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專業(yè)論文)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pdf_第1頁
(傳播學專業(yè)論文)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pdf_第2頁
(傳播學專業(yè)論文)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pdf_第3頁
(傳播學專業(yè)論文)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pdf_第4頁
(傳播學專業(yè)論文)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媒體能夠通過持續(xù)對某一問題的集中報道,使原本不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之內(nèi)的事 件成為一時間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媒介構建陜西華南虎事件過程中,不同媒體的作 為、框架的預設、媒體議程設置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華南虎事件無疑已成為一起媒介事件,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是使其成為媒 介事件的前提條件,而媒介的廣泛參與、聯(lián)動則對媒介事件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 作用,在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事件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受眾則被媒介預設框架所 建構。 同時,華南虎事件不僅是一個媒介事件,更是一個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大眾文化事 件。對這一問題的爭論已經(jīng)不止于有關媒體,更多是對大眾文化的反思。現(xiàn)代社會, 人們似乎有更多的機會掌握資訊并以此為基礎參與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但是 現(xiàn)實卻是人們所接觸的社會部份程度上是由媒介所建構的,人們的參與也被媒介所 結構,人們運用媒介化后供給的語言、象征甚至思想實現(xiàn)思考交流,應對社會變化、 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理想。另一方面又作為消費者、享有民主權利的公民,有著對可靠 信息的強烈要求和文化表達的權利與愿望。本文正以媒介實例展示這一日益凸現(xiàn)的 矛盾,反思個人、媒介與社會的關系,追尋作為個體的人的真實自由。 關鍵詞:媒介事件;議程設置;文化批判;意識形態(tài)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e d i ae v e n t sa n dc u l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 t h es o u t hc h i n at i g e ri n c i d e n ta sa ne x a m p l ei ns h a a n x i a b s t r a c t :t ot h em e d i at h r o u g hs u s t a i n e df o c u so nap a r t i c u l a ri s s u e ,s ot h a tt h ep u b l i c n o wh a dn ov i s i o no ft h ei n c i d e n ta sat i m et h ef o c u so fa t t e n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s o u t hc h i n at i g e ri nt h em e d i as h a a n x ic o u r s eo ft h ei n c i d e n t ,a sd i f f e r e n tm e d i a , t h e d e f a u l tf r a m e w o r k ,t h em e d i aa g e n d as e t t i n g , a n ds oh a sb e e nf u l l yr e f l e c t e d s o u t hc h i n at i g e ri n c i d e n tn od o u b th a sb e c o m eam e d i ae v e n t ,t h e i ro w ni m p o r t a n c e 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m e d i ai sm a k i n gi tap r e c o n d i t i o nf o rt h ei n c i d e n t ,a n dt h eb r o a d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t h em e d i a ,w h i l et h e m e d i al i n k e dt h ei n c i d e n th a se n c o u r a g e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r o l eo ft h et w of a c t o r si n t e r a c t i o ni n c i d e n ts h o w i n gad i f f e r e n tl 【i i l do f s t a t e ,t h ea u d i e n c e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b yt h em e d i ad e f a u l tf r a m e w o r k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s o u t hc h i n at i g e ri n c i d e n ti sn o to n l yam e d i ae v e n t ,i ti sa m o d e m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 a n d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a le v e n t s t h ed e b a t eo nt h i si s s u eh a sb e e n m o r et h a ni nt h em e d i a ,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i sm o r er e f l e c t i o n i nm o d e ms o c i e t y ,p e o p l e s e e mt oh a v em o r ea c c e s st oi n f o r m a t i o na s t h eb a s i sf o r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i nt h es o c i a l , p o l i t i c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l i f e b u tt h er e a l i t yi st h a tp e o p l ea r ee x p o s e d 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e s o c i a li sc o n s t r u c t e db yt h em e d i aa n dp e o p l e s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m e d i a w a sa l s o ,p e o p l eu s et h em e d i aa f t e rt h es u p p l yo fl a n g u a g e ,i d e o l o g ya n de v e ns y m b o l i c t h i n k i n ge x c h a n g e s ,r e s p o n dt o s o c i a lc h a n g e sa n dr e a l i z i n gp e r s o n a lv a l u e sa n di d e a l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a sac o n s u m e r ,e n j o yd e m o c r a t i cf i g h t so ft h ec i t i z e n s ,h a sr e l i a b l e 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s t r o n gd e m a n d s ,a n dc u l t u r a lr i g h t sa n d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d e s i r e e x a m p l e s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a tt h em e d i ah a sb e c o m em o r ea p p a r e n t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t or e f l e c to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e d i aa n d s o c i e t y ,a si n d i v i d u a l si ns e a r c ho f t h et r u ef r e e d o m k e y w o r d s :m e d i ae v e n t s ;a g e n d as e t t i n g ; 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 ;i d e o l o g y 媒介事件的建構和文化分析 以陜西華南虎事件為例 引言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公眾對社會實況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眾媒體,媒體所 選擇的議題及其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形式構建著受眾頭腦中的世界。有學者指出,“現(xiàn)代 傳媒的首要文化功能,就是建構“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雖然在形式上,媒體只 是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態(tài)中的一部分,但在信息社會中,人們都是通過對 信息的知曉來消除對周圍環(huán)境理解上的不確定性,從而獲得安全感與行動的正確方 向。所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傳遞的載體媒體,在社會網(wǎng)絡中處于了中心 地位。大眾通過傳媒構建的知識和影像來認知世界,體味他們經(jīng)歷過或者未曾經(jīng)歷 過的現(xiàn)實生活,媒體作為人類感知的延伸,拓廣了經(jīng)驗、知識和感受的廣度與深度?!?在總體層面上,媒體長期持續(xù)的報道營造了特定的媒介環(huán)境,在受眾注意力總 體有限的情況下,媒體的報道足以構成受眾認知中重要的部分。具體而言,媒體可 以憑借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通過選擇報道、強化和忽略、弱化使某一議題進入或 逸出公眾的視野。議題設置的理論認為,媒體能夠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 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伯納德科恩就指出:“在多數(shù)時間,報界在告 訴人民該怎樣想時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么時,卻是驚人的 成功。 固 媒介事件是大眾傳播媒介議題設置功能的集中體現(xiàn)。媒體能夠通過持續(xù)對某一 問題的集中報道,使原本不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之內(nèi)的事件成為一時間社會關注的焦點, 毫無疑問,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即使不是直接發(fā)起、策劃也是對事件起著極大的推動 作用。當一個事件為傳媒所塑造的時候,它往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受眾的口味是 傳媒在選擇或制造媒介事件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媒體在迎合受眾的同時也在引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傳媒和“意識形態(tài)效果”,轉引自大眾文化與傳媒,陸揚、王毅著,上海三聯(lián) 書店2 0 0 0 年1 0 月版 圓羅杰斯傳播學史,上海出版社,2 0 0 3 年,1 9 7 頁 導著受眾關注的重點;由于媒體是媒介事件的制造者和推動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 有關媒體倫理的質疑。 2 0 0 7 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媒體炒得火熱的“陜西野生華南虎”事件就是一個有相 當?shù)湫鸵饬x的媒介事件。本文以其為個案,從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和推動入手,關 注以下問題:媒體如何報道并構建了這一事件? 在受眾和媒體相互迎合的狀況下, 如何評判媒體的社會責任? 最后,如何分析理解媒介事件的文化導向與作為? 一、事件概要 陜西省的鎮(zhèn)坪縣是一個面積不足1 5 0 0 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但是一張照片讓這個 原本默默無聞的小縣城成了全國注目的焦點。2 0 0 7 年1 0 月,鎮(zhèn)坪縣城關鎮(zhèn)文彩村 村民周正龍宣稱在文彩村神洲灣拍攝到野生華南虎的照片,在拍攝地點附近,還發(fā) 現(xiàn)了華南虎的洞穴及爪痕。經(jīng)陜西省林業(yè)廳組織有關專家對照片進行確認后認為, 照片中的老虎的確是華南虎。1 0 月1 2 日陜西省林業(yè)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并公布了 周正龍拍攝到的華南虎照片。但是很快在這張照片遭遇到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眾多“網(wǎng)友 的激烈質疑,之后網(wǎng)絡質疑華南虎照片真?zhèn)蔚臓幷摬粩嗌?,全國各大傳統(tǒng)媒體也 紛紛介入。一方是事件的主導方陜西省林業(yè)廳對質疑的說法的駁斥和被當?shù)刈u為“拍 虎英雄”的農(nóng)民周正龍的信誓旦旦:“拿人頭擔保 華南虎照片是真的( 華商報) 。 另一方是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傅德志為首的眾多網(wǎng)民以各種手段在網(wǎng)上證明 虎照有假。分成了旗幟鮮明的“挺虎派 和“打虎派”,一場眾多媒體參與的媒體辯 論激烈上演。 1 1 月8 日,國家林業(yè)局公開回應陜西野生華南虎事件,并表示,將邀請跨學科、 跨部門的專家到陜西鎮(zhèn)坪縣進行實地調(diào)查。但事件至此非但沒有結束甚至有愈演愈 烈之勢,先有網(wǎng)友稱華南虎照片改自年畫,后有國內(nèi)知名網(wǎng)站組織華南虎照片鑒定, 其中又涉及各種法律關系和訴訟,1 2 月8 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diào)查欄目播出節(jié)目 虎照疑云直指虎照作假。出乎意料的是,爭論卻遠未結束,對官方鑒定的呼吁、 對當?shù)卣馁|疑、對社會公信的拷問仍頻頻見諸媒體。 二、關鍵詞文獻檢索 1 、媒介事件 2 在新聞傳播學科領域,這一概念最早來自沃爾特李普曼的輿論學,他指出: “人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是通過虛構的媒介來進行的”,我們對環(huán)境的認識是間接性的, l 媒介實際上為公眾建構了一個由“假事實”組成的“假環(huán)境”( p s e u d oe n v i r o n m e n t ) 。 李普曼認為,隨著傳播媒介越來越深入地介入到公對環(huán)境的認知過程中,“我們總是 把我們自己認為是真實的情況當作現(xiàn)實環(huán)境本身”,從而造成了“需要知道的世界 、 “確實知道的世界與“想象的世界”三者之間的分野。這也就是著名的“擬態(tài)環(huán) 境 論。2 0 世紀5 0 年代之后,在傳播學界出現(xiàn)了關于“媒介真實”、“符號真實”與 “客觀現(xiàn)實”之間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到了2 0 世紀6 0 年代,美國歷史學家丹尼 爾j 布爾斯廷( b o o r s t i n g ) 在其所著形象一書中提出“假事件 ( p s e u d oe v e n t ) 概念,將其界定為:經(jīng)過設計而刻意制造出來的新聞;如果不經(jīng)過設計,則可能不會 發(fā)生的事件;他把諸如記者招待會、大廈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選人電視辯論等事 件都歸為“假事件”之列。布爾斯廷認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點,用 以表述的語言是“超越真?zhèn)?的,它們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到了7 0 年代,伯 格、拉克曼正式提出的“真實的社會建構理論,認為個人的主觀真實主要來自媒介 建構的符號真實與社會情境 進入9 0 年代之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關于媒介事件的研究 著述。在媒介事件日常文化與政治變遷一書中,費斯克指出,我們生活在 一個由“媒介事件”與“媒介現(xiàn)實構成的世界中。費斯克簡潔地將媒介事件界定 為:媒介( 尤其是電視) 化( m e d i a t i o n ) 的事件,這些事件的真實就部分依賴于其媒介 化。 費斯克將媒介事件與鮑德里亞的“內(nèi)爆”概念聯(lián)系起來,認為媒介事件是一種 超現(xiàn)實( h y p e r r e a l i t y ) 與幻象( s i m u l a c r u m ) 。 傳播學者丹尼爾戴揚與伊萊休卡茨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將,把這一概念 直接界定為重大事件( 國家級的事件) 的電視現(xiàn)場直播,媒介事件實際上可以用“電視 事件 替換;同時,主要用來指稱那些具有儀式性的電視直播事件,它們是“經(jīng)過提 前策劃、宣布和廣告宣傳的 ,觀眾被“邀請”來參與一種“儀式 、一種文化表演。 他們將“日常新聞事件( 以沖突為主題) 與“媒介事件 ( 儀式) 區(qū)分開來,同時又把 “重大新聞事件 ( 講求偶然性與突發(fā)性) 與“重大儀式事件”( 崇尚秩序及其恢復) o 劉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內(nèi)涵遼東學院學報2 0 0 5 年,第5 期 圓黃順銘新聞策劃:多維的視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 0 0 1 年。第1 1 期 同1 國同l 3 區(qū)分開來。同時指出:媒介通過組織關于政治、體育、大人物的“節(jié)日性 收視活 動,目的是為了整合社會,鞏固既定社會規(guī)范。由于這一概念在電視直播事件上的適 應性它很快成為國內(nèi)學界引用的熱點。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這一概念 把媒介事件建構為一個“極其狹義的操作化概念 ,而媒介事件遠非如此簡單。中國 傳媒大學劉自雄認為研究媒介事件有兩種范式:( 1 ) 真實事件媒介化( 編碼:聚 熱、放大、刪減、扭曲) 媒介事件( 奇觀) ;( 2 ) 媒介化的動機( 個人、社會組織、 媒介、政府) 導演事件( 預編碼:人為安排、表演) 媒介化媒介事件( 偽 事件) ,媒介事件實際上指的就是由次兩種范式主導的媒體文化現(xiàn)象。圓 這里我們可以將媒介事件理解為對公共領域內(nèi)具有公眾性、公開性、公益性和 公共性價值的議題、事件,運用各種媒體( 傳播介質) ,進行連續(xù)、全方位、高密度 地“直播 或報道。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是使其成為媒介事件的前提條件, 而媒介的廣泛參與、聯(lián)動則對媒介事件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兩種因素的 相互作用下事件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受眾則被媒介預設框架所建構。 2 、框架 既然提到框架,這里就有必要再對這一概念作簡單梳理: 根據(jù)傳播關鍵詞一書,“媒介的框架 就是選擇的原則刻意強調(diào)的、闡 釋的和呈現(xiàn)的符碼。媒介生產(chǎn)者慣常于使用這些來組織產(chǎn)品和話語。在這樣的語境 中,媒介框架能夠幫助新聞從業(yè)人員很快并且按常規(guī)處理大量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 信息,并且將他們套裝在一起。由此,執(zhí)意框架就成為大眾媒介文本編碼的一個重 要的制度化了的部分,而且可能在受眾解碼的形成中發(fā)揮關鍵作用。這一定義使我 們對框架有了基本的了解,首先,框架理論的中心問題是媒介的生產(chǎn),即媒介怎樣 反映現(xiàn)實并規(guī)范了人們對之的理解,也即“議題、話語和意義是如何被準確建構、 組織并得以展開”,需要注意得是其中“建構”和“組織”二字,因為這不是一般反 映與被反映的認識論層面問題,而是包含了對社會觀點的詮釋與建構。在世界的每 - n 都存在很多事情,即便是一個特定事件也有無數(shù)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框架就是由 默認的理論所構成的選擇,強調(diào)和呈現(xiàn)原則,告訴人們存在什么,發(fā)生了什么,其 中什么是至關重要的。 正因如此,潘忠黨先生認為,框架的分析,“是一個關于人 。丹尼爾戴揚與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xiàn)場直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 9 9 2 年,3 8 頁 圓劉白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內(nèi)涵遼東學院學報2 0 0 5 年,第5 期 囝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2 0 0 5 年,2 3 2 頁 4 們?nèi)绾谓嫭F(xiàn)實的研究領域 。其次,怎樣反映現(xiàn)實,如何建構意義并規(guī)范人們的認 識,最終是通過文本或話語一媒介產(chǎn)品得以體現(xiàn)。其三,框架理論關注媒介生產(chǎn), 但并不把生產(chǎn)看成一個封閉孤立的過程,而是把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 文本) 置于特定的 語境諸種關系之中。 3 、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發(fā)源于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傳播效果研究,1 9 3 9 年至1 9 4 0 年 哈羅德拉斯韋爾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大眾傳播學研討班期間提出了著名的5 w 模式將 傳播研究側重于效果。而此前的傳播學研究都是側重于宣傳,包括李普曼的輿論 學。在經(jīng)歷次世界大戰(zhàn)的宣傳實例后他明確地指出:宣傳是在一種傳播受限的情 況下一個群體希望將新聞歪曲?!盀榱诉M行一種宣傳,必須在公眾和事件之間設置某 種障礙”。另一方面他又試圖使公眾理解宣傳在一個民主社會有其作用:人民是非理 性的,對大眾傳播傳遞給他們的符號產(chǎn)生反應。他提出了“擬態(tài)環(huán)境 的概念:即 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并重新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 環(huán)境。指出,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對與 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huán)境及事物都保持經(jīng)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感知范圍的事物只 能通過大眾媒介了解。人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成了對“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李普曼 談論的正是我們今天稱之為議程設置的東西,也就是說,媒介告訴我們想什么。當 然最早表述議程設置這一概念的是政治學家科恩:“新聞媒介在告訴人們怎樣想方面 大都不怎么成功,但是在告訴人們想什么那方面卻異常有效依據(jù)于報紙的 作者、編輯和發(fā)行商人為人們所描繪的圖畫,這個世界在不同的人看來是不同的 。 1 9 7 2 年m 麥庫姆斯和d 肖為議程設置正式命名:媒介議程設置指的是媒介特 別是新聞、時事與評論的生產(chǎn)有能力將公眾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系列獲得解釋與受到 限制的、經(jīng)過選擇的問題,同時忽略其他問題。其結果就是某些話題在超越媒介的 公共領域得到廣泛討論,而其他話題則被忽略。換句話說,向受眾提供什么樣的話 題,有關這些話題的信息是如何進行呈現(xiàn)的,報道的力度及如何排序或被賦予合法 性與重要性等。議程設置的意義在于議程被受眾所內(nèi)化,涉及媒介在解釋社會現(xiàn)實 中的角色及其作為意識形態(tài)權利的中介角色等普遍問題。( 需要指出,本文對于議程 。羅杰斯傳播學史,上海出版社,2 0 0 3 年,1 9 7 頁 5 設置理論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這樣的層面。) 4 、意識形態(tài) 正如麥克萊倫( m c c l e l l a n ) 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是整個社會科學中最難以理解的 概念對其定義本身( 及其應用) 就充滿了激烈的爭論?!币庾R形態(tài)這一概念最早 來源于法國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d 特拉西( t r a c y ) ,他在意識形態(tài)概論中首先使 用了這個概念。他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考察觀念的普遍原則和發(fā)生規(guī)律的學說”。由此 我們可知,意識形態(tài)是對應觀念的一個概念,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我們一般所理解 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是與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直接相聯(lián)系的觀念、觀點和概念的總 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 這一詞語轉變?yōu)閹в姓涡陨实母拍?,肇始于馬克思的學說和思想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和經(jīng)濟形態(tài)相對應的一個歷史唯物主義重要范 疇。馬克思主要是以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為批判對象來研究這個概念的。 在他們看來,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是“一種某個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tǒng),也是一 種虛假的意識,“是一種可能與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統(tǒng),即偽思 想與偽意識。意識形態(tài)在這里被馬克思描述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力量維持的一套 騙人的思想。無疑,這一概念是在當時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的激烈對抗中產(chǎn)生的具 有特殊意義的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二戰(zhàn)后,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對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文化研究中, 意識形態(tài)被認為是人們用以認識世界的集體思想、觀念和信念?,F(xiàn)代西方馬克思主 義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意義建構的過程,即將原初事實進行符號化的過程 ,如 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 l o u i sa l t h u s s e r ) 就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個體和他 們真實生存情況的想象關系的再現(xiàn)” ,是一個主題建構的過程。透過意識形態(tài)而進 行的主題建構過程,被阿爾都塞稱之為召喚。阿爾都塞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著述和理解 是過去幾十年中理論界爭議最大、但應用最廣泛的理論分析之一。 我們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過程,作為一種表意行為的它是一個話語問 題,通過復雜的話語手段使意義自然化和普遍化。而這種自然化的效果有利于某一 丹尼斯姆貝: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態(tài)和統(tǒng)治,陳德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 0 0 0 焦 。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轉引自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 0 0 0 年, 第”、1 2 頁 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 0 0 4 年 6 特定的政治權力團體。正如小約翰所說,“意識形態(tài)是構建群體對現(xiàn)實的認知的一系 列主張,是一個影響個人或者群體如何看待世界的再現(xiàn)體系或意義符碼體系。 第一章陜西華南虎事件:一個媒介事件的建構與分析 從媒體報道的角度看,陜西野生華南虎事件( 因以照片而起故以下簡稱“虎照 事件”) 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首先華南虎照片能夠反映一種瀕危物種可能依然存在 的事實,具有一則新聞所必須的新奇和重要性意義;第二,華南虎的存在或者重現(xiàn) 也肯定了地方生態(tài)保護的功績,蘊涵著政治性重要內(nèi)涵,這是選擇新聞的又一個判 斷標準;第三,照片的真假問題又涉及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可能的造假“黑幕。隨著 事件影響的擴大,各方的爭論、舉證、沖突不斷刺激著觀眾探尋真相的神經(jīng),是個 人利益驅使的造假行為還是地方政治利益、經(jīng)濟利益推手下的惡意操作? 是真是假, 是對事實的渴求還是對政府公信力的拷問? 同時這一議題內(nèi)含的沖突性( 一方是草根的網(wǎng)民、毫無“權力 的受眾有理有 據(jù)的懷疑和對真相的渴望;另一方是以專家鑒定、權威言論為盾牌的政府機構及其 代言人的嚴防死守) 成為事件發(fā)展的動力源并在不斷的擴張和蔓延中釋放信息,使 媒體既有足夠的情節(jié)加以展開又能巧妙地保持_ 種評判者的地位。這就給了媒體廣 闊的操作空間,不露痕跡地推動事件一步步向前發(fā)展。從2 0 0 7 年1 0 月至今這場爭 論已經(jīng)持續(xù)了四月有余,是觀眾的興趣主導了媒介還是媒介放大了爭議,建構了這 一“媒介事件 。 一、虎虎虎從網(wǎng)絡事件到新聞事件 2 0 0 7 年1 0 月1 1 日陜西省華商報首先刊出一則新聞華南虎鎮(zhèn)坪現(xiàn)遺蹤一 一一個月來出現(xiàn)四次,山民拍到的照片送往省林業(yè)廳鑒定。次日陜西林業(yè)廳召開新 聞發(fā)布會,公布了獵人周正龍用數(shù)碼相機和膠片相機拍攝的華南虎照片。指出不僅 證明野生華南虎在中國境內(nèi)沒有滅絕,更說明當?shù)貥O可能存有一個野生華南虎的繁 殖小種群。同日華商報專版刊登三篇報道:專家確認華南虎照片、閃光燈一 亮老虎大吼一聲、再向深山尋虎蹤,確認陜西鎮(zhèn)坪發(fā)現(xiàn)華南虎的消息并詳細講 述了拍攝虎照的全過程和細節(jié)。同一天新華網(wǎng)陜西頻道轉發(fā)了這則新聞,隨后 7 包括新浪、網(wǎng)易、騰訊等各家國內(nèi)知名門戶網(wǎng)站都轉發(fā)了這則消息。即便如此,這 一新聞在當時也沒有引起更多的轟動,訪問的人數(shù)也不多。一方面即使各篇文章都 強調(diào)華南虎重現(xiàn)的生物和生態(tài)意義,但公眾對此幾乎沒有什么直接經(jīng)驗,無法引起 廣泛共鳴;另一方面這一議題屬于一種非強制性接觸( u n o b t r u s i v e n e s s ) 問題,受 眾獲取該方面信息必須被迫依賴新聞媒介,對這樣的議題必須由媒介廣泛的報道, 而網(wǎng)絡媒體之外的傳統(tǒng)媒體明顯滯后,事件后來表現(xiàn)活躍的廣州日報直到1 0 月 1 4 日才發(fā)文絕跡2 4 年野生華南虎現(xiàn)陜西。國內(nèi)其它刊物雖有報道亦是短訊居 多。 轉折點出現(xiàn)在1 0 月1 5 日,注冊會員超過2 0 0 0 萬的網(wǎng)絡論壇“天涯社區(qū) 貼圖 專區(qū)有人發(fā)帖:陜西華南虎又是假新聞? 。作者“黨指揮槍 指出新華網(wǎng)陜西頻 道1 0 月1 2 日關于陜西一村民拍到的野生華南虎的照片有造假嫌疑,并言之鑿鑿地 指出六大疑點,分別從虎紋、光線、色彩和拍攝器材等方面對陜西林業(yè)廳公布的華 南虎照片提出疑問。此言一出立刻引來網(wǎng)友熱議,短短兩天帖子的閱讀量超過2 萬 回復近3 0 0 篇。( 截至0 8 年2 月底,閱讀量超過1 4 萬回復1 2 0 0 余篇) 很快攝影專 業(yè)論壇“色影無忌 也有人發(fā)帖以攝影角度品評虎照真假。1 6 日,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 包括新浪、網(wǎng)易、騰訊等門戶網(wǎng)站的論壇上紛紛出現(xiàn)類似的帖子,討論熱烈。 1 0 月1 7 日廣州日報、新快報等多家媒體派出記者赴陜西鎮(zhèn)坪采訪,各種 聲音紛至沓來。廣州日報的照片是否真實仍存疑點通過對拍虎者的采訪及細 節(jié)探究指出網(wǎng)友的懷疑空穴來風,新快報從當?shù)毓賳T口中證實照片的確“經(jīng)過處 理 ,最早發(fā)布華南虎重現(xiàn)消息的陜西華商報則刊文專家回應華南虎照片“造 假說”否定照片造假的傳言。一時間這些文章又迅速被網(wǎng)站、論壇轉載、討論,網(wǎng) 絡質疑華南虎照片真?zhèn)蔚臓幷撋仙矫襟w強力介入階段。1 8 日華商報“陜西新 聞 整版刊登關于虎照的報道:華南虎照片是冒死拍的、鎮(zhèn)坪有華南虎毋庸置疑, 1 9 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傅德志具名在博客上發(fā)表偽造發(fā)現(xiàn)“野生華 南虎 村民的上策投案自首的文章,2 0 同重慶時報、新快報則報道傅 德志在接受采訪時說,“敢以腦袋擔保照片有假! ”2 1 日華商報華南虎照片拍 攝者強烈回應專家質疑一文中拍虎者亦放言“要是照片有假,當場把我頭砍掉! ” 之后的幾天又不斷有新的消息從各種媒體傳來:傅德志要和周正龍“賭腦袋”不愿 國天涯社區(qū)貼圖專區(qū)h t t p :加洲t i a n y a c n i n d e x h t m ? v i t e 肛n 0 0 4 8 面對記者周正龍外出躲避( 三秦都市報1 0 月2 2 日) ,華南虎照片底片上交國 家林業(yè)局結果尚未公開( 新聞晨報1 0 月2 3 日) ,國家林業(yè)局就華南虎照 片表態(tài)將赴陜西“追蹤 ( 北京青年報1 0 月2 4 日) 瘋狂的老虎“照 片猛獸 衍生利益鏈條( 南方周末1 0 月2 5 日)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陜西當?shù)孛襟w華商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在內(nèi), 北京的北京晚報、北京晨報、北京青年報,上海的新民晚報、新聞晨報, 廣州的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新快報,重慶的重慶晚報重慶時報 等中國最主要城市的主要媒體都在短短一周之內(nèi)以較大的篇幅進行了集中的報道。 虎照也從網(wǎng)絡事件演變成了新聞事件。 二、從新聞事件到媒介事件 至此,媒體已經(jīng)發(fā)掘了這一蘊涵巨大新聞市場潛力的事件,并通過突出的報道 開始將其納入公共視野。各網(wǎng)站關于虎照片的新聞的訪問量迅速突破1 0 萬人次,并 持續(xù)上升。 到了1 0 月2 7 日和1 0 月2 9 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和社會記錄這兩 個在全國擁有龐大觀眾群和強大影響力的欄目也介入有關“虎照事件”的采訪。之 后央視東方時空、大家看法等欄目也紛紛播出“虎照”專題節(jié)目。此后更 多的追隨者加入到采訪該事件的隊伍中來,全國各大電視臺、上星衛(wèi)視都赴陜實地 拍攝,“始作俑者”的華商報3 0 日也推出5 整版的特別報道,本次媒介事件的 建構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奠定了其在公眾視野中的顯著地位。議程建構理論指出, 當知名且可信的人開始談論一個議題時,議題建構的速度會加快。而本次事件的特 殊性在于一開始就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輿論領袖角色“專家 參與,對話方也是掌 握權力和資源的政府組織,這一對矛盾沖突顯然帶給了受眾知識與心理的雙重沖擊。 白巖松和阿丘等著名主持人的出場則以自身的影響力使“虎照事件”取得了遠較在 報紙等媒體上大得多的知名效果( 不管他們對事件本身作何解讀) 。 1 1 月1 6 日,網(wǎng)友“小魚啵啵?!卑l(fā)現(xiàn)與華南虎照片極為接近的年畫,并在網(wǎng) 上公布,引起媒體又一次熱潮。幾乎所有此前報道過“虎照事件”的媒體都轉發(fā)了 這則消息,1 9 日,華南虎照片出自老虎年畫引發(fā)軒然大波的不斷升級,甚至年畫一 時洛陽紙貴( 新華報i i 月1 9 日) 。成都商報在1 1 月2 0 日刊發(fā)超過萬字 9 的長篇報道,劍指陜西官方所組織的3 次“科考 ,以實地求證的精細調(diào)查方式, 顛覆了7 月6 日陜西林業(yè)廳所作出的“鎮(zhèn)坪有華南虎的學術結論,推倒了他們出 臺的華南虎調(diào)查報告。緊接著1 1 月2 1 日人民日報在“人民時評 刊出“華 南虎事件”讓誰蒙羞的評論員文章,犀利地批評事件背后的利益關系。1 1 月2 7 日凌晨全套4 0 張“華南虎 數(shù)碼照片在網(wǎng)易新聞公諸于世,門戶網(wǎng)站網(wǎng)易借機組織 六方專家鑒定虎照,網(wǎng)易新聞頻道一時點擊率突破歷史記錄。1 2 月3 日,南方都 市報等全國諸多媒體報道:六方專家與機構一致認定華南虎照片為假。1 2 月8 日, 央視新聞調(diào)查欄目專題虎照疑云播出,華南虎照片被徹底證偽。然而爭論 卻遠未結束,拍虎者依然信誓旦旦、挺虎者依然振振有詞、打虎者依然不依不饒。 媒體依然樂此不疲 此時,從1 0 月1 2 日第一篇照片公布算起的近兩個月時間內(nèi),諸多媒體對這一 事件的構建己基本完成了集中報道、吸引受眾的階段。隨著越來越多媒體的加入, 該事件開始呈現(xiàn)出不同于剛開始媒體介入時的單一色彩,最初來自網(wǎng)絡的爭議在于 華南虎照片的真假以及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而漸漸這種疑問被放大為政府信息公 開和公眾參與權、公眾輿論的力量、科學的精神甚至政府公信和社會誠信。其間雖 然自身也收到爭議、指責,媒體還是已經(jīng)發(fā)掘了這一蘊涵巨大新聞市場潛力的事件, 并通過突出的報道開始將其納入公共視野。 隨著事件的發(fā)展它也逐漸超越了簡單的新聞集中報道而逐漸演變成了一起“媒 介事件”。當然所謂“媒介事件與前述“新聞事件”并沒有嚴格的時間上的先后 關系,而是與“新聞事件”階段共生并彼此交融的一個階段。其主要特征就是虎照 事件被“媒介化了。不但圍繞事件的報道從數(shù)量和重要性上不斷提高,使其成為 家喻戶曉的新聞,而且媒體、公眾以及當事人主動出擊,紛紛就這個事件發(fā)表自己 的看法,使得這個本來簡單的事件突然復雜化了,它使虎照事件脫離了自身的本來 面目不再是網(wǎng)民間關于真假的討論,也不是對一則新聞真實性的質疑,更不是 場公眾為要求“知情權 而作的“斗爭”它演化成了一個“眾人狂歡 的文 化現(xiàn)象,這個文化現(xiàn)象的最大特點就是“全民參與、全民討論 ,而“眾人狂歡”的 主要陣地正是包括網(wǎng)絡媒體在內(nèi)的一切新聞媒體。 媒介事件是大眾傳媒的狂歡節(jié),是中心價值觀與集體記憶的聚焦。丹尼爾戴 揚與伊萊休卡茨在媒介事件( m e d i ae v e n t s ) 一書中,將媒介事件區(qū)別于一般 l o 的和相信的各顯其能展開較量;又如爭論雙方陣營的形成,雙方的旗幟性人物的博 客成了互相攻守的陣地,“群體”的力量和歸屬感開始發(fā)揮作用總之在各種聲音 此起彼伏的聲浪中,在各種因素錯綜復雜的交織中這起“網(wǎng)絡事件”愈演愈烈,其 影響范豳之廣,事件跨度之長前所未見。 但綜觀整個事件真正起決定作用的確不一定是這些熱鬧非凡的景象?;⒄帐录?的特殊性在于從一開始它就被牽扯進公共話題的討論中:“天涯社區(qū)”的帖子直指 備受關注的“假新聞”現(xiàn)象,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剛剛起步,方向不甚明了、規(guī)范不 夠完善的今天這種真與假、善與惡的爭論很容易地就吸引了眾多網(wǎng)民的注意力。而 各大門戶網(wǎng)站則敏銳的挖掘到網(wǎng)民對新聞真實性的懷疑,“天涯社區(qū) 陜西華南虎 又是假新聞? 成為各大網(wǎng)站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在此之后,不斷有新的公共話題 被牽扯到這一議題之中,事件也不斷的被賦予新的更重大意義。南方周末1 0 月 2 5 日發(fā)表專題報道瘋狂的老虎“照片猛獸”衍生利益鏈條指出是地方政府 的經(jīng)濟( 政績) 因素在起作用,人民日報1 1 月2 1 日的“華南虎事件”讓誰 蒙羞則把誠信和法律意識置于意義的中心,還有新京報的關注“華南虎” 恰恰是媒體的責任( 1 1 月3 0 日) 、長沙晚報的虎照真假之爭:在開放輿 論環(huán)境下讓我們發(fā)現(xiàn)真相( 1 1 月1 9 日) 等文章又從政府責任、公眾知情權等角 度透視此次事件。但客觀上這些熱點公共話題輕易地就刺激了公眾脆弱的神經(jīng),把 他們引向對事件的關注,而當事件的解決無法承載這些話題所建構的重要性時,觀 注、爭論、嘆息甚至謾罵就不可避免了。公眾對虎照事件的關注已經(jīng)超越了網(wǎng)絡超 越了新聞甚至超越了媒體,參與者以更激進更崇高的姿態(tài)參與其中并“召喚”更多 更廣泛的社會力量( 法律專家、政治學者、人大代表) 不斷介入,由此整個事件就 上升為社會性的公共事件。 1 2 第二章、媒體建構華南虎照片事件的運作機制 就一個引起公眾關注的媒介事件而言,媒體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發(fā)掘 或構建一個事件,通過廣泛的報道將其納入公共視野,并賦予該事件以一定的意義, 從而讓公眾接受,以此完成對整個議程的建構。問題在于,媒體涉入如此之深,甚 至有可能直接推動了事件的進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對媒體本身的制度、價值的拷問。 受眾市場的激烈競爭是媒體間議題設置的根本原因。受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一定程度上在某一時間段幾個不同議題之間是“零和博弈 的關系一家媒體報 道的某一議題如果引起受眾的關注,就意味著其他媒體的報道有受到冷落的可能。 這時候最保險的做法就是跟進報道,力圖挖出更深更有新聞價值或市場價值的內(nèi)容。 這樣的運作方法在當前的新聞業(yè)內(nèi)已成為媒體的基本工作原則,競爭意識也已經(jīng)內(nèi) 化為大多數(shù)從業(yè)者的職業(yè)意識。華商報以其自身地理上的優(yōu)勢本來對“發(fā)現(xiàn)野 生華南虎這一議題有著絕對的發(fā)言權和信息能力,其它媒介只能是轉載、評論, 就像廣州日報、新京報,在這一議題的跟進上反映并不那么迅速,但網(wǎng)絡事件 的介入使他們在信息和議題設置上有了與當?shù)孛襟w競爭的資本,于是紛紛派駐記者 加入報道。在這種競爭的壓力下華商報的議題也發(fā)生了偏向。那么,對于網(wǎng)絡 事件中的議題,這些媒體究竟如何處理呢? 事件將以何種樣態(tài)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再看中央電視臺,在報紙和電視之間議題設置的關系上,根據(jù)美國學者的研究, 總體看來,是印刷媒介引導電視網(wǎng)的議程,而不是相反。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從 報紙上雜志上尋找選題是其工作的慣例之一。這種媒體之間互設議程、互相炒作的 結果,使某一平時不為公眾關注的事件能夠迅速成為媒體集中報道的焦點,從而強 行將該事件納入公共空間,作為一段時間內(nèi)最重要的議題?;⒄帐录茄刂@樣 的軌跡逐漸占據(jù)了公眾的視野。 在媒介互設議題集中報道之后,該事件開始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為了吸引更 多受眾的注意,媒體必須為處在焦點的這一事件“構造”或賦予一定的意義,從而 使受眾易于理解。本文選取報道虎照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兩家報紙,陜西本地媒體華 。施晶死亡日記:一個媒介事件的構建和倫理分析 1 3 商報和外地媒體廣州日報,以及在國內(nèi)影響最廣、最具權威的中央電視臺為 樣本,就其兩個月內(nèi)對事件的主要報道進行文本分析。 i 表1 :華商報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 日標題內(nèi)容傾向態(tài)度關鍵詞 備注 期 1 0鎮(zhèn)坪華南虎照鎮(zhèn)坪村民拍攝到老虎照中性中立華南虎整版 月片被確認片,林業(yè)廳專家確認是 照片 1 2閃光燈一亮 華南虎專家鑒 日老虎大吼聲當事人講述拍照過程定 再向深山尋虎 蹤林業(yè)廳派人實地考察 1 0絕跡2 4 年刊登照片,回顧發(fā)現(xiàn)歷 中性振奮表彰報眼 月華南虎重現(xiàn)程,周正龍講述經(jīng)歷,光榮 1 3介紹華南虎,當?shù)卣Wo 日欲設保護區(qū) 1 0 專家回應華南列舉網(wǎng)友質疑,周正龍 中性中立造假整版 月虎照片“造假說法,旁證、專家和林 1 8 說”業(yè)廳肯定驚險 日拍虎歸來抱當事人講述 頭痛哭 1 0 照片拍攝者曾采訪證人 中性支持冒死拍整版 月申請版權 攝 1 9 周正龍?zhí)寡悦盎貞旒僬f,采訪拍攝重獎 日死拍照為重獎者 1 0保護華南虎才新聞發(fā)布會、官員講話 中性中立保護 月是重點 2 0 省林業(yè)廳昨赴采訪林業(yè)局工作人員 1 4 日拍虎現(xiàn)場 1 0 拍照者強烈回鏈接專家質疑、采訪周 中性 信心 “砍頭報眼 月應專家質疑及家人,植物學家 2 1縣林業(yè)局公布采訪工作人員( 現(xiàn)場照模擬現(xiàn) 日現(xiàn)場勘察比對片) 場 照片 1 0華南虎照片沒交公安機關鑒定,鑒定中性相信公安鑒 月拼接痕跡結論,采訪專業(yè)人員 定 2 2華南虎照片6采訪陜西專家、證人 日大爭論焦點專家認 定 1 0鎮(zhèn)坪華南虎最照片對比、照片拍攝數(shù) 總結 相信不同之五專 月新照片亮相據(jù)處版 3 0 膠卷中老虎影“鎮(zhèn) 日 像清晰新照片特點分析影像清坪華 林業(yè)廳進京匯 晰南虎 報3 小時事件歷程、網(wǎng)絡表現(xiàn)、之爭” 華南虎的記憶最新進展回到根 與目擊關于虎蹤的訪問調(diào)查,本問題 秦巴山宜華南證據(jù)列舉記憶 虎生息介紹環(huán)境狀況,生態(tài)保物證 護,例舉:大熊貓、朱陜西環(huán) 鶚保朱鶚 評論:紛爭止呼喚鑒定機制科學程 于科學透明的 序 機制質疑們懷疑的聲音 當懷疑成為人懷疑 性常態(tài)強調(diào)生態(tài)保護意識 1 5 日 1 0 華南虎照片拍實地考察,采訪陜西“專中性疑問 月攝地點露破綻家”細節(jié) 2 4 日 1 0國家林業(yè)局將 采訪中性中立調(diào)查新華 月赴陜西調(diào)查華社 2 5南虎 日 l o陜西省林業(yè)廳采訪,照片中性中立華 月昨展示華南虎商報 3 0膠卷 日 1 02 張虎照被公新聞發(fā)布會,照片對比中性中立新華 月布虎目圓睜露社 3 1 兇光 日 周正龍其人背景細節(jié)描述偏向反感形象 ( 電子版已刪 除) 1 1“周老虎”原 采訪周正龍中性懷疑年畫虎互聯(lián) 月是張年畫?網(wǎng) 1 7 日 1 1周正龍為證清采訪,訪問林業(yè)廳官員中性中立 尋虎 月 白再向“虎山” 1 8 行 日 1 7 日一酒廠欲請周 正龍做形象代 言人 1 2 評論:如果“周 反思陷阱 月2老虎”不姓周 日 1 2廣東農(nóng)莊開價中性中立 月31 0 0 萬周正龍 日南下拍華南虎 1 2評論:一切造批評 鬧居0 月4假者都是紙老 日 虎 1 2 華南虎照堪比林業(yè)廳發(fā)布會中性中立 月5尼斯湖水怪 日 評論:謊言是諷刺缺位 說謊者的通行 證 表3 :中央電視臺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 日 標題內(nèi)容態(tài)度內(nèi)容關鍵詞節(jié)目 期傾向風格 1 0新聞周刊:本介紹事件與爭議,采訪中立中性科學精神理性 月周人物周、傅 2 7 日 1 0 社會記錄:“瘋采訪周正龍,生活、環(huán)中立中性意義紀實 月狂”的老虎境紀實 1 9 2 9 日 1 0社會記錄:照采訪周、林業(yè)局官員、 相信中性證據(jù)紀實 月片中的老虎陜西專家,縣林業(yè)局資 3 0 料 日 東方時空:華回顧爭論,采訪當?shù)厝?,中性虎人?南虎照片背后 的故事 1 0社會記錄:鎮(zhèn)林業(yè)局官員訪談,不同 肯定中性發(fā)展經(jīng)濟紀實 月坪縣聞華南意見 3 1虎嘯 日 大家看法:真采訪周、傅、記者、學中立中性意義平衡 老虎假老虎者 l 1 大家看法:“華辯論:主持人( 趙忠祥) 、中立中性保護環(huán)境輕松 月5南虎”照片真攝影愛好者、記者、官 日假之爭( 上)員、專家 1 1 ( 下) 月6 日 1 1 共同關注:永尋找華南虎蹤跡,官員認定中性物證紀實 月7遠的朋友介紹,村民證實 日尋虎 11新聞3 6 0 度國家林業(yè)局表態(tài) 中性新聞 月8 日 1 1 社會記錄:“風采訪傅德志,( 周正龍形疑問中性克制的理紀實 月景畫中的華南象變化) 性 2 2 虎 日 今日說法:騎實地調(diào)查,采訪村民、中立中性保護區(qū)調(diào)查 虎難下( 上)老虎飼養(yǎng)員 1 1今日說法:騎同上 月虎難下( 下) 2 3 日 1 2社會記錄:對 采訪,( 偷拍)質疑 中性為官之道生活 月6話朱巨龍 日 1 2 社會記錄:虎質疑 中性紀實 月7照背后的故事 日 1 2新聞調(diào)查:虎實地調(diào)查,采訪否定中性科學精神嚴肅 月8照疑云 日 通過比較表1 和表2 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華商報和廣州日報兩家報紙在 第一次報道虎照事件時都采取了中立的立場和態(tài)度,重點在于該事件本身即發(fā)現(xiàn)野 生華南虎的事實,雖然廣州日報報道時網(wǎng)絡已有質疑但還是引用了華商報 1 3 日報道的事實部分內(nèi)容。這是相當審慎而聰明的做法,初次報道便賦予某個事件 以一定的意義是危險的,因為媒體對事件的性質把握直接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