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區(qū)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1.漢代經濟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點是 ()A.沿長江流域東西延長 B.沿黃河流域東西延長C.沿長城兩側東西延長 D.沿運輸河由北向南延長【解析】選B。漢代的經濟重心主要是在山東和山西經濟區(qū),結合課本地圖可知這兩個地區(qū)主要沿黃河流域東西延長。2.在漢代,江南地區(qū)與黃河流域相比經濟發(fā)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為 ()A.自然條件的差異B.統(tǒng)治政策的差異C.生產力水平的差異D.民族生活習慣的差異【解析】選C。漢代江南地區(qū)人口稀有,生產技術落后,這種生產力水平的差異是導致與黃河流域差別較大的根本緣由。3.我國人口流淌的主流趨勢是 ()A.由內地流向邊疆 B.由邊疆流向內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解析】選C。由于北方多戰(zhàn)亂,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因此造成人口流淌的主要趨勢是由北方流向南方。4.古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的說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胡”應當指的是匈奴族B.南方人到現在還會說“晉語”C.北方人和南方人長期交戰(zhàn)D.由于少數民族內遷,中原人口向南遷移【解析】選D。文中的“胡”應當泛指北方少數民族,A說法錯誤,B只是對材料說法的復述,不是“理解”,C與史實不符,解除。5.符合下圖所示農業(yè)生產分布狀況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漢 C.晉 D.宋【解析】選D。首先需明確圖中的江水指長江,然后留意圖片中陰影部分大多集中在長江中下游,說明這一地區(qū)經濟旺盛發(fā)展,我國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判定這一時期為宋朝。6.宋朝時,“蘇湖熟,天下足”,全國糧食多選購 于此。明清時期,糧食多由南方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和東北向商品經濟發(fā)達的江浙閩粵運銷。這一變更反映了 ()A.大運輸河溝通了南北經濟B.區(qū)域經濟多樣性日益突出C.長途販運貿易艱難起步D.全國經濟重心發(fā)生了變更【解析】選B。依據“南方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東北”等關鍵詞可以得出明清時期南方某些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農業(yè)發(fā)達,“向商品經濟發(fā)達的江浙閩粵運銷”反映了南方“江浙閩粵”商品經濟發(fā)達和農業(yè)生產不再局限于糧食作物的種植,正體現了經濟多樣性,故B正確。二、非選擇題(16分)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第一次大移民發(fā)生在公元4世紀左右,原來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族人便成群結隊地離開中原地區(qū)搬到了長江以南的江蘇和安徽等地區(qū)。在第一次大遷徙的150年間,南遷的人口達到了90萬人之多。唐代的時候發(fā)生了中國歷史上的其次次大移民。安史之亂期間又有一大批人離開了北方跑到南方。這次移民所移動的距離更遠,跨越了長江下游的江蘇、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來。第三次大移民發(fā)生在12世紀中期。當時的中國處在南北對峙的狀態(tài),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權與南方漢族人的南宋政權之間常常發(fā)生斗爭,很多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移居到南方。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終走到了廣東、廣西、福建,甚至海南島等更靠南的地方。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三次移民的特點及影響?!窘馕觥抗糯袊丝谶w移的特點:從方向上看,自北向南,直到海南島等更靠南的地方;從緣由上看,受國內政局及民族關系,諸如安史之亂、宋金交戰(zhàn)的影響,屬于民眾為生存自發(fā)的遷移。三次移民的影響:從經濟上看,促進了南方的開發(fā),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民族關系上看,促進了各民族的溝通融合。答案:特點:從北向南移動(或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動);受國內政局及民族關系影響,具有自發(fā)性。影響:人口分布漸趨合理;中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移到了南方;促進了民族融合。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1.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區(qū)的人多衣布。出現上述現象的根本緣由是 ()A.風俗習慣的差異 B.經濟形態(tài)的差異C.氣候條件的差異 D.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差異【解析】選B。胡人是牧業(yè)經濟,而中原地區(qū)是農業(yè)經濟,生產的產品不同,表現在服飾上也就會有不同。2.下表呈現的變更反映了 ()西漢、西晉時期秦嶺淮河以北、以南郡數統(tǒng)計表全國所轄郡數秦嶺淮河以北郡數秦嶺淮河以南郡數西漢1037429西晉1628676A.南北經濟水平差距縮小 B.政治重心實現了南移C.西漢時的疆域比西晉小 D.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解析】選A。依據材料所給數據,不同時期北方和南方郡數統(tǒng)計,由西漢時期的74∶29到西晉時期的86∶76,說明南北經濟水平差距縮小,故A正確;材料與政治重心南移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西漢和西晉時期我國疆域的大小無關,故C錯誤;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是在南宋時期,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符,故D錯誤。3.東晉時期江南農業(yè)快速發(fā)展,其主要緣由是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去先進生產技術C.江南越族人起先從事農耕生產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yè)發(fā)展有利【解析】選B。從東漢到西晉后期,由于北方戰(zhàn)亂,大量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帶來了足夠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帶動了江南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故B正確;A說法不符合史實;C、D也為江南經濟發(fā)展的緣由,但不是主要緣由。4.據統(tǒng)計,自上古至隋朝見于記載的88處水利工程中,華北占72處,華南僅占16處。而唐代見于記載的212處水利工程中,華北占101處,華南占111處。這說明 ()A.南方水利技術超過北方 B.南方農業(yè)地位上升C.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D.南方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解析】選B。從材料看,唐代南方的水利工程較多,反映了南方農業(yè)地位的上升,故選B。5.下列哪些城市的興起不能說明經濟重心南移的變更 ()A.東晉、南朝建康人口上百萬B.長安、洛陽是唐前期最發(fā)達的城市C.南宋“蘇湖熟,天下足”D.北宋定汴京為國都【解析】選B。長安、洛陽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城市,唐朝時期它們是最發(fā)達的城市只能說明經濟重心仍在北方;A、C是南方經濟發(fā)展及經濟重心南移的干脆表現,D北宋把汴京定為都城,是因為要依靠汴水運輸南方的糧食,也符合題意?!狙a償訓練】貞觀年間,南方人口一度超過北方,成為自漢代以來長達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造成這一現象的緣由是 ()A.開疆拓土移民戍邊B.經濟重心移至江南C.隋唐之際北方戰(zhàn)亂D.安史之亂北人南遷【解析】選C。要分析貞觀年間,南方人口一度超過北方的主要緣由,應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南方經濟發(fā)展的主要緣由是北方戰(zhàn)亂,南方相對穩(wěn)定。故選C。6.(2024·海南高考)唐宋時期,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qū)的坡地開墾耕地,引泉水澆灌,形如階梯,被稱為山田,也叫梯田。這種做法 ()A.推動了美洲農作物的傳播B.加劇了土地兼并C.適應了南方深化開發(fā)須要D.刺激了人口南遷【解析】選C。依據材料“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qū)的坡地開墾耕地,引泉水澆灌,形如階梯”,可知梯田適應了南方地形,順勢而為的做法有利于南方農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故C正確;新航路開拓推動了美洲農作物的傳播,A與唐宋時期不符;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南方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土地資源,與加劇了土地兼并無關,故B錯誤;唐宋時期人口南遷推動了梯田的開墾,而不是開墾耕地刺激了人口南遷,故D錯誤。【補償訓練】唐宋時期,江南一帶稻麥復種范圍不斷擴大,面食種類不斷增加,包子、饅頭、千層餅等已出入尋常百姓家,從而出現“飲食混亂,無南北之分”的現象。這反映了 ()A.南北經濟交往親密 B.經濟南移趨勢明顯C.飲食文化日益豐富 D.耕作技術不斷提高【解析】選B。南北經濟交往親密與材料中僅強調江南一帶變更不符,故A錯誤;依據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經濟獲得發(fā)展,進而出現飲食方面的變更,故B正確;飲食文化日益豐富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錯誤;耕作技術提高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D錯誤。7.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項目日趨削減,南部各省如江蘇、浙江、福建則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與云南也增加了很多水利工程。關于上述變更的正確解讀是 ()A.顯示政府對南方農業(yè)生產的重視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遷出地區(qū)C.可看出糧食作物生產中心的轉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業(yè)發(fā)達的地方【解析】選C。經濟重心的轉移導致政府對南北方水利工程項目的投入力度變更,故A錯誤;北宋以后南方相對安定,人口呈現出南遷趨勢,故B錯誤;經濟重心的轉移導致政府對南北方水利工程項目的投入力度變更,南方地區(qū)成為糧食生產的中心區(qū)域,故C正確;湖南、云南工商業(yè)發(fā)展相對落后,故D錯誤。8.“自板印經史之流行,寒士得書日易,此與教化之普及,相輔相成。當時尤有一事可留意者,即書籍之保存,多在東南,此區(qū)域均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舊鄉(xiāng),書籍反見殘缺。”南北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術更為發(fā)達B.北方士人恥于科舉致仕C.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態(tài)勢D.門閥士族退出政治舞臺【解析】選C。首先,推斷題中“這一反差”指“書籍之保存,多在東南”與“北方大族之舊鄉(xiāng),書籍反見殘缺”。由此得出:第一,從前,北方“大族”文化興盛,其次,現在,南方作為“寒士之新土”,在書籍數量方面超過北方,從這兩點動身,得到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正確。二、非選擇題(18分)9.運輸河漕運關系王朝興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日伴著新興的大一統(tǒng)帝國而生的客觀形勢之下,有開拓這一條溝通南北的運輸河之必要……運輸河之于唐宋帝國,如動脈之于身體,它的暢通與滯塞,往往都足以影響到國運的興隆和衰替?!珴h升《唐宋帝國與運輸河》材料二《辭?!丰?漕運者,水道運糧也。它是指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元代漕運輸河運、海運并舉,而以海路為主。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規(guī)定漕運全部經由內河,停止海運,漕運全由運輸河擔當。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黃河占道,運輸河淤塞,朝廷存在河運海運之爭,但還是河運一派占優(yōu)勢。明清漕運有州縣“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辦一漕,額多之州縣官立可富有數十萬之巨資”,“吞艘行數千里之運輸河,過淺過閘有費,督運催攢有費,淮安通壩驗米有費,丁不得不轉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贏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東南之市價”?!罁哆\輸河史話》資料整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大運輸河開鑿的歷史條件。(8分)(2)依據材料二說明元明清三代統(tǒng)治者重視運輸河漕運的客觀緣由,指出明清時期漕運方式的弊端,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該階段漕運方式變更給明清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影響。(10分)【解析】第(1)題政治上,新興的大一統(tǒng)帝國中心集權的加強,能夠集中力氣投入大運輸河開鑿;經濟上,經濟重心南移,溝通南北經濟的須要。第(2)題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在南方,溝通南北經濟的須要,使元明清三代統(tǒng)治者重視運輸河漕運;“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辦一漕,額多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評估師的客戶滿意度管理策略試題及答案
- 兒科微量血糖測量課件
- 小自考漢語言文學全真試題及答案詳解
- 2024年食品質檢員考試的初步評估與答案
- 2024年CPBA考生策略建議試題及答案
- 教育機構地推招生策略
- 2025年語文考試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商業(yè)分析師職業(yè)選擇試題及答案
- 古代文學中的夸張手法試題及答案
- 檢驗語文能力的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煥發(fā)青春活力》測試卷、答案及解析
- 工程項目審核現場踏勘記錄表
- 江蘇省儀征市第三中學蘇少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案(圖片版):第三單元 第二課時 共和國之戀教案1000字
- 2022-2023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喀什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期中測試數學試卷
-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下冊4月期中生物試題(解析版)
- 中醫(yī)醫(yī)療技術手冊2013普及版
- 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課件+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 公廁保潔服務保潔實施方案
- MOOC 空中機器人-浙江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課件-29古籍的裝幀形制
- 2024-2029年中國ICT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