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類(解析版)-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模版_第1頁
比較類(解析版)-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模版_第2頁
比較類(解析版)-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模版_第3頁
比較類(解析版)-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模版_第4頁
比較類(解析版)-高考歷史主觀題解題模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類材料題解題模板

題型特點

比較類設問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現(xiàn)象或者人物觀點等放在一起,歸納其相同點

或不同點。呈現(xiàn)形式主要有“比較……和……的異同點”,“對……和……進行比較”等。

解題方法

1.明確比較對象。首先明確要比較的是哪幾項歷史事物,然后明確要比較的是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是異

同點.

2.確立比較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關鍵。題目已設置了比較點的按要求比較即可;題目沒有設置比較點

的,要根據題意確定比較點。比較點一般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結果、影響等方面思考。

3.對于比較類設問的解答應注意兩點。

(1)比大不比小。比較的切入點,應該是能夠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屬性的內容,瑣碎細小的內容不作比較。

(2)解答時,要逐點對應比較,而不能把甲事物籠統(tǒng)地寫一段,再把乙事物籠統(tǒng)地寫一段,造成比較項不明

確、答案模糊。

高考真題

1.(2021全國II卷-47節(jié)選)[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

歷來的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胡薩克時講道:“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拿

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

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中國必須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

高科技領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

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

旺發(fā)達的標志?!?/p>

——據《鄧小平文選》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1978年相比,鄧小平在1988年對科學技術的論述有何新內容,并

說明其時代背景。(9分)

【答案】(1)新內容: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高科技。

背景:已實行改革開放;科技水平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巨大。

【解析】(1)第一小問新內容,由材料中的“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科學技術

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必須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城占有一席之地”可得,1988年的新內容是

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高科技。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知識來思考,從1988年中國的現(xiàn)狀、

中國與世界科技的比較和科技發(fā)展的作用三個角度作答即可。具體來說,當時中國已實行改革開放;中國

的科技水平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fā)展,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巨大。

2.(2021全國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這是希羅多德

(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

《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

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zhàn)

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

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

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

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

—摘編自張廣智《西方史學史》等

材料二

《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

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

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

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妒?/p>

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

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希羅多德與司馬遷作為偉大歷史學家的共同之處。(8分)

【答案】(1)共同:歷史學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創(chuàng)新精神;開闊的視野;自主的

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神。

【解析】(1)分別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

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

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得,歷史學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書中許多記

載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和材料二中的“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

認識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由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

話就是他們的歷史”、“《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

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和材料二中的“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可

得,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敘

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和材料二中的“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

的史實,,、“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可得,都具有開闊的視野;由材料一

中的“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和材

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

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可得,自主的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

神。

3.(2021全國I卷?45節(jié)選)[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fā)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

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此即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學校教育體制、變革科舉制度、獎勸游學等內

容;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

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內容包括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

農業(yè)技術,改良農業(yè),發(fā)展工業(yè)等。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guī)劃,得到朝廷嘉許并

予以采納。清末新政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據《張文襄公全集》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洋務運動的相同點。(8分)

【答案】(1)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受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以中體西用

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解析】(1)這一題考查考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可以從材料所述“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所學洋務運動在背景、

目的、推動力量、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幾個角度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思考作答。具體來說,背景方面,“江楚

會奏”變法方案出臺于1901年,當時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而洋務運動也是在清政府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開

始的,所以迫于內憂外患的外來壓力為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作出改革是二者背景方面的相同之處;目的方面,

由材料中的“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洋務運動時期的興辦軍事工業(yè)和籌劃海防等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推動力量

上,由材料中的“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和所學

洋務運動中在中央由奕近、在地方由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督撫推動的史實可得,二者都受到中央與地方

勢力的推動;在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方面,由材料中的“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第

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發(fā)展工業(yè)等,,和所學洋務運動中“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和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

業(yè)、籌劃海防和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內容可得,二者都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內容均涉及政治,

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4.(2021北京卷?16節(jié)選)明堂.

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抖Y記》等典籍記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諸侯”祀文土”?!吨芏Y》

記載,西周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春秋戰(zhàn)國的陰陽五行家則將明堂設想為獨立于朝堂、

太廟之外的建筑,將其描繪為“克”形布局一

材料二漢武帝根據儒生的建議,嘗試復原儒家經典中記載的明堂。漢代儒生提出,明堂為“克”形布局,符

合陰陽五行之數。東漢《白虎通義》載:“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睗h代明

堂都是獨立建筑。目前發(fā)掘的漢長安城明堂遺址中心建筑即呈“空”形。.

材料三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

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

(1)閱讀材料一、二,指出漢代復原的明堂與西周明堂的差異,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說明產生差異的原

因。.

【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漢代呈“克”形。②

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

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學說。

【解析】(1)根據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根

據材料二”……漢代明堂都是獨立建筑……”,可知,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根據材料一“……西周明堂'東西

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根據材料二“……漢代儒生提出,明堂

為‘至'形布局,符合陰陽五行之數……”,可知,漢代明堂呈“受”形。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可

知,漢代明堂與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

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

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5.(2021湖南卷-17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發(fā)生很大變化。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

法》頒布,擴大了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

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單位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薄!吧鐓^(qū)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關

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qū)走設的意見》頒布,標志著社區(qū)建設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辦事

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qū)還出現(xiàn)以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

組織。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xié)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qū)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qū)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

—以上材料摘編自朱漢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改革開放后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變化

【答案】(2)變化:居委會職能擴大;社區(qū)式管理漸趨主流;新型社會組織出現(xiàn)參與社區(qū)管理;基層管理民

主化程度提高,協(xié)商式民主逐漸發(fā)展。

【解析】(2)“變化”,根據材料二信息“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擴大了

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得出:居委會職能擴大;由材料信息“'社區(qū)式管

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得出:社區(qū)式管理漸趨主流;由材料信息“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

區(qū)還出現(xiàn)以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得出:新型社會組織

出現(xiàn)參與社區(qū)管理;由材料信息“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xié)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qū)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

社區(qū)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得出:基層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協(xié)商式民主逐漸發(fā)展。

6.(2021湖南卷2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漢初郡國并行,諸侯王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轄的郡之上。隨著諸候王勢力膨脹,地方割據勢力與朝

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時,采納晁錯強硬削藩的建議,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

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潺的會稽、豫章郡,結果引發(fā)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叛亂后,景帝吸取漢初王

國制度的教訓,趁機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諸候王國勢力的變革措施。首先,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

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后來,景帝又下詔,“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免除諸侯王的行政權力;“天

子為置吏”,徹底堵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guī)模、儀

制無法與朝廷抗衡。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chuàng)造

了必要條件。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漢景帝解決王國問題措施與漢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處。

【答案】(2)不同:前者強硬削藩,削奪諸侯王封地,后者以溫和方式,改變繼承王國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國

之亂,后者有利于政局穩(wěn)定;前者并沒有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后者將王國越分越小,再也沒有能力對抗

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解析】(2)根據“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演的會稽、豫

章郡,結果引發(fā)吳楚七國之亂”、“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徹底堵

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guī)模、儀制無法與朝廷抗衡”

并結合結合所學可知,漢景帝是通過各種罪名削藩,漢武帝采用推恩令削分化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漢景

帝的削藩措施引發(fā)了七王之亂,但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的推恩令和平解決了王國問題。

7.(2020全國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

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1955年,聯(lián)邦德國與蘇聯(lián)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lián)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

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lián)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

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

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

——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

【答案】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lián)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xiàn)關系正?;?。

【解析】(1)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

冰點”,可見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

代“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

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可見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

8.(2020全國H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12分)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

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

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

【解析】(1)第一小問西周時期的都城特點,根據材料一“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

,城‘,‘國人'居于城內”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

象征”得出建有宗廟和社稷;從材料一“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國人和野

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依據材料一“建高墻”得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第二小問古希臘城邦的特

點,根據材料二“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zhí)行”得出公民享

有參政權;由材料二“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

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從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qū),這是城邦的主要

經濟基礎。'‘得出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

9.(2020全國HI卷45節(jié)選)[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農奴制改革前,俄國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糧食、亞麻、獸皮、皮貨、木材等,糧食占出口額的35%以

上;進口商品主要為工業(yè)品,即工廠所需的機器和設備、顏料、皮棉、煤。從1822年起,俄國對進口商品

實行高關稅,對外國商品的輸入進行限制,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的出口結構中,農產品仍然占最大份額,

糧食占出口額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國,由于工業(yè)急需金屬,機器和設備,俄國降低了保護關稅稅率,使

進口機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萬盧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萬盧布。到90年代,與改革

前相比,俄國對外貿易額增加2倍以上。

——摘編自(蘇)B.T.瓊圖洛夫等編《蘇聯(lián)經濟史》

(1)根據材料,概括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對外貿易的變化。(6分)

【答案】(1)變化:以糧食為主的出口數量和以機囂設備為主的進口數量明顯增加;進口關稅稅率降低。

【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農產品仍然占最大份額,糧食占出口額一半以上”、“使進口機器的支出由

1861?1865年的730萬盧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萬盧布”可歸納出以糧食為主的出口數量和以機器

設備為主的進口數量明顯增加;由材料“由于工業(yè)急需金屬、機器和設備,俄國降低了保護關稅稅率”可歸納

出進口關稅稅率降低。

10.(2020江蘇卷,21節(jié)選).行政區(qū)劃是國家為分級管理而對地方的劃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國行政區(qū)劃

制度曾進行過多次改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蔭芽。楚、秦、晉等國出現(xiàn)了縣,最初設在邊地,帶有邊防性質。郡的出

現(xiàn)比縣稍晚,也多在邊地。到戰(zhàn)國時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后,廢封國,將郡縣制推向全國??たh制為漢代沿用。漢武帝分境內為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或“十三

州”。這時的州還只是一種監(jiān)察區(qū),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縣吏治。到東漢時,刺史已有固定治

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權,對所部郡縣官吏實行管理,州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qū)。州郡縣三級制歷兩晉南北

朝不變。

——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等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以前中國行政區(qū)劃制度的演變。

【答案】(1)演變:周朝實行分封制;戰(zhàn)國時在邊地出現(xiàn)郡縣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邊地設置郡縣);秦統(tǒng)-后

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東漢至南北朝實行州郡縣制。

【解析】(1)演變:根據所學可得出周朝實行分封制;根據“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蔭芽。……到戰(zhàn)國時代,

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可得出戰(zhàn)國時在邊地出現(xiàn)郡縣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邊地設置郡縣);根據“秦始皇統(tǒng)

一中國后,廢封國,將郡縣制推向全國?!钡贸銮亟y(tǒng)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根據“郡縣制為漢代沿用”并結

合所學得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根據“到東漢時,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qū)。州郡

縣三級制歷兩晉南北朝不變。”可得出東漢至南北朝實行州郡縣制。

11.(2020山東卷?16節(jié)選)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東漢永和五年、唐天寶元年、明洪

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陽2

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

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

【答案】圖1:南北人口密度差異明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區(qū)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這與

東漢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南方經濟欠發(fā)達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1為東漢(永和五年)。

圖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長江下游地區(qū)(江浙地區(qū))。這與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經濟發(fā)達的狀況

相吻合。據此判定圖2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圖3:黃河中下游、長江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都相對較高。這與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經濟不斷開發(fā)的狀

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3為唐代(天寶元年)。

【解析】圖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異明顯,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最高,說明此時政治經濟中

心應該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區(qū)開發(fā)程度不高,由此判斷圖五應該是東漢時期,此時經濟重心尚未南移,人

口分布符合此時的社會狀況。圖六中人口分布密度發(fā)生變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而且南

北人口分布較為均衡,南方隱隱多于北方,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應該與明代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江南經

濟發(fā)達有關,且此時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斷圖六應該是明代洪武年間;圖七相較圖五在

人口分布上南方開始增多,人口密度較高的是關中地區(qū)和長江中下游,這種情況應該與唐代首都位于長安,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得到開發(fā)有關,因此形成了南北兩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由此判斷圖七應該是

唐朝天寶年間。

12.(2020浙江卷28節(jié)選)古語有之:“順乎天,應乎人!”其實問題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1)“三表法”是墨子經驗主義的認識論。仔細閱讀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認識的立足點。結合所學,

扼要說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與墨子價值立場相近的理論主張與思考。

【答案】(1)立足點:人民立場(或“小生產者”或“百姓”)。主張與思考:仁學德治思想;關心愛護百姓;

美政。

【解析】(1)立足點:根據“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了出其代表人民立場。主張與思考:材料體現(xiàn)的是

墨子的立足點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因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仁和德治的思想、關心愛護百姓和屈

原主張美政的思想均與墨子思想接近。

13.(2020天津卷?17節(jié)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國和歐洲分批派遣留學生,總計200余人。留學生側重學習軍事

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門專業(yè)知識。多數人回國后憑借西學專長,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和任用,如嚴復、詹

天佑等。

——摘編自《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

材料二甲午戰(zhàn)后,赴日留學出現(xiàn)高潮,到1905年,留日學生達8000余人,其中多為自費。在孫中山發(fā)

動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時留學生起到了關鍵作用,如鄒容、黃興等。民國時期,從

世界各國歸來的留學生成為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他們中涌現(xiàn)出一批中國現(xiàn)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奠基

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隨著中國革命的發(fā)展,產生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家。

摘編自《百年留學潮與中國現(xiàn)代化》

(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留學生留學和歸國情況的變化及其歷史背景。(10分)

【答案】(1)變化:從主要學習技藝到全方位向西方學習;從服務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會革命;由政府

派遣到多渠道留學,人數由少到多。

背景:洋務運動的發(fā)展;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革命高漲;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可以從學習內容、留學渠道以及歸國后的去向等方面分析,據材料一“留學生

側重學習軍事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門專業(yè)知識“以及材料二,,他們中涌現(xiàn)出一批中國現(xiàn)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可知,學習內容從主要學習技藝到全方位向西方學習;據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國和歐洲

分批派遣留學生,總計200余人“以及材料二”留日學生達8000余人,其中多為自費“可知,留學渠道由政府

派遣到多渠道留學,人數由少到多;據材料一“多數人回國后憑借西學專長,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和任用“以

及材料二”從世界各國歸來的留學生成為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可知,歸國后的去向從服務于晚清政府到投身

于社會革命。第二小問歷史背景,據材料一”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時間背景可知,洋務運動的發(fā)展;據

材料二”甲午戰(zhàn)后“可知,民族危機加深;據材料二”在孫中山發(fā)動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為骨干力量,辛亥革

命時留學生起到了關鍵作用“可知,資產階級革命高漲;據材料”隨著中國革命的發(fā)展,產生了一些馬克思主

義理論家和革命家”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14.(2019全國I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

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tǒng)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

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

——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guī)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

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

協(xié)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

【答案】(1)變化:從不區(qū)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qū)分進口稅率和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

稅率;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zhàn)爭前降低。

【解析】(1)變化,由材料一“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tǒng)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

材料二“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

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xié)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

期低于出口稅率”得出從不區(qū)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qū)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

稅率;由材料一“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

商”、材料二“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zhàn)爭前

降低。

15.(2019全國II卷45節(jié)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級武士被列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絕大多數。給土族支

出的俸祿占政府財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負擔沉重,多次采取措施進行改革,最終以30年期公債的形式,

一次性解決。許多士族將所得公債債券投入到經濟領域,但多因不善經營而失敗,急劇沒落,生活艱難,

對政府極度不滿。1877年,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xiāng)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對政

府構成嚴重威脅。政府派兵鎮(zhèn)壓,史稱“西南戰(zhàn)爭”。戰(zhàn)爭歷時8個月,以政府的勝利而結束。武士階級逐漸

消亡。

—摘編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下級武士在明治維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

【答案】(1)作用:前期為推動領導力量,后期為阻礙反對勢力。

【解析】(1)作用,由材料“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xiāng)隆盛在多數士族的擁戴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對政

府構成嚴重威脅”得出前期為推動領導力量,后期為阻礙反對勢力。

16.(2019全國HI卷4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

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

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

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

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

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

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

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別,而

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

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

漸被稱為“漢人”。

——據《漢書》《后漢書》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異:漢朝郡縣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漢朝實現(xiàn)了文字統(tǒng)一,羅馬帝國未能實

現(xiàn)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漢朝強調教育、教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漢朝制度上對各

地區(qū)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qū)別對待較明顯。

【解析】(1)第一小問相同點,根據材料一“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

亞、非三大洲”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可以得出這兩個國家

都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問不同點,根據

材料一“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權”材料二“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可得出漢朝郡縣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的

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材料一“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

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材料二“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

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可得出漢朝實現(xiàn)了文字統(tǒng)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xiàn)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材料一“不斷成熟

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材料二“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

常行為的規(guī)范”可得出漢朝強調教育、教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羅馬民

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辈牧隙啊皶?、車同軌、人

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笨傻贸鰸h朝制度上對各地區(qū)民

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qū)別對待較明顯等不同。

17.(2019江蘇卷22節(jié)選).(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鄉(xiāng)村塾師,世居香港,歷經英國殖民擴張、

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變,始終秉持志節(jié),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充滿著時代賦予的

家國情懷。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對于世界地理頗有濃厚興趣,出于其手編親輯之簡明著作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

圖》,簡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閱覽世界地志為重要入手,自鴉片戰(zhàn)爭時期,魏

源、徐繼畬、梁廷相、姚瑩等均循此途,當知知書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遺留著作,惟此一種最有貢獻。

——王爾敏《儒學世俗化及其對于民間風教之浸濡》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樣的“共同意趣”。

【答案】(1)意趣:關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獲取新知。

【解析】(1)第一小問(共同意趣),據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閱覽世界地志為重要入手''得出

他們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關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獲取新知。

18.(2019天津卷12節(jié)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鬃悠笸苤畯团d,“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

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爱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

重現(xiàn)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據《論語》《孟子》

(1)依據材料一,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xiàn)異同的原因。(8分)

【答案】(1)相同: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恢復禮樂制度。

不同:孔子主張復興周王朝;孟子主張由推行仁政的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戰(zhàn)亂,民心思定。春秋時期,周王室仍有影響力,孔子對周天子抱

有期望;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孟子對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解析】(1)第一小問異同點,二者的相同點,根據材料一中“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與“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可知二者的相同點是都主張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恢復禮樂制度;二者的不同

點,根據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笨芍鬃又鲝垙团d周王朝;根據材

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薄芍献又鲝堄赏菩腥收闹T侯建

立新的王朝。第二小問原因,我們一方面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狀況來作答,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

天下戰(zhàn)亂,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結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時代來分析原因,即春秋時期,周王室仍

有影響力,孔子對周天子抱有期望;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孟子對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比較類材料題解題模板

題型特點

比較類設問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現(xiàn)象或者人物觀點等放在一起,歸納其相同點

或不同點。呈現(xiàn)形式主要有“比較……和……的異同點”,“對……和……進行比較”等。

解題方法

1.明確比較對象。首先明確要比較的是哪幾項歷史事物,然后明確要比較的是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是異

同點.

2.確立比較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關鍵。題目已設置了比較點的按要求比較即可;題目沒有設置比較點

的,要根據題意確定比較點。比較點一般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結果、影響等方面思考。

3.對于比較類設問的解答應注意兩點。

(1)比大不比小。比較的切入點,應該是能夠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屬性的內容,瑣碎細小的內容不作比較。

(2)解答時,要逐點對應比較,而不能把甲事物籠統(tǒng)地寫一段,再把乙事物籠統(tǒng)地寫一段,造成比較項不明

確、答案模糊。

高考真題

1.(2021全國II卷-47節(jié)選)[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

歷來的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胡薩克時講道:“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拿

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

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p>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中國必須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

高科技領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

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

旺發(fā)達的標志?!?/p>

——據《鄧小平文選》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1978年相比,鄧小平在1988年對科學技術的論述有何新內容,并

說明其時代背景。(9分)

【答案】(1)新內容: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高科技。

背景:已實行改革開放;科技水平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巨大。

【解析】(1)第一小問新內容,由材料中的“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科學技術

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必須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城占有一席之地”可得,1988年的新內容是

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高科技。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知識來思考,從1988年中國的現(xiàn)狀、

中國與世界科技的比較和科技發(fā)展的作用三個角度作答即可。具體來說,當時中國已實行改革開放;中國

的科技水平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fā)展,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巨大。

2.(2021全國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這是希羅多德

(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

《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

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zhàn)

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

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

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

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

—摘編自張廣智《西方史學史》等

材料二

《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

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

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

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妒?/p>

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

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希羅多德與司馬遷作為偉大歷史學家的共同之處。(8分)

【答案】(1)共同:歷史學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創(chuàng)新精神;開闊的視野;自主的

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神。

【解析】(1)分別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

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

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得,歷史學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書中許多記

載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和材料二中的“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

認識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由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

話就是他們的歷史”、“《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

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和材料二中的“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可

得,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敘

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和材料二中的“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

的史實,,、“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可得,都具有開闊的視野;由材料一

中的“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和材

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

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可得,自主的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

神。

3.(2021全國I卷?45節(jié)選)[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fā)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

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此即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學校教育體制、變革科舉制度、獎勸游學等內

容;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

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內容包括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

農業(yè)技術,改良農業(yè),發(fā)展工業(yè)等。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guī)劃,得到朝廷嘉許并

予以采納。清末新政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據《張文襄公全集》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洋務運動的相同點。(8分)

【答案】(1)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受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以中體西用

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解析】(1)這一題考查考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可以從材料所述“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所學洋務運動在背景、

目的、推動力量、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幾個角度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思考作答。具體來說,背景方面,“江楚

會奏”變法方案出臺于1901年,當時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而洋務運動也是在清政府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開

始的,所以迫于內憂外患的外來壓力為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作出改革是二者背景方面的相同之處;目的方面,

由材料中的“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洋務運動時期的興辦軍事工業(yè)和籌劃海防等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推動力量

上,由材料中的“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和所學

洋務運動中在中央由奕近、在地方由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督撫推動的史實可得,二者都受到中央與地方

勢力的推動;在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方面,由材料中的“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第

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發(fā)展工業(yè)等,,和所學洋務運動中“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和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

業(yè)、籌劃海防和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內容可得,二者都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內容均涉及政治,

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

4.(2021北京卷?16節(jié)選)明堂.

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抖Y記》等典籍記載,周公曾于明堂“朝諸侯”祀文土”。《周禮》

記載,西周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春秋戰(zhàn)國的陰陽五行家則將明堂設想為獨立于朝堂、

太廟之外的建筑,將其描繪為“克”形布局一

材料二漢武帝根據儒生的建議,嘗試復原儒家經典中記載的明堂。漢代儒生提出,明堂為“克”形布局,符

合陰陽五行之數。東漢《白虎通義》載:“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睗h代明

堂都是獨立建筑。目前發(fā)掘的漢長安城明堂遺址中心建筑即呈“空”形。.

材料三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

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

(1)閱讀材料一、二,指出漢代復原的明堂與西周明堂的差異,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說明產生差異的原

因。.

【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漢代呈“克”形。②

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

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學說。

【解析】(1)根據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美稱……”,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廟的別稱;根

據材料二”……漢代明堂都是獨立建筑……”,可知,漢代明堂是獨立建筑。根據材料一“……西周明堂'東西

九筵,南北七筵',即長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長方形;根據材料二“……漢代儒生提出,明堂

為‘至'形布局,符合陰陽五行之數……”,可知,漢代明堂呈“受”形。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漢代思想背景,可

知,漢代明堂與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漢代尊崇儒術。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

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因此,漢代在根據儒家經典復原明堂時,融合了陰陽五行思想。漢代

明堂的建筑布局也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5.(2021湖南卷-17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發(fā)生很大變化。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

法》頒布,擴大了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

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單位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吧鐓^(qū)式管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關

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qū)走設的意見》頒布,標志著社區(qū)建設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辦事

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qū)還出現(xiàn)以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

組織。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xié)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qū)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qū)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

—以上材料摘編自朱漢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改革開放后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變化

【答案】(2)變化:居委會職能擴大;社區(qū)式管理漸趨主流;新型社會組織出現(xiàn)參與社區(qū)管理;基層管理民

主化程度提高,協(xié)商式民主逐漸發(fā)展。

【解析】(2)“變化”,根據材料二信息“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擴大了

居委會職能,居委會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各種工作委員會”得出:居委會職能擴大;由材料信息“'社區(qū)式管

理’成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得出:社區(qū)式管理漸趨主流;由材料信息“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

區(qū)還出現(xiàn)以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得出:新型社會組織

出現(xiàn)參與社區(qū)管理;由材料信息“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xié)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qū)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

社區(qū)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得出:基層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協(xié)商式民主逐漸發(fā)展。

6.(2021湖南卷2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漢初郡國并行,諸侯王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轄的郡之上。隨著諸候王勢力膨脹,地方割據勢力與朝

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時,采納晁錯強硬削藩的建議,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

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潺的會稽、豫章郡,結果引發(fā)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叛亂后,景帝吸取漢初王

國制度的教訓,趁機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諸候王國勢力的變革措施。首先,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

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后來,景帝又下詔,“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免除諸侯王的行政權力;“天

子為置吏”,徹底堵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guī)模、儀

制無法與朝廷抗衡。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chuàng)造

了必要條件。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漢景帝解決王國問題措施與漢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處。

【答案】(2)不同:前者強硬削藩,削奪諸侯王封地,后者以溫和方式,改變繼承王國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國

之亂,后者有利于政局穩(wěn)定;前者并沒有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后者將王國越分越小,再也沒有能力對抗

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解析】(2)根據“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詔削奪吳王劉演的會稽、豫

章郡,結果引發(fā)吳楚七國之亂”、“確立以郡為國的原則,新建王國不再跨郡,遠不如舊王國強大……徹底堵

住各諸侯王從前通過任用官吏培植私黨的途徑;同時削減王國官吏,使他們的規(guī)模、儀制無法與朝廷抗衡”

并結合結合所學可知,漢景帝是通過各種罪名削藩,漢武帝采用推恩令削分化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漢景

帝的削藩措施引發(fā)了七王之亂,但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的推恩令和平解決了王國問題。

7.(2020全國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

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1955年,聯(lián)邦德國與蘇聯(lián)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lián)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

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lián)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

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

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

——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

【答案】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lián)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xiàn)關系正?;?。

【解析】(1)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

冰點”,可見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

代“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

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可見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

8.(2020全國HI卷-41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12分)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

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

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

【解析】(1)第一小問西周時期的都城特點,根據材料一“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

,城‘,‘國人'居于城內”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

象征”得出建有宗廟和社稷;從材料一“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