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線索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漢武帝即位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兩宋時期,程朱理學形成。它進一步鞏固和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學,倡導求實精神,開創(chuàng)出思想活躍的新局面。線索2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氣象學、醫(yī)學、農學、地學等領域領先世界;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fā)明,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線索3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如詩詞、小說、書法、繪畫、戲曲等,異彩紛呈。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體、多民族融合、吸收外來文明成果、雅俗共賞等特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時代風貌和作者心聲。[考綱要求]1.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3)宋明理學;(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2.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1)科技成就;(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fā)展;(3)文學成就;(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fā)展。第32講“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1.原因(1)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fā)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分封制瓦解。(3)階級關系上:士的活躍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發(fā)展為“學在民間”。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點: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響(1)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社會大變革。(2)文化: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圖示構史百家爭鳴二、孔子和早期儒學時期代表主張地位和影響春秋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強調統(tǒng)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復禮”(2)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首創(chuàng)私學,被后人尊稱為“至圣”戰(zhàn)國孟子(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2)倫理:主張“性本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①“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2)倫理:提出“人之性惡”圖示總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關系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時期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2)戰(zhàn)國時期莊子: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相對的;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韓非子(1)地位:戰(zhàn)國末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2)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提出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3.墨家:墨子(1)主張:兼愛、非攻、節(jié)儉、尚賢。(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當時影響很大。辨析比較1.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現(xiàn)代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孟子的思想對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而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策略。2.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二者的范圍不同,儒家的仁愛范圍狹窄,且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仍然講究階級性;墨家的“兼愛”具有廣泛性,不分等級貴賤。前者代表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陰陽五行學說(2)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影響很大。秦朝尚黑色,漢朝尚黃色,都足以說明。漢朝以后,陰陽五行說仍然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有些朝代的開國之君都要請人推算自己當主何“德”、尚何“色”,作為自己“奉天承運”的根據(jù)??键c一“國學初露”——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1.先秦儒學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視傳統(tǒng)、注重繼承;政治和倫理相結合;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對人進行引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和貴中庸;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2)倫理特征:強調仁和禮,仁是思想的內核。仁是主觀道德修養(yǎng),禮是客觀制度規(guī)范。(3)經濟特征: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提倡對財富欲望加以節(jié)制,要重義輕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創(chuàng)辦私學,開創(chuàng)了平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新時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視禮、義、信等,還注重培養(yǎng)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tǒng)一。2.家國情懷——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比較項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愛人仁政仁義民本思想為政以德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異人性論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惡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緩和階級矛盾,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統(tǒng)治要求:在材料中找出先秦儒家倡導的“個人主義精神”的原則。材料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干;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干。至于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嗎?”孟子認為君子應有自己的立場和追求,鄙視那種總是遵循“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種個人主義傳統(tǒng)在后代日趨衰落,個人的權利越來越受到忽視。孟子倡導的獨立人格越來越少?!孕炜酥t《先秦儒家的個人主義精神》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秦儒家重視人的獨立人格,材料信息體現(xiàn)在:人應該保持氣節(jié)和尊嚴;別人的意志不能強加于人;人格獨立,反對順從等方面。由于后世君主專制的強化,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著力于尊卑等級和人倫秩序等原因,先秦儒家倡導的獨立人格在后代日趨衰落。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的“理想人格”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yǎng),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执婀狻犊鬃有抡摗钒l(fā)現(xiàn)問題孔子從“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yǎng)”和“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兩個角度指出“仁人君子”應具備的“理想人格”。命題角度孔子的政治抱負;先秦儒學的“理想人格”。2.孟子的“民本”思想“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發(fā)現(xiàn)問題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中存在著君臣、君民兩個基本關系,孟子主張以父母論君民關系。命題角度孟子立論的基礎;儒家的道德體系;孟子主張的君民關系。3.荀子的法治觀“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俱,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荀子·君道篇第十二》發(fā)現(xiàn)問題荀子認為執(zhí)法者素質是有效實施法治的關鍵。命題角度儒家的法治觀;以德治國與法治的關系;儒家與法家法治精神的比較。4.先秦儒家的缺憾(漢初儒生)即便對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個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樣地執(zhí)著,如果不想被歷史和現(xiàn)實無情地拋棄,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對眼前冷酷的事實。……既然不能改變世界,那就只有改變世界觀。——毛圣泰《董仲舒對儒學的法家化改造》發(fā)現(xiàn)問題材料信息表明先秦儒家存在著脫離現(xiàn)實的不足。命題角度先秦儒家的歷史觀;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键c二“異彩紛呈”的治國思想——道家、法家、墨家的治國思想1.諸子百家思想主張各自體現(xiàn)的時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以“仁”為核心的禮樂制度,其目的是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但在奴隸制瓦解的時代,其思想未被重視。②戰(zhàn)國時期,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以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在當時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封建制度確立時期,不能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只是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①春秋時期,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說明老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②戰(zhàn)國時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消極思想。道家的消極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不適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小生產者經濟實力增強,要求平等,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墨家的主張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戰(zhàn)國時期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權”“法治”思想,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愿望,符合統(tǒng)治者富國強兵的要求,為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推崇。2.家國情懷——諸子百家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要求:分析材料,論證韓非子的法治思想為什么適應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求?材料韓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謂“事最適者”,就是適合時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專制服務,其核心就是通過立法令、行法令,達到“尊公廢私”,而所謂“公”,實際上就是帝王。法律為君主所設,其基本原則當然要體現(xiàn)君主利益而廢止臣民的私利,實現(xiàn)“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國家體制。因此,法律對于官員來說就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這實際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舉一動必須絕對符合法律的要求。當然,韓非還認識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讓他們不敢說,不敢做,而且應該“禁其心”,從內心懼怕法律,不敢違法?!R娟《淺析韓非子的“法”》提示:結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盛行;諸侯國要想能夠存立,就必須加強集權,改革圖強。韓非子主張法律為君主服務、限制臣民的私利,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追捧。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將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羈絆中解放出來,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汲汲于爭霸事業(yè)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chuàng)造的專業(yè)文化階層形成?!獜堘纺?、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發(fā)現(xiàn)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崛起為專業(yè)文化階層。命題角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轉型;教育體制的變化;“士”階層崛起的歷史價值。2.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地域風格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尚儒學,是儒學的發(fā)展基地;齊地學術較為龐雜,陰陽五行學、道家之學、儒學都相當發(fā)達,楚地道學與辭賦最具特色;三晉以法家與游說之士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晉學術。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論,則以關東的齊魯三晉鄭衛(wèi)周等地最為興盛?!脏u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發(fā)現(xiàn)問題材料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同諸侯國盛行不同的思想,體現(xiàn)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命題角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學術文化發(fā)展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地域環(huán)境與學術發(fā)展的關系;中國古代學術發(fā)展的深遠影響。3.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統(tǒng)一性“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n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薄妒酚洝钒l(fā)現(xiàn)問題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淵源。命題角度諸子百家互相批駁、彼此融合的特點。4.法家思想家的經濟觀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人物,為維護秦國官僚政治體制及相應的軍功爵制,極力主張國家對經濟領域實行超經濟干預政策,反對秦國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希望通過由國家全面控制、壟斷經濟資源的舉措,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李禹階《法家開啟重本抑末先河》發(fā)現(xiàn)問題國家干預經濟是近現(xiàn)代被追捧的經濟理論,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國家對經濟領域實行超經濟干預政策的思想。命題角度法家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背景;富國與富民的分歧;對后世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深遠影響。全國卷5年考題統(tǒng)計時間題號時間題號2015全國Ⅱ,241.命題點:古代儒家學者的政治理想(2015·課標全國Ⅱ,24)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統(tǒng)治者對待百姓要實行仁政,不可過度威逼百姓,以達到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項符合題意;儒家思想在漢代經過改造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所以A項錯誤;儒家主張逐步改良政治,B項錯誤;儒學以維護等級秩序為目標,D項錯誤。2.命題點:孟子思想的精髓和境界(2016·海南單科,4)孟子發(fā)揚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主張涵養(yǎng)“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答案A解析“浩然之氣”是一種個人的品質,并由此成為民族品德,故A項正確;孟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可以推動民族品德的形成,與“個人獨特”不符,故B項錯誤;孟子的學說是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通過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來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故C項錯誤;涵養(yǎng)“浩然之氣”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統(tǒng)治,與反抗專制暴政不符,故D項錯誤。3.命題點: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2015·山東文綜,13)《尚書·酒誥》云:“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边@句話體現(xiàn)的思想是()A.兼賢 B.主權在民C.以民為本 D.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信息意思是:統(tǒng)治者不要把水作為鏡子,而應當把百姓作為鏡子。要求為政者要傾聽百姓的呼聲,以百姓的反應,檢查為政的得失,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因此C項正確。4.命題點:戰(zhàn)國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2015·安徽文綜,12)據(jù)《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辈⒔忉?,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答案A解析根據(jù)關鍵信息“魏太子下車,向……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階層崛起,受到諸侯國的重用,故A項符合題意。B項士人輕視功名利祿與題意相悖,故排除。C、D兩項在題干材料中均沒有體現(xiàn),排除。5.命題點:孔子的政治和道德追求(2015·天津文綜,14,節(jié)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yǎng),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执婀狻犊鬃有抡摗反鸢钙返拢鹤⒅貍€人自我修養(yǎng);具有經世濟民情懷。抱負:改變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的政治局面,主張“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解析第一小問,從材料“不僅……而且……”提取信息作答;第二小問,立足于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復禮”的政治內涵。
1.命題點:儒家和道家天人觀的差異(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練三,25)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討論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視天人關系,認為“道”是凌駕于天人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兩人不同的天人觀()A.是不同時代背景的反映B.孰優(yōu)孰劣十分明顯C.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繼承與背離傳統(tǒng)文化的結果答案C解析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其時代背景并沒有不同,故A項錯誤;孔子的“重人”和老子的“崇道”并沒有本質上的優(yōu)劣之分,故B項錯誤;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而老子則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這很明顯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項正確;孔子和老子的哲學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背離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故D項錯誤。2.命題點:儒學的社會功能和作用(2017·汕頭三模,24)孔子說,君子在與他人保持和諧友善的同時還能堅持獨立思想而不茍同于人,小人習慣于附和茍同別人的觀點,但內心深處卻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經常以此誡勉君臣,這體現(xiàn)出儒學()A.具有調節(jié)政治關系的功能B.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C.倡導與人為善、社會和諧D.重視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學具有調節(jié)政治關系的功能,故A項正確;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倡導與人為善、社會和諧結論正確,但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根據(jù)題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沒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張人要有獨立思想,故D項錯誤。3.命題點:諸子百家思想的共鳴(2017·寧夏銀川一中二模,25)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主張“仁”和“禮”,法家強調“法”和“刑”,老子強調自然的靜態(tài)平衡,墨子主張“愛無差等”,雜家主張“治國公平”“為民謀利”,這些主張的共同之處是()A.重視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B.重視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C.都闡釋了各自的“和諧”思想D.都主張“禮”“法”并用答案C解析儒家更重視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故A項錯誤;道家更重視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故B項錯誤;儒家和墨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法家強調人與法的和諧,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雜家強調人與國家的和諧,故C項正確;主張“禮”“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項錯誤。4.命題點:孔孟思想的一致性(2017·福州二模,24)孔子在肯定管仲對國事貢獻的同時,也批評他器用排場超過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認為“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見孔、孟二人()A.宣揚復古守禮 B.肯定湯武革命C.追求仁政德治 D.主張重構秩序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批評他器用排場超過了人臣的限度”“是人臣的本分”可知孔、孟都強調臣子的本分,反對禮儀和權力的僭越,主張維護等級秩序,故D項正確。5.命題點:與時俱進的法家思想(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擬一,24)有學者指出,法家所主張的富國強兵的“霸道”,絕非漠視“順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過“政、令、刑、賞”有效地將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為統(tǒng)一的“政治意志”。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B.“順乎民情”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眾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實現(xiàn)富國強兵答案A解析材料認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統(tǒng)一,故A項正確;順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張霸道,故B項錯誤;法家措施旨在統(tǒng)一,保障民眾生活只是手段,故C項錯誤;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項錯誤。課時作業(yè)一、選擇題1.(2017·蚌埠三模)孔子講“禮”,孟子重“義”,荀子也說:“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先秦儒家講求“禮”“義”的主要目的是()A.規(guī)范社會秩序 B.強化中央集權C.構建平等社會 D.緩和諸侯紛爭答案A解析先秦儒家宣揚禮義是強調人們按照自己所屬的社會地位來行使自己的權利,意在規(guī)范社會秩序,故A項正確;中央集權是在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之后確立的,先秦談不上“強化”,故B項錯誤;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與平等社會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出現(xiàn)緩和諸侯紛爭的信息,故D項錯誤。2.(2017·湘西自治州二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對“仁”的內涵沒有定義,論語中大約有60多處說到“仁”,意義各有不同。這說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領很不到位B.理論體系并不完善C.是無指向的空洞理論D.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答案D解析孔子的“仁”在為人處事、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規(guī)范引領作用,故A項錯誤;孔子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思想獨成一家,不能說其理論體系不完善,故B項錯誤;60多處“仁”,意義不同,但每處都有具體的行為指向或思想引領,故C項錯誤;《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60多處“仁”,都是具體行為指導或思想引領,故D項正確。3.(2018·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1)《論語》記載,子貢問孔子:“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笨鬃踊卮穑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材料說明()A.管仲遵從周天子,維護周禮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極其注重習俗中的發(fā)式和衣冠C.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禮崩樂壞D.孔子因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侵略而對他持肯定態(tài)度答案B解析根據(jù)“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沒有按照周禮自殺,故A項錯誤;根據(jù)“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維護以發(fā)式和衣冠為代表的習俗中的作用,故B項正確;管仲、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時期,并非戰(zhàn)國時期,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侵略,故D項錯誤。4.(2017·濮陽三模,24)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政見各異,但其理論目標都在論證“治道”。這說明諸子學派()A.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訴求C.主張對社會革故鼎新D.高度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答案A解析諸子百家雖政見各異,但都在論證“治道”,即治理國家的方法,說明諸子學派都關心國家發(fā)展,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故A項正確。5.(2017·北京西城一模,1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下列可支持此觀點的有()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②墨家學說開啟“重農抑商”的先河③道家學說構成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基礎④法家思想成為變法的主要理論依據(j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主要是提出了“仁”和“仁政”的思想,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故①正確;“重農抑商”是法家首先提出的,故②錯誤;道家學說倡導“道法自然”提出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故③正確;法家思想強調社會變革,倡導變法,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6.(2018·宜賓聯(lián)考,24)戰(zhàn)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收錄了先秦時期儒、道、墨、法、陰陽、名、農等各家學說,提出了關于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治國等方面的論說,司馬遷說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這反映了當時()A.百家爭鳴的結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國家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D.各種學派的詰難答案B解析百家爭鳴的結束是在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收錄了……各家學說”能夠體現(xiàn)各家思想兼容的特點,故B項正確;國家統(tǒng)一的標志為秦朝的建立,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各學派之間的斗爭,故D項錯誤。7.(2018·山西五校高三聯(lián)考,1)韓非子在實踐基礎上將其理論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的大一統(tǒng)集權國家。下列主張與該思想理論相符的是()A.“一家二貴,事乃無功”B.“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C.“法不阿貴,繩不撓曲”D.“事以密成,語以泄敗”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韓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可知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該思想與“一家二貴,事乃無功”思想相吻合,故A項正確;“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是兵家的思想,強調兵不厭詐,故B項錯誤;“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雖是法家思想,但是其強調的是法,故C項錯誤;“事以密成,語以泄敗”雖是法家思想,但其強調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D項錯誤。8.(2017·太原高三第一學期期中,1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偷偷的察看)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韓非子在此強調的是()A.人性惡前提下的君臣之道B.推行改革變法的重重阻礙C.加強中央集權的艱難過程D.貴族政治體制的多種弊端答案A解析從材料看,韓非子認為,君臣之間無信任可言,雙方無“骨肉之親”,是“縛于勢”的結合,因此是在人性惡前提下作出的判斷,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推行改革變法出現(xiàn)的阻礙,故B項錯誤;韓非子的這段話主要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貴族政治體制的多種弊端,故D項錯誤。9.(2017·綿陽一模,24)道家思想中其實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將社會各種制度全部推倒的沖動,只表明它對現(xiàn)實社會深懷絕望而并不意味著真的就希望人類社會橫遭毀滅。這反映了道家()A.對國家統(tǒng)一安定的強烈渴望B.對“無為而治”政治的向往C.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悲觀態(tài)度D.對“小國寡民”社會的追求答案A解析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實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將社會各種制度全部推倒的沖動背后其實是對國家統(tǒng)一安定的渴望,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無為而治”,故B項錯誤;根據(jù)所給材料的第一句話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對社會充滿了絕望,故C項錯誤;材料與對“小國寡民”社會的追求無關,故D項錯誤。10.(2018·永州高考信息題二,24)近代學者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說:“今無慈惠廉愛,則民為虎狼也;無文學,則士為牛馬也。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彼u價的應是()A.孔孟的仁義之道B.老子的辯證思想C.韓非的重刑理論D.墨子的非攻主張答案C解析A選項屬于儒家思想,與材料“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不符,故A項錯誤;B選項屬于道家思想,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與材料“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不符,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無慈惠廉愛”“無文學”可知是法家重刑罰的法治思想,這一思想違背了人性,因而“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故C項正確;D選項屬于墨家思想,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與材料“無慈惠廉愛,則民為虎狼也”不符,故D項錯誤。11.(2017·南寧一模,25)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墻成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边@表明墨子主張()A.房屋建筑應該遵循基本規(guī)律B.社會各階層應相互合作C.國家應加快生產金屬工具D.國家建設應各盡其才答案D解析墨子是借助房屋建筑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能談辯者”“能說書者”“能從事者”體現(xiàn)不出各階層應相互合作,故B項錯誤;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對生產工具變革的要求,故C項錯誤;從材料中墨子主張能談辯者、能說書者、能從事者各展所長,可知其主張是國家建設應各盡其才,故D項正確。12.(2017·湛江一模,24)戰(zhàn)國時期,墨家后學將孔子塑造成亂賊形象,道家學派在《莊子》中發(fā)揮想象將孔子描繪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學派在《韓非子》中將孔子法家化。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戰(zhàn)國時期思想界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趨勢B.儒家思想受到人們普遍認可C.孔子思想與各派學說有交叉之處D.人們的思想在當時比較自由答案D解析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自由,故A項錯誤;材料中墨家將孔子塑造成為亂賊形象,不能說人們對儒家思想的普遍認可,故B項錯誤;據(jù)材料中“墨家后學將孔子塑造成亂賊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與墨家沒有交叉,故C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人們的思想活躍,所以為各流派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條件,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17·衡陽三模,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經》開宗明義地說:“夫孝,德之本也?!睆闹艽链呵?,孝的初始含義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還包含生育子女、傳宗接代。春秋至戰(zhàn)國之際,經過儒家的闡釋發(fā)揮,“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內容??鬃影研⒌暮x歸納為三:一是無違;二是能養(yǎng);三是有敬。曾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將孝道與忠君聯(lián)系為一體,使之成為政治原則。而到了漢代,封建統(tǒng)治者則從實踐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耙孕⒅翁煜隆钡乃枷?,將本來規(guī)范血緣家庭的倫理范疇變成國家的政治哲學,嚴重地扭曲了孝的本義。在封建社會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殘酷結論,其精神實質已經背離了傳統(tǒng)儒家的孝道原則。——摘編自盧明霞《當代中國孝德研究》材料二要使現(xiàn)代人真正從感情上接受孝觀念,就必須讓孝德回歸到家庭倫理的地位,僅僅作為一種子女對父母的愛,消解其在社會生活領域和政治領域中的影響。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生活已退為多層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養(yǎng)亦非個體道德生活中的核心與全部。在當代,孝德與其他德目應該是并列的,共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今天,對父母的孝敬應該從現(xiàn)實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智慧社區(qū)物業(yè)管理委托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鋼材回收利用合同
- 2025年全球及中國放射性標記服務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氮化鎵半導體激光器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度個人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調解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個人房產過戶貸款過橋合同3篇
- 2025版建筑起重機械施工安全協(xié)議書3篇
- 2025年度個人股權收購與整合服務合同4篇
- 2025年度個人牧場與乳制品企業(yè)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鋼管工程建設項目材料供應合同2篇
- 勞務協(xié)議范本模板
- 2024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生產事故應急救援賽項)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大巴車租車合同范文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療專家共識2024
- 廣東省廣州黃埔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物理試卷(含答案)
- 2024年國家保密培訓
- 2024年公務員職務任命書3篇
- 《GMP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CFM56-3發(fā)動機構造課件
- 會議讀書交流分享匯報課件-《殺死一只知更鳥》
- 2025屆撫州市高一上數(shù)學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