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學案_第1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學案_第2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學案_第3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學案_第4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氣__駕馭內(nèi)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__1.內(nèi)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2)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地殼運動水平運動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改變和海陸變遷巖漿活動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能干脆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質(zhì)作用不能干脆塑造地表形態(tài)(3)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運動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巖層運動方向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對地形的影響形成褶皺山脈和斷裂帶形成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相互關系它們相伴發(fā)生;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2.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表現(xiàn)形式及作用表現(xiàn)因素作用結果風化作用溫度、水、生物使巖石發(fā)生崩解、破裂;為其他外力作用創(chuàng)建條件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侵蝕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chǎn)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zhì)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搬運作用風、流水、冰川等移動風化或侵蝕的產(chǎn)物;為積累地貌的發(fā)育輸送大量物質(zhì)積累作用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zhì)積累下來(3)主要的侵蝕作用及形成的地貌(4)主要的積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下圖示意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讀圖,回答下題。1.平頂海山()A.為褶皺山 B.由沉積巖構成C.頂部形態(tài)由內(nèi)力作用塑造 D.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解析:選D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階段Ⅰ,海山是由巖漿噴發(fā)冷卻凝聚形成,因此該山是由巖漿巖構成的火山,A、B項錯誤;階段Ⅰ至階段Ⅱ火山頂部露出海面部分經(jīng)外力侵蝕而消逝,C項錯誤;圖中顯示巖石圈移動過程中該山不斷下沉,最終被海洋沉沒,形成平頂海山,D項正確。雅丹地貌,現(xiàn)泛指干燥地區(qū)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jīng)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下圖為兩種常見的雅丹地貌示意圖,據(jù)此完成2~3題。2.左圖為平頂山狀雅丹,推想該地貌頂部平坦的主要緣由()A.風力積累形成 B.流水沉積作用C.風力侵蝕殘留 D.地殼運動產(chǎn)生地形抬升3.右圖為鯨背狀雅丹,多出現(xiàn)在常年高速大風的地方,分析兩側坡度差異的成因()A.陡坡,迎風坡侵蝕而成 B.緩坡,迎風坡積累而成C.陡坡,迎風坡積累而成 D.緩坡,迎風坡侵蝕而成解析:2.B3.A第2題,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在極干旱地區(qū)的干枯的湖底中,常因干縮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原來平坦的地面發(fā)育成很多不規(guī)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然后經(jīng)驗流水的沉積作用,形成了這種頂部平坦的平頂山狀雅丹。故選B。第3題,雅丹地貌分布區(qū)多出現(xiàn)在常年高速大風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風的長期吹拂,導致迎風坡的巖石侵蝕比較嚴峻,漸漸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側由于位于背風坡,侵蝕作用較弱,因此地勢相對和緩。故選A。地質(zhì)工作者對某河流的一個斷面開展科學考察,并借助現(xiàn)代技術推想出該斷面河流水位及地層(沉積巖)的上升過程。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地層上升過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對穩(wěn)定。如圖是依據(jù)推想結果繪制的坐標圖,其中實線表示河流水位的時間改變,虛線表示甲、乙、丙三個地層上表面高度的時間改變。據(jù)此完成4~6題。4.造成該斷面旁邊地層上升的主要作用是()A.巖漿活動 B.地殼運動C.積累作用 D.變質(zhì)作用5.該斷面上,甲地層比乙地層()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早,厚度大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6.當前,該斷面地質(zhì)類型是()A.“V”型谷 B.河漫灘C.沖積扇 D.三角洲解析:4.B5.C6.A第4題,由圖可知,距今時間越近該斷面旁邊地層上表面海拔越高,說明地殼上升運動是不斷進行的,B對;據(jù)圖文信息,該剖面地層為沉積巖,沒有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的痕跡,A、D錯;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地層上升過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對穩(wěn)定,這說明沒有明顯的積累作用,C錯。第5題,由坐標圖可知,甲地層上表面海拔較高,說明形成較晚;甲、乙兩地層上表面的間距明顯小于乙、丙兩地層上表面的間距,說明甲地層厚度較乙地層小。第6題,由于地層上升過程中流水侵蝕不斷進行,該地貌為“V”型谷;河漫灘、沖積扇和三角洲等都是流水積累作用的產(chǎn)物。__理清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過程__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1.巖石的分類圖中A為侵入型巖漿巖,B為噴出型巖漿巖,C為沉積巖,D為變質(zhì)巖。2.主要的地質(zhì)作用圖中①代表上升冷卻凝固作用,②代表固結成巖作用,③代表變質(zhì)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3.循環(huán)過程巖石圈的物質(zhì)在內(nèi)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改變,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chǎn)生,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zhì)循環(huán)過程。4.巖石的類型和特點類型形成特點舉例巖漿巖侵入巖地下巖漿在壓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凝而成巖石礦物結晶顆粒較大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玄武巖是噴出型巖漿巖噴出巖地下巖漿在壓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成巖石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的有流紋或有氣孔沉積巖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巖石層理構造、含有化石石灰?guī)r、砂巖、頁巖等變質(zhì)巖巖石在變質(zhì)作用下形成新巖石片理構造大理巖、板巖等5.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的判讀(1)推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qū)分。①三進一出→巖漿;②一進三出→巖漿巖;③二進二出→變質(zhì)巖和沉積巖。(2)推斷箭頭含義:①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nèi)力作用。②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積累、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③指向變質(zhì)巖的箭頭——變質(zhì)作用,是內(nèi)力作用。④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作用,是內(nèi)力作用。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數(shù)億年前噴發(fā)的火山灰熔巖積累形成玄武巖和凝灰?guī)r層,后經(jīng)長期風化侵蝕,形成頭帶“帽子”的圓錐形尖塔,被稱為“精靈煙囪”。當?shù)厝嗽趲r面上開鑿窯洞作為客棧。讀圖1和圖2,回答1~2題。1.形成“精靈煙囪”奇妙形態(tài)的地質(zhì)作用包括()A.①②⑤ B.①③⑤C.①②④ D.②③④2.當?shù)厝藢ⅰ熬`煙囪”開鑿窯洞建設客棧,其有利條件推斷合理的是()A.凝灰?guī)r質(zhì)地松軟,較易于開鑿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C.玄武巖面多氣孔,利通風透氣D.巖體層理清楚,結構穩(wěn)定解析:1.C2.A第1題,精靈煙囪是內(nèi)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精靈煙囪的巖石是巖漿巖和沉積巖。玄武巖是巖漿噴出冷卻凝固而成,沉積巖是外力作用而成。明確圖中的含義是解題的關鍵,圖中丁是巖漿。丙和戊都是巖漿巖,④是冷卻凝固作用;②是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積物,①是固結成巖作用(屬于外力作用),⑤是高溫重熔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靈煙囪”的形成先后經(jīng)驗了巖漿噴發(fā)冷凝、火山灰積累、風化侵蝕,故選擇①②④,故本題C對。第2題,將“精靈煙囪”開鑿窯洞建設客棧,主要是因為凝灰?guī)r質(zhì)地疏松,有利于窯洞的開鑿,故A正確。當?shù)厥菧貛Т箨懶詺夂?,降水少,不須要塔形外表坡度大排水,B錯;玄武巖面多氣孔,利通風透氣及巖體層理清楚,結構穩(wěn)定,不是開鑿的主要緣由,可解除C、D。(2024·山東壽光一中期末)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劇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zhì)形成的。翠玉白菜(圖1)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藝品。圖2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回答3~4題。3.這件翠玉白菜工藝品與圖2中巖石類型相同的是()A.① B.②C.③ D.④4.圖中巖石依據(jù)由老到新的依次排列正確的是()A.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⑤ D.⑦—④—②—①解析:3.C4.D第3題,依據(jù)題目信息可知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劇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zhì)形成的,因此翠玉白菜為變質(zhì)巖。③巖石靠近巖漿巖,簡單發(fā)生變質(zhì)作用,形成變質(zhì)巖。選C項。第4題,沉積巖先形成的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所以按沉積巖從老到新的依次排列為⑦—④—⑤—⑥;巖漿巖②插入⑦和④之中,說明⑦和④形成以后②才形成,①插入②之中,說明①形成時間晚于②,③形成時間比①②都晚。選D項。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有一塊“金剛寶石”,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穩(wěn)如磐石。據(jù)考證該巖石是地質(zhì)時期巖漿在地下冷凝形成的。據(jù)此完成5~6題。5.“金剛寶石”最可能是()A.玄武巖 B.礫石C.花崗巖 D.石灰?guī)r6.“金剛寶石”景觀形成過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蝕 B.風力搬運C.流水沉積 D.冰川侵蝕解析:5.C6.A第5題,據(jù)考證該巖石是地質(zhì)時期巖漿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剛寶石”為侵入型巖漿巖,最可能是花崗巖。第6題,由圖中“金剛寶石”的形態(tài)可知,其是侵蝕作用形成的,所以解除B、C;由“舟山群島”可知,與冰川侵蝕無關,應是海浪侵蝕形成的。分點突破一怎樣分析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全國卷)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逝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jù)探討,百年之內(nèi)該島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復原。K島處于()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解析]由經(jīng)緯度可知,K島位于印度尼西亞,結合板塊分布可知該島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答案]C(一)精確記住六大板塊的分布與邊界類型1.六大板塊的分布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如圖。2.主要板塊邊界類型及其地貌地震帶板塊位置邊界類型形成的地貌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千島群島、千島海溝;日本群島、日本海溝;臺灣海溝;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海溝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阿留申群島、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新西蘭南、北兩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喜馬拉雅山非洲斷裂帶非洲板塊內(nèi)部生長邊界東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紅海、死海大西洋斷裂帶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及亞歐板塊生長邊界冰島、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嶺(二)對比駕馭板塊運動與地貌的關系板塊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塊運動張裂相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邊界類型生長邊界消亡邊界對地球面貌的影響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海溝、島弧、海岸山脈舉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圖示(2024·吉林高校附中測試)讀全球板塊分布的局部示意圖,回答1~2題。1.甲、乙兩塊陸地分別屬于()A.亞歐板塊、非洲板塊 B.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C.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D.美洲板塊、亞歐板塊2.M、N兩處板塊邊界類型圖示依次是()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①解析:1.B2.D第1題,讀圖依據(jù)大陸輪廓可知,甲為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乙為非洲大陸,位于非洲板塊,故選B。第2題,讀圖結合板塊分布來看,M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N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消亡邊界,結合圖示分別為②①,故選D。(2024·新課標全國卷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jiān)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jù)此完成3~4題。3.貝加爾湖形成于()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4.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A.湖區(qū)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解析:3.A4.C第3題,讀圖可知,貝加爾湖比較狹長,而且與東部山地落差較大,結合題干信息“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斷貝加爾湖是構造湖,是地殼斷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選A。第4題,由材料可知,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該地區(qū)地殼還在不斷下沉,湖盆加深。C正確。貝加爾湖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處于內(nèi)陸,降水稀有。A錯誤。入湖徑流增多只會導致湖泊水量增多,與貝加爾湖湖水深度還在加大關系不大。B錯誤。入湖泥沙增多會導致湖水深度變淺。D錯誤。大陸邊緣是陸地與洋底之間的過渡地帶,海深在0~3km,大陸邊緣的地殼一般屬于陸殼性質(zhì),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陸內(nèi)部的地殼,有寬有窄。依據(jù)板塊構造運動與構造地貌特征,大陸邊緣分為穩(wěn)定型(A圖)和活動型(B圖和C圖)兩大類。讀大陸邊緣類型示意圖,回答5~7題。5.下列大陸邊緣屬于上圖中A類大陸邊緣的是()A.我國東海岸 B.墨西哥西海岸C.新西蘭東海岸 D.菲律賓東海岸6.下列山脈屬于B類大陸邊緣類型中邊緣山脈的是()A.阿特拉斯山脈 B.西高止山脈C.安第斯山脈 D.斯堪的納維亞山脈7.依據(jù)板塊構造理論,C類大陸邊緣成因可能是()①洋殼與陸殼碰撞擠壓②陸殼與陸殼碰撞擠壓③洋殼與洋殼碰撞擠壓④洋殼與洋殼張裂分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③解析:5.A6.C7.C第5題,依據(jù)板塊構造運動與構造地貌特征,大陸邊緣分為穩(wěn)定型(A圖)和活動型(B圖、C圖)兩大類。A圖為穩(wěn)定型,未處在大板塊交界處,如我國東海岸?;顒有?B圖和C圖),依據(jù)海底地貌為海溝,陸地構造地貌為邊緣山脈或島弧,此大陸邊緣位于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處,依據(jù)全球板塊構造圖,B類型形成邊緣山脈,像科迪勒拉山系(墨西哥西海岸包含在其中),C類型形成島弧,如亞洲東部的島弧鏈,(菲律賓群島包含其中)、新西蘭南北二島。故選A。第6題,B類大陸邊緣類型中邊緣山脈是由于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擠壓碰撞形成的。A阿特拉斯山脈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形成的,為陸陸板塊碰撞;B西高止山脈位于印度半島,為陸陸板塊碰撞形成;C安第斯山脈是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擠壓碰撞形成的,為陸洋板塊碰撞;D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是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形成的,為陸陸板塊碰撞。故選C。第7題,C類大陸邊緣為島弧,應為擠壓邊界,陸殼與陸殼碰撞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故依據(jù)板塊構造理論,C類大陸邊緣成因可能是洋殼與陸殼碰撞擠壓、洋殼與洋殼碰撞擠壓。故選C。分點突破二如何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2024·新課標全國卷Ⅱ)霍林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為山前半干旱區(qū)及部分半潮濕區(qū)的平原帶來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庫和澆灌的影響,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斷流。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據(jù)此完成(1)~(3)題。(1)修建水庫前,營造該地區(qū)山前平原地表形態(tài)的力主要來自()A.構造運動 B.流水C.冰川 D.風(2)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蝕C.風力侵蝕 D.凍融塌陷(3)伴隨著凹地增多增大,周邊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A.水土流失 B.沼澤化C.土地沙化 D.鹽堿化[解析]第(1)題,霍林河上游流經(jīng)大興安嶺,流速快、泥沙搬運實力強,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勢變得低平、水流速度減慢,從上游攜帶的泥沙、碎石在此積累形成山前平原(沖積扇),因此營造該地區(qū)山前平原地表形態(tài)的力主要來自流水,B對;山前平原地勢平坦,構造運動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變得凹凸不平,A錯;該地緯度較低且大興安嶺海拔較低,山前地帶沒有大規(guī)模的冰川活動,C錯;修建水庫前,山前地區(qū)因有河流流經(jīng),水資源較豐富,氣候較潮濕,受風力侵蝕、沉積等作用影響小,D錯。第(2)題,山前平原屬半干旱、半潮濕地帶,因河流斷流使氣候漸漸變得干旱,風力作用增加,風力的侵蝕作用使在山前積累的泥沙不斷被吹蝕、搬運,形成風蝕凹地,隨著風力的不斷侵蝕,凹地不斷增多、增大,C對;地面沉降通常規(guī)模較大、發(fā)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從地下向地面?zhèn)鞑?,與該地凹地漸漸由地表向地下不斷侵蝕、加深的特征不符,A錯;此時河流斷流,流水侵蝕作用極微弱,B錯;地下凍土凍融塌陷應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夏季氣溫高,地面凍融塌陷,冬季氣溫低土壤結冰則不再凍融塌陷,并不會使凹地始終變大、變深,D錯。第(3)題,凹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該地受風力侵蝕作用加劇,被風力吹蝕、搬運的泥沙在周邊地區(qū)沉積,使周邊地區(qū)土地更簡單沙化,C對;河流斷流,地面徑流短缺,水流難以搬運泥沙,即水土流失問題少,A錯;河流斷流,水資源短缺,形成沼澤需有穩(wěn)定、豐富的水源條件,B錯;周邊地區(qū)泥沙不斷沉積,使其地勢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簡單出現(xiàn)土地鹽堿化,D錯。[答案](1)B(2)C(3)C[點睛]土壤鹽堿化又稱鹽漬化,指土壤中可溶性鹽類隨水向表層移動并積累下來,而使可溶性鹽含量超過0.3%的過程(土壤含鹽量太高,從而使農(nóng)作物低產(chǎn)或不能生長)。鹽堿化形成的條件主要有: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地下水水分易蒸發(fā);地勢低洼,排水不暢,使地下水水位較高,地下水中鹽分簡單在地表累積;不合理澆灌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會抬高地下水水位;沿海區(qū)采水導致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鹽度增大,蒸發(fā)后更多鹽分上升到土壤表面。(一)圖解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風化作用使地表巖石由堅硬變得松動、破裂、易被侵蝕,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運過程中不斷發(fā)生積累,結果使下層的碎屑物質(zhì)被壓緊、固結形成新的巖石。新的巖石出露地表后再次發(fā)生上述過程,如圖所示:(二)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柔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1)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及風力積累地貌。(2)潮濕、半潮濕地區(qū)以流水作用為主,多流水侵蝕地貌及流水積累地貌。(3)高山和高緯地區(qū)多以冰川侵蝕作用和冰川積累作用為主。高山上部多以侵蝕作用為主,山下多積累冰磧丘陵及形成冰磧湖等。溫差主要影響物理風化。(4)濱海地區(qū)同時受河流和海浪雙重影響。2.地質(zhì)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方面的影響:(1)石灰?guī)r地區(qū):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流水的溶蝕和沉積作用,如喀斯特地貌。(2)地勢較高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3)地勢較低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4)地勢差異大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作用。(5)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等海灣侵蝕地貌和沙灘等海浪積累地貌。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凹凸,覆蓋率高者生物風化顯著。(三)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xiàn)1.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積累地貌。(2)潮濕、半潮濕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積累地貌。(3)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積累——冰磧丘陵、冰磧湖等。(3)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旁邊,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積累地貌等。下圖為四個不同地區(qū)的景觀圖。據(jù)此完成1~3題。1.圖示地貌景觀成因中,具有因果聯(lián)系的是()A.③④ B.②③C.①③ D.①④2.②③兩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流水侵蝕、風力沉積 B.流水沉積、風力侵蝕C.風力沉積、流水沉積 D.風力侵蝕、流水侵蝕3.與②地貌類似的景觀可能存在于我國的()A.四川盆地 B.云貴高原C.準噶爾盆地 D.山東丘陵解析:1.A2.D3.C第1、2題,讀圖可知,圖中①為島嶼,是地殼運動形成的,②為風蝕城堡,是風力侵蝕形成的,③為黃土高原的溝壑,是流水侵蝕形成的,④為黃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積形成的。由于流水侵蝕,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區(qū)沉積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關系。第3題,風蝕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及山東丘陵均位于我國季風區(qū),準噶爾盆地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區(qū),故選C。(福建高考)如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4~5題。4.該沙丘位于()A.沖積扇 B.洪積平原C.三角洲 D.河漫灘5.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4.D5.C第4題,一般沖積扇位于山前開闊地段,圖中沙丘地勢高、坡度大,不屬于洪積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區(qū)。而題干明確告知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灘。第5題,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動受山地阻擋時,沙在風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風坡面較緩,背風坡面較陡,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選C項。扇三角洲是由鄰近高地推動到穩(wěn)定水體中的沖積扇。讀圖回答6~7題。6.對圖中扇三角洲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①肯定發(fā)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緣沉積物顆粒較?、劭隙òl(fā)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體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下列關于圖中辮狀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A.流量穩(wěn)定 B.河道較淺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補給解析:6.D7.B第6題,依據(jù)材料中扇三角洲概念可知,“穩(wěn)定水體”可能是湖水,也可能是海水,故不肯定發(fā)育在河流入海口,①說法不精確,D項正確。第7題,圖中顯示辮狀河流主要分布在沖積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勢較低平,河流以側蝕和積累作用為主,故河道較淺。辮狀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結果?!暗乩韺嵺`力”在內(nèi)外力作用及形成地貌中的體現(xiàn)[任務1]研學游悄然成風,各種地質(zhì)考察線路、各種地貌奇觀吸引學生探因索源。設問:2019年10月13日,來自江蘇某學校千名學生研學旅行團到山東臨沂“天谷·自然地下畫廊”開展了以“喀斯特地貌地質(zhì)研學”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據(jù)此回答以下問題:(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備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什么?(2)推斷臨沂“天谷·自然地下畫廊”屬于哪種喀斯特地貌類型?(3)這類地質(zhì)研學活動可以培育學生的哪些地理素養(yǎng)?提示:(1)可溶性巖石;流淌性的水。(2)地下喀斯特地貌類型主要為溶洞。(3)地理實踐力;地理成因的探求實力;地理現(xiàn)象的描述實力;合作探究的實力等等。[任務2]依據(jù)地貌景觀圖,認知地貌類型,分析地貌的形成過程。設問:中國山水畫家多師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下面為我國四幅山水畫作品。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畫中各描繪了哪些景觀?(2)畫③中描繪的地貌類型形成緣由是什么?提示:(1)畫①中地勢起伏較大,為山地地形;畫②中為峰林地形,應為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兩廣丘陵區(qū);畫③中千溝萬壑,分布著塬、墚,為黃土高原地貌;畫④中地勢起伏和緩,有小橋、漁船,為江南丘陵景觀。(2)黃土高原是地質(zhì)歷史時期,強大的偏北風將蒙古高原的細小風化物——黃土,長途搬運至現(xiàn)在的黃土高原地區(qū)積累形成的;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tài)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任務3]對某一詳細地形區(qū)地表形態(tài)的成因進行探究分析。設問:從動力條件和沉積條件簡述沖積扇的形成過程。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