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_第1頁
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_第2頁
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_第3頁
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_第4頁
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紅軍歷史上三支紅八軍的歷史沿革及不同時期主官情況在中國紅軍歷史上,有過三支紅八軍。一支是1930年龍州起義改編的紅八軍,一支是紅三軍團的紅八軍,一支是湘贛地區(qū)的紅八軍。一、1930年龍州起義改編的紅八軍1930年2月,在鄧小平等策動下,俞作豫、李明瑞等發(fā)動龍州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軍長俞作豫,政委由鄧小平兼任,參謀長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顧問唐克。紅八軍下轄三個縱隊和一個教導(dǎo)隊。第一縱隊隊長何家榮,政委潘浴明,參謀長袁也烈,政治部主任潘思文;第二縱隊隊長宛旦平兼任,政委涂振農(nóng);收編的馮飛龍、黃飛虎、鐘顯章三部改編為第三縱隊。軍教導(dǎo)隊隊長唐克兼任,政委甘湛澤。隨后,百色起義的紅七軍和龍州起義的紅八軍成立總指揮部,李明瑞任總指揮,鄧小平任總政委,嚴(yán)敏任特委書記。1930年3月,新成立的紅八軍遭到國民黨軍隊瘋狂圍剿,紅八軍被打散,余部與紅七軍匯合,被編入紅七軍。俞作豫、唐克、甘湛澤1930年被捕后就義。何世昌1930年被捕次年就義。宛旦平、潘浴明、嚴(yán)敏1930年犧牲。李明瑞1931年被錯殺。袁也烈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何家榮起義失敗后逃亡香港,長期從事反蔣活動。建國后曾任廣西省政府參事、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參事等。潘思文建國后曾任廣西宜山專員公署民政科科長、河池地區(qū)衛(wèi)生學(xué)校校長等。馮飛龍、黃飛虎、鐘顯章在起義中叛變。涂振農(nóng)1942年被捕后叛變,1949年自首,1951年被槍斃。二、紅三軍團的紅八軍1927年9月,吳德峰領(lǐng)導(dǎo)鄂南起義,組建了鄂南農(nóng)民革命軍。起義失敗后,隊伍轉(zhuǎn)入地下斗爭。1929年2月,以吳致民為書記的特委成立,隨后組織了多地起義。1929年9月,各地起義隊伍被合編為紅軍第12軍,軍長謝振亞。1929年8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與黃公略部匯合,部隊改編為5個縱隊,其中第5縱隊隊長李燦,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何長工(后鄧乾元)。1929年10月,第五縱隊與第12軍合編。隊長李燦,黨代表何長工(后鄧乾元),副隊長猶迪生,參謀長盧匿才,政治部主任柯慶施。下轄兩個支隊,第一支隊隊長劉文琪,黨代表游雪程;第二支隊隊長李才,黨代表陳奇。1929年12月,程子華等發(fā)動了大冶起義,起義隊伍被編入第五縱隊。第五縱隊擴編為三個支隊。第一支隊由原第五縱隊改編,隊長李鍔,黨代表郭一清;第二支隊由大冶起義隊伍改編,隊長程子華,黨代表陳奇;第三支隊由原紅軍第12軍改編,隊長謝振亞,黨代表王愚。謝振亞、猶迪生、游雪程、郭一清1930年犧牲。王愚1932年犧牲。鄧乾元、劉文琪、李鍔1934年犧牲。吳致民1935年犧牲。李燦1932年被捕后就義。盧匿才1930年被錯殺。陳奇1932年被錯殺。吳德峰建國后曾任武漢副書記、國務(wù)院辦公室副主任等。何長工建國后曾任重工業(yè)部代部長、地質(zhì)部黨委組書記等??聭c施建國后曾任南京市書記、市長、江蘇省書記、上海市書記、市長、國務(wù)院副總理等。程子華建國后曾任山西省委書記、商業(yè)部部長,國家建委副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等。李才情況不詳。1930年6月,第五縱隊擴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歸紅三軍團建制。軍長李燦(后鄧乾元),黨代表鄧乾元,參謀長盧匿才,政治部主任柯慶施。原下轄的三個支隊改編為三個縱隊。第一縱隊隊長李鍔(后陳毅安),政委郭一清;第二縱隊隊長謝振亞(后盧匿才兼任),政委石衡中;第三縱隊隊長何時達(dá),政委徐策。1930年8月,部隊改編,何長工任軍長,袁國平任政委,盧匿才任參謀長,柯慶施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四、六兩個師。第四師師長盧匿才兼任(后黃葉珍),政委石衡中。下轄第1團團長周玉成(后龍云),第2團團長葉長庚,第3團團長黃云橋(后吳自立、胡金生),政委黃克誠(后王愚)。第六師師長郭炳生,政委彭雪楓。下轄第7團團長吳自立(后龍昌漢),第8團政委樂毅。1931年3月,取消紅八軍軍部,第4、6師歸紅三軍團直屬。黃云橋調(diào)任第4師師長(后鄒平代理師長),彭紹輝任參謀長。陳毅安、何時達(dá)1930年犧牲。胡金生、樂毅、鄒平1931年犧牲。黃云橋、龍昌漢1932年犧牲。龍云1933年犧牲。石衡中、徐策1935年犧牲。彭雪楓1944年犧牲。袁國平1941年犧牲。黃葉珍1930年被錯殺。黃克誠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彭紹輝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周玉成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葉長庚、吳自立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郭炳生1932年叛變,次年被槍斃。1931年9月,取消紅五、八軍建制,合編為三個師。后編制發(fā)生多次變化,長征期間扎西整頓后,為紅四師第12團,團長謝嵩,政委張愛萍(后劉隨春、鐘赤兵),參謀長鄧克明(后盧紹武),政治部主任王平(后蘇振華)。長征結(jié)束后,鄧克明任團長,周赤萍任政委??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改為115師686團3營,營長楊國夫。解放戰(zhàn)爭后發(fā)展為第16軍47師139團。謝嵩1938年因車禍犧牲。劉隨春1952年病逝。張愛萍、王平、蘇振華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鐘赤兵、周赤萍、楊國夫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鄧克明、盧紹武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三、湘贛地區(qū)的紅八軍1、1930年9月,瀏陽河茶陵地區(qū)的地方部隊合編為紅軍湘東獨立師。師長劉沛云,政委譚思聰,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田可坪。下轄兩個團,第一團團長張維(后彭子云),政委田可坪。第三團團長譚家述,政委王震。2、1931年2月,改稱湘東南獨立師。新組建第二團,團長彭年,政委謝國喻。3、1931年10月,改為紅軍獨立第一師。師長劉沛云(后李天柱),政委譚思聰(后王震),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田可坪(后陳韶、王震)。4、1931年11月,新組建湘贛獨立第三師,師長馮建元,政委甘泗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yuǎn)。下轄第7團團長羅發(fā)桂,政委劉鋒;第9團團長侯悌云,政委趙克強。劉沛云1932年被錯殺。陳韶1933年被錯殺。田可坪1931年犧牲。譚思聰、彭子云、劉鋒、趙克強1932年犧牲。侯悌云1933年犧牲。李天柱1935年犧牲。張維1931年被捕次年就義。王震、甘泗淇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譚家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袁任遠(yuǎn)建國后曾任內(nèi)務(wù)部副部長、青海省省長等。彭年、馮建元、羅發(fā)桂資料不詳。5、1932年2月,第一師和第三師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軍長李天柱(后馮達(dá)飛),政委王震,參謀長李達(dá),政治部主任李樸(后陳韶)。1932年6月,成立新的獨立第一師,師長譚家述(后楊茂),政委曾毅之(后謝國喻),政治部主任譚牛山(后袁任遠(yuǎn))。馮達(dá)飛1941年被俘次年就義。李達(d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李樸1935年犧牲。楊茂、譚牛山1933年犧牲。謝國喻1934年犧牲。曾毅之1934年被錯殺。6、1932年9月,隊伍整編,肖克任軍長,蔡會文任政委(后王震),參謀長楊茂,政治部主任王震(后袁任遠(yuǎn))。下轄三個師。獨立第一師改為第22師,師長李天柱(后譚家述),政委王震。新的獨立第一師改為第23師,師長楊茂(后葉長庚),政委彭輝銘(后袁任遠(yuǎn))。獨立第三師改為第24師,師長戈勇,政委胡楚父。肖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葉長庚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蔡會文1936年被俘后就義。彭輝銘1935年犧牲。胡楚父1934年犧牲。戈勇1934年叛變。7、1933年6月,紅八軍改為紅17師與紅16、18師合編為紅六軍團。肖克任師長,蔡會文任政委(后陳洪時),參謀長譚家述(后李達(dá)),政治部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