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名藥方-兒科(一)_第1頁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一)_第2頁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一)_第3頁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一)_第4頁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1)

中醫(yī)名藥方一兒科(1)

兒科疾病一

治療鵝口瘡中醫(yī)名藥方

青液散

【來源】《嬰童百問)卷四。

【組成】青黛3克樸消3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蜜調(diào),以鵝翎蘸少許敷患處。

【主治】嬰幼兒鵝口瘡,口瘡,重舌。

復(fù)方黃連散

【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組成】黃連31克青黛6克馬牙消1.5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為細(xì)末。摻患處。

【主治】鵝口瘡。

保命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引《醫(yī)方妙選》。

【異名】朱磯散(《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白磯7.5克(燒灰)馬牙消15克(細(xì)研)朱砂7.5克(水飛)

【用法】上藥和勻研細(xì)。每用少許,取白鵝糞,以水?dāng)嚾≈{(diào)涂舌

上、頰內(nèi)。未用藥時一,先以消毒紗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藥敷之。

【主治】小兒鵝口瘡。

清熱瀉脾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山桅(炒)石膏(帽)黃連(姜炒)生地黃苔赤苓

【用法】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脾泄熱。

【主治】小兒心腫蘊(yùn)熱,致患鵝口,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者。

治療口瘡中醫(yī)名藥方

中白散

【來源】《吉林省中藥成方集》。

【組成】人中白(煨)30克兒茶15克青黛9克薄荷15克黃柏9克

冰片1.5克

【用法】先將人中白等五味研為細(xì)粉,再將冰片置乳缽內(nèi)細(xì)研,陸續(xù)

摻入人中白等細(xì)粉中,配研均勻,過羅,裝瓶,每瓶重9克。每用少

許,涂敷患處,引涎流出。

【主治】小兒牙疳,口舌生瘡,口內(nèi)潰爛,牙齦紅腫等。

牛黃生肌散

【來源】《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牛黃珍珠琥珀人中白胡黃連乳香沒藥各3克兒茶6

克硼砂L5克冰片0.9克

【用法】為末。搽患處。

【主治】牙疳,臭爛穿腮者。

瀉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董香葉21克山桅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風(fēng)120

克(去蘆,切,焙)

【用法】上鋰,同酒、蜜微炒香,為細(xì)末。每服3?6克,用水200

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清汁,不拘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或小兒身涼身

黃晴黃,疳熱口臭唇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

小兒弄舌。

【方論】方中石膏、山桅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fēng)疏散脾經(jīng)伏火為臣;

蕾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

火之功。

治療吐乳中醫(yī)名藥方

乳吮散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枇杷葉7.5克(去毛,炙焦黃色)母丁香7.5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每服0.3?0.5克,涂乳上吮兒,便止。

【主治】嬰兒吐乳不定。

參姜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9?15克(或加倍)炙甘草1?1.5克干姜(炮)1.5克(或

3?6克,或用煨生姜3?5片)

【用法】上藥以水300毫升,煎至210?240毫升,徐徐服之。

【主治】脾肺胃氣虛寒,嘔吐,咳嗽氣短;小兒吐乳。

治療泄瀉中醫(yī)名藥方

溫中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溫白丸(《雞峰普濟(jì)方》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切,去頂,焙)甘草(鏗,焙)白術(shù)(為末)各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用姜汁調(diào)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10?

20丸,用米飲送下,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時吐酸水,不思飲食;中氣虛熱,

口舌生瘡,不喜飲冷,肢體倦怠者。

溫脾散1

【來源】《顱囪經(jīng)》卷上。

【組成】附子干姜甘草(炮,鋰)各15克白術(shù)30克

【用法】上藥為末,空腹時用米飲送下,每次1.5克。

【功用】溫脾止瀉。

【主治】小兒脾胃虛寒,水瀉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鮮魚、毒物。

【方論】本方乃四逆湯加白術(shù)而成。方中重用白術(shù)健脾運(yùn)濕;附子、

干姜溫陽逐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溫陽健脾、祛濕止瀉之功。

木香豆蔻丸

【來源】《御藥院方》卷十一。

【組成】木香草豆蔻仁檳榔陳皮青皮(去白)各30克京三棱120

克肉豆蔻(去殼)5枚

【用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50丸,棗湯下。

【主治】小兒泄瀉,經(jīng)久不止,食少腹脹,面黃神疲。

斗門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附子1枚(重18克,炮,去皮、臍,尖)硫黃(別研)肉桂(去

粗皮)龍骨(別研)訶子(煨,去核)丁香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乳食前

用溫米飲送下。

【功用】溫陽止瀉。

【主治】小兒腸胃虛弱,泄瀉糟粕,或便白沫,晝夜無度。

術(shù)附湯2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附子半個(炮)白術(shù)0.3克干姜6克(炮)甘草3克(炙)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

溫服。手足暖,止后服。

【主治】小兒臟腑虛寒,泄瀉洞利,手足厥冷。

加減四君子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蕾香葉甘草(炙)黃耆(去苗)各30克

人參茯苓(去皮,焙)白術(shù)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3克,入鹽點(diǎn)服;或用水150毫升,煎至

100毫升,溫服。

【主治】小兒吐瀉不止,不進(jìn)乳食。

瀉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董香葉21克山桅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風(fēng)120

克(去蘆,切,焙)

【用法】上鍥,同酒、蜜微炒香,為細(xì)末。每服3?6克,用水200

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清汁,不拘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或小兒身涼身

黃睛黃,疳熱口臭唇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

小兒弄舌。

【方論】方中石膏、山桅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fēng)疏散脾經(jīng)伏火為臣;

蕾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

火之功。

建中丹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胡椒蓬莪術(shù)(煨)全蝎各3克肉豆蔻(面裹煨)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xì)末,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粒,乳、食

前用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泄瀉,腹痛啼哭。

建胃散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厚樸(去粗皮,生姜制)30克川黃連(去須)30克白術(shù)肉豆

蔻(面裹煨)各30克縮砂仁15克干姜15克(炮)木香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xì)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

少許,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不計(jì)時候。

【主治】小兒泄瀉,身熱煩渴。

參蘇飲子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組成】人參(去蘆)白術(shù)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葉干木瓜

香藕葉厚樸(去皮,姜制)半夏曲白扁豆(炒)陳橘紅各等分

【用法】上藥錘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茱連丸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土黃連(去須)吳茱萸各30克陳皮15克(去白)

【用法】上藥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米飲送

下。

【主治】小兒夏月暴瀉注下。

香肉丸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組成】木香肉豆蔻等分(并裹面煨,令面焦為度)

【用法】上藥研末,糊為丸,小豆大,白湯送下。若研末,水煎亦可;

咳嗽者熱服。

【主治】小兒吐瀉不定,兼見咳嗽瘴。

養(yǎng)脾丸2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白術(shù)(土炒)當(dāng)歸川苜各9克青皮(醋炒)木香(煨)

黃連(姜炙)陳皮各6克神曲(炒)山楂縮砂仁麥芽(炒)各3克

【用法】上藥研細(xì)末,神曲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陳倉米

飲送下。

【功用】養(yǎng)脾消積。

【主治】驚瀉。因氣弱受驚,夜臥不安,晝則驚惕,糞稠若膠,色青

如苔。

掌胃膏

【來源】《百一選方》卷十九。

【組成】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肉豆蔻(面裹,煨,

去面)白豆蔻(去殼)陳皮(去白)沉香枇杷葉(去毛)青皮(去白)

丁香草豆蔻(去皮)木香覆香葉縮砂仁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1丸,空腹時用

米湯化下,日進(jìn)二服。

【功用】益氣健脾,溫中止瀉。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

治療食積中醫(yī)名藥方

三棱丸2

【來源】《育嬰秘訣》。

【組成】三棱(醋炒,煨)莪術(shù)(醋炒)青皮陳皮枳實(shí)(炒)厚

樸(姜汁炒)半夏(姜汁炒)黃連(炒)香附(醋炒)川萼使

君子肉夜明砂神曲(炒)麥芽(炒)干蟾(燒存性)檳榔木香砂

仁各10.5克當(dāng)歸3克

【用法】上藥為末,另取神曲煮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20?50丸,

米飲送下。大便出黃涎臭穢為度,此是積滯去也。

【主治】先脾虛,后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三棱煎丸

【來源】《活幼日議》卷十七。

【異名】消痞丸、化積丸(《活幼日議》卷十七)。

【組成】京三桂蓬莪術(shù)(炮)各15克芫花0.3克鱉甲(去裙桐,

米醋炙令焦)15克淡豆豉6克巴豆21粒(去殼)川當(dāng)歸15克杏

仁(去皮、尖,炒)0.3克

【用法】上藥將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干,炒焙為東,次將當(dāng)歸、

杏仁、巴豆、淡豆豉研末,與上藥末和勻,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0丸,用生姜湯送下。

【主治】嬰孩小兒多食生冷,脾胃積滯,久不克化,肚熱腳冷,痞癖

寒熱;,薇癖,中焦不和,脫腹膨脹,氣壅不得宣通者。

下積丸

【來源】《直指小兒方》。

【組成】丁香縮砂仁各12個使君子5個(焙)烏梅肉(焙)川巴

豆肉各3個(不去油)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和勻,爛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用

橘皮煎湯送下。

【主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yàn)a或嘔。

大茱連丸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蓬莪術(shù)京三棱各7.5克(醋煮)干姜(炮)青皮(去白)陳皮

(去白)木香丁香各60克巴豆21粒(去殼、心、膜,出油)綠小細(xì)

茱萸6克

【用法】上藥研末,醋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7?10丸,大者加服,

用生姜、棗子湯送下。

【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腹部膨脹,胸膈痞悶,強(qiáng)食不化,口渴煩躁,

坐臥不安,肢體倦怠。

小兒四癥丸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廣木香6克蘇葉45克陳皮厚樸(姜制)蕾香白術(shù)(秋炒)

茯苓(去皮)炒麥芽炒蒼術(shù)各30克花粉澤瀉山擅豬苓制半夏

各22.5克白芷桔?;叭矢?5克神曲(款炒)22.5克

【用法】上藥十九味,共為細(xì)粉,每細(xì)粉456克,對入琥珀面15克,

共研細(xì)和勻,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500克丸藥用朱砂面9克為衣,

蠟皮或蠟紙筒封固。每次服1丸,周歲以內(nèi)酌減,白開水化服。

【功用】健脾消食,利尿止瀉。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小便不利,肚腹脹痛;中暑中寒,

頭痛身熱,口渴舌干,煩躁不寧。

木香大安丸

【來源】《痘疹世醫(yī)心法》卷十二。

【組成】木香6克連翹5克黃連9克陳皮9克白術(shù)9克枳實(shí)5

克山楂5克炒神曲5克炒麥芽5克砂仁5克炒萊瓶子5克

【用法】為末,神曲煮糊為丸。每服3克,陳倉米煎湯送下。

【功用】消食導(dǎo)滯。

【主治】小兒食滯,頭溫腹熱,大便酸臭,曖氣惡食,煩不安眠,口

干作渴。

化積散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山楂(炒)麥芽(炒)神曲(炒)檳榔(炒)雞內(nèi)金(炒)二丑

(炒)各50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每服3克,加糖少許,溫開水沖服,一日二次。

【功用】消食滯,化痞積。

【主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滯痞塊,面色萎黃,不思飲食,腹大膨脹。

加味平胃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四。

【組成】南蒼術(shù)(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萊版

子(焙)山楂麥芽(炒)神曲(炒)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功用】化積消滯。

【主治】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nèi)停,脫腹膨脹,大便不通。

啟脾丸2

【來源】《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一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白術(shù)(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藥蓮肉各30

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陳皮澤瀉各15克

【用法】上各為細(xì)末,荷葉煮湯,以炊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90丸,食后用米飲送下。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中。

【主治】小兒傷食,嘔吐泄瀉,腹脹腹痛,小兒疳積,面黃消瘦。

香樸散1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厚樸(去粗皮,生姜炙,鋰)30克木香麥票(炒)陳曲(炒)

青橘皮(去白,焙)各7.5克

【用法】上六味,搗羅為細(xì)散。每服L5克,湯調(diào)下。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乳食遲化,宿滯成積,久而不消,及腹脅刺

痛,不思飲食。

養(yǎng)元粉2

【來源】《醫(yī)方一盤珠》卷八。

【組成】糯米700克山藥90克茯苓(去皮)60克英實(shí)90克蓮子肉

90克川椒15克、放仁9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可酌加白糖調(diào)服,每服2匙。

【功用】健脾養(yǎng)元。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

【加減】如酌加廣皮、半夏、白術(shù)、人參、山楂肉尤妙。

消乳丸

【來源】《嬰童百問》卷七。

【組成】香附(炒)30克甘草(炙)15克陳皮(去白)15克縮砂仁30

克神曲(炒)30克麥票(炒)30克

【用法】上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綠豆大。每次服

30丸,食后姜湯下。

【功用】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

【主治】小兒傷食不化,嘔吐,脈沉者。

消食丸1

【來源】《嬰童百問》卷一。

【組成】縮砂仁陳皮三棱蓬術(shù)神曲麥髓(炒)丁香7.5克香附

子(米泊浸)枳殼(炒)檳榔烏梅各15克

【用法】上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食后紫蘇湯下20?20丸。

【功用】寬中快氣,消乳化積。

【主治】小兒乳食不消。

調(diào)中丸2

【來源】《普濟(jì)本事方》卷十。

【組成】干姜(炮)橘紅白術(shù)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

皮,不見火)良姜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

開水下。

【功用】溫中健脾。

【主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食少。

治療厭食中醫(yī)名藥方

建脾散

【來源】《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七。

【組成】白茯苓(去皮)人參各30克厚樸90克(用姜汁炙)蒼術(shù)(米

泊浸一宿)120克陳橘皮(去白)150克甘草60克(半生半熟)草果子

(去皮)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濕滯中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

姜糖飲

【來源】《兒科證治簡要》。

【組成】生姜3?5片紅糖3?6克

【用法】水煎或開水沖服。

【功用】溫中散寒,暖血益胃。

【主治】不乳癥。先天虛寒或后天為寒邪所傷,致脾陽不振,運(yùn)化失

職,出生后二三日內(nèi)不吮乳,面色灰暗或微青,四肢發(fā)涼,哭聲無力,

指紋青暗,舌質(zhì)淡,苔白潤。

兒科疾病二

治療疳證中醫(yī)名藥方

截疳散

【來源】《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白及白毅黃丹密佗僧各30克黃連15克輕粉3克冰片

麝香各L5克

【用法】上藥各研極細(xì)粉,和勻。用時將藥粉摻患處,或納瘡中,外

以膏藥貼敷。

【主治】疳瘦瘡,日久不愈者。

橘連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陳橘皮30克黃連45克(去須,米沿浸一日)

【用法】上藥共為細(xì)末,研入麝香1.5克,用豬膽7個,分藥人在膽

內(nèi)。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扎破,以熟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

如綠豆大。每服10?30丸,米飲下,不計(jì)時候。

【主治】小兒疳瘦。

鱉血丸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二。

【組成】人參15克川鶯蕪英北柴胡各30克使君子21個胡黃連

川黃連各60克

【用法】上用鱉血150毫升,吳茱萸30克,拌和二連,淹一宿,次

早炒干透,出茱萸并血,只用二連,同余藥杵末,粟米粉糊丸,麻子

大。每服20丸,食前熟水下。

【主治】疳勞。

九味蘆薈丸2

【來源】《明醫(yī)雜著》。

【組成】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蕪英(炒)青皮白雷丸鶴膝草

各30克麝香9克

【用法】上藥為未,蒸餅糊丸,麻子大。每股3克,空腹溫開水送下。

【主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diào)或壤疣結(jié)核,耳內(nèi)生

瘡等癥。

三棱丸2

【來源】《育嬰秘訣》。

【組成】三棱(醋炒,煨)莪術(shù)(醋炒)青皮陳皮枳實(shí)(炒)厚

樸(姜汁炒)半夏(姜汁炒)黃連(炒)香附(醋炒)川鶯使

君子肉夜明砂神曲(炒)麥芽(炒)干蟾(燒存性)檳榔木香砂

仁各10.5克當(dāng)歸3克

【用法】上藥為末,另取神曲煮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20?50丸,

米飲送下。大便出黃涎臭穢為度,此是積滯去也。

【主治】先脾虛,后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干蟾丸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組成】干蝦膜1枚(涂酥炙微黃)漏蘆30克菖蒲30克雄黃0.9

克(細(xì)研)朱砂0.9克(細(xì)研)磨麝香0.3克(細(xì)研)

【用法】上藥搗羅為本,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以

粥飲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小兒無辜疳痢,黃瘦腹痛,或腹內(nèi)有蟲。

干蟾丸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干蟾1枚(涂酥,炙微焦)木香3.7克肉豆蔻2顆(去殼)

雄黃7.5克(細(xì)研)丁香3.7克熊膽3.7克(細(xì)研)胡黃連7,5

克朱砂7.3克(細(xì)研)青黛7.5克(細(xì)研)麝香7.5克(細(xì)研)赤

石脂7.5克代赭7.5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研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2

丸,以粥飲送下,日服二次。

【主治】小兒乳疳,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

大蘆薈丸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三。

【組成】蒼術(shù)(米泊浸,炒)陳皮厚樸(姜炒)青皮枳實(shí)(炒)檳榔

神曲(炒)山楂(去子)麥芽(炒)三棱(煨)莪術(shù)(煨)砂仁茯苓黃

連胡黃連蕪英仁使君子青黛蘆薈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xì)末,用使君子殼煎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1

丸,清米湯化服。

【主治】小兒五疳,皮黃肌瘦,發(fā)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異物,或

吐或?yàn)a。

小蘆薈丸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三。

【組成】胡黃連30克黃連30克蘆薈30克木香30克白雷丸30

克青皮30克鶴虱草30克白蕪英(炒)30克麝香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時用

米湯送下。

【主治】小兒疳積,噱病結(jié)核,耳內(nèi)生瘡;或疝氣,囊癰,下疳潰爛;

或莖出白津,股腹有瘡;或體瘦熱渴,大便不調(diào),牙齦蝕落,頰腮腐

爛。

無食子丸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無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牛黃(研)麝香(研)丁香雄

黃(研,水飛)青黛(研)木香丹砂(研,水飛)各7.5克蟾酥3片(如

柳葉大,焙過,研)熊膽15克(研)蝸牛殼(干者,去土)20枚

【用法】上十一味,搗研為末,更同研令勻細(xì),水浸蒸餅為丸,如黍

米大。一二歲兒臨臥乳汁下1丸,三四歲2丸,五六歲3丸,七八歲

5丸,米飲下亦得,日再服之。

【主治】小兒五疳。

萬壽丸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八二。

【組成】干蝸牛15克干蚯蚓15克蛇蛻皮0.3克干蝦頭3個黑丑

1.5克(炮)麝香0.3克使君子5個(炮)

【用法】上藥前四味入罐子內(nèi),封口,炭火燒通赤,取出搗羅為末,

后三味為末,同研入如粉,用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一

日兩次,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氣疳羸瘦,腹大項(xiàng)小,頭發(fā)稀疏,臟腑不調(diào),大便或?yàn)a

或秘。

天竺黃散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天竺黃15克牛黃7.5克(細(xì)研)雄黃7.5克(細(xì)研)朱砂

7.5克(細(xì)研)蘆薈7.5克(細(xì)研)蟾頭7.5(炙令焦黃)龍

腦7.5克(細(xì)研)麝香7,5克(細(xì)研)胡黃連7.5克犀角屑7.5克木

香7.5克鉤藤7.5克甘草7.5克(炙微赤,鋰)

【用法】上藥搗細(xì)羅為散,均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1.5克,日三

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干疳,心臟煩熱,眼目赤澀,皮膚干燥,夜多盜汗,羸

瘦不能乳食。

木香丸5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木香肉豆蔻砂仁(炒)續(xù)隨子(去油)各9克麝香3克干

蟾(燒存性)3枚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5?15粒,薄荷煎湯送

下。

【主治】小兒冷疳,泄瀉少食。

【加減】體虛者,去續(xù)隨子,加人參,白術(shù)、肉桂、干姜。

五色兌金丸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白丑60克干蟾皮9克飛滑石30克胡黃連六神曲陳膽

星各15克川黃連9克黑丑飛青黛大黃(上三味另研為衣)雄黃各

60克生石膏30克(上二味另研極細(xì)為衣)。

【用法】各研細(xì)末,沸水泛為小丸,每3克約300粒,以黑丑、青黛、

大黃、雄黃二石膏五種藥末分別為衣,分為五色。每服0.15克,最

多不超過0.9克,量兒之大小,體之強(qiáng)弱,斟酌用之,不宜多服。

【主治】小兒疳積蟲痛。

五疳保童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黃連(去須)白鰭頭(炙令焦黃.,無即以炒白蕪英充代)龍膽

草(去蘆)雄黃(研、飛)青橘皮(去瓢)五倍子夜明砂(微炒)各30

克蟾頭1枚(炙令黃色)苦楝根天漿子(微炒)胡黃連麝香青黛

(研)熊膽(研)蘆薈(研)各3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每

服1丸,不計(jì)時候,溫米飲下,日進(jìn)三服尤妙。

【功用】清熱除疳。

【主治】小兒疳積。

布袋丸

【來源】《補(bǔ)要袖珍小兒方論》。

【組成】夜明砂蕪英使君子各60克白茯苓白術(shù)人參甘草蘆薈

各15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以生絹袋

盛之;次用精豬肉60克,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去袋,將所煮肉

并汁令小兒食之。

【功用】驅(qū)蛔消疳,補(bǔ)養(yǎng)脾氣。

【主治】小兒疳疾,體熱面黃,肢瘦腹大,發(fā)焦目暗。

【方論】方中使君子、蕪英、蘆薈、夜明砂驅(qū)蛔消疳;人參、白術(shù)、

茯苓、甘草、精豬肉補(bǔ)中益脾,使殺蟲之功寓于補(bǔ)養(yǎng)脾氣之中,庶疳

消而正不傷。

龍骨散2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砒霜蟾酥各0.15克粉霜1.5克龍骨3克鉛粉4.5克冰

片0.075克

【用法】上藥先研砒、粉極細(xì),次入龍骨再研,又次入鉛粉等同研。

每用少許敷之。

【功用】拔毒去腐,生肌止痛。

【主治】口疳,走馬牙疳。

【方論】方中砒霜、粉霜、鉛粉去腐拔毒;龍骨斂瘡生肌;蟾酥解毒

消腫止痛;冰片清熱止痛。

龍膽丸2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龍膽草丸《直指小兒方》卷三。

【組成】龍膽草(去蘆)黃連(去須,微炒)青皮(去白)使君子(去皮,

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xì)末,豬膽汁和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20粒,臨臥

時用熱水送下。

【主治】疳病發(fā)熱。

龍膽丸3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三。

【組成】龍膽草川升麻苦楝根皮(焙)防風(fēng)赤茯神蘆薈油發(fā)灰各

6克青黛(干)黃連(凈)各9克

【用法】上藥為末,豬膽汁浸膏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薄荷、

紫蘇泡湯下,食后仍以蘆薈末入鼻。

【主治】腦疳,腦熱如火,滿頭餅瘡。

龍膽飲子

【來源】《蘭室秘藏》卷上。

【異名】升麻龍膽草飲子(《原機(jī)啟微》卷下)、消翳散(《醫(yī)學(xué)綱目》

卷十三)。

【組成】谷精草川郁金蛇退皮炙甘草各1.5克麻黃4.5克升麻6

克青蛤粉草龍膽黃苓(炒)羌活各9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食后溫茶清調(diào)服。

【主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屬肝經(jīng)濕熱為病者。

生干地黃湯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生干地黃熟干地黃各30克(并洗)麥門冬子(去心)15克川

當(dāng)歸7.5克枳殼(米淚?浸一宿,款炒)7.5克杏仁(湯泡,去皮、尖,

款炒令赤)防風(fēng)甘草(炙)赤芍藥各7.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3克,用水100毫升,以晨豆7粒,煎至黑

豆熟,去滓,通口服。

【主治】小兒疳蝕眼,閉合不開,羞明怕日,及至開眼,有如內(nèi)障,

蒙蒙失所。

立正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八一。

【組成】人中白枯白磯銅綠輕粉各0.3克麝香少許

【用法】上為細(xì)末。先洗凈疳,然后上藥,每日二三次,貼之大效。

【主治】走馬牙疳。

立應(yīng)散1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八一。

【組成】紅棗30枚信少許

【用法】上將紅棗去核,納信末少許裹定,燒存性,放冷,為細(xì)末。

每用少許,干摻牙疳瘡上。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諸藥不效者。

蘭香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蘭香葉(燒灰)6克銅青1.5克輕粉0.3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令勻??疮彺笮?,摻患處。

【主治】小兒疳氣,鼻下赤爛。

圣功散1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二。

【組成】苦楝根皮(生子?xùn)|引者,米泊浸一宿)鶴虱各等分。

【用法】上藥二味,研為細(xì)末,拌勻。每服L5克,熟水調(diào)下,連進(jìn)

二服,不拘時,

【功用】殺蟲。

【主治】小兒五疳。

號樸丸

【來源】《普濟(jì)本事方》卷十。

【組成】厚樸(姜汁炙)各30克白術(shù)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1丸,三歲以下半

丸,米湯送服。

【主治】小兒疳積,形體消瘦,泄瀉白水,腹部膨脹。

回春散2

【來源】《喉癥全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白丑60克(生、熟各半)白鮮皮120克(生、熟各半)土茯

苓(焙)120克五加皮連翹(去心)銀花薄荷山豆根各60克花粉

山桅皂角子(炒)桔梗甘草各30克人參60克

【用法】上為末,和勻。每服12克,力口燈心0.3克,煎湯服。

【主治】口鼻喉疳。

殺疳散

【來源】《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防風(fēng)龍腦牡蠣各60克五味子白芷細(xì)辛各3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空腹時用米湯調(diào)下3克。

【主治】小兒疳眼外障,眼目生翳,紅腫疼痛,淚出難開,白膜遮滿,

羞明怕日,合面而臥,不喜抬頭。

蘆薈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大皂角干蝦蟆(各等分,同燒存性,為末)30克青黛(研)7.5

克蘆薈(研)朱砂(研,飛)麝香(研)各3克

【用法】上合研勻,用湯浸蒸餅和為丸,如麻子大。每三歲兒,服

20丸,不計(jì)時候,溫米飲送下。更量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疳氣羸瘦,皮色萎黃,揉鼻咬甲,好吃泥土,目澀口臭,

齒齦爛黑。

蘆薈丸2

【來源】《外科理例?附方》。

【組成】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英(炒)白雷丸青皮鶴虱草各

30克麝香9克

【用法】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時用米湯送下。

【功用】清熱化濕,殺蟲解毒。

【主治】下疳潰爛或作痛,及小兒肝積發(fā)熱,口鼻生瘡或牙朋蝕爛。

現(xiàn)用于婦女滴蟲性陰道炎。

蘆薈肥兒丸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五谷蟲(炒)60克蘆薈(生)胡黃連(炒)川黃連(姜炒)各30

克銀柴胡(炒)36克扁豆(炒)山藥(炒)各60克南山楂75克蝦蟆

(夕段)4個肉豆蔻(煨)21克檳榔15克使君子(炒)75克神曲(炒)60

克麥芽(炒)48克鶴虱(炒)24克蕪英(炒)30克朱砂(飛)6克麝香6

【用法】共研細(xì)末,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3克,米飲送下。

【功用】清肝健脾,消積殺蟲。

【主治】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日多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

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吹口丹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黃連青黛孩兒茶冰片

【用法】上藥為末,吹患處。

【主治】小兒口疳。

吳婆散

【來源】《蘇沈良方》卷十。

【組成】黃柏(蜜炙)黃連(微炒)桃根白皮各0.3克木香厚樸(姜汁

炙)丁香檳榔各3克蕪英(去皮)0.3克沒食子4.5克楝根白皮

0.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0.75克,三歲以上1.5克,五六歲3克,乳

食前,用紫蘇、木瓜、米飲調(diào)下,一日三服。

【主治】小兒疳瀉不止,日夜無度,漸漸羸瘦,久治不愈者。

旱螺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九。

【組成】白田螺殼&段)9克輕粉3克冰片麝香各0.9克

【用法】共研細(xì)末。香油調(diào)敷。

【主治】疳瘡,損破腐爛者。

沉香檳榔丸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沉香檳榔檀香木香丁皮三棱(炮,鍥)莪術(shù)(炮,鍥)神

曲(炒)谷芽(洗,焙)厚樸(洗,焙)蒼術(shù)(洗,焙)使君子肉(鏗,

以瓦焙干)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益智仁凈香附枳殼

良姜各15克粉草(炙)45克

【用法】上藥除沉香、檳榔、檀香、丁香、丁皮不過火,余十五味鏗

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每服30?50丸,

溫米清湯送下,不拘時候。若小兒不能吞咽,煉蜜丸如英實(shí)大,每以

1?2丸,溫湯化服。

【主治】過食生冷,停寒在里,面黃肌瘦,乳癖,腹脹作痛,諸疳蟲

積。

啟脾丸2

【來源】《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一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白術(shù)(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藥蓮肉各30

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陳皮澤瀉各15克

【用法】上各為細(xì)末,荷葉煮湯,以炊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90丸,食后用米飲送下。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中。

【主治】小兒傷食,嘔吐泄瀉,腹脹腹痛,小兒疳積,面黃消瘦。

啟脾散

【來源】《成方便讀》卷四。

【組成】潞黨參(元米炒黃,去米)制冬術(shù)建蓮肉各90克楂炭五

谷蟲炭各60克陳皮砂仁各30克

【用法】共為末,每服6克,開水送下。

【主治】小兒因病致虛,食少形贏,將成疳積者。

君樸丸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八。引《全嬰方》。

【組成】使君子(炮)厚樸(制)黃連各30克木香9克(同炒)

【用法】上藥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小兒每服30丸,用米湯

送下,五服效。

【主治】小兒諸疳。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青金膏

【來源】《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八。

【組成】青黛朱砂蘆薈蟾酥各3克麝香1.5克蛻娘1枚蛇皮(項(xiàng)

后)12厘米

【用法】上藥為末,水化蟾酥,丸如粟米大。每服2丸,倒流水送下。

又水化1丸,注于鼻中,

【主治】疳積。

青黛丸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青黛7.5克(細(xì)研)胡黃連7.5克鶴虱7.5克蘆薈7.5克(細(xì)

研)朱砂7.5克(細(xì)研)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每

次3丸,空腹用熱水送下。當(dāng)有蟲出。

【主治】小兒蛔疳。

青黛丸3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

【組成】青黛30克胡黃連天竺黃宣連各15克朱砂(飛)0.3克麝

香3克肉豆蔻2個牛黃L5克蟾1個(端午酥炙,酒浸,去腸肚)

【用法】上藥研末,綠豆粉煮糊為丸,如芥子大。每次3丸,空腹時

用溫湯送下。

【主治】小兒疳熱。

肥兒糕

【來源】《青囊秘傳》。

【異名】茶糕(《青囊秘傳))。

【組成】蘇葉30克蘇梗30克霜桑葉60克茅術(shù)(炒)90克廣湘黃

(炒)150克楂炭150克麥芽(炒)150克紅茶葉60克砂糖250?500

【用法】上藥研末,后入砂糖,制如印糕法。每次服適量。

【主治】小兒體弱,乳食少進(jìn)。

肥兒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七味肥兒丸(《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組成】神曲(炒)黃連(去須)各30克肉豆蔻(面裹煨,去面)使君

子(去皮,細(xì)鏗)麥票(炒)150克檳榔2個(不見火)

【用法】上藥共為細(xì)末,或豬膽汁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空

腹時用熟水送下。

【功用】健脾益胃,消積殺蟲。

【主治】小兒疳病,日漸羸瘦,腹大發(fā)豎,不能步行,面黃口臭,二

便不調(diào),肌體發(fā)熱。

肥兒丸2

【來源】《萬病回春》卷七。

【異名】參術(shù)肥兒丸(《幼科證治大全》)o

【組成】人參12克白術(shù)(去蘆)茯苓各9克黃連(姜炒)12克胡黃

連15克使君子(去殼)12克神曲(炒)麥芽(炒)山植肉各12克甘

草(炙)6克蘆薈12克(碗盛,泥封固,置坑中,煨透用)

【用法】上藥為末,黃米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湯

化下。

【功用】益氣健脾,消疳化積。

【主治】小兒疳積。

胡黃連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川黃連15克胡黃連15克朱砂3克(另研)

【用法】上藥前二味為細(xì)末,入朱砂末,共填入豬膽內(nèi),用淡漿水煮,

以杖于挑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

各0.3克,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食后米飲下。

【主治】小兒肥熱疳。

蝦蟆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蝦蟆使君子(炒)皂角(燒)各60克青黛(研)75克龍膽草

(去苗)120克雄黃(研,水飛)6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入研藥合勻,水糊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每次7

粒,二歲10粒,三歲20粒,隨乳下,飯飲亦得,不計(jì)時候。

【主治】小兒腹脹面黃,肌膚瘦癢,時作寒熱,不思乳食,愛吃泥土,

揉鼻咬甲,頭發(fā)作穗,不長肌肉,多生瘡癬,大便無時,小便如常,

嘔吐乳食,痢色無定,日漸黃瘦,變成疳疾。

膽磯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膽磯3克(為粗末)綠磯60克大棗14個(去核)好醋600

毫升(以上同煎,熬令棗爛)使君子60克(去殼)枳實(shí)(去瓢,炒)90

克黃連訶黎勒(去核)各30克(并為粗末)巴豆2?7枚(去皮破之,

上五味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