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_第1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_第2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_第3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_第4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論文)論清末福建咨議局.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師范大學碩十學位論文 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 本人( 姓名) 陵盟壁學號2 q 墮主窆! 專業(yè) 主墾逗現(xiàn)岱塞所呈交的論文 ( 論清末福建咨議局) 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孓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 戈撰寫過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 孝校有權保留送交的學位論文并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學校可以公布論文的全部 覽部分內容;學??梢圆捎糜坝?、縮印或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 ( 保密的論文在解密后應遵守此規(guī)定)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j 幽導教師簽名 簽名f t 期z 亟塞:6 :1 福建師范人學碩士學術論文 摘要 在中國議會制度發(fā)展史上,咨議局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作為一次不完美的 試驗,其重要性不在于把民主進程向前推進了多遠,而在于其點燃了民主的火炬, 引導人們?yōu)榱苏嬲裰鞯牡絹磉M行不懈的斗爭。筆者選擇福建咨議局作為研究對象, 既想揭示其在福建省議會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又想通過一個個案的研究來反觀中國議 會制度發(fā)展的全局。在本文中,筆者對福建咨議局的考察是全景式的,從其推出背 景到籌辦,從建立到運作,直至最終被福建省臨時省議會所取代。在寫作過程中, 筆者除充分利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外,也引進了心理學的分析方法。然而對福建咨議 局的研究是粗淺的,拋磚引玉是另外一個目的。 關鍵詞:清末福建咨議局紳商階層民主進程地方自治 福建師范人學碩士學術論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z u i c h u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p a r l i a m e n t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a ,a sa ne x p e r i m e n tw i t hd e f e c t s ,i t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sn o th o wf a ri t h a dp u s h e df o r w a r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m o c r a c y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i th a dl i g h tt h et o r c h o ft h ed e m o c r a c 5a n dl e a dt h e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t oi n s i s to nf i g h t i n gf o rt h et r u e d e m o c r a c y sc o m i n g is e l e c tt z u - i - c h u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a st h es u b j e c tt os t u d y , o n e a i mi st r yt od i s c o v e r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p a r l i a 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t h eo t h e ra i mi st os e et h eo v e r a l l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af r o mt h eo t h e rw a yt h r o u g h t h ep a r tr e s e a r c h i n g s oi nt h ea r t i c l e ,ig a v et z u - i c h u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af u l lv i e w , f r o mb a c k g r o u n dt om a k i n ga r r a n g e m e n t s ,f r o m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t oo p e r a t i o n ,a n d t ob er e p l a c e db yt h ep r o v i s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o ff u ji a np r o v i n c ea tl a s t i nt h ec o u r s eo f s t u d y i n g ,iu s e dn o to n l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m e a n sb u ta l s o t h ea n a l y t i c a lm e a n so f p s y c h o l o g y m ys t u d ya b o u tt h et z u - i - c h u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i ss u p e r f i c i a l ,s oa n o t h e r a i mo fm i n ei sc a s t i n gab r i c kt oa t t r a c tj a d e 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s ts t a g eo f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t z u i c h uo ff u ji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 s t r a t u mo fg e n t r ya n dm e r c h a n t s ,d e m o c r a t i cp r o g r e s s ,t h el o c a ls e l f - g o v e r n m e n tp o l i c y 福建師范人學碩士學術論文 中文文摘 中國地方議會肇始于清術新政中各省咨議局的設立,該機構的產生沖破了封建 專制制度的藩籬,首先在地方上為近代民主制度的萌發(fā)打開了一個缺1 3 ,其以準議 會機構的面目出現(xiàn),不但消弱了地方行政官廳的專制權力,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地方 自治的發(fā)展。但是,我們卻很難就近代中國民主的肇源問題做出明確而全面的評價, 因為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huán)境各異,以及傳統(tǒng)文化對各地影響的參差不齊造成了各 地民主發(fā)展水平極不平衡的現(xiàn)狀。因此要全面考察中國近代民主的源頭,我們首先 應該做一些更為基礎的東西,多對各省的咨議局進行個案研究,先把握其特殊性, 進而探討普遍性的問題。 福建省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地方,其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又是一個多山的省份, 因此也就造就了其開放和保守相互交融,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交相呼應的人文特質。 筆者選擇福建省咨議局作為研究課題,既有誘于其特色鮮明的主觀因素,又有因學 界忽視該問題而為筆者提供的客觀契機。 本文內容共分四篇,依次為: 準備篇:該篇主要對福建咨議局建立之前的歷史背景進行簡略地介紹,以1 9 0 0 年為界,把1 8 4 0 年至1 9 0 8 年的福建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概述近代福建社 會的進步因素;后一階段著重于清術新政時期福建社會的改革運動。 創(chuàng)建篇t 簡單介紹福建咨議局籌備和創(chuàng)建的情況,其中福建咨議局籌備的過程 主要是該局議員選舉的過程,故而在本篇中又著重對議員進行分析;創(chuàng)建部分主要 介紹福建咨議局機構組成和運作,其中還包括對福建咨議局權限及咨議局主要領導 人物的簡單介紹等。 發(fā)展篇t 福建咨議局運作的過程又是其發(fā)展的過程,本篇第一節(jié)以議案為中心, 對福建咨議局兩次常年會的情況進行分析,其中把福建咨議局第一次常年會和浙江 咨議局第一次常年會、福建咨議局的第二次常年會分別進行比較;第二節(jié)是福建咨 議局工作的進一步展丌,主要考察了福建咨議局運作過程中的社會關系問題。 命運篇:本篇則主要是對福建咨議局命運的深入思考,及其命運必然性的思辨, 兼及福建咨議局在福建民主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影響以及對今天的啟示。 結語部分則是對整篇文章的回顧和升華。 筆者認為當日i 關于各省咨議局的研究雖然正向縱深發(fā)展,但是還不夠全面,宏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觀研究多于微觀研究,突出先進而忽視落后。而要評價一個歷史事物,如果我們沒 有進行更為全面深入地剖析,結論往往是不客觀的。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不厭其 煩的梳理出和福建咨議局有關的相關資料,詳細論述了它從產生到最終被取代的歷 史,力圖給人們展示福建咨議局的全貌。 基于此,本文并沒有執(zhí)著于推陳出新,更多的是以史料為基礎,對福建咨議局 進行詳盡的考察,力圖恢復其歷史原貌,并以能夠為學界該方面研究提供一些新的 素材為幸。 i v 第1 章緒論 第1 章緒論 在晚清史上的數(shù)次改革中,清末新政無疑具備了劃時代的意義,這種論調不只 是因為它出現(xiàn)在清王朝的最后階段,而在于它總結了自1 8 4 0 年至1 9 0 0 年間改革成 果之大成,在于其措旋上質的突破,以至于影響至今,并成為我們追溯現(xiàn)代某些政 策措施肇始的源頭。如教育改革中廢除科舉制度,“當這一持續(xù)了約有一千三百年之 久的科舉制度完全被廢除時,它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1 1 ,這其實為新式教育 的發(fā)展掃除了最大障礙;再如軍事改革,陸軍部成立并且控制了清王朝所有陸軍, 而中央政府則直接控制最強的北洋六鎮(zhèn)中的四鎮(zhèn),“這也是劃時代的事情”【2 】;同 樣質的突破也表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方面,而最好的明證則莫如政府再次明令禁止纏足 一事,這個同樣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套在婦女頭上枷鎖的解除,是女權運動史上劃時 代的大事,從生理的解放到心理的解放,從生活范圍的擴大到社會參與范圍的擴大, 這無疑打開了婦女解放的潘多拉盒子,如此事件不一而足,這里不一一列舉。當然, 改革的核心憲政改革也不乏劃時代的大事,如各級民意機關的設立( 中央 為資政院,地方為各省的咨議局) ,則為人們發(fā)表言論提供了合法的渠道,激發(fā)了人 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并促使傳統(tǒng)的權威專制政治逐漸轉變?yōu)榻拿裰髡?。雖然 改革的效果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但這并不能完全歸罪于新政缺乏實質性內容, 因為所謂的“效果 不過是過去史學家們在忽略時代背景之后的一廂情愿而已,而 改革失敗的結局恰恰證明其質變的性格與時代不相適應的一個層面。革命雖然推翻 了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但接下來十數(shù)年軍閥混戰(zhàn)的破壞性后果已然成為一種最好的 證據(jù)某種歷史的假設如果沒有革命,歷史也許會沿著另一條更為有效的途 徑前進,正如梁啟超曾經(jīng)說過的那樣:“革命之后建設不易,革命可能陷國家社會於 紛亂”?!? 】同樣,時代的繼承性又是如此明顯,在舊官僚、立憲派進入革命政府時, 當新政的措施被照搬到革命陣營時,雖然引起了不滿和斗爭,然而畢竟有了某種程 度上的借鑒,并且行之有效。這足以給我們提供研究清末新政以最好的理由,因為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被我們奉為不易之真理。 隨著時代和觀念的發(fā)展,改革史正逐漸為人們所關注,清末新政無疑成為一個 【1 1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 8 0 0 一1 9 1 1 年,下卷,第4 4 0 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 9 8 5 年2 月第一版。 1 2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 8 0 0 - - 1 9 1 1 年,下卷,第4 4 6 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 9 8 5 年2 月第一版。 b 1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 1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 8 8 年6 月,v i 頁。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重要的熱點,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新政研究正向縱深發(fā)展,從縱向到橫向,從 宏觀到微觀,其中貫穿的線索是明了的:即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反映到思想層次, 則體現(xiàn)了專制的衰落,民主的彰顯。新政中民意機構的設立就集中反映了這個問題, 這無疑是民主的一大進步。筆者正是通過對福建咨議局的個案研究,來探討中國近 代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進程的。 1 。1 學術史回顧 對于咨議局的研究,學術界已有大量成果,其中又以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四川、江西、山東、吉林、江蘇、浙江、順直等省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筆者對自 八十年代以來有關咨議局研究的文章初步統(tǒng)計如下: 中文部分: ( 一) 論文: 1 、曲曉范清末東三省咨議局述論( 社會科學戰(zhàn)線,1 9 9 0 年第0 4 期) 論證了清末預備立憲期間東北三省咨議局的建立、機構運行以及咨議局活動對推進 地方政權由專制向民主化演變方面的作用。2 、張海林論辛亥革命前的江蘇咨議局 ( 江海學刊,1 9 9 5 年第0 6 期) 通過對江蘇咨議局和行政官廳的維權斗爭、咨 議局組織的議會外社會運動、咨議局所主導的國會請愿運動等三個方面試圖說明江 蘇咨議局不是清廷玩弄政治花招和立憲派懼阻革命的產物,而是立憲派爭取經(jīng)濟自 由和政治民主的重要陣地。3 、沈曉敏浙江咨議局與行政官廳的關系以咨議局 議案為中心( 近代史研究,1 9 9 8 年第0 2 期) 從局章和咨議局的實際運作來 解讀浙江咨議局和行政官廳的關系,可以看到浙江咨議局和巡撫之間的關系既有斗 爭,又有合作,其以局章為依據(jù),講究政治斗爭的技巧性,取得了比其他省咨議局 更大的成就。4 、徐建平清末東三省咨議局與地方公署關系初探( 歷史教學, 2 0 0 0 年第0 8 期) 認為由于東三省的特殊性,東三省咨議局和地方公署建立了良好 的關系,其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共同推進了東三省憲政運動的進程。5 、耿云志張 謇與江蘇咨議局( 近代史研究,2 0 0 1 年第0 1 期) 主要是對張謇在江蘇咨議 局籌備、建立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及咨議局成立后其所做的工作做出高度評價,突 出了優(yōu)秀的領導人對咨議局建設地方立憲政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6 、沈曉敏民初 各省議會反對適用局章的斗爭( 中山大學學報( 社科版) ,2 0 0 1 年第0 3 期) 評述1 9 1 3 年2 月至3 月間的各省議會反對袁世凱政府適用局章命令的斗爭, 反映了民初政治斗爭的復雜性以及長期實行專制的中國向近代民主體制的轉變是何 第1 章緒論 等的困難,可從側面看到人們對局章的深刻反思。7 、董愛玲 山東咨議局與辛 亥革命( 山東師大學報( 人文社科版) ,2 0 0 2 年第0 5 期) 通過對山東咨議 局活動的分析,指出山東咨議局基本上是行政官廳的附庸,特別對于咨議局內部派 系之爭的分析是本文一大特色,該文還對咨議局的結局進一步交待,即被山東各界 聯(lián)合會所取代。8 、耿云志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咨議局聯(lián)合會( 福建論壇( 人 文社科版) ,2 0 0 2 年第0 2 期) 對各省咨議局聯(lián)合會的來歷,尤其是聯(lián)合會第二 屆會議的內容及其政治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作者認為,第二屆各省咨議局聯(lián)合會是 大多數(shù)議員及其所代表的立憲派在政治上與頑固的清朝廷開始決裂的一個征兆,是 清朝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開始塌陷的一個重要標志。9 、袁巋然試析江蘇咨議局議員 ( 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 社科版) ,2 0 0 4 年第0 6 期) 認為議員是咨議局的 社會基礎,因而提出以議員為中心的研究方法,作者從議員的年齡、出身分析得出 議員是開化和保守的矛盾體,這決定了議員思想的發(fā)展方向,并進而分析議員的走 向問題。l o 、肖建東論湖北咨議局從主張立憲到參與武昌首義的轉變( 武漢 理工大學學報( 社科版) ,2 0 0 4 年第0 2 期) 對湖北咨議局的轉變給予比較詳細 地分析,認為清政府的冥頑不化是導致其由致力于立憲的機構到積極參與武昌起義 首要因素,其在后來湖北督政府的組建和把革命推向全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了順應歷 史潮流的精神。1 l 、蘇愛榮試論清末廣東咨議局的性質( 廣州大學學報, 2 0 0 4 年第0 1 期) 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廣東咨議局的性質,其一從選舉上看, 其代表封建官僚和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其二從咨議局的實際運作來看,其既是清 王朝裝飾門面的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議機關”的性質,因而應該更加公 正的評價其歷史影響。1 2 、唐海迪,梁景和清末咨議局與議員參政( 西南交 通大學學報2 0 0 4 年第0 3 期) 認為咨議局的建立為國民提供了參政的舞臺并迸一 步提高了其參政意識,這在咨議局議員們提出各種類型的議案得到證明,同時議員 為了維護自己的參政權力,和行政官廳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其進一步限制了地方督 撫的權力。1 3 、陳櫓憲政與革命試析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咨議局的政治傾向 ( 東方論壇,2 0 0 4 年第0 3 期) 通過對湖北咨議局政治態(tài)度的轉變,試圖說明 立憲政體在中國沒有相應的社會基礎。湖北咨議局立場的轉變固然對于鞏固首義成 果和發(fā)展全國革命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實在是無奈中的奮爭。1 4 、趙艷玲直 隸官方在順直咨議局成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衡水師專學報,2 0 0 4 年第0 4 期) 認為在順直咨議局的成立過程中,直隸官方在普及自治和憲政知識,宣傳章程,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籌備選舉等方面給予積極的配合,得出直隸官方在咨議局成立過程中的確起到主導 作用,成為各省的楷模。1 5 、冀滿紅、趙艷玲清末順直咨議局活動述評( 歷 史檔案,2 0 0 5 年第0 2 期) 則從召開常年會、參加和領導國會請愿運動、組織立 憲團體和政黨三個方面對順直咨議局進行詳細地論述,證明順直咨議局在清末籌備 立憲中的示范作用,推動了直隸乃至全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 6 、趙艷玲、冀滿紅 淺析清末憲政活動中順直咨議局的穩(wěn)定性( 歷史教學,2 0 0 5 年第0 4 期) 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對清末順直咨議局和行政官廳關系的分析,咨議局議員成分的 分析等說明了順直咨議局在憲政活動中比較穩(wěn)定的原因,并進一步贊揚這種穩(wěn)定性 加速了直隸地區(qū)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 7 、趙艷玲淺論順直咨議局對地方行政權力 的監(jiān)督和制約作用( 衡水師專學報,2 0 0 3 年4 月) 著重指出順直咨議局對直 隸行政官廳建立了明確的制約監(jiān)督關系,在行政官廳違反局章時,其敢于和督撫進 行斗爭,積極推動議案的實行,該局議員在資政院中也有出色表現(xiàn),起到模范的作 用,推動了其他省咨議局的活動。1 8 、許順富湖南咨議局與近代民主政治( 湖 南社會科學,2 0 0 4 年3 月) 對湖南咨議局從籌備、議員選舉、議案等各個方面進 行全方位的介紹,認為咨議局的活動突破了其成立的初衷,其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的 立憲運動,也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1 9 、張朋園:預備立憲的現(xiàn)代性( 載中華 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六編清季立憲與改 制,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版) 其中“設立咨議局及資政 院 一部分對咨議局有簡單的概述。2 0 、張朋園:清季咨議局議員的選舉及其出 身之分析( 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 六編清季立憲與改制,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版) 則從 咨議局的組織及議員選舉經(jīng)過,議員出身背景,議員的進取與保守性三個方面,對 咨議局議員進行詳細的分析,進而說明立憲運動失敗的必然性。2 1 、王樹槐:清 末民初江蘇省的咨議局與省議會( 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 中國 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六編清季立憲與改制,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中華民國 七十五年一月版) 主要從江蘇咨議局的成立,咨議局和督撫的沖突兩個方面對江蘇 咨議局進行個案分析,其中著重論及議員選舉,咨議局常年會情況,而特別突出咨 議局和行政官廳的矛盾和斗爭。2 2 、傅懷鋒:試析清末民眾的政治參與基于 清末浙江咨議局議員選舉的個案研究( 二十一世紀網(wǎng)絡版第二十三期,2 0 0 4 年2 月2 8 日) 通過對清米浙江咨議局議員選舉的分析來闡述清末民眾的政治參與, 第1 章緒論 該文充分利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從制度到現(xiàn)實,從國外到國內,思路開闊,史料豐 富,分析入微。2 3 、瞿駿:清末地方憲政的問題與路徑( ( - - 十一世紀網(wǎng)絡 版第二十八期,2 0 0 4 年7 月3 1 日) 則是對傅懷鋒試析清末民眾的政治參與 基于清末浙江咨議局議員選舉的個案研究的商榷之文,其對傅文提出諸多疑問, 值得我們借鑒,而其提出要對清末咨議局進行深入地研究不但要挖掘新的史料,更 多的要轉變研究的路徑,更是發(fā)人深思。2 4 、( 韓) 閔斗基:張著立憲派和辛 亥革命(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xiàn)代史論集第三輯辛亥革命,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 業(yè)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是對張朋園立憲派和辛亥革命一書的介 紹和再檢討,肯定的同時亦提出諸多疑問和不足,而其對于部分史料的訂正和補充 尤其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另外八十至九十年代還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1 1 1 ,這里不再贅述。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咨議局進行研究,總體來看可概括特點 1 1 】l 、李守孔 清末之諮議局( 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六編,臺北,1 9 8 2 年版) 從諮議局的組織、年會、 請愿、辛亥革命時期的諮議局四個方面對諮議局進行全景式的介紹。認為諮議局的活動加深了立憲派和清政 府的矛盾,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客觀上起到瓦解清朝統(tǒng)治的作用。2 、盧仲維廣西諮議局派系考( 廣西 師大學報1 9 8 6 年第0 1 期) 對廣西諮議局的派系( 新派和舊派) 進行考察。首先考察該局議員的身份,得 出結論該局同盟會力量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其次對于該局存在期間的派系之爭進行考察,得出兩派在政治上的 分歧并不明顯,其斗爭往往是因為濃厚的地方主義色彩,“遷省之爭”就是最好的明證,并對這種地域之見之 所以濃厚的思想淵源和社會基礎進行考察。3 、饒懷民試評清末湖南諮議局( 湖南師大學報1 9 8 6 年第 0 3 期) 從分析清末湖南諮議局的政治活動及議員特點入手,探討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憲派的政治態(tài)度問題 得出更為公正的評價,即雖然有封建的一面,但對湖南革命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其在湖南的 辛亥革命史。( 接上頁) 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4 、杜耀云簡論清末山東諮議局( 山東師大學報,1 9 8 7 年第0 4 期) 考察到“近代山東十府、二州,風氣殊異”,因而在諮議局選舉過程中形成“西七府”和“東三 府”的區(qū)別,前者以封建保守勢力為主,后者以立憲革新勢力為主,山東諮議局存在的歷史就是兩派斗爭的 歷史,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立憲派和革命派聯(lián)合,推翻“六二黨”把尺諮議局,一度實現(xiàn)了山東的和平 獨立。其反映了近代山東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的重要特點。5 、耿云志清末資產階級立憲派和諮議局( 紀 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冊) ,中華書局,1 9 8 3 年版) 從諮議局的成立、諮議局議案的分 析、諮議局和督撫的矛盾和斗爭、諮議局的性質和作用、各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等方面對諮議局進行總體性的評 述,對諮議局的歷史作用做出積極可觀的評價。6 、穆潔清末廣西諮議局和廣西新軍( 學術論壇,1 9 8 1 年第0 5 期) 文章分為廣西諮議局的歷史作用和廣西新軍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xiàn)兩個部分,作者通過對廣西諮議 局在請愿和省政的仔細考察得出廣西諮議局有別于它省諮議局的特點:對清政府的極度不滿和非立憲派分子 的壟斷組織。并以考察這種特點形成的原因為契機,對革命黨人和立憲派的比較默契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 導入廣西新軍的問題中去。7 、趙頌堯甘肅諮議局及其演變( 甘肅師大學報1 9 8 1 年第0 4 版) 主要對甘 肅諮議局及其到臨時省議會的演變過程中的歷史進行評述,得出結論:無論是甘肅諮議局還是稍后的臨時省 議會,都不是民意的代表機構,特別是前者,即反動又無所作為,在憲政改革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 角色。8 、于伯銘清末的諮議局( 社會科學戰(zhàn)線,1 9 8 3 年第0 1 期) 從諮議局的組織、諮議局的年會、 諮議局的請愿、辛亥革命時的諮議局四個方面入手,對于清末諮議局進行了比較客觀的評述,得出結論:諮 議局的請愿客觀上教育了人們,并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瓦解清政府的作用。另為還有:盧仲維廣西辛亥光 復與諮議局的激進特征( 近代史研究,1 9 8 8 年第0 2 期) :韋慶遠、高放、劉文源等著論諮議局( 辛亥 革命史研究會編:辛亥革命史論文選( 1 9 4 9 - - 1 9 7 9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 9 8 1 年6 月第一版, 第2 1 0 一2 3 1 頁) :耿志云論諮議局的性質和作用( 近代史研究,1 9 8 2 年第0 2 期) ;鐘榮熾辛亥廣東獨 立中的廣東諮議局再評價(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 9 8 8 年第0 3 期) :賴涪林評四川諮議家局機關報蜀 報( 四川大學學報論叢第九期) ;呂芳t - 清末的江西省諮議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第十七期 下冊,臺灣,1 9 8 8 年;陳魏然湖北講議局淺議( 辛亥革命論文集1 9 8 1 年版) :廖偉章論廣東諮議 局(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辛亥革命論文集1 9 8 1 年版) ;浜u 允了清末直隸的講議局和縣 義會( 中 5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如下:1 、以9 0 年為界,前期側重于宏觀研究,而后期則側重于向微觀研究發(fā)展。 學者們不再局限于對咨議局的整體敘述,而是深入研究咨議局的細節(jié)方面,如對咨 議局和行政官廳關系的研究,議員對咨議局影響的研究,咨議局和國內大事關系的 研究,咨議局和地方官廳關系的研究等等。2 、對咨議局的認識更加深刻,評價也越 來越公正。這應該歸功于,改革開放后,學術界解放思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 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 ( 二) 論著: 雖然關于咨議局的專著較少,但在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 中華學術著 作獎助委員會,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初版) ;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六編清季 立憲與改制,( 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版) ;韋慶遠等著的清 末憲政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9 9 3 年1 0 月版) ;高旺的晚清中國的 政治轉型一以清末憲政改革為中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張 德美的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 清華大學出版社,2 0 0 3 年1 0 月版) ; 沈曉敏的處常與求變: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議局和省議會( 三聯(lián)書店,2 0 0 5 年0 5 月版) ;耿云志等著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 中國青年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一 版) ;李國祁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閩浙臺地區(qū),1 8 6 0 - - - 1 9 1 6 ) ) ( 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侯宜杰的( - - 十世紀初中國政治 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4 月版) 等著作中都有專章論 述,極具代表性,這里簡介如下:1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一書是關于清 末立憲和辛亥革命的典范之作,上編以咨議局和資政院為中心,說明立憲派的活動 情形;下編則敘述了辛亥革命當時各省的獨立運動。對福建咨議局的論述散見于各 個章節(jié),很有啟發(fā)意義。2 、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集第十六編清季立憲與改制是一 本關于清季立憲和改革的論文集,其中多篇文章論及咨議局,如張朋園:清季咨議 局議員的選舉及其出身之分析和預備立憲的現(xiàn)代性,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 省的咨議局與省議會等,前面已經(jīng)提到,這里不再介紹。3 、在清末憲政史中 則通過對咨議局建立經(jīng)過、性質、地位的分析,說明其和地方督撫完全是下級和上 國近現(xiàn)代史,1 9 8 5 年第0 3 期) :鄭民武論安徽諮議局( 安徽史學,1 9 9 2 年第0 2 期) ;鐘永山浙江 諮議局在清末憲政運動中的政治意向( 浙江社會科學,1 9 9 3 年第0 5 期) ;鄭崇甲清末吉林省諮議局述 論( 改革與探索,1 9 9 5 年0 3 期)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 9 7 1 年) :張朋園:省諮議局:1 9 0 9 - - - - 1 9 1 4 年政治參與的出現(xiàn)(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 2 期,1 9 8 3 年6 月) :( 韓) 閡斗基:清季諮議局的開設與其性格,( 歷史學報,第四五輯,1 9 7 0 年3 月) 等等,這 _ 卑不樽展開。 第1 章緒論 級關系,而對議員的分析則認為,因為選舉缺乏群眾基礎,其代表性是十分狹隘的, 基于此,其對咨議局的權限與作用的定位相當?shù)停? 、在晚清中國的政治轉型一以 清末憲政改革為中心中,作者通過對咨議局組織與運作程序、權限與實際功能的 分析,證明該組織基本具備了地方議會的特征,體現(xiàn)了一種制度創(chuàng)新價值即民 主性和對行政官僚的制約監(jiān)督,并對清朝政局產生重要影響;5 、在探索與抉擇一 一晚清法律移植研究中把資政院及咨議局的設立看做清廷通過立法加強對中央和 地方勢力的控制,然而結果是這種改革不但激化了中央各部院,咨議局和地方督撫 的矛盾,而且這種限制督撫權力的行為以及民間政治參與意識的提升加強了地方勢 力和中央的離心力,從而使清王朝的權威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6 、在處常與求變:清 末民初的浙江咨議局和省議會中,作者則采取個案研究( 以浙江咨議局為中心) 的方式展開論述,其對浙江咨議局成立的社會背景、選舉與議員、運作與議案、浙 江咨議局和官民關系、浙江咨議局和辛亥革命等關系的研究把咨議局研究進一步細 化,并對浙江咨議局的歷史地位和影響給予高度評價。7 、在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 中,作者則從選舉、議員成分分析、議案分析等方面對咨議局進行分析,然后得出 結論,其是可以獨立議事的擁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權和監(jiān)督行政權的地方政治機構, 并對咨議局的影響給于積極的評價,并且本書中有多處涉及福建咨議局之處;8 、在 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閩浙臺地區(qū),1 8 6 0 - - 1 9 1 6 一書中,則更注重通過比 較的方法對閩浙臺地方政治的現(xiàn)代化進行研究,對于閩浙咨議局的建立,著者直稱 “閩浙省議會政治的建立 ,足見其對咨議局的肯定,但又指出,由于受各種限制, 咨議局未能充分發(fā)揮其議會政治精神,同時又對閩浙咨議局的選舉、議員、議案等 進行了綜合研究分析。9 、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則 從咨議局的籌建、選舉、開會、議案等方面來評述咨議局這一歷史事物,其中揭示 了選舉中的民主精神和弊端,議案的針砭時弊和不足,積極參與國會請愿運動,及 堅決反對督撫侵權違法等。 外文部分: 關于咨議局的外文著作雖然不多,但同樣給筆者很大的啟發(fā):這里僅列舉幾部 相關著作如下: ( ( t h er i s eo fm o d e mc h i n a ( t h i r de d t i o n ) ) ) ( i m m a n u e lc y h s u ,h o n g k o n g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t h i r de d i t i o n1 9 8 3 ,s e c o n di m p r e s s i o n1 9 8 4 。) 是一部關于中 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的著作,其內容涵蓋明末清初至文革結束一段歷史。其中關于清末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改革部分對筆者啟發(fā)比較大。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ya n dl o c a lp o w e r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l a t e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 ) ( m i n ,t u k i ,c a m b r i d g e :c o u n c i lo ne a s ta s i a ns t u d i e s h a r v a r d u n i v a n dt h eh a r v a r dy e n c h i n gi n s t i t u t e ,1 9 9 0 ) 是韓國歷史學家閔斗基的著作,對于 中國的憲政改革,作者見解還是很有獨到之處的,前面曾提到其關于中國咨議局的 中文方面的著作,這里不再贅述。另外還有 c h i n a sl o c a lc o u n c i l si nt h ea g eo f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r e f o r m1 8 9 8 - 1 9 11 ) ) ( t h o m p s o n ,r o g e rr ,c a m b r i d g e :c o u n c i lo ne a s t a s i a ns t u d i e s ,h a r v a r du n i v 1 9 9 5 ) 和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i nt h el a t eq i n g :c o n c e p t i o n a n dp r a c t i c e ) ( c h a n g ,p e n g - y u a n ,b u l l e t i no ft h ei n s t i t u t eo fm o d e mh i s t o r y ,a c a d e m i a s i n i c a ( t a i w a n ) n o 1 8 ,1 9 8 9 ) 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1 2 本文的選題、資料狀況、目的及意義 關于福建咨議局的研究,目前尚屬起步階段,既缺乏完整的記述,更缺乏縝密 的學術性研究,這也許和福建咨議局的歷史影響不及其他省份有關。但筆者也產生 了諸多疑問,作為一個開放較早的省份,其影響為什么如此有限? 其在運作上存在 什么問題? 其在福建議會發(fā)展史上地位如何? 正是這些疑問促使筆者對該局進行較 為細致的研究的。 同樣,對于這樣一個影響范圍較小的機構,其資料的搜集也有相當大的難度, 除福建省圖書館僅存的部分福建咨議局印制的部分原始資料外,筆者進行更廣范圍 的搜集和探求并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結合田野調查,以期使研究更加客觀?,F(xiàn)將搜 集的材料分述如下: ( 一) 原始材料: ( 1 ) 福建咨議局刊行文件: 福建咨議局互選細則、議事細則、旁聽細則、辦事細則( 福建咨議局制定, 清宣統(tǒng)中鉛印本) 是福建咨議局運行基本準則之所在;福建咨議局籌辦處第一次報 告書( 福建咨議局制定,清光緒3 4 年) 詳細記載了1 9 0 8 年8 月至1 9 0 9 年9 月福 建咨議局的籌備過程,其中以議員的選舉為核心;福建咨議局第一屆全體議員一覽 表( 福建咨議局制定,清宣統(tǒng)2 年) 記錄了福建咨議局議員、參議員的花名冊,應 選、補選情況,以及各機構的任職情況;其余材料則是關于福建咨議局具體運作即 議事過程的記錄:如:福建咨議局第一屆議案摘要( 福建咨議局制定,清宣統(tǒng)2 年) :第一次福建咨議局議事速記錄( 第9 號一第2 1 號) ( 清宣統(tǒng)2 年,福建咨議 第1 章緒論 局輯) ;第二次福建咨議局議事速記錄( 福建咨議局輯,清宣統(tǒng)2 年( 1 9 1 0 ) 7 冊 存第1 2 4 號) 。這一部分材料是研究福建咨議局最基本的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 分析,我們可以從總體上了解福建咨議局運作的基本情況,如通過對各項細則的分 析了解該局的權限如何;通過對議員的分析了解時人對新政的態(tài)度、派別及其分化 情況;通過對各項議案的分析以探討咨議局和督撫及地方行政機構的矛盾和斗爭等。 ( 2 ) 福建省各級文史資料: 這一部分資料中直接記錄福建咨議局的很少,但提供不少有關該局議員的文章 和資料,如:高登鯉( 3 0 ,6 ,1 0 7 _ 1 0 8 ,1 2 2 ) 、黃乃裳( 7 ,1 ,4 2 7 ;7 ,1 ,6 0 6 3 ;7 ,1 ,3 ;2 ,8 ,1 3 3 1 4 8 等) :吳廷棖( 6 ,3 ,2 7 l 2 8 ) ;鄭祖蔭( 7 5 , 4 ,1 8 2 0 ;1 ,6 ,1 7 7 - - 1 8 1 ;2 ,2 ,2 1 3 2 1 6 ;7 5 ,4 ,1 5 1 7 等) ;施景琛( 1 , 文,5 4 8 ;5 ,7 ,8 卜8 7 ) 康詠( 6 7 ,3 0 ,8 2 ) ;孔昭金( 3 8 ,9 ,1 3 3 1 4 2 ) 等都有 案可稽,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議員們鮮活的面孔,并使福建咨議局也歷歷 在目了。 ( 3 ) 其他相關原始資料: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預備立憲檔案史料( 上、下( 中華書局,1 9 7 9 年7 月版) 其中有關福建的部分奏折給我提供最初的資源,而有關他省的記載則有 助于比較研究;劉錦藻撰、王云五主編清朝續(xù)文獻通考( 第四冊) ( 民國2 5 年3 月,商務印書館發(fā)行) 是關于清末憲政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實施及部分官吏言論的 記載;錢實甫編清季重要官職年表( 中華書局發(fā)行,1 9 5 9 年1 2 月版) 是考查福 建督撫等高級官吏的變遷情況并從側面了解新政的第一手資料,另外還有近代史 資料( 第7 6 號1 0 4 號1 0 8 號1 0 9 號等)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 北京: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沈云龍、沈桐生著光緒政要( 臺北:臺灣文海出 版,1 9 7 3 年1 2 月版) ;張楠、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 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 9 6 0 年4 月第一卷:1 9 6 3 年1 月第二卷;1 9 7 7 年1 2 月 第三卷)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記第二冊( 清季) ;大清歷朝實錄:自滿洲實 錄至宣統(tǒng)政紀實錄:大清宣統(tǒng)政紀實錄( 第一冊) ( 北京:華文出版社,1 9 7 0 年9 月版) 等等,這些材料都極為豐富了筆者對原始資料的理解和把握。 ( 二) 網(wǎng)絡資源: 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絡資源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如福建省省情資料 庫新聞系統(tǒng):h t t p :w w w f j s q g o v c n 就給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對于福建歷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史沿革、福建省議會機構的沿革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同時其他一些相關網(wǎng)站也提 供了豐富的資源。 ( 三) 報刊資料: 東方雜志、申報、民呼報、民吁報、福建官報等報刊中關于時事 的記載有助于挖掘更多的史料,而對時人關于咨議局看法的記載,則可以明了當時 民主思想發(fā)展程度,從而反觀咨議局的影響。 ( 四) 其他有關論文和論著: 除以上與咨議局或福建咨議局直接相關的資料外,還有很多有關清末新政的論 文和論著為筆者研究提供更多的外圍知識,有助于該課題的順利完成,如蕭功秦危 機中的變革一清末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 9 9 9 年版) ; 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郭寶平、朱國斌 探尋憲政之路:從現(xiàn)代化的視角檢討中國2 0 世紀上半葉的憲政實驗( 山東人民 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徐秀麗編中國近代鄉(xiāng)村自治法規(guī)選編( 中華書局,2 0 0 4 年 版) 等對我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政策運作的必然性以及歷史視野的打開、歷史規(guī) 律的總結都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同時,這些研究成果和方法為我對福建咨議局的研究 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對福建咨議局的全面考察,揭示其在福建社會民主發(fā) 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對福建的民主發(fā)展進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同時也要解決 一些疑問:作為一個沿海省份,福建開風氣是比較早的,為什么福建咨議局在全國 并沒有造成應有的影響;福建咨議局的議員到底是由什么人組成的,他們是一個什 么樣的團體:在福建咨議局運作過程中,它和其他省咨議局有沒有建立充分的聯(lián)系, 它們運作過程中異同點是什么等等。在此之前,因為史學界對福建咨議局的忽視, 我們不能看到其基本的面貌,那么我相信,幾筆粗粗的線條勾勒也許會為將來的研 究者提供一點啟發(fā)。 1 3 研究的基本方法,寫作的基本框架 本文擬采用研究方法如下:利用歷史比較法,國內以浙江咨議局為參照物,國 外以英國的地方議會為參照物,通過比較來考察福建咨議局運作情況的優(yōu)劣:從法 學角度考察福建咨議局各項細則,以定位其性質;從心理學角度考察議員,以明了 其思想先進與保守;另外加強田野調查,使史料更加充分客觀。 第1 章緒論 本文內容共分四篇,依次為回顧篇:該篇主要對福建咨議局建立之前的歷史背 景進行比較詳細地介紹,其以1 9 0 0 年為界,把1 8 4 0 年至1 9 0 8 年的福建歷史分為兩 個階段,前一階段概述近代福建社會的進步因素;后一階段著重于清末新政中前期 福建社會的變革運動。創(chuàng)建篇:簡單介紹福建咨議局籌備和創(chuàng)建的情況,其中福建 咨議局籌備的過程就是該局議員選舉的過程,故而在本篇中又著重對議員進行分析; 創(chuàng)建部分主要介紹福建咨議局機構組成和運作,其中還包括福建咨議局權限等。發(fā) 展篇:福建咨議局運作的過程又是其發(fā)展的過程,本篇第一節(jié)以議案為中心,對福 建咨議局兩次常年會的情況進行分析,其中把福建咨議局第一次常年會和浙江咨議 局第一次常年會、福建咨議局的第二次常年會分別進行比較;第二節(jié)是福建咨議局 工作的進一步展開,主要考察了福建咨議局運作過程中其社會關系問題。命運篇: 本篇則主要對福建咨議局命運的深入思考,及其命運必然性的思辨,兼及福建咨議 局在福建議會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影響以及對今天的啟示;結語部分則是對整篇文章 的回顧和升華。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術論文 第2 章準備篇 2 11 8 4 卜1 9 0 0 :福建社會在動蕩中前進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淪落史,同時又是抗爭史、探索史,在抗爭 中前進,在探索中上升,以不屈不撓之精神,在絕望中發(fā)掘任何一點希翼,并為之 奮斗,它的偉大之處即在于此。 近代的福建社會面臨著同樣的挑戰(zhàn),外來侵略步步加深,民族危亡在即,而內 部機制腐敗不堪,無法應對外來侵略,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并且作為東南沿海 的一個省份,福建的地理位置又決定其處在被侵略的首當其沖的地位,從鴉片戰(zhàn)爭 及戰(zhàn)后南京條約中廈門、福州被辟為商埠始,戰(zhàn)爭與破壞就和福建結下了不解 之緣:太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