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發(fā)布深圳市工程建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tructuresoftallbuilding主編單位:深圳市力鵬工程結構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3深建標〔2021〕12號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發(fā)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現批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為深圳市工程建特此通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4根據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發(fā)布2019年深圳市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計劃項目的通知》(深建設〔2019〕40號),規(guī)程編制組在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3以及《深圳地區(qū)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試行規(guī)程》SJG1-84的基礎上,總結了近年來深圳地區(qū)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的工程設計與實踐經驗,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增補和修訂了一1.增加了一些新的結構類型,如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結構、單外筒結構、框架-邊筒結構、斜撐框架-核心筒結構、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等,并給出相應的設2.補充了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大底盤多塔樓結構、連體高層建筑結構、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巨型結構和懸挑結構3.細化了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方法。增加了結構抗震性能目標D*及相應的目標水準;在“關鍵構件”與“普通構件”間增加了“重要構件”;增加了不同結構類型構件和樓板的抗震性能4.補充完善了罕遇地震作用下靜力推覆法、動力時程法和等效彈性法的有關規(guī)定。提出了彈塑性分析中根據構件性能目標要求分別設置構件的承載力控制項和塑性變形控制項,并給出相(1)補充了樓蓋結構關于平面不規(guī)則中角部重疊、細腰部5(2)提出了樓蓋面內應力的計算方法和樓蓋結構的抗震性(4)提出了帶斜撐構件時樓層受剪承載力的驗算方法;(5)補充了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屈服判別驗算方法;(6)建議了非超限高層建筑選用一組人工地震波進行彈塑(7)補充了連梁內設置抗剪鋼板及分段式連梁的設計規(guī)定;(8)提出了抗拔樁側阻力計算參數的折減系數、底板位于巖層時的基礎設計方法和龍崗巖溶發(fā)育地區(qū)的基礎設計原則。(1)取消結構扭轉周期比的規(guī)定,提出結構以扭轉為第一(2)細化了結構扭轉位移比的有關規(guī)定,提出了位移比值(3)適度放松了結構風荷載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限值;(4)調整了剪力墻軸壓比限值,補充了剪力墻邊緣約束構(5)補充了框架核心筒外框梁出現缺失的規(guī)定。本規(guī)程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提出并業(yè)務歸口,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批準發(fā)布。深圳市力鵬工程結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規(guī)程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發(fā)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送深圳市力鵬工程結構技術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區(qū)明華大廈3樓,郵政編碼:518034,聯系方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奧意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6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本規(guī)程參編單位: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深圳市華陽國際工程設計股份有限王啟文劉瓊祥張良平劉維亞孫仁范丘建金唐增洪黃用軍陳志強許維寧閆冬梅劉俊躍7 1 2 22.2符號 43基本規(guī)定 7 73.2結構布置及構件設計的一般原則 83.3房屋適用高度和高寬比 83.4結構平面布置 3.5結構豎向布置 3.6樓蓋結構 3.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適度要求 3.8抗震等級 3.9墻柱軸壓比 3.10高層建筑結構施工 214風荷載和地震作用 224.1風荷載 4.2地震作用 5結構抗震性能設計 285.1一般規(guī)定 285.2C、D+、D等級結構抗震性能目標 5.3A、B等級結構抗震性能目標 34 356.1一般規(guī)定 356.2計算參數與計算模型 6.3剪力墻全截面受拉 86.4重力二階效應及結構穩(wěn)定 386.6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屈服判別 6.7罕遇地震作用下靜力推覆分析 6.8罕遇地震作用下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 426.9罕遇地震作用下等效彈性分析 437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7.1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 457.2大底盤多塔樓結構 7.3連體高層建筑結構 7.4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 517.5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 7.6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結構 547.7框架-核心筒結構 557.8框架-邊筒結構 7.9斜撐框架-核心筒結構 577.10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 587.11單外筒結構 587.12巨型結構 597.13懸挑結構 61 628.1一般規(guī)定 8.2結構布置 638.3結構計算 66 669.2抗剪鋼板混凝土轉換梁 66 669.4鋼筋混凝土柱 689.5型鋼混凝土柱 6999.6鋼管混凝土柱 9.7鋼-混凝土組合剪力墻 69 7010.1一般規(guī)定 70 10.3天然地基基礎和復合地基基礎 74 76本規(guī)程用詞說明 77引用標準名錄 11.0.1為使深圳市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含混合結構)做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10層及10層以上的住宅建筑結構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層建筑結構。其適用的房屋最大高1.0.3按本規(guī)程進行抗震設計的建筑,其抗震設防目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要求。使用功1.0.4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規(guī)22.1.1高層建筑tallbuilding,high-risebuilding10層及10層以上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層民用建筑。2.1.2房屋高度buildingheight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水箱、構架等高度。2.1.3框架結構framestructure由梁和柱為主要構件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2.1.4剪力墻結構shearwallstructure由剪力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2.1.5框架-剪力墻結構frameshearwallstructure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2.1.6板柱-剪力墻結構slab-columnshearwallstructure由無梁樓板和柱組成的板柱框架與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2.1.7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結構shearwallstructurewithir-自中心區(qū)伸出的單肢結構平面長寬比超過1.5的剪力墻2.1.8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lessshearwallsinonedirectionstruc-由梁柱框架、扁柱樓板框架、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又稱為“復合框架-剪力墻結構”,當規(guī)定水平力作用下該方向底層(底部)扁柱樓板框架分配的剪力大于10%層3剪力時,為一向少墻結構。2.1.9筒體結構tubestructure由豎向筒體為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建筑結構。其筒2.1.10框架-核心筒結構frame-corewallstructure由核心筒與外圍的稀柱框架組成的筒體結構。2.1.11框架-邊筒結構frame-sidedtubestructure剪力墻筒體偏置于結構平面一側的框架筒體結構。2.1.12斜撐框架-核心筒結構framewithdiagonalbrace-corewall由核心筒與外圍帶斜撐的框架組成的結構。2.1.13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diagridcorewallstructure由核心筒與周邊設置的斜交網格組成的結構。2.1.14單外筒結構singleperimetricaltubestructure主要由結構外筒抵抗水平作用的結構。2.1.15筒中筒結構tubeintubestructure由核心筒與外框筒組成的筒體結構。2.1.16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由巨柱、巨梁、巨型支撐和核心筒等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本規(guī)程適用于主結構層高為3~15個樓層高、巨柱為實腹型、巨梁為1~3個樓層高桁架的巨型結構。2.1.17混合結構mixedstructure,hybridstructure由鋼框架(框筒)、型鋼混凝土框架(框筒)、鋼管混凝土框架(框筒)與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體所組成的共同承受水平和豎向作用的結構。2.1.18轉換結構構件structuraltransfermember完成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的結構形式轉變或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結構布置改變而設置的結構構件,包括轉換梁、轉換桁架、轉換板等。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轉換梁亦稱為框支梁。2.1.19轉換層transferstorey4設置轉換結構構件的樓層,包括水平結構構件及其以下的豎向結構構件。2.1.20懸挑結構cantileverstructure由塔樓主體結構伸出的支承豎向荷載的懸臂桁架或梁結構。2.1.21加強層storeywithoutriggersand/orbeltmembers設置連接內筒與外圍結構的水平伸臂結構(梁或桁架)的樓層,必要時還可沿該樓層外圍結構設置帶狀水平桁架或梁。2.1.22連體結構towerslinkedwithconnective/connectionstruc-除裙樓以外,兩個或兩個以上塔樓之間帶有連體的結構。2.1.23多塔樓結構multi-towerstructurewithacommonpodium未通過結構縫分開的大底盤裙樓上部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塔樓的結構。2.1.24結構抗震性能設計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以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為基準的結構抗震設計。針對不同的地震地面運動水準設定的結構抗震性能水準。2.1.26結構抗震性能水準seismicperformancelevelsofstruc-對結構震后損壞狀況及繼續(xù)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能的界定。2.2.1材料力學性能等級;E.——混凝土彈性模量;f——抗剪栓釘的極限抗拉強度;fak——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強度標準值;5f—普通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G;——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N——樓板截面軸向壓力標準值;P;——彈塑性靜力分析時第i層的側向荷載、弱連接截面Q:——根據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求得的第i層地震作用Q——j振型時第i層的剪力;V:——第i層的受剪承載力;△?(△?)——連體結構柔性連接一端(另一端)在罕遇地震作△——樓層層間位移。6A?!袅Χ瞬堪抵行弯摰慕孛婷娣e;As——樓板單側鋼筋、栓釘釘桿截面面積、剪力墻腹板內豎向分布鋼筋和邊緣構件中的豎向鋼筋總面積;As?——軸力作用下需要配置的截面鋼筋的一半;As?——彎矩作用下需要配置的樓板單側鋼筋;Ap——剪力墻墻內鋼板的橫截面面積;A——T形或I形截面剪力墻腹板的面積;b——連梁截面寬度;b——樓板截面寬度;d——樁身直徑;D——樁基礎擴底直徑(擴大頭);e;——考慮偶然偏心計算地震作用時,第i層質心偏h——樓層高度、樓板厚度;h?——連梁截面有效高度;L,——第i層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總長度;s——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間距;t——樓板截面厚度。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數、剪跨比;λ;——第i層的剪重比調整系數;ξ——樓板弱連接部位剪力調整系數;β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結構阻尼比;Yc——重力荷載分項系數;Ymh、Y—分別為水平地震作用和豎向地震作用的分項系數;YRE——構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n——結構計算總層數;振型數。73.1結構體系的一般規(guī)定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含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少墻剪力墻結構、全落地剪力墻結構、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單外筒結構、筒體結構(含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架-邊筒結構、斜撐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巨型結構等結構體系。1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豎向荷載、風荷載和地2應具有必要的承載力、剛度、穩(wěn)定性、良好的變形和耗3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體系喪3.1.3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剛度和承載力突變而形成薄弱部位或薄弱層。3.1.4剪力墻結構應具有適宜的側向剛度,其平面布置宜簡單規(guī)則,宜沿兩個主軸方向或其他方向雙向布置,兩個方向的側向剛度不宜相差超過30%??拐鹪O計時不宜采用僅單向有墻的結3.1.5布置有剪力墻的結構體系劃分應按照本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根據剪力墻承擔的層傾覆力矩比和層剪力比區(qū)分為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或其他結構。83.2結構布置及構件設計的一般原則3.2.1在高層建筑的一個獨立結構單元內,宜使結構平面形狀簡單、規(guī)則,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均勻。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平3.2.2防震縫宜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基礎可不設防震縫。3.2.3高層建筑的豎向體型宜規(guī)則、均勻,避免有過大的外挑和收進。結構的側向剛度宜下大上小,逐漸均勻變化,不應采用豎向布置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對設置有伸臂桁架、環(huán)帶桁架或其他水平桁架的高層建筑,可不受該樓層與相鄰樓層的側向剛度比3.2.4當圍護結構采用預制混凝土并與主體結構整體連接或為3.2.5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宜上下連續(xù)貫通。結構頂部樓層取消部分墻、柱形成剛度突變時,宜補充分析計算,考慮頂端鞭梢效應的不利影響。對剛度突變樓層及相鄰樓層構件應采取有效加3.3房屋適用高度和高寬比3.3.1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應區(qū)分為A級度應符合表3.3.1-1的規(guī)定,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乙類和丙類高層建筑的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3.3.1-2的規(guī)定。平面和豎向均結構類型9續(xù)表3.3.1-1結構類型巨型結構表3.3.1-2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的最大適用高度(m)結構類型巨型結構3.3.2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的高寬比不宜超過表3.3.2的表3.3.2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寬比結構體系45框架剪力墻、剪力墻、一向少墻剪力墻、平面凹6778巨型結構8規(guī)定:1平面宜簡單、規(guī)則、對稱,減少偏心;2平面長度不宜過長(圖3.4.2-1),L/B宜符合表3.4.2圖3.4.2-1建筑平面示意3平面突出部分的長度l不宜過大、寬度b不宜過小(圖3.4.2-1),I/Bmx、L/b宜符合表3.4.2的要求;4建筑平面角部重疊部分、細腰部分的寬度不宜過小,圖3.4.3結構平面布置應盡量減少扭轉影響,結構第一自振周期宜為平動周期。當結構第一自振周期為扭轉周期時,應考慮樓層及豎向構件抵抗扭矩的作用,并復核豎向構件的受剪扭承載力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有關要求。3.4.4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多遇地震規(guī)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扭轉位移比宜滿足現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規(guī)定的限值要求。樓層豎向構件的計算平均層間位移很小時扭轉位移比限值可適當放松,扭轉位移比限值按表3.4.4取值。表3.4.4扭轉位移比限值1.B級及超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及《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所指的樓面寬度的50%;樓板開洞總面積不宜超過樓面面積的30%;要時可在外伸段凹槽處設置連接梁或連接板。3.5.2當樓層側向剛度低于下部相鄰層側向剛度的0.5倍時,宜適當增大該層抗側剛度,并復核剛度突變層及相鄰層相關構件的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80%,不應小于其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65%;B級高度高層建筑的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其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75%。當不滿足要3.5.4當上一層受剪承載力小于下一層受剪承載力的0.5倍時,上一層的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應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數。3.5.5層受剪承載力應是層所有柱、剪力墻和斜撐受剪承載力在變形協(xié)調條件下的承載力組合。計算層受剪承載力時,柱的受剪承載力應考慮與剪力墻、斜撐屈服時位移3.5.6當結構樓層中有斜撐等抗側力構件時,應按下式計算各抗剪裕度指數最小的樓層為結構的抗剪薄弱層,薄弱層的地震作用的剪力標準值應乘以1.25的增大系數。3.5.7當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結構滿足設定的抗震性能目標要求時,3.5.2條、3.5.3條、3.5.4條的限值可適當放松。3.6.2計算樓板弱連接部位截面的內力時,宜考慮局部風荷載不利分布的影響。地震作用時截面剪力宜按下式計算:P;——弱連接截面外側樓層的地震作用;ξ——調整系數,取2.0。3.6.3多遇地震、風荷載作用下的樓板中面的面內最大主拉應力不宜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3.6.4應根據性能目標要求對樓板配筋進行驗算,樓板單側鋼筋應滿足以下要求:A?——軸力作用下需要配置的截面鋼筋的一半;A——彎矩作用下需要配置的樓板單側鋼筋。荷載組合方法及材料強度等應根據設定的性能目標按規(guī)范要求取值。3.6.5對鋼筋混凝土樓板進行抗剪不屈服驗算,樓板全截面剪力標準值應滿足以下要求:1樓板截面受壓時:fk——混凝土的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t——樓板截面厚度;A——樓板截面內的鋼筋面積;fhk——樓板內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3.6.6對組合樓蓋進行抗剪不屈服驗算時,支承樓板的鋼梁與1每30m~40m間距設置貫通地下室頂板、底板及墻體的2宜在低溫下進行后澆帶的施工合攏,合攏時間不少于60d;3地下室底板設置結構溝時,結構溝間距取150m~200m;3.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適度要求3.7.1在50年重現期風荷載作用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其中樓層層注:1當采用黏滯阻尼器等減振措施滿足結構風振舒適度要求時,位移限值可放松15%;2當計算位移計人地下室相應構件變形的影響時,位移限值可適3混合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450。1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表3.7.2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的限值結構體系板柱-剪力墻、框架剪力墻、斜交網格-核心筒、除框架結構外的轉換層2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3高度在150m~250m之間的高層建筑,其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u/h的限值可按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線性插值取用。注:樓層層間最大位移△u以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扣除整體彎曲變形,計算層間位移時不考慮偶然偏心的影層間位移時應考慮其影響。風振舒適度。10年一遇風荷載作用下,住宅和公寓的樓層風振加速度峰值不應大于0.15m/s2,辦公和旅館的樓層風振加速度峰值不應大于0.25m/s2。鋼筋混凝土結構阻尼比一般可取值0.02,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阻尼比宜適當折減。對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高層建筑高度大于130m時,宜驗算平面單肢端結構的風振舒適度。3.7.5計算結構風振加速度時連體高層結構宜通過風洞試驗提供風荷載取值,并給出多風向多點風時程曲線。計算時應給出平面最不利位置的風振加速度。速度峰值不應超過表3.7.6的限值。要充分考慮可能的豎向振動荷載源(如人群荷載、車輛入庫跨越減速帶沖擊荷載等),荷載蓋的豎向加速度可按經驗公式計算、試驗及數值模擬等方法確定。峰值加速度限值(m/s2)豎向自振頻率不大于2Hz豎向自振頻率不小于4Hz3.7.7樓蓋結構舒適度可參考國際現有的計算方法及舒適度標準,如AISC11、CCIP-016、SCIP354等方法,也可采用煩惱率等概念和標準進行驗算,驗算結果如論證充分可替代相應的規(guī)范規(guī)定。3.8.1水平抗震設計時,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抗震設防分類、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本規(guī)程“特一級和一、二、三、四級”即“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和一、二、三、四3.8.2抗震設計時,A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8.2確定。對于甲、乙類建筑,需要按設防烈度8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時,可參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結構類型7度設防烈度二板柱-剪力墻結構高度(m)二二二一框架-剪力墻結構高度(m)三二二高度(m)三二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三二二二則剪力墻結構三二三二二一二二二外筒二結構類型二二二二二二二內筒二巨型結構二二二二注:1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適當確2底部帶轉換層的筒體結構,其轉換框架的抗震等級應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3當框架-核心筒結構的高度不超過60m時,其抗震等級應允許按框架-剪3.8.3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丙類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8.3確定。對于甲、乙類建筑,需要按設防烈度8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時,可參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結構類型框架-剪力墻結構 結構類型7度設防烈度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 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 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 外筒 筒結構 框架-核心筒結構 外筒 內筒 巨型結構 3.9墻柱軸壓比3.9.1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墻墻肢軸壓比不宜超過表3.9.1的規(guī)定。注:一字形剪力墻軸壓比按表3.9.1規(guī)定執(zhí)行時,其邊緣構件配筋構造措施宜按抗震等級提高一級采用。3.9.2剪力墻尚應驗算其邊緣約束構件的軸壓比,軸壓比取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力設計值與約束邊緣構件的截面面積和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之比。軸壓比限值宜取與剪力墻抗震等級相同3.9.3框架柱軸壓比限值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6.4.2條的規(guī)定。宜驗算罕遇地震下柱的軸向承載力,當有較大富裕時,可適當提高3.10高層建筑結構施工3.10.1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應進行施工模擬計算。計算應結合施工方案、順序、桿件連接等因素進行,高空施工時尚應考慮溫度3.10.2對于豎向荷載作用下有較大水平位移的高層建筑,宜根3.10.3高層建筑宜在相對低溫下進行施工后澆帶的合攏,澆筑4風荷載和地震作用4.1.1建筑周邊地形和環(huán)境變化較大時,計算風荷載可根據不同方向的場地環(huán)境選用相應的地面粗糙度類別。4.1.2《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中未規(guī)定的復雜平立面高層建筑,風荷載體型系數取值應通過風洞試驗確定。4.1.3進行風洞試驗的高層建筑,風荷載設計取值宜在《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取值的基礎上,結合風洞試驗結果確定,但風荷載取值不宜低于《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取值的80%。4.2.1各抗震設防類別高層建筑的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甲類建筑: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且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確定;2乙、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計算。4.2.2高層建筑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情況下,應至少在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3高層建筑中的大跨度、長懸臂結構、轉換結構抗震設計時應計入豎向地震作用。4.2.3計算單向地震作用時應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結構平面為矩形時,每層質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式中:e,——第i層質心偏移值(m),各樓層質心偏移方向L,——第i層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總長度(m)。4.2.4高層建筑結構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采用下列地震作1高層建筑結構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對質量和剛度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以及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結構應采27度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下列情況應采用彈性時程分2)房屋高度大于100m的高層建筑;3)不滿足本規(guī)程3.5.2條~3.5.4條規(guī)定的高層建筑5)頂部取消較多墻、柱而形成空曠空間的結構。4.2.5計算地震作用時,建筑結構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永久荷載標準值和可變荷載組合值之和,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樓面活荷載按實際情況計算時取1.0;按等效均布活荷載計算時,藏書庫、檔案庫、庫房取0.8,一般民用建筑取0.5。4.2.6建筑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確定。阻尼比為0.05時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αmx應按表4.2.6-1采用;特征周期應根據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表4.2.6-2采用,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s。表4.2.6-1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αmax地震影響7度多遇地震表4.2.6-2特征周期值Tg(s)ⅡⅢ4.2.7高層建筑結構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圖4.2.7)的形狀參1除有專門規(guī)定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的阻尼比應取0.05,此時阻尼調整系數n?應取1.0。形狀參數應符合αα圖4.2.7地震影響系數曲線T?—特征周期;γ—衰減指數;n?一直線下降段下降斜率調整系數;n?—阻尼調整系數。1)直線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區(qū)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區(qū)段,地震影響系3)曲線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的區(qū)段,衰減指數γ應取0.9;4)直線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的區(qū)段,下降斜率調整系數η?應取0.02。2當建筑結構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時,地震影響系數曲線的分段情況與本條1款相同,但其形狀參數和阻尼調整系數n?1)曲線下降的衰減指數應按下式確定:2)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應按下式確定:式中:η——直線下階段的斜率調整系數,當η1小于0時,應取0。3)阻尼調整系數應按下式確定:式中:n?——阻尼調整系數,當η?小于0.55時,應取0.55。3周期大于6.0s的地震影響系數可取6.0s時的地震影響系數。當有充分依據時,周期大于6.0s的地震影響系數αmx可按規(guī)范反應譜曲線下降,降低幅值不宜超過6.0s時地震影響系數4.2.8水平地震作用計算時,結構各樓層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數,不小于表4.2.8規(guī)定的值;對于豎向不規(guī)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1.15的n——結構計算總層數。ⅡⅢⅡⅢ4.2.9當計算得到水平地震作用下各樓層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不滿足4.2.8條的要求時,宜將該樓層及相鄰樓層的層地震作用放大,使之滿足4.2.8條的要求??刹徊扇≡龃蠼Y構剛4.2.10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彈性分析和彈塑性分析時,地震波1選用人工波的擬合反應譜與規(guī)范反應譜在結構基本周期的譜值差在5%以內;2地震波的持續(xù)時間不宜小于建筑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0s,地震波的時間間距可取0.01s或0.02s;3輸入地震加速度的有效峰值可按表4.2.10采用;多遇地震4采用該組人工波進行彈性時程分析得到的結構基底剪力應與規(guī)范反應譜得到的結構基底剪力基本一致;5選取一組人工模擬波分析時地震波峰值宜乘以系數1.1。5.1.1結構抗震設計必須遵循強柱弱梁、構件破壞先于節(jié)點破壞的設計原則;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尚應滿足彎曲破壞先于剪切破5.1.3應根據結構方案的特殊性選用適宜的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各項因素選定。結構抗震性能目標分為A、B、C、D+、D五個等級,結構抗震性能分為1、2、3、4、5五個水準(表5.1.3),各性能目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運動下的結構抗震性能水準5.1.4結構抗震性能水準可按表5.1.4進行宏觀判別。5.1.5抗震性能目標為A和B級的高層建筑,相應構件的構造ABCD多遇地震111111233423455注:1D+級性能目標相當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第1.0.1條制定的結構基本抗震設防目標:當遭受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主體結構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xù)使用;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設防地震影響時,可能發(fā)生損壞,但經一般性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當遭受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致2多遇地震下的性能水準為1的結構,應滿足彈性設計要求,其承載力和變形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設防烈度地震下性能水準為1、2及罕遇地震下性能水準為2的結構,可按彈性方法計算,其驗算公式不含有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及其他的內力增大系數;設防烈度和罕遇地震性能目標為3的結構,可按彈性方法計算,連梁等耗能構件剛度采用0.5的折減系數;性能目標為4、5的結構應采用彈塑性方法計算,驗算時應分別控制相關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或彈塑性變形,當近似采用等效彈性法3抗震性能目標為A級的高層建筑,可不進行多遇地震作用計算;4當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為C級時,宜驗算超大震作用下結構抗震性能目標水準為5的要求,超大震烈度按罕遇地震烈度提高1度采用。繼續(xù)使用的可能性向構件1不需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2稍加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3一般修理后可繼續(xù)使用續(xù)表5.1.4繼續(xù)使用的可能性向構件4可繼續(xù)使用5中度損壞中度損壞中度損壞中度損壞需排險大修注:1“關鍵構件”是指該構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結構的連續(xù)破壞或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重要構件”是指罕遇地震下允許出現部分延性屈服的關鍵構件;“普通豎向構件”是指“關鍵構件”及“重要構件”之外的豎向構件;“耗能構件”包括框架梁、剪力墻連梁(抗彎耗能)及耗能支撐等;2大跨連體結構的連體及其相連的豎向支承構件、大懸挑結構的主要懸挑構件、扭轉變形很大部位的豎向(斜向)構件、重要的斜撐構件及相關的水平受拉構件系統(tǒng)、錯層柱墻等,視其實際受力狀況確定是否定義為結構中的關鍵構件。表5.2.1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目標1水準同一樓層內長短柱數量相當的框架短柱普通豎向注:1表中量詞“個別”為小于10%,“部分”為20%左右,“較多”為30%左右,“大部分”為50%左右,“普遍”為75%左右?!皬椥浴敝付嘤龅卣鹣聵嫾o損壞(以下同);允許屈服項的構件損壞程度應滿足本規(guī)程5.1.4條的規(guī)定(以下同);2表中“抗彎”指“正截面”、“抗剪”指“斜截面”,柱抗剪指計算時需考慮軸力影響(以下同);該注也適用于5.3節(jié)。1水準5水準的重要剪力墻的一般剪力墻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大部分抗彎注:剪力墻抗彎指計算時需考慮墻截面軸力影響(以下同);該注也適用于5.2.3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各類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表5.2.3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目標1水準向構件梁5.2.4框架-核心筒結構中各類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5.2.4選用。表5.2.4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性能目標1水準不屈曲不屈曲的一般剪力墻向構件5.2.5框支剪力墻結構中各類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5.2.51水準加強層部位的重要剪力墻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及的剪力墻5.2.6樓蓋結構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5.2.6選用。1水準1水準注:表中抗拉不屈服指截面內鋼筋應力低于鋼筋強度標準值;彈性指混凝土樓板面內主拉應力不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抗剪彈性或不屈服指樓板面內受剪彈性或不屈服。5.2.7鋼筋混凝土結構和混合結構中的鋼構件性能目標以構件應力比控制。承載力不屈服時的應力比為1.0。5.3A、B等級結構抗震性能目標5.3.1A、B等級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5.3.1的要求選用。多遇地震A(個別耗能構件屈服)B抗彎彈性(個別耗能構件屈服)6.1.1高層建筑結構分析模型應根據結構實際情況確定。風荷載及多遇地震作用時,采用彈性分析方法進行承載力、變形驗算和截面設計;設防烈度地震作用時,近似采用彈性分析方法進行構件承載力驗算和結構屈服判別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采用動、靜力彈塑性方法和等效彈性方法分析結構承載力,控制構件的受剪承載力,并分析耗能構件進入塑性的破壞程度,控制結構6.1.2高層建筑具有特別復雜體型或采用的結構體系未見于規(guī)范規(guī)定時,應進行多結構方案比較分析,確定適6.1.3當考慮樓板協(xié)調結構豎向構件變形時,計算按彈性樓板6.1.4高層建筑在進行重力荷載作用效應分析時,柱、墻、斜撐等構件的軸向變形宜考慮施工過程的影響,施工階段鋼斜撐可考慮后接,減小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影響;復雜高層建筑及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其他高層建筑結構,應考慮施工過程的影響。6.1.5截面形狀復雜、截面尺寸較大的混凝土構件及型鋼、鋼管混凝土構件,應按構件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計算,并按有關規(guī)定6.1.6體型復雜、結構布置復雜以及表3.3.1中的B級高度及以上的高層建筑,應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軟件進行整體分析,高度超過350m的復雜高層建筑宜采用至少兩個6.1.7對于有大開洞、弱連接的樓蓋結構,當樓板面內應力較6.1.8對于存在平面、豎向不規(guī)則的高層建筑,設計時應對相6.1.10選取結構計算嵌固端樓層位置時應考慮樓板的完整性、樓面高差、地下室側墻外露狀況、地下室墻柱抗側抗扭剛度及外6.1.11高度超過250m的高層建筑,宜進行混凝土材料收縮徐6.1.12框架-剪力墻結構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第8.1.4條進行框架剪力調整時,與柱相連的框架梁端部6.1.13多塔結構應按實際情況進行整體計算,并對裙房樓蓋進行溫度收縮影響的分析。在裙房設置的施工后澆帶封閉前,必要時對后澆帶范圍內的單塔(或多塔)連接裙房部分進行10年一6.1.15平動耦聯作用明顯的高層建筑應考慮最不利地震作用方6.1.16高層建筑頂部結構明顯薄弱時,應考慮鞭梢效應的不利影響,計算時宜采用盡可能多的振型數進行振型分解反應譜計6.2計算參數與計算模型6.2.1進行風荷載計算時,連梁的剛度折減系數宜取1.0;按反0.7~0.8,進行設防烈度地震作用效應計算時連梁剛度折減系數宜取0.5。6.2.2高層建筑結構樓面梁受扭計算時應考慮現澆樓蓋對梁的約束作用。當梁扭矩主要由其上部的偏心荷載引起時,可根據樓板對梁的約束作用取扭矩折減系數不小于0.6;當梁扭矩主要由平面內梁板荷載引起時,梁的扭矩折減系數取1.0。獨立梁或上6.2.3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慮非承重墻體的剛度影響予以折減。當非承重墻體為砌體墻時,高1框架結構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墻結構可取0.7~0.8;3框架-核心筒結構可取0.8~0.9;4剪力墻結構可取0.8~1.0。對于其他結構體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墻體時,可根據工程情6.2.4結構地震及風荷載作用下分析時應選取符合結構變形及材料性能的阻尼比。當建筑結構中有多種不同材料時宜采用應變能阻尼法考慮不同阻尼對結構的影響。當近似采用單一阻尼比進行計算時,鋼結構部分的內力計算阻尼比宜取0.02。6.2.6對于剪力墻端部局部加厚或有端柱的情況,應根據構件6.2.7宜對轉換層(含轉換厚板)及轉換層上部結構進行整體2施工模擬分析應根據施工順序考慮溫差變化,分階段輸3上部結構計算宜考慮地基或樁基對柱底的實際約束剛度6.3剪力墻全截面受拉6.3.1當剪力墻在設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現全截面受拉,且名義拉應力超過1.0fk時,剪力墻截面配筋應按抗拉承載力進6.4重力二階效應及結構穩(wěn)定6.4.1高層建筑宜考慮結構的重力二階效應。自重下有側移和剛度質量沿高度分布不均勻的高層建筑應考慮結構的重力二階6.4.2結構的總體穩(wěn)定性宜按整體結構在重力荷載設計值作用下的結構整體屈曲進行分析,結構的屈曲因子不宜小于9。6.4.3框架柱穩(wěn)定性驗算應考慮風及罕遇地震作用下附加軸力6.4.4剪力墻局部穩(wěn)定性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附錄D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驗算。對于穿層剪力墻,尚應考慮6.5彈性時程分析6.5.1當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計算結果不能準確反映關鍵6.5.2當彈性時程分析法求得的樓層剪力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6.6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屈服判別6.6.1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應采取屈服判別法進行結構分析,找出結構的薄弱部位、薄弱性質和薄弱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加強6.6.2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構件不同抗震性能目標時應符合下1抗震性能目標為彈性時的構件抗震承載力應符合下式YGSGE+YEhSEhk+YEySEk≤Ra/YRE(6.6.2-1)式中:YG——重力荷載分項系數;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YE——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GE——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效應;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需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SEv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內力,不需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Ra——構件承載力設計值;YRE——構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2抗震性能目標為不屈服時的構件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式中:R——構件承載力標準值??拐鹦阅苣繕藶椴磺r的水平長懸臂結構和大跨度結構中的構件其截面承載力應符合:3構件滿足截面抗剪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鋼筋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的受剪截面:(VGE+VEk)-(0.25fakA+0.5fkA式中:VcE——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構件剪力;V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剪力,不需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fek——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標準值;A——剪力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應取0.2f。bwh;A—T形或I形截面剪力墻腹板的面積,矩形截面時應取A;λ——計算截面的剪跨比,λ小于1.5時應取1.5,λ大于2.2時應取2.2;s——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間距。式中:V——剪力墻水平剪力設計值;A?——剪力墻腹板內豎向分布鋼筋和邊緣構件中的豎向鋼筋總面積(不包括兩側翼緣),以及在墻體中有fy——豎向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6.7罕遇地震作用下靜力推覆分析6.7.1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高層建筑宜采用彈塑性靜力推覆分2結構高度小于150m的高層建筑;3第一振型基底剪力不小于總基底剪力60%的結構;4樓蓋滿足平面剛性假定的結構。1側向荷載分布的選擇宜做到多遇地震性能點下的計算結果與CQC法基本一致;Q,——根據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求得的第i層地震作用Qn——j振型時第i層的剪力。6.7.3不對稱結構采用彈塑性靜力法推覆分析時應考慮偏心對2剪力墻出現拉力時,給出拉力計算結果和相應的配筋措3結構的彈塑性最大層間位移角,并滿足規(guī)范要求。6.8罕遇地震作用下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6.8.1罕遇地震下彈塑性分析應給出關鍵及重要構件的內力,6.8.2應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彈塑性分析軟件。分析軟件應能提供構件承載力控制項的內力結果及塑性變形控制6.8.3地震波的輸入方向應與多遇地震分析輸入方向一致,并取正反方向的作用結果的包絡值。對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宜按雙向輸入補充分析。高層建筑中的6.8.4彈塑性分析模型宜采用三維空間模型,構件的彈塑性性6.8.6彈塑性分析應將重力荷載作用下的結構實際受力狀況作性板計算。樓板應滿足罕遇地震作用下面內的受拉及受剪承載力6.8.8結構構件應根據其性能目標要求設置承載力控制項和塑性變形控制項。常用結構構件按表6.8.8的規(guī)定設置承載力控制項和塑性變形控制項。設置為承載力控制項的構件,在分析模型中其相應的承載力控制項應按彈性設計,并根據計算得按照本規(guī)程6.6節(jié)的要求進行承載力驗算。選擇原則抗剪承載力控制選擇原則—外框柱(框筒)中心支撐(鋼)—允許抗拉屈服、抗壓屈服或抗壓屈曲,控制塑性變形防屈曲支撐(鋼)一注:承載力控制項根據構件性能目標要求對應本規(guī)程5.2節(jié)各性能目標表中的不屈服或彈性。6.8.9根據本規(guī)程第5章結構性能目標的要求,混凝土構件屈服后的塑性變形控制值按廣東省《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DBJ/T15-151-2019的相關規(guī)定取值。6.8.10中心支撐(鋼)屈服后的變形控制值按表6.8.10采用。1水準6.9罕遇地震作用下等效彈性分析6.9.1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分析法提供的計算結果不足以進行重要構件截面的承載力驗算時,宜采用等效彈性法進行補充6.9.2罕遇地震作用下反應譜的阻尼比可取0.05~0.07,地震影響系數和場地特征周期等參數按本規(guī)程第4章有關規(guī)定取值。6.9.3采用等效彈性法計算時,構件剛度宜根據彈塑性分析的構件損傷狀態(tài)進行適當調整。連梁剛度宜按不同高度范圍的損傷情況分段采取相應的折減系數,低區(qū)取0.5~0.6,中高區(qū)取0.2~0.3;框架梁剛度折減系數宜取0.7~0.8;底部抗彎屈服的剪力墻剛度折減系數宜取0.7~0.8;全截面受拉的剪力墻剛度折減系數宜取0.2~0.3。6.9.4等效彈性分析法計算的基底剪力應與相應靜力推覆或動6.9.5驗算樓板面內配筋及剪力墻截面受剪承載力時可取等效7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7.1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7.1.1當以受壓為主的豎向構件(剪力墻、框架柱)在底部或1轉換層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0.65倍;2當底部大空間為2層及以上時,轉換層下部(轉換層至計算嵌固端之子結構)等效側向剛度宜與轉換層上部(轉換層上部等效子結構,其高度與轉換層下部結構高度相近)相當,不應小于轉換層上部等效側向剛度的0.8倍,當計算結果存在疑義時,可采用本規(guī)程附錄A的方法進行驗算;3塔樓轉換層下的框架柱(含框支柱,不含裙房框架柱)承受的傾覆彎矩和剪力不宜大于塔樓整體傾覆彎矩和層剪力的50%;傾覆彎矩的計算宜考慮柱底軸向力對傾覆力矩的影響;當不滿足以上要求時,應按3.5.3條驗算樓層剪力墻與框支柱的層4當采用梁式轉換結構時,豎向荷載標準組合下轉換梁的裂縫寬度不宜大于0.2mm。7.1.3設計帶轉換結構時,結構布置及相關參數控制宜遵循下1轉換結構宜優(yōu)先采用梁式轉換結構;并不宜采用多于兩2當轉換層設在1、2層時,落地剪力墻的間距不宜大于樓蓋平均寬度的2倍和24m的較小值,落地剪力墻與相鄰框支柱的距離不宜大于12m;當轉換層設在3層及以上層時,落地剪力墻的間距不宜大于樓蓋平均寬度的1.5倍和20m的較小值,落地剪力墻與相鄰框支柱的距離不宜大于10m;當不滿足上述條件時,應適當加厚樓板或設置水平支撐3當上部剪力墻與轉換梁偏置或上部剪力墻與落地墻偏置4轉換梁支承于剪力墻平面外方向時,宜在支承處設置扶5當上部剪力墻布置復雜、方向多變時,可采用板式轉換結構,轉換板的下層框支柱頂宜設置柱帽,其性能目標不低于轉6轉換梁及轉換柱的剪壓比不應大于0.15,落地墻剪壓比不應大于0.1;特一級鋼筋混凝土轉換柱軸壓比不宜大于0.5,特一級型鋼混凝土轉換柱軸壓比不宜大于0.6,一級鋼筋混凝土轉換柱軸壓比不宜大于0.6,一級型鋼混凝土轉換柱軸壓比不宜大于0.7;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支柱的正截面承載能力有較多富裕7當轉換結構上部結構高度超過150m以上時,應提高轉8轉換層上兩層剪力墻宜按重要構件確定抗震性能目標;其豎向及水平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低于0.3%;9柱在底部樓層采用人字形斜柱支承于首層樓面時,其水2采用梁式轉換結構時,宜采用實體元或殼元模擬轉換梁3采用板式轉換結構時,應采用實體元或殼元模擬轉換板4應計入豎向地震的影響;5應根據轉換梁截面尺寸、板厚度及板跨度等因素,合理6當上部剪力墻與轉換梁偏置或上部剪力墻與落地墻偏置7框支柱截面剪力調整系數可不計豎向荷載。7.1.5當轉換梁垂直支承于剪力墻的端柱時,沿剪力墻方向的端柱宜按整體剪力墻進行計算,垂直于剪力墻方向的端柱宜按框7.1.6轉換結構傳力復雜、尺寸較大時宜采用符合實際的結構7.1.7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5層以上時,宜對轉換結構引起相關構件的內力集中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加強措施,轉換結7.1.8當落地剪力墻不滿足本規(guī)程7.1.2條第3款規(guī)定或為全1單個框支柱及剪力墻應滿足罕遇地震作用下抗剪彈性、抗壓彈性(或部分不屈服)、抗壓彎不屈服(或部分屈服)的性2樓層抗剪屈服承載力應滿足罕遇地震作用下抗剪彈性的性能目標要求,樓層抗剪屈服承載力的計算應考慮剪力墻與柱變3全框支結構構件尺寸均較大,在計算模型和設計計算方法中應考慮大尺寸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含構造措施)。7.2大底盤多塔樓結構7.2.1抗震設計時,大底盤多塔樓高層建筑的結構布置宜符合1塔樓與底盤之間應根據受力情況、平面和豎向不規(guī)則程度、地基條件、建筑條件以及技術經濟等因素,綜合確定是否設2各塔樓的層數、平面和剛度宜接近,塔樓相對底盤宜分3塔樓宜沿底盤周邊布置,并控制底盤結構的扭轉位移比,可利用裙樓的衛(wèi)生間、樓電梯間等布置剪力墻或支撐,剪力墻或2大底盤的樓板在計算模型中宜采用彈性樓板假定。多塔樓結構整體計算時,振型數不應小于塔樓數的9倍,且計算振型數應使各振型參與質量之和不小于總質量的90%;3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各塔樓的位移比宜在整體模型中計算4多塔樓結構宜根據施工階段大底盤合攏前塔樓及底盤的5當底盤尺寸較大時,宜計算溫度及混凝土收縮作用對底6當底盤僅一層時,多塔樓結構可近似按多個單獨塔樓(相關范圍按兩跨考慮)分別進行獨立計算,但底盤結構仍需按1底盤屋蓋結構應適當加強,板厚不宜小于150mm,樓板鋼筋雙層雙向配置,每層每方向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屋蓋框架梁底筋、腰筋及不少于1/4支座面筋宜通長布置;房屋面上一層的高度范圍內,柱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宜適當提高,柱箍筋宜在裙樓屋面上、下層的范圍內全高加密;剪力墻宜按7.3連體高層建筑結構7.3.1連體高層建筑由2幢或2幢以上塔樓通過連體連接組成,7.3.2當連體與塔樓間無相對位移可直接傳遞內力時,其連接方式為剛性連接;當連體與塔樓的連接允許相對滑動時,其連接中某塔樓不滿足時,應采用剛性連接,并使連體多塔樓結構7.3.4連體宜采用鋼結構(梁或桁架)或組合結構。7.3.5設計時宜根據不同建筑功能和結構受力需要,經比較分析確定連體兩端與塔樓的連接方式。一般可采用剛接(焊接)或鉸接;柔性連接時,宜采用板式橡膠支座或僅克服一定摩擦力后可滑動鋼支座。當滑動端7.3.6剛性連接端主要結構構件應伸入塔樓結構至少一跨并可層樓板(如桁架上下層樓板、連體頂層和底層樓板)應與塔樓樓板標高相一致,確保樓板傳力的可靠性和7.3.9連體塔樓應采用兩種不同的力學模型(或兩個不同的程序)采用三維空間有限元分析軟件進行整體計算,并對各單塔進7.3.10連體高層結構宜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方法,設定各相關構件的適宜性能目標,并對多遇地震、設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7.3.11抗震計算時,除按規(guī)范規(guī)定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外,尚應補充進行彈性時程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時,宜多采取振型數,并滿足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的要求。7.3.12罕遇地震宜采用彈塑性動力時程分析法進行整體分析,復核連體結構、連接節(jié)點及伸入塔樓部位的相應構件和塔樓豎向構件滿足性能目標要求。當采用等效彈性法補充分析時,應復核7.3.13當施工順序對連體結構內力影響較明顯時,應進行施工7.3.14連體的樓蓋應按彈性樓蓋進行分析;進行設防地震、罕遇地震分析時,尚宜補充考慮和不考慮樓板剛度或樓板剛度折減7.3.15計算柔性連接端時,應考慮連體支座處傳給塔樓的豎向及由于摩擦等影響構成的水平荷載??拐鹩嬎銜r應根據支座滯回曲線計算連體對塔樓的影響。當連體采用阻尼器時,應考慮連體7.3.16連體樓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樓蓋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不宜小于3Hz;人行引起的樓蓋振動峰值加速度應滿足本規(guī)程3.7.6條的規(guī)定。7.3.17大跨度連體宜輸入風洞試驗提供的風時程曲線進行舒適度驗算,計算時應考慮連體兩端塔樓結構和支座變形的影響;連體位置較高時,除進行順風向和橫風向舒適度計算外,尚應考慮7.3.18連體支座變形量應滿足兩個方向和斜向(斜向連接時)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塔樓在連體高度處的結構位移量;其值可根據7.3.19柔性連接采用板式橡膠支座時,計算變形時應考慮其剛度及滯回性能的影響;當采用可滑動鋼支座時,應根據設備制造方提供的相關參數進行相應計算。柔性連接支座應具有復位功能7.3.2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連體的柔性連接端應采用限位防撞7.3.21在風荷載與地震作用下,連體支座處出現拉力時,應對7.3.22連體與連體相連的結構構件在連體高度范圍及其上下相2框架柱的箍筋應全高加密配置,軸壓比限值應按其他樓層框架柱的數值減少0.05采用;4樓板應雙層雙向配筋,配筋率一般不低于0.2%;兩端剛性連接時不宜低于0.25%。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7.4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7.4.1超B級高度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結構、超過混合結構高層建筑適用最大高度的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結構,當側向剛度不能滿足本規(guī)程3.7.1條和3.7.2條的要求時,可利用建筑避難層、設備層空間設置剛度適宜的加強層。設置加強層的數量和位置應通過有效性比較確定。當僅設置一道加強層時,其位置宜在0.6倍結構高度附近的避難層;當需設置兩道加強層時,第二道位置宜在第一道加強層位置上或下相鄰的避難7.4.2加強層可設水平伸臂構件或周邊水平環(huán)帶構件,經過優(yōu)1水平伸臂構件宜采用斜腹桿桁架。當高層結構僅有一向2水平環(huán)帶構件可采用斜腹桿桁架或實腹梁,宜優(yōu)先采用斜腹桿桁架。當高層結構僅有一向剛度較弱時,可僅在弱剛度方3當僅設置水平環(huán)帶桁架增大結構抗側剛度時,宜適當加5設置伸臂桁架時,核心筒剪力墻的厚度宜比桁架伸入桿件寬度一側不小于150mm;7.4.3加強層的水平伸臂構件、水平環(huán)帶構件、加強層及其上、下相鄰一層的框架和核心筒剪力墻抗震等級宜提高一級,混凝土7.4.4加強層及其上、下相鄰一層的核心筒剪力墻軸壓比不宜超過0.4;加強層及其上、下相鄰一層的框架柱軸壓比不宜超過0.55,柱箍筋應全柱段加密。7.4.5加強層的水平伸臂構件在平面上宜對稱均勻布置,上、下弦桿均應在核心筒墻體內貫通,墻體內可根據需要設置斜腹桿;平面布置應注意使伸臂構件一端直接與核心筒的轉角或T字墻肢處剛性連接,并宜在此處設置構造型鋼柱,型鋼柱至少延伸至伸臂桁架高度范圍以外上、下各一層,伸臂構件另一端應直接與柱相連,連接宜采用鉸接或半剛接。對連接節(jié)點應單獨進行分析計算,符合“強節(jié)點弱構件”的抗震設計原則。7.4.6加強層樓板厚度不應小于150mm,并應根據板內力和變形驗算確定;樓板應雙層雙向配筋,每層每方向板的配筋率不小于0.25%,框架柱與核心筒之間的樓板不宜開大洞。樓層構件內力分析時應采取彈性板模型,設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驗算時宜考慮樓板開裂的影響。加強層相鄰的上、下層樓板厚度及配筋7.4.7加強層及其上、下相鄰層外圍框架柱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加強層及其上、下相鄰層的核心筒剪力墻應按底部加強部位7.4.8宜考慮施工過程中重力荷載作用下外框柱與核形差引起水平伸臂構件的附加內力,設計時可要求水平伸臂構件采用后澆塊(鋼筋混凝土)或后連接(鋼結構)的措施,待主體7.5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7.5.1一向少墻剪力墻結構指平面沿主軸方向或其他方向的兩個方向布置的剪力墻數量相差較大的結構。少墻方向結構的抗側承載力由剪力墻、外側框架及由另一向墻與樓板組成的扁柱框架7.5.2少墻方向宜盡可能多布置剪力墻,并在兩側及內部相關7.5.3按樓層剪力比對少墻方向的結構體系進行判定,并采取1當扁柱(剪力墻)樓板框架的底層剪力占比小于10%時,應按框架-剪力墻結構進行設計,剪力墻及梁柱框架承擔全2當扁柱樓板框架的底層剪力占比不小于10%時,除按框架-剪力墻結構承擔樓層全部地震作用進行設計外,尚應對扁柱7.5.4扁柱框架墻體的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35%。7.6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結構非正交(斜交)形式和單肢正交形式,單肢非正交(斜交)如Y7.6.2單肢結構平面內應布置與單肢縱向相垂直的剪力墻和梁柱框架(橫向)。7.6.3在單肢縱向的少墻結構,應有可靠的樓面梁板與中心區(qū)7.6.4中心區(qū)外周宜設置圍合剪力墻;中心區(qū)內部電梯井部位宜布置剪力墻。布置剪力墻時宜盡量減少或避免采用一字墻。7.6.5建筑高度為超B級高度時,單肢的長寬比l/b不宜大于2.0,不應大于3.0。7.6.6根據中心區(qū)和單肢區(qū)不同方向剪力墻的布置,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結構可按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進行設計;當單肢平7.6.7當單肢長寬比小于1.5時,可按樓板為平面內剛性假定7.6.8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剪力墻的樓板應按平面內彈性進行有限元計算。單肢內端截面剪力和中心區(qū)洞邊板截面剪力、彎矩與軸力值沿結構高度變化較大,宜沿建筑高度分段驗算截面受剪和受3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頂部加強區(qū)高度按頂點向下1/10高度范圍。7.6.10加強區(qū)內由單肢內端起0.20肢長范圍內的樓板,當長寬比l/b大于2.0小于2.5時板厚不宜小于130mm,該區(qū)域樓板應采取雙層雙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加強區(qū)的弱連接樓蓋部位的梁應設置腰筋,單側不宜少于2根,單側腰筋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的0.2%,其間距不宜大于150mm,且7.6.11加強區(qū)內中心區(qū)樓板的板厚不宜小于150mm,雙層雙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3%。弱連接處樓蓋的梁、板內鋼筋應可7.7框架-核心筒結構7.7.1抗震設計時,框架-核心筒結構的框架部分按側向剛度1當框架部分分配的樓層地震剪力小于該層剪力的5%時,該層核心筒承擔的地震剪力應增大5%;當框架部分分配的樓層地震剪力小于該層剪力的10%時,該層核心筒承擔的地震剪力應增大10%;2當結構連續(xù)較多樓層的框架地震剪力小于其相應樓層剪力的5%時,應驗算核心筒剪力墻的受拉承載力。7.7.2核心筒宜貫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高寬比不宜小于16。7.7.3無角柱框架-核心筒結構外框角部斜梁應按斜向輸入地7.7.4核心筒長寬比較大時,宜采取措施使兩個方向的結構剛7.7.5核心筒外墻在建筑中、上部終止形成剛度突變時,應復核突變樓層及相鄰上、下樓層剪力墻、梁、柱等構件的受彎、受剪承載力,并采取相應的加強措施。此外尚應考慮剪力墻收進形7.7.6框架-核心筒結構頂部2~3層的外框架梁、柱按設防烈7.7.7外框柱為斜柱時,柱斜度宜小于1/10*,斜柱轉折端的水平構件出現較大拉力時,宜設置型鋼并連接至筒體,形成可靠的拉力傳遞體系。應復核多遇地震和使用狀態(tài)下樓板的抗裂性,并應驗算設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型鋼拉件及節(jié)點的受拉承載力,注:“當斜柱外端有抗推力結構時,可不受此限制。慮豎向荷載作用外,尚應考慮水平風荷載及地震作用對樓蓋進行設計驗算和配筋構造,滿足性能目標要求。樓板鋼筋在支座處的7.7.9樓層外框架梁允許間斷,當間斷多于兩跨、間斷層數較多時應進行專項論證,根據間斷框架梁的位置和數量考慮削弱對7.7.10當外框柱在結構底部或中部部分間斷時,應在柱間斷樓層頂部設置轉換桁架或斜撐(單柱間斷)承受上部傳來的豎向荷載及相應的扭矩、水平荷載作用。當底部斜撐連接至地下室頂7.7.11當結構平面樓板有較大缺失時,應進行樓板應力有限元7.8框架-邊筒結構7.8.1框架-邊筒結構中筒體位于整個建筑的一側,其外邊緣與建筑外墻重合或緊鄰建筑外墻。筒體邊置對結構抗扭不利,設7.8.2框架-邊筒結構宜在筒體偏置方向的對側從上到下通高設置剪力墻或在外框柱之間設置柱間支撐。柱間支撐形式可采用7.8.3對沒有條件在筒體偏置方向對側設置剪力墻或柱間支撐的框架-邊筒結構,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強結構整體抗扭剛度:1宜設置外框角柱,同時適當增加外框柱數量,減小外框柱間距;增加外框梁的高度,外框梁的跨高比宜小于6;2平行于偏置軸線的筒體外墻宜加厚,減小洞口寬度,增加連梁高度,連梁剛度不宜折減,必要時可采用型鋼混凝土連梁,以增加剛度和滿足受剪承載力要求,且該方向筒體外墻的端部應設置翼墻,筒體內角至該翼墻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1m和該外墻厚度2倍的較大值;3把邊置的筒體分拆成雙筒,并盡量靠兩邊布置,可增加4必要時可結合建筑避難層設置環(huán)帶桁架,以增加外框架7.8.4框架-邊筒結構應進行恒、活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專項分7.8.5框架-邊筒結構設置伸臂桁架加強層時,其上、下弦桿宜全長伸入剪力墻內,必要時增設端承板或將伸入弦桿在端部彎7.8.6邊筒外側墻肢在設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現全截面受拉時,應按本規(guī)程6.3節(jié)規(guī)定采取相應加強措施。7.8.7框架-邊筒結構中筒體內部的樓板宜減小開洞,且厚度不宜小于150mm,雙層雙向配筋,每層每方向的貫通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25%。7.8.8框架-邊筒結構中連接筒體和外框柱的樓面梁宜兩端剛接,樓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筒體周邊樓板、外框角部樓板配筋宜適當加強、雙層雙向配筋,每層每方向的貫通鋼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5%。7.9斜撐框架-核心筒結構7.9.1斜撐宜根據結構需要在兩個方向對稱布置。當僅一個方7.9.2斜撐宜通高設置或連續(xù)分層設置,頂部斜撐可根據結構7.10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7.10.1斜交網格-核心筒結構中的外圍斜交網格同時承受豎向平面角部軸力較大,導致樓層梁板產生很大拉力,形成外鼓變1應復核豎向荷載、設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樓7.11單外筒結構7.11.1單外筒結構平面宜選用圓形、正多邊形、長寬比不大于1.5的矩形。7.11.2外筒可根據建筑及結構受力需要采用密柱、角部加撐或7.11.3外筒宜貫通全高;外筒洞口開洞率,即門窗洞口面積與整體墻面面積之比不宜大于60%。7.11.4立面不宜開大洞,當需開洞時,少數樓層開洞寬度不宜大于立面寬的25%,且角邊保留一跨,高度一般不大于寬度,7.11.5平面內不宜開大洞,少數樓層開洞尺寸不應大于整體樓層層寬度的1/3,周邊須保留一跨且須設邊梁。7.11.6外筒柱沿柱軸線方向截面尺寸宜取柱軸線距離的1/3,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凈距的1/3~1/4。7.11.7外筒柱梁線剛度比宜為3~5。7.11.9水平荷載作用下外筒承擔全部的剪力及傾覆力矩;內柱及少量混凝土墻分配的剪力標準值不宜少于本層總剪力的10%。復雜的高度較大的高層建筑宜采用巨型結構。列形式:7.12.3巨型結構外框構成中宜區(qū)分主次構件。主構件為承受豎向荷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骨干構件;次構件為主構件之間的梁、柱構件,通過次構件將其承受的荷載傳遞至主構件,再傳遞至基礎。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桁架;桁架上、下弦與巨柱宜剛接;3環(huán)帶桁架與巨柱連接偏心較大時,應計算巨柱的扭矩,驗算巨柱受扭剪承載力;環(huán)帶桁架可僅設一榀,當傳給巨柱的扭矩很大時,可平行設置兩榀形成空間環(huán)帶桁架;4伸臂桁架宜貫通核心筒,宜采用鋼結構或型鋼混凝土結構;支撐、人字支撐、單斜桿支撐等形式;管或鋼板。7.12.6次結構柱受拉控制時,應采用鋼柱或型鋼混凝土柱,相7.12.7次結構柱允許在環(huán)帶桁架或主梁處不連續(xù)。7.12.8巨型結構宜進行施工模擬分析,并在施工階段采取措施7.12.9巨型結構的分析計算模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次結構設計分析時,結構樓板可采用剛性樓蓋假定;主結構設計分析時,宜采用彈性樓板假定,必要時尚應考慮主結構3采用桿系有限元模型時,與巨型桿件連接的巨型桿件或7.12.10巨型結構的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典當房地產借款合同書
- 工程截樁施工合同
- 太陽能系統(tǒng)維保合同協(xié)議書
- 簽訂合同規(guī)范建議和意見
- 建筑安裝工程合同承包條例
- 聘用合同的類型包括
- 湖南勞動人事職業(yè)學院《道路工程經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區(qū)域分析與規(guī)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皖南醫(yī)學院《火電廠燃燒優(yōu)化及系統(tǒng)節(jié)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滄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翻譯》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案含教學計劃
- 運動會活動流程中的醫(yī)療安全保障措施
- GB/T 19342-2024手動牙刷一般要求和檢測方法
- 2024年山東鐵投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ANSYS有限元基礎》課程教學大綱
- 國內外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模式的對比研究綜述
- 2022年露天煤礦安全資格證考試題庫-上(單選、多選題庫)
- 計價格(2002)10號文
- 青果巷歷史街區(qū)改造案例分析
- 樁身強度自動驗算表格Excel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