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醫(yī)治療頸椎病.ppt_第1頁
課件:中醫(yī)治療頸椎病.ppt_第2頁
課件:中醫(yī)治療頸椎病.ppt_第3頁
課件:中醫(yī)治療頸椎病.ppt_第4頁
課件:中醫(yī)治療頸椎病.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頸 椎 病,塘廈醫(yī)院中醫(yī)科 寧曉軍,(一)概 念,頸椎病是由于頸椎椎間盤退變、頸椎骨關節(jié)及其相關的肌肉、韌帶、筋膜等所發(fā)生的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了相應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又稱頸椎綜合癥。,(二)發(fā)病情況,常見慢性筋傷 目前有年輕化趨勢 勞傷是其常見的誘發(fā)因素 與職業(yè)有一定關系,鉤椎關節(jié),小關節(jié),椎體形態(tài),寰椎,樞椎,頸椎7塊椎骨,是人體脊柱中最小的椎骨。1.2.7頸椎形態(tài)結構特殊,屬于特殊頸椎;3.4.5.6具有椎骨的共同結構,為普通頸椎。,椎體呈橢圓形,上面橫徑凹陷,上位頸椎位于下位頸椎的凹陷處,互相嵌入,增強頸椎穩(wěn)定性,頸椎應用解剖,后緣平坦,滋養(yǎng)血管出入,上下緣附著后縱韌帶,椎體前面弧形隆起,上下緣附著前縱韌帶,兩側有上位椎體相接的鉤突,和上位椎體形成鉤椎關節(jié)(Luschka關節(jié)),頸椎病病因病理(1),頸椎退行性改變,后縱韌帶肥厚,黃縱韌帶肥厚,椎管狹窄 神經受壓,頸椎病病因病理(2),頸椎間盤彈性減退,向后突出,椎管狹窄 神經受壓,關節(jié)突增生,髓核突出壓迫頸神經根,三、頸椎病分型,頸 型,(一)頸 型,很普及。 以頸部酸、痛、麻、僵為主要臨床表現或頸項部壓迫感的頸椎病。 也稱輕型頸椎病。癥狀集中在頸部,轉動不靈活,(二)神經根型,最常見。 以頸神經根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頸椎病。痛、麻到手指。影響上肢,肌力下降,拿不住東西 也稱痹痛型頸椎病。,以椎動脈受累,繼而產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頸椎病。 也稱眩暈型頸椎病。 頭痛,頭暈,耳朵響,看不清,頭面部癥狀為主,天旋地轉,轉頭有關,(三)椎動脈型,最嚴重 以頸脊髓受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頸椎病。左路不穩(wěn),走著走著就偏了。 也稱癱瘓型頸椎病。,(四)脊髓型,以頭頸、上肢的交感神經功能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頸椎病。 最復雜:癥狀最特別、嚴重,可能表現為胃腸型,心慌胸悶,全身出汗等內科癥狀,一過性的,反復發(fā)作,(五)交感型,臨床同時見兩型或兩型以上癥狀者。例如,交感神經與椎動脈相伴而行,臨床上癥狀混合,以一種為主,另一種為輔,(六)混合型,四、診斷要點,(一)頸 型,以頸部酸、痛、麻、僵為主要臨床表現或頸項部壓迫感的頸椎病。,1.多見于30歲以上者, 2.起病緩慢、病程長,反復發(fā)作。 3.頸肩部疼痛,下頸椎病變可向前臂放射。,(二)神經根型頸椎病,(1)一般癥狀體征: 頸部肌肉僵直,活動受限。 壓痛點:棘突、棘旁、肩胛骨內緣。 有神經根性受累體征。,4、查體:,(2)特殊檢查: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軸向擠壓試驗陽性 頭頂叩擊試驗陽性 腱反射:肱二頭?。–6)或肱三頭?。–7)反射減弱或消失。,5、X片檢查,1.椎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2.頸肩部、枕部脹痛,頸部發(fā)僵。 3、體征,(三)椎動脈型頸椎病,4.X片: TCD: 椎動脈造影:,椎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與頸部活動有關的發(fā)作性頭暈,尤其是頭頸部轉動時。 多為短暫性或一過性。 嚴重者可發(fā)生猝倒,但無意識障礙。,3、體征:,有些病人在頸部過伸或旋轉時可誘發(fā)頭暈癥狀。 合神經根損傷者,可檢查出相應體征。,X片: 可見頸椎退變,生理弧度變直, 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及椎間不穩(wěn)表現。 TCD: 椎動脈及椎基底動脈血流減慢。 椎動脈造影: 對診斷具重要價值。 尤其是動態(tài)椎動脈造影。 可直接顯示椎動脈狹窄或 受壓的節(jié)段及程度。,1.癥狀: 首先表現單側或雙側的下肢癥狀;繼而出現上肢癥狀,仍從肢體遠端開始;嚴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 精細動作不協(xié)調,如:雙手不靈活,寫字、持筷、系扣動作困難。 常有胸或腹部束帶感,雙腳踩棉花感。,(四)脊髓型頸椎病,2.體征: (1)感覺障礙(以痛覺障礙為常見) (2)肌張力增高 (3)淺反射減弱或消失,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X片:與神經根型頸椎病似 C T:可明確椎管狹窄或椎間盤突出情況 MRI:脊髓形態(tài)及其與椎間盤或椎管的關系可清楚顯示。 脊髓造影:可顯示椎管梗阻,硬膜囊受壓等征像。,正常,頸椎間盤中央型突出,頸段脊柱MRI:頸4/5、5/6椎間盤后突,局部蛛網膜下腔及脊髓受壓,注意黃韌帶肥厚壓迫網膜下腔及脊髓,1.交感神經功能異常(興奮或抑制)癥狀: 頭部癥狀:頭痛、偏頭痛、枕部痛、頭暈頭脹 眼部癥狀:眼窩部脹痛,流淚,視物模糊、彩視、甚至失明,雙側瞳孔或瞼裂大小不等。 心臟癥狀:心律不齊,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qū)疼痛。 周圍癥狀:肢體發(fā)冷或發(fā)熱,感覺麻木,出汗功能障礙。,(五)交感型頸椎病,2.多數病人具有神經根受刺激的表現: 3.X片: 頸椎退性改變,頸椎側位過伸過屈位像顯示節(jié)段間不穩(wěn)定的征像。 有上述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并有神經根刺激征和頸椎病X線征像,則可確定診斷。,2019/8/31,47,可編輯,診斷困難時,尚需進行一定時間的觀察并排除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可能。 椎管內硬膜外封閉,有助于診斷的確定:交感型頸椎病患者,于椎管內注藥后短時間內即可感到癥狀的完全性或部分性緩解。但注藥后無效,并不能完全排除此病。 交感型頸椎病與椎動脈型頸椎病在發(fā)病機理方面存在一定聯(lián)系,臨床表現有許多類似之處。兩者在臨床上很難區(qū)分。,具備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現者,即可確診。,(六)混合型頸椎病,(一)治療注意 分型論治 (二)治療方法 1.局部制動休息 2.手法治療 3.牽引療法 4.藥物治療 5.練功活動 6.手術治療,五、治 療,1.局部制動休息,頸椎病癥狀較重者,應注意適當休息,特別是脊髓型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 可選擇頸托、圍領保護頸部。,2.手法治療,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較快緩解癥狀。 但脊髓型頸椎病應慎重采用。,旋扳法,頸椎病治療要點,理筋手法,針灸治療,首選。適用于神經根型、部分椎動脈型,對于某些肌肉萎縮明顯的病例有一定的療效。,手法治療的作用,1、主要糾正 骨錯縫(細微移位),筋出槽; 2、牽引的功效,三、頸椎枕,睡眠用枕:材質、枕芯(正常頸椎弧度墊出來;頸椎墊出來后,頭身體的重量對頸部有牽引的作用) 治療用枕,四、牽引療法,頜枕帶牽引 坐位或臥位 3-10Kg 30-60分鐘 QD 10-14天為一療程 脊髓型頸椎病-慎重,六、中醫(yī)認識,頸椎病的中醫(yī)認識 頸椎病,中醫(yī)根據癥狀可將其分屬 “痹癥”、 “眩暈”、“痿證”等范疇。在病因學上通常認為是外傷、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等所致,頭暈、目眩、耳鳴則與痰濁、肝風、虛損有關。中醫(yī)不僅僅將頸椎病著眼于頸肩背臂等局部 ,而且還有機地聯(lián)系臟腑、經絡、氣血等整體進行辨證施治;并將肝、脾、腎等內臟的功能與筋骨、肌肉、關節(jié)功能 有機結合,注重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故而將頸椎病分為風寒痹阻、氣滯血瘀、痰濕阻絡、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等型。,病位,頸椎病中醫(yī)屬“痹證”、“痿證”、“癱證”、“痙證”和“眩暈”、“項強”等證 病位:經絡:手、足太陽經、足少陽經穴和督脈 但也應注意調整相關臟腑。,病因與病機,病因 (1)氣血不足,肝腎虧損 (2)外邪入侵 (3)外傷及勞損 病機 虛:不榮則痛-氣血不足,不得濡養(yǎng) 實:不通則痛-外感:多風、寒、濕 內傷:多痰、瘀,1風寒痹阻證:頸、肩、上肢竄痛麻木,以痛為主, 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 薄白,脈弦緊。 治法:祛風散寒,祛濕通絡。 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炙 甘草,川芎,蔓荊子等。 2血瘀氣滯證: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 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推薦方藥:桃紅四物湯、活絡效靈丹加減。熟地黃,當歸,白芍,川 芎,桃仁,紅花等。,辨證分型,3痰濕阻絡證: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納 呆。舌暗紅,苔厚膩,脈滑細。 治法:祛濕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白術 半夏 天麻 茯苓等。 4肝腎不足證:頸項疼痛伴有腰膝酸軟、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色乏華。舌淡苔少,脈細弦。 治法: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方藥:腎氣丸加減。熟地 懷山藥 山茱萸 丹皮等。 5氣血虧虛證:頭暈日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 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 治法: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黃芪 芍藥 桂枝 生姜 大棗等。,七、經方治療頸椎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主治邪犯少陽,樞機不利,表里三焦為病。頸椎病見頭暈,視物旋轉,頭重腳輕,頭部轉動時頭暈加重;伴情緒低落,不思飲食,失眠,全身乏力;伴小便不利,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該方適用于太陽表證未解,邪犯少陽的太陽少陽合病。頸椎病見頸項部疼痛,伴上肢麻木,以無名指及小指尤甚,伴口苦、咽干、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等癥狀可用本方。頸項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所過之處;無名指及小指麻木,而無名指及小指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所過之處;口苦、咽干、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為少陽病之癥。,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第14條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該方是仲景為風寒之邪客于太陽經所設。頸椎病見頸項部疼痛,頸部活動不利,局部肌肉緊張呈條索狀等可用本方。,臨床上頸椎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痹證”、“眩暈”范疇,病因病機多為氣血虧虛,肝腎不足,風寒濕入侵;治療上采用益氣補血、滋補肝腎,祛風散寒除濕。隨著電腦的普及、久坐、少運動、工作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喜歡貪涼吹空調、喝冷飲等各種原因,頸椎病發(fā)病年齡逐漸年輕化,而至氣血虧虛,肝腎虧虛,多表現為實證或虛實夾雜證,治療方法相應的發(fā)生變化,比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擬和解少陽,通陽,重鎮(zhèn)安神而治愈;柴胡桂枝湯擬和解少陽,調合營衛(wèi),通絡止痛而取效;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中醫(yī)的核心;“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是中醫(yī)的航標。,臨床體會,八、名 醫(yī) 名 方 川脊湯 川斷15 狗脊15 乳香10 沒藥10 紅花8 伸筋草10 頭痛、眩暈者加葛根、石菖蒲各10;手臂麻木較重者加雞血藤20、桑枝10 治療神經根型頸肩綜合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丹甲止暈湯 丹參30 炮山甲10 三棱6莪術6 片姜黃10 川芎10 白芍10 全蝎3 葛根30 枸杞10 仙靈脾10 桂枝6 防風10 石決明30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周林寬經驗方,傷痛湯 丹參25 葛根12 白芍30 龍骨30 兩面針12 甘草15 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韋貴康經驗方,靈仙解肌湯 威靈仙15 粉葛根12 片姜黃10 關防風6 鹿銜草15 赤芍6 當歸尾12 蜈蚣2條 白芥子6 明天麻6 川桂枝6 桑枝12 生甘草5 治療頸椎病 經驗:神經根型酌加姜黃 當歸 防己 木瓜;交感神經型酌加浮小麥 生黃芪 麻黃根;椎動脈型酌加半夏 陳皮 全蝎 僵蠶 鉤藤;脊髓型酌加黃芪 黨參 川芎 當歸 地龍等,血府逐瘀湯加減方 柴胡9 當歸9 桃仁9 紅花9 牛膝9 桔梗9 枳殼9 黃芩9 黨參12 丹參12 生地12 白芍12 三棱15 莪術15 赤芍12 豬苓9 茯苓9 川軍6 甘草5 經驗:便秘甚者改生川軍9g,加元明 粉12g;項背晨僵甚者加葛根15g;咽喉 腫痛者,加銀花12g、板藍根12g;痙癥 發(fā)作期加牛黃醒消丸,每次3g,每天2次 安宮牛黃丸每天1粒。,補中益氣湯和腎氣丸加減方 灸黃芪30 潞黨參12 云茯苓12 炒白術12 軟柴胡9 綠升麻9 大川芎12 淮山藥12 川桂枝9 大熟地12 山萸肉12 熟附片9 廣陳皮3 灸甘草5 經驗 咽痛甚者加板藍根12、大青葉12 頸項板滯明顯者加粉葛根12;下肢浮腫 者加漢防己15;肢體麻木甚者加生米 仁30、大蜈蚣3條、灸全蝎3;瘀阻經 絡,舌質瘀紫者加京三棱15、蓬莪術15,九、針灸治療,主要調節(jié)督脈和手、足太陽經、足少陽經,但也應注意虛實、相關臟腑及氣機的調暢。 治法 疏通經絡,理氣止痛 。 以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督脈及頸夾脊為主。,針灸治療,取穴 主穴 大椎 大杼 天柱 后溪 操作 用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辯證對癥 取穴,方解: 大椎穴: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也叫隆椎,頸椎活動處,閻王奪命鎖,是人體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大椎不通,堵塞七條經絡(手足三陽經、督脈),陽經交會,大椎淤阻血脈不通引起頸肩背部疼痛甚至腦血管阻塞,穴位位于背部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為陽中之陽,大椎刺絡拔血可以疏通陽經精氣通絡止痛,振奮一身之陽氣,天柱穴:人體以頭為天,頸椎猶如擎天之柱,穴位在頸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兩旁故叫天柱。天指上部,人體頭部,柱即支柱,天柱骨(頸椎骨)上端,支撐頭部,意示擎天之柱,穴位在后發(fā)際上0.5寸后正中線旁開1.3寸,斜方肌的外緣,治療頸部疼痛、落枕有奇效。 大抒穴:膀胱經腧穴、八會穴、骨會、局部選穴,專治頸椎病項背痛 后溪穴: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統(tǒng)治一切頸肩腰椎病,遠端取穴,針灸治療,其他常用配穴或單穴 承漿+風府 承漿+列缺 天柱+束骨 后溪+申脈 懸鐘,辯證對癥取穴,落枕病人治療可采用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穴落枕、后溪、懸鐘,持續(xù)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項,一般疼痛可立即緩解?;蛘呔植堪⑹茄ê痛笞笛ù探j拔罐放血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艾灸灸法: 氣血不足灸百會、關元、氣海、神闕 頸背部隔姜灸頸部夾脊大椎、風門、大抒等,十、西醫(yī)治療頸椎病治療要點,正確使用止痛藥,解痙鎮(zhèn)痛類藥-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雙氯來痛 扶他林,芬必得,美舒寧 神經營養(yǎng)類藥-VitB1, VitB12, VitB6, 腦活素 神經生長因子 血管擴張類藥-地巴唑,煙酸 ,腦益嗪,川芎嗪, 凱時(脊髓、椎A型選用) 外 用 類 藥 -酊劑、舒活精(促進循環(huán)舒筋作用) 激 素 類 藥 - -強的松龍(局部封閉可選用) 地塞米松(頸椎病不選用,內服無效),十一.手術治療,適應癥:,癥狀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而經系統(tǒng)非手術治療3-6月以上無效者 神經根損害較重,已造成顯著肌肉萎縮者 病史雖短,但疼痛劇烈,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者 脊髓型頸椎病,脊髓明顯受壓者,應及時手術,預防調攝,1、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工作習慣,在坐姿上,要盡可能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jié)桌、椅之間的高度比例,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預防調攝,預防調攝,在工作一段時間后,一般在30分鐘左右,讓頭頸部向另一方向轉動 進行相反方向轉動時宜輕柔、緩慢,在短時間內重復數次,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佳。,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看書、看電視時倚著沙發(fā),或半躺半靠在床頭;體育活動之前,應進行較充分的準備活動,防止頸椎及其它部位的外傷。冬季應注意保暖。,預防調攝,仰臥位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后仰,高度依據個人情況而定,一般為1216cm。這樣,枕頭的支點與頸背部弧度相適應,才能襯托 頸曲,以保持正 常的生理曲線狀 態(tài)。,預防調攝,側臥位時,仍應將頸部置于枕頭中間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于頸側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