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歷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歷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歷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歷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大綱課程名稱:中國歷史地理英文名稱: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課程編號:F053081252學分:2學分總學時:32學時課程性質:限選課程開課單位:文法學院適應對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一、課程簡介本課程為文博專業(yè)方向和素質拓展課程,開設目的是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正確政治信念,熱愛祖國,能夠掌握不同地區(qū)的歷史變遷以及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影響。課程以盡全時空、人地互動為學術理念,系統(tǒng)介紹當前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發(fā)展的現(xiàn)狀,對中國歷史時期氣候、植被、野生動物、江河湖沼、沙漠、海岸成陸、民族和疆域、政區(qū)沿革、軍事地理、經濟區(qū)域、農作物分布、都城與工商城市、交通通道、歷史人口與移民、文化重心與風俗區(qū)域、歷史地理文獻和地圖編繪等十六個問題為主要內容。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緊密結合地理和歷史學科優(yōu)勢,將愛國、愛家、環(huán)境保護和民族團結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采用講授和自學相結合,課程為考查課,考試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Thiscourseisaprofessionaldirectionandqualitydevelopmentcourseforliberalarts.Thepurposeofthiscourseistotrainstudentstohavefirmandcorrectpoliticalbeliefs,lovethemotherland,andmasterthehistoricalchangesindifferentregionsandtheinteractionbetweenpeopleandtheenvironment.Basedontheacademicconceptoffullspace-timeandhumanlandinteraction,thecoursesystematicallyintroducesthecurrentresearchanddevelopmentstatusofChina'shistoricalgeography,includingclimate,vegetation,wildlife,rivers,lakes,deserts,coastallandformation,nationalityandterritory,regionalevolution,militarygeography,economicregion,cropdistribution,capitalandindustrialandcommercialcities,transportationchannels,historicalpopulationandimmigrationCulturalfocusandcustoms,regional,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documentsandmapcompilationarethemaincontents.Thecourseisstudent-centered,closelycombinedwiththeadvantagesofgeographyandhistory,integrat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suchaspatriotism,familylov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nationalunity,andcombinesteachingandself-study.Thecourseisanexaminationcourse,givingfullplaytostudents'subjectiveinitiativeintheexamination.二、課程目標1.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沿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和環(huán)保等意識。2.了解主要的歷史地理文獻,特別是閱讀部分古代地理文獻,要求對一些重要歷史地理名詞、理論進行掌握。3.重點掌握歷史自然地理的氣候變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區(qū)沿革,深刻理解歷史植被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和歷史文化地理的歷史變遷以及現(xiàn)實意義。1.Strengthenthestudyofbasictheoreticalknowledge,understandtheevolutionofnaturalgeographyandhumangeography,improvestudents'abilitytoanalyzeandsolveproblems,andstimulatestudents'awarenessofpatriotism,familylove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2.Understandingthemain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documents,especiallyreadingsomeancientgeographicaldocuments,requiresmasteringsomeimportant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termsandtheories.3.Focusonmasteringtheclimatechangeofhistoricalnaturalgeographyandtheevolutionofadministrativeregionsinhumangeography,anddeeplyunderstandthehistoricalchanges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historicalvegetationgeography,historicaleconomicgeographyandhistoricalculturalgeography.三、課程目標與畢業(yè)要求對應關系畢業(yè)要求指標點課程目標畢業(yè)要求1:掌握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了解學科發(fā)展概況及學術前沿信息1、2、3畢業(yè)要求2:熟悉和掌握文獻資料的檢索、搜集和實地考察的基本方法1、3畢業(yè)要求3:具有堅定、正確政治信念,熱愛祖國,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了解1、3四、課程教學安排課程共有16項教學內容,具體安排如下。序號教學內容思政元素課堂教學學時實驗/實踐教學學時學時小計1導言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2022歷史時期中國的氣候變遷2023歷史時期中國的植被變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4歷史時期中國的野生動物分布變遷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重要性2025歷史時期中國江河湖沼演變2026歷史時期中國的海岸變遷2027歷史時期中國的民族分布與疆域變遷加強民族團結2028歷史時期中國的政區(qū)沿革2029歷史時期中國的軍事地理20210歷史時期的中國經濟區(qū)域變遷加強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20211歷史時期中國農作物的分布變遷20212歷史時期中國都城與工商城市的分布變遷20213歷史時期中國交通通道的變遷20214歷史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移民20215歷史時期中國文化重心的演變與風俗區(qū)域特色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20216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與古代地圖編繪202合計32032教學安排1.導言(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現(xiàn)狀。通過教學,要求學生理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了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認識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意義。教學內容:歷史地理學的性質、歸屬和學科發(fā)展問題,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手段,現(xiàn)代歷史地理研究的現(xiàn)狀,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意義。重點難點: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觀念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古為今用的科學探索精神2.歷史時期中國的氣候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及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走向的影響。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中國歷史氣候波動的階段性,分析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社會發(fā)展走向的影響。教學內容:氣候波動周期,第四紀氣候變化與人類產生,冰后期的環(huán)境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繁榮,黃河文明產生的氣候機理,漢唐盛世與氣候波動,宋代氣候變化與宋元歷史發(fā)展趨勢,明清小冰期與社會波動重點難點:中國歷史氣候變化的趨勢和特征;氣候變化與中華文明演進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3.歷史時期中國的植被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歷史時期我國森林植被分布變遷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我國森林分布變遷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變遷與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影響的關系,認識森林植被分布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內容:歷史時期我國森林分布布變遷的基本趨勢,黃河流域文明的推移發(fā)展與森林分布變遷,明清皇木采辦與南方森林資源的損耗近300年來南方山地墾殖與森林資源的損耗,近現(xiàn)代人口膨脹對森林資源的損耗重點難點:歷史時期我國森林植被變遷的大致過程;人類活動對森林植被變遷的影響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保護意識,認識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4.歷史時期中國的野生動物分布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中國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過程和成因。通過學習,要求學生對歷史時期我國主要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情況有所了解,理解野生動物分布變化與氣候、人類行為等的關系,認識保護生態(tài)平衡所面臨的矛盾和歷史意義。教學內容:重要珍奇野生動物分布變遷,野生動物分布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重點難點:主要野生動物變遷的過程;野生動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思政元素:增強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5.歷史時期中國江河湖沼演變(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中國的江河湖沼演變情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重要的湖沼的興衰、盈縮情況,深入認識黃河流域的河湖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總結人類在用水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教學內容:歷史時期中國主要江河湖沼演變概況,黃河的變遷,長江的演變,歷史時期中國主要江河水文變遷的思考重點難點: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過程,長江中下游河道的變遷過程,歷史時期我國水文狀況的變化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系6.歷史時期中國的海岸線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海岸變遷的情況以及近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與海岸變化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認識歷史時期海岸變遷的趨勢,并探討海岸變遷對沿海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影響。教學內容:主要河口、海灣海岸線的變化趨勢及成因,天津成陸與城市發(fā)展,上海成陸與城市發(fā)展,珠江三角洲的發(fā)育與廣州城市的發(fā)展重點難點:渤海灣西海岸、長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的變遷過程;海岸線的變遷與沿海城市的發(fā)展7.歷史時期中國的民族分布與疆域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中國歷史疆域(包括中原王朝和邊疆地方政權)的變遷歷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時期疆域變化大勢,掌握近代中外邊界分歧的歷史原因。教學內容:中國古代主要民族分布變遷,中國邊疆的歷史演變與現(xiàn)代國際爭端重點難點:我國東北、西北、北部、西南、東南疆域的變遷過程;近代中外邊界分歧的歷史原因思政元素:加強民族團結,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8.歷史時期中國的政區(qū)沿革(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中國歷史時期政區(qū)沿革的歷程,政區(qū)演變與自然環(huán)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以及政區(qū)地名的淵源。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政區(qū)沿革各階段的基本情況,認識政區(qū)演變與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教學內容:歷代基本的行政區(qū)劃制度,政區(qū)演變與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政區(qū)演變與中國政治制度的關系,政區(qū)演變與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政區(qū)演變與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關系,政區(qū)演變與中國歷史地名重點難點:我國歷史時期政區(qū)演變的歷史過程,政區(qū)變化與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政區(qū)變化與中國的地名演變9.歷史時期中國的軍事地理(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期戰(zhàn)爭的地理分布和軍事活動對自然條件、軍事設施的利用。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長城的發(fā)展過程,了解歷史時期重要的關隘,分析中國古代戰(zhàn)爭分布演變趨勢及原因。教學內容:長城、關隘、城防等軍事防御體系的產生與發(fā)展,長城的興筑與中國北方放牧民族的南下壓力,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關隘的發(fā)展變化,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地理分布變遷重點難點:歷史時期我國長城的發(fā)展過程,歷史時期戰(zhàn)爭分布的變化及其原因10.歷史時期中國經濟區(qū)域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期經濟區(qū)域的分布演變與東移南遷趨勢形成的過程和原因。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就古代中國各大時期基本經濟區(qū)域的構成,理解經濟區(qū)域形成的原因,并對掌握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內容:歷史時期經濟區(qū)域變遷概況,原始農業(yè)起源與早期農業(yè)發(fā)達區(qū),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及原因,近現(xiàn)代中國經濟區(qū)的演變教學重點難點:歷史時期我國經濟重心的變化的過程,歷史時期我國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思政元素:讓學生認識到加強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11.歷史時期中國農作物的分布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期農作物的分布變遷及其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重要農作物的分布、變化,了解農作物引進的基本情況,理解農作物分布變化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教學內容:歷史時期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歷史時期水稻分布變遷與社會、環(huán)境制約,高產旱地農作物的引進對農業(yè)生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歷史時期中國蠶桑業(yè)的發(fā)展與絲織業(yè)中心的推移,歷史時期中國重要農副業(yè)作物分布變遷重點難點:主要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變遷,主要農作物分布變遷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系12.歷史時期中國都城與工商城市分布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中國歷史時期都城和工商業(yè)城市分布變遷的情況。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時期城市建設的幾次高潮,了解都城和城市、市鎮(zhèn)空間分布變化的基本情況,認識都城與工商業(yè)城市發(fā)布變遷的政治、經濟原因。教學內容:都城與工商業(yè)城市發(fā)布變遷概況,中國古代都城分布演變與原因,中國古代城市的選址、形制與中國社會,農村市鎮(zhèn)分布變化與中國社會重點難點:我國古代都城的分布演變及其原因,我國古代經濟都會的分布演變及其原因,中國古代城市形制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13.歷史時期中國交通通道的變遷(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水陸交通通道變遷及其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主要朝代交通通道布局情況,理解水陸交通通道變化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掌握大運河、絲綢之路發(fā)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教學內容:歷史時期交通通道變遷概況,中國水陸路交通路線發(fā)展與經濟區(qū)域的演變,大運河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西北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重點難點:歷史時期我國大運河的發(fā)展過程;西北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過程14.歷史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移民(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人口的發(fā)展與空間分布。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上人口遷移的類型,掌握古代中國人口重心空間分布的趨勢,認識人口分布變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人口分布變遷概況,中國人口空間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典型移民事件與中國社會教學重點難點:歷史時期我國人口分布演變的大趨勢,歷史時期重要的幾次人口大遷移,人口空間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15.歷史時期中國文化重心演變與風俗區(qū)域特色(2學時)教學要求: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文化重心演變與風俗區(qū)域特色。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各階段文化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的地理分布概況,掌握中國文化重心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原因,以及風俗文化區(qū)的分區(qū)和形成差異的原因。教學內容:歷史時期文化區(qū)變遷概況,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