得之。一方面,“孝道”乃立世之本,舍之猶如舍掉了生命;另一方面,純美的愛情令人向往,讓他終身相許,更舍棄不下。于是,性格懦弱的他們,只能帶著“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的愿望共赴黃泉。浩浩乎天地之間,竟然沒有一對相愛的人的立足之地。死,成了他們唯一可資選擇的解脫的辦法。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出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么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