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文人與音樂音樂學院:陳克秀2、文人以“不知樂〞為恥與皇帝以“性知音〞為榮1、音樂的國度,古老的傳統(tǒng)。3、中國文人的音樂——古琴音樂。4、傳統(tǒng)呼喚中國文人情性的回歸。1、音樂的國度,古老的傳統(tǒng)。中國有當今世界上最為古老樂器——7000年前的“賈湖骨笛〞,也有當時世界上最為輝煌的樂器——25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

中國古代是樂、舞、詩為一體的。中國人不僅很早就認識到了音樂的審美本質(zhì),而且同時也認識到了音樂的實用功能——特別是音樂的教化與陶冶功能。如:

以音樂為“教化〞工具,來完成人的人格塑造。這樣的認識與行為,在當時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其源頭可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而自周代,在國家政體中設有音樂機構(gòu),將音樂作為一門教育課程,并通過考試選拔音樂機構(gòu)的官員,這在古代世界史上獨有中國一國如此。這種體制和傳統(tǒng),其后也影響東亞的一些國家。至此,即開了中國文人與音樂的淵源。當然,為中國文人與音樂結(jié)不解之緣者,當須首推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中國的教育自孔子而大改觀??鬃忧盀椤皩W在官府〞,自孔子便漸行民間——孔子是中國民間辦學第一人??鬃拥霓k學教育理念,根本上是繼承周代官辦學府的的理念。因此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音樂家。他編中國的第一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把民歌——“風〞放在首要位置,還把歌頌愛情的詩篇?關(guān)雎?放在了卷首。他學習音樂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看下面幾那么文獻。而孔子的音樂水平,那么有文獻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

孔子在教學中亦使用音樂為工具,并似乎首創(chuàng)“快樂教育法〞,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的修養(yǎng)〕由詩來開始,以禮為依據(jù),由樂來完成。即便是在生命受到威脅之時,孔子仍利用音樂為學生講學:〔陳蔡〕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起〕??鬃又v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而在生命的最后,孔子那么以歌訴說自己已不久于人世:孔子病,子貢請見??鬃臃截撜儒羞b于門,曰:〞賜,汝何來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笃呷兆?。?史記?孔子世家?2、文人以“不知樂〞為恥與皇帝

以“性知音〞為榮有周代之淵源,孔子之創(chuàng)始,中國古代便形成了文人以“不知樂〞為恥,皇帝以“性知音〞為榮的文化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一直延綿不絕,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建設,正因為有歷代文人的積極參與,故造就了它的獨有特性與品格。限于于時間,我們現(xiàn)在只能擇其概要,略作表達。1、由于中國文人的直接參與,中國古代樂律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當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fā)現(xiàn)音調(diào)的數(shù)字比時,中國的文人卻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存在于這些數(shù)字比之間的更深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數(shù)學上的“三分損益〞法。而明代朱載堉那么是世界上建立“十二平均律〞數(shù)學理論的第一人。2、由于中國文人愛樂并喜好論樂,中國音樂美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是范疇與命題眾多,思想豐富、深刻,可與古希臘相媲美,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至西漢時期,即公元前2世紀,又出現(xiàn)?樂記?這樣自成體系的專著,把中國音樂美學,也把世界音樂美學推向頂峰。至魏晉時期,即公元3世紀,更出現(xiàn)?聲無哀樂論?這樣深入探討音樂特殊性的自律論專著,較之西方自律論音樂美學的代表作?論音樂的美?早了整整16個世紀。3、中國古代音樂論著,除少局部是以國家的名譽完成,大局部是由歷代文人撰寫,象宋代陳旸?樂書?,明代朱載堉的?樂律全書?,是世界少有的音樂理論巨著。4、“凡詩歌之文學,以能入樂為貴。在吾國古代有然,在泰西諸國亦靡不然。〞〔梁啟超〕中國古代詩人〔文人〕由于“通音律〞懂音樂,故使得中國古代詩歌一路走來,常常是音樂變詩格變,“周東遷以后,世競新聲,?三百?之音節(jié)始廢。至漢而樂府出,樂府不能行之民間而雜歌出。六朝至唐,樂府又不勝詰曲而近體出,五代至宋,詩又不勝方板而詩余出。〞〔俞仲茅?爰園詞話?〕?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散曲?,詩歌與音樂開展相得益彰。也可以說,中國文人的音樂素養(yǎng)成就了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成就了中國詩歌的輝煌。3、中國文人的音樂——古琴音樂。中國文人不僅為中國音樂文化作出了上述的奉獻,而且,就其整個群體來說,還有著專門屬于自己階層的音樂——中國古琴音樂。中國的文人的古琴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中的一個特有的現(xiàn)象。它不但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根源,而且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傳承脈絡、獨特的傳承群體、獨特的歷史人文精神和獨特的音樂載體——七弦琴〔古琴〕、減字譜。古琴又稱為“七弦琴〞,古代稱琴、綠綺、絲桐等。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琴面上有13個琴徽標識音位,張七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nèi)排列,一般按五聲音階定弦。常用的定弦“正調(diào)〞如下:演奏時右手撥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散聲是以空弦發(fā)音。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fā)出輕盈虛飄的樂音,宜于快速華彩性曲調(diào)。按聲是左手按弦發(fā)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它裝飾音。還可以用雙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區(qū),全部音域為四個八度:C—d2。古琴的傳承群體為中國歷代文人,即所謂的“士階層〞。古琴的審美只在于內(nèi)心的自審,只在于演奏者自身心性的寫照和心性的修養(yǎng)、陶冶。古琴的演奏為演奏者自身,或最多為三、五知己、同道的“雅集〞,直到今天也少有商業(yè)性的演出。古琴在歷史的開展中,形成了許多的流派。古琴音樂自古一脈相承,很少受社會潮流的影響,是中國特有的音樂文化寶庫。古琴現(xiàn)存譜三千多個,曲目六百余首。200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4、傳統(tǒng)呼喚中國文人情性

的回歸

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文人與音樂漸行漸遠?,F(xiàn)在文人雖仍不乏知音者,但能夠象古代文人一樣,自覺地把音樂修養(yǎng)作為個人人文素質(zhì)的一個組成局部的現(xiàn)代文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了。具體表現(xiàn),僅舉兩例:首先就古琴來說,中國過去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傳統(tǒng),但今天知道古琴、古琴音樂的文人能有多少?古琴這件被世界他民族所羨慕、敬重的樂器,在前一時期卻大有淪為“博物館樂器〞或“博物館音樂〞趨勢。再就是詩歌,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詩的國度〞,但就今天來看,所謂的“新詩〞、“自由體詩〞等等,那么與音樂分道揚鑣,并舍棄了中國詩歌最起碼的特質(zhì),魯迅說:“我以為內(nèi)容且不說,新詩應先有節(jié)調(diào),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唱得出來……沒有節(jié)調(diào),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無法傳誦和歌唱的詩歌,其生命力到底能有多久?說到“人文關(guān)心〞,我們常常會將其片面地認為是社會對其成員的、或社會成員之間的、甚至是領導與被領導者的“人文關(guān)心〞等等。其實,“人文關(guān)心〞還有一個最值得我們注意和重視的是:我們對自己的“人文關(guān)心〞。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運轉(zhuǎn)、競爭的劇烈加劇、極大地豐富了的物質(zhì)與永無止境的占有欲望……都需要我們對自己“人文關(guān)心〞。通過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建設,以應對整個外部或內(nèi)心世界。特別是應對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這往往是說來容易做到難——“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以“通才〞和“專才〞而論,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通識人才的人生大多既是散淡的、又是豐富的,既是平靜的、又是輝煌的,他們既為人類作出了奉獻,也為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出了適意與和諧。專門人才——特別是一些過愈專門的人才的人生,卻多與通識人才的人生相反。在他們的偉大成就的背后,往往缺乏的就是平靜、豐富、適意與和諧。亦可謂是“學家不幸大家幸〞。當我們在頌揚他們的偉大成就、以及獻身精神之時,往往會產(chǎn)生無限的遺憾、甚至是悲哀。這其中,難道通識人才與專門人才的命運、境遇是完全不同的嗎?不是。但凡人,都逃不脫自然所賦予的屬性,生老病死、人生的坎坷與痛苦等等,都是不可防止的,關(guān)鍵就是通識人才的人文素養(yǎng),使得他們能夠?qū)ψ约簩崿F(xiàn)人文關(guān)心。能夠在奮斗、抗爭、進取的過程中對自己實現(xiàn)“精神超越〞。而音樂,就是我們實現(xiàn)對自己“人文關(guān)心〞的有效途徑。說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也成就中國古代文人,核心也就在這里。黑格爾說:“音樂是浪漫主義精神的集中表達。因為,音樂比繪畫走得更遠,它不肯承受物質(zhì)世界這個沉重的負擔,于是創(chuàng)造了它的表現(xiàn)方式。〞如我們在前面所談到的孔子??鬃拥囊簧强部篮推D辛的,為了實現(xiàn)他的抱負,可以說歷經(jīng)磨難與挫折,但是,他卻能夠在身受圍困、絕糧時仍“講誦弦歌不衰〞。在生命的盡頭,他仍用歌來述說人生的不盡遺憾。三國魏的著名文學家、美學家稽康,在遭到司馬昭的殺害,臨刑之前,先看太陽的影子,算時間還來得及,就要來古琴,沉著彈奏一曲?廣陵散?。就是這一曲?廣陵散?遂使悲慘變悲壯,為其人生寫下了悲烈壯美的最后一頁。晉代詩人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xiāng),但卻窮困到常常會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的地步。就此他還堂皇地寫了?乞食?一詩,說:“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南朝宋檀道鸞?續(xù)晉陽秋?記載說:“江州刺史王弘造淵明,無履,弘從人脫履以給之。弘語左右為彭澤做履,左右請履度,淵明于眾坐伸腳,及履至,著而不疑。〞

傳統(tǒng)是什么?傳統(tǒng)就是民族文化開展過程中世代相傳的局部,它把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聯(lián)系起來,顯示著民族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表達著民族的存在和生命力。民族傳統(tǒng)越是深厚、豐富、長遠,民族的現(xiàn)實與潛在的生命力也就越強大,民族意識也就越是強烈。為什么我國的改革開放還不到三十年,而我們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很多,但不可忽略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