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10年真題專題分類匯編:詩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10年真題專題分類匯編:詩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10年真題專題分類匯編:詩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10年真題專題分類匯編:詩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10年真題專題分類匯編: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詩(2023新課標Ⅰ,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答案A2.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每點3分,第①點闡明名言的含意,第②點結合魏了翁名言與林詩的相似之處進行分析,意思對即可)(2023新課標Ⅱ,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湖上晚歸林逋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答案C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tài),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2022新高考Ⅱ,15-1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送別李白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fā),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yōu)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16.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15.B16.①通過寫秋天蕭瑟的蘆花,渲染悲涼氣氛,強化離別的愁緒;②末尾寫孤帆遠去,江水悠悠,正是詩人綿綿思緒的形象表現。(2021新高考Ⅰ,15—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寄江州白司馬①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馬: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2.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B2.(示例1)①“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遠”“東林”來表現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tài)度,“惠遠東林住得無?”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生逃避情緒而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2021新高考Ⅱ,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示兒子陸游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1.C2.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每點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強,若只是翻譯詩句,須酌情扣分)(2022全國甲,14—15)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禽文同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yǎng)。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A2.①歐詩中的畫眉鳥寄托了詩人的感情,詩歌表面上是寫鳥,實際上是寫人,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詩中畫眉鳥的鳴叫聲烘托出輕松的氣氛,有助于表現詩人在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tài)。(2022全國乙,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2.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1.A2.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彼此間的深情厚誼排遣離愁;②本詩中的“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則是用對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來排遣離愁。(2022北京,11—13)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12分)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②。出非不得地③,蟠據亦高大。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鴟鸮志意滿④,養(yǎng)子穿穴內。客從何鄉(xiāng)來,佇立久吁怪。靜求元精理⑤,浩蕩難倚賴。[注]①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長。④鴟鸮:貓頭鷹。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六句寫柏樹枝繁葉茂、高大軒昂之態(tài),表現出詩人的贊美之情。B.“豈知”兩句寫柏的衰敗,“歲寒”兩句寫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從何鄉(xiāng)來”兩句,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D.這首詩在結尾兩句抒發(fā)胸臆,表達了世事無常、難以意料的感慨。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善用比興手法,此詩中的病柏與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詩運用轉筆形成了詩意的轉折,其色調也從明朗轉為黯淡。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zhèn)的龍盤虎踞之勢。D.此詩情感復雜而深沉,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謂沉郁頓挫。3.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6分)答案1.C2.B3.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鴟鸮三種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2022浙江,19—2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8分)樓前[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注]①千秋節(jié):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jié)。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huán)底座。1.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和,寄寓鑒戒之意。(2分)

2.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6分)答案1.勤政樓千秋節(jié)(每空1分)2.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3分)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3分)(2021全國甲,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①南豐先生: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趣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每答出一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2020新高考Ⅰ,15—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注]①把:握,執(zhí)。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2020新高考Ⅱ,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贈趙伯魚(節(jié)選)韓駒①荊州早識高與黃②,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③。一朝悟罷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③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2.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2020課標全國Ⅰ,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①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②。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yī)沈約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yǎng)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A(2)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患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1)“與外界不通音訊”錯誤。標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中,“見寄”的意思是“寄信給我”,由“奉和”“次韻”可知,此詩是作者為應和皮日休書信所作,可見皮日休并未與外界不通音訊。(2)本題考查分析詩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題,需結合標題、正文、注釋整體把握詩歌情感。首先,由注釋①可知,詩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據首聯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賞春約會擱置,由此可推知詩人有無法和好友共同賞景的遺憾。尾聯表達了對好友病愈重賞美景的期待。(2020課標全國Ⅱ,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讀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答案(1)B(2)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解析(1)“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靶胁亟K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最終交給何人評說。頷聯表明歷史人物在其所處時代難免被誤解,在后世傳言中更會失真。此詩說明許多歷史被歪曲,許多歷史人物得不到正確的歷史評價。(2)解答本題,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并分析詩歌主旨。首聯作者將賢人生前為功名付出的“苦辛”與死后任“寫史人”擺布進行對比,揭示了無數賢人的悲哀。頷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賢人的悲哀。頸聯側重感嘆史書的不客觀,難現賢人的精神。尾聯以沉痛的筆觸狀寫了賢人功業(yè)蒙塵納垢卻又無力辯說的凄涼結局。綜觀全詩,作者就讀史有感而發(fā),表達了史書難以做到客觀真實的觀點,表現了詩人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據此可知,詩人身上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學習的。(2020課標全國Ⅲ,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苦筍陸游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yǎng)成既需要發(fā)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C(2)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jié)”,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解析(1)“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曲解詩意,詩人認為苦筍雖然味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諫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詩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節(jié),于是管束兒童不要過多地采摘,應該給它一個發(fā)展的空間,讓它經受風雨磨煉,蓬勃生長。(2)本題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筍之間的相似點。歷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諫,人多認為“言行無禮”,難以接受,和苦筍的“苦”有相似之處。詩歌頷聯“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指出苦筍的“苦節(jié)”是與生俱來的,它象征著耿介的性格,這里表達了詩人對苦筍品質的認可和贊美。頸聯中“我見魏征殊媚嫵”引唐太宗的話表達唐太宗對魏征方正人格的認可和欣賞。由此可知,苦筍的“苦節(jié)”所象征的耿介性格與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應得到認可。(2020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8分)紀村事[唐]韋莊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注]歸。[注]餉田:到田間送飯。(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首聯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顯得生機勃勃。B.頷聯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C.全詩視聽結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yōu)美,富有意趣。D.本詩擷取若干鄉(xiāng)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出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2)“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xiāng)村場景?(2分)(3)“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3分)答案(8分)(1)B(2)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村生活場景。(3)(示例1)不同意,“數聲”好?!皵德暋眲屿o結合,突顯了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牧童的悠閑快樂,營造出鄉(xiāng)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示例2)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huán)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xiāng)村寧靜和諧的氛圍。解析(1)B項,“營造出農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錯,頷聯寫出了果實熟透、稻熟禽肥的景象,為后面描寫農家豐收時節(jié)的忙碌景象做鋪墊。(2)本題考查對詩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這類試題時,首先應將頸聯用現代漢語簡單地翻譯出來,然后再結合詩句中的具體意象等進行賞析,寫出其所描繪的鄉(xiāng)村場景的特點。人們釀酒迎接新一年的社日,祈求豐收,一直忙到夕陽落山才結束;暮色中傳來了搗衣的聲音,極富生活氣息。描寫了祥和、忙碌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3)本題考查學生煉字的能力,這類試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皵德暋迸c“一聲”主要是在數量上有所不同,關于是“一”好還是“數”好,考生可以結合表現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以及營造的氛圍談自己的觀點。(2020浙江,19—2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8分)秋江送別[唐]王勃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送柴侍御[唐]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1)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2分)

(2)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6分)答案(1)感傷達觀(2)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xiāng)”);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解析(1)本題要求對兩首詩的情感進行概括,由題目可知,兩首詩都是“送別詩”。第一首,“互相望”即含分別意,雖然說僅僅一水之隔,但是內心卻覺得“山川是兩鄉(xiāng)”了,即心里感覺距離非常遙遠,故不免生出“感傷”之意。第二首,雖然也是寫分別,但詩人明確指出“不覺有離傷”,后兩句更是指明人雖分離,但青山同道,云雨同趣,一輪明月共照,何曾感到“兩鄉(xiāng)”之別?暗含道相同、情相隨,即使有空間的距離,也沒有心理距離,顯示出“達觀”的情懷,正如“海內”兩句詩。(2)解答本題可從意象運用、空間處理、抒情方式等角度思考。如前詩用“一水”“山川”,后詩用“青山”“云雨”,前者含有“流逝”意,后者則有“同載”味?!扒嗌健庇谐G嘁?“明月”有永存味。王勃把意象置于句內,王昌齡則將意象置于句首,如此意境顯得更為開闊。(2019課標全國Ⅰ,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注]許道寧:北宋畫家。(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答案(1)C(2)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藝術風格、構思、詩句內容及意蘊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學科素養(yǎng),陶冶審美情操。C項,“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詩句“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是把畫作比喻成一扇窗,詩人通過這幅畫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遼闊。(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分析詩句含意及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品位。尾聯有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按酥小敝冈S道寧的這幅畫,“有佳句”意為有妙語佳句,“斷”引申為“盡”。詩人認為,此畫作包含濃濃的詩意,蘊含著妙語佳句,在吟哦之中,激發(fā)的詩情遠遠超出了畫作本身。尾聯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欣賞畫作的感受,并對畫作的藝術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評價。(2019課標全國Ⅱ,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投長沙裴侍郎杜荀鶴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2)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D(2)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詩句內容表現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正確的價值觀。D項,詩人“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錯誤,詩句“平生不受等閑恩”沒有“受恩必報”的意思,選項屬于無中生有。(2)本題考查詩歌抒情方式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間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品位。首先,題干“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提示頸聯是間接抒情。其次,頸聯“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描寫了“雨中垂釣”和“風中聞雁”兩個脫俗的具體場景,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場景中。頸聯融情于景,其余各聯直抒胸臆,整首詩的結構就比較巧妙,節(jié)奏在頸聯處舒緩,使詩歌委婉從容。(2019課標全國III,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插田歌(節(jié)選)劉禹錫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2.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B2.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wěn),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②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2019北京,13—15)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12分)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①陳與義其一巧畫無鹽②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③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②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③從教:任憑。④含章: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⑤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2.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3.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6分)答案1.C2.A3.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姝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2019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集,人遠鳧鴨亂。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②,去國同王粲③。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zhàn)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xù)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B.詩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感也產生了變化。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B(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廓壯美的畫面。(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對詩句內容及語言風格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huán)境的幽僻。(2)本題考查詩歌意境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詩句意蘊的能力,體現了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品位。詩句“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對仗工整,上句寫山,山色蒼茫,下句繪水,水光映夕照,描繪了一幅寥廓壯美的畫面。(3)本題考查賞析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體現了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品位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解答本題,要善于知人論世,留心注釋。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到了老年,仍漂泊異鄉(xiāng)。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暗穷D生曾陰,欹傾出高岸”等詩句洋溢著愉悅之情;“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抒發(fā)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流露出飄零之痛。(2019浙江,19—20)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8分)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唐]王建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1)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首聯中“”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2分)

(2)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答案(1)造訪朱門(2)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yǎng)。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著重考查理解重點詞語含義的能力,體現了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解答此題,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字詞的含義和作用。第一空:詩題“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的意思是初秋拜訪龍武李將軍的書齋。第二空: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意思是豪門權貴,可以用這個知識幫助理解“朱門冷靜似閑居”一句中的“朱門”。(2)本題考查詩歌形象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古代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體現了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品位。賞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重點之一。主要從側面(包括環(huán)境和他人)烘托、細節(jié)刻畫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聯和頷聯用“高樹蟬聲”“似閑居”“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等內容表現將軍的文人氣質;其次,用“侍兒知禮數”襯托主人的素質與修養(yǎng);另外,“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正面表現將軍的豪放和志趣。(2019江蘇,9—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韓愈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1)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2)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5分)答案(1)“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2)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賞析對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體現掌握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了一種精誠奮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積極意義。立志報仇雪恨的精衛(wèi)鳥經年累月懷著微小的赤誠之心,“終年”與“寸誠”是一對比;口銜細石卻希望填平大海,“細石”與“大?!笔且粚Ρ?填海之功難以實現,區(qū)區(qū)小命實在輕,“任務重”與“性命輕”是一對比。在對比中表現了精衛(wèi)的決心之堅、抱負之大與命運之悲。(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能力,著重考查賞析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體現了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詩歌后六句中“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是全詩主旨?!皩>倍质亲髡哔x予精衛(wèi)鳥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質?!拔要殹倍?表達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tài)度?!百p專精”是作者立論的依據,后四句圍繞“賞專精”這一論點,充分展開議論。最后兩句作者將“精衛(wèi)”與刺客相比,再次表達了對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2018課標全國Ⅰ,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野歌李賀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彎弓射鴻、麻衣沖風、飲酒高歌都是詩人排解心頭苦悶與抑郁的方式。B.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C.詩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D.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后半感事抒懷,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脈絡清晰。(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意為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②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解析(1)本題綜合考查對詩句內容、表達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霸娙穗m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錯,“男兒屈窮”中的“窮”并非指“貧窮”,而是指遭遇困難和坎坷。(2)解答本題,首先,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寒風又變?yōu)榇毫币鉃楹L已去,東風徐來,枯柳變綠。其次,根據詩句意思描繪畫面。再次,聯系詩中的“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所體現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蘊含的深層意義。詩歌鑒賞《野歌》在李賀的詩作中別具一格。整首詩扣題敘事抒懷,前四句敘事,后四句抒懷。因事抒懷,敘事和抒懷緊密關聯。敘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鴻、麻衣沖風的形象描寫,有箭飛弦響、大雁哀鳴、北風呼嘯、詩人高歌等聲響的渲染。抒懷之時有感嘆不遇、不甘沉淪的內心表白,有寒風變春柳、細柳籠輕煙的藝術遐思。敘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寫、聲響的渲染發(fā)泄身受壓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強烈憤激,抒懷之時以內心的獨白、藝術的遐思表達出樂觀、自勉之情。憤激之中呈現出狂放、豪邁、灑脫的形象,自勉之時猶見積極用世、奮發(fā)有為之志。這樣,詩人受壓抑但并不沉淪,雖憤激猶能自勉的情懷充溢在詩的字里行間,讓人讀來為之欣慰和感動。(2018課標全國Ⅱ,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jié)選)陸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寫詩人觀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書作品,并回顧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B.詩人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借書法創(chuàng)作來抒發(fā)心中郁悶。C.詩人把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D.詩人豪情勃發(fā),他在硯臺中磨出的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2)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答案(1)D(2)①第一個“酒”出現在作書之前,詩人把它比喻成戰(zhàn)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②第二個“酒”則用來表現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詩人的心理狀態(tài),他“如見萬里煙塵清”,似乎贏得了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心滿意足、躊躇滿志。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賞析能力。該項對“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兩句的理解錯誤,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端硯中研好了濃濃的墨,在燭光映射下我縱情揮筆潑墨。這是以奮筆疾書來比喻戰(zhàn)場拼殺,描繪出了勇士揮刀殺敵、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情景。詩歌鑒賞《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是南宋詩人陸游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寫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這時詩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撫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參議官。頭年十月來到成都,滿以為可以通過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圖,實現復興祖國的理想,誰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無意復興祖國,這使詩人非常失望。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只好在登高臨水、飲酒賦詩、賞花游宴之中消磨時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讓他更加惆悵,只能激起他對祖國更加執(zhí)著的熱愛,從而更為急切地愿為消滅敵人而施展才華,于是在以作戰(zhàn)喻作書的藝術構思中,寫下了這首詩。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貼切生動的比喻、奇特豐富的想象、新穎別致的構思把掃清萬里胡塵的戰(zhàn)斗場面與純熟精湛的草書藝術高度完美地結合起來。吟詠之間,我們仿佛置身于戰(zhàn)場,始而緊張,繼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萬里埃”的狂歡之中。詩人之所以能寄意草書,寫得那樣豪邁動人,是因為他有出奇制勝的滿腹韜略,有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有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話,是因為他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因此,欣賞這首詩時,要緊緊把握其愛國的主旋律。(2018課標全國ⅡI,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精衛(wèi)詞 王建精衛(wèi)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诖┴M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對精衛(wèi)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因此用提問的方式來開啟全篇。B.詩的第三、四句設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魚龍也會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著力描寫精衛(wèi)填海的艱辛,不僅奔波勞碌而且遍體鱗傷。D.這首詩的語言質樸無華,平白如話,與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相近。15.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wèi)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6分)14.A“對精衛(wèi)辛勞填海的動機感到困惑”錯。這首詩贊頌了精衛(wèi)填海的誠意、堅韌不拔的壯志及奮斗到底的毅力,開頭的反問其實是蘊含了對精衛(wèi)的同情與贊揚。15.參考答案觀點一:同意。①這兩句詩是精衛(wèi)堅韌不拔、前赴后繼奮斗精神的自我抒發(fā);②意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yè),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觀點二:不同意。①這兩句詩是作者對精衛(wèi)的同情與崇敬之情的表達;②意為移山填海的事業(yè)尚未完成,我愿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wèi),以自己的生命來換精衛(wèi)的生命。解析本題考查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側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兩句意思簡單明了,答題時可以選擇這是精衛(wèi)的口吻,也可以選擇是詩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若同意,可從體現精衛(wèi)的奮斗到底的毅力這個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從詩人受到精衛(wèi)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幫助精衛(wèi)的角度分析。詩歌鑒賞:本詩詠贊了精衛(wèi)填海的誠意,堅忍不拔的壯志,奮斗到底的毅力?!熬l(wèi)”即精衛(wèi)鳥,相傳它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在游東海時,被海水淹死,變成精衛(wèi)鳥,從此她不斷銜來西山的木石發(fā)誓填平東海。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為歷代詩人所詠贊。詩歌開篇用提問的方式表達對精衛(wèi)的同情與贊美:誰叫你去填海呀?海邊的石子這么多。然后假設填海后的情景:海水變枯池后,海中的魚蝦該怎么辦呀?后面四句描繪精衛(wèi)填海的艱辛,不僅奔波勞碌,而且是遍體鱗傷。最后兩句贊美精衛(wèi)的毅力,進一步抒發(fā)了作者的崇敬之情。(2018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東晉]陶淵明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詩人盡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識到“憂道不憂貧”難以踐行,因此立志躬耕,這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B.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C.“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D.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2)“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3)“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達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1)A(2)平曠的田野上,從遠處吹來的微風,輕輕拂過禾苗。長勢良好的禾苗,煥發(fā)出勃勃生機。(3)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復雜情感。解析(1)“這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理解錯誤,陶淵明并沒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選擇,但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不易實踐,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2)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形象的能力。結合詩句描繪畫面,這兩句著力描寫田野的美景。答題時語言要流暢、優(yōu)美。平疇:平曠的田野。遠風:遠處吹來的微風。此處指禾苗被微風吹拂。良苗:長勢良好的禾苗。懷新:煥發(fā)生機。兩句的大意是:微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2018浙江,19—20)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8分)送王昌齡李頎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夜來蓮花界[注],夢里金陵城。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注]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體現出詩人的心情。(2分)

(2)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6分)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夢里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離情。③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解析(1)“淹留”一詞在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中出現過,“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兩句是向自己發(fā)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xiāng),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xiāng)的凄苦之情。本詩中的“淹留”也是“長期停留”的意思,結合詩歌主題可知,表達了詩人的惜別之情。(2)本題考查兼具基礎性和綜合性,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首先要了解點染這一表現手法,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鈴》中點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氣氛便具體可感了。李頎《送王昌齡》一詩中,第二句就點明了“暮情”,接著從第三句至第十二句運用景物描寫,著力渲染了這種“暮情”,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離別之情。點染手法鮮明。拓展延伸何為“點染”?點染,本來是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后文藝理論家引以概括詞的此種表現手法,并將“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詞學集成》引江順詒語)。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就談道:“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2018江蘇,10—1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寄和州劉使君①張籍別離已久猶為郡,閑向春風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注]①劉使君,指唐代詩人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詩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據前兩聯,概括劉禹錫“閑”的表現,并分析他如此表現的原因。(5分)(2)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分)答案(1)表現:把酒當春,繞道送客,常去賞花。原因:長期得不到升遷,懷才不遇;喜歡自然山水。(2)對劉禹錫詩歌藝術的欽佩之情;對劉禹錫目前境況的同情之感;對自己能感知對方心意的知音之許。解析(1)由“閑向春風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劉禹錫“閑”的表現。由首句“別離已久猶為郡”可推知他如此之“閑”的原因除了熱愛自然山水,還有長期得不到升遷。(2)本題考查賞析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詩情應更遠”可看出劉禹錫詩歌水平更高,表達詩人由衷的欽佩之情;從“醉中高詠”可看出劉禹錫境況悲涼,詩人對此深表同情;從“有誰聽”可看出詩人認為自己能成為劉禹錫的知音。(2017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xiāng)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huán)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zhàn)士。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2.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1.答案BEB項,第三句的重點不是“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而是寫考場的安靜;因果關系也不正確。E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理解不符合詩意,這句話是詩人的自謙,是說自己年紀大了,精神不濟了,有賴各位鑒裁??吞自?未必是“事實”。2.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fā)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要緊扣比喻修辭手法和以聲襯靜分析其中的精妙?!按盒Q食葉”與考生書寫之間的相似點是鑒賞的關鍵處。(2017課標全國II,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1-2題。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咀ⅰ竣偾褰?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1.本詩尾聯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本聯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杰輩出,即使卓越如蘇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從李揆的故事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蘇軾告誡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E.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此時更為遠行的弟弟擔心,希望他小心謹慎,平安歸來。2.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1.答案BD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評價的能力,具體考點涉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通過注釋可知,蘇轍在當時的名位很高,詩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誡子由,出使契丹,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系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可知蘇軾的擔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B項,“即使卓越如蘇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屬曲解文意。D項,“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理解偏頗。2.答案表現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tài),悲傷落淚。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題干要求回答“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所以應具體賞析首聯。首聯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手足情深,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tài)。作答時,須先概括出詩人的性格特點,再結合詩句進行分析?!靖健咳娰p析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首聯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蘇軾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兄弟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仍相互勉勵安慰。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屢受牽連而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舍棄官職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碧K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tài)?!澳且蜻h適更沾巾”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詩句。頷聯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句鼓勵兄弟要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后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范。頸聯囑咐。上句囑咐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尾聯望歸。這里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契丹,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系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可知蘇軾的擔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復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wěn),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2017課標全國Ⅲ,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11分)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長恨有風情②,十首秦吟近正聲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即詩中的“老元”“短李”。李紳身材矮小,時稱“短李”。②長恨:指作者的長詩《長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諷喻組詩《秦中吟》。正聲:雅正的詩篇。④伏:服氣。(1)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長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夠作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對白居易的詩歌進行模仿,這從側面說明了白詩較高的創(chuàng)作水準。C.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思。D.作者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得到認可。E.在詩的最后兩句中,白居易稱,自己新編出的詩集可以成為自我炫耀的資本。(2)請從“戲贈”入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6分)答案(1)CD(2)①詩人戲謔友人,夸耀自己,通過詼諧的態(tài)度表現出對文學成就的自得;②詩歌并不全是戲言,也透露出一絲對自己現實境況的無奈與自嘲。解析(1)C.說“短李”是戲稱,以示二人關系親密,詩中雖有讓李紳服氣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容易的意思,但并沒有“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思。D.頸聯前句說此時富貴與“我”無緣,頸聯后句說以后會詩名遠揚。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2)友人之間相戲,無須客氣,無須謙虛,圍繞這一點,再結合詩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首聯,大言不慚,“有風情”“近正聲”,自評極高,頗為自負。頷聯,“偷”“伏”,戲謔、調侃友人,一則表現友情之深,二則自夸才高。頸聯,說自己與富貴無緣,自是不被當權者認可,有隱隱的失落;說文章應揚名,又洋溢著昂揚的自信。尾聯,“莫怪”說破戲謔之意,“詩成”又洋溢著喜悅之情。(2017山東,14)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8分)早上五盤嶺①岑參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②。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蒼翠煙景曙,森沉云樹寒。松疏露孤驛,花密藏回灘。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注]①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春,岑參作為僚屬隨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途經五盤嶺時作。五盤嶺:秦、蜀交界處峻嶺,其山道曲折盤旋,故名。②出五盤:攀越五盤山道登上山巔。(1)“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中的“斗”“攢”兩字,生動傳神,所寫景物特征鮮明,請作簡要分析。(4分)(2)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4分)答案(1)①“斗”字,描寫兩岸崖石聳峙欲錯,猶如兩獸相斗,凸顯了江崖陡峭、崢嶸之勢。②“攢”字,描寫群峰相連,層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畫了峰巒密集、重疊之態(tài)。(2)①詩人入蜀是為報知己,為平蜀亂,雖然途中山巒重疊、險灘暗藏,但不覺艱險。②詩人登上山頂后,心曠神怡,因此所觀之景雖奇險但他感覺富有情趣。解析(1)可按照闡釋詞義、明確表現手法、描繪“斗”“攢”所展現的圖景、概括景物特征四個步驟進行?!岸贰薄皵€”兩字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斗”字將高聳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轉曲折,兩岸山崖遙望對峙,如同相互爭斗一樣;而“攢”字將群峰人格化,描繪了太陽被遮擋時群峰聚集的畫面。(2)通讀全詩,可知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優(yōu)美,二是詩人報友急切?;卮鸫祟}時,從以上兩個方面入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即可。(2017江蘇,10—1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11分)秋興陸游白發(fā)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醉憑高閣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戰(zhàn)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注]迮:狹窄。(1)根據中間兩聯,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2)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5分)答案(1)壯志難酬,懷抱未展;中年多病,時光日迫;國土淪喪,戰(zhàn)事未寧。(2)以“丹楓”照應“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將來煙雨垂釣的畫面,表達了自己隱逸的愿望,也暗含無奈和苦悶之情。解析(1)解答此題,關鍵是讀懂中間兩聯的意思。頷聯第一句,“乾坤迮”可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來理解;頷聯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詩人境況;頸聯,抓住“百戰(zhàn)”“鐵衣”“空”“五更”“畫角”來理解。如此,信息點就不會有遺漏。(2)“賞析”題,必然涉及“手法”“內容”“情感”三個方面?!懊鞒币馕吨窃O想,屬于虛寫;因為是尾聯,且是寫景內容,可以說“以景結情”“寓情于景”等;“煙雨”“釣舟”,暗指歸隱,對愛國詩人而言,實屬無奈之舉。疑難突破認為此題難答,多因不能理解詩人“系釣舟”是為何。因此,答題不能只關注尾聯本身,還要聯系前面相關詩句,如結合頸聯的“空”“只”來理解。要能明白相關意象的含義,如“釣舟”多跟歸隱有關。另外,要扎實掌握相關手法,準確說清其表達效果。(2017天津,14)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舟歸。[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1)第二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3分)(3)尾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2)正因為能“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閑適之心。(3)①虛寫?!耙股钔阋?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象的情景,這樣寫呈現了清幽閑逸的意境。②以景結情。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托了詩人的閑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閑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任選一種)解析(1)結合第二聯的日、橋、水、樹、鳥等意象,描述畫面內容,人景合一,畫面寧靜、和諧。(2)詩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沒有了世俗事務的困擾,更放下了爭名奪利的機巧之心,與世無爭,物我兩忘。(2017浙江,19—20)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采地黃者白居易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①。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注]①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②插:通“鍤”。鐵鍬。(1)本詩前八句敘寫,后六句敘寫,反映了中唐時期悲慘的社會現實。(2分)

(2)這首詩的敘述與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試作賞析。(6分)答案(1)采地黃賣地黃(2)敘述: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②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fā)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對比:①朱門與農家、白面郎與采地黃者、肥馬食地黃與采地黃者饑腸無食等對比,揭露了貧富差距。②著重突出“人不如馬”,加強了對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鋒芒更加犀利。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相關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這首詩是敘事詩,可根據核心事件來概括主要內容。前八句講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黃,但地黃也不多,采摘極其艱難??筛爬椤安傻攸S”。后六句講采來的地黃不是自家吃,而是帶到“朱門家”(達官貴人家),賣給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賣給那些人的“地黃”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們用它去喂肥馬了。百姓卻希望能換點馬吃剩下的殘糧以度饑荒。可概括其核心為“賣地黃”。(2)本題考查對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理解與欣賞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白居易的敘事詩,語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對比也是其詩歌特色之一。這首詩中的對比,有貧民與朱門家的對比,有人餓瘦與馬肥壯的對比。要對詩句進行具體分析,分別解說敘述特點和對比特點,寫出各自的內容和作用。這首詩通過敘述農民采地黃向富家換取馬料以飽饑腸的情節(jié),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本詩通過對采地黃的饑民形象的設定,反映了荒年農民的生活境況,進而揭示了社會貧富差距及階級矛盾的尖銳對立。詩的開頭描述辛苦勞作的農民又遇到了他們最害怕的災難:麥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莊稼因為秋季降霜而被凍壞。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遇到春天干旱、麥苗枯死的災難,已是損失慘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過早、作物顆粒無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謂雪上加霜,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口糧也沒有了著落。因此詩人接著說:“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薄傲璩亢刹迦?薄暮不盈筐?!痹绯刻爝€沒全亮就扛著鐵鍬出門,黃昏回來還采不滿一筐。采地黃者把地黃賣給豪門子弟,詩歌通過主人公之口說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話:“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原來這辛辛苦苦采來的地黃只是被用來給馬做飼料。這幾句話包含幾層含意:第一,窮人的生活還不如富貴人家的馬,窮人入冬即斷了糧,馬卻有飼料吃,并且長得膘肥體壯;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黃換取一點馬吃剩下的飼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饑餓的腸胃,更加說明了人不如馬這一事實;第三,富人家的馬尚且如此嬌貴,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黃以養(yǎng)馬,馬愈肥而愈需要精糧,那么哪里還有什么“殘粟”呢?這首詩開始大半段只是平直敘述,毫無驚人之處;結尾卻突起波瀾,通過貧苦農民采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jié)描寫,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人不如馬這一現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黃謀生的貧苦農民的同時,產生了對那些豪門貴族的切齒之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不滿。(2016課標全國Ⅰ,8—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金陵望漢江李白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①。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六帝淪亡后②,三吳不足觀③。我君混區(qū)宇,垂拱眾流安。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吳:古吳地后分為三,即吳興、吳郡、會稽。④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已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的魚。(1)詩的前四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6分)(2)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這四句描寫了江水萬流橫潰、水勢浩瀚、氣勢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為下文頌揚盛唐天下一家、國運興盛積蓄氣勢,有利于突出詩的主旨。(2)①作者以水無巨魚代指世無巨寇,表達了對大唐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偉績的歌頌;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覺得在太平盛世沒有機會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絲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1)詩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漢江延綿曲折長達萬里,分作九條支流就如同九條巨龍盤踞。江水四溢,泛濫于廣大中原地區(qū),波濤洶涌,迅疾奔流。寫出了遠去的漢江氣勢浩大,特別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濫造成的巨大影響和損失來寫前朝國運不興,為歌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