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_第1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_第2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_第3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_第4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閱讀精選及答案選校網(wǎng)/doc/7016385246.html,高考頻道專業(yè)大全歷年分?jǐn)?shù)線上萬張大學(xué)圖片大學(xué)視頻院校庫2011高考語文答題技巧點撥:文言文斷句四步法古書一般沒有句讀,所以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xùn)練?!抖Y記·學(xué)記》有“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的說法。鄭玄注:“離經(jīng),斷句絕也?!币簿褪墙o古書斷句??梢姅嗑涫枪糯鷨⒚山逃牡谝徊?,也被看作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也?!弊阋姽湃烁叨戎匾暪艜木渥x。那么如何來給古文斷句呢?下面我們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題為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可分四步進行:第一步通讀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jié)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jié)、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guān)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jù)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后的邏輯關(guān)系??傊?,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為民請命,寫下了許多現(xiàn)實主義偉大詩篇。被貶潯陽之后,也寫出了揉合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傳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一草堂。這個草堂,“前有奇松數(shù)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羅為墻板,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與元稹書》),真是貶官閑居的好地方?!恫萏糜洝芳磳懹诖藭r。試題所選的是《草堂記》的第一段,大意是:廬山的風(fēng)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有一座遺愛寺;就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fēng)景更是漂亮,恐怕還遠(yuǎn)超過廬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喜歡上它了,就像遠(yuǎn)行的游子第二步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吃不準(zhǔn)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香爐峰”、“遺愛寺”、“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等。對于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biāo)點;對于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斷句?!疤卣鳌奔刺厥庠~語主要有兩類:一是“曰”“云”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借助虛詞,能幫助我們準(zhǔn)確斷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見”和“愛”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之”代詞,指代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fēng)景。特殊詞語服務(wù)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后冒號(:)“哉”后嘆(?。?,“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矣”、“耳”后邊加圓圈(。),“也”、“者”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第四步注意句式,輔助斷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qū)ε?,或?qū)ΨQ。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準(zhǔn)確斷句。另外還可以借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如上述較難斷開的“其境勝絕”句,“勝絕”是謂語,一般不帶賓語,據(jù)此可斷為“其境勝絕/又甲廬山”;“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句,“過”是謂語,“故鄉(xiāng)”是其賓語,“若遠(yuǎn)行客”是其狀語,此句不能斷開。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這樣的斷句:“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可加這樣的標(biāo)點:“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庇?xùn)練習(xí)題: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2004年北京卷)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豢蓸O深不可測也參考答案:1、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2008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并做準(zhǔn)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具體來說,應(yīng)從“留”“換”“補”“刪”“調(diào)”“貫”六個方面進行?!傲簟?,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皳Q”,將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罢{(diào)”,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柏灐?,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可記住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guī)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lǐng)會語氣重流利。1.(2007年湖北卷)把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檬┯?,歲時勤力活家,人產(chǎn)計口給食,余悉以販鄉(xiāng)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咦嬷M重光,字廷宣?!∷?,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fēng)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xiāng),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窘馕觥浚?)扶:古代的長度單位,四寸為扶?!爸θ~扶疏”是說枝葉相距很近,意譯為“枝葉繁茂”?!皶r作糜哺餓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語(善人公),又是介賓短語(“于其下”)后置。翻譯時既要“補”——補出主語,又要“調(diào)”——把“于其下”放到謂語“作”前。參考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2)所知異木:知道的奇異樹木。走:跑。從文意通順的角度應(yīng)放到“爭”的后面。參考譯文:忠勤公到后,彝人爭著跑去把他們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3)“孝友”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應(yīng)“換”為雙音節(jié)詞。參考譯文:忠勤公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穎川公的二兒子,剛換牙時母親沈安人就去世了。2.(2007年福建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注]①充虞:孟子弟子?!窘馕觥浚?)夫子:舊時稱呼學(xué)者或老師,在對話中,譯成第二人稱。易錯點是“豫”,我們記住的是“猶豫”,其實“快樂”是它的第一個義項。參考譯文:您似乎不快樂。(2)易錯點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捌街巍蓖x。參考譯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dāng)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實戰(zhàn)演習(xí)1.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也。漢末擾亂,關(guān)東皆震。中牟令楊原愁恐,欲棄官走。峻說原曰:“董卓首亂,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①,非無其心也,勢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薄謩e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shù)百人,愿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②?!陴嚮闹H,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國志》)[注]①太祖:曹操。②從妹:堂妹。(1)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2)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3)周急繼乏,信義見稱。2.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為當(dāng)時所重?!_城陷,景將宋子仙據(jù)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陳武帝受禪,加通直散騎常侍?!酰涞蹏L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南史·列傳第五十九》)(1)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2)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3)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戰(zhàn)國策·燕一》)[注釋]①不館:沒有(給蘇秦)預(yù)備住處。(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2)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4.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大學(xué)》)[注]辟:偏頗,偏向,偏愛。(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參考答案1.(1)天下沒有誰不怨恨(或:天下沒有誰不斜著眼睛看),但沒有首先發(fā)難的。(2)曹操非常高興,上表讓任峻擔(dān)任騎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給他。(3)救濟(他們的)急事,接濟(他們)缺少的東西,信用和道義被稱頌。2.(1)派人召喚沈炯,將要把書記的職位(負(fù)責(zé)文書的工作)委任給他,沈炯以有病來推辭。(2)陳武帝曾經(jīng)贊許沈炯,(說他)應(yīng)居輔佐大臣的職位,軍隊、國家的大事,(應(yīng)該)多多參預(yù)籌劃(謀劃)。(3)陳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寵幸,使他顯貴。3.(1)我自己沒有一點功勞,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顯赫。(2)一定是有人說我不講信用,在大王面前傷害我。4.(1)所以,能喜歡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于自己莊稼的茁壯?!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文言文閱讀文言理解題解密文言文閱讀中有一個考點為“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這是對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綜合考查。應(yīng)對這一考點,訓(xùn)練重點應(yīng)放在引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分析”上。學(xué)會分析,又須從研究試題是如何“設(shè)障”(即設(shè)置與原文說法不一致的干擾項)開始。、綜觀2007年十八份高考試卷,命題者沒置干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曲解詞義1.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出自《元史·賀仁杰傳》):賀仁杰屢建戰(zhàn)功并數(shù)進忠言,頗得世祖喜歡;他敢于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世祖曾以供養(yǎng)母親為由把其父所獻之金送還給他,但他最終未接受。原文中寫“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歸養(yǎng)?!o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這里所謂“辭不許”,意思是賀仁杰推辭而皇帝不答應(yīng),最終他收下了銀兩;如果我們聯(lián)系后面的“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判斷起來就容易了。2.福建卷第7題A項【選文為《書博雞者事》(節(jié)選)]: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使性好斗,所以鄉(xiāng)里俠者都瞧不起他。文中說博雞者“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這個“下”是“服從、退讓”的意思。高中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節(jié)選)中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釋為“謙遜地對待”,可見A項背離了原意。3.上海卷第23題A項(選文為《(酌古論)序》);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選項錯誤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這句話(主要是句中的“道”與“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規(guī)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4.上海卷第23題C項(選文為《(酌古論>序》):后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選項錯誤理解了“凡后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應(yīng)當(dāng)是“大凡后世所說的文和武,只是個名稱罷了”。二、夸大其詞命題者在構(gòu)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zhǔn)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夸大的地方作為干擾。1.全國卷Ⅱ第10題B項(選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這一說法夸大其詞,因為依據(jù)原文,當(dāng)安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zé)問高祖時,高祖曾一度“姑息重榮不能詰”(即“姑息安重榮不加責(zé)問”)。2.重慶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明史·李東陽傳》):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rèn)為產(chǎn)生災(zāi)異的根源在于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nèi)廷官員互相勾結(jié),危害百姓。原文只說“臣訪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詢問”),那么選項中“各種意見”屬夸大其詞,事實上,李東陽是通過調(diào)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災(zāi)異情況的。三、張冠李戴命題人故意把發(fā)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fā)生在乙身上,這就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1.全國卷I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后漢書·宋均傳》):宋均認(rèn)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zāi)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dāng)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原文中寫“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zāi)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說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潔守法,卻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zāi)禍”,命題人有意張冠李戴,設(shè)置陷阱。2.全國卷新課標(biāo)卷第6題C項(選文出自《新唐書·韋丹傳》):韋丹對貪污現(xiàn)象仔細(xì)核查,責(zé)之甚嚴(yán)。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jù),下令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保住國家財產(chǎn)不受損失。比照原文,并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應(yīng)該是當(dāng)權(quán)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quán)吏’’們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相關(guān)原文為“乃權(quán)吏所奪”、“召諸吏曰”。四、顛倒事實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1.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訓(xùn)》):《淮南子.泰族訓(xùn)》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于治國之道;節(jié)選部分主旨在于強調(diào)禮義教化的作用,認(rèn)為君主應(yīng)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做到“法設(shè)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項的表述與文章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jù)。2.遼寧卷第12題A項(選文為《冉氏烹狗記》):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贊賞。原文中說得很清楚——“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yuǎn)矣”,而非“并不贊賞”。3.湖南卷第12題B項(選文出自《韓非子新校注》):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shù)”的表現(xiàn)。“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不是作者所贊成的——文中說“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yuǎn),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意思是“君主聽取言論時欣賞說話人的口才,君主觀察行動時贊賞他們遠(yuǎn)離實際,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講話都深遠(yuǎn)闊大,行為也遠(yuǎn)離實際”),它不屬于治國有“術(shù)”的表現(xiàn)。4.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為《聊齋志異。郭生》):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貍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選項中“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并不出色”與文意相悖,原文為“忽被傾濃墨碗許于上,污蔭幾無余字;又?jǐn)M題構(gòu)作,自覺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漸不信孤”。5.上海卷第23題D項(選文為《(酌古論)序》):作者對于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與原文“吾鄙人也,劍栝之事,非其所習(xí);鉛槧之業(yè),又非所長”相矛盾,作者明確表示“非其所習(xí)”、“又非所長”,即自己不擅文武。五、無中生有這種陷阱的設(shè)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干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jù),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1.安徽卷第10題D項(選文為《古硯說》):文章對當(dāng)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fēng)氣進行針砭,體現(xiàn)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實際上,《古硯說》一文并沒有談到“仿古、造假的風(fēng)氣”,只是談及“真好古”與“假好古”;另外,“體現(xiàn)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也屬無中生有。2.江西卷第12題B項(選文為《催科》):駝?wù)咧影阎嗡榔涓傅摹榜勧t(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fù)責(zé)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原文為“駝?wù)唠S直,亦復(fù)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這個“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顯然“告到了官府”一說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據(jù)的。六、偷梁換柱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shè)置陷阱,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見的。1.天津卷第14題D項(選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錯在“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選文中講得明白——“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D項將“言辭”偷換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沒有的“類非而是”的“事例”,這樣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準(zhǔn)確。2.湖北卷第12題C項(選文為《先祖事略》):潁川公聰敏好學(xué),博覽群書,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盀楣偌锤皾}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說法是“官永平郡司訓(xùn),勸學(xué)興行,為多士式。最后遷教授潁川王府”。3.浙江卷第14題B項(選文為《王定國詩集敘》):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rèn)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的是報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蘇軾并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即對自己“期人之淺”的行為感到遺憾。4.江蘇卷第lO題A項(選文出自《三十國春秋》):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案哌M之十三歲……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說法有誤,原文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也就是說,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的具體時間,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確的表述應(yīng)是“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5.山東卷第12題C項(選文出自《晉書·王戎列傳》):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jīng)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選項因果關(guān)系不當(dāng),“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jīng)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本身相當(dāng)牽強,不合常理;其實,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據(jù)原文“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dāng)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這一點不難判斷。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shè)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shè)誤法。文言翻譯所謂的翻譯,指的是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語法來譯出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高考說明中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一、翻譯的基本標(biāo)準(zhǔn):信:準(zhǔn)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達:明白流暢,無語?。谎牛河迷~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二、總體要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準(zhǔn)確規(guī)范,字字落實。三、基本方法:對、換、留、刪、補、調(diào)。四、注意的地方翻譯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虛詞、實詞和相關(guān)的語法知識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注意保留原文中表示國名、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等之類的詞語應(yīng)當(dāng)注意保留下來,不必翻譯。例如:(1)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譯文:假使堯在上主政,咎繇當(dāng)法官,怎么會有奪人馬駒的人呢?(2)乃遺羆鐵券,云城全當(dāng)授本州刺史。譯文:于是頒賜給王羆鐵劵,說只要荊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職。句(1)中的“堯”“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詞語,句(2)的“鐵劵”“刺史”是分別表示物名、官職名的詞語。上述詞語在翻譯時均應(yīng)給予保留。(二)注意增補例如:(1)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譯文;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為他竭盡哀悼。(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譯文:隱居(在)偏遠(yuǎn)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句(1)中“知與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廣)者(的)人”,“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廣)”;句(2)中“處”的后面省略了介詞“于”,“就”后面省略了賓語“其(代孟嘗)”。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均應(yīng)注意補充完整。(三)注意刪減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翻譯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把它刪除。例如:(1)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譯文:如果有人像這個老人一樣被欺負(fù),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的。(2)有牽牛而過堂者。譯文: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句(1)中的“也”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句(2)中的“而”表修飾,相當(dāng)于“地”,不譯。(四)注意對換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詞,翻譯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xiàn)代詞語。例如:“吾、余、予”譯為“我”,“爾、汝”譯為“你”,單音詞譯為雙音節(jié)詞。(1)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石頭。(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譯文:象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句(1)中的“終日”在翻譯時應(yīng)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xiàn)代詞“整天”;句(2)中“寡人”譯為“我”,“民”譯為“百姓”。(五)注意選擇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義詞,翻譯時應(yīng)注意從其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dāng)?shù)囊粋€進行翻譯。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譯文: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2)今皇帝久病不已。譯文:現(xiàn)在皇帝病了很好長時間,不能治愈。(3)禍如矢發(fā),不可追已。譯文:禍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句中的“已”有多個義項:a、取消,停止;b、已經(jīng),C、治愈,病愈;d、語氣詞,同“矣”;e、通“以”。句(1)選a項,句(2)選C項,句(3)選d項。(六)注意活用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詞語,翻譯時應(yīng)注意正確判斷它的活用類型。例如:(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譯文:裴矩竟然能夠當(dāng)廷辯駁,不肯當(dāng)面順從。(2)飲酒于斯亭而樂之。譯文:在這個亭子上喝酒并以此為樂。為“以……為樂”。(七)注意通假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譯時應(yīng)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1)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譯文:每月初得到俸祿,僅僅留下自身口糧,其余全都分給或周濟親族,家人績麻紡線來供給早飯晚食。(2)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譯文:不久他把吳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變向朝廷稟報,追查并處死了五人。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應(yīng)譯為“僅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譯為“追查、考察”。(八)注意固定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語,翻譯時應(yīng)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1)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2)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譯文:特別受皇帝禮遇敬重,但沒有得重用,當(dāng)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3)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譯文: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句(1)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yīng)譯為“說的是……”;句(2)中的“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動;句(3)中的“得無……乎”或“得無……耶”是固定格式應(yīng)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九)注意調(diào)整原文是正常語序的文言句子,翻譯時應(yīng)逐字逐詞一一落實,即“對譯”。例如:(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2)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我站著陪在老師身邊,提出疑難問題,詢問有關(guān)道理,俯身傾耳以請。弓著身子傾著耳朵請教。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裝句式(如主謂倒裝句、定語倒裝句、賓語前置句等),翻譯時要注意將其調(diào)整成正常語序。例如:(1)欲而得之,又何請焉?譯文:想要的東西已經(jīng)得到了,還請求什么呢?(2)其孝謹(jǐn)聞于其族,其信義著于其友。譯文:他的孝順、恭謹(jǐn)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譯文:能“鏗鏗”的發(fā)出聲的石頭,到處都是。句(1)中的賓語“何”前置;句(2)中的介賓短語“于其族”“于其友”作狀語后置;句(3)中“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上述倒裝句式應(yīng)首先調(diào)整成正常語序進行翻譯。(十)注意意譯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辭格,翻譯時應(yīng)注意采用意譯方式。例如:(1)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譯文:官吏的專橫,衙役的粗俗太過分了。(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譯文:然后就派大將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鎮(zhèn)守邊防,把匈奴趕退了七百多里。句(1)中的“烏紗”用了借代修辭,其本體是“官吏”。翻譯時應(yīng)意譯為“官吏”,而不能直譯為“烏紗帽”;皂、隸原指奴隸的等級,這里指衙門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籬”用了比喻修辭,其本意是“籬笆”,這里比喻“邊防”,翻譯時應(yīng)譯為“邊防”“邊疆”。翻譯步驟1、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2、斟酌字義,揣摩語氣。3、方法通變,合情合理。4、如無標(biāo)點,審慎斷句。5、翻譯完畢,檢查仔細(xì)。翻譯原則一信: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dāng)?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通順暢達,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xí)慣,字句通順,沒有語病。雅:優(yōu)美自然,譯文要生動,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二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方式方法:直譯意譯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yīng)和落實。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07年全國1)譯文: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于殘忍的官吏,從而不辭勞苦地張網(wǎng)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方法。2、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07年全國1)譯文:忠臣堅持道義,不應(yīng)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1: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譯文:門前種有槐樹一株,樹葉繁茂,(善人公)時常煮粥給饑民吃在樹下。↓↓一株槐樹在樹下調(diào):在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diào)整。1、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國1)譯文:自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2、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2006年江西卷)譯文:一把竹椅,用它來坐;一張木床,用它來睡。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被動句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譯文:秦孝公已經(jīng)去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受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換1、君子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2、率妻子來此絕境。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jǐn)寶藏之,勿令損毀。”(07年安徽卷)譯文:不久有能辯識古物的人說:“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yīng)該小心地把它當(dāng)作珍寶來收藏,不要使它毀壞?!碧聘D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譯文1:唐朝和尚慧褒在這個地方停留,死后葬在那里;因此以后名字就叫“褒禪”。譯文2:唐朝和尚慧褒在這個地方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昔者,恥吾君于諸侯也。頃之,煙炎張?zhí)?。夫?zhàn),勇氣也。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音節(jié)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發(fā)語詞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庫一且之用也。(07年遼寧卷)譯文: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游學(xué)青、徐、并、冀之間,與交者多異之。(07年上海卷)乃召其群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04年江蘇卷)↓鼓↓鼓↓于↓之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總結(jié)文言文翻譯十點失誤為: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2.以今義當(dāng)古義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dāng)?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7.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nèi)容9.應(yīng)當(dāng)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10.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古文翻譯,補充技巧:★一定要直譯,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信”)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jié)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文言文實詞推斷理解技巧考點要求1、《考試說明》: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教學(xué)要求:(2)掌握常用實詞的常用義項和用法;(3)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運用已知的知識歸納推斷文言詞義的一般方法和規(guī)律2、學(xué)會運用推斷文言詞義的一般方法和規(guī)律來正確理解、解釋常見實詞的意義【能力要求】文言詞匯積累的厚度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全面細(xì)致地分析文意【讀解思路】通讀全文、略讀題目串譯全文、圈畫難點“三聯(lián)系”釋疑、推斷代入、檢查、確認(rèn)答案[注]“三聯(lián)系”:聯(lián)系課內(nèi)外、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古與今?!犊荚囌f明》120實詞:愛、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誠、除、傳辭、從、殆、怠、漢、道、得、度、發(fā)、方、非、復(fù)負(fù)、蓋、故、顧、固、過、胡、患、或、及、疾、即既、假、間、見、就、舉、絕、克、類、名、莫、內(nèi)期、奇、遷、請、窮、勸、如、若、少、稍、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shù)、遂、率、說、私、素通、徒、圖、亡、王、望、惡、微、聞、相、向、謝悉、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已、易、意、陰、引、右、逾、獄、再、造、知直、置、至、致、質(zhì)、治、諸、族、足、卒、走、左、坐教材積累是前提高考題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于教材,復(fù)習(xí)好教材,就能為答好文言考題奠定基礎(chǔ)。每當(dāng)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要想到自己學(xué)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字詞和句式,當(dāng)然,還要再看一看情況是掌握課下注釋中重點的實詞虛詞。歸納總結(jié)很重要例:拜(授予官職)除(授職)擢(提拔)遷(晉升或調(diào)離官職,貶謫)徙(調(diào)動,流放)辟(征召)左遷(降職)謫(貶官,降職或流放)竄(放逐)掾(古代屬官的通稱)黜(貶退);遣(貶謫)舉(提拔,推舉)下車(新官初到任)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乞身(告老還鄉(xiāng))掌握一詞多義,強調(diào)多詞一義如:“造”、“詣”、“之”、“適”、“徂”、“至”、“往”等詞,它們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到。如:“尋”、“旋”、“須臾”、“俄而”、“俄”、“俄頃”、“既而”、“未幾”等都有不久的意思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一、字形推斷法二、引申推斷法三、字音推斷法四、結(jié)構(gòu)推斷法五、聯(lián)想推斷法六、語法推斷法七、語境推斷法一、字形推斷法例1:“振長策而馭宇內(nèi)。”(賈誼《過秦論》)析:“策”,從“竹”,凡形旁從竹的字,本義都與竹條有關(guān),據(jù)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質(zhì))馬鞭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析:“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guān),據(jù)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1、通過分析形旁來推測詞義凡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guān);凡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詞義與兵器有關(guān);凡“馬、牛、羊、犭、鳥、蟲”等與動物類有關(guān);“讠(言)、忄(心)與心理有關(guān),辶(辵)、彳(行)”等與行為有關(guān),“禾”與五谷關(guān);“貝”與金錢關(guān);“皿”與器具關(guān);“宀”與房舍有關(guān);“阝”與地名關(guān);“求”與毛皮關(guān);“旨”與美味關(guān);“隹(zhuī)”與鳥雀關(guān);“能”與熊羆關(guān);“尸”與身體關(guān);“女”與婦人關(guān);“冖”與籠罩有關(guān);“系”與捆綁關(guān);“纟”與絲織品有關(guān);“攴(pū)”與敲擊關(guān);“歹”與死亡關(guān);“月”關(guān)肉,“頁”關(guān)首,“自”關(guān)鼻,“目”關(guān)眼。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也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推測詞義。例1:“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閣序》)析:“帶”,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帶紐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帶形,本義是腰帶,這里是“以……為腰帶”的意思;例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點表明為刀鋒,可知“中的“刃”用其本義。二、引申推斷法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1.特殊向一般引申。例:“左右欲引相如去?!蔽觯骸耙笔菚庾?,右邊的一豎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