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86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下圖中a、b;c、d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四種組成成分;箭頭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是aB.a、b、c所包含的所有種群構成群落C.C1→C2→C3可表示一條食物鏈D.d是營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2、下表為三個穩(wěn)定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調查的統(tǒng)計數據:

。草原類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總種數16010080平均種數(種數/米2)201810平均產量(千克干重/公頃)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25.049.178.0

據表可以確認的是()A.在植物豐富的區(qū)域采用樣方法獲得數據B.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3、關于生物多樣性及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多樣性就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豐富的動植物資源B.將其他受災地的珍稀動物遷入自然保護區(qū)屬于就地保護C.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銳減屬于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D.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4、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蝗蟲侵入后其數量迅速增長,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

A.在0~3月期間,蝗蟲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保持不變B.在蝗蟲侵入后的第2個月,蝗蟲種群數量增長最快C.與0~2月相比,3~4月期間蝗蟲的種內斗爭加劇D.在4~7月期間,蝗蟲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變小5、毛束象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蟲;喜食植物嫩梢;幼葉。研究人員對西雙版納植物園的毛束象種群進行了研究,該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發(fā)現毛束象成蟲危害主要發(fā)生期為4~10月,有2個活動高峰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調查毛束象的種群數量時,可選擇病害較重的植物進行統(tǒng)計B.b點對應數量小于a點對應數量,可能是b點時幼葉成熟,食物來源減少所致C.調查結果說明毛束象的種群數量受濕度、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D.為有效防治毛束象,應在5月10日之前控制毛束象的種群密度6、我國自1953年7月1日以來已經進行了7次人口普查,人口是我國最寶貴的財富,每一次人口普查我們都會對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等數據進行統(tǒng)計,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統(tǒng)計人口數量一般不用標志重捕法B.我國開放三胎政策后,人口數量不一定會增加C.出生率、死亡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部分原因D.自然增長率下降,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屬于衰退型7、某科研小組研究某池塘內草魚種群增長速率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如圖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數據丟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T2~T4,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T2~T4時間段內,種群數量逐漸下降B.T3時草魚的種群密度約為T5時對應種群密度的一半C.該池塘對草魚的最大容納量應出現在T5時且數值保持不變D.當種群增長速率為m時,該草魚的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8、某農場中飼料作物的產量見下表,可見()。作物苜蓿野干草玉米高粱雜豆產量(Kg/畝)1001.9304.81258.8505.7196.0

A.雜豆對光能的轉化效率最低B.飼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作用C.飼料作物中的能量80%流入下一個營養(yǎng)級D.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可增加該農場的能量輸入9、圖甲表示棄耕農田的群落演替情況;圖乙;丙表示演替過程中各種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圖甲過程最終會達到與環(huán)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B.圖乙可表示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與時間的關系C.圖甲中,b點時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d點時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結構D.圖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10、有一種生活在熱帶的果蟻,將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來的落葉上,用這些落葉來培養(yǎng)真菌,然后以腐葉作為自己的食物來源。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體型大小不同的果蟻間不存在互利共生的關系B.果蟻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傳遞給了真菌C.果蟻和真菌都是消費者,協同促進碳、氮元素的循環(huán)D.果蟻與真菌相互適應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11、土壤中的食細菌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某植物的落葉可以使土壤中的細菌增加,進而引起食細菌線蟲數量的增加。食細菌線蟲能產生含氮物質,促進該植物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從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長空間減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費者B.可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調查土壤中某種食細菌線蟲的種群密度C.該植物與食細菌線蟲的數量變化過程中存在著反饋調節(jié)D.該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長空間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12、“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其中柏、楊、柳、女貞、櫻花等各類樹木,盤根錯節(jié),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下列正確的是()A.樹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受喬木密度的影響B(tài).孔林中數量眾多的植物、生活在其中種類繁多的動物及其生活的無機環(huán)境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蘚等陰生植物的葉綠體顆粒一般較大,顏色較深,這是對弱光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D.“林深五月寒”體現了孔林中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13、下列群落的類型與適應其環(huán)境的生物特征對應正確的是()A.荒漠——具有肉質莖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的爬行類動物B.草原——耐寒的旱生多年生喬木,會挖洞或奔跑迅速的動物C.森林——喬木、灌木和草本均為陽生,營樹棲和攀援生活的動物D.濕地——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魚類、兩棲類和鳥類14、“魚菜共生”模式通過合理的生態(tài)設計,將水產養(yǎng)殖與無土栽培兩種不同的技術相結合。在該模式中,水產養(yǎng)殖系統(tǒng)的水被輸送到無土栽培系統(tǒng),經由植物吸收過濾后再輸送回水產養(yǎng)殖系統(tǒng)(如圖),進而實現“養(yǎng)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tài)共生效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B.從整體原理出發(fā),該模式中應選擇合適的“魚菜”種類C.“種菜不施肥”是因為魚糞中的有機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該模式所收獲蔬菜中的重金屬殘留遠低于傳統(tǒng)土壤栽培15、三江源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有大片天然草地。20世紀,因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草地嚴重退化。為此我國政府啟動了多項保護措施,大幅度的減畜工作是其中一項。下圖為三江源地區(qū)實施減畜工程前后載畜壓力指數(草地現實載畜量與草地理論載畜量的比值)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減畜工程可使草地產草量下降,進而使草地載畜壓力指數降低B.在草地中大力種植各種灌木和喬木,不能提高退化草地穩(wěn)定性C.實施減畜工程后,草地仍處于超載狀態(tài),還需進一步減畜減壓D.現實載畜量高于理論載畜量使草地退化,主要違背了生態(tài)工程的自生原理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6、演替的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雖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者其他繁殖體(如能發(fā)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如:火災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17、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傳遞還能調節(jié)生物的_______,以維持___________的穩(wěn)定。18、_______觀念已是針對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問題形成的新思維。其含義是“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協調的發(fā)展。19、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徑: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20、生態(tài)農業(yè)工程。

生態(tài)農業(yè)以______為主導思想,促進物質在系統(tǒng)內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______。評卷人得分四、實驗題(共4題,共24分)21、空心蓮子草是惡性入侵雜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科研人員對該入侵植物開展了相關研究。

(1)空心蓮子草是水陸兩棲草本植物(圖1);科研人員調查了空心蓮子草入侵樣地群落物種豐富度,結果如圖2所示。

由結果可知;空心蓮子草入侵會導致物種豐富度________,進而改變群落的________方向。

(2)空心蓮子草主要通過節(jié)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圖1)迅速繁殖;在種間________過程中占據優(yōu)勢??蒲腥藛T推測空心蓮子草還可能通過釋放化學物質毒害本土物種,為此開展了實驗研究,其結果如圖3所示。

與用_______處理的對照組相比;隨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濃度升高,三種牧草種子細胞膜損傷率增大,進而________種子的萌發(fā)。以上實驗是否可以證明推測,如果可以,請說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請補充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心蓮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強;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________(寫出一個)等原因;會取代本地優(yōu)勢種從而造成生態(tài)危機。

(4)科研人員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蓮子草的入侵,請你寫出一條可行性方案。__________22、結合下列材料;對以下問題分析并作答:

(1)如圖①~④分別為A.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B.大小兩種草履蟲;C.狐與兔;D.細菌與噬菌體四組生物的種間關系示意圖(縱軸表示個體數;橫軸表示時間)。請據圖回答:

判斷A~D四組生物的對應曲線: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圖2所示的種群為某鼠種群。在C點時,鼠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為__________。在無遷入和遷出的情況下,該種群數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長,若該種群初始數量為N,則兩年后它們的數量將達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計數室由25×16=400個小室組成,容納液體的總體積為0.1mm3。現將1mL酵母菌樣品加99mL無菌水稀釋;用無菌吸管吸取少許滴在蓋玻片邊緣,使其自行滲入計數室,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菌液。

現觀察到圖中所示a、b、c、d、e5個中方格內共有酵母菌44個,則上述1mL酵母菌樣品中約有菌體______個。23、圖1表示兩種類型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2是某生態(tài)學家對某湖泊中鯽魚和鯉魚種群的數量進行了多年的監(jiān)測結果(λ表示當年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請據圖回答問題:

(1)一個生物小組對一支試管中酵母菌培養(yǎng)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統(tǒng)計后繪制成的曲線如圖1中的甲曲線所示,在統(tǒng)計酵母菌數量時應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將酵母菌數量的變化繪制成這種曲線,這種研究方法屬于構建______模型。在a點之后引起酵母菌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說出兩種原因)。

(2)圖2中鯽魚種群在t3后種群數量變化類似于圖1中____曲線的增長類型,鯉魚種群在t3時的數量____(填“>”“<”或“=”)t2時的數量。24、現有A、B兩個密閉透明的生態(tài)瓶,其生物組成和光照條件見下表。一段時間后,發(fā)現A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較B瓶的穩(wěn)定。生態(tài)瓶編號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類水草浮游動物A+++++B-++++

注:“+”表示有;“-”表示無。請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類、水草和浮游動物共網組成了一個____________,浮游藻類和水草的種間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時間后,B瓶中浮游藻類的種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動物的種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A【分析】【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兩部分。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題圖分析:a表示生產者;b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二氧化碳庫,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分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部分;c表示消費者;d表示分解者;C1、C2、C3分別表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

【詳解】

A;a是生產者;屬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擔負著把無機環(huán)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輸入到生物群落的功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確;

B;a、d、c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成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種群構成群落,B錯誤;

C、由分析可知,C1、C2、C3都是消費者;故不能表示食物鏈,食物鏈必須由生產者開始,C錯誤;

D;d表示分解者;除了表示營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外,還可以是營腐生生活的動物,如蚯蚓,D錯誤。

故選A。2、D【分析】【分析】

1.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2.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詳解】

A;使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為求調查結果準確,應嚴格隨機取樣,而不是在植株豐富的區(qū)域取樣,A錯誤;

B;由表中數據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種數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單位面積中每種種群的個體數量,故不能說明典型草原中任意種群的種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錯誤;

C;流經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全部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僅根據表中兩種草原的平均產量,不清楚其他能量情況,無法比較2個草原上的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C錯誤;

D;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由表中數據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種數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種數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種數為160×25%=40%,故比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種數最多,即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D正確。

故選D。3、C【分析】【分析】

1.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yè)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的價值(生態(tài)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qū)):就地保護是保護物種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3)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如建立精子庫、種子庫等。(4)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人工授精、組織培養(yǎng)和胚胎移植等。

【詳解】

A;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體現物種多樣性,A錯誤;

B;將其他受災地的珍稀動物遷入動植物繁育中心屬于易地保護;B錯誤;

C;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銳減屬于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C正確;

D;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

故選C。4、A【分析】【分析】

據圖分析:蝗蟲遷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開始需要適應一段時間,然后種群數量會迅速增加,第2個月種群的增長率最大,第2個月和第3個月由于其它物種的遷入,種群的增長率明顯變小,接著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后處于波動中。

【詳解】

A;據圖可知:0-2月增長速率大于2-3月增長速率;但在2月時出現轉折,故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并非保持不變,A錯誤;

B;在2月曲線出現轉折;即在此前速率一直增長,此后增長速率減小,即在蝗蟲侵入后的第2個月,蝗蟲種群數量增長最快,B正確;

C;與0-2月相比;3-4月蝗蟲數量增長明顯減慢,且蝗蟲數量大于0-2月,種群密度增大,種內斗爭加劇,故3~4月期間蝗蟲的種內競爭加劇,C正確;

D;4~7月期間;蝗蟲種內斗爭加劇,且在7月在K值上下波動,此時的環(huán)境容納量小于原先的環(huán)境容納量,即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變小,D正確。

故選A。5、A【分析】【分析】

調查種群數量時應隨機取樣。分析題圖可知;毛束象成蟲的危害期與該地的雨季相吻合,說明其種群受溫度和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

【詳解】

A;在調查毛束象的種群數量時;要隨機取樣,如果選擇病害較重的植物進行統(tǒng)計會導致結果偏大,A錯誤;

B、a點對應的是5月份,b點對應的是7月份,根據題干“喜食植物嫩梢、幼葉”可知,b點數量小于a點;可能是由于幼葉成熟,食物來源減少所致,B正確;

C;由題干“該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發(fā)現毛束象成蟲危害主要發(fā)生期為4~10月”可知;種群受溫度和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C正確;

D;有效防治害蟲應在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在5月10日之前種群的數量較小此時可有效防治毛束象,D正確。

故選A。6、D【分析】【分析】

種群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是僅靠這一特征還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詳解】

A;國家進行人口普查時用直接計數法;標志重捕法一般用在活動能力比較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數量統(tǒng)計上,A正確;

B;國家雖然開放了三胎;出生率是否一定會上升是未知的,因人的主觀意愿會影響生育決定,此外,未知未來人口的死亡率,故開放三胎后,人口數量不一定增加,B正確;

C;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等;C正確;

D;根據表中數據;自然增長率數據雖然變小,但是依然是正數,可以推測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D錯誤。

故選D。7、B【分析】【分析】

圖中曲線為某池塘內草魚種群增長速率的變化規(guī)律,T2→T3過程中的種群的增長在逐漸增大,達到T3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說明了此時的種群的數量為K/2值。T3→T4過程中的種群的增長在逐漸減小,達到T5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說明了此時的種群的數量為K值。

【詳解】

A、0?T5時間段內,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T2?T4時間段內;時間段內種群增長速率都大于0,說明種群數量都在增長,A錯誤;

B、T3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說明了此時的種群的數量為K/2值。達到T5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說明了此時的種群的數量為K值,B正確;

C、池塘對草魚的最大容納量應出現在T5時且數值保持相對穩(wěn)定;C錯誤;

D;當種群增長速率為m時;該草魚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D錯誤。

故選B。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8、A:D【分析】【分析】

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各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部分流向分解者,但是本題中比較特殊,是由于飼料的用途是用來飼喂畜牧。

【詳解】

A;根據表中各種作物同化量的比較可知;雜豆對光能的同化效率最低,A正確;

B;飼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消耗和自身生長發(fā)育繁殖;B錯誤;

C;根據用途可知;飼料作物中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但是具體的數值無法計算,C錯誤;

D;由于玉米的畝產量較高;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即可增加該農場的能量輸入,D正確。

故選AD。

【點睛】9、A:B:D【分析】【分析】

分析甲圖:圖甲表示棄耕農田的群落演替情況;即棄耕農田→雜草叢生→灌木叢生→茂密的喬木林;分析曲線圖:圖乙;丙、丁表示演替過程中各種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詳解】

A;群落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guī)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任何環(huán)境下的演替最終都要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群落和周圍環(huán)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圖甲過程最終會達到與環(huán)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A正確;

B;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不斷增大,最終趨于穩(wěn)定,因此圖乙可表示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與時間的關系,B正確;

C、圖甲中,b點和d點時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C錯誤;

D;群落演替過程中存在“優(yōu)勢取代”現象;由“棄耕農田”到“雜草叢生”,草本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由“雜草叢生”到“灌木叢生”,草本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逐漸減少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因此圖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D正確。

故選ABD。10、B:C【分析】【分析】

根據題意可知果蟻與真菌都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解者。生物間的種間關系主要有競爭;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詳解】

A;互利共生是種間關系;而體型大小不同的果蟻屬于同一個物種,因此體型大小不同的果蟻間不存在互利共生的關系,A正確;

B;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落葉;少部分來自果蟻含蛋白酶的排泄物,果蟻同化的能量并沒有傳遞給真菌,B錯誤;

C;果蟻和真菌都是分解者;C錯誤;

D;果蟻與真菌相互適應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

故選BC。

【點睛】11、B:C:D【分析】【分析】

分析題干:a、線蟲可以捕食細菌,故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費者;食細菌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可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該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長空間;可使生物種類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詳解】

A;食細菌線蟲是消費者;細菌是分解者,食細菌線蟲可以捕食細菌,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費者,A錯誤;

B;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可用樣方法調查土壤中某種食細菌線蟲的種群密度,B正確;

C;該植物增多;會導致食細菌線蟲增多,能產生更多含氮物質,從而又導致植物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因此該植物與食細菌線蟲的數量變化過程中存在著反饋調節(jié),C正確;

D;該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長空間;使其他植物無法生存,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D正確。

故選BCD。12、A:C:D【分析】【分析】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yè)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的價值(生態(tài)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

【詳解】

A;喬木密度會影響林下植物的光照強度;因此樹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受喬木密度的影響,A正確;

B;生態(tài)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孔林中的生物群落還應包括細菌、真菌等分解者,B錯誤;

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蘚等陰生植物所獲得的光照少;其葉綠體顆粒一般較大,顏色較深,從而能固定更多的光能,這是對弱光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C正確;

D;“林深五月寒”體現了孔林中生物多樣性對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體現了其間接價值,D正確。

故選ACD。13、A:D【分析】【分析】

環(huán)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能影響環(huán)境。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否則就會被自然界淘汰。

【詳解】

A;荒漠非常干旱;生物通常具有耐旱特性,例如具有肉質莖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的爬行類動物,A正確;

B;在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yōu)勢,B錯誤;

C;森林中陽生的喬木居上層;林下光線較弱,草本多為陰生,C錯誤;

D;濕地常見生物有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和魚類、兩棲類和鳥類等動物;D正確。

故選AD。14、A:B:C【分析】【分析】

生態(tài)工程事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組織;自我調節(jié)能力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調、循環(huán)、自生等生態(tài)學的基本原理。

【詳解】

A;“魚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投放的餌料中含有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A錯誤;

B;從協調原理出發(fā);該模式中應選擇合適的“魚菜”種類,因為生物與環(huán)境的適應是生物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B錯誤;

C;“種菜不施肥”是因為魚糞中的有機物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變成無機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錯誤;

D;重金屬殘留會隨著生物富集作用在高營養(yǎng)級生物體內富集;而圖示的該模式中通過無土栽培實現了對重金屬殘留的吸收,進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體中含有的重金屬殘留下降,因而該模式中收獲蔬菜中的重金屬殘留遠低于傳統(tǒng)土壤栽培,D正確。

故選ABC。15、B:C【分析】【分析】

生態(tài)工程遵循原理之一協調原理;在進行生態(tài)工程建設時,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適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處理好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平衡,需要考慮環(huán)境容納量。如果生物的數量超過了環(huán)境承載力的限度,就會引起系統(tǒng)的失衡和破壞。

【詳解】

A;減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復生長;使草地產草量提高,進而使草地載畜壓力指數降低,A錯誤;

B;種植植物應考慮當地的環(huán)境;本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特殊,不能種植各種灌木和喬木以提高其穩(wěn)定性,B正確;

C;分析題圖可知;實施減畜工程后,減畜后載畜壓力指數仍大于1,草地仍處于超載狀態(tài),還需進一步減畜減壓,C正確;

D;現實載畜量高于理論載畜量;超過了草場的最大承載量,因而使草場退化,這違背了生態(tài)工程的協調原理,D錯誤。

故選BC。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6、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條件17、略

【解析】①.生命活動②.種間關系③.生態(tài)系統(tǒng)1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可持續(xù)發(fā)展自然、經濟、社會1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熱能2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平衡循環(huán)重復使用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四、實驗題(共4題,共24分)21、略

【分析】【分析】

1;生態(tài)入侵;是指外來物種通過人的活動或其他途徑引入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區(qū)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強大生存競爭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的現象。生態(tài)入侵的途徑主要有4種:自然傳播、貿易渠道傳播、旅客攜帶物傳播、人為引種傳播。

2;據圖分析;圖2中入侵群落的豐富度指數比對照群落低;圖3中實驗的自變量是牧草的種類、空心蓮子草浸提液濃度和提取部位,因變量是牧草種子細胞膜損傷率。

【詳解】

(1)根據圖2分析;與對照群落對比,入侵群落的豐富度指數降低,說明空心蓮子草入侵會導致物種豐富度下降,進而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圖1中顯示;空心蓮子草主要通過節(jié)部生根形成不定根,進而大量繁殖,在種間競爭過程中占據優(yōu)勢。圖3中對照組的提取液濃度應該是0,即用等量的蒸餾水處理;結合柱狀圖分析可知,隨著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濃度升高,三種牧草種子細胞膜損傷率都增大了,進而抑制了種子的萌發(fā)。以上實驗使用的是空心蓮子草浸提液,還不能證明空心蓮子草還可能通過釋放化學物質毒害本土物種的推測,若要證明推測,還需要將空心蓮子草與本土植物種植在一起,檢測空心蓮子草是否能釋放毒害本土物種的化學物質。

(3)空心蓮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強;生長迅速、會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還缺少捕食者,因此其會取代本地優(yōu)勢種而造成生態(tài)危機。

(4)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蓮子草的入侵;可以尋找空心蓮子草的競爭者,如該植物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空心,也可以引入空心蓮子草的天敵或尋找對空心蓮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生態(tài)入侵的概念,了解生態(tài)入侵的途徑和可能產生的后果,能夠根據圖2判斷生態(tài)入侵產生分后果,進而利用所學知識結合題干要求分析答題?!窘馕觥拷档脱萏娓偁幷麴s水抑制不可以,需要將空心蓮子草與本土植物種植在一起,檢測空心蓮子草是否能釋放毒害本土物種的化學物質缺少捕食者/生長迅速(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尋找空心蓮子草的競爭者,如該植物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空心蓮子草生長繁殖/引入空心蓮子草的天敵/尋找空心蓮子草的寄生植物/尋找對空心蓮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答案合理即可得分)22、略

【分析】【分析】

一般來說共生是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一致;捕食是兩種生物一種增多(減少);另一種也隨著增多(減少);競爭是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數量減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圖2所示為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種群密度在A~C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兩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種群數量增長率逐漸增大;種群密度為C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時兩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種群數量增長率逐漸最大;種群密度在C~D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兩者的差值在減小,因此種群數量增長率逐漸降低;種群密度為E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長率為0,此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酵母菌數量的計算公式為:每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量×400÷(0.1mm3×10-3)×稀釋的倍數。并且實驗過程中需注意相關注意點;如:取樣時要先振蕩搖勻;酵母菌濃度過高時要加水稀釋、計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