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壓軸題專題復習附答案解析_第1頁
備戰(zhàn)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壓軸題專題復習附答案解析_第2頁
備戰(zhàn)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壓軸題專題復習附答案解析_第3頁
備戰(zhàn)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壓軸題專題復習附答案解析_第4頁
備戰(zhàn)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綜合壓軸題專題復習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高中文言文試題1.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游靈巖記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如壘石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環(huán)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絡帝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動寺壁。寺后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趣,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飲余。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內(nèi)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于琨瑞之山。蓋靈巖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濟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濟,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當苻堅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樓閣甚壯,其后頹廢至盡;£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

③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潁:子潁他日之來也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簏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張峽夜宿,姚鼐記?!咀⑨尅竣亠?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②殊騖而詭趣:山勢如萬馬奔馳般奇形怪狀。詭,怪異。趣通趨,急速地奔馳。③政和:北宋徽宗年號。(1)

賞析第①段畫線句的描寫手法。(2)對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

靈巖山很高大,群峰環(huán)繞像個玉環(huán),在南面有個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嶺。B.

柏樹覆蓋著高高的山嶺,塞滿了深深的崖谷而靈巖寺就在這片茂密的柏林中。C.

靈巖寺后的山崖極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時橫行、有時側身攀援才能上去。D.

靈巖山崖下有軍隊駐扎行動,還有泉水,皇帝巡視時,親自命名為“甘露之泉”。(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是()。A.

B.

C.

D.

其(4)給第③段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B.

復溯朝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C.

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D.

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平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敬鸢浮浚?)以動寫靜,“寒光動寺壁”寫出了隨著太陽的升起,光線移動,寒光折射在墻壁上,仿佛墻壁在動,給人一種動態(tài)美。(2)D(3)C(4)B(5)內(nèi)容上交代了靈巖的具體位置,游覽者情況,并告訴了子潁游覽路線及寫作時間、地點人物。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總結,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完成。結構上,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也是對上文的總結?!窘馕觥俊痉治觥浚?)作答本類題首先明確確定劃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對本句話進行分析,本句話的意思為:樹林中積滿了白雪,初升的太陽照在上面,清澈透明,積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廟的墻壁上,墻壁都好像在晃動了。點明手法,從動靜的角度,對手法進行解釋分析即可。(2)D選項,由“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趣,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飲余”可知,“靈巖山崖下有軍隊駐扎行動”錯誤?!搬埗娦小边@是一個比喻。故本題選D項。(3)上文寫“當苻堅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樓閣甚壯,其后頹廢至盡”,中間用分號,可知為并列結構。前文寫到“當前秦苻堅時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閣樓房,十分壯麗,后來逐漸倒塌廢棄。”后文寫“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可知為轉折關系,故本題選C項。(4)本題“復溯”修飾“朝公谷東南”,“緣”修飾“泰山東麓”中間不能斷開;本題前后兩句句式相同,結構相似,故選B項。(5)作答本類題型,從內(nèi)容結構方面進行分析。“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寫出了靈巖的位置;“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記述了游覽者情況;“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記述了景色?!坝嗖患巴?,書以告子潁:子潁他日之來也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簏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記述了游覽路線?!皬垗{夜宿,姚鼐記”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答案為:⑴以動寫靜,“寒光動寺壁”寫出了隨著太陽的升起,光線移動,寒光折射在墻壁上,仿佛墻壁在動,給人一種動態(tài)美。⑵D;⑶C;⑷B;⑸內(nèi)容上交代了靈巖的具體位置,游覽者情況,并告訴了子潁游覽路線及寫作時間、地點人物。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總結,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完成。結構上,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也是對上文的總結。【點評】⑴本題考查描寫手法的能力。第一步,指明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手法。第二步,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這種描寫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第三步,明確有何效果或作用。⑵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⑶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⑷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jù)語法結構、邏輯規(guī)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⑸此題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語段的作用,首先明確語段的內(nèi)容,然后從結構和內(nèi)容的角度分析,結構上注意照應、鋪墊等,內(nèi)容注意主旨的體現(xiàn),和其它語段的關系。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虞奕字純臣。第進士。崇寧,提舉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饑,徙之東路。入對,徽宗問行期,對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時還,則來歲耕桑皆廢矣。”帝悅。既而西部盜起,復徙提點刑獄。時朝廷將遣兵逐捕,奕條上方略,請罷勿用,而自計討賊,不閱月可定。轉運使張摶以為不可,宰相主摶策,數(shù)月不效,卒用奕議,悉降之。擢監(jiān)察御史。親祭北郊,燕人趙良嗣為秘書丞侍祠,奕白其長曰:“今親衛(wèi)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國降子,顧得預祠事,可乎?”長用其言,具以請,不報。陽武民傭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殺之,而賂其夫使勿言。事覺,府縣及大理鬻獄,奕受詔鞫訊,皆伏辜。自何承矩創(chuàng)邊地為塘濼,有定界。既中貴人典領,以屯田開拓為功,肆侵民田,民上訴,屢出使者按治,皆不敢與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詔罷屯田。加直秘閣、淮南轉運副使。入為開封少尹。故時大理、開封治獄,得請實蔽罪,其后率任情棄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師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萬國請自今非情法實不相當毋得輒請”從之。遷光祿卿、戶部侍郎。睦州亂,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鎮(zhèn)江府??芷?論勞增兩秩。還為戶部。內(nèi)侍總領內(nèi)藏,予奪專己,視戶部如僚屬。奕白宰相曰:“計臣不才,當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奔醋咱啦环Q職。詔徙奕工部。襲慶守張漴使郡人詣闕請登封,東平守王靚諫以京東歲兇多盜,不當請封。為政者不悅,將罪靚,奕言:“靚憂民愛君,所當獎激,奈何用為罪乎?”靚獲免。未幾卒,年六十,贈龍圖閣學士。(節(jié)選自《宋史·虞奕傳》)(1)下列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師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萬國/請自今非情/法實不相當/毋得輒請/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師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萬國/請自今非/情法實不相當/毋得輒請/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師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萬國/請自今非情/法實不相當/毋得輒請/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師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萬國/請自今非/情法實不相當/毋得輒請/(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路是宋朝行政區(qū)劃名,河北路地處北宋北部,舊分東、西兩路,后并為一路。B.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機關,掌管刑事案件的審理,長官為大理寺卿。C.

秩指年終考評根據(jù)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文中指根據(jù)功過確定的官職級別。D.

封指封禪,歷代帝王都把封禪作為國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禪指祭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虞奕善用策略,剿滅賊寇。西部出現(xiàn)盜賊,朝廷派兵追捕無效,最終采用虞奕計謀,降服了盜賊;睦州出現(xiàn)叛亂,虞奕因平定賊寇有功而加官。B.

虞奕忠于職守,盡心履職?;实垡ケ苯技漓?虞奕對秘書丞趙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質疑,得到上級長官支持,此事得以上報朝廷。C.

虞奕秉公執(zhí)法,據(jù)實斷案。陽武富家子對民妻欲行不軌,未遂而殺人,府縣及大理官員受賄后枉斷官司,虞奕接受詔命據(jù)實審案,涉案人員最終伏罪。D.

虞奕仗義執(zhí)言,奏罷屯田。中貴人以屯田開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憤,虞奕不顧前來查處的使者阻攔,上疏反對屯田,朝廷最終取消屯田制。(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時還,則來歲耕桑皆廢矣。②計臣不才,當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敬鸢浮浚?)C(2)D(3)D(4)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發(fā),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時回鄉(xiāng),那么來年的農(nóng)耕桑種就全部荒廢。②考慮到我才能不足,應當離開職位而換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讓別的人侵占了這個職守?!窘馕觥俊痉治觥浚?)句中“諸夏本”的意思是“國家的表率”,不要斷開;“非情”的意思是“禁止任情”,不要斷開。故選C。(2)D項,應該是祭天為封,祭地為禪。故選D。(3)D項,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攔虞奕上疏,只是他們調(diào)查后都不敢對此直言。虞奕親自把事情的曲折經(jīng)過向朝廷匯報,上疏說明五條反對意見,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故選D。(4)此題注意,退:退下后;行:出發(fā);以時:按時;則,假如,連詞;耕桑:農(nóng)耕桑種;計:考慮;易:換;侵:侵占;其:這,代詞。故答案為:⑴C;⑵D;⑶D;⑷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發(fā),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時回鄉(xiāng),那么來年的農(nóng)耕桑種就全部荒廢。②考慮到我才能不足,應當離開職位而換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讓別的人侵占了這個職守。【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diào)”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緟⒖甲g文】

虞奕字純臣。進士及第。崇寧時期,為河北西路常平提舉,洺、相地區(qū)發(fā)生饑荒,他被調(diào)往河北東路。入宮對答,徽宗問他出發(fā)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發(fā),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時回鄉(xiāng),那么來年的農(nóng)耕桑種就全部荒廢?!被实酆芨吲d。不久西部出現(xiàn)盜賊,他又調(diào)任提點刑獄。當時朝廷準備派兵追捕,虞奕逐條呈上策略,請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設定計謀討伐盜賊,認為不過一個月就可平定。轉運使張摶以為不可行,宰相同意張摶的策略,但好幾個月沒有成效,最終采用了虞奕的建議,全部降服了盜賊。被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实塾H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趙良嗣擔任秘書丞陪同祭祀,虞奕稟報自己的長官:“如今親近衛(wèi)兵不用三路人,而趙良嗣以外國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參預郊祠的事情,可以嗎?”長官采納了他的建議,詳盡地把這個情況向朝廷請示,沒有得到回復。陽武有個平民在一個富豪家做傭工,這個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兒子想占有她,沒有得逞,惱羞成怒地殺了她,又賄賂她的丈夫讓他不要說出去。事情被發(fā)覺后,府縣長官以及大理寺官員又在審理案件時受賄,虞奕接受詔命再審案件,涉案的人員都伏罪了。自何承矩首創(chuàng)在邊地設立池溝,國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邊防后,就以屯田開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訴,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調(diào)查處治,這些使者都不敢據(jù)實處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經(jīng)過向朝廷匯報,上疏說明五條反對意見,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為直秘閣、淮南轉運副使。朝廷召他回京擔任開封少尹。過去大理寺、開封府審理案件,能夠憑實證判罪,后來就都聽憑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拋棄不用。虞奕進言說:“廷尉維持天下的公平,京師是國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執(zhí)行,憑什么做萬國的示范。請求從現(xiàn)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證據(jù)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報。”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遷任光祿卿、戶部侍郎。睦州出現(xiàn)叛亂,虞奕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鎮(zhèn)江知府。賊寇平定后,論功勞升官兩級。還京后擔任戶部侍郎。內(nèi)侍官總領宮內(nèi)庫房,予取予奪專執(zhí)己見,把戶部視如僚屬。虞奕稟告宰相:“考慮到臣下沒有才能,應當離開職位而換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讓別人侵占了這個職守?!本妥晕覐椲啦环Q職。詔命把虞奕調(diào)任工部。襲慶太守張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宮來請求皇帝登山封禪,東平太守王靚上諫,認為京東荒年多盜,不應當請求封禪。當權的人不高興,準備治罪王靚,虞奕說:“王靚憂民愛君,理所當然應當獎勵,為什么要對他治罪呢?”王靚獲得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歲,追贈為龍圖閣學士。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書魏鄭公傳后曾鞏

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及觀鄭公以諫諍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禮,失終始之義,則未嘗不反復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鄭公之賢焉。

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而后世不見,則非唯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遼東之敗,而始恨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諫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qū)區(qū)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jù)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歟?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與此戾也?!狈颉洞呵铩分灾M者,惡也,納諫豈惡乎?“然則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②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

噫!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選自《宋文鑒》,有刪節(jié))(注解)①亮:同“諒”,誠信。②必:斷定。(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是啟其怠且忌矣

啟:啟發(fā),引導

B.

至于遼東之敗

至于:到,到了C.

成區(qū)區(qū)之小讓

讓:謙讓

D.

非其史之遺

遺:遺留(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其淵源皆出于此也

②其皆出于此乎B.

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C.

①以其書可見也

②泊牧以讒誅D.

①而不欺乎萬世者

②洋洋乎與造物者游(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贊揚了魏征以誠信持己事君、不欺于萬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進諫,是因為遇上圣明的君主。B.

本文還闡述了為君不掩己過的道理,著重指出保存諫諍文辭和事實的重要意義,批評了替君王掩飾、隱瞞的不良行為。C.

本文舉出《春秋》“對君主、父母、賢德之人要避開其過錯”的原則,作為唐太宗晚年憤恨魏征把諫稿寫入史冊的原因。D.

本文敘事說理,注意運用對照法,既寫魏征等人因敢于諫諍而名垂后世;又寫唐太宗后期不能納諫而導致“遼東之敗”。(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②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②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答案】(1)D(2)B(3)C(4)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5)①那么進諫的言辭沒有流傳下來,是這兒個國君在后世更加暴露他們的罪惡的原因啊。②那么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的對錯,而斷定過錯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這)哪里說得上愛他的君主呢?【解析】【分析】(1)D項“遺,遺留”錯,原句意思為“不是當時史官遺漏沒記”,是“遺漏”的意思,故選D項。(2)B項均為助詞,表停頓,與“也”構成判斷。A項,代詞,它的;副詞,表推測。C項連詞,因為;介詞,由于。D項介詞,對,引出對象;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故選B項。(3)文中提到《春秋》的原因,只是作者假設了一個為君主掩蓋過錯的理由來作為進一步議論的話題,作者在文中并沒有提及唐太宗憤恨的原因。故選C項。(4)本題中,句意為“只是遵循公正罷了。公正,不是抹殺別人的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不博取小信而討好自己的君主,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還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認為諫諍是應當掩飾的,這是把諫諍當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誰還會去當面諫諍呢?”,“非”子通常為后句開頭,可在其前面斷開;“滅人言以掩己過”與“取小亮以私其君”句式對仗,中間斷開;“也”“者”或是句末語氣詞,或是中間表停頓,可在其后斷開;“是以”用在句子開頭,可在其前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在其后斷開。(5)本本題中,第一句,“諫諍”作名詞,“乃”表判斷,“之所以”表原因;“益”更加,“暴”暴露。第二句,“是”這,“稿”奏章,“是非”對錯,“必”斷定,“豈﹍﹍歟”表反問,“愛其君之謂”賓語前置句。故答案為:⑴D;⑵B;⑶C;⑷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⑸①那么進諫的言辭沒有流傳下來,是這兒個國君在后世更加暴露他們的罪惡的原因啊。②那么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的對錯,而斷定過錯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這)哪里說得上愛他的君主呢?【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聽從群臣的意見,而魏鄭公這些人為碰上了好時代而高興,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論大小,沒有不直言進諫的,雖然這是由于他們的忠誠,但也是因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結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稱為賢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這里啊!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相關歷史有記載。等我看到鄭公把諫諍的事記錄下來交付給史官,太宗因此大怒,減輕了對他的恩寵禮遇,喪失了始終如一的群臣道義,我沒有一次不反復嘆惜,遺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鄭公的賢良了。

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罷了。公正,不是抹殺別人的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不博取小信而討好自己的君主,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還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認為諫諍是應當掩飾的,這是把諫諍當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誰還會去當面諫諍呢?況且前代的君主有納諫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見,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時的公正,又將使后代的君主誤以為前代沒有諫諍的情況。這是開啟引導了惰怠和忌諱進諫的風氣。太宗晚年,群臣已經(jīng)知道了他掩蓋進諫之事,于是不說,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遼東戰(zhàn)事失敗,才開始憾恨鄭公已經(jīng)不在人世,還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產(chǎn)生于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樣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對君主懇切地勸諫,言辭極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緊迫。這些保存在《尚書》里,不曾湮沒。到現(xiàn)在,人們還稱頌太甲、成王為賢君,伊尹、周公為良相,是因為他們的諫書還見得到。假使當時就把諫書刪減毀棄,成就小小的謙讓的名聲,那么后世依據(jù)什么來諫諍,又根據(jù)什么知道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秦始皇滅亡,他們臣子的諫詞就看不到,不是當時史官遺漏沒記,而是天下人都不敢進言的結果。那諫諍之事沒有載入史冊,這更加使這幾個國君的惡行顯露于后世。

有人說:“《春秋》記史的原則是為君主、父母、賢德之人掩飾隱瞞過錯,與你的說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飾、隱瞞的都是缺點,接受諫諍怎么能說是缺點呢?又說:“既然如此,是焚毀諫稿的人不對嗎?”我說:“焚稿的人是誰?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為了博取一點點忠誠而干的,這種事情又不對。為什么?因為他們把焚稿當做替君主掩飾過錯的美德,又在世上流傳。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一定認為過錯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說是愛他們的君主呢?

唉!用忠誠守義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瞞萬世的人,就是鄭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問題。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笨鬃釉唬骸坝惺茄砸病2辉弧畼菲湟再F下人’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被缸幼潺R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鬃铀煨?,宿乎屯。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yōu)哉游哉,維以卒歲!”師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缸余叭粐@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適衛(wèi),主于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wèi)靈公問孔子:“居魯?shù)玫搸缀危俊睂υ唬骸胺盍f。”衛(wèi)人亦致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于衛(wèi)靈公,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鬃涌肢@罪焉,居十月,乃去。

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笨锶寺勚?,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鳖仠Y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鬃釉唬骸拔耐跫葲],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于衛(wèi),然后得去。(1)下列加下劃線“以”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皆予之以歸

②維以卒歲

③師己以實告

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⑤以策指之曰

⑥吾以汝為死矣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②⑤/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2)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

粥羔豚者弗飾賈/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

B.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文不在茲乎C.

皆予之以歸/請先嘗沮之

D.

齊人聞而懼/沮之而不可則致地(3)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

盍致地焉/孔子恐獲罪焉

B.

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C.

沮之而不可則致地/霸則吾地近焉

D.

桓子慨然嘆曰/然后得去(4)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A.

孔子亦何言

B.

居魯?shù)玫搸缀?/p>

C.

回何敢死

D.

匡人如予何(5)下列加下劃線詞語“于”的意義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怠于政事②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③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④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于衛(wèi)

⑤男女行者別于涂

⑥或譖孔子于衛(wèi)靈公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⑥/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B(2)C(3)D(4)C(5)C【解析】【分析】(1)①句中“以”是連詞,來;②句中“以”是連詞,來;③句中“以”是介詞,把;

④句中“以”是介詞,由于;

⑤句中“以”是介詞,用;⑥動詞,認為。故選B。(2)A項中第一個“者”是代詞,的人;第二個“者”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義。B項中第一個“乎”是介詞,到;第二個“乎”助詞,嗎。C項“之”均為代詞,第三人稱。D項中第一個“而”是連詞,就;第一個“而”是連詞,如果。故選C?!?)A項“焉”均為兼詞,“于之”“于此”。B項“乃”均為副詞,才。C項“則”均為連詞,如果,那么。D項中第一個“然”是助詞,……樣子;第二個“然”是代詞,這樣。故選D。(4)C項中“何”是副詞,怎么;其余為代詞。故選C。(5)①中“于”是介詞,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詞,給;③中“于”是介詞,對于;④中“于”是介詞,到;⑤中“于”是介詞,在;⑥中“于”是介詞,向。故選C。故答案為:⑴B;⑵C;⑶D;⑷C;⑸C;【點評】(1)此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文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要根據(jù)語境判斷在選項中的含義。(2)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積累,尤其是常見虛詞的用法要多積累。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3)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由于任何一個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虛詞的具體義項。(5)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積累,尤其是常見虛詞的用法要多積累。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緟⒖甲g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職務,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色。門人說:“聽說君子大禍臨頭不恐懼,大福來到不喜形于色?!笨鬃诱f:“有這個話。但不是還說‘樂在身居高位而禮賢下士’嗎?”于是就把擾亂政治的魯國大夫少正卯殺了??鬃訁⑴c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價;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拾;四方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不必向官員求情送禮,都給予接待和照顧,直到他們滿意而歸。

齊國人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說:“孔子主持政治,魯國一定會稱霸,一旦稱霸,我國離它最近,我們會先被吞并。何不送給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說:“請先試著阻止它強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給它土地,難道算遲嗎?”于是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都穿上華麗的衣服,且會跳《康樂》舞,還有身帶花紋的馬三十匹,一并送給魯國國君。齊國先把女樂和紋馬采車安置在魯城南邊的高門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受,就告訴國君外出巡游,以此為名,整天在城南觀賞齊國的美女、紋馬,連國家的政事都不想了。子路見此情形,說:“先生,我們可以離開這里了。”孔子說:“魯國如今就要郊祭,假如能按禮法把祭肉分給大夫,那么我們還可以留下來。”季桓子終于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美女,一連三天不問政務;郊祭結束,又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孔子于是離開魯國,在屯地住宿過夜。魯國的師己趕來送行,說:“先生是沒有罪過的?!笨鬃诱f:“我唱首歌行嗎?”于是唱道:“那些婦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趕走;親近那些婦人,可以使國破家亡。悠閑啊悠閑啊,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師己返回,桓子問:“孔子說了些什么?”師己照實告訴。桓子長嘆一聲說:“先生怪罪我是因為我接受齊國那一群女樂的緣故啊!”

孔子于是去到衛(wèi)國,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顏濁鄒家。衛(wèi)靈公問孔子:“在魯國得俸祿多少?”孔子回答說:“俸祿糧食六萬?!毙l(wèi)國人也致送糧食六萬。過了不久,有人向衛(wèi)靈公說孔子的壞話。衛(wèi)靈公派大夫公孫余假頻繁出入孔子住所??鬃雍ε碌米镄l(wèi)靈公,居住了十個月,離開衛(wèi)國。

孔子將要到陳國去,經(jīng)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弟子顏刻替他趕車,顏刻用馬鞭子指著說:“從前我進入過這個城,就是由那缺口進去的”。匡人聽說,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來了,陽虎曾經(jīng)殘害過匡人,于是匡人就圍困了孔子??鬃拥哪雍芟耜柣?,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顏淵后來趕到,孔子說:“我還以為你死了?!鳖仠Y說:“老師您活著,我怎么敢死!”匡人圍攻孔子越來越急,弟子們都很害怕??鬃诱f:“周文王已經(jīng)死去,周代的禮樂制度不就在我們這里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些禮樂制度的話,就不會讓我們這些后死的人承提起維護它的責任。上天并沒有要消滅周代的這些禮樂,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孔子派了一個跟從他的人到寧武子那里稱臣,然后才得以離開匡地。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申屠致遠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從其父義徒居東平之壽張。致遠肄業(yè)府學,與李謙、孟祺等齊名。世祖南征,薦為經(jīng)略司知事,軍中機務,多所謀畫。

師還,至隨州,所俘男女,致遠悉縱之。至元十年,御史臺辟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楊居寬宣慰兩浙,舉為都事,首言:“宋圖籍宜上之朝;江南學田,當仍以贍學?!毙惺闹?。臨安改為杭州,遷總管府推官。宋附馬楊鎮(zhèn)從子玠節(jié),家富于貲,守藏吏姚溶竊其銀,懼事覺,誣玠節(jié)陰與宋廣、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誣服,獄具。致遠讞之,得其情,溶服辜,玠節(jié)以賄為謝,致遠怒絕之。

杭人金淵者,欲冒籍為儒,儒學教授彭宏不從,淵誣宏作詩有異志。致遠察其情,執(zhí)淵窮詰,罪之。屬縣械反者十七人,訊之,蓋因寇作,以兵自衛(wèi),實非反者,皆得釋。改壽昌府判官。時寇盜竊發(fā),加之造征日本戰(zhàn)船,遠近騷然,致遠設施有方,眾賴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顯、李兼訴平章忙兀臺不法,有詔勿問,仍以顯等付忙兀臺鞫之,系于獄,必抵以死。致遠知其冤狀,將縱之,忙兀臺脅之以勢,致遠不為動,親脫顯等械,使從軍自贖。桑哥當國,治書侍御史陳天祥使至湖廣,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語,誣以不道,奏遣使往訊之,天祥就逮。時行臺遣御史按部湖廣,咸憚之,莫敢往,致遠慨然請行。比至,累章極論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會致遠章上,桑哥氣沮。轉運使盧世榮榷茶牟利,致遠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致遠清修苦節(jié),恥事權貴,聚書萬卷,名曰墨莊。家無余產(chǎn),教諸子如師友。(選自《元史?列傳第五十七》,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學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撥給學校的公田,是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經(jīng)濟支柱。B.

從子,這一稱謂始見于《后漢書》,唐宋時開始將親兄弟之子稱作從子,意同于“侄”。C.

教授,指古時設置在中央學府主管學務的官員,是講解經(jīng)義、掌管學校課試的文職官。D.

榷茶,指政府對茶葉所實施的課稅、管制等措施,是我國唐以后的一種茶葉專賣制度。(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申屠致遠備受重用,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時,軍中的機要事務,大多由他謀劃;擔任壽昌府判官時,他布置得法,民眾得以安定。B.

申屠致遠明察秋毫,斷案公正。任杭州總管府推官時,為屈打成招的楊玠節(jié)平反昭雪,使誣陷彭宏有謀反之心的金淵受到應有的懲罰。C.

申屠致遠為人正直,不懼權貴。忙兀臺要置彈劾他不守法紀的郄顯等人于死地,致遠不懼怕威脅,解開他們的刑具,讓他們到軍中立功贖罪。D.

申屠致遠為人勇敢,敢于斗爭。陳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廣巡視,致遠慨然請行,和桑哥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并取得了勝利。(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致遠讞之,得其情,溶服辜,玠節(jié)以賄為謝,致遠怒絕之。②屬縣械反者十七人,訊之,蓋因寇作,以兵自衛(wèi),實非反者,皆得釋?!敬鸢浮浚?)B(2)C(3)D(4)①申屠致遠審議此案,得知實情,姚溶服罪,楊玠節(jié)用財物作為酬謝,申屠致遠生氣地拒絕了他。②屬縣中逮捕了十七個謀反的人,申屠致遠審問他們,原來是因強盜興起,他們拿兵器自衛(wèi),實際不是謀反的人,都獲得了釋放。

【解析】【分析】(1)本題中,根據(jù)句意,句中“涉海遠征”是前句的謂語,后面斷開,排除CD;比較AB兩項,“考”的賓語是“其殿最”不要斷開,“量”和后面的“地遠近”相搭配。故選B項。原文表達:又言日本不可涉海遠征,徒費中國,銓選限以南北,優(yōu)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遠近,定為立制,則銓衡平而吏弊革。(2)C句中“指古時設置在中央學府主管學務的官員”錯誤,“教授”指古時設置在地方官學中的學官。故選C。(3)D項,“進行面對面的斗爭”錯。申屠致遠是屢次上奏章極力為陳天祥爭論,并沒有“面對面的斗爭”。故選D。(4)第一句得分點:讞:審議;服辜:服罪,“辜”罪;以:介詞,用;賄:財物;絕:拒絕。第二句得分點:械:逮捕;蓋:原來;因:因為;以:拿、用;兵:武器;實:實際上;釋:釋放;“反者十七人”定語后置句,翻譯為“十七個謀反的人”。故答案為:⑴B;⑵C;⑶D;⑷①申屠致遠審議此案,得知實情,姚溶服罪,楊玠節(jié)用財物作為酬謝,申屠致遠生氣地拒絕了他。②屬縣中逮捕了十七個謀反的人,申屠致遠審問他們,原來是因強盜興起,他們拿兵器自衛(wèi),實際不是謀反的人,都獲得了釋放。

【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語段斷句,需要在通讀文意的基礎上,對不能斷開的字詞要研究前后語句的含義及聯(lián)系,看看斷在哪里語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聯(lián)系往往都有標志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志,就可以輕松斷句,同時,需要掌握語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答題時,應根據(jù)平時課內(nèi)對文化常識的知識積累與不斷復習,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斷。(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此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參考譯文】

申屠致遠,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隨他的父親申屠義遷居東平的壽張。致遠在府學進修學業(yè),和李謙、孟祺等人齊名。世祖南征,(申屠致遠)被推薦擔任經(jīng)略司知事,軍中的機要事務,大多由他謀劃。

軍隊返回,到達隨州,所俘獲的男女,申屠致遠全部釋放了他們。至元十年,御史臺征召他擔任掾吏,(申屠致遠)沒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楊居寬任兩浙宣慰使,推薦他做都事,(申屠致遠)首先建議:“宋朝的圖書文集應上繳朝廷;江南的學田,應仍舊用來供應學校。”行省聽從了他的建議。臨安改為杭州,(申屠致遠)升任總管府推官。宋朝駙馬楊鎮(zhèn)的侄子楊玠節(jié),家中很有錢??词劐X財?shù)男±粢θ芡盗怂你y子,怕事情被發(fā)覺,就誣陷楊玠節(jié)暗中和宋朝的廣、益二王勾結,官吏拷打,楊玠節(jié)無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遠審議此案,得知實情,姚溶服罪,楊玠節(jié)拿財物作酬謝,申屠致遠生氣地拒絕了他。

杭州有個叫金淵的人,想假冒籍貫作儒生,儒學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淵誣陷彭宏作詩有反叛之心。申屠致遠察知其中實情,拘捕金淵極力審問,判了他的罪。屬縣中逮捕了十七個謀反的人,(申屠致遠)審問他們,原來是因強盜興起,他們拿兵器自衛(wèi),實際不是謀反的人,都獲得了釋放。改任壽昌府判官。當時敵寇盜賊暗中興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戰(zhàn)船,遠近民眾騷動,申屠致遠布置得法,百姓賴以安定下來。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遠)拜任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顯、李兼告平章忙兀臺不守法,皇上下詔不讓追問,并把郄顯等人交給忙兀臺審訊,(郄顯等人)被關在獄中,(忙兀臺)一定要置他們于死地。申屠致遠知道他們的冤情,要放了他們,忙兀臺以權勢逼迫他,申屠致遠不為所動,親自解開郄顯等人的囚具,讓他們充軍贖罪。桑哥當權時,治書侍御吏陳天祥被派到湖廣,彈劾平章,桑哥摘錄他奏疏中的話,誣陷他大逆不道,奏請派使者前往審訊他,陳天祥被捕。當時行臺要派御吏到湖廣巡查屬部,大家都怕桑哥,沒有人敢去,申屠致遠慷慨激昂地請求前往。等到了后,屢次上奏章極力爭論。桑哥正催促定陳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遠的奏章呈上,桑哥氣焰受阻。轉運使盧世榮征收茶稅牟取暴利,申屠致遠彈劾他。他又說不能跨海遠征日本,白白消耗國力;選拔人才以南北為限,苦樂不均,應考核他們的優(yōu)劣,考慮地區(qū)的遠近,定為制度,這樣選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場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遠清心修持,堅守名節(jié),以侍奉權貴為恥,藏書萬卷,取名墨莊。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產(chǎn),教育孩子如同師友一般。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避風巖記(明)張明弼

避風巖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許,或曰與硯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風其下,故贈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風其下?崇禎己卯仲秋,余供役粵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則遍謁粵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鳴鼓吹不啟戶,非啟戶則令長不敢入。余東馳西鶩,左诇右需,目厭于閽①騶②鹵簿③絳旗朱帽之狀,耳厭于笳鼓引贊殿喝之聲,手足筋骨疲于伏謁拜跽以頭搶地之事。眩瞀車上,至不擇店肆而解衣臥之。凡六日而畢,則又買舟過肇,謁制府。制府官厭貴,禮愈絕,控拜數(shù)四,頷之而已。見畢即登舟,將返楊山。

九月朏④,宿三十里。力引數(shù)步,偶得一巖。江回峰抱,風力稍損,乃息焉。及旦而視之,則斷崖千尺,上侈下弇,狀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層衡之列煙上,崩巒傾返,頹石矗突,時有欲落之勢,栗乎不可以久留焉??耧j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際。聽怒濤聲,若奔走敗馬;望沸波,若一群白鵝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鱗躍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莖纏帶,青蕪數(shù)尺,一偃一立,若青獅奮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獸,風過毛豎,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數(shù)里,而陰氛交作,如處黑帷。從者皆慘容而相告曰:日復夕矣,將奈何?

余笑而語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視夫復嶂重巒,繚青緯碧,猶勝于院署之嚴麗也;吾視夫復崩崖傾石,怒濤沸波,猶勝于貴人之頤頰心腑也;吾視夫青蕪紫莖,懷煙孕露,猶勝于大吏之絳騎彤騶也;吾視夫谷響山嘯,激壑鳴川,猶勝于高衙之呵殿贊唱也;吾視夫藉草坐石,仰矚云氣,俯視重泉,猶勝于拳跽伏謁于尊宦之階下也。天或者見吾出則傴僂,入則簿書,已積兩載矣,無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風濤阻滯,使此孤巖以恣吾數(shù)刻之探討乎?……余年少有志,養(yǎng)二龍于水壑,調(diào)一鶴于中峰,與羽服思玄之徒,上煙駕,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縈帶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wǎng)往返數(shù)千里徒以充廝養(yǎng)之役有才無時甘于下人。今日見此水石,若見好友,猶恐諄芒、盧敖諸君,詆余以井甃⑤之識,而又何事愁苦于茲巖之下乎?”從者皆笑,余乃納以茲名。

巖頂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飛來之塔頂也;或曰當是好奇者,躋是崖之巔,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為石云。巖側有二崩石,一大一小,僅可束兩纜。小吏程纓曰:“當黑夜暴風中,舟人安能擇此,神引維以奉明府⑥耳?!闭Z皆不可信,并記之。(選自《古文鑒賞辭典》,有刪減)【注釋】①閽:看門人。②騶:官吏的侍從人員。③鹵?。旱弁鹾凸賳T們出行時的儀仗。④朏fěi,農(nóng)歷每月初三日的代稱。⑤甃(zhòu):井壁。⑥明府:漢代對郡太守的尊稱,唐以后多用以稱縣令。作者時任楊山縣令。(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若層衡之列煙上

衡:橫貫。

B.

目力相界,不能數(shù)里

界:交接。C.

使此孤巖以恣吾數(shù)刻之探討乎

探討:探索,尋求。

D.

躋是崖之巔

躋:登上。(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知不可乎驟得B.

猶勝于院署之嚴麗也

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C.

天或者見吾出則傴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D.

余乃納以茲名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況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題目“避風”可謂一語雙關,既指避自然之風,又指避官場的種種邪氣、種種歪風。B.

第二、三自然段的鋪陳兩兩相對,指出巖下風之兇險勝過官場的惡習,令作者驚悚愁苦。C.

本文敘述清晰,描寫形象,尤其是議論部分言語鏗鏘,氣勢奔涌,具有縱橫揮灑的雄辯色彩。D.

文末引小吏程纓“神引維以奉明府耳”的話,再現(xiàn)官場溜須拍馬的陋習,與前文形成照應。(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縈帶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wǎng)往返數(shù)千里徒以充廝養(yǎng)之役有才無時甘于下人。(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制府官厭貴,禮愈絕,控拜數(shù)四,領之而已。②猶恐諄芒、盧敖諸君,詆余以井甃之識,而又何事愁苦于茲巖之下乎?”【答案】(1)A(2)C(3)B(4)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帶/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wǎng)/往返數(shù)千里/徒以充廝養(yǎng)之役/有才無時/甘于下人。(5)①肇慶知府位高權重,禮節(jié)愈加缺少,(我)按規(guī)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過點點頭罷了。②只怕諄芒、盧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見識,那么,我又會因什么事情而在這避風巖下愁眉苦臉呢?【解析】【分析】(1)A項,“若層衡之列煙上”,意思是,在山嵐霧靄之上好像有層迭的欄桿。“橫”,懸浮。故選A。(2)A項,乎:語氣助詞,……的樣子/語氣助詞,句中無實義。意義和用法不同。B項,于:介詞,比/介詞,在。意義和用法不同。C項,則:兩個都是連詞,表并列。意義和用法相同。D項,以:介詞,用/連詞,表目的,用來。意義和用法不同。故選C。(3)B項,“令作者驚悚愁苦”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從者皆慘容而相告曰:日復夕矣,將奈何?”“余笑而語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視夫藉草坐石,仰矚云氣,俯視重泉,猶勝于拳跽伏謁于尊宦之階下也”可知,是隨從們驚悚愁苦,而不是作者,作者是淡定從容甚至愜意的。故選B(4)劃線句的翻譯是:走上香煙繚繞的祭壇,走進拜月的館堂,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萊方丈瀛洲),看人間山河就像聚集堆積的米粒和盤桓縈繞的絲帶一樣;可是我的心卻被世俗時運剝奪,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網(wǎng)里面,往返于家鄉(xiāng)與供職的縣衙幾千里路,白白地充當養(yǎng)馬和烹飪服侍人的賤差役。雖然胸有奇才大略卻不遇好的時運,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登”的賓語是“月館”,“望”的賓語是“四海三山”,兩處結構完整,應在“以”前斷開;“聚米紫帶”是“四海三山”的喻體,“而”表轉折,應在“而”前斷開;“心為時奪”與“至墮俗網(wǎng)”前后因果相承接,中間應斷開;“往返數(shù)千里”表意完整,其后斷開;“充廝養(yǎng)之役”結構完整,其后斷開;“有才無時”“甘于下人”表意完整,中間應斷開。(5)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①貴,高;絕,少;控拜,跪拜;領,點點頭。②詆,嘲笑;井甃之識,井底之蛙般的見識;愁苦于茲巖之下,而在這避風巖下愁眉苦臉,狀語后置句。故答案為:⑴A;⑵C;⑶B;⑷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帶/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wǎng)/往返數(shù)千里/徒以充廝養(yǎng)之役/有才無時/甘于下人。⑸①肇慶知府位高權重,禮節(jié)愈加缺少,(我)按規(guī)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過點點頭罷了。②只怕諄芒、盧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見識,那么,我又會因什么事情而在這避風巖下愁眉苦臉呢?【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文言實詞的含義可以運用代入法、課內(nèi)遷移法、成語遷移法,利用上下文來推敲詞義;文言實詞的用法應結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的詞性來判斷。⑵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十八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虛詞時要聯(lián)系原句來理解。⑶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⑷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⑸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緟⒖甲g文】

避風巖在肇慶北邊三十里的地方,有人說就在著名的端州古硯的硯坑附近,以前沒有這個名稱,我在它下邊避風,因此送它這個名字。

我為什么在這里避風呢?明朝崇禎己卯年的仲秋,我到廣東一個地方去供職。二十五日已經(jīng)辦完事,就四處去拜訪廣東的封疆大吏。那些高官啊,不多次敲鼓鳴號就不開啟門戶,不開門即使是縣令長官也不敢擅自闖入。我東跑西顛,到處打探將來對我仕途有幫助的人,眼睛里都是那些守門人、侍從人員和隨從的官服烏紗的樣子,耳朵里充滿了開道鑼鼓、殿堂上威武的吆喝聲或者無聊的唱贊,手足四肢和渾身都被伏地跪拜磕頭叩首等禮節(jié)弄得精疲力盡。眼睛昏花地倒伏在車上,以至于也不找家旅館就和衣睡在車子上。一共六天總算結束了拜訪,就買了條小船路過肇慶,再去拜見肇慶知府。肇慶知府更會顯擺其官位和富貴,禮數(shù)更絕,(人家只需三叩首即可,可是這里卻要向他)跪拜四叩首,而他也只不過點點頭而已。見完禮就去上船,準備返回我供職的陽山縣。

九月新月始明之時,停船在肇慶北郊三十里的地方過夜。又朝前走了幾步,偶然找到一處山巖。這里北江迂回山峰環(huán)抱,風力稍微小一點,就在這里歇息吧。等到天亮一看,原來是一處足有百丈的斷崖,上寬下窄,形狀酷似房檐廊牙。仰面去看,在山嵐霧靄之上好像有層迭的欄桿,那崩塌的山巒好像即將傾倒的樣子,光禿禿的山石矗立突出,感覺它好像隨時都會落下來的架勢,看了就害怕不敢久久地留下來??墒强耧L惡浪不停下來,我們整整一天都只好躲在這處危崖的下邊。隨從仆人們互相攙扶,朝停船的地方走進幾步,這才找到山石與草地的交界處坐下。只聽到北江怒濤翻滾的聲音,就像馬拉破車一樣轟轟隆隆;遠遠望見宛如沸騰的波浪,就像一群白鵝在江心鼓動著翅膀;再看那飛沫四濺地跳動著一直濺到山腳下,就好像千百條白色的魚兒爭搶著跳上岸來。再看那石頭山崖棱角分明,不沾帶一點土壤,而那些紫色的蔓生植物的藤蔓就像絲帶一眼纏繞,蒼青色的野草葉蔓又幾尺高,一山倒伏一山直立,恰似一頭黑色的獅子急速奔跑而始終沒能跑開;又像一頭發(fā)怒的野獸,狂風經(jīng)過時渾身的毛發(fā)豎起,不能自己倒下來。我們住在這江邊的山坳里,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不過幾里路??赡顷幵扑暮峡耧L大作,就像被關在黑色的帷幕里一般。隨從們都露出凄慘的神態(tài),并且說:這狂風暴雨要是終日不停下來,可如何是好哇?

我笑著跟他們說: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那些重巒疊嶂.青白云團縈繞的山峰,比起那些官衙院署機關的嚴整華麗更勝一籌;我看那些崩塌的山崖將要傾覆的山巒,憤怒翻滾得好像要炸開鍋的波濤,比起那些達官貴人的面容和臟腑內(nèi)心還要更勝一籌;我看那些青草紫藤吸風飲露,比起那些達官貴人的紫袍行頭還要更勝一籌;我看那些被狂風激蕩的山谷呼嘯鳴響.被惡浪激蕩的川溪河流呼嘯奔騰,比起高衙上呵殿唱贊的聲音還要更勝一籌;我看避風巖下枕著草坐在石塊上,仰觀云天霧靄.,俯視山石泉流,比起趴在達官貴人階下向那些高官磕頭跪拜還要更舒服愜意許多。老天爺或許見我出門就累彎了腰,進家就要處理訴狀和官薄文書,已經(jīng)連續(xù)辛苦兩年了,無法抒發(fā)我內(nèi)心深處的浩然正氣,因此這才讓狂風惡浪阻止淹留我的行程,使我躲在這孤零零的避風巖下,聽憑我?guī)讉€時辰對官場和自然界進行比較和探討。又或許避風巖陡峭壁立無路可通,那些猿猴鼬叔之類的生靈無法寄托它們的情懷;如果不是服食金丹得道升仙的高人可以騰空飛越,就不能來到這里。雖然地處北江江邊,往來船只很多,可是沒有一人肯停船泊舟在避風巖下,借以抒發(fā)他們的奇想感慨或者留下他們的姓名。老天爺也是同情山靈的寂寞無助,憐愛水伯的孤獨凄清,因此這才阻止我的行船,與它結下一天的緣分的嗎?我年青時胸懷大志,在水溝里樣了兩條龍,在山峰間調(diào)教一只仙鶴,與那些服食仙丹的道教.羽化登仙的玄學之人為伍,走上香煙繚繞的祭壇,走進拜月的館堂,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萊方丈瀛洲),看人間山河就像聚集堆積的米粒和盤桓縈繞的絲帶一樣;可是我的心卻被世俗時運剝奪,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網(wǎng)里面,往返于家鄉(xiāng)與供職的縣衙幾千里路,白白地充當養(yǎng)馬和烹飪服侍人的賤差役。雖然胸有奇才大略卻不遇好的時運,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今天看到這些美好的山水景觀,就好像看到了好朋友一樣,唯恐諄芒.盧敖兩位得道高人嘲笑我井底之蛙的見識淺薄,又怎么會在避風巖下愁苦呢?隨從們聽了都笑起來,我于是就采納了避風巖這個名字。

巖頂上有一塊大石頭,遠看像站著一個人,有人說它是飛來塔的塔頂;也有人說應當是看到如此美景而好奇,所以才站在山崖的巔峰,就像當年韓愈登華山無法下來,就變成了一塊石頭云云。避風巖旁邊又兩塊崩塌的石塊,一大一小,只夠拴兩根纜繩。小官吏程纓說:在黑更半夜時分,又是狂風暴雨之中,駕船的舟子哪里能找到這么好的纜樁;大概是神人拉著引導著縣令大人發(fā)現(xiàn)這處絕美的風物的吧。這種話都不可信,我也一起把它都記下來。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瞿人也。毗隨兄評從袁紹。及袁尚攻兄譚于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時太祖將征荊州,次于西平。毗見太祖致譚意。太祖謂毗曰:“譚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對曰;“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饑饉并臻,民無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時也。方今二袁不務遠略而內(nèi)相圖,可謂亂矣。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焉?!碧嬖?“善?!蹦嗽S譚平。明年攻鄴,克之。表賊為議郎。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也?”毗曰:“誠以為非也?!钡墼?“吾不與卿共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側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帝不答,起入內(nèi);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黃初五年,文帝欲大興軍征吳,毗諫曰:“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養(yǎng)民,法管仲之寬政?!钡墼?“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孫邪?”帝竟伐吳,至江而還。明帝即位,進封穎鄉(xiāng)侯,邑三百戶。帝方修殿舍,百姓勞役,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興。唯陛下為社稷計。”帝乃止。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渭南。大將軍司馬宣王數(shù)請與亮戰(zhàn),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jié)。宣王數(shù)數(shù)欲進攻,毗禁不聽。六軍皆肅,莫敢犯違。亮卒,復還為衛(wèi)尉。薨,謚曰肅侯。(節(jié)選自《三國志·辛毗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B.

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C.

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D.

文帝踐阼/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之河南/時連煌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饑饉指災荒,荒年。其中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饑;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叫饉。B.

邑三百戶即食邑三百戶。食邑本是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這里指可以征收封邑內(nèi)三百戶人家的賦稅作為食祿。C.

“使持節(jié)”在三國時期是可以代表皇帝行使軍政之權的官職,晉時有殺二千石以下官員的權力。權力次之的是“持節(jié)”、“假節(jié)”。D.

衛(wèi)尉統(tǒng)率衛(wèi)士守衛(wèi)宮禁,是秦漢時期的“九卿”之一,秩比二千石。(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辛毗善于分析形勢,力勸太祖北上。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荊州,辛毗分析袁氏兄弟相殘,正是平定北方的大好時機。太祖采納了他的建議,第二年攻克袁氏老巢鄴城。B.

辛毗恪盡職守,抗顏直諫。文帝大規(guī)模移民政策遭到了朝臣反對,盛怒之下,沒人再敢進言。只有辛毗不懼危險,據(jù)理力爭。最終促使文帝修改了原先的計劃。C.

辛毗主張休養(yǎng)生息,反對妄興征伐。文帝想攻打吳國,辛毗認為先帝多次南征,都被長江天險所阻,如今天下初定,應該寬政養(yǎng)民。文帝沒有聽取,最終揮師渡過長江,攻打吳國。D.

辛毗治軍嚴格,嚴戒與蜀軍交戰(zhàn)。諸葛亮統(tǒng)軍北伐,與魏軍對峙。司馬宜王多次請求出戰(zhàn),都被辛毗嚴詞拒絕。全軍上下都聽從調(diào)度,沒人敢違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方今二震不務遠略而內(nèi)相圖,可謂亂矣。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周②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唯陛下為社稷計?!敬鸢浮浚?)B(2)A(3)C(4)①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于制定長遠的戰(zhàn)略而自相殘殺,局勢可說是很混亂。現(xiàn)在依著袁譚的請求前去救援并順勢平定河北,沒有比這更大的利益了。②事先防備不測事件,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治國之策,可是現(xiàn)在卻大建宮室。希望陛下為國家考慮?!窘馕觥俊痉治觥浚?)這句話的大意是:魏文帝登基后,想遷移冀州的十萬戶人家去充實河南。當時連年蝗災,百姓饑餓,各部門都以為不可以這樣做,可是文帝決心很大。辛毗與大臣一起上朝晉見,文帝知道他們想進諫,便面帶怒色坐那,大臣都不敢說話。“實河南”是充實黃河以南的意思,不能斷開,排除A、C;“帝知其欲諫”中“帝”作“知其欲諫”主語,排除D。故選B。(2)A項,應為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叫饑;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饉。故選A。(3)C項,“最終揮師渡過長江,攻打吳國”錯。從原文“帝竟伐吳,至江而還”可知,只到長江邊就回去了,并未渡過長江。故選C。(4)此題中的①重點字詞:“務”致力于;“而”轉折連詞,卻;“相圖”自相殘殺“因”介詞,依著②重點字詞:“備豫”事先防備“不虞”不測事件;“唯”希望。故答案為:⑴B;⑵A;⑶C⑷①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于制定長遠的戰(zhàn)略而自相殘殺,局勢可說是很混亂。現(xiàn)在依著袁譚的請求前去救援并順勢平定河北,沒有比這更大的利益了。②事先防備不測事件,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治國之策,可是現(xiàn)在卻大建宮室。希望陛下為國家考慮?!军c評】⑴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斷句的能力,注意正確翻譯句子。先要正確翻譯句子的內(nèi)容,然后依據(jù)翻譯中的主謂賓進行斷句。⑵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注意分析上下文的內(nèi)容。根據(jù)選項找出相關的文句,通過翻譯來了解內(nèi)容,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nèi)容判斷答案。⑶本題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把選項和原文比較。翻譯文本的內(nèi)容,找出相關的信息然后把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⑷本題考查的是文言翻譯的能力,注意抓住重點詞翻譯。重點詞的翻譯是翻譯題的得分點,所以先要翻譯重點詞,然后翻譯整個句子。【參考譯文】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辛毗隨著兄長辛評跟隨袁紹。等到袁尚在平原攻打他的哥哥袁譚,袁譚派辛毗到太祖那請降。當時太祖正要征討荊州,駐扎在西平。辛毗見到太祖表達了袁譚的降意。太祖對辛毗說:“袁譚可以相信嗎?一定打得贏袁尚嗎?”辛毗回答說:“您不用去問是真實的還是欺騙的,只應當討論天下的形勢。袁氏本是手足相殘,再加上旱災蝗災與饑荒一塊到來,無論愚蠢還是聰明的百姓,都知道已呈土崩瓦解之勢,這正是老天要滅亡袁尚的時候啊。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于制定長遠的戰(zhàn)略而自相殘殺,局勢可說是很混亂?,F(xiàn)在依著袁譚的請求前去救援并順勢平定河北,沒有比這更大的利益了。”太祖說:“好。”就答應了袁譚的請降。第二年出兵,攻克了鄴城。太祖上表讓辛毗做了議郎。魏文帝登基后,想遷移冀州的十萬戶人家去充實河南。當時連年蝗災,百姓饑餓,各部門都以為不可以這樣做,可是文帝決心很大。辛毗與大臣一起上朝晉見,文帝知道他們想進諫,便面帶怒色坐那,大臣都不敢說話。辛毗說:“陛下想遷移戶口,這個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說:“你認為我遷移戶口不對嗎?”辛毗說:“確實認為不對?!蔽牡壅f:“我不跟你一起議論?!毙僚f:“陛下不以為我沒有才能,安置我在身邊,讓我置身謀議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議論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宮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動衣服掙脫不回來,過了很久才出來,說:“佐治,你拉我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說:“如果遷移戶口的話,既失去了民心,又沒有糧食給他們吃?!蔽牡劬瓦w移了原計劃的一半。黃初五年,文帝想要大舉興師征討東吳,辛毗進諫說:“先帝屢次發(fā)動精銳部隊(討伐東吳),但到長江邊就回頭了?,F(xiàn)在天下剛剛平定,應該讓百姓休息,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寬松養(yǎng)民的政策?!蔽牡壅f:“按照你的意思,還應該把敵人留給子孫嗎?”文帝最終還是討伐東吳,打到長江邊就回來了。明帝登基后,進封辛毗為穎鄉(xiāng)侯,食邑三百戶。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勞役,辛毗就上奏疏說:“我聽說諸葛亮講習軍事訓練兵馬,而孫權到遼東購買馬匹,估計他們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應。事先防備不測事件,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治國之策,可是現(xiàn)在卻大建宮室。希望陛下為國家考慮。”明帝于是停止修建。青龍二年,諸葛亮出兵渭南。大將軍司馬宣王多次請求與諸葛亮交戰(zhàn),明帝擔心恐怕制止不了他,于是任命辛毗做大將軍軍師,代表皇帝監(jiān)軍。宣王多次想要發(fā)動進攻,都被辛毗嚴詞拒絕。全軍都整齊嚴肅,聽從辛毗的節(jié)制調(diào)度,沒有人敢違犯。諸葛亮死了以后,他回去又擔任了衛(wèi)尉。死后,賜給謚號肅侯。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上方側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彌遜于釣筑間①。將大用,會告饑,而廬陵特甚,詔公作牧,以字罷瘵②。既至,櫛垢爬癢③,民獲蘇,郡以大理。則求所以慰憊懣者,于是視廬之偏,得古松蔚然,對植以竹,開軒其下,榜曰“二友”,且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銓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窮崖怪壑,家猿狖而宮魚龍,宜于林木飽聞而厭觀者,豈少此二物哉?是蓋有說焉??鬃釉唬骸裳粤钌?,鮮矣仁?!蚰苣琉B(yǎng)小民,惠于鰥寡,必剛毅不回之士,蓋剛則不奪于欲。故曰:‘棖也欲,焉得剛!’而《書》則曰:‘剛而無虐。’惟無虐為無欲,惟不欲可以言剛,惟剛故能行仁。公獨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剛邪?

“方公閑于簿書,日哦其間,見夫檀欒膠葛④,泠風薄人,清陰澡慮,則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見夫落落高標,陵轢⑤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則思所以上列利病,與當途要人爭可否而不折;見夫幽姿勁質,鸞鵠對峙而不受燕雀,則思所以擊奸尚賢,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時物物得職威令神行惠澤以流仁周乎骫⑥桑義高乎偃柏曾不旬歲而民和年豐,是豈巧言令色、四體若無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遠地偏,境與意合,萬事不到胸次,聽號鐘之松風,挹寒塘之竹露,道歷物表⑦,便有濠濮間趣?;匾曑幟幄?,所謂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雖然,公將羽儀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則豈惟無愧二友,實丘壑夔龍之友。”(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注釋】①釣筑間:指隱居生活。②罷瘵:困苦窮乏之民;罷,通“?!薄"蹤惫概腊W:清除弊政,理順民心。④檀欒膠葛:林木秀美錯雜。⑤陵轢:壓倒。⑥骫:盤曲。⑦道歷物表:思想超越客觀事物之外。⑧軒冕:指官位爵祿。(1)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