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期末論文_第1頁
翻譯期末論文_第2頁
翻譯期末論文_第3頁
翻譯期末論文_第4頁
翻譯期末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4淺析夏濟安譯《古屋雜談》——從翻譯美學與翻譯批評的角度摘要:夏濟安譯作在譯界享有較高聲譽和地位,譯作《古屋雜談》的在備受推崇的同時,也存在失真和走樣的地方。本文既評析了夏先生在散文翻譯的美學方面的成功之處,又從翻譯批評的角度,找出不足之處。關(guān)鍵詞:翻譯美學;翻譯批評;夏濟安;《古屋雜談》夏濟安先生是散文翻譯大家,散文翻譯特色鮮明,著有譯作《名家散文選讀》,書中所譯的美國作家霍桑的《古屋雜談》更是無人不知?;羯J敲绹膶W家,主要成就在小說,但其散文亦聞名于世。尤其是他的TheOldManse以其深沉濃郁、詞彩華麗的風格歷來為多數(shù)散文大家所推崇。本文擬從翻譯美學和翻譯批評的角度,對夏濟安翻譯的霍桑作品《古屋雜談》作簡要的評析,批判地繼承名家的習作,切勿全盤接受。夏譯《古屋雜談》的語言,意象,情感之美美感的產(chǎn)生調(diào)動了人精神活動所有的機制,是一個復(fù)雜的“刺激-反應(yīng)”過程。因此美學是一個多層級且互相滲透的結(jié)構(gòu)。各層級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構(gòu)成一個和諧的、集感性、理性于一體、集主觀與客觀于一體的統(tǒng)一。翻譯美學認為在各層級中,文藝作品的外在形式因為文學作品中種種外象的審美信息,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官,構(gòu)成大腦審美思維活動的起點。美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扣人心弦”,就在于各種物象能讓審美主體第一時間感官受到刺激,情感開始富集,進入審美意識的構(gòu)建。翻譯美學認為“把握原文自然感性美的關(guān)鍵是‘身臨其境,運用感性’”具體到翻譯實踐中,就需譯者緊跟作者的感官,抓住物態(tài)特征。這就要求譯者在語言,意象,情感方面都要做到“美”,突出“美”。Betweentwotallgatepostsofroughhewnstone,(thegateitselfhavingfallenfromitshinges,atsomeunknownepoch)webeheldthegrayfrontoftheoldparsonage,terminatingthevistaofanavenueofblackashtrees.Itwasnowatwelvemonthsincethefuneralprocessionofthevenerableclergyman,itslastinhabitant,hadturnedfromthatgatewaytowardsthevillageburying-ground.Thewheel-track,leadingtothedoor,aswellaswholebreadthoftheavenue,wasalmostovergrownwithgrass,affordingdaintymouthfulstotwoorthreevagrantcows,andanoldwhitehorsewhohadhisownlivingtopickupalongtheroadside.譯文:一條大路,兩旁白蠟樹成林,路盡頭可以望見牧師舊宅的灰色門前,路口園門的門拱已不知在哪一年掉了下來,可是兩座粗石雕成的門柱還巍然矗立著。舊宅的故主是位德高望眾的牧師,現(xiàn)已不在人世,一年前,他的靈柩從園門里遷出,移向村中的公墓,也有不少人執(zhí)紼隨行。園門里的林陰大路和宅門前的馬車道,雜草蔓生,偶爾有兩三只烏鴉飛來,隨意啄食,在路旁覓食的那頭老白馬,也可以在這里吃到幾口可口的美餐。這段散文翻譯可謂是“一氣舒卷,語特疏雋,尤其可貴的是,婉轉(zhuǎn)洞達,奇境別開”,譯語是如此的渾然天成,我們不得不為夏先生能“攝其意境之神韻”而贊嘆不已。著名翻譯家林以亮先生評論說:“這再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翻譯,而是原作美感經(jīng)驗的再度創(chuàng)作。我們?nèi)绻迷暮妥g文再多讀幾遍,就會覺得譯者和原作者達到了一種心靈上的契合,這種契合超越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打破了種族上和文化上的藩籬”。譯文也緊跟霍桑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創(chuàng)作背景,霍桑認為:與文明而古老的歐洲相比,美國“沒有陰影,沒有古風,沒有秘傳,沒有絢麗而又昏默的冤孽,只有光天之下的枯燥乏味的繁榮”,給作家提供的素材極少。因此,霍桑把注意力轉(zhuǎn)向過去,力圖借助想象去挖掘歷史上對創(chuàng)作有益的素材,以便“把過去了的時代與我們面前一瞬即逝的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這也暗示了他以古喻今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是出于清教徒的審慎,霍桑采取了浪漫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形式。他認為只有這樣,作者才能以自己選擇的方式構(gòu)思和創(chuàng)作,而又不必拘泥于細節(jié)的真實,才能在“真實的世界”和“仙境”之間找到現(xiàn)實與想象得以相結(jié)合的“中間地帶”?;羯5膫ゴ笳谟谒芤员砻鏈睾投鴮嵸|(zhì)犀利的筆鋒。由此看見,在翻譯過程中,了解作者背景和創(chuàng)作理念,構(gòu)成一個整體概念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在翻譯中,譯者通過自己的理解能力在頭腦中再現(xiàn)與原作者頭腦近似的概念,再依靠自己的表達能力將這一概念蘊涵在譯語的語言形式中。由于語言材料和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要實現(xiàn)相同概念的傳達,這個二次表達和原作者的一次表達必然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翻譯要把握與原創(chuàng)作的同與不同,靠的就是這個整體概念。沒有整體概念的翻譯———極限形式就是機器翻譯———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字面信息的機械轉(zhuǎn)換,在原語環(huán)境中能傳達整體概念的信息和信息構(gòu)成模式,在譯語環(huán)境中,傳達的可能是一個扭曲分裂的概念。很多不成功的翻譯,多多少少都能看到這種機器翻譯機械對應(yīng)的痕跡。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shù)題材,散文藝術(shù)的翻譯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風格、意象、情感等各個層面。無論是哪一個層面,譯者都應(yīng)該進行整體把握,在充分掌握原語信息的基礎(chǔ)上,將所形成的格式塔意象用譯語建構(gòu)起來,這樣才能攝原文“意境之神韻”,突破語言、文化和時空的藩籬,將美感體驗完整地再現(xiàn)于譯文中。夏濟安的翻譯完全沒有翻譯的痕跡,也就是在原作基礎(chǔ)上的再度創(chuàng)作。1.webeheldthegrayfrontoftheoldparsonage,terminatingthevistaofanavenueofblackashtrees.譯文:一條大路,兩旁白蠟樹成林,路盡頭可以望見牧師舊宅的灰色門面。譯者將terminatingthevistaofanavenue的意思用“路盡頭”來傳達,沒有受到vista,這個虛義模糊詞的局限,并將terminating轉(zhuǎn)換成一個地點狀語,所表達的意思與原文一致,并非常清楚。如果譯者試圖尋找與terminating和vista,語義對應(yīng)的語言單位,就會受到英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影響。原文中有“we”,而譯文省略了這個主語,這也是漢語散文語體特征之一。散文翻譯的語言風格是翻譯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如何才算翻譯的風格,是譯者的風格還是原作的風格。原作的風格是否能用譯語傳達,都還很難達到共同認識。但是散文不能沒有風格。夏濟安先生的翻譯實踐證明,如果翻譯的語言風格不能適合譯語的語言特點,這種風格也很難再現(xiàn)。夏濟安先生舍棄了翻譯中以語言單位對應(yīng)實現(xiàn)語義對應(yīng)的機械翻譯的操作模式,突破了翻譯單位說,在實現(xiàn)語言信息與主觀的美感體驗達到高度融合后,用目的語進行再創(chuàng)作式的翻譯,在語言層面上真正有效避免了語義梗塞,使譯文流暢自然,語義清晰,不僅將原文的涵義表達得非常清楚,而且符合漢語散文語體的特點。由于這種整體構(gòu)建方法的有效性,他的散文翻譯既能照顧到譯文與原文信息的真正映合,又能讓翻譯散文自成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體,保證譯作上下文關(guān)系不受與原文形式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分割。原文中anavenueofblackashtrees.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非常生動地描寫了大路兩邊栽滿了白蠟樹的情形。譯者用的是“一條大路,兩旁白蠟樹成林,”非常簡潔,“成林”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兩個意象并置(沒有用連詞或介信息和表達模式,使譯文語義流暢,語言有韻味;場景生動,意象鮮明;感情彩豐滿和諧,真正使譯文閃爍原文同樣的藝術(shù)魅力。但譯者在翻譯上也由于太注重美學,舍棄某些原文的文化理念,過于忠于中國文化,也使得作品中有瑕疵不足。瑕不掩瑜,夏濟安先生以其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性使得夏譯散文成為譯界永葆青春的一朵奇葩。參考文獻:[1]李剛.翻譯美學下的文學美再現(xiàn)——霍桑<古屋雜憶>及夏濟安譯作研究.安慶師范學院學報[J],2008,(01):96.[2]林以亮.翻譯的理論與實踐[G]//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776.[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dǎo)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4]錢鐘書.寫在人生的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83.[5]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夏濟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