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三、第四單元)_第1頁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三、第四單元)_第2頁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三、第四單元)_第3頁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三、第四單元)_第4頁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三、第四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無赦辱世計

第9課《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寫作背景】

《元日》這首詩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寫的,那時他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

改革,推行新政。他覺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現(xiàn)象,使底層勞

動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xiàn)千門萬戶瞳瞳日情景。所以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

記錄宋代的春節(jié)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詩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亂,使北方經(jīng)濟受到嚴

重破壞。出現(xiàn)了“荒草千里”、“萬室空虛”的蕭條荒涼景象。直到晚唐,長期得

不到恢復。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并非由于天陰下雨,正是

反映了北方農(nóng)村這種耕稼缺人的荒蕪現(xiàn)象。同一個時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

律詩: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了

家鄉(xiāng),來到京城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寫此詩時王維只有17歲,

恰逢重陽佳節(jié),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xiāng)親人。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

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鄲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

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

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

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執(zhí)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想支配,

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

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

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

剛勁著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p>

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

經(jīng)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杜牧(803年一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

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

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

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

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

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

杜”。

王維(701年一761年,一說699年一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

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

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

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修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

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

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

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

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認“屠、蘇”等7個字,會寫“符、欲”等11個字。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這三首古詩,默寫《清明》。

2.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表達,充分展示自己

的個性。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在比較欣賞中了解祖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近生活,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2:出示一組春聯(lián)和春節(jié)過年的畫面)。

2.同學們,你知道春節(jié)指的是農(nóng)歷的哪一天嗎?(指名并板書:正月初一)

這一天在古時候又叫做“元日”(板書:元日)“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

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作“元日”,請大家一起來讀題。

4.簡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

介甫,晚號半山,小字提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

川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

-o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

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謚號“文二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

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

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

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謚號“文”。

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

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二'初讀感知,學習字詞。

(-)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

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

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3.檢查交流情況。

(課件出示生字)

屠、蘇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注意讀準平舌音"蘇"。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

元日:農(nóng)歷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fā)出的爆裂聲。用來驅(qū)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

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qū)

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瞳瞳:日出時光亮的樣子,詩中指“天剛亮時”。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郁壘兩

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演變到現(xiàn)在,人們大多會用對聯(lián)貼于大

門上。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你是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的?

形聲字結構:符=矽+付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

“符”上窄下寬。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回憶生活,說說“春節(jié)”

1.春節(jié)是個喜慶的節(jié)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

指名交流,教師適當引導:說說自家或見過別人家怎么過節(jié)。

A:放鞭炮(引導學生知道人們大多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放鞭炮,目的

是告別舊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B:吃餃子和年糕慶祝(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新起點的開始,預祝來年一

年更比一年好。)

C:貼對聯(lián)(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師歸納:根據(jù)同學們剛才提供的信息,老師大致可以歸納出這幾點:

爆竹聲聲,告別舊年

舉杯同慶,迎接新年

大紅對聯(lián),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詩

1.課件出示整首詩,背景是課文插圖,感知元日熱鬧的景象。

2.同桌互讀古詩,讀后借助字典、結合插圖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現(xiàn)在過年的情景

交流“我讀懂了哪句詩。”

3.指名集體交流,在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引導學

生反饋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有關春節(jié)的知識。如:為什么貼春聯(lián)?為什么放鞭炮

等。

4.理解全詩的意思:同桌互說,指名說說,師生評議。

5.誦讀古詩

(1)過春節(jié)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怎樣?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樣的,從他寫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也可以從這

幅插圖中看出來。請你試著把詩中歡快、喜慶的場面讀出來。

(3)自由讀、指名讀、評議、男女生讀、齊讀

(4)誰已經(jīng)能背了?(指名背誦)

四、聯(lián)系“元日”,遷移學習

1.作者描寫元日中的喜慶場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在一開始貼的句子旁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

(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

2.小結、介紹:同學們一定發(fā)現(xiàn)了,從古至今,過新年的方式?jīng)]有太大的不

同,只不過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現(xiàn)在我們叫‘‘春節(jié)",面古時候叫一一“元

日”,也有一些物品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而簡化了,比如“爆竹”簡化成現(xiàn)在的一一

“鞭炮”、“桃符”簡化成現(xiàn)在的一一“對聯(lián)”。像這種從古時就有,并世代流傳

下來的節(jié)日,我們稱為“傳統(tǒng)節(jié)日”。

3.你還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簡單說說節(jié)日的主要活動。(課件出

示中秋、端午等節(jié)日簡介)

4.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

彩畫面。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板書帶節(jié)奏標志的古詩《元日》)

2.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3.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

4.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

5.自由讀,練習背誦。

六、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元日》,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

景象,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讀讀這首詩?。。ǚ蹲x一一練讀

一一指名讀一一師生讀)

2.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放爆竹飲屠蘇酒貼桃符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jié)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

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

景,人們意氣風發(fā),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

(1)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jié),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

提到春節(jié),總是會浮現(xiàn)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

除”這句古詩時,教師提問:春節(jié)是個喜慶的節(jié)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

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了自己過春節(jié)時放爆竹、吃年夜飯、貼對聯(lián)這些生活的場

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

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nèi)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

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2)結合拓展內(nèi)容進行教學。當古詩學完之后,我們一起交流了中國其他

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生活習俗,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詩句大膽想象,

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fā)展。

第二課時

一v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詩句,誰能說說有哪些詩句?

學生背誦。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一一《清明》。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板書:清明)

3.簡介詩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

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

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

hunjiumu

魂酒牧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開火車讀,齊讀。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語:雨紛紛、欲斷魂。

雨紛紛:細雨綿綿不絕。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節(jié)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路上奔波,心

里已經(jīng)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

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心里很是哀傷。

(4)師歸納,生質(zhì)疑:

師: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路上行人為什么“欲斷魂”?(天氣

不好;恰是清明節(jié)在外奔波)這時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傷)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象詩句的意境,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7)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

聯(lián)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xiàn)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

行詩句。

2.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2)點擊重點詞語:借問、遙指。

借問:請問。

遙指:遠遠地指著。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

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館在哪兒呢?便問牧

童哪兒有酒館,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館。

(4)學生自學,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你認為兒童會說些什么呢?(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妙在何處?(還要很遠的路才能到達酒店,心里更

加煩悶。)

體會作者的心情,指導誦讀古詩。在這一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

那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無限惆悵的心情。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填空,反饋所學知識。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句詩出自()朝的()所寫的《》。全詩通過描寫的

景色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心情。

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一知作者一釋詞句一懂詩意一品詩味。(板書:解

題目一知作者一釋詞句一懂詩意一品詩味)

四、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同學們,下面我們現(xiàn)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

(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zhí)筆筆桿正,

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

)欲魂借酒何牧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是“酒”,“谷+欠”是“欲”,“昔

+「'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較:魂一魄灑一酒獵一借牧一牡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1)“酒”左窄右寬,與“灑”區(qū)別開來。

(2)“欲”左寬右窄,右邊是“欠、

(3)“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寬,“牧”左右等寬,''欲"左寬右窄。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五、課堂小結

搜集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古詩,和同學講講,詩里的內(nèi)容。

【板書設計】

清明

解題目一知作者一釋詞句一懂詩意一品詩味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tǒng)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

古代的經(jīng)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

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初

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采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

讀、范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

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

理解詩意。

不足之處:學生在老師示范下,能讀準節(jié)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

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

自己的激情還不夠。

第三課附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在遙遠的古時候,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xiāng)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

中的筆來表達心中的無盡思念,著名詩人王維就寫下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xiāng)佳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讀題、釋題(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題目很重要。是我們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①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重陽節(jié)的資料。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

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shù),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

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還有重九節(jié)、茱萸、菊花節(jié)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

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盂蘭三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

的四大節(jié)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jié)日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

②借助注釋理解“山東”不是指現(xiàn)在的我國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

指作者的家鄉(xiāng)山西省。

2.簡介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jié)

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

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

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課件出示25)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

xiongbei

兄倍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異”整體認讀音節(jié)。

開火車讀,齊讀。

2.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課件出示26)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書帶節(jié)奏標志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獨在異鄉(xiāng)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就是家鄉(xiāng)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xiāng)的客人。

2.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節(jié)”指的是什么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這天)為什么這一天

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詩意:每當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這

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課件出示27:圖文)

茱萸(zhuyu):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nóng)歷九

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jù)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jié)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

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

什么?

第一層(前兩句):寫身處他鄉(xiāng)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jié)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jié)登高的情景。

四、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L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考:

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保?/p>

2.“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3.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

他鄉(xiāng)。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xiāng)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又到了,

王維想:家鄉(xiāng)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xiāng)一帆風順吧!

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4.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jié),更加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

的思想感情)

5.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

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28生字田字格課件)兄獨異佳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較:獨一蝕異一導佳一掛只一兄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

“獨、佳”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爱悺鄙舷陆Y構,上窄下寬。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獨”部首是“牙”筆順是:撇、彎勾、撇。

“異”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工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六、課堂小結

搜集關于重陽節(jié)習俗的資料,說一說你見過的重陽節(jié)時的情景。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為讓學生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音韻、

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

析想象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的情感結合

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品出了詩句蘊含的味道。同

時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詩句的含蓄之處,豐富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在邊

讀詩邊想象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

起走進了那濃濃的鄉(xiāng)愁之中。

不足之處:由于放手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組織管理做得不太好,課堂氣氛過

于活躍,有些亂。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10課《紙的發(fā)明》數(shù)學設計

教學導航

【寫作背景】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

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

遠古時代沒有紙。商朝時,將字刻于龜甲、獸骨之上(既甲古文)。周朝時,

用竹簡(即竹片)、木簡、帛寫字著書。西漢時,勞動人民發(fā)明用絲絮造紙,后

來用麻纖維造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采用樹

皮、麻頭、破布、舊魚網(wǎng)為原料造紙。從此,紙的產(chǎn)量大增。唐朝時,造紙術開

始外傳朝鮮、日本和阿拉伯、歐洲等地。

這篇課文用對話的形式介紹了紙的發(fā)明經(jīng)過。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2、3、

4自然段是重點,講述的是紙的發(fā)明和造紙方法的傳播,歌頌我們祖先的功績。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本課“創(chuàng)、攜”等13個字,其中兩個多音字“累、鮮”,會寫“術、

偉”等12個字,理解相應的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反復誦讀,通過品讀,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及情感進行體驗,交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為做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教學重點】

從紙的發(fā)明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清紙的發(fā)明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動畫,交代任務。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知道紙的哪些知識?

(有書寫紙、包裝紙、餐巾紙、衛(wèi)生紙……)

(課件出示2:各種用途的紙)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紙的發(fā)明過程的文章一一《紙的發(fā)明》,看看我

們又會有什么收獲。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板書:紙的發(fā)明)

看到題目,你有哪些疑問?

學生質(zhì)疑,師總結如下:

(1)紙是誰發(fā)明的?

(2)紙的發(fā)明經(jīng)過怎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要求:(課件出示3)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在文中框出生字,給生字表里的

生字注音。

2.標出理解、不理解的詞句。

3.標出小節(jié)號,并作讀后感悟的批注。

4.想想文中寫了紙的什么故事?

(-)學生按初讀要求自主預習。

(二)預習反饋:

1.出示帶有認讀生字的詞語

創(chuàng)造攜帶蔡倫朝鮮歐洲社會積累保存制造

2.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開火車讀,并說出識字方法。

3.教師適時歸納

(1)正音。平舌音“蔡、存”,翹舌音:“制、創(chuàng)、洲、社";前鼻音:“倫、

另外,“鮮、累”是多音字,“鮮”在這里讀rtxianw,還有一個讀音是“xi

dn”,組詞為“鮮花”;“累”在這里讀“Mi”,還有一個音是“16i”,組詞“勞

(2)識記字形。

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字嗎?

形聲字結構特點:創(chuàng)倫洲蔡

熟字帶生字:雋一攜區(qū)一歐土一社

4.鞏固記憶。男女對讀、分組比賽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師:大家能不能理清楚這篇課文的脈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帶著這個問

題,請大家再去認真讀課文。

2.小組討論。

3.交流討論結果:課文共五個自然段,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劃分段落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總)

第二部分(2?4自然段):紙的發(fā)明過程。(分)

第三部分(5自然段):造紙術影響了全世界。(總)

(板書:偉大貢獻之一發(fā)明過程影響了全世界)

4.小結:文章敘述,脈絡清晰,層層深入,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文章。

四、規(guī)范寫字,書寫指導

(課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

術偉錄冊保存約驗阿歐洲社

如何識記這些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木+、=術","呆”=保"''州+?=洲”“土+未=社”

減一減:“綠3=錄”“藥-什=約”"啊-口=阿”“刪-k冊”

形近字比較:葦一偉有一存臉一驗

1.觀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結構,書寫這些生字時要注意什么?

2.練習寫字,教師指導

(1)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冊”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部分稍高一些。

“驗”:“馬”當偏旁時,底下的一橫變成提。

“洲”右邊的部分,三個點的方向不一樣,左邊的點朝左下,右邊的兩點都

朝右下。中間的豎稍短,右邊的豎稍長。

(2)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

(3)小結:書寫美觀、正確的,請為自己再加上兩顆星。沒有得到星的同

學可要加油了!

五、課堂小結

小組活動:做一個折紙玩具,和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折成的。要求條理清

晰地說出自己每一部都做了什么。

【板書設計】

10紙的發(fā)明

偉大貢獻之一發(fā)明過程影響了全世界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教學中,本文首先“學習生字詞,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通過

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fā)現(xiàn)不正確

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然后“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

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段落大意,從而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課文的主要

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xiàn)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

不足之處:放手給學生,必定造成學生思維的異?;钴S,如何讓學生很好地

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序地教學,是今后應該注意到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

創(chuàng)造攜帶蔡倫朝鮮歐洲社會

造紙術偉大記錄一冊保存

指名朗讀課文,開火車讀。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紙的發(fā)明》,看看造紙術的發(fā)明經(jīng)過一個怎樣復雜而

又漫長的過程?(板書:紙的發(fā)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談話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造紙術是我國發(fā)明的,這節(jié)課

我們繼續(xù)學習。

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讀課文,畫句子

A、讀通課文,劃出課文中所講的有關紙的知識,記一記。

B、自讀課文,劃出你不知道的知識。

C、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紙的發(fā)展的過程。

學生讀文,邊讀邊畫出問題的答案。

3.了解紙的發(fā)展過程

A、完成課后練習1

B、在完成課后練習1的基礎上,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說一說紙的發(fā)展過程。

C、在完成課后練習1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加上自己的補充來介紹紙的發(fā)展

過程。

三、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1.學習課文2、3自然段。

我們先要來講的內(nèi)容就是在紙發(fā)明以前人們是用什么來當紙的?先請大家

讀一讀課文2、3自然段。

小組討論交流,展示交流:

生1:古時候,紙沒有發(fā)明之前,我們的祖先把

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或把字刻在青銅器上。

生2: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

生3:后來人們就把字寫在帛上,這樣就輕便了,可是這樣的書價錢太貴,

很少有人用,不能普及。

生4:西漢時期,人們懂得了用麻造紙,但是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板

書:竹片:笨重帛:輕便、太貴麻紙:粗糙)

自說一同桌互說一指名說

2.學習第4自然段

(1)東漢的蔡倫是怎么制造出紙的?

“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

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張既輕便又好用的紙?!?/p>

試著用“既……又……”造句。

(2)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生:因為這種紙“既輕便又好用”。

生:因為這種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shù)

人的需要?!?/p>

(板書:蔡倫紙: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

(3)蔡倫真了不起呀,我們都很佩服他。讓我們用贊嘆而又自豪的語氣讀

讀第4自然段。

3.學習第1、4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讀1、4自然段。

(1)這兩個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是什么關系?(一個總起,一個總括。是

前后呼應的關系。)

(2)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四、拓展運用,讀寫訓練

1.把收集到各種新型的紙張,選擇一種進行自我介紹。

2.寫一段號召大家節(jié)約用紙的話。

造紙需要大量的樹皮,如果大量砍伐樹木肯定會破壞環(huán)境,現(xiàn)在請你寫一段讓大

家節(jié)約用紙的話。

【板書設計】

10紙的發(fā)明

竹片:笨重一

帛:輕便、太貴-不能普及

麻紙:粗糙

蔡倫紙: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傳承下來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

內(nèi)容填空、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為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對比閱讀蔡倫發(fā)明的

紙和他之前的那些紙,了解蔡倫紙發(fā)明的偉大,以及被傳承普及的原因,從而自

然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贊嘆之情。

教師在最后又設計了寫話訓練,這樣就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章把握,并訓練

了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點滴進步,善于表揚鼓勵

學生,讓學生不斷進步,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11課《趙州橋》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寫作背景】

《趙州橋》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一篇說明性

很強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設計精巧、造型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

又不乏生動。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

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設計精巧。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

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第三段

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

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這種用詞精確,結構清晰的范

文,在三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正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任務,即上承“詞句訓練”,下

啟“段的訓練”,所以其教學重點在抓主關鍵的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重點感悟

的基礎上,再加大對段的訓練,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縣、拱”等11個生字,其中一個多音字“爪”,會寫“趙、省”等

13個生字,正確讀寫“智慧、創(chuàng)舉、設計”等詞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趙州橋不但精巧而且美觀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體會一段話中,句子之間的關系,知道這段話是圍繞什么講的。

2.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解趙州橋的歷史悠久、設計上精巧、美觀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詞的準確。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介紹我國古代的石橋,名叫趙州橋。

2.(課件出示趙州橋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互相交流:

這是一座—的石橋。

3.教師小結,導入課題。(板書:趙州橋)(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全文,認識生字

1.初讀課文。

(1)學生聽課文的錄音,邊聽邊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2)自由讀課文,

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②邊讀邊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讀書情況。

(1)生字,讀生字。

縣拱濟匠計

橫史爪智慧歷

自己練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注意讀準翹舌音“史、智”,前鼻音“縣”,后鼻音“匠”等。

(2)詞語,讀詞語。

安濟石拱橋橫跨前爪趙州橋石匠設計智慧歷史

自由讀,小組讀,指名讀。

注意讀準:翹舌音“智、史趙、爪”,后鼻音“拱、橫、匠”。

其中“爪”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zh&o”,還有一個讀音是“zh嗚”,組詞

是“雞爪”。

(開火車讀,齊讀)

3.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篇短文(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

作讀),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記號,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4.組長匯報,全班交流,師引導學生評價所提出的問題,并解決疑問。(相

機進行詞句訓練和朗讀指導)

5.朗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學生查字典自學生字,理解不懂的詞語,并做好筆記。(2)教師檢查自學

情況。

①請同學們分節(jié)讀課文,看生字的讀音是否正確。

②抽查對詞語的理解,要求同學們不但能談出字典上的釋義,而且能聯(lián)系課

文內(nèi)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智慧:人辨析判斷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

設計: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感覺形式傳達出

來的過程。

創(chuàng)舉:指前所未有的影響大的舉動或事業(yè)。

精巧:精致、巧妙。

③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看圖理解“拱形、欄板、雕刻”這幾個詞的意思。

三、細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輕聲朗讀課文,說說各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礎上,完成填空:

(1)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

(2)趙州非常雄偉。

(3)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4)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板書:世界聞名精巧精巧美觀歷史遺產(chǎn))

3.朗讀課文,質(zhì)疑,解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四、識記生字,寫字指導

1.會寫字:

趙省縣匠設計舉史創(chuàng)且智慧歷

指名讀,齊讀,指名領讀。

2.識記生字

看看這些字,你是如何識記這些字的?

(1)形聲字識字:計倉ij智歷

(2)熟字比較。如:趙一起省一雀縣一具匠一匹設一沒史一中且一目興一舉

(3)猜謎語:橫峰迎來雙豐收,碩果載滿小扁舟。

3.開火車讀,一邊讀一邊說說怎樣寫好所讀的字。

大家一起讀一讀,記住每個字的字形。

①這幾個字怎樣寫才能做到規(guī)范、美觀?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對照例字認

真觀察讀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寫哪個字的時候注意什么?

“趙、匠、歷”是半包圍結構字。“慧”上中下結構。

“設、計”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

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范寫強調(diào)“創(chuàng)、慧”:

“創(chuàng)”字左寬右窄,左下面筆順是:橫折鉤、豎彎鉤,不是豎提。

“慧”上中下結構,書寫時字都要寫扁一些,不能出格。

④學生再次練寫。一生到黑板上寫,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寫,教師評價。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實物投影寫得優(yōu)秀的學生習字,由寫字的學生說說寫好字的做法。

五、課堂小結

課下分小組書寫本課生字,評選出寫的最好的同學。

收集有關趙州橋的圖片和同學分享。

【板書設計】

11趙州橋

世界聞名精巧精巧美觀歷史遺產(chǎn)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1.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掃清閱讀障礙,解決字詞障礙,朗讀障礙。

教學伊始,教師出示預習任務,放手學生自學,讓學生有據(jù)可依,學生輕輕松松

完成了學習任務。

2.鼓勵學生質(zhì)疑。在導入課題時,教師讓學生對題目提出質(zhì)疑,在教學結束

前,教師又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質(zhì)疑?!皩W貴有疑”,質(zhì)疑鍛煉了學生動腦思

考的能力。

不足之處:控制課堂秩序,要張弛有度,這一點還需多多努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課件出示10)

石拱橋橫跨前爪趙州橋石匠設計創(chuàng)舉歷史

2.談話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趙州橋的。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齊讀)。

(1)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請根據(jù)第一段內(nèi)容用“因為……所以……”說一句完整的話來贊美趙州

橋。

因為趙州橋是隋朝建造的,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所以它是一座世界

聞名的石拱橋。(板書:世界聞名、歷史悠久)

(3)以自豪、贊美的語氣朗讀第1自然段。

2.學習第2自然段。

(1)自讀并思考:全段有幾句話,說說每句話的主要意思、。整個自然段是圍

繞哪一句話來寫的?(趙州橋非常雄偉。)

(2)指名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劃出文中具體寫趙州橋雄偉堅固的詞語和句子。

重點理解“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只有……橫跨……”、

“創(chuàng)舉”各是什么意思。(板書:非常雄偉:“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

“沒有……只有……橫跨……”、“創(chuàng)舉”)

(3)同桌討論上述詞語在說明趙州橋雄偉堅固中的作用。

(4)練習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紹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及

其建筑結構在建橋史上的創(chuàng)舉。

預設:因為趙州橋整個橋身只有一個大橋洞,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所以,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

大水沖壞,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

(5)“創(chuàng)舉”是什么意思?(指前所未有的影響大的舉動或事業(yè)。)這種設計

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是指怎樣的設計?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

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

①劃線部分的內(nèi)容為可移動的文字片。

②出示課件后要求學習朗讀。

第一遍朗讀按課文原句順序進行。

第二遍朗讀時可將前后兩條劃線部分內(nèi)容互相交換。你發(fā)現(xiàn)互換后的內(nèi)容與

之前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嗎?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會這樣呢?

(互換后的意思是一樣的,表達效果沒有什么不同,因為用“既……又……”

連接起來的兩個文字片段是并列的關系,位置可以倒換。)

你能用“既……又……”說個句子嗎?

預設:媽媽既美麗又能干。

這樣,使學生從朗讀的實踐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內(nèi)容的兩個方面,

體會并列句式關聯(lián)詞語的使用。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又減

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壞。

③在朗讀中要求學生說出“減輕”和“節(jié)省”的反義詞。)

(減輕一加重;節(jié)省一浪費)

(6)指導學生以贊美的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7)引導學生小結:趙州橋設計得非常精巧。

3.學習第3自然段。

(1)輕聲讀課文,討論:

①第3自然段主要寫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內(nèi)容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

的?

②第3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⑵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

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

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

了一樣。

①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3句話)第1句寫了什么,這一句起了什么作

用?(這一句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了趙州橋建筑的又一特點:美觀,同時又是

本段的中心句。)

②本段是怎樣寫出趙州橋的美觀的?

預設:先總說它的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二

預設:再分說,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列舉了一些龍

的圖案,具體說明橋的“美觀”。(板書:美觀:精美的圖案、“有的……有的……

還有的……”)

③找出文中描寫紋龍動作的詞語,并用做動作體會意思。

“纏繞”、“抵”、"回首遙望二

④照樣子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段話。

(3)指導朗讀,用贊美的語氣讀出趙州橋的美觀。

4.學習第4自然段。

板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討論:聯(lián)系上面3個自然段,說說什么地方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才干,

哪里告訴我們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設計獨特,堅固、美觀,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橋年代久遠,

至今已有1400多年。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4.請用“不但……而且……”關聯(lián)詞語把這段話聯(lián)系起來。

趙州橋不但表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

遺產(chǎn)。

(3)大聲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要讀出自豪的感情。

三'讀課文,回顧總結。

1.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填空:這篇課文講的是歷史悠久,世界聞名的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它的

建造是建橋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